Saṃyuktāgama 雜阿含經
Scroll 1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雜阿含經卷第十八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弟子所說誦第四品
(四九〇)
[0126a07] 如是我聞:
[0126a07] 一時,佛住摩竭提國那羅聚落。
[0126a08] 爾時,尊者舍利弗亦在摩竭提國那羅聚落。
[0126a09] 時,有外道出家名閻浮車,是舍利弗舊善知識,來詣舍利弗,問訊、共相慰勞已,退坐一面,問舍利弗言:「賢聖法、律中,有何難事?」
[0126a12] 舍利弗告閻浮車:「唯出家難。」
[0126a12] 「云何出家難?」
[0126a13] 答言:「愛樂者難。」
[0126a13] 「云何愛樂難?」
[0126a13] 答言:「樂常修善法難。」
[0126a14]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常修善法增長耶?」
[0126a15] 答言:「有。謂八正道。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0126a17] 閻浮車言:「舍利弗!此則善道,此則善向,修習多修習,於諸善法常修習增長。舍利弗!出家常修習此道,不久疾得盡諸有漏。」
[0126a20]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0126a20] 如是比閻浮車所問序四十經。
[0126a22] 閻浮車問舍利弗:「云何名善說法者?為世間正向。云何名為世間善逝?」
[0126a23] 舍利弗言:「若說法調伏欲貪,調伏瞋恚,調伏愚癡,是名世間說法者。若向調伏欲貪,向調伏瞋恚,向調伏愚癡,是名正向。若貪欲已盡,無餘斷知,瞋恚、愚癡已盡,無餘斷知,是名善斷。」
[0126a28]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能起善斷?」
[0126a29]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0126b01]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0126b02]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涅槃者,云何為涅槃?」
[0126b03] 舍利弗言:「涅槃者,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是名涅槃。」
[0126b04]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得涅槃耶?」
[0126b05]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0126b06]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0126b08] 閻浮車問舍利弗:「何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
[0126b09] 舍利弗言:「為斷貪欲故,斷瞋恚故,斷愚癡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
[0126b11]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得斷貪欲、瞋恚、愚癡耶?」
[0126b12]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0126b13]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0126b15]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有漏盡。云何名為有漏盡?」
[0126b16] 舍利弗言:「有漏者,三有漏,謂欲有漏、有有漏、無明有漏。此三有漏,欲盡無餘,名有漏盡。」
[0126b18]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得漏盡耶?」
[0126b19] 舍利弗答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0126b20]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0126b21]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阿羅漢者,云何名阿羅漢?」
[0126b22] 舍利弗言:「貪欲已斷無餘,瞋恚、愚癡已斷無餘,是名阿羅漢。」
[0126b23]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得阿羅漢耶?」
[0126b24]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0126b25]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0126b27]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阿羅漢者,云何名阿羅漢者?」
[0126b28] 舍利弗言:「貪欲永盡無餘,瞋恚、愚癡永盡無餘,是名阿羅漢者。」
[0126b29] 復問:「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得阿羅漢者耶?」
[0126c01]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0126c02]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0126c04]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無明者,云何為無明?」
[0126c05] 舍利弗言:「所謂無明者,於前際無知,後際無知,前、後、中際無知;佛、法、僧寶無知,苦、集、滅、道無知;善、不善、無記無知,內無知、外無知,若於彼彼事無知闇障,是名無明。」
[0126c08] 閻浮車語舍利弗:「此是大闇積聚。」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無明耶?」
[0126c10]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0126c11]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0126c13] 閻浮車復問尊者舍利弗:「所謂有漏,云何有漏?」如前說。
[0126c15]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有,云何為有?」
[0126c15] 舍利弗言:「有謂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
[0126c16]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此有耶?」
[0126c17]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0126c18]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0126c20]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有身,云何有身?」
[0126c20] 舍利弗言:「有身者,五受陰。云何五受陰?謂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
[0126c22]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斷此有身耶?」
[0126c23]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0126c24]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0126c26]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苦者。云何為苦?」
[0126c26] 舍利弗言:「苦者,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恩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所求不得苦。略說五受陰苦,是名為苦。」
[0126c29]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斷此苦耶?」
[0127a01]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0127a02]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0127a03]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流者,云何為流?」
[0127a03] 舍利弗言:「流者,謂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
[0127a04]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此流耶?」
[0127a06]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0127a06]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0127a08]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扼者。云何為扼?」扼如流說。
[0127a10]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取者,云何為取?」
[0127a10] 舍利弗言:「取者,四取,謂欲取、我取、見取、戒取。」
[0127a12]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此取耶?」
[0127a13]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0127a14]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0127a15]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縛者。云何為縛?」
[0127a15] 舍利弗言:「縛者,四縛,謂貪欲縛、瞋恚縛、戒取縛、我見縛。」
[0127a17]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此縛耶?」
[0127a18]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0127a19]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0127a21]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結者。云何為結?」
[0127a21] 舍利弗言:「結者,九結,謂愛結、恚結、慢結、無明結、見結、他取結、疑結、嫉結、慳結。」
[0127a23]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此結耶?」
[0127a24]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0127a25]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0127a27]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使者。云何為使?」
[0127a27] 舍利弗言:「使者,七使,謂貪欲使、瞋恚使、有愛使、慢使、無明使、見使、疑使。」
[0127a29]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此使耶?」
[0127b01]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0127b02]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0127b04]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欲者。云何為欲?」
[0127b04] 舍利弗言:「欲者,謂眼所識色可愛、樂、念,染著色。耳聲、鼻香、舌味、身所識觸可愛、樂、念,染著觸。閻浮車!此功德非欲,但覺想思惟者。」是時,舍利弗即說偈言:
「非彼愛欲使, 世間種種色,
唯有覺想者, 是則士夫欲。
彼諸種種色, 常在於世間,
調伏愛欲心, 是則黠慧者。」
[0127b13]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此欲耶?」
[0127b14] 舍利弗答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0127b15]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0127b16] 閻浮車問舍利弗言:「所謂養者,云何為養?」
[0127b17] 舍利弗言:「養者有五養,謂貪欲養、瞋恚養、睡眠養、掉悔養、疑養。」
[0127b18]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此五養耶?」
[0127b20] 舍利弗答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0127b20]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0127b22]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穌息者。云何為穌息?」
[0127b23] 舍利弗言:「穌息者,謂斷三結。」
[0127b23]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三結耶?」
[0127b24] 舍利弗答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0127b25]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0127b27]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得穌息者。云何為得穌息者?」
[0127b28] 舍利弗言:「得穌息者,謂三結已盡、已知。」
[0127b29] 復問:「有道有向,斷此結耶?」
[0127b29] 舍利弗答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0127c01]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0127c03]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得上穌息。云何為得上穌息?」
[0127c04] 舍利弗言:「得上穌息者,謂貪欲永盡,瞋恚、愚癡永盡,是名得上穌息。」
[0127c05]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得上穌息耶?」
[0127c07] 舍利弗答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0127c07]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0127c09]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得上穌息處。云何為得上穌息處?」
[0127c10] 舍利弗言:「得上穌息處者,謂貪欲已斷、已知,永盡無餘,瞋恚、愚癡已斷、已知,永盡無餘,是為得上穌息處。」
[0127c12]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得上穌息處耶?」
[0127c14] 舍利弗答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0127c14]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0127c16]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清涼。云何為清涼?」
[0127c17] 舍利弗言:「清涼者,五下分結盡,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
[0127c18] 復問:「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此五下分結,得清涼耶?」
[0127c19]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0127c20]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0127c22]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得清涼。云何為得清涼?」
[0127c23] 舍利弗言:「五下分已盡、已知,是名得清涼。」
[0127c24]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得清涼耶?」
[0127c25]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0127c26]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0127c27]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上清涼者。云何為上清涼?」
[0127c28] 舍利弗言:「上清涼者,謂貪欲永盡無餘,瞋恚、愚癡永盡無餘,一切煩惱永盡無餘,是名上清涼。」
[0128a01] 復問:「有道有向,得此上清涼耶?」
[0128a02]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0128a02]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0128a04]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得上清涼。云何名得上清涼?」
[0128a05] 舍利弗言:「得上清涼者,謂貪欲永盡無餘,已斷、已知,瞋恚、愚癡永盡無餘,已斷、已知,是名得上清涼。」
[0128a07]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得此上清涼耶?」
[0128a08]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0128a09]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0128a11]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愛。云何為愛?」
[0128a11] 舍利弗言:「有三愛,謂欲愛、色愛、無色愛。」
[0128a12] 復問:「有道有向,斷此三愛耶?」
[0128a13]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0128a14]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0128a16]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業跡。云何為業跡?」
[0128a16] 舍利弗言:「業跡者,十不善業跡,謂殺生、偷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0128a18]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斷此十業跡耶?」
[0128a19]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0128a20]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0128a22]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穢者。云何為穢?」
[0128a22] 舍利弗言:「穢者,謂三穢,貪欲穢、瞋恚穢、愚癡穢。」
[0128a24]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斷此三穢耶?」
[0128a24]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0128a25]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0128a27] 如穢,如是垢、膩、刺、戀、縛亦爾。
(四九一)
[0128a28] 如閻浮車所問經,沙門出家所問亦如是。
(四九二)
[0128b01] 如是我聞:
[0128b01]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舍利弗亦在彼住。
[0128b02] 時,尊者舍利弗語諸比丘:「若有比丘得無量三昧,身作證具足住,於有身滅涅槃心不樂著,顧念有身。譬如士夫膠著於手,以執樹枝,手即著樹,不能得離。所以者何?膠著手故。比丘!無量三摩提身作證,心不樂著有身滅涅槃,顧念有身,終不得離,不得現法隨順法教,乃至命終,亦無所得,還復來生此界,終不能得破於癡冥。譬如聚落傍有泥池,泥極深溺,久旱不雨,池水乾消,其地破裂。如是,比丘!不得見法隨順法教,乃至命終,亦無所得,來生當復還墮此界。
[0128b13] 「若有比丘得無量三昧,身作證具足住,於有身滅涅槃心生信樂,不念有身。譬如士夫以乾淨手執持樹枝,手不著樹。所以者何?以手淨故。如是,比丘!得無量三昧,身作證具足住,於有識滅涅槃心生信樂,不念有身,現法隨順法教,乃至命終,不復來還生於此界。是故,比丘!當勤方便,破壞無明。譬如聚落傍有泥池,四方流水及數天雨,水常入池,其水盈溢,穢惡流出,其池清淨。如是皆得現法隨順法教,乃至命終,不復還生此界。是故,比丘!當勤方便,破壞無明。」
[0128b24] 尊者舍利弗說此經已,諸比丘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四九三)
[0128b26] 如是我聞:
[0128b26]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0128b27] 時,尊者舍利弗告諸比丘:「若阿練若比丘或於空地、林中、樹下,當作是學,內自觀察思惟:『心中自覺有欲想不?』若不覺者,當於境界,或於淨相,若愛欲起,違於遠離。譬如士夫用力乘船,逆流而上,身小疲怠,船則倒還,順流而下。如是,比丘!思惟淨想,還生愛欲,違於遠離;是比丘學時,修下方便,不得淳淨,是故還為愛欲所漂,不得法力,心不寂靜,不一其心,於彼淨相隨生愛欲,流注浚輸,違於遠離。當知是比丘不敢自記,於五欲功德離欲解脫。
[0128c08] 「若比丘或於空地、林中、樹下,作是思惟:『我內心中為離欲不?』是比丘當於境界,或取淨相,若覺其心於彼遠離,順趣浚注。譬如鳥翮,入火則卷,不可舒展。如是,比丘或取淨相,即順遠離,流注浚輸。比丘!當如是知,於方便行,心不懈怠,得法寂靜,寂止、息、樂,淳淨一心,謂我思惟已,於淨相順於遠離,隨順修道,則能堪任自記,於五欲功德離欲解脫。」
[0128c16] 尊者舍利弗說是經已,諸比丘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四九四)
[0128c19] 如是我聞:
[0128c19]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尊者舍利弗在耆闍崛山中。
[0128c20] 爾時,尊者舍利弗晨朝著衣持鉢,出耆闍崛山,入王舍城乞食,於路邊見一大枯樹,即於樹下敷坐具,歛身正坐,語諸比丘:「若有比丘修習禪思,得神通力,心得自在,欲令此枯樹成地,即時為地。所以者何?謂此枯樹中有地界。是故,比丘得神通力,心作地解,即成地不異。
[0128c27] 「若有比丘得神通力,自在如意,欲令此樹為水、火、風、金、銀等物,悉皆成就不異。所以者何?謂此枯樹有水界故。是故,比丘!禪思得神通力,自在如意,欲令枯樹成金,即時成金不異,及餘種種諸物,悉成不異。所以者何?以彼枯樹有種種界故。是故,比丘!禪思得神通力,自在如意,為種種物悉成不異,比丘當知,比丘禪思神通境界不可思議。是故,比丘!當勤禪思,學諸神通。」
[0129a07] 舍利弗說是經已,諸比丘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四九五)
[0129a09] 如是我聞:
[0129a09]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尊者舍利弗在耆闍崛山中。
[0129a10] 爾時,尊者舍利弗告諸比丘:「其犯戒者,以破戒故,所依退減,心不樂住;不樂住已,失喜、息、樂、寂靜三昧、如實知見、厭離、離欲、解脫已,永不能得無餘涅槃。如樹根壞,枝葉華果悉不成就,犯戒比丘亦復如是。功德退減,心不樂住,不信樂已,失喜、息、樂、寂靜三昧、如實知見、厭離、離欲、解脫,失解脫已,永不能得無餘涅槃。
[0129a18] 「持戒比丘根本具足,所依具足,心得信樂;得信樂已,心得歡喜、息、樂、寂靜三昧、如實知見、厭離、離欲、解脫;得解脫已,悉能疾得無餘涅槃。譬如樹根不壞,枝葉華果悉得成就,持戒比丘亦復如是。根本具足,所依成就,心得信樂,得信樂已,歡喜、息、樂、寂靜三昧、如實知見、厭離、離欲、解脫,疾得無餘涅槃。」
[0129a25] 尊者舍利弗說是經已,諸比丘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四九六)
[0129a27] 如是我聞:
[0129a27]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29a28] 爾時,舍利弗告諸比丘:「若諸比丘諍起相言,有犯罪比丘、舉罪比丘。彼若不依正思惟自省察者,當知彼比丘長夜強梁,諍訟轉增,共相違反,結恨彌深,於所起之罪,不能以正法、律止令休息。若比丘有此已起諍訟,若犯罪比丘、若舉罪比丘!俱依正思惟自省察尅責,當知彼比丘不長夜強梁,共相違反,結恨轉增,於所起之罪,能以法、律止令休息。
[0129b06] 「云何比丘正思惟自省察?比丘應如是思惟:『我不是、不類、不應作罪,令彼見我;若我不為此罪,彼則不見,以彼見我罪,不喜嫌責,故舉之耳。餘比丘聞者,亦當嫌責,是故長夜諍訟,強梁轉增,諍訟相言,於所起之罪,不能以正法、律止令休息,我今自知,如己輸稅。』是名比丘於所起罪能自觀察。
[0129b13] 「云何舉罪比丘能自省察?舉罪比丘應如是念:『彼長老比丘作不類罪,令我見之,若彼不作此不類罪者,我則不見。我見其罪,不喜故舉,餘比丘見,亦當不喜故舉之,長夜諍訟,轉增不息,不能以正法、律止所起罪,令其休息。我從今日,當自去之,如己輸稅。』如是舉罪比丘善能依正思惟,內自觀察。
[0129b20] 「是故,諸比丘有罪及舉罪者,當依正思惟,而自觀察,不令長夜強梁增長。諸比丘!得不諍訟,所起之諍,能以法、律止令休息。」
[0129b23] 尊者舍利弗說是經已,諸比丘聞已,歡喜奉行。
(四九七)
[0129b25] 如是我聞:
[0129b25]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29b26] 爾時,尊者舍利弗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若舉罪比丘欲舉他罪者,令心安住,幾法得舉他罪?」
[0129b28] 佛告舍利弗:「若比丘令心安住,五法得舉他罪。云何為五?實非不實、時不非時、義饒益非非義饒益、柔軟不麁澁、慈心不瞋恚。舍利弗!舉罪比丘具此五法,得舉他罪。」
[0129c03]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被舉比丘復以幾法自安其心?」
[0129c05] 佛告舍利弗:「被舉比丘當以五法令安其心。念言:『彼何處得,為實莫令不實,令時莫令非時,令是義饒益莫令非義饒益,柔軟莫令麁澁,慈心莫令瞋恚。』舍利弗!被舉比丘當具此五法,自安其心。」
[0129c09]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見舉他罪者,不實非實、非時非是時、非義饒益非為義饒益、麁澁不柔軟、瞋恚非慈心。世尊!於不實舉他罪比丘,當以幾法饒益令其改悔?」
[0129c13] 佛告舍利弗:「不實舉罪比丘當以五法饒益令其改悔,當語之言:『長老!汝今舉罪,不實非是實,當改悔;不時非是時、非義饒益非是義饒益、麁澁非柔軟、瞋恚非慈心,汝當改悔。』舍利弗!不實舉他罪比丘當以此五法饒益令其改悔,亦令當來世比丘不為不實舉他罪。」
[0129c20]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被不實舉罪比丘復以幾法令不變悔?」
[0129c21] 佛告舍利弗:「被不實舉罪比丘當以五法不自變悔。彼應作是念:『彼比丘不實舉罪非是實、非時非是時、非義饒益非是義饒益、麁澁非柔軟、瞋恚非慈心,我真不變悔。』被不實舉罪比丘當以此五法自安其心,不自變悔。」
[0129c27]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有比丘舉罪實非不實、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