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ng Zan Jing 光讚經
Scroll 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光讚經卷第七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摩訶般若波羅蜜觀品第十七
[0193a18]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者,謂四意止。何謂四意止?內自觀身,不與身俱,亦不想念、亦不得身。觀于外身,不與身俱,亦不想念、亦不得身,於是安詳調御其意。觀於世間無明愁慼,內觀痛痒彼心法者,於是安詳調御其意。覩於世間無明愁慼,觀外痛痒,不與痛痒俱,亦不想念,亦不得身。觀內思想,不與想俱,亦無想念,不得思想。觀外思想,不與想俱,亦無想念,不得思想。觀於內法,不與法俱,亦無法想,亦不得法。觀于外法,不與法俱,亦無法念,亦不得法。於是寂然調御其意於世無明愁慼之事。何謂,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內觀身?於此菩薩摩訶薩,知心所行若住已住,亦知已坐當坐,亦知行臥已當行臥,如身應住所志所趣,皆悉知之。是為菩薩摩訶薩觀內身也。於是安詳調御其意於世無明愁慼之事。
[0193b05]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往反安詳觀察視瞻而不卒暴,進止屈伸、著衣持鉢、飲食臥寐,懈息所從律行去來,坐起臥覺,有所說者,常懷徐詳,憙在閑居心不馳騁。是為,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自觀內身而不可得。
[0193b10]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其心專一覩出入息,息長、息短亦悉知之;意息若近、若遠亦悉知之;意息若遲、若疾亦悉知之;意息卒暴、柔和亦悉知之。譬如,轉輪聖王知土地長短廣狹!譬如,瓦師作器知大小深淺!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知息出入、長短、遲疾、剛柔。菩薩如是觀其內身,知其安詳,調御其心令順法教。是為,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內自觀身調御其意於世無明愁慼之事。
[0193b18]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自觀其身四分諸種,今身有是地種、水種、火種、風種。譬如,屠兒以持利刀,殺害牛、畜解為四段,為四段已,坐起省察則無牛,因緣合成。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自觀是身,而身有此地種、水種、火種、風種。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自觀內身,亦不見身,亦無所得。
[0193b25]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自察其身從頭至足,有身、髮、髓、腦,惡穢不淨具足充滿。有此身者,有髮毛、爪齒、皮革、筋脈、骨節、腸胃、腹、肝、肺、心、腎、五臟、血肉、脂髓、涕唾、垢濁、不淨、大便、小便。譬如,佃家以囊器盛若干種穀、麻、米、粟、豆、大麥、小麥、稻穬。明目之人寫之置地分別知之,是為麻油、是為粳米、是為豆粟、是為稻穬。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今此身者,從足至頭,髮毛、爪齒、皮革、筋脈、骨節、腸胃、腹、肝、肺、心、腎、五臟、血肉、脂髓、[口*弟]唾、垢濁、不淨、大便、小便。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內自觀身調御其意於世無明愁慼之事,亦無所得。
[0193c08]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如今觀身遭諸寒熱,若其壽終一日、若三日四日五日,其身膖脹,其色變青,臭爛膿血流出,計如此身,則不能離無常之法。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自觀內身!知其安詳,調御其意於世無明愁慼之事,亦無所得,亦無所見。
[0193c14]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觀人壽終遭是寒熱日炙風飄,死至一日、若至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為鳥烏所食,狐、狼、熊、羆、虎、豹、鵄、梟、狗犬所食,無央數蟲從其身出還食其體。其人自察身所遊處,法無有常,分散離別,無脫此者。內自觀身調御其意於世無明愁慼之事,亦無所見。
[0193c20]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假使見身非常之後,寒熱所遭、日炙風飄,膖腫青脹,鳥獸所噉,臭處不淨。還自觀身亦當如是,調御其意於世無明愁慼之事,亦無所得,亦無所見。
[0193c24]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假使觀身終亡之後,遭於寒熱、日炙風飄,骨節相連譬如交璅,肉塗血澆、筋纏革裹皮覆。自觀身調定其意於世無明愁慼之事,亦無所得,亦無所見。
[0193c28]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假使見人終亡之後,但白骨鉤璅相連,有血脈皮肉筋髓,則而察之:『今此軀體其法如是,分散別離,此非常法,無有脫者。』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觀身,調定其意於世無明愁慼之事,亦無所得,亦無所見。
[0194a04]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假使見骨髓筋纏碎壞分散還與土合。觀察如是:『今此軀體,其法如是。』內自觀身,調御其意於世無明愁慼之事,亦無所得,亦無所見。
[0194a08] 「復次,須菩提!假使覩見骨散在地,東西南北腳骨異處,膝臏、項頸、胸脇、頭髗各自異處,則而察之:『今此軀體,其法如是,手足分散別離,此非常法,無脫此者。』內觀其身,調定其意於世無明愁慼之事,亦無所得,亦無所見。
[0194a13]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便觀身,死來久遠骨散在地,積有年歲,不可稱數難量之載,青骨碎壞與灰土合:『今此軀體其法如是,分散別離,此非常法,無有脫者。』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內自觀身,調定其意於世無明愁慼之事,亦無所得,亦無所見。痛痒思想觀法,亦復如是。以持誘進初發意者為無常觀,稍稍入空乃知無本;以為發意達者,觀內外身亦無有身,觀內外想亦無有想,觀內外法亦無有法,亦無所觀亦無所見,道不離俗、俗不離道,二者俱空,亦無所獲。
[0194a24]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摩訶衍者,四意斷。何等為四意斷?於是菩薩摩訶薩,諸惡未起不善之法,設來興者,制令不生;慇懃精進攝其心本,令斷諸瑕,諸惡不善非法之事,適興尋斷,慇懃精進自攝其心,使平等斷;諸善德本設來興者,假欲斷者,慇懃精進救攝其心,平等解脫;懷善法生,堅住不失,思惟具足,廣普令備益加歡樂,慇懃精進救攝其心,平等解脫。有所得亦無所得、亦無所見。是為,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也!
[0194b05]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摩訶衍,謂五根:信根、精進根、意根、定根、慧根。是為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有所得亦無所得、亦無所獲。
[0194b07]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者,謂五力也。何謂五力?信力、精進力、意力、定力、慧力。是為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五力也。有所得亦無所得、亦無所獲也。
[0194b11]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謂七覺意。何謂七覺意?於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專修思覺意,依於寂然,無有貪欲,亦無所依,除於諍訟、捨諸法,是謂思覺意。有行精進覺意,依於寂然,無有貪欲,亦無所依,除諍訟、捨諸法,是謂精進覺意。又行悅豫覺意、行信覺意、行安覺意、定覺意、行觀覺意,依於寂然,無有貪欲,亦無所依,除諍訟、捨諸法,是謂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行七覺也。有所得亦無所得、亦無所獲。
[0194b20]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謂八由行賢聖之路。何謂八?正見、正念、正語、正治、正業、正方便、正意、正定,是為八由行賢聖之法。有所得亦無所得、亦無所獲,是為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也。
[0194b24]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者,謂三品三昧。何謂為三?空三昧,無相、無願三昧。彼何謂空三昧?已相法空,空者脫門,則為無相,其無相者便為脫門,其所行者無所行也,是為無願脫門也。是為,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也。逮得此已,亦無所得、亦無所獲。
[0194c01]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當分別若曉了所習、決斷滅盡、覺知由路、知所盡者、知無所起。曉了諸法,分別無我。曉了柔和終沒之事,自知其心、了他人心,是謂為慧。彼何謂分別?於苦知苦、無所從生、亦無所起,是謂分別苦。何謂為曉了所習?謂蠲除所習令不復生。何等為決斷滅盡?謂苦已盡,令無根本。何等覺知由路?謂賢聖之法八由路也。何謂知所盡者?謂婬、怒、癡滅。何謂知無所起?謂無所從生不起之慧。何謂曉了法慧?謂於五陰所造罪福,斷絕為慧。何謂分別無我?謂色非常,痛痒思想生死識非常。眼耳鼻舌身心,非我所有;色聲香味細滑法,非我所有;眼色識、耳聲識、鼻香識、舌味識、身細滑識、意法識,亦非我所有;何謂曉了柔和終沒之事?有所咨嗟多所發起。何謂自知其心?自知古來根原。何謂知人心?能別他人眾生心之所念。彼何謂如所慧心?謂怛薩阿竭薩芸若慧,是謂如所慧心。已得,是以亦無所得,亦無所獲。
[0194c21]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謂有三根!異人根、異根、別根。彼何謂異人根?謂有諸學士未得平等信根、精進根、意根、定根、慧根。何謂異根?其學士者無有異信、信根、精進根、意根、定根、慧根,是謂異根。彼何謂別根?謂未學士而發大意——辟支佛、菩薩、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信根、精進根、意根、定根、慧根!是謂菩薩摩訶薩別根摩訶衍也。有所得者亦無所得、亦無所獲也。
[0194c29]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者,謂平等定也。有三事:有想有行三昧、無想有行三昧、無想無行三昧。彼何謂有想有行三昧?脫諸欲,寂除諸惡不善之法,有想有行,行第一寂,是謂有想有行三昧。彼何謂無想有行三昧?謂其心之內無想有行,亦無所著至第二寂,亦無內外,是謂無想有行三昧。彼何謂無想無行三昧?過第二、第三寂,度於無量有慧之定,越於無量識慧之宜,過於無量不用慧定,越於無量有想無想之定,是謂無想無行。是謂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也。
[0195a11]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者,當行十念。何謂十念?念佛、念法、念聖眾、念戒、念布施、念天、念恬怕、念無所起、念觀身、念當終亡,是為十念。是為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有所得亦無所得、亦無所獲。
[0195a16]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謂四禪、四無色定、四等心、八脫門、未曾所獲味之定,是謂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也。有所得者亦無所得、亦無所獲。
[0195a19]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謂怛薩阿竭十種力也。何謂十種力?謂知他人、眾生之類處處非處,處有限無限。如審悉知過去、當來、今現在因緣罪福所行之處有所報應。如審悉知,世間之人有若干種,其體不同。如審悉知,他人眾生若干種心,所憙各異。如審悉知,他人眾生根原所趣,本末各異。如審悉知,一切五道終始所歸。如審悉知,知於眾人行者之心,根、力、覺意、一心、脫門、三昧正受,結縛、瞋恨、鬪訟之事,能慧分別。如審悉知,無數寂然。悉識過去無數億劫之事。識過去無數億劫之所。遊居眾生察其終沒之所歸趣。道眼徹視於十方一切佛界。五道生死、善惡、禍福、起滅終始。如審悉知,諸漏已盡,無有塵垢,度於想念,以知慧脫現在造行,自以神通證知諸行,生死已斷,稱舉梵行,所作已辦知未度者。是為,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有所得亦無所得、亦無所獲。
[0195b08]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謂四無所畏。何謂四無所畏?今吾已逮成平等覺,若有沙門、梵志、諸天、人民,若復異天、異覺之人,來欲訟理求佛之短,謂為不成平等之覺,不見瑞應,敢有發意當如來者!無敢發念,故佛安隱所行,無難亦無畏。勇猛行達無所著,而為他人師子之吼,講說分別清淨法輪,沙門、梵志、諸天宮魔及諸梵天,天上、世間無有能及道法之誼,諸漏已盡,無有終始。沙門、梵志、諸天魔梵、天上、世間,欲求佛短,謂不然者,諸漏未盡。都了不見發心求短者,故佛安隱無有恐懼,則為眾人而師子吼。悉知內法,無有內外,不見吾我。沙門、梵志、諸天魔梵、天上、世間,欲求佛短,謂不然者,不知內法計有吾我。都了不見發心求短者,故佛安隱無有恐懼,則為眾人而師子吼。講說賢聖,不解者解、不達者達、無乘者乘,而以平等普除苦惱,終不能求得佛短也。以奉法故,不違道誼,勇猛、無恐、無懼,而為他人講說清淨法輪,為師子吼。是為,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也。有所得亦無所得、亦無所獲。
[0195b29]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謂四分別辯。何謂為四?一曰分別誼、二曰分別法、三曰所歸順分別、四曰分別辯。是謂,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有所得亦無所得、亦無所獲。
[0195c04]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者,謂十八不共諸佛之法。何謂十八?一者如來無有瑕短。所說應時,無有短乏心、無忘失、無有若干想、無有不定心、無有不辯。分別所觀無有所樂。斷精進無失,終無失意。智慧無損解脫不闕。度知見不減。一切諸身之事無所不達。一切口所言說無所不通,各令得所。一切心所念,以智慧心悉知其原。又知過去不可計會無央數劫事,智慧悉見。又知當來不可計會無央數劫事,智慧悉見。又知現在不可計會無央數劫事,智慧悉見。是為,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有所得亦無所得、亦無所獲。
[0195c17]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者,謂總持門。彼何謂總持門?諸文字等,所說平等,文字之門、文字所入。何謂文字門、文字所入因緣之門?一切諸法,以過去者亦無所起。其門所作是羅之門,法離諸垢是波之門,分別諸誼是遮之門。逮得一切諸法之行,亦無所得,亦無所沒者、亦無所生者,是那之門。一切法離諸號字,計其本淨而不可得,是羅之門。皆悉超度一切世法——恩愛、報應、因緣——是陀之門。一切諸法悉為本無,有、無斷絕,是為波之門。皆悉解結諸法所縛,是咤之門。燒盡諸法逮至清淨,是沙之門。一切諸法,無有罣礙不得諸事,是惒之門。斷除一切諸法音聲句跡所趣,是多之門。一切諸法而無有本不可動搖,是計之門。一切諸法而無所起,是吒之門。一切諸法得至究竟,是阿之門。一切諸法所當作為皆悉逮得,是娑之門。一切諸法皆已時得,通不悉節,是摩之門。解知諸法從吾我起,是迦之門。一切諸法逮得擁護,是癉之門。一切諸法逮得諸法之處,是闍之門。一切諸法而無所起,是波之門。一切諸法而無所起,是陀呵之門。一切諸法諸種無所起會,是奢之門。一切諸法寂然不起,是呿之門。一切諸法猶如虛空而無所生,是叉之門。一切諸法皆悉滅盡而不可得,是尸癉之門。一切諸法堅住於處而不可動,亦不可得,是[怡-台+若]之門。一切諸法慧不可得,是咤呵之門。一切諸法逮得所持,是披何之門。一切諸法已得閑靜,是車之門。一切諸法皆已焚燒,是那之門。一切諸法而無所作,是沙波之門。一切諸法而得至信,是嗟之門。一切諸法皆得盡滅,是迦何之門。一切諸法得輪數所在,是咤徐之門。一切諸法有所住處得無所住,是那之門。一切諸法,不來不去不立不坐不臥不寐,無應不應、無想不想,是頗之門。一切諸法不可所奏,是尸迦之門。一切諸法不得五陰,是磋之門。一切諸法不得他念,是伊陀之門。捨一切法而無所得,伊陀之門。一切諸法不得所在,是吒之門。一切諸法,究竟邊際盡其處所,無生無死、無有無作,拔去文字音聲之說。所以者何?厭諸罣礙,無彼無名、無處所言,亦不可得、亦不可說、亦不可盡、亦不可見。譬如,須菩提!虛空虛無,一切諸法亦悉如是。是為,須菩提!總持所入因緣,文字分別所入。其有菩薩摩訶薩知是一切因緣,文字方便分別,則不復著音聲言說,則能次第曉了諸法之所歸趣也。」
摩訶般若波羅蜜十住品第十八
[0196b08] 佛告須菩提:「如汝所言:『何謂菩薩摩訶薩為摩訶衍三拔致?』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入於道地。云何菩薩入於道地?入一切諸法,無來亦無所去,無去亦無所壞。一切諸法不可知處、亦無想念,行十道地不見道地。何謂菩薩行十道地者?是菩薩摩訶薩行第一住者,當行十事。何謂為十?修治志性不為顛倒;修治愍哀除去眾想;等心眾生不得眾生;行布施事受者無異;敬善知識無有輕慢;求法為業而無所得;慇懃出學無所貪慕;求於佛身不想相好;開闡法事悉於眾生無所希望;棄除貢高則於諸法而無所著;口之所言至誠為業。是為十事。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第一道地也。
[0196b21]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第二住者,當行八法。何謂為八?其戒清淨而有反復;能知報恩;住於忍力;常行歡喜;不捨眾生勤於大哀;受尊長教;其出家者視如世尊;行波羅蜜慕求善權。是為八事。
[0196b26]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第三住者,行五法。何謂為五?博問無厭不著文字;開化法施無衣食想;淨於佛土;勸眾德本;亦無所望。是為五事。
[0196b29]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第四住者,當行十法終不為捨。何謂為十?不捨閑居;志在少求;而知止足;不離宴坐;不毀禁戒;不厭受欲;不止滅度;一切所有施而不惜;而不怯弱;於諸所有而無所慕。是為十事。
[0196c05]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第五住者,當棄八事。何謂為八?棄捐家居;離比丘尼;捨棄動性;不貪功德;捨於睡臥;離於瞋爭;不自稱譽;不毀他人。是為八事。
[0196c09]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第六住者,以具六法。何謂為六?謂六波羅蜜;不為六法;不求聲聞、無緣覺想、不念於小;見貧乞者心色和悅;有所施與不以憂慼;心不懷恨。是為六事。
[0196c13]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第七住者,為以離二十法。何謂二十?無所受;無吾我;不計人;不有命;不念壽;不念常;不著斷滅;無諸想著;離因緣見;不倚諸陰;不慕諸種;捨於諸種;捨於諸入;無三界想;不著於佛;不著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