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umakinnararājaparipṛcchā (Fo Shuo Dun Zhen Tuo Luo Suo Wen Rulai Sanmei Jing) 佛說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佛說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卷下後漢月氏三藏支婁迦讖譯
[0360c11] 伅真陀羅諸子聞是法得歡喜信忍,各各解身上珍寶以供養上佛,各各說言:「今用吾等故以是所有上佛,今還得聞諸法。」各各白佛:「甚可奇。是伎樂之音乃作是問,諸坐化菩薩悉決其難,其在會者皆無狐疑,為我等開無央數冥而令得明。是者誰之所致,令諸伎樂音乃作是難問,諸坐化菩薩而皆發遣,悉為解之?」
[0360c18] 佛言:「皆怛薩阿竭之所致。若我欲令空而作音聲常可致,何況伎樂及諸樹?以是故,怛薩阿竭所作不可計。」
[0360c20] 伅真陀羅諸子皆言:「令一切人皆如怛薩阿竭。」
[0360c21] 及伅真陀羅八萬四千夫人,各各持天珠而奉上佛,則時散佛頭上,便化作八萬四千交露帳。其中悉有床,具足皆珍寶,皆布天繒以為綩綖。諸交露帳中悉有坐佛,其佛皆三十二相、諸種好悉具。八萬四千夫人見是變化莫不歡喜,皆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提心,皆踊躍合作一音,而嘆:「怛薩阿竭已自淨復淨他人,悉去諸垢,無所著、無所污,其明甚好,其眼如優鉢華。今自歸明若如月(一)。
[0361a01] 「其歡者莫若如見佛,佛為一切莫不斷其罪,所語其聞者莫不歡悅,常愛樂於廬野,以眾寶而合成,悉覽持法寶藏。今自歸無所不度者(二)。
[0361a04] 「若度水以到岸,却外道、伏諸邪,其淨於蓮華,以空率化、以諦教道。今自歸歡喜者(三)。
[0361a06] 「度四竇,已四諦而率人,於世間行與人眼,足下輪有千好。今自歸音安好(四)。
[0361a08] 「其身過於人,為一切而說之。其有力無與佛等。今自歸十種力(五)。
[0361a10] 「而斷欲,有所得而不喜、無所得不已憂。於世間開盲者如冥中然燈火(六)。
[0361a11] 「已伏心致十種力而施與,自娛樂身已伏寂而度。今自歸而無何(七)。
[0361a13] 「其相者而甚尊,在於一切為之上,為一切示現,莫不得其本。其忍及慈已自娛樂。今自歸為尊所敬(八)。
[0361a15] 「若船師無所不度,佛者是即尊。燒三毒、壞絕眾冥,一切愚闇皆蒙其恩莫不來供。今自歸寂諸惡已盡(九)。
[0361a18] 「光而七尺,色若如金,其音甚大,聲而清淨,於人之上是則為尊。今自歸為一切而作本者(十)。
[0361a20] 「貢高諸冥已悉除去,度於一切,自守如道,為眾作導,所語悉諦而無有異。今自歸於冥而作明(十一)。
[0361a22] 「其祠祀而甚大,故名字而悉聞其法。說如所言,其所聞莫不遍。今自歸歡喜(十二)。
[0361a24] 「大已住其處,降伏貢高自用者,於一切而無所著,故知而極尊。今自歸脫人之欲者(十三)。
[0361a26] 「其聲甚好,音聞梵天。悉知罪福,去人之垢。曉知五陰,所作得重莫能等者。今自歸去諸穢垢(十四)。
[0361a28] 「其心悉等,將護一切,已率其意,其知無所不曉。已住於道,所作悉正、所教皆諦,莫不得脫。今自歸所知而時(十五)。
[0361a30] 「為人示導。其德軟好,其聞音者莫不解釋。眾魔甚多,莫不而伏。一切悉過自用、諸所貢高。今自歸已去眾惡(十六)。
[0361b03] 「諸有附者莫不隨教,皆而來敬,莫不供者。其佛難值,所入微妙,其來問者,莫不喜悅。今自歸其德無輩(十七)。
[0361b05] 「其意己力無所不曉,於好、於醜其心適等,已堅住其處,莫能動者。今自歸已總諸力(十八)。
[0361b07] 「其手足而有網、足下有輪,脫諸生老死,常勝一切。今自歸其德如天無所不蓋(十九)。」
[0361b09] 則時伅真陀羅夫人讚嘆已竟,各各復問:「雖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難以母人自致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提(二十)。」
[0361b11] 佛言:「以一事離於母人,疾得男子,至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提。何謂一事?以發薩芸,若作無央數功德而不忘,是為一事。
[0361b14] 「復有二事,母人疾得男子,自致阿耨多羅。何謂二事?所作如所語,不事諸天,但歸於佛;所作如正,不信於邪,是為二事。
[0361b17] 「復有三事,母人疾得男子,自致阿耨多羅。何謂三事?護身三事而淨、護口四事、護意三事,是為三事。
[0361b19] 「復有四事,母人疾得男子,自致阿耨多羅。何謂四事?所施與不諛諂、於戒而不諛諂、常自守護亦不諛諂、聽聞其法亦不諛諂,是為四事。
[0361b22] 「復有五事,母人疾得男子,自致阿耨多羅。何謂五事?用法故、所作如法、聞法而直住、不樂於母人、常念作男子,是為五事。
[0361b25] 「復有六事,母人疾得男子,自致阿耨多羅。何謂六事?不懈怠、所作不忘、其心柔軟、質朴而不諛諂、亦無姿態、所作至誠,是為六事。
[0361b28] 「復有七事,母人疾得男子,自致阿耨多羅。何謂七事?常念佛得法身、常念法得佛慧、常念僧欲令來屬、常念戒欲淨之所求、常念施與去諸垢、常念天上欲令如菩薩心、常念人欲度生死故,是為七事。
[0361c03] 「復有八事,母人疾得男子,自致阿耨多羅。何謂八事?不以飲食而自樂、亦不華、亦不香、亦不眾好雜色、亦不至戲觀之廬、亦不倡伎而為樂、亦不歌、舞,是為八事。
[0361c07] 「復有九事,母人疾得男子,自致阿耨多羅。何謂為九?亦無所斷、亦無所著、亦不念有我、亦不念有人、亦不念有壽、亦不念有命、亦不念有所生、亦不念無所生、而信因緣,是為九事。
[0361c11] 「復有十事,母人疾得男子,自致阿耨多羅。何謂為十?為一切而有慈、不貪利、一切物亦不念他、男子身命盡而不欺眾、不兩舌而憙罵、亦不妄語、其有作倡伎樂其心不以為樂、亦不起意、亦無所恨而正住、不以邪罪福事而索知,是為十事,母人可得為男子,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361c17] 「母人有施心、有法心,視諸色若水中之聚沫,自於色不貢高。於安、於苦,視若雨中之泡,若得安不以為愛、若得痛而不怒。於安隱亦不喜、於痛亦不憂,視而知思想若野馬。其心亦不在男、亦不在女。生死譬如芭蕉,知生死無有可,於生死亦不念有、亦不念無。其識譬如幻,視其心意若幻無有異。於諸法無有著,以四大——地、水、火、風——而知一切。若舍以三事而得成——有草、有土、有木。人者,亦無吾、無我、無命所作,如所為無崖閡,是則本。眼已自然而有所視。眼者,如水中泡,但怙以肉而裏空,本空而淨;耳、鼻、口、身、意亦爾。視其身若如影、其聲者譬若嚮、知其心如幻,其作是者,疾離母人而得男子,自致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362a03] 佛說是時,諸夫人皆歡喜,已頭面著佛足。
[0362a04] 應時佛笑,無央數色光明而從口出,遍十方還,繞身三匝還從頂入。阿難從坐起,正衣服,長跪已,讚嘆而問:「面明如月,其光甚尊,其色如火中之金。今笑,願聞其緣,今欲所問(一)。
[0362a07] 「總持尊慧,為一切悉作本,其因地之者莫不供事。屬之所笑會有歡者,今欲而問(二)。
[0362a09] 「已法施自樂、已清淨之戒、忍辱之力,屬之所笑是誰之本,今欲所問(三)。
[0362a11] 「精進而根得成之力,以禪惟務以自娛樂,其慧若天,無所不遍。屬之所笑而為誰本,今欲所問(四)。
[0362a13] 「常若有慈,加之於哀護,壽適平而無奇特。屬之所笑,誰當得本?今欲所問(五)。
[0362a15] 「已斷三毒而有三眼,所語法譬若甘露。屬之所笑,誰當值本?今欲所問(六)。
[0362a17] 「降伏眾魔,却於外道,已四諦而教。屬之所笑,誰當致本?今欲所問(七)。
[0362a18] 「尊於十力,決斷眾疑,其德無數。屬之所笑,誰當得本?今欲所問(八)。」
[0362a20] 佛語阿難:「乃見伅真陀羅諸夫人眷屬為我作禮者不?」
[0362a21] 阿難白言:「已見。」
[0362a21] 佛謂阿難:「諸夫人因是歡喜為我作禮,而自發心合會功德。壽終已後離於母人,當得男子,便生兜術天上,當與彌勒相見,講議菩薩之事。彌勒佛時皆當供養,是波羅劫其當作佛者皆悉來而供養,稍稍於是劫中當成菩薩行。伅真陀羅自致至成佛,是諸夫人皆當生彼佛剎,悉作菩薩道。」
[0362a29] 伅真陀羅白佛:「今吾等所作已若如佛,生死已盡,但住於天及人,已住於佛道。今已具法藏、已住其慧地、已治於功德、已現於諦道、已說漚惒拘舍羅、已造菩薩心,開決眾法說所說而得、依歡喜而聞法。」
[0362b04] 時眾會及諸菩薩各各有念:「伅真陀羅能至久如而成佛,號字云何?及其剎土有眾菩薩及其所有?」
[0362b06] 佛應時悉知諸菩薩所念,便呼阿難,謂:「伅真陀羅王却後七萬四千八百劫當為佛,號字群那羅耶波披沙(漢曰德王明),其剎土名栴陀惟摩羅(漢言日月明),其劫名羅陀那三披(漢言寶等有)。其地平等,悉白琉璃;其地之明,譬若如日;其地甚淨,無有塵垢。在於虛空而有交露之帳,皆悉眾寶,諸菩薩悉坐其中。所行徑處,諸菩薩各見佛,見已便念:『我之所見若如是。』化諸菩薩所疑,所見佛則當開解其疑,皆當得無所從生法樂忍。
[0362b16] 「爾時,剎土無有城郭、丘聚、縣邑、王者之土,一切人皆在交露帳中,不見母人、亦不聞母人,其往生者皆悉而化在蓮華師子之座。眾菩薩以禪為樂、以法歡喜為食。亦無異道,不聞異道一切,但有眾菩薩悉摩訶衍。無有邪道、不信佛者,亦無眾魔、亦無魔民。亦無求者、亦無苦者,以好之藏、以空印而封。彼聞諸天及人等無異,但有名字。
[0362b23] 「其佛壽十小劫,當以無央數眾菩薩以為僧,悉當得不可議惟務。是佛欲般泥洹時,先當授菩薩決。其菩薩名曰漚多惟授,後當作佛,號字摩訶惟授(漢言大嚴),是劫羅陀羅三披——於佛、於法、於僧無有盡時,故名曰羅陀那三披。」
[0362b28] 伅真陀羅於佛前受決,即時歡喜踊躍,飛上去地百四十丈而住——欲令一切在會者而歡喜。自用功德、因佛威神而說嘆:「諸法本淨若空,自然無有,自然故無垢。其知是者,則佛之上子(一)。
[0362c03] 「若夢之所見不可得,故不可持,若如虛空。其知諸法如夢,不以死生為勤苦(二)。
[0362c05] 「如幻師有所現,於其中無所得。其五陰,若如幻(三)。
[0362c06] 「其色本,若水中之沫;痛痒者,若水中之泡;而自然思想者,若野馬、如芭蕉,無所得。生死無所得(四)。心意所知,但有字。」
[0362c09] 佛言:「若如幻,知五陰本如空,於生死不已等已四大,等如稱,所已等如毒故(五)。
[0362c10] 「六衰者如空野,已如法持佛威神(六)。
[0362c11] 「自伏者乃施與,為是者即之安;其已淨,是即戒;想已盡,則忍辱;能自制而寂為精進(七)。所作而無異,是則之為禪;如所緣無所礙,故慧;持是學則波羅蜜(八)。
[0362c15] 「無我、無人則善慈,清淨者是為哀,其寂者若護,等作是行上梵天(九)。以四事雜施與受佛。忍以不怒,貪已無,過所有(十)。無我、壽命亦爾,六衰空而悉寂。其知者則菩薩(十一)。菩薩者不希望,不想有人、無人,亦不想有我、無我,其心不二,故無所著(十二)。
[0362c20] 「法無所有、而無所依,去無所至、來無所從,住法身無所閡。怛薩者與佛等(十三)。亦不有、亦不無,因法緣所因便有。若電現則滅,心者亦爾(十四)。於生死而有行,其心不可見。心者如風,無所著。
[0362c24] 「其心者為本淨,已知心本淨,於生死無所沾污(十五)。
[0362c25] 「若垣壁牆,因土、草木而得成,其身無知。譬若石本之淨,身者無所希望(十六)。
[0362c27] 「若風不可得,其聲亦爾。若山中有妓樂之響,其知是聲之亦淨,於是響亦不作欲(十七)。
[0362c29] 「若虛空而不墮,無所住、無有處;盡知諸法若虛空,無所住、無所止,如是知者已為等住(十八)。
[0363a02] 「若有大火,不能焦燒其虛空;其知諸法淨若空,若異方剎土而有大火,往到彼間,其火亦不能害。已知是法,不已須彌、遮迦和山之為礙;其知是者,能遍諸剎土。其四大——地、水、火、風——悉平等,用空故。其知是者,能到億億剎土(十九)。
[0363a07] 「於三界而有聲——上、中、下——於百億劫而有聲,無有竟,本自然故(二十)。
[0363a08] 「佛色心等如稱而微妙,用淨故。諸佛平等若稱(二十一)。
[0363a09] 「菩薩行已,合會無央數之功德。已知善心諸法悉平等,後能便受其決(二十二)。
[0363a11] 「菩薩者,自己界於法身而甚淨。其知是者,後乃受決(二十三)。
[0363a12] 「於色不想、於想亦不想,於痛痒、思想、生死、識亦不想,以法故而受決。受決者不以陰四大故,空者盡平若稱,已知是者為無所從生,後乃受決(二十四)。
[0363a16] 「盡者,不能自知;不盡者,不能知盡;已向盡者,諸法忍後乃受決。無想者,若直之道;有想者,若入邪道;於諸法無所著,已過三世,其知是者乃得決(二十五)。
[0363a19] 「自知我而自然,諸法悉自然;無我而自然,用空故而自然;空者自然無所有,其知三蓋心等而空,是故曰自然。其知受決者,不當作是知,為有希望故。其知不心、不意受決者,是則為受決(二十六)。」
[0363a23] 伅真陀羅謂諸會者:「若等悉住在地,而我在虛空。其知在地、於虛空,心適等,遍於三世而無所著(二十七)。」
[0363a26] 伅真陀羅讚歎說是,從虛空來下,前到佛所而白曰:「今佛者用我故於世而有,佛盡為我說。吾之願已從無央數阿僧祇劫而行菩薩道,不忘功德,今悉得聞。」
[0363a29] 時會諸菩薩各有是念:「伅真陀羅已從本何過去佛而發心?」
[0363b02] 佛則知諸菩薩所念,欲決其疑,故喚提無離菩薩言:「過去不可勝數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字羅陀那吱頭(漢言為寶英),其剎土名曰首呵(首呵者,漢言曰為淨貌),其劫名波羅林(波羅林者,清淨貌)。爾時,怛薩阿竭有十二億菩薩,皆精進、悉得忍、皆阿惟越致。其佛壽六十億歲。其剎土莊嚴,無所不辦。其地悉琉璃,無種諸穀者。其有飢渴,名美飲食盡悉在前。其土者無有異道,皆悉摩訶衍。
[0363b10] 「爾時之世有遮迦越羅,名曰尼彌陀羅,而主四方。是遮迦越羅供養佛、六十億菩薩至千億萬歲,所作功德而無央數。及夫人八萬四千,及子千人,及官屬八萬四千人與俱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提心,發心復供事佛至億萬歲。却後以太子——名曰和陀波利林——代而立為王,棄國行作沙門。其太子立為王者亦供養佛如前數已,復立其子而為王,便棄國行作沙門。如是展轉相傳如前法,乃至盡于佛壽。其佛般泥洹已。最後末王而制持法。」
[0363b20] 佛語提無離菩薩:「汝乃知時遮迦越羅尼彌陀羅不?今現伅真陀羅是。」
[0363b21] 提無離則言:「善哉,善哉。佛之智以不可計盡久遠悉知而說之。」
[0363b23] 佛言:「是智不足言。所以故?能知一切人已過去、當來、今現在心所行,有所因、無所因,有功德、無功德,是故怛薩阿竭智無所罣礙。」
[0363b26] 佛說無所罣礙時,八萬四千人悉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提心。
[0363b27] 伅真陀羅與宮室眷屬供養佛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