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 Ben Xing Jing 佛本行經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佛本行經卷第三(一名佛本行讚傳)宋涼州沙門釋寶雲譯
為瓶沙王說法品第十四
意如重慶雲, 欲時降甘露;
以深奧流聲, 清淨梵天音。
又復以八種, 柔軟和調嚮;
以妙辭之前, 降測瓶沙王。
具照知王意, 正直且清淨;
慈愛恭敬意, 充盈於心懷。
「今王雖興於, 衰末濁亂世;
以善自將御, 乃踰上世王。
見王諸淨意, 內意清淨徹;
猶如晝陰霧, 花開知日出。
「雖施恩於愚人, 恩德終不居之;
施少善於賢人, 其恩好日日厚。
今視王甚奇特, 不迷惑於王位;
憍自恣所覆蓋, 土地主皆迷惑。
智慧人若得財, 以不要財為要;
身不要如炎花, 慧者從身取要。
「眾生昇天, 甚得大利; 諸土地主,
以正治法。 正法之王, 順理而治;
一切人民, 皆從真正。 若有財寶,
先審取要; 若復別離, 後無恨心。
猶如從酪, 以取酥去; 漿若翻棄,
亦無恨心。 以相迎接, 用上賓禮;
開恩厚意, 以善友義。 今我當以,
友恩相報; 意欲相諫, 開意善聽。
一切眾生, 命如朝露; 我今一切,
都就後世。 猶如盛火, 得酥益熾;
及燒草木, 終無厭足。 心之憎愛,
由愚癡出; 皆復迷惑, 狂醉高藥。
老耄之病, 死亡之火; 強燒五道,
沈無漏脫。 我今已覺, 盛火之力;
今欲方便, 免此大患。 是故捨離,
親族知識; 愛欲如毒, 云何不捨?
吾已不畏, 是諸毒虺; 雹及火熾,
疾暴惡風。 亦復不畏, 拔刀劇賊;
但畏恩愛, 數數生死。 迷於欲者,
未曾厭足; 諸天亦爾, 況世間人。
一切世間, 欲求無厭; 如火所熾,
亦復厭極。 普得土地, 齊海以內;
又貪求度, 欲得彼岸。 一切求索,
無有厭足; 猶如眾流, 歸于大海。
雨寶七日, 乃至於膝; 勝伏四方,
上至天上。 天上壽命, 長七劫半;
頂生聖王, 欲無厭足。 更有聖王,
食天福祿; 時天帝退, 畏阿須倫。
憍慢遂盛, 仙人擔輩; 邪住無厭,
從天退墮。 有滿唯王, 往至天上;
得天婇女, 形專將來。 有犯神仙,
金寶精舍; 懷貪滅亡, 尋化成灰。
有重擔王, 將兵上天; 復從天上,
將天女還。 緣是天女, 自致死亡;
如是眾生, 無厭而沒。 名聞弊惡,
弓強箭駛; 捨棄王位, 入林學仙。
心所不應, 其身行之; 殺害他人,
身亦滅亡。 有女名賢, 諸王競諍;
興師率眾, 對陣而戰。 以愛欲故,
興怨致諍; 當捨愛欲, 如棄怨敵。
諸王種族, 挾慊嫉害; 殺諸剎利,
二百一十。 往古列士, 懷恚為害;
宜捨惡心, 如虺脫皮。 言鴈言鶴,
緣是致諍; 因相殺傷, 乃至億數。
愚癡故鬪, 始起於微; 宜捨愚癡,
棄自冥病。 往古二王, 鬪諍澤香;
因懷貢高, 遂相殺傷。 以鐵棒擊,
破碎其頭; 宜捨憍慢, 如雲之蓋。
又如列士, 甚徤勦疾; 以貪愛故,
奪他婦女。 以愛著故, 乃致沒亡;
如畏死故, 宜捨愛著。 二阿須倫,
坐女色亡; 有貪女色, 聽音沒命。
騰翔空中, 賓頭王子; 是二嗜味,
俱致喪命。 昔伊象王, 以鼻貪香;
犯吉祥天, 以致喪滅。 昔殷頭王,
身樂細滑; 貪著無厭, 頭裂而亡。
此等以欲, 恣極六情; 如海受流,
終以無厭。 摩竭魚口, 猶尚可滿;
六情受欲, 難可充滿。 如是大貪,
及餘難計; 六情未足, 遭大艱難。
可如王言, 先恣六情; 誰有厭足,
宜審思此。 王以敬意, 相請以國;
諦視王位, 亦無純樂。 純事令人,
受極快樂; 緣樂之後, 受大艱難。
其厚煖衣, 宜冬猛寒; 至於夏暑,
更反為患。 飢者得食, 以為飽樂;
有強逼者, 必成大苦。 如好藕池,
中有宿虫; 猶花樹林, 師子滿中。
金寶之舍, 熾火充盈; 王位猶此,
用相請為。 如魚吞餌, 不覺強鈎;
猶如以蜜, 塗利劍刃。 王者之位,
如七寶械; 觀雖悅目, 身心甚苦。
王者容飾, 被服如天; 乘國土車,
雜糅牢固。 王者重擔, 重於大山;
苦如馬鬪, 觀者悅之。 水火風雹,
疾疫飢匱; 偷盜劫賊, 強陵敵國。
邊境屯守, 侵奪損耗; 是諸艱難,
獨切王心。 晝夜懷憂, 寢不安床;
思設方便, 為國除患。 心普懷疑,
不信臣民; 如至毒鄉, 從人得食。
假令王者, 領無數城; 其身所處,
限居其一。 寢一宮室, 坐御一座;
榮樂無幾, 憂勞甚廣。 衣蓋一形,
食充一軀; 出行遊觀, 限駕一乘。
王所飲食, 蓋少少耳; 其餘勞動,
以恣憍奢。 王唯以一, 自在為樂;
是樂亦復, 雜諸苦毒。 猶如處在,
劍所作車; 處事不明, 輙還傷己。
譬如好舍, 花飾其表; 含毒虺蛇,
充滿其中。 觀其悅目, 觸甚毒害;
吾以是故, 不甘王位。 以是之故,
不宜受是; 生死難保, 猶如幻化。
焉知宿對, 馳騁何趣? 吾以是故,
不受王諫。 王云捨家, 而非其時;
今且諦聽, 吾當報王。 恣意飲食,
不懷顧慮; 死命追人, 若干方便。
甘蔗之種, 號曰白淨; 王當覺此,
是我父王。 吾欲脫苦, 故棄王位;
欲設方便, 建立善法。 無畏滅度,
永求第一; 常與生老, 病死長別。
欲求甘露, 可保之處; 是故不甘,
與諸欲會。 猶如野畜, 渴行求水;
疲勞之渴, 迷惑而走。 卒遇獵者,
截道逐射; 不愍其渴, 必得殺之。
世間亦爾, 飢渴情故; 迷惑萬端,
不計死迮。 快意自娛, 暢情飲食;
不慮成事, 當有壞敗。 老來屈己,
如強張弓; 疾病傷人, 深於馳箭。
死來逼命, 如獵放圍; 愚意所迷,
如何待時? 若覺若眠, 若晝若夜;
若水若陸, 各各人人。 命逝不還,
迅速甚駃; 猶如水性, 入摩竭口。
法之燈光, 莊美之明; 加精進意,
增益酥油。 奉行善者, 懷歡喜逝;
命終資糧, 已悉備足。 如進好華,
色甚鮮明; 志士樂善, 奉上塔像。
若後日見, 花以萎枯; 已得花要,
心懷歡喜。 若明達人, 從少小來;
和調身命, 與善法合。 自覩其身,
已至朽邁; 調自思計, 每懷歡喜。
猶如惡賊, 突獄逃走; 乃至曠野,
大澤之中。 竹葦之林, 虎狼遊居;
迷惑馳騁, 熱渴所逼。 五士拔刀,
馳而追後; 恐怖惶灼, 逃突奔走。
前卒復有, 弊惡醉象; 即便前進,
欲踐踏殺。 其人不持, 刀仗戰具;
不齎糧食, 無蓋履屣。 四望顧視,
永無歸怙; 心懷迷憒, 無所曉知。
吾今故為, 大王引喻; 欲令解了,
生死之趣。 大王宜解, 生死如是;
當了眾生, 如突獄賊。 了知曠澤,
喻是三途; 虎狼惡獸, 覺是塵勞。
奔馳疲極, 熱渴憔悴; 則當知是,
憎愛愚癡。 智慧利劍, 廣施資糧;
大正法蓋, 禁戒履屣。 如彼士夫,
乏少此行; 不種德者, 其喻如是。
前有醉象, 弊暴凶惡; 當覺如是,
世之死亡。 當于爾時, 無有恃怙;
唯當依憑, 奉戒行善。 王當迴意,
覆育民物; 救危濟厄, 猶如赤子。
普懷慈心, 視民如子; 王當護國,
譬如護宮。 猶如有虫, 方便勦健;
逃身速疾, 不遇雨渧。 大王亦當,
如是逃意; 莫遇惡相, 以自免濟。」
佛本行經不然阿蘭品第十五
如是菩薩, 廣肩長臂; 安徐詳雅,
師子應步。 詣阿蘭問, 生死出要;
意欲斷壞, 生死門閫。 遙見阿蘭,
與門徒俱; 聚會而坐, 講論梵典。
菩薩德重, 喻如天帝; 迎接問訊,
與坐談論。 坐須臾已, 善意相視;
菩薩慈意, 慰勞阿蘭。 阿蘭對曰:
「久承德化, 所以出家, 不甘尊榮。
裂壞愛著, 結縛之網; 強壯勇猛,
猶如大象。 捨棄尊號, 轉輪王位;
譬如智者, 捨避毒飯。 昔轉輪王,
不足為奇; 壯過衰老, 捨家入林。
轉以王位, 授其太子; 猶如萎花,
轉授與人。 吾今所疑, 仁壯盛美;
六情所欲, 未至充足。 應受廣博,
自然榮樂; 捨此美號, 誰不懷疑。
欲知太子, 事之審實; 必當成為,
大法最器。 以精進德, 尋智慧舟;
當速疾度, 生死海淵。」 於是菩薩,
聞阿蘭言; 含笑懷喜, 而答之曰:
「吾事未成, 故來到此; 今汝自保,
事必當成。 猶如冥中, 忽見光明;
喻若迷者, 得人引路。 譬欲渡江,
遇舟濟渡; 故來相求, 以為善師。
幸垂顧屈, 所以見教; 若受為徒,
當事以師。 老病死苦, 當何從度;
願以此理, 而見告示。」 於是阿蘭,
謂世導師: 「以諦審聽, 我梵志法。
生死展轉, 周旋迴行; 上下顛倒,
猶如輪轉。 有八私事, 號曰內法;
又有十六, 疑亂諸事。 緣此當知,
其人意強; 一切世間, 因是起滅。
如是五性, 識著第六; 意則第七,
猶豫第八。 凡有五情, 又有五欲;
又當復覺, 有六誤亂。 曉知是者,
名曰覺業; 赤仙與位, 皆共覺知。
梵天號曰, 一切普知; 審知是者,
名泥洹業。 生死根熟, 牽連縛著;
但諦覺是, 餘不決定。 吾等於此,
方便求了; 是吾泥洹, 仁所欲覺。
或有智者, 謂是泥洹; 或云禪報,
謂之泥洹。 今相教已, 出生死路;
合意當勤, 如病求藥。 古仙灌勝,
有名知足; 有名定行, 久暴露形。
是等皆從, 日所行道; 又復更有,
求解脫者。」 爾時菩薩, 聞是語已;
迴意思惟, 探察事元。 菩薩累劫,
所覺智慧; 覺其瑕已, 即告梵志:
「已聞汝等, 深奧智慧; 所謂覺業,
出生死者。 如我所覺, 此事不然;
猶如有種, 必當出生。 諸情各別,
謂是解脫; 若對來至, 復還結縛。
地水節氣, 又復無種; 所以不生,
因緣錯之。 若種與對, 相遇會者;
必當更生, 吾了如是。 行淨垢薄,
壽命延長; 意呼以脫, 謂是泥洹。」
菩薩不然, 阿蘭是法; 於是復詣,
迦蘭問法。 為說八意, 菩薩即了;
微識故著, 覺有是瑕。 體解其意,
是必還法; 菩薩是故, 捨迦蘭法。
於是便至, 尼連禪江; 修治淨行,
求禪處坐。 金色之身, 光影照曜;
猶如蓮花, 照之於日。 日進一麻,
半粒粳米; 日日省食, 久羸形體。
身血竭盡, 脂肪枯乾; 氣力羸頓,
形體疲索。 普世眾生, 不能堪忍;
如是羸困, 具滿六年。 菩薩如是,
暴露形體; 未能還服, 甘露法藥。
意退念來, 道德無是; 昔閻浮下,
億善意是。 亦不能已, 是羸瘦形;
逮及是事, 自致成道。 諸天空中,
勸進飲食; 氣力充盈, 然後得道。
意居尊重, 如須彌山; 求佛之意,
甚大重事。 意雖堅固, 強喻金剛;
飲食不充, 體不自勝。 覺知是已,
菩薩便起; 增進飲食, 長育其身。
侍使五人, 見菩薩食; 捨棄避去,
至他閑處。 於是便受, 喜悅喜力;
二女乳糜, 甘露之施。 即便行詣,
微妙道樹; 安詳徐步, 定出生死。
嚴飾巍巍, 功德積聚; 以足觸地,
即大震動。 於是大黧, 眾龍之王;
聞足觸地, 震動好聲。 意懷便疑,
熟自思惟: 「久復乃聞, 是震動聲。
世之將導, 眾師之師; 其足觸地,
震動如是。 地神歡喜, 跛[跳-兆+我]如舞;
震聲隱隱, 如有所捨。 以世導師,
將欲出現; 地肅肅動, 踊躍若笑。」
因震動聲, 即從水出; 其身體大,
如黧黑山。 種種珠寶, 瓔珞其身;
猶如黑雲, 飾以電光。 變若干頭,
普覆空中; 體放光明, 如雜烟火。
猶如水雲, 來近日側; 龍以是像,
禮菩薩足。 起執心敬, 叉手而歎:
「我見前佛, 興出世時。 今之祥瑞,
如過去佛; 維衛以來, 復至迦葉。
眼見六佛, 興世之瑞; 尊今第七,
現瑞如彼。 如觀光相, 明曜於世;
今日必當, 逮服甘露。 今見尊行,
躇足步步; 斯地應時, 肅肅震動。
光明殊勝, 超絕於日; 今日必當,
所願充滿。 如觀青雀, 順遶而飛;
猶青雲中, 日現妙光。 齎慈愛音,
敬菩薩身; 今日必當, 逮得佛道。
知見今日, 清風順時; 眾流澄渟,
空中清明。 飛鳥相和, 柔軟悲鳴;
今日十力, 一切智成。 觀菩薩身,
如瑩金山; 種種珍寶, 以為嚴飾。
視菩薩身, 相好自纓; 今日必當,
成佛道器。 圓光如輪, 在其中央;
晃昱如日, 五彩絳色。 如今斷除,
世間厚冥; 如是不久, 佛日當出。
相樹皆動, 布散名花; 一切眾花,
同時而敷。 樹無心屈, 傾如有心;
今日必為, 一切所禮。 猶如白藕,
蒙月明開; 日光明照, 則芙蓉敷。
菩薩今現, 佛日月光; 天人心開,
如快樂花。 如今觀察, 相已現矣;
甚難值遇, 優曇鉢花。 如花難遇,
佛亦甚難; 兩難值遇, 俱現於世。
今日當以, 智慧利箭; 必驚塵勞,
王將軍營。 已迮及逮, 過去佛處;
今日必當, 服食甘露。 如今觀察,
決定者戒; 身體嚴以, 八十種好。
皆照諸天, 現於身中; 今日當為,
天人所拜。」 驪龍如是, 歎菩薩已;
歷泉上過, 行詣道樹。 遙見好樹,
如天莊嚴; 猶如天上, 晝度天樹。
吉祥持草, 奉迎而進; 菩薩問字,
即便自名。 眾人見呼, 名曰吉祥;
菩薩自計, 吾必吉祥。 即便從之,
受柔軟草; 散金剛座, 草皆齊整。
結跏趺坐, 志意堅固; 內以心識,
審諦決定: 「不度魔界, 眾勞欲塵;
坐是不起, 亦不飲食。 假令四大,
捨其本性; 日月墮地, 須彌昇空。
如是眾事, 可有變異; 吾終不違,
是願要誓。」 歎誓願已, 諸天大喜:
「菩薩發意, 定欲降魔。 猶如不然,
外道異學; 如為天人, 諸龍所歎。
願使眾生, 蒙如所歎; 十方眾生,
逮得所願。」
佛本行經降魔品第十六
時菩薩始坐, 座號金剛齊;
建立金剛心, 三千世界震。
地神喜踊躍, 數數而震動;
魔天見地震, 疑問何故爾?
魔王第一臣, 號名曰言辭;
傾躬謙敬意, 而啟白魔王:
「唯王聽所聞, 歷劫積功德,
白淨王太子, 淨土修善行。
今當成大道, 空天王欲界;
欲壞所欲城, 眾門戶之關。
必超王界上, 當度勝眾生;
廣開泥洹門, 甘露之法輪。」
魔王聞其言, 情即慘然坐;
三女來問訊, 第一女名愛,
第二名志悅, 第三名亂樂;
問王何故愁? 王答諸女言:
「彼有大仙聖, 被決定大鎧;
手執智慧弓, 無常箭射吾。
欲伏吾欲界, 若勝處吾上;
當空吾境界, 今眾慢賤吾。
猶如強隣王, 為敵國所掠;
曼今故屬吾, 宜廣設方便。
卿等女力士, 令其失本志;
可往施罣礙, 如設水坻防。」
於是魔三女, 便行詣道樹;
欲現其女力, 天上世間女。
極現其[女*(犮-乂+又)]媚, 迷惑亂人情;
來欲壞其意, 盡其盡媚巧。
種種改其形, 變化甚輕疾;
猶如雲中電, 不停住斯須。
菩薩諦計察, 髮膚瓔絡飾;
衣服巧為覆, 猶如聚骨舍。
惡露充盈滿, 解散令人驚,
是何欺世間, 裹以薄肌皮,
迷惑愚癡者。 審諦視魔女;
形體衰老悴, 如花被重霜。
魔王見女老, 懷恚如熾炎;
即召重傍臣, 令合召大軍,
往固遮釋子: 「今曼處吾界;
未得審諦眼, 宜時往壞亂。
今若道成者, 儻能勝於吾;
速召車馬兵, 吾當自出戰。」
寶冠明如日, 嚴飾其頭首;
來到須彌頂, 即被金剛鎧。
猶如日光明, 如照曜薄雲;
金剛千輪車, 輪各有千輻。
駕以馬千匹, 魔王乘寶車;
甚曠甚明曜, 如日在火中。
花宮一由旬, 手執五利矢;
寶莖蓋如月, 以迷惑世間。
蓋覆數由旬, 周飾七寶鈴;
高幢大開口, 猶如摩竭魚,
欲吞海水時。 魔王如是出,
將從諸魔眾, 凡有八十億,
來至道樹側。 菩薩坐花上,
猶如梵天王, 寂滅德充盈,
重光晃昱昱, 如大金寶積。
左手以執弓, 從金筩拔箭,
便語菩薩曰: 「咄起剎利種;
如何故畏死, 棄己帝王位?
「相仁妙臂當執弓, 應食世間之榮位;
古王之路名普聞, 汝應當受頭縱恣。
應食世妙祠嚴國, 普令役世無遺餘;
始起聖王甘蔗種, 還食國榮棄乞求。
若不欲起諦自思, 莫自違負本誓願;
吾箭甚嚴莫能當, 徹壞一切堅固楯。
惑人猶如春時花, 甚於斷花著日中;
愛悅世間如時雨, 欲猶孔雀得雲雨。
惑欲失志忘慚愧, 佐助嫉慢獨挵世;
外道遂強行凶呪, 受勝是等獨挵世。
欲迷諸天及世人, 覺悟談言失睡眠;
健疾無比力勢強, 愛欲無形壞眾形。
或以愛火燒殺戒, 古王燭之瘦消亡;
王名財除亡滿臂, 上世惑欲何況今。」
彼時魔王說是言, 不能搖動菩薩意;
即便發弓捷疾矢, 現諸[女*(犮-乂+又)]惑作女變。
見菩薩坐不傾動, 堅固如山懷疑曰:
「安詳大子如山王, 以女箭射即傾動。
化現四面以迎之, 現不自輕與相見;
想今太子不識矢, 若子失志吾箭誤。
是不宜以欲化矢, 不可謙敬典雅辭;
是當輕易不宜敬, 以大軍勢強恐迫。」
魔王發意念兵眾, 大呼徹天盡魔界;
即會若干無數形, 甚可恐畏動天地。
嚴事如雪眾山王, 眾藥挍飾甚可愛;
三十二頭名阿樂, 是天帝釋所乘象。
化身千目被珠鎧, 手執金剛千楞杵;
釋從無數可畏天, 象兵八億相隨來。
銀車甚大容飾白, 駕千白馬將從白;
白明珠鎧白雲蓋, 自化己身有百頭。
將諸白龍大軍眾, 十二萬億為營從;
是至水神名和崙, 卷地而來曳諸山。
天金瑠璃種種寶, 明珠嚴首及身體;
被琉璃鎧粟金鈿, 右手執持金剛棒。
駕千師子眾寶精, 乘琉璃車色如日;
與無數億相叉神, 毘沙門軍如暴水。
無泣威怒及仙時, 雨立日月風火神;
花照妙馬堅金剛, 賢才厚務及正行。
是大天神無央數, 乘車象龍及駕虎;
車駕千馬千師子, 或復有以千虎駕。
或復有駕鴈孔雀, 駕驢駱駝特牛牴;
或乘雲車乘山樹, 或有乘龍虺毒蛇。
或有吐火鼻火出, 眼耳出火頭火然;
其所打擲皆成火, 熾盛焰作如劫盡。
或化如日或如月, 化如大山有羽翼;
或冥昏晦如黑雲, 雷震電光晃昱昱。
如是無數塞虛空, 或化黑象如須彌;
乘是大象執大弓, 來向菩薩欲燒然。
或化猪頭駱駝首, 象羆熊頭無數變;
化身甚大為象頭, 牙如山巖上刺天。
或化師子及馬頭; 或化虎頭摩竭魚;
或化二頭三四五, 六七八九乃至十;
或化百頭百手臂, 百足百眼甚可畏;
若干變化至千頭, 千眼千臂放火來。
車聲馬聲象吼嚮, 聲鼓軻音動天地;
或執弓箭刀矛戟, 或戴山樹金剛杵。
皆放所執戰鬪具, 山樹金剛和雨雹;
菩薩德大化所放, 金銀雜花眾寶雨。
化黑女人如雲山, 執器沃呪惑菩薩;
還自狂惑無所識, 破所執器祭具散。
或有跪地吼喚聲, 雷動震地塞虛空;
或被虺皮若干形, 眼耳鼻口蛇虺出。
還相騎乘瞋恚戰, 或有馬鳴或狼呼;
於菩薩意無增減, 猶如螢火日爭明。
有一天人謂魔王: 「熟尊觀是仙聖德;
身中照現諸天宮。
「日月五星及諸宿, 鐵圍須彌江海淵;
釋梵四王太山君, 一切照現菩薩身,
猶如普世現月中。」 於是魔王益恚盛;
即放戰具愛欲火, 地虛空然不可知。
菩薩即放甘露觀, 化雲雨潤滅欲火;
愛即畏懼菩薩德, 安詳天至邪鬼退。
魔王即放恚毒發, 如召禍害化成虺;
地上普滿毒蛇虺, 纏繞道樹悉周遍。
菩薩即放大慈發, 化成吉來蛇退滅;
魔王復放愚癡發, 菩薩計緣逆得勝。
魔王復放嫉嫌箭, 名曰惡口化為龍;
菩薩復放大悲箭, 化為金鳥龍逃退。
魔王復放憍慢發, 發名梵手化成象;
菩薩復放十力發, 化成師子象退去。
魔王復放妄言發, 名曰調戲化成風;
菩薩即放至誠發, 挫折魔箭化成山。
魔王復放慳貪發, 發名悋惡化成霧;
菩薩即放惠施發, 化雲細雨除土霧。
魔王復放陰蓋發, 名曰睡眠化成雲;
菩薩即放五淨發, 化成暴風壞裂雲。
魔王復放邪見發, 化成邪冥覆世間;
菩薩復放正見發, 化成為日除魔冥。
菩薩被大忍辱鎧, 戒成充備跱立地;
著七覺意之花鬘, 進定瓔珞微妙好。
手執慈弓梵寂箭, 從意筩中而拔之;
適放一發都得勝, 如阿須倫勝古烈。
魔若干變來相恐, 菩薩意定毛不動。
爾時天上淨居天, 奉持過去成佛法,
心之憎愛滅除盡, 上空中見勝菩薩。
時諸天人語魔王: 「唯仁波旬當諦計。」
天告波旬何故勞, 唐棄汝功實相語:
「捨懷惡意寂滅心, 何為惚慊於菩薩?
是士無誰能動者, 猶比口氣吹須彌;
故以慈愛語魔王, 自愛莫觸嬈菩薩。
諸物尚可捨本性, 風捨輕動火捨熱;
地捨沆重水捨濕, 冥不避明日捨照。
月尚可使在地行, 須彌昇空海過濟;
無央數劫成德業, 終不退捨決定誓。
如其決定如精進, 如惡如好慈眾生;
法會盛賓諸天人, 食以正法甘露珍。
發心求願安眾生, 自然發意愍世間;
不逮本願終不起, 日出求冥不得然。
菩薩大悲愍世間, 塵勞之患所蹂踐;
博集諸法之良藥, 三十七種之神膏。
欲為普世和神藥, 卿魔不宜犯繞遮;
一切墮邪迷惑路, 欲導以正不可固。
世愚昏冥滅酥油, 一切大智之燈明;
佛大庭燎今當然, 卿魔莫滅方便退。
見是世間沈沒深, 塵勞海淵無涯底;
欲度一切沈沒者, 何惡能違行善者?
初始發善根堅固, 建大忍辱之觚幹;
意志枝莖大廣博, 持戒禁花甚鮮潔。
大智慧樹今欲生, 當成熟正法甘果;
卿魔莫為作妨礙, 真堅要樹始欲生。
古來下佛種種種, 今是應生開敷時;
今坐是座是其宜, 如先過去之諸佛。
是坐有德名事齊, 無數億人所愛處;
普此地上更無處, 意大尊重可勝者。」
魔王聞是慘愁曰: 「菩薩觀我是大力;
欲燒天地令燋盡, 能吞鐵圍普大地。」
時菩薩因問魔曰: 「本修何行得大力?」
答曰:「吾祠大開門, 名德普聞無不周。」
「卿一祠祀大德爾。 波旬且可聽我說。
吾大祠祀無央數, 遍此地上無空處。」
魔語:「我行汝具知, 汝所行德誰為證?」
菩薩告魔:「具諦聽, 今當示汝吾行證。」
於是菩薩光明臂, 如出赤雲照然明;
從袈裟中出其臂, 即展傭平微妙臂。
先世善行之積聚, 千福輪掌妙相具;
告魔王已手觸地, 「我行汝知地逮證。」
於是地神出現形, 大舉聲:「我證!我證!
於此地開門大祀, 名聞第一無不備。
又復名曰多金施, 復以馬施無央數;
數數食飽充此地, 又雨七寶飽世間。
是處頭施有千數, 有處以自及妻息,
是處剝皮是處肉, 是處以血破骨體,
於是地施無數身, 捨世種種身不逆。」
地即為證現返復, 地應震應出大聲,
三千世界六返動, 盡撲魔王并其軍,
顛倒偃覆都墮地。 空中大聲普告曰:
「釋種太子都勝怨, 已勝魔怨諸塵勞。」
魔王大幢即摧折, 魔退魔敗聲流遍。
已勝魔王還定意, 意定深思諸佛事;
德重地神不能勝, 心懷喜踊連震動。
菩薩即告地神曰: 「動不動類皆因汝;
且定莫動耐斯須, 吾為無歸者作歸。
汝久耐負無央數, 逆害親君族欺者;
越限傾邪向眾罪, 掘盡善根行惡人。
飲倒見毒墮冥者, 苦厄重擔地獄分;
已勝此等且小忍, 須吾捨棄諸苦擔。」
於是現歷觀諸禪, 於諸禪得最自在;
憶念久遠初始事, 前世所經如昨暮。
時至夜半天眼觀, 見一切了如明鏡;
照察明達五道生, 無有堅要如芭蕉。
於其夜至第三時, 審諦思惟意要妙;
一切世間諸苦會, 生老病死遂別離,
愚冥覆弊出要道, 不避坑塹猶如盲。
菩薩推盡生死原, 察其起滅悉曉了。
心更生念重思惟: 「老由何來何從死?」
復生正念:「緣生故, 因老有病從病死。
其有頭者有頭患, 猶樹已生必當墮;
重思本種所由有, 覺種緣行受緣對,
受何從起從愛有, 觀愛所由從覺識,
覺識所由從觸更, 緣其觸更有諸根,
所由六入緣名色, 名色之緣則因緣,
如是緣下至於上, 得癡縮起生死原。
是滅已一切都滅, 癡原生死所應滅。」
審覺十二緣起本, 如所應覺諦覺知。
八賢聖路最第一, 先執正見如審實;
見死吾我盡三界, 燒塵勞澤以慧火。
辨是事已自歎曰: 「所應覺作悉已成;
吾已及逮久仙聖, 諸佛世尊所行道。」
至於其夜第三時, 日普照之導幢現;
眾生休息時寂靜, 一切智成最佛道。
「吾已及逮久仙聖, 諸佛世尊所行道。」
逮佛第一最處已, 三千世界六變動。
諸天側塞滿空中, 歡喜散花普遍地;
粟金粟銀末栴檀, 天意作花悉周布。
地普充盈塞空中, 從無結愛雨天花;
[仁-二+(敲-高)]樂不鼓自然鳴, 諸天鼓樂空中作。
天應慶喜世得持, 地虛空神普踊躍;
火神歡喜自然燃, 淵海波涌震妙聲。
樹神各各獻奇花, 須彌喜與諸山禮;
地獄涼息餓鬼飽, 眾生相愛除慊仇。
佛身奮放正法光, 四維上下遍十方;
變現種種諸形像, 故先使至遍覺悟。
八賢聖路始復現, 如童無導令諸道;
是有妙花名諸覺, 言諸覺復林樹現。
三十七品數各別, 各自現形如說義;
或白青黃若干色, 光明如是說法音。
佛日出曉照世間, 是其光明諦覺之;
佛即還攝神光明, 不食七日坐樂法。
爾時世尊說此偈: 「快哉報福妙願成;
速疾乃逮最上寂, 保安不受餘他苦。
魔王覩共相聚來, 各各現形力向吾;
終不能令吾意動, 以功德力勝降之。」
佛本行經卷第三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04 冊 No. 0193 佛本行經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范振業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