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āsaṃnipātasūtra (Great Compilation) 大方等大集經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三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於姑臧譯
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第二之三
[0014b27] 「善男子!如來復有三十二業。何等三十二?
[0014b28] 「善男子!如來能知是處非處。云何是處?云何非處?善男子!若有造作身口意惡,得受安樂,無有是處,是名非處;若有造作身口意善,受樂果者,斯有是處,是名是處。若習慳貪得大富者無有是處,修行惠施得大富者斯有是處;毀破禁戒得受天身無有是處,護持淨戒得受天身斯有是處;瞋恨之人得身端正無有是處,修集忍辱得身端正斯有是處;懈怠之人得大神通無有是處,勤修精進得大神通斯有是處;放心散亂得定地者無有是處,攝心不亂得定地者斯有是處;愚癡之人斷煩惱氣無有是處,修智之人斷煩惱氣斯有是處。若作五逆得無漏者無有是處,若無五逆得無漏者斯有是處;以女人身作轉輪王無有是處,以男子身得轉輪王斯有是處,帝釋梵王佛亦如是。
[0014c14] 「若轉輪王非法治國無有是處,轉輪聖王正法治化斯有是處;欝單曰人墮三惡道無有是處,欝單曰人壽終生天斯有是處;殺生因緣得長壽者無有是處,以是因緣壽命促短斯有是處;若有邪見得聖道者無有是處,若有正見得聖道者斯有是處;須陀洹人得第八有無有是處,須陀洹人即涅槃者亦無是處;阿那含人受欲有身亦無是處,阿羅漢人受後有者無有是處;賢聖之人諮承異師無有是處,得不退忍退菩提者無有是處。
[0014c24] 「菩薩坐於菩提樹下,不得菩提而起去者無有是處,如來若有煩惱習者亦無是處。諸佛、世尊知有障礙無有是處,若有能見如來頂者亦無是處;若有眾生能知如來心境界者無有是處,如來之心不常定者亦無是處;如來世尊有二語者無有是處,如來世尊有過失者亦無是處。
[0015a01] 「善男子!是名如來第一之業。」
[0015a02]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大地可說動轉相, 猛風可說停住相,
虛空可說有色相, 佛不說處為非處,
虛空可說作界像, 佛不說處為非處。
如來演說處非處, 下中上分悉真實,
不說是處非處一, 如是二處各無二。
如來亦說下中上, 各各無有三種相,
佛知是處非處已, 故能宣說無上法。
如來了知眾生心, 善能分別細微相,
沙門梵志闇處行, 不知是處非處因。
眾生不知處非處, 是故不能得解脫,
如來悉知處非處, 是故稱為無上尊。
若諸眾生無法器, 如來於是修捨心,
設大方便待時節, 為令彼得真解脫。
如來世尊智無上, 是則名為第一法,
如是清淨第一業, 為令眾生得調伏。
如來說是第一力, 甚深難測無能知,
如是妙法難可宣, 為破邪見憐愍說。
[0015a20] 「復次,善男子!如來、世尊善知去來現在眾生所有諸業,知業知報,知恩知處。若過去業是不善因,如來知是未來之世得不善果。若未來業有退因緣,如來了知實是退因。若未來業能增長法,如來悉知以是因緣能增長法。若現在業若進若退,如來悉知以是因緣有進有退。若有作業是聲聞因、是緣覺因、是菩薩因、是如來因,如來悉知以是因緣,是聲聞因、是緣覺因、是菩薩因、是如來因,是名如來第二之業。」
[0015a29] 爾時,世尊復說頌曰:
「如來獲得無上智, 是故能知業因果,
智知三世非三攝, 能知眾生三世業,
善解眾生安樂因, 亦能了知苦惱因。
如來壞邪無因果, 是故修集第二業,
通達進退二法因, 善惡業果亦復然。
如來知見無障礙, 如觀掌中菴羅果,
知下中上真實相, 三乘所因亦復然。
如來善知眾生業, 亦知善惡諸業果,
眾生業果三世攝, 知見不謬名正覺。
[0015b10] 「復次,善男子!如來、世尊知諸眾生種種欲解,若貪欲、若瞋恚、若愚癡,現在世貪起未來世貪恚愚癡,現在世瞋起未來世貪瞋恚癡,現在世癡起未來世貪瞋恚癡,如來悉知。現在住善欲未來惡欲,現在住惡欲未來善欲,如來悉知。現在住下欲,未來世下中上分;現在住中欲,未來世下中上分;現在住上欲,未來世下中上分;如來悉知。邪聚眾生能作正聚,不定眾生住於正定,如來悉知。欲界眾生,有色無色界欲解;知聲聞人,有緣覺欲解,有佛欲解;如來真實通達知故而為說法,是名如來第三之業。」
[0015b21]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眾生欲解有種種, 其意若干非一徒,
如來真實知諸欲, 故能隨意演說法。
貪欲瞋恚愚癡性, 隨相而知無顛倒,
下中上品亦如是, 善惡業因果真實。
通達三聚無有定, 一切三乘亦復然,
智知三世非三攝, 為諸眾生說三力。
[0015b28] 「復次,善男子!如來悉知無量世界,若修善行,若行惡法,若無礙行。云何名知?內空、外空、內外空故。
[0015c01] 「復次,如來知眼、知色及知眼識。云何而知?如虛空故。
[0015c02] 「復次如來知欲色界及無色界。云何而知?如覺觀故。
[0015c03] 「復次,如來知於行界。云何而知?如行性故。
[0015c04] 「復次,如來知煩惱界。云何而知?客塵性故。
[0015c05] 「復次,如來知不污界。云何而知?一切諸法性本淨故。
[0015c06] 「復次,如來知生死界。云何而知?無明緣故。
[0015c07] 「復次,如來知涅槃界。云何而知?實思惟故。
[0015c08] 「復次,如來知世住界,知世愛界,知世瞋界,知世癡界,知世淨界,知世淨心界,以知界故能實說法,是名如來第四之業。」
[0015c11]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如來人中師子王, 能真實知眾生界,
如來智慧無有邊, 是故能知世無邊。
知善惡行解脫行, 亦知眼色眼識行,
通達一切無量法, 其性本來常清淨。
內外真實無所有, 五陰諸入十八界,
身口意業及四大, 如是諸法悉無實。
知如是等眾生界, 皆悉同於虛空境,
三界性相無真實, 諸煩惱界亦如是。
煩惱性相無堅牢, 無漏解脫亦復然,
如來雖知真實界, 終不言知而生慢。
虛空無量無邊際, 一切眾生界亦然,
如來智慧無邊際, 遠離三種有為相。
佛智無上甚深奧, 一切眾生不能知,
如來憐愍眾生故, 宣說如是第四力。
[0015c26] 「復次,善男子!如來善知一切眾生諸根利鈍。云何而知?知上中下,知增知減,亦知貪欲有一億種、瞋恚愚癡各一億種。知貪欲重、知貪欲輕,知瞋恚重、知瞋恚輕,知愚癡重、知愚癡輕,知一種根能增生死,知一種根能滅生死。了知善根、知不善根、知非善非不善根,知解脫根、知六情根、男根、女根、命根、苦根、樂根、憂根、喜根、捨根、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知眼根因乃至意根因,知耳根因作眼根緣,知鼻根因作舌根緣,知舌根因作身根緣,知戒莊嚴能修於施,知施莊嚴能修於戒。如來悉知誰可說施,誰可說戒,乃至智慧亦復如是。知誰可為說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誰可為說聲聞之乘、辟支佛乘、無上佛乘。知緣覺根學聲聞乘,知正覺根學聲聞乘、辟支佛乘。知下根人能修上根,上根之人修於下根。知眾生根未可調者,則生捨心,可調伏者為說正法。如來悉知熟不熟相、不熟熟相、不熟不熟相、熟有熟相。知生死根,知解脫根,知莊嚴根,知具足根,一切根性因緣果報,悉知悉見,是名如來第五之業。」
[0016a18]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如來知根到彼岸, 故知眾生種種解,
亦了知根下中上, 并及諸業亦如是,
亦知煩惱輕重相, 及知諸根難易調。
知樂生死及解脫, 了知眼根至意根,
知根行處及滅處, 了知一切三乘根,
有可轉者不可轉, 知眾生根熟不熟,
隨其意種為說法, 善知呵責軟語調。
知有不受教誨者, 則於其人修捨心,
如來善知諸方便, 為破煩惱莊嚴智,
為破眾生煩惱故, 演說如來第五業。
[0016a29] 「復次,善男子!如來真實知至處道。云何而知?知正定聚,知邪定聚及不定聚,知於因力及果報力,知過去世福德因緣,知現在世莊嚴因緣難調易調,略說廣解廣說略解。知是眾生能得解脫、不得解脫,知不定者遇善知識住正定聚,不得善友則無解脫。如來知已,隨其意趣而為說法,彼聞法已,繫念思惟獲得善果。如來出世惟為不定,終不為彼邪定說法。何以故?非是器故,不能獲得真解脫故,是名如來於是人所修集捨心。菩薩摩訶薩真實知已勤修莊嚴,為破如是邪定眾生,是故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0016b11] 「如來善知貪有三種:一者、因見淨故;二者、受因緣故;三者、本因緣故。瞋有三種:一者、瞋因緣故;二者、受因緣故;三者、本因緣故。癡亦三種:一者、無明因緣;二者、我見因緣;三者、疑網因緣。
[0016b16] 「復次,如來知諸眾生苦遲得通、苦速得通,知苦遲者能得樂速,知樂速者能得苦遲,知樂遲者能得樂速。知有修力、知有智力,又知有道具足修力不具智力,有具智力不具修力,有具修力及以智力,不具修力不具智力。又知有道能作淨心不能莊嚴,有能莊嚴不能淨心,有作淨心能具莊嚴,有不具淨心不具莊嚴。又知有道能淨其身不淨口意,有淨口意不淨其身,有身口意淨,有身口意不淨,是名如來第六之業。」
[0016b25]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如來善知所至處, 亦知眾生諸因緣,
亦能了知定不定, 通達明曉調不調。
不為邪定演說法, 亦不調伏下根者,
知貪瞋癡三種說, 亦知諸結輕重相,
知於四道轉不轉, 是故佛知道畢竟。
修力智力真實知, 下中上力亦如是,
知身口意淨不淨, 心及莊嚴亦復然。
眾生諸根煩惱界, 如來知已為破壞,
為彼無明闇眾生, 宣說如來第六業。
[0016c06] 「復次,善男子!如來知禪解脫三昧煩惱解脫。云何而知?知諸眾生以因緣故貪樂生死,以因緣故貪樂涅槃。云何名因?云何名緣?若諸眾生思惟不善,是名生死因緣。因不善思惟故生長無明,是故不善為因、無明為緣。因無明故則生於行,是故無明為因、諸行為緣。因諸行故則生於識,是故行則為因、識則為緣。因識故則生名色,是故識則為因、名色為緣。因名色故則生六入,是故名色為因、六入為緣。因六入故則生於觸,是故六入為因、觸則為緣。因觸生受,是故觸則為因、受則為緣。因受生愛,是故受則為因、愛則為緣。因愛生取,是故愛則為因、取則為緣。因取生有,是故取則為因、有則為緣。因有生生,是故有則為因、生則為緣。因生則有老死等苦,是故生則為因、老死為緣。煩惱為因、諸業為緣,諸見為因、愛結為緣,煩惱為因、五蓋為緣,是名為因、是名為緣,而諸眾生以是因緣貪樂生死。
[0016c23] 「何因緣故貪樂涅槃。有二因、二緣,令諸眾生樂於涅槃:一者、樂喜聽法;二者、樂正思惟。復有二種:一者、舍摩他;二者、毘婆舍那。復有二種:一者、不去智;二者、不來智。復有二種:一者、觀生死;二者、觀涅槃。復有二種:一者、如法持;二者、得證。復有二種:一者、修解脫門;二者、得解脫果。復有二種:一者、盡智;二者、無生智。復有二種:一者、諦智;二者、觀十二因緣。是名為因、是名為緣。而諸眾生以是因緣樂於涅槃,如來悉知如是等禪三昧解脫,既了知已,捨離欲惡不善之法,有觀有覺離生喜樂入於初禪,入初禪出滅定,入滅定出初禪,乃至八解脫亦復如是。
[0017a07] 「一切眾生悉不能知如來、世尊出入之處,如來悉知住定平等,及以上下。眾生謂佛入一三昧,而佛實入一切三昧;眾生見佛起一切定,而佛實入一定三昧。如來三昧無有次第然非不定,一切聲聞緣覺菩薩悉不能知。如來又知說法因緣得聲聞三昧,說法因緣得緣覺三昧,說法因緣得菩薩三昧,知已隨意而為演說,是名如來第七之業。」
[0017a15]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如來了知生死因, 亦復通達解脫因,
既了知已為說法, 破壞生死不善因。
不善思惟無明因, 無明因緣長生死,
煩惱因緣受業果, 諸見因緣增愛結。
若得親近善知識, 至心聽受無上法,
觀察內外空三昧, 即能越度生死海。
修集無上定智慧, 觀法平等無去來。
若能觀見無出滅, 即得了了寂靜眼。
修集無上三脫門, 具足盡智無生智,
既自獲得無礙智, 復能為諸眾生說。
入於初禪出滅定, 入於滅定隨意出,
如來三昧無次第, 是故名為常在定。
如來所入種種定, 與諸法界無差別,
二乘不知佛住處, 菩薩不知甚深定,
眾生常行無明闇, 不知如來入出處,
無上世尊憐眾生, 是故宣說第七業。
[0017b03] 「復次,善男子!如來善知自身所有過去世業,若一生二生至無量生,一災二災至無量災,一劫二劫至無量劫,憶念生名、種姓、飲食、色貌形質、苦樂壽命,是諸眾生造是業因得此有身。念他有滅生於他有。如自身,他亦如是,亦知眾生所有業因,是諸眾生造是業因得他有身。知眾生心及因緣,是心滅已次第生心,如是等事恒沙眾生所不能知。佛宿命智悉知三世無有始終,如是智慧不可稱量,勸諸眾生汝今當念,過去世中所更善惡,以佛力故悉得憶念,往昔所種無量善根,若佛邊種、若於聲聞緣覺邊種。既憶念已,如來即為隨意說法令不退轉,是名如來第八之業。」
[0017b16]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如來憶念無量世, 若自若他善惡業,
明見無量劫中事, 猶觀掌中菴羅果。
種姓生名悉能知, 色劫生滅亦如是,
亦知壽命及住處, 善惡業因亦復然。
知眾無量次第心, 及知心因生滅處,
遍知無量劫中生, 亦不盡於無礙智。
佛智無量不可稱, 二乘不知其境界,
為令眾生念過去, 隨意宣說第八業。
[0017b25] 「復次,善男子!如來天眼清淨微妙,見諸眾生生滅墮落,若受善色若受惡色,若生善有若生惡有,亦能明了知諸業因。知是眾生身口意惡,誹謗聖人增長邪見,以惡業故捨此身已即墮地獄。知是眾生身口意善,不謗聖人增長正見,以是業緣捨此身已即生善有。如來天眼能見十方諸佛世界,無有邊際猶如虛空,無有限量猶如法界。悉見眾生生時滅時,見諸世界成時壞時,亦知眾生發菩提心生時滅時,見一切佛始成正覺、轉正法輪、入涅槃時。見諸聲聞證得解脫,得解脫已取涅槃時。見諸緣覺以神通力,報諸眾生信施恩時。如是等事,一切五通聲聞緣覺及諸菩薩所不能見。如來天眼成就如是無量功德,以天眼故觀諸眾生,誰應為佛之所化度,誰復應為聲聞緣覺之所化度。若應從佛而得度者,如來即為示現其身,其餘眾生悉無見者,是名如來第九之業。」
[0017c13]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無量劫中修善業, 獲得如是淨天眼,
能見十方諸眾生, 具足成就善惡色。
見上中下諸眾生, 亦見受於善惡有,
能知身口意善業, 業因所得諸果報。
亦知聲聞辟支佛, 菩薩之人善法境,
見十方佛破魔兵, 轉正法輪入涅槃。
見諸聲聞得解脫, 教化眾生取滅度,
見辟支佛示神通, 以報施主之恩德。
如來所說真實法, 聞已能度生死海,
聲聞緣覺及菩薩, 不能知佛所見處。
如來覩見細微塵, 亦見無量無邊界,
如來教化佛所度, 是故宣說第九業。
[0017c26] 「復次,善男子!如來、世尊知諸漏盡畢竟解脫,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無後有。佛漏盡智清淨微妙,言清淨者無諸習氣,聲聞之智有邊有量。何以故?有習氣故。辟支佛智亦有邊量。何以故?無大悲故。佛漏盡智無量無邊。何以故?知一切行故,具足成就一切智故,永斷一切諸習氣故,攝取大慈大悲,莊嚴四無所畏,於一切法無取相習,一切世間所不能勝,行住坐臥無諸過失。猶如虛空清淨明了不雜煙雲,佛漏盡智亦復如是,不雜一切諸煩惱習。如來成就清淨具足是漏盡智,能為眾生敷揚宣說,令彼聞者斷諸煩惱,菩薩聞已發大莊嚴為斷煩惱,是名如來第十之業。」
[0018a10]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佛漏盡智無有邊, 清淨不雜煩惱習,
聲聞緣覺習結氣, 是故漏盡智不淨。
如來具足大慈悲, 是故其智無邊際,
具足成就一切行, 故知眾生漏行處。
所可演說無常我, 令眾生知空無樂,
修善思惟得淨眼, 知無眾生無士夫。
大悲憐愍諸眾生, 具足十力四無畏,
為斷煩惱智無礙, 是故宣說第十業。
[0018a19] 「復次,善男子!如來具足四無所畏,成如來業;如來業者,悉已覺知一切諸法。若天、若人、若魔、若梵、若沙門、若婆羅門,如實而言如來不覺不知法者,無有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