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jātaśatrukaukṛtyavinodana (Wenshu Zhi Li Pu Chao Sanmei Jing) 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經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文殊師利普超三昧經卷中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幼童品第四
[0413b24]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假使有人為族姓子、若 族姓女欲疾滅度,當發無上正真道意。所以 者何?今吾覩見懼終始難,而不肯發無上正
真道意,志願聲聞疾欲滅度,續在生死而有 所慕。然諸菩薩通達精進,等住於法逮諸通 慧為一切智。所以者何?乃往久遠過去世時,
不可計會、不可思議無央數劫,時有如來號 一切達,興出于世,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 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 祐!」
[0413c04] 佛告舍利弗:「其一切達如來正覺,聲聞集 會有百億眾,其佛壽命住百千歲。佛有聲聞 上首弟子,智慧巍巍,名曰超殊;神足飄捷,次
名大達。於時如來興五濁世,明旦正服著衣 持鉢,與諸聖眾眷屬圍遶,有大國號名聞物, 入於斯城而行分衛。其大聲聞智慧最尊侍
佛之右,神足最上侍佛之左,智慧博聞最殊 勝者隨從佛後,八千菩薩而在前導,或化現 身若如帝釋、或如梵天、如四天王、或天子形, 嚴治道路。」
[0413c13] 佛告舍利弗:「彼時如來向欲入城, 見三幼童眾寶莊挍瓔珞其身,逍遙中路而 共遊戲。時一幼童遙見如來晃然顯赫威神
巍巍,端正無倫諸相寂定,志性澹泊獲 上調順,第一靜寞降伏諸根,如仁賢龍象、 如大淵渟清澄無垢,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
種好遍布其體,如日出時光燿奕奕,與大眾 俱如星中月。時一幼童謂二童曰:『汝等豈見 如來乎?是者則為一切之尊無上眾祐!為世
福田,光明灼灼煒曄難當,吾等僉然宜供養 之,其進施者利慶弘大。』以頌讚曰:
「『斯者眾生尊! 福田無有上;
當供俱供養, 施此祚無量。』
[0413c26] 「第二幼童曰:
「『今我無異花, 亦無雜澤香;
斯聖無等倫, 當何以供養?』
[0413c29] 「於是一童即脫頸著珠瓔價直百千,以頌讚 曰:
「『當以此供養, 無上之福田;
何所明智者, 見斯有所悋?』
[0414a04] 「於時二童効彼童子,各各解脫頸著珠瓔,以 手執持,而歌頌曰:
「『具供養正覺, 度汎湍江波;
脫無量志意, 住于平等法。』
[0414a08] 「爾時一童謂二童曰:『汝等以斯德本何所志 求?』一童子曰:
「『其在世尊傍, 右面大聲聞;
智慧尊第一, 吾誓願如斯!』
[0414a12] 「二童子曰:
「『猶如世尊傍, 左面大聲聞;
神足超最尊, 吾誓願如斯!』
[0414a15] 「於時二童謂一童曰:『族姓子!以斯德本欲誓 何願?』一童報曰:
「『如今者如來、 至真等正覺!
普見一切達! 猶若師子步。
炤燿大眾會, 吾身誓若斯!
三界尊第一, 度脫諸十方。』
[0414a21] 「時一幼童,這說此已,尋虛空中八千天子俱 讚歎曰:『善哉善哉!快說此言,今仁發意,天 上世間悉蒙救護。』」
[0414a23] 佛告舍利弗:「時一切達如 來正覺邊,有侍者名曰海意,博聞最尊,而告 之曰:『寧見三童各執珠瓔而遊來乎?』對曰:『已
見。天中之天!』世尊告曰:『比丘!欲知中央幼童, 建其志性巍巍難量;一一步中超越百劫終 始之患。其一舉足功德之本,當更百臨轉輪
聖王,受帝釋位亦復如斯!昇生梵天為梵天 王亦當如是!一一舉足功德之本更見百佛。』 時三幼童往詣一切達如來所,稽首足下,以
寶珠瓔散世尊上。其發小意為聲聞者,所散 珠瓔住兩肩上;其一童發諸通慧心,所散 珠瓔在於佛上虛空之中,變為交露重閣、棚
帳,四峙周障莊嚴平等,化於其中而為床 座,如來處之。
[0414b07] 「於是一切達如來尋而欣笑。侍 者啟問:『唯然,世尊!以何故笑,笑會有意?』如 來告曰:『海意!汝覩於斯二童發聲聞意,手執
珠瓔散如來乎?』對曰:『已見。大聖!』又告比丘:『欲 知二童懼生死難,發怯弱意意求救護,猶是 不發無上正真道意,欲得聲聞為尊弟子,然
後來世皆當得證,一者智慧最尊,二者神足 無雙。』」
[0414b14] 佛告舍利弗:「卿意疑乎?時中央童發諸 通慧者,則吾身是!願右面童者,舍利弗是;願 左面童者,大目揵連是。舍利弗!觀卿等本時
懼生死難,雖殖德本不能發無上正真道意, 心志怯弱欲疾滅度不能超速,甫因吾法而 得無為,今寧覩吾諸通慧耶?汝等之友為佛
弟子乃得解脫,以是之故當作斯觀。假使有 人欲成滅度,當發無上正真道意。所以者 何?所言超速,謂諸通慧莫能過者,諦而無欺
其乘第一,普安一切群生之類,則諸通慧 也。為最微妙特尊無上;為無等倫無有疇 匹;為無雙比無能出來,無罣礙乘,一切聲
聞、緣覺之乘所不能及,是則名曰諸通慧乘。」
[0414b27] 佛時說斯大乘法典,則一萬眾人發無上正 真道意。
[0414b28] 應時彼諸大聲聞、賢者舍利弗、大 目揵連、大迦葉、離越、阿難、律惒利、分耨文 陀尼子、尊者須菩提等,自投于地稽首佛足,
俱白世尊:「唯然,大聖!若族姓子、族姓女發大 意者,當供養之,微妙解脫處至真行。所以 者何?正使百千諸佛世尊為吾等說諸通慧
行,不能堪任無有勢力,發通慧心一切慧者 無所罣礙殊勝難及,寧令吾等犯五逆罪, 在於無間而不中止,不捨於無上正真道意
而為聲聞。所以者何?設犯逆罪墜于地獄受 諸苦毒,其痛會畢從地獄出而不違遠。無所 罣礙諸通慧心,計如今者當何所施無所堪
諧,焚燒正真敗壞根原,於茲佛慧無罣礙智 非是佛器。譬如終沒之士無益親屬;吾等如 是,以聲聞乘而志解脫,捨於一切、無益眾生。
譬如此地多所饒潤一切群萌,二足、四足、若 多足者。如是世尊!其發無上正真道意,天上 天下蒙恩獲度。」
無吾我品第五
[0414c18] 爾時世尊說斯本末向欲竟已,王阿闍世乘 駟馬將四部兵象車步騎,往 詣 佛所稽首佛 足,右遶三匝退坐一面,白世尊曰:「唯,天中天!
眾生所住,何所依因?何緣而興?何由得罪?」
[0414c21] 佛 告王曰:「已住吾我、人、壽、命者,眾生由此而造 罪釁,依猗貪身興緣顛倒,群萌因斯而起災 患。」
[0414c24] 又問:「其貪身者根原所在?」
[0414c24] 世尊答曰:「其 貪身者無慧為本。」
[0414c25] 又問:「其無慧者何所為本?」
[0414c26] 答曰:「所念邪支則是其本。」
[0414c26] 又問:「所念邪支 何所是根?」
[0414c27] 答曰:「虛偽是根。」
[0414c27] 又問:「虛偽何所 是根?」
[0414c28] 答曰:「無實諸想是則為根。」
[0414c28] 又問:「無實 諸想何所是根?」
[0414c29] 答曰:「謂無所有無覺是根。」
[0414c29] 又 問:「何謂無有無覺?」
[0415a01] 答曰:「謂無生無有是謂無 覺。」
[0415a02] 又問:「不生不有當何計之?數在何所?」
[0415a02] 答曰: 「其不生不有,彼無有計。」
[0415a03] 又問:「狐疑之事何因 緣起?」
[0415a04] 答曰:「其狐疑者從猶豫起。」
[0415a04] 又問:「猶豫為 何所是?」
[0415a05] 答曰:「賢聖所說誠諦之語,聞則懷疑, 斯謂猶豫。」
[0415a06] 又問:「何所賢聖何言審諦?」
[0415a06] 世尊答 曰:「其賢聖者,謂除一切愛欲諸見;其審諦者, 知一切法悉無所有。」
[0415a08] 王阿闍世白世尊曰:「所 謂賢聖無所有者,實為虛偽,世尊安住從已 勞塵,而造立之猗著于世間,諸賢聖所講
說者,而心猶豫,獲不可計殃釁之罪。我乎,世 尊!父無愆咎,無所 羈 綴而危其命。貪國土 故或於財寶,迷于榮貴荒於產業,耽利宰民
而圖逆害,持疑怵惕不能自寧,若在歡會戲 樂無娛;若在中宮婇女嬉遊;若坐、若臥有 所決正;若在獨處聽省國事處群僚上,晝夜
憂悸不能捨却沈吟之結;不歆飲食,雖有美 饌不以為甘;其目昧昧所覩瞢瞢,顏貌憔悴 心恒戰灼所處不安,畏壽終後墜于地獄。仰
惟如來!其恐怖者能使無懼;其盲冥者惠授 眼目;其沈沒者而拯拔之;遭苦惱者使獲大 安;無所歸者而受其歸;其無護者而為救濟;
其貧窮者給施財業;其有病者消息療治;其 墮邪徑示以正路;其在正路為興大哀;其心 忍勞不以為患,等恤群黎其慈堅固究竟本 末,不以苦樂而有動轉。
[0415a26] 「如來所興救度眾生, 無所遺漏不捨一人。私怙世尊!垂恩安慰除 其惶懅,孤無有救惟為作救,令飢渴者而得
飽滿,今已虛乏而欲躄地惟蒙扶接;今 無所歸願受其歸;今已沈沒願加拯拔,我身 得無墮大地獄至于無擇。唯然,大聖!如應說
法決我狐疑,解散愁結令無猶豫,使其重罪 而得微輕。」
[0415b04] 於時世尊而心念曰:「王阿闍世所 說聰達而甚微妙,所入之法甚為優奧,其餘 人者莫能堪任為決狐疑令無餘結,其惟 濡首能雪滯礙。」
[0415b07] 時舍利弗承佛聖旨,謂王阿 闍世:「欲辨疑惑,當饌餚饍請濡首童真,則 當決王虛偽、塵勞、狐疑之結,鎮安國土及與中
宮,受王床榻眾諸供饍,中宮婇女及諸侍 從獲無量福,羅閱祇城摩竭大國,無數眾生 皆亨利議。」
[0415b12] 阿闍世王即前啟白濡首童真: 「惟加愍哀,與其營從受小飡食。」
[0415b13] 濡首答曰:「大 王且止!已具足供。於正法律未有是記,受于 衣服若食饍具悕望加哀。」
[0415b15] 王則又曰:「當何陳 露呈現丹赤?」
[0415b16] 濡首答曰:「假使,大王!聞深妙 業殊特真議,不恐不怖、不以畏懅、不以震慴、 不難不懼,乃為加哀。正使,大王!不想念法,亦
非無想,無想不想,如是行者乃為加哀。縱使, 大王!不想去心亦無不想,不念來心亦無不 想,於現在心亦無所受,乃為加哀。設使,大王!
不墮邪見亦不滅除;亦無所見亦無不見,乃 為加哀。」
[0415b23] 王阿闍世又白濡首曰:「今之所說悉 法所載,惟見愍傷當受其請?」
[0415b24] 濡首答曰:「王 當知之!法律所載,不以恩施供養分衛衣食 之饍。若使,大王!不計有我、不計有人、不計有
壽、不計有命,乃為加哀,為受供施。設使,大王! 不自愛身、不愛他人,悉無所取,乃為加哀。假 使,大王!不攝斂心、不計因緣、不在陰種諸
入之事,無有內法無有外法,不受三界不度 三界,無善不善無德不德,不處於世亦不 度世,無罪無福,亦無有漏亦無不漏,亦不有
為亦不無為,不捨生死不受滅度,是為加 哀。」王答曰:「唯然、濡首!吾當啟受如斯法議, 以是之故當就余請,哀垂愍傷下劣徒類?」
[0415c06] 濡 首答曰:「王當了之!設使諸法,有所猗者、有 所受者、有所得者、有所救護,則不蒙哀,不
得至安。如使於法,有所著者而為想念,有所 立處而為放逸,皆為依著想念有處放逸之 護。設使,大王!究竟望畢,極至永安乃無有患,
如令大王復有所作,則不荷哀不至安隱。」
[0415c12] 王 阿闍世又問濡首曰:「受何所法而無有患至 無所有?」
[0415c14] 濡首答曰:「若了空者,而無所作,亦無 所不作;無想無願,亦無有作,亦無不作。若 使,大王!有所造立而為行者,身口意行則是
所作。假使不有所作,亦無所行,以身口意 而無所造,則無所作。是故,大王!一切諸法悉 無有相,其無所行無所有者,則是其相。」
[0415c19] 又問 濡首:「何謂所行而無所行,不有所造亦無不 造,不增不減?」
[0415c21] 濡首答曰:「假能不念過去已盡, 不念當來未至,不念現在而無所起,不想有 常無常,是為無行亦無不行,其能等色於諸
因緣,而為眾緣不增不減。」
[0415c24] 又問濡首:「塵勞 之欲為是道乎?云何與合?」
[0415c25] 濡首答曰:「王意云 何?其曰明者與冥合耶?」
[0415c26] 答曰:「不也。日明這 出眾冥 [梳-木+日] 滅。」
[0415c27] 「王寧別知冥所去處乎?在於何 方積聚何所?」
[0415c28] 答曰:「不及。」
[0415c28] 濡首曰:「如是,大王!興 道慧者塵勞則消,不知塵勞之所湊處,亦無 有處、無有方面,以是之故當了知之,道與塵
勞而不俱合,又等塵勞則名曰道。等於道者 塵勞亦等,塵勞與道等無差特,一切諸法亦 復平等。假使分別如斯議者,塵勞則道。所以
者何?以塵勞故現有道耳!塵勞無形亦無所 有,其求塵勞者則為道也。」
[0416a06] 王又問曰:「云何 求於塵勞而為道乎?」
[0416a07] 濡首曰:「設有所求不越 人心,亦不念言是者塵勞,是為道也。以是之 故塵勞為道,其塵勞者亦入於道。」
[0416a09] 王又問曰: 「云何塵勞而入於道?云何為行?」
[0416a10] 濡首曰:「於一 切法而無所行,乃為道行;於一切法亦無不 行,是為道行。」
[0416a12] 王又問曰:「行道如斯為何歸趣?」
[0416a13] 濡首曰:「如是行者為無所趣。」
[0416a13] 王又問曰:「道豈 不至泥洹乎?」
[0416a14] 濡首問曰:「寧有諸法至滅度乎?」
[0416a15] 答曰:「不也。」
[0416a15] 濡首曰:「是故,大王!至無所至為賢 聖道。」
[0416a16] 又問曰:「其賢聖者為何所處?」
[0416a16] 濡首曰: 「其賢聖道則無所住。」
[0416a17] 又問曰:「其賢聖道,不處 禁戒博聞定慧乎?」
[0416a18] 濡首曰:「賢聖戒者,無有 行相、無放逸相為聖定意;無所著相為聖定 意;無所念相為聖智慧。王意云何?其無所行
無有放逸,有所處乎?」
[0416a21] 答曰:「不也。」
[0416a21] 濡首曰:「以 是之故,王當知之,無所住者則賢聖道。」
[0416a22] 王 又問曰:「族姓子、族姓女云何向道?」
[0416a23] 濡首曰:「假 使所求不覩諸法有常無常,亦無所得,不 計諸法有淨無淨、有空無空、若我無我、若苦
若樂;於諸法者亦無所得,不見諸法在於終 始若滅度者,如是行者為向於道。」
[0416a27] 王阿闍世 白濡首曰:「以是之故惟當受請,因斯使余離 諸顛倒,令得解脫分別淨行,與諸眷屬而就 宮食。」
[0416b01] 濡首曰:「向者說之,悉無所有、無有生者, 無有善哉與不善哉!其無所有、無有解脫,其 解脫者則無所有,亦無解脫亦無脫者。所以
者何?一切諸法皆自然淨。」
[0416b04] 爾時世尊告濡首 曰:「受阿闍世王請,以此之緣令無數人逮得 利誼至安隱度。」
[0416b06] 濡首童真見世尊勸,則言: 「唯諾、當受其請,不敢違失如來教故。」
[0416b07] 阿闍世 王歡喜踊躍,已見受請善心生焉,稽首佛足 及濡首童真、一切聖眾,便退還出請舍利弗: 「濡首眷屬為有幾人?」
[0416b10] 舍利弗答曰:「五百人俱 而當往就。」
[0416b11] 王入于城還於宮中,即夜興設若 干食饍百種之味,施五百榻,無量坐具而敷 其上,莊嚴宮殿懸繒幡蓋,燒名雜香而散眾
花,及四衢路普城內外,皆悉掃除灑以香 汁,令國人民男女大小,莊 挍 嚴飾齎持香 花,咸俱奉 [這-言+印] 濡首童真!
總持品第六
[0416b18] 於是濡首於初夜中,從其室出而自思念:「吾 身不宜與少少人眷屬而俱就於王請。今吾 且當詣異佛土請諸菩薩,皆令普聞講說經
法斷諸狐疑,就阿闍世王宮而食。」
[0416b21] 濡首童真 如勇猛士屈伸臂頃忽然不現,斯須超越八 萬佛國,至于東方常名聞界,其佛號離聞 首如來、至真、等正覺,今現在說法,為諸菩薩
說清淨典。其佛世界,如來一時等轉六度無 極,自然通達,具足廣宣不退轉法。其佛國土, 一切諸樹若干種花,菓實茂盛,每從其樹常
自然出佛聲、法聲、不退轉輪菩薩眾聲,是故 世界號常名聞。斯道寶聲常不斷絕,故曰 常名聞。
[0416c01] 濡首童真詣離聞首佛所,稽首足下 白其如來:「唯然,世尊!遣諸菩薩與余俱往至 于忍界,詣阿闍世宮而就其請。」
[0416c03] 離聞首如來 告諸菩薩曰:「諸族姓子!與濡首俱詣忍世界, 從意所樂。」於是會中二萬二千菩薩大士同
時發聲應:「唯,世尊!我等願與濡首俱詣忍界。」
[0416c07] 於是濡首與二萬二千菩薩,從常名聞國忽 然不現,至於忍界自處其室。濡首會諸菩薩 大士,而於初夜說總持法。
[0416c09] 「何謂總持?所以總 持統御諸法 (一) 。心未嘗忘 (二) 。所至無亂 (三) 。其 心未嘗有捨廢時 (四)
。學智慧業 (五) 。精覈諸法 審諦之義 (六) 。分別正慧 (七) 。得果證者但文字 耳 (八) 。度至寂然 (九)
。條列一切諸法章句 (十) 。攬 賢聖要 (一) 。不斷佛教 (二) 。不違法令 (三) 。攝取一 切賢聖之眾 (四)
。於諸經法部分典籍 (五) 。入於一 切殊絕智慧 (六) 。不著眾會亦不怯弱 (七) 。遊步 眾會宣揚經典無所畏憚 (八)
。出諸天音料簡明 智 (九) 。於天、龍、神、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 勒,探暢其音而為說法 (二十) 。出釋梵音 (一) 。覺了
平正知諸根原 (二) 。識練邪見諸所立處 (三) 。總 持觀察一切眾生根原所趣 (四) 。所住等心 (五) 。 於世八法而不動轉
(六) 。具足一切真正之法 (七) 。 隨其罪福報應果證而為說法 (八) 。興發眾生 所造志業 (九) 。立諸群黎處于禁戒 (三十)
。其慧普 入 (一) 。為諸眾庶代負重擔 (二) 。不以勤勞而有 患厭 (三) 。解脫諸法本性清淨 (四) 。以斯本淨而為 人演
(五) 。以本淨慧解說道誼 (六) 。慧無罣礙 (七) 。 習設法施 (八) 。其心堅固未嘗懈惓 (九) 。有所說 者無有疑結
(四十) 。不貪一切供養利入 (一) 。而不忘 捨諸通慧心 (二) 。力勵集累眾行基靖 (三) 。布施 無厭而每勸助於諸通慧 (四)
。禁戒無厭以斯勸 化一切眾生 (五) 。忍辱無厭求佛色像 (六) 。精進無 厭積眾德本 (七) 。一心無厭修行專精使無眾 冥 (八)
。智慧無厭入一切行 (九) 。以道法業於此一 切而無所生 (五十) 。
[0417a06] 「諸族姓子!所謂總持,攝取一切 不可思議諸法要誼,持諸法無所行無行,故 曰總持。
[0417a08] 「又族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