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ūtra on the Mute Boy (Wuyan Tongzi Jing) 佛說無言童子經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佛說無言童子經卷上西晉月支三藏竺法護譯
[0522c20] 聞如是:
[0522c20] 一時佛遊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摩訶菩薩無央數。爾時城中,師子將軍第一夫人孕有德男,天虛空唱大音聲而告之曰:「童子!汝當懷抱道教思惟經典,慎莫宣說世之言談,曉了方便度世之法,少言尠辭捨方俗事,當歸正義不取美辭嚴飾之說。」童子遙聞如是音教,未曾啼泣亦不出聲,初不自現嬰兒之相,至于七日顏貌悅豫無有顦顇,眾人來觀視之無厭。或有人言:「此兒無聲,用為育養?」父母答曰:「是非隨宿,吾當育之。所以者何?今觀此兒,威容顏貌端正姝妙巍巍難量,非是凡庶之所能及,實不虛妄。」於時父母親屬知識見兒無聲,因共字之號曰無言。
[0523a05] 於是無言童子,漸遂長大至于八歲,四方眾人來觀察者無有懈厭。其有方面或有法會分別義者,輒詣其所諮受法言,寂然靜思亦無所說。時彼童子而於異日,與其父母五種親屬朋友知識,至耆闍崛山而詣佛所,稽首足下右繞三匝,於世尊前叉手而立,覩無央數十方世界諸菩薩會億百千姟,各各處于嚴淨之座,心大歡然善意生焉。時舍利弗前白佛言:「唯天中天!是無言者師子將軍之子,端正姝好威光難量巍巍如此,離於言談而無所說,其人前世有何餘殃,生無有聲又不能言?」
[0523a16] 佛告舍利弗:「止止!勿得輒慢無言童子。所以者何?此人則是菩薩大士,於過去佛殖眾德本,供養無數諸佛正覺,稽首足下得不退轉,當成無上正真之道。初生之時,天於虛空宣揚大音:『童子,汝當抱道意,思惟經典勿有世談。』以是之故,今此菩薩寂然不言,受柔順教於茲八歲,一心結舌而無所說,以斯憺怕奉行四禪。」
[0523a23] 世尊復告舍利弗言:「其有眾生,若能覩無言菩薩悉順道教由此無言,以是之故今有大會,當說經法,開化導利於無央數不可稱人民之眾。」
[0523a27] 於是無言菩薩即如其象,三昧正受而現瑞應,令諸聲聞及眾菩薩、天、龍、鬼神、揵沓和阿須倫、伽留羅、真陀羅、摩睺勒、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眾會,各於右掌化生蓮華大如車輪,其色若干微妙鮮好,其香難量,見者心歡。彼蓮華上則有自然諸化菩薩,結加趺坐,三十二相莊嚴其身。無言菩薩見大神足,稽首世尊重自歸命,其蓮華上諸坐菩薩,叉手卑身亦三自歸。無言菩薩口適宣此稽首歸命,應時自然恒邊沙等諸佛世界六反震動,大音普聞,天於空中歎若雷震,則雨眾華,箜篌樂器不鼓自鳴。
[0523b09] 無言菩薩承佛威神,大願所致,踊在空中去地四丈九尺,大菩薩眾亦復如是。無言大士而於中與菩薩異口同音,以偈讚佛:
「無形而現形, 亦不住於色,
欲以開化眾, 現身而有教。
佛者無色會, 亦不著有為,
皆度一切數, 導師故現身。
顯相三十二, 奇好八十種,
以嚴其身體, 為眾講說法。
法者則無相, 亦無有音響,
無聲不可得, 無念寂微妙。
佛法覺了法, 處在佛樹下,
彼道無言教, 言辭無所說。
其法無形法, 求相不可得,
以無相之法, 安可有所說?
愍傷於群生, 此佛之大恩,
分別無所獲, 所說不失時。
曉了無所得, 解空無所獲,
能如此養者, 佛義無名字。
有為之言教, 諸佛因所說,
彼數無所有, 無為無自然。
如無常形色, 導師緣見象,
此法無所有, 為眾說此經。
又始至八歲, 口未曾有言,
我初生之時, 諸天唱大音。
以入惟經典, 其耳不聞聲,
如是懷道業, 口亦無所說。
無言假有教, 辭語無所暢,
以言謂有說, 清淨妙光曜。
念誓願佛道, 志在於大乘,
當宣于尊教, 得佛人中上。
道心不可獲, 無言無相念,
是故曰道空, 解結成暉曜。」
[0523c14] 於是童子謂諸眾會:「道與言教等無有異,不可見!不可持!所可說無能覩,口說志道,人計於道而有所求,其所處願斯無所有,不可得處則無所住,如是住者道之所立也!諸度無極亦復如是。及餘無數眾德之本,說於言教亦無所說,但是音聲無有言辭。又說布施者,以施當施者,惠與有所向,道住一切等,口說愍哀施,道教亦行慈,其道為自然,平均如虛空,心所曉了有所說,計彼一切悉為清淨,其道為普虛端如是。身行、口言、心有所思,捨施施斯一切塵勞,是乃名曰施度無極。所可勸助亦復如是。布施非是道之恩惠,有計道者不依布施,是二事者但假聲耳!永無所著亦無形像。假使如是受道教者,為菩薩行,彼乃名曰施度無極。於布施主則為清淨,有所惠與不想報故。耳聞禁戒不住於色,則無所生亦無所滅,是為戒者亦復如是。身口心事若無所造,悉無所有而反分別,所講說因緣合成。口有所說因名曰戒。如口所說戒亦如是。此二事者俱無形像,諸禁戒業,一切假言語無章句,計於道者無所言說。其口所暢及心意,以業是禁戒勸助道德,言戒為道欲曜於戒,一切無像猶如虛空,能曉了此,是謂獨步報行禁戒。所可遊志超絕無侶,入平等覺,亹亹深妙難及之道。」於是讚曰:
「如言道亦然, 無持不可見,
所說無所覩, 我宣者佛道。
誓願求於道, 所願無所住,
無住無處所, 道所立亦然。
諸度無極然, 及所作眾德,
言辭託音聲, 所說無所說。
所可謂布施, 所施當所施,
方當所憲者, 悉住平等道。
口所暢布施, 敷演於道事,
彼道亦自然, 等猶如虛空。
若能曉了心, 口之所說者,
彼一切清淨, 聞淨皆至道。
身口及心念, 捨一切塵勞,
所勸亦如斯, 是施度無極。
布施不歸道, 道不倚於施,
此二者假名, 無著亦無象。
若無所依倚, 其受道若斯,
若不望想報, 是名曰布施。
而假聞禁戒, 不住於形色,
不起無所滅, 是為戒之相。
不行戒亦爾, 身口心無異,
無作無所有, 假有言說耳!
因緣合有辭, 說號禁戒耳!
如吾戒正等, 此二事無漏。
諸可禁戒事, 一切假於言,
道義所獲者, 無言亦無業。
口說心所作, 禁戒勸助道,
計戒及道教, 一切如虛空。
若曉了此者, 獨步普入戒,
則遊居於道, 深妙難解句。」
[0524b12] 童子又謂諸來會者:「所可謂言忍辱教者亦是言辭,解空空義乃為忍辱。忍如平等三界亦如,說忍形類無像無見,等心於此乃名曰忍。若能虛靜為忍辱根,音聲香味因緣合成,彼無所有但文字耳,是故宣暢言忍辱矣!如來正覺說有三忍,身、口、心念。若能曉了此忍辱者,是曰為忍。解斷其身節節離散,心無瞋恚,恩愛及身譬如墻壁,察身如是為忍辱。遠聞惡口所暢說,若能堪任,於諸言辭不味所說,乃為忍辱。若復遊志一切瑕穢,其心靜然而無憂結,意能分別諸文字者,心乃入於忍辱,計如忍道亦如此,身口意俱同爾,乃名曰道。宣傳於聖教,多所勸助者,一切精進上妙細微,及諸中間,億劫合集而不可得,至於成就。假使精進不可逮得,計於道德亦無所獲,不得諸法,是曰精進。所修精進設能如是,不懷怯弱亦無恐懅,是謂極上通大精進猛勇菩薩仁義備悉。」於是童子重頌曰:
「可所謂忍辱, 口之所宣暢,
空空義故忍, 如忍等三世。
說於忍色像, 不貌不可見,
若心等於斯, 爾乃名曰忍。
忍類為空靜, 緣合聲香味,
彼無有文字, 此乃名曰忍。
講宣此三忍, 身口及心念,
若人曉了此, 暢乃名曰忍。
節節解其身, 而心不懷恚,
身受如墻壁, 是為身忍辱。
遠聞有惡言, 不報于罵辭,
入此音乃忍, 悉能住所說。
若於諸瑕疵, 心不懷愛結,
設能了字空, 是心入忍辱。
如忍道亦然, 身口意如是,
此乃名曰道, 名所而勸助。
若諸所精進, 最上中微下,
合集億垓劫, 不得便成就。
精進不可得, 道亦無所獲,
不逮一切法, 是曰為精進。
若勤力行此, 無怯不懷難,
彼則大精進, 為猛勇菩薩。」
[0524c24] 童子復謂諸來會者:「所謂禪思亦不有念,計於禪者亦無所住,棄一切想,是乃名曰寂度無極。則能寂然澹泊無言,無放逸,離諸漏而燒滅一切塵,是名曰寂度無極。心於諸法不遣往反,於心離心,是則名曰寂度無極。心及禪定常至道意,恒以平等觀此眾事,若能平等,於諸所觀無有邪正,斯謂佛道不為難得;無有文字亦無所說,不可究竟亦無所有,無有放逸亦不自恣,此乃曰智度無極。無有此際不度彼岸,又於此彼而無所住,正立法界以無所住,亦無所著,亦無文字,無所頒宣,無文字已!不復舉假一切思想,若能啟受於此法者,爾乃名曰智度無極。六度無極亦復如是,假使有人等觀此義,則能均平一切諸法,亦能等於一切眾生,若能同象一切諸法,則能均平一切眾生,若能平均一切眾生,則能平等一切諸佛。等諸佛已,則能奉修於一切智,是故菩薩勇猛無畏,猶斯名曰無極智慧。若能順從此教命者,則順法眼不可思議。」於是童子以偈頌曰:
「禪行無所思, 專心不有住,
斷一切諸想, 名寂度無極。
寂然而澹泊, 不逸無諸漏,
棄捐眾塵勞, 是寂度無極。
其心一切法, 未曾遣往反,
無心脫於心, 寂然度彼岸。
計心及與道, 觀之悉平等,
若能察平等, 佛道不難得。
捨文字無言, 無本無所有,
不樂不自恣, 乃名為智慧。
無此不度岸, 不住彼此際,
正立於法界, 不住無所著。
文字無班宣, 不與一切想,
以是受諸法, 乃名曰智慧。
諸度無極然, 所見一同類,
則能等諸法, 平均於眾生。
以能等諸法, 則能等眾生,
亦等於諸法, 便等一切智。
是故大智慧, 菩薩其勇猛,
能隨此教令, 法眼不可議。」
[0525b06] 彼諸正士,說此章句分別所趣,以千二百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六萬菩薩得無所從生法忍。時蓮華上諸坐菩薩,尋即退下稽首佛足,及復禮於無言菩薩,俱共啟白無言菩薩:「吾等以報聖師之恩,欽樂正法奉事經典,修行孝順而有反復。」
[0525b11] 賢者舍利弗前白佛言:「唯然世尊!此諸菩薩,何故口宣如來言辭:『吾等孝順而有反復。』」
[0525b13] 佛告舍利弗:「此諸菩薩,悉是無言菩薩大士之所勸發,令宣道教演于恩慈仁義禮節,無上正真大乘之教,開化未聞令發道意,是為孝順而有反復。報師之恩,今者故來行供養德,亦欲覩見於此大會奉覲佛聖,聽省經典諮受所聞。」
[0525b19] 於是無言菩薩白世尊曰:「我欲啟問如來、至真、等正覺所懷疑結,設見聽者,乃敢自陳。」
[0525b21] 世尊即告無言菩薩:「恣意所問諸不了者,如來一一當為發遣,可悅其心令無餘疑。」
[0525b22] 時舍利弗語無言菩薩:「汝族姓子,不能語言,云何欲問如來義乎?」
[0525b24] 無言答曰:「一切語法,悉無文字亦無言辭。所以者何?一切眾生皆悉自然,無諸言教及眾想念。唯舍利弗!因心所念口說言辭,若無所思則無所言。心所念者悉虛無實,言不可說,不可示人,亦不可得諮問行念。其想著者,悉無所有,而無文字。其虛無者亦無想念,亦不宣暢文字之說。其諸行念不自想言:『吾當宣布文字之說。』文字不念當行想念暢文字說。唯舍利弗!十二緣起深奧難逮,巍巍如是,因緣所生,彼則自然,了無所有;假使自然無所有者,彼則無有逮成道者。唯舍利弗!一切諸法無所成因緣之事,依無所住有所造作,因於緣合,是故因緣無所興立。唯舍利弗!一切諸法悉無有主,而君長亦無常主,無有志念,因己思想多所馳騁,從對有念處於眾想,顛倒之黨從其起生。彼若有問、見難問者所想知,一切此法,有想無想悉為一相,謂無有想。彼所以問,是為菩薩行於大哀。唯舍利弗!吾以是故,興發大哀諮問如來,不以言辭聲音問事倚口言教,住於大哀菩薩所問。」
[0525c15] 舍利弗問:「若族姓子,設無眾生無有人物,何因菩薩而於眾生興大哀乎?」
[0525c17] 無言答曰:「唯舍利弗!設使眾生不求成就至於道者,爾乃菩薩不於眾生興發大哀;然而眾生,無有眾生起眾生想,是故菩薩處於眾生興發大哀。設說有人則反逆矣,一切五趣猶如幻化。嗚呼痛哉!諸人顛倒,無有眾生想,是故為彼講說經道,使無我本末皆空。由是菩薩為諸眾生興發大哀,無所破壞不毀所有,不壞吾我及人壽命,故曰菩薩入於大哀導利眾生。見暢審如分別空事,為諸客塵之所霑污,所可遊入等一切色,而自觀見本悉清淨,是故菩薩而於眾生興發大哀。」
[0525c28] 時舍利弗讚無言菩薩曰:「善哉,善哉!族姓子!實如所云一無有異。又從仁賢向者聽者,所講辯才,故欲發問,當從正士啟受如是不可思議。所班宣法,設問所說,當令弊魔不得其便,使如來法得久存立,此諸眾會,天、龍、鬼、乾沓和、阿須倫、加留羅、真陀羅、摩睺勒等人非人,逮得無量道法光明。」
[0526a06] 於是無言菩薩前白佛言:「世尊常說修正見者,有二因緣:從他聞音、思惟其行。善哉!大聖!唯願如來、至真、正覺,分別宣揚。何謂菩薩承於他音?何謂思惟?何賢聖之正見也?」
[0526a10] 佛告無言菩薩:「族姓子!諦聽,善思念之,今當分別。猶如菩薩承他音聲,因而思惟,奉順賢聖之正見。」
[0526a12] 「善哉!世尊!願樂欲聞。」無言菩薩與大眾會,受教而聽。
[0526a14] 佛言:「族姓子!若有菩薩,勸化眾生入於佛道,是為菩薩承於他音;設令其人心不懷亂,是為思惟;假使等觀於道意者,是為賢聖之正見也。又若聽省柔順道法,此承他音;若能奉持佛之道義,是為思惟;若能奉行菩薩之道逮得法忍,是為賢聖之正見也。
[0526a20] 「復次,無言!若能宣于所聞微妙之慧無上正真,承此他音,假使能通達不計吾我,是為思惟;志性清淨無有諛諂發起洪業,是為賢聖之正見也。所聞順義而不違法,是承他音;修眾德本是為思惟;所行微妙勸助於道,是為賢聖之正見也。專精聽受是承他音;求殊特義是為思惟;勸助道意未曾忘捨,是為賢聖之正見也。順念如應勸助道意,初不廢退等觀賢聖,放捨一切所可聞念,是承他音;一切所有敢可尊敬,悉能施與無所愛惜,是為思惟;不望其報,不貪著道,至於大乘,是為賢聖之正見也。聞於禁戒弘雅之教,此承他音;所執戒心無所習舍,是為思惟;戒無所行,篤信至真勸助於道,是為賢聖之正見也。聽省忍辱仁義大慈,此承他音;而懷愍傷無有害心,是為思惟;究竟閑靜,信諸法盡勸助佛道,是為賢聖之正見也。聽省精進則而順之,是承他音;其心不住懈怠垢穢,是為思惟;無合無散無所違失,慇懃精進以勸助道,是為賢聖之正見也。令聞禪定三脫之門三昧正受,此承他音;心所為事而不可得,觀察心本,是為思惟;所修禪定不墮顛倒勸助佛道,是為賢聖之正見也。聽聞智慧身根華實,此承他音;所聞法觀察本末之所歸趣,是為思惟;棄捐諸流眾崖底源開化之意,是為賢聖之正見。示以四恩,聽攝所聞了無所著,此承他音;未曾放廢四恩之教,是為思惟;所可救濟恩及眾生,斯平等義,開度立之於一切智,是為賢聖之正見也。修四梵行慈悲喜護,此承他音;而不壞除愍愛眾類亦無所毀,所可奉行不求名稱,是為思惟;遵樂空無,為眾生故而修愍哀,以法之故而行歡悅,為二報故勸助道德,是為賢聖之正見也。設令聽省四分別辯,此承他音;觀察諸法威儀禮節,是為思惟;從法義等於平均,所行具足勸發道意,是為賢聖之正見也。若聞所當奉行微妙導利之事,此承他音;念御順行而不遠離,是為思惟;章句道跡,所由處所宣布佛道,是為賢聖之正見也。若能令聞三十七品正覺之法,此承他音;修於意止悉不憒亂,行於斷意,未曾惑隨不善之心,而常順從德義之志,其神足者,精進禪定不懷怯弱,篤信如是,明解章句而不退還,慧能尋對一一觀察,心由力不行塵勞,入覺意法等於道心,是為思惟;假使無意無所思念,於四意止不起不滅,於四意斷柔和身心,於四神足審如真諦,曉了如是,所趣若斯,執智慧刀截斷眾垢,情欲不散入于正法,而於覺意下入等觀無有二事,所歸徑路勸助道心,是為賢聖之正見也。若使聽聞四聖諦者,此承他音;五陰苦患,恩愛之難,滅盡所習因緣之報,入於徑路,是為思惟;雖處諸苦慧無所起,於諸所習慧無所習,於諸所盡慧究竟盡,由于徑路慧無所著,勸發大道,是為賢聖之正見也。若以聽受於三脫門,此承他音;篤信於空不畏無相,而於無願無所志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