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sa Yingluo Jing 菩薩瓔珞經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菩薩瓔珞經卷第三(一名現在報)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識界品第六
[0021c06] 爾時,座上有菩薩名曰豪賢,乃從東方十六 恒沙剎土來詣此界,聽受瓔珞妙法。即從 座起,偏露右臂,長跪叉手,白佛言:「唯然,世尊!
若見聽者,乃敢陳啟。」
[0021c09]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 族姓子!吾當與汝一一分別。」
[0021c10] 爾時,豪賢菩薩 白佛言:「世尊!云何識持諸識境界?如世尊 言:『識從有為不從無為。』又復說言:『識從無
為不從有為。』云何此識彼識?名曰識界乎?」
[0021c13] 佛 告豪賢菩薩曰:「識非有識,從法生識。」
[0021c14] 豪賢 白佛言:「云何識非有識,從法生識?」
[0021c15] 答曰:「識 非常識,隨法有識。」
[0021c16] 又問:「云何為識?」
[0021c16] 「遍一切 識知一切法,是謂識非常識。」
[0021c17] 又問:「識有智 耶?為無智耶?」
[0021c18] 答曰:「識有智如如,識無智如 如,一切眾生識有智如如,無學賢聖識無智 如如。是謂,族姓子!有識如如、無識如如。」
[0021c20] 又 問:「云何有識?云何無識?云何有識如如?云 何無識如如?」
[0021c22] 答曰:「悉能分別有識智、無識智 如如,是謂分別識界。」
[0021c23] 豪賢菩薩白佛言:「如來 今說定義識義,倍生狐疑。」
[0021c24] 佛告豪賢:「諦聽 諦聽!善思念之!或有智識非智識,或有法 識非法識。云何法識非法識?從最第一義至
辟支佛,是謂法識。從見地、薄地、性地、無礙地, 至一生補處,是謂法識。法識復有五事。云 何為五?一趣道慧、二識宿命、三趣分別慧、
四入空門、五觀心本,是謂法識成就五事。復 有五事成就法識。云何為五?一修梵行不猗 三毒、二處胞胎不染生死、三行無相空無願
法、四修神通神足無礙、五立覺意一相無相, 是謂成就法識清淨。」
[0022a06] 佛復告豪賢菩薩:「法識清淨復有五事。云何 為五?學識不變思惟學跡、無學無跡不見法 趣、不見有教亦不見無教、亦復不見道性非
道性、有生道意不生道意,是謂法識成就五 事觀法識定。
[0022a10] 「復有五事。云何為五?一定滅 本垢不見處所、二念無量空寂定意、三建道 本不與道會、四心斷念求坐道場、五修福田
蠲除妄想,是謂五事法識清淨。
[0022a13] 「無生法識,復 有五事。云何為五?識觀過去不起生滅、識觀 現在不見生滅、識觀未來不見生滅、 識觀 本
末不見生滅、識觀如性不見生滅,是謂五 事法界清淨。」
[0022a17] 佛復告豪賢菩薩:「如來等正覺 復當修習法識,音響通有十一行。云何為十 一?法界無著不見識本,於中具足神足道行,
欲得淨修法界識者,初意如山如牆壁,漸漸 乃至思惟身本知身離身。復捨身已知心離 心,復離心已知空離空,復捨空已還從一意
至百千意,未化之意盡能修之,復知化法而 無所有,是謂法識起神足道。
[0022a24] 「以無身識修 身識行,或以身識造無身識行,識別身識非 身識,是謂法識修神足行。
[0022a26] 「於無二法分別 一切諸法,於中成等正覺,不見生識成等正 覺,過去億百千數悉能分別諸陰入持,不失 眾生本行所趣,是謂法識修神足行。
[0022a29] 「無化之 法,不見變易,於中造識不可窮盡,是謂法 識修神足行。
[0022b02] 「於是入定分別空界,復自計身 如彼無異,是謂法識修神足行。
[0022b03] 「觀諸世界亦 不見盡,一切世界成界不成界悉能了知,是 謂法識修神足行。
[0022b05] 「夫法界識成五陰形,有生 有滅,不見五陰有生滅者,是謂法識修神足 行。
[0022b07] 「法界無著不見形相,過識非今,今識非 過,不見現在因緣本末,是謂法識修神足行。
[0022b09] 「一一分別法性所起一切諸法,不見窠窟,攝 意滅想亦不生智,是謂法識修神足行。
[0022b10] 「諸法 不生不見起滅,復能思惟生滅之法,本性自 然一相無相。是謂,族姓子!菩薩所修神足之 行。」
[0022b13] 佛復告:「族 姓 子!無著法界,復有十事。云 何為十?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便能具 足三世身識想,是謂法識修無我行。
[0022b15] 「漸化眾 生以三滅法,亦不見滅亦不見不滅,是謂法 識修無我行。
[0022b17] 「分別句義一一了知,復以權慧 示現本業,是謂法識修無我行。
[0022b18] 「如來、至真、等 正覺,分別思惟四無量慧,不見斷滅有常之 想,是謂法識修無我行。
[0022b20] 「復以妙慧悉化眾生, 不捨大慈,是謂法識修無我行。
[0022b21] 「盡觀眾生有 淳淑有不淳淑,隨類而化不捨其性,是謂法 識修無我行。
[0022b23] 「如來世尊行權方便,盡化眾生 不見化者,是謂法識修無我行。
[0022b24] 「佛慧無量不 見成敗,有生有滅非如來本誓,是謂法識修 無我行。
[0022b26] 「如來一相,不染過去當來現在,修無 猗行,乃逮至真等正覺,是謂法識修無我行。
[0022b28] 「如來、至真、等正覺,以無數億千萬劫以為一 日,於一日中化度眾生不可稱極,是謂法識 修無我行。」
[0022c01] 佛復告豪賢菩薩曰:「過去無數阿 僧祇劫,自念修行無形法識。有佛名曰弘誓 無願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
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為說法界 無著之行。夫法界者一百七事。云何為一百 七事?不求空行,不念有常,觀世如夢,自滅吾
我,生識不起,分別界相,永斷妄見,施心不 闕,心常一定在眾不亂,身識空識無若干想, 菩薩有數不著名號,觀了諸法非一非二,眾
生起恚,便為方便說除无本身識之行,十 二因緣,四諦聖慧,思惟苦本有苦識耶?無苦 識耶?
[0022c12] 「或時有識,在眼耳鼻舌身意;或時有 識,離眼耳鼻舌身意;或時有識,著色不染 識;或時有識,不著色不染識,此識微妙非
退轉菩薩所能了知;或時有識,著聲不染 識;或時有識,不著聲不染識,亦無音響,故 名清淨識。
[0022c17] 「或時有識,著香不染識;或時有 識,不著香不染識,一一分別不失法識;或 時有識,著味不染識;或時有識,不著味不
染識,亦復分別不失次緒;或時有識,著身 更樂不染識;或時有識,不著身更樂不染識, 一一分別不起想著;或時有識,了知諸法
起者滅者,有為法無為法,有定有亂,是謂 菩薩摩訶薩分別識性亦無所染。
[0022c24] 「復次,族姓 子!分別四無量慧,慈悲喜護,遍滿一切 救攝眾生,亦無所著。或時有族姓子,入定
三昧修行一法,已行一法,便獲百千總持法 門,如響如幻,漸漸乃至滅盡定意,身行清淨 不造惡本,心念慈心不施眾惡,解知三世除
去縛著。是謂,族姓子!菩薩正行有起不起。
[0023a01] 「復 次,有定意法門,一切諸法皆來入中,有身無 身想,有念無念意,無一無二亦復無識。吾 昔無數阿僧祇劫,初入法律乃應斯行,識法
有十二造因緣本,無明緣行乃至老死不見 起滅,是謂定意名曰無盡。已得定意,悉知 一切三界所趣,或有眾生有常想無常想,有
苦想無苦想,有定想無定想,一一分別不起 染著。」
[0023a09] 佛復告族姓子:「菩薩摩訶薩,當念修行 三十七品道法之要。何謂三十七?所謂四意 止,除婬怒癡永滅三毒。復當思惟四意斷法,
斷去念求不生果報,乃獲四神足行。已得神 足,往至十方諸佛世界,不自稱說神足。如來 五根成就法身,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
知見身,是謂如來五分法身、如來神智不毀 法身。
[0023a16] 「云何為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 力。所謂信力者,一向無為不染三界,正使恒 沙諸魔變形作佛,不能變動此意,是謂信力。
云何精進力?所謂精進力,曾聞有法法界識 者,或在一由延至百千由延,或在一佛境 界或百千佛境界,守信立戒不捨弘誓,是謂
精進力。云何為念力?所謂念力者,繼念在 前無他餘想,正使恒沙諸魔官屬,欲來毀此 定意者,徒自勞苦不獲本願,是謂成就念
力。云何定力?所謂定力者,立根上位菩薩 摩訶薩,攝意去想不懷狐疑,是謂定力亦不 可壞。云何慧力?所謂慧力者,無量法界不
可思議,悉攝諸慧善權法本,不毀法界慧性 之行,是謂慧力眾德具足。
[0023a29] 「復當分別七覺意 法,覺了一切有形無形心識所念,從欲界至 色界無色界,斯可分別、是不可分別,攝意不 亂,是謂定意。
[0023b03] 「慧性八道平等,亦無恐畏,入空 三昧,一行無二不可本末,有限無限已離生 死,不生餘智,知起滅法淨不生眾想,是謂 八道清淨無二。
[0023b06] 「復當思念六十二見,有常想 無常想,有道想無道想,有今世無今世,有 父母想無父母想,有著身想無著身想。或時
有識分別諸道清淨無瑕,一一分別三處愛 本,五處欲本,七處婬行。有時有行在閑靜 處,若在樹下露地塚間,觀出入息,有時有
長、有時有短,有時有寒、有時有煖,諸法生 生因緣共會、思惟分別意不錯亂。所以行者 知出入息,息長亦知息短亦知,前息亦知前
息,後息亦知後息,漸漸乃成一禪之行。如 來聖達禪意不同,修行四禪入想知滅,如此 定意三乘共有。
[0023b17] 「又復如來無上定意。云何名 曰無上定意?所謂無上定者,心有上中下,行 人入定無復出入長短息,惟分別剎土專心
一意。觀過去未來現在,何者是我所化非我 所化?復自思惟:『設我在閑靜處,不分別眾 生者,是非我宜;今當往至無數剎土,自化
化彼乃成我願。』是謂初定亦不可毀。
[0023b23] 「復次,行 人初入定意,內自思惟有苦有樂皆由身本, 已過此行復當宣傳,使彼眾生而悉知之,是 謂入定成就二行。
[0023b26] 「復次,心法非有非無,無身 有身想,不得神通遊化十方,攝意自撿淨其 種姓,是謂定意不毀法識。
[0023b28] 「有心意識思惟止 觀,我自無我況有眾生,先自知空却觀眾生, 以神足道,心神往化身不往彼。復於十方諸
佛剎土,以此定意濟度無數百千眾生,於彼 復修十虛空慧。云何為十?所說法教摧却魔 宮,進趣道場成無量覺,心若虛空無有增 減,是謂族姓子修虛空慧。
[0023c05] 「復次,族姓子!初化 外道異學之類,去其邪業使立正見,皆使歸 趣無復慳嫉,是謂修虛空慧。
[0023c07] 「又復,世尊化眾生 類,隨其所願皆令具足,雖說此法心無所著, 是謂修虛空慧。
[0023c09] 「復以無礙智神通道,遊至無 量世界,布現諸法而化眾生,不見眾生亦不 見化,是謂修虛空慧。
[0023c11] 「復有如來智,名曰懷 空,成就法界不毀本性,持心如空不生染污, 是謂修虛空慧。
[0023c13] 「如來等正覺,或以一身遊虛 空界,或無數身,或復示現滅盡泥洹,不著一 身,不起若干想,亦復不著盡滅泥洹,是謂 修虛空慧。
[0023c16] 「諸佛世尊有七十二無礙辯才、十 四舌相報,教化眾生智不停滯,使眾生類皆 成慧明。云何七十二無礙辯才?於是,族姓子!
如來初修功德相本,自發弘誓:『若我後成無 量等正覺,所生國土眾生之類,不聞無明婬 怒癡名,令我國土淨如虛空,如淨居天少欲
知足,意趣於道中間無滯,亦復不生八無閑 處。在於豪貴中不自貢高,不鄙卑賤,於中攝 意行布施福,求漿與漿,求食與食,國財妻子
盡施與之,心施無礙不生亂想。復教眾生持 戒完具,精進一心修六重法,若有眾生遭百 千苦,輒能往度不令墜落失賢聖類。』是謂八 法修虛空慧。
[0023c28] 「如來等正覺欲轉法輪,先入 等定自攝身意,自知時至:『吾今宜可與眾生 類轉無上法輪。』遊心六通,一一毛孔放諸光
明,然後乃轉無上法輪。不起不滅無所著法, 一相無相無染污法,所說如空言迹不現,不 見眾生有增有減,是謂九法修虛空慧。
[0024a04] 「復次, 如來從無生法界成等正覺,悉觀諸法如幻 如化,不見成就道果者,不失神通慧分別,如 來十力亦不染著,是謂十法修虛空慧。」
[0024a07] 爾時, 世尊告四部眾:「汝等各各於如來前,自說空 慧無所著法。」
[0024a09] 時有菩薩,名曰空行,去此東南 五十六江河沙諸佛剎土,從彼國來,來至此 土,叉手白佛言:「國土清淨,無有法說義說,知
淨不淨悉如虛空,是謂空慧無著之法。」
[0024a12] 無我 菩薩曰:「無見非空,見亦非空,不見見亦不 見無見,是謂空慧無著之法。」
[0024a14] 法住菩薩曰: 「未立行迹生染污識,不可計劫本無識性,是 謂虛空無著之法。」
[0024a16] 過行菩薩曰:「於身口意不 造眾惡,定不起想,是謂空行無著之法。」
[0024a17] 無行 菩薩曰:「法身無盡,不見猗著,定心一意,是謂 空慧無著行也。」
[0024a19] 寶藏菩薩曰:「不見前後法界 處所,亦復不見罪福惡報,是謂空慧無著行 也。」
[0024a21] 習苦菩薩曰:「諸佛世尊悉知過去、當來、現 在,入自在慧不起妄見,是謂空慧無著行也。」
[0024a23] 慈意菩薩曰:「吾我無形,專心行道無他異想, 無猗無著法,自然起滅,是謂空慧無著行也。」
[0024a25] 寶計菩薩曰:「四無我行無著無染,有身有 苦識想亦苦,解不起滅,是謂空慧無著行也。」
[0024a27] 善算菩薩曰:「不見諸法有數無數。云何諸法 有數無數?俗是有數、道是無數,有為有數、無 為無數,不見數無數者,是謂空慧無著行也。」
[0024b01] 盡生菩薩曰:「諸法無生亦不見生,淨無淨想, 生死已盡永滅不起,是謂空慧無著行也。」
[0024b02] 梵 行菩薩曰:「習三三昧不念受身,念空不離空, 念無相不離無相,念無願不離無願,亦復不 念受清淨福,是謂空慧無著行也。」
[0024b05] 光相菩薩 曰:「分別三毒為闇冥法,不見三達為清淨法, 是謂空慧無著行也。」
[0024b07] 所作菩薩曰:「不見一相, 分別無相,不見苦不見離苦,無苦不苦亦無 所作,是謂空慧無著行也。」
[0024b09] 不受形菩薩曰:「無 四大本亦不見境界所在,一向無為不生三 意,是謂空慧無著行也。」
[0024b11] 無等菩薩曰:「離世 苦樂不著八法,見有稱譽不以為歡,設見毀 謗不懷憂慼,忍心如地,是謂空慧無著行也。」
[0024b14] 無垢菩薩曰:「不見內六情造外六塵,不見六 塵與六情為對,是謂空慧無著行也。」
[0024b15] 重觀菩 薩曰:「外色不起內識,識亦不著外色,識不知 我為色,色不知我為識,聲香味細滑法亦復
如是,法不知我為識,識不知我為法,一切諸 法各不相知,是謂空慧無著行也。」
[0024b19] 遠離菩薩 曰:「不見五陰有染有著。何以故?五陰性諸 法性,常住不變易,是謂空慧無著行也。」
[0024b21] 賢護 菩薩曰:「諸法總持不見有望無望,不見有法 可說不可說,將護眾生立不退轉,是謂空 慧無著行也。」
[0024b24] 寶來菩薩曰:「諸法常定無有若 干,亦不分別佛法菩薩法,俗法道法、有形 法無形法、可護持法不可護持法,亦無分
別,是謂空慧無著行也。」
[0024b27] 爾時,座上無數四部 眾,聞說此法空慧清淨無著之法,倍生狐疑 不達究竟。世尊即知心中所念,應從空慧解,
緣會未至。即自化身高四百由延,出大音聲, 告十方世界諸如來、至真、等正覺現在說法: 「欲聞聽受菩薩瓔珞,悉皆雲集,欲詣忍界,
遣化菩薩無央數眾,盡禮十方諸如來、至真、 等正覺。」
[0024c05] 「今能仁如來於沙呵剎土,演說菩 薩瓔珞,我等宜可普集彼土。」如是十方諸如 來無所著,尋如其像攝持威儀,詣沙呵剎土。
立信菩薩得十住者,盡見如來禮拜供養,各 各以次坐無畏座;未立信人在凡夫地,未得 天眼諸通未具,亦不見十方如來。何以故?凡
夫意小恐失梵行。或有如來定坐於此,身 至梵天,或有如來變身遍滿一千剎土二千 剎土,乃至三千大千剎土。何以故?眾生受 化,應見形受法、應聽聞受法。
[0024c14] 爾時,東方過二 江河沙剎土,有如來號曰本淨,即與大眾 因偈說此法言:
「虛空無邊涯, 想著生狐疑,
本際行已盡, 無二無等侶。
欲說虛空相, 本質無生兆,
何得疑空慧, 欲於中求無。
吾今雖成佛, 懷有無所染,
垢盡自致尊, 不復有起滅,
已入平正路, 不從狹小意,
計我無生心, 得道從是滅。
吾壽有劫數, 所度不可量,
斷意永滅寂, 豈有度人識?
七觀瓔珞身, 道華色不變,
無形入諸趣, 斯謂菩薩行。
如來有二業, 道本眾德具,
權現幻化法, 乃應無起滅。
天世眾生類, 無形無有數,
何得有形人, 善知無色法?
世雄無盡藏, 非色欲能盡,
況復未得道, 欲究平等慧?
雖經百千劫, 未曾自息意,
眾生有懈怠, 中住不建意。
大乘平等法, 聽受何可盡,
今粗說空慧, 何復疑於空。」
[0025a10] 爾時,如來說此偈已,忽然不現。
[0025a10] 南方去此 十八億江河沙數,彼有佛剎名曰嚴淨,佛名 離垢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現身色相 無極巍巍,在大眾中復說頌曰:
「吾本從道有, 聞空平等慧,
經於十二劫, 乃得此定意。
思惟前後來, 六度四等行,
皆由空慧業, 然熾諸法本。
發意有階差, 弘誓不有異,
無著慧觀念, 化人無若干。
如我所遊國, 嚴淨 妙 瓔珞,
頒宣殊特慧, 國無三惡道。
唯演空慧行, 不著有無處。
我既無心行, 云何當說有?
如性無形相, 法界亦清淨,
解了已盡滅, 是故無起滅。
復過嚴淨剎, 十億諸剎土,
彼乃有此法, 清淨無為行。
說言不有言, 不著有相本,
故應寂然定, 行盡無名號。
眾生心所趣, 隨類起本識,
如我永澹泊, 不見有無行。
所以無數劫, 斷求不著有,
欲求不起滅, 逮得始成就。
今以空無身, 現形如所趣,
佛慧無邊涯, 終不為所染。
自然性清淨, 不見有常想,
道慧眾德具, 故號名離垢。
自從成道果, 遍遊虛空界,
或作天帝釋, 大尊梵天王。
所以變化形, 化彼著有者,
盡趣無生慧, 清淨至究竟。
復作轉輪王, 統領無數城,
捨而行學道, 知之非久長。
復入聲聞中, 現如不及道,
輒便從師受, 斷諸想著結。
復到淨居天, 說行清淨本,
使離彼天福, 此等不盡苦。
無色色眾生, 計常不去想,
憍慢自放恣, 盡令入道門。
本無等正覺, 所化無有形,
要盡死生本, 終不捨入寂。
況汝今四部, 初聞便懈怠?
此類自有期, 非速能使成。」
[0025b26] 爾時,如來說此偈已,忽然不現。
[0025b26] 西方去此百 億恒沙諸佛剎土,剎名水精,佛名淨尊如來、 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彼土眾生奉持一法,
亦無六度眾行業本——復在大眾而說斯頌:
「八行無高下, 亘然歸滅盡,
捨身復受身, 但益塵勞垢。
虛空無二法, 無住亦無迹,
八道平等慧, 諸佛所遊處。
吾昔自建行, 弘誓轉於法,
體信歸於無, 今得人中尊。
諸佛所居剎, 善權法各異,
在在處處現, 現欲化群有。
更樂所縛著, 永處於冥室,
道從本無誓, 然後乃得離。
如我國土人, 攝心不造惡,
至終崇無為, 如是自近道。
婬怒癡垢薄, 亦不大慇懃,
自然入律行, 如華隨時敷。
道意不移動, 苦樂心永斷,
往來詣剎土, 盡修於空慧。
我今既一行, 彼眾亦不異,
今聞能仁尊, 故現修等慧。
大聖皆雲集, 豪尊無高下,
雖現國土異, 所修同一法。
今觀五趣人, 無明行所蔽,
沒溺於生死, 轉增勤勞苦。
何不自建意, 體信空慧道,
速可得解脫, 如外剎眾生。」
[0025c25] 如來說此偈已,忽然不現。
[0025c25] 北方去此三恒沙 佛土,剎名普照,佛名機辯如來、至真、等正 覺,十號具足,復於大眾而作頌曰:
「如來道一相, 本從名色生,
勤苦經無數, 乃盡塵勞患。
如人欲度空, 不求巧方便,
但憶望空法, 無由而果獲。
意想之所縛, 不計物非常,
欲求不死地, 此亦未曾得。
安住所以離, 不住有無境,
已得履空慧, 自然無染著。
道從身本生, 然後成正覺,
迷惑心意錯, 離心外求空。
外苦雖有號, 不離其識想,
法界清淨道, 乃應清淨慧。
眾生處生死, 沒溺不自拔,
欲得離眾惱, 先當去意識。
如來所顯現, 暢演無比法。
一 相 無染污, 何由復染空?
最勝三達智, 已過有礙形,
今念非本念, 緣眾生有念。
諸法不思議, 非有亦不無,
因聲乃有響, 眾生乃有佛。
受化眾生等, 常自厭患身,
道能滅非道, 無有非真法。」
[0026a21] 爾時,如來說此偈已,忽然不現。
[0026a21] 東北方去此 九十二億恒沙剎土,剎名淨觀,佛名法觀如 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於此大眾而說頌 曰:
「色本無有色, 亦非有色相,
痛法無起滅, 亦非生更樂,
意識如野馬, 水泡不久停,
無身慧自淨, 是謂平等空。
一觀一意止, 清淨尊梵行,
吾我著有想, 不至有無境。
自覺復覺彼, 令達虛空慧,
眾生不自覺, 是以懷猶豫。
性有上中下, 善惡常有對,
捨惡而行善, 不得空無慧。
能不見善惡, 心正無顛倒,
爾乃信解空, 逮得清淨慧。
本從平等意, 不見群萌類,
久久乃自達, 應於無上道。
慧觀除貪著, 洗心淨無垢,
仁智如空慧, 故謂真人法。
慈愍世間類, 故演虛無道,
不念善惡對, 無形無情想。
我本從等意, 如來受斯法,
聞輒達空慧, 念化淨觀剎。
受命阿僧祇, 說法終教化,
導引無數人, 入此法界本。」
[0026b18]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忽然不現。
[0026b18] 東南去此 一億佛土,剎名極妙,佛名微妙如來、至真、等 正覺,十號具足,復說頌曰:
「識本因五陰, 因緣共合會,
流轉無數劫, 自起自然滅。
愚惑眾生等, 不達生死本,
終竟處胞胎, 不求離災患。
如人一念頃, 純生顛倒見,
縛著遂滋甚, 況復生道根?
計念眾生類, 愛樂三毒本,
五蓋翳心神, 無眼何有觀?
如來執大炬, 消滅塵欲本,
雖復見慧明, 猶生不篤信。
我觀十方世, 發意欲求道,
行盡復受生, 當更三塗惱。
四處非本願, 自投于四淵,
不離四生門, 不成四道果。
有時離四法, 便生五盛陰,
無著增上慢, 不盡放逸行。
漸至無數法, 不覩聖行原,
猶人意遊蕩, 心不自防慮。
如來六通行, 非空不異空,
永去生死本, 乃應平等慧。
本自無生死, 流轉染著色,
遂成法界色, 滅有不著有。
有道則有識, 此識非本無,
能不見道識, 乃應慧定法。
道從識更樂, 現身無數變,
自知成定慧, 乃應眾相變。
無住不變易, 無疑猶豫想,
降伏諸塵勞, 乃應平等慧。
人行有三礙, 由想不捨空,
未興眾行本, 此業無有成。」
[0026c22] 爾時,如來說此偈已,忽然不現。
[0026c22] 西南去此十 三億佛土,剎名廣勝,佛名妙迹如來、至真、 等正覺,十號具足,在於大眾而說頌曰:
「覺生是幻法, 不在深法要,
道尚無名號, 況空見言迹?
諸外入內入, 分別悉無有,
無形不可見, 乃應清淨慧。
計欲不從心, 亦復不著空,
彼此無染著, 逮成最正覺。
愚惑未覩明, 計從心識起,
六法生六塵, 由是起疑想。
因識受此身, 自然成四大,
輪轉向五趣, 不解空性法。
如有一人念, 自說染本無,
身心俱生礙, 豈達有無想?
妙觀照三世, 示現說諸法,
諸佛體妙教, 不有亦不無。
世苦由無明, 平等空無猗,
觀了等有無, 故謂平等慧。
有時識有無, 此非如來慧,
不染彼此者, 心平如響應。
八道盡苦原, 八解洗心塵,
八響悉歸虛, 八慧不起生。
自離復離彼, 中間無有礙,
隨識所染著, 是謂平等慧。
人本在虛空, 染識三有道,
唐自著塵勞, 不入本無際。
本從初發意, 不減空性慧,
由復經無量, 後乃獲此定。
吾解眾會心, 離識欲求空,
何不自念識, 內空外亦然。
如法法無相, 慧見亦復然,
念定除去亂, 是謂平等慧。
此身悉歸空, 永寂無起滅,
如來普弘誓, 濟此群萌類。」
[0027a28]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忽然不現。
[0027a28] 西北去此五 十四億江河沙數諸佛國土,剎名柔順,佛名 眾相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在於眾會 而作頌曰:
「如我觀空行, 一意無高下,
有無是非心, 皆由生死起。
欲求佛深藏, 究盡諸行本,
未曾能究暢, 如來神慧通。
如有一士夫, 從劫復至劫,
如是億百千, 其數不增減。
彼人諸根具, 六情不缺減,
欲聞如來慧, 未便卒果獲。
況復初發意, 欲至平等慧?
但自轉有損, 無益於道法。
要修大慈悲, 權慧自防衛,
堅固無畏誓, 然後乃降心。
設復遊世界, 欲供養諸佛,
不起所造功, 自然應聖行。
如來十力聖, 降伏諸邪見,
忍知無我想, 故得人中尊。
了法住不住, 不見功德行,
盡生更不受, 是世雄境界。
欲成眾相好, 不斷諸善本,
滅意不起想, 是謂平等慧。
我觀眾生類, 時空不自知,
是故數疲勞, 不入永寂處。
欲速行道果, 眾德莊嚴身,
但念斷心本, 云何起狐疑?」
[0027b27]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忽然不現。
[0027b27] 上方去此無數 佛土,盡眾生界,剎名迴轉,佛名音響如來、至 真、等正覺,十號具足,在彼大眾而說頌曰:
「虛空無形識, 不有彼此岸,
不見有眾生, 況有遊法界?
現在求道者, 遊空求於空,
不淨已識者, 復求外空為。
愍念此等人, 意不解聖慧,
思惟此慧觀, 亦獲無常道。
今受三界身, 通慧自分別,
定識無形想, 種斷為道意。
人自思惟識, 四大為窠窟,
正使在外空, 不異於四大。
但今未得慧, 未了內外情,
此等可慈愍, 眾祐不尤責。
丈夫無等倫, 行過無想定,
是謂諸佛法。 迷惑自計我,
本無起盡法, 究竟悉清淨。
梵行終竟淨, 不生三世念,
前說非今說, 念念自變易,
以此可為證, 何故生狐疑?
我既不自稱, 權假為凡人,
思惟此四大, 識法為何從,
宣說過去法, 無形不可見。
雖有未來識, 亦未受四大,
現在為二品, 今為一一說,
各各莫懷疑, 於此平等慧。
分別過去識, 死者非今形,
此識不腐敗, 為稱過去識。
設識今現 在 , 四大因緣合,
此識恒不變, 復稱識現在。
且復捨現在, 未來未有生,
彼識亦非今, 何由稱三世?
識性恒自住, 無去今現在,
欲求識根本, 窠窟何所在?
如來無等智, 乃達識本無,
空性恬然一, 勿復有疑想。
欲成等正覺, 不染想著行,
悉知無識性, 故號平等慧。」
[0028a08] 爾時,如來說此偈已,忽然不現。
[0028a08] 下方去此十 一恒沙,剎名無減,佛名普願如來、至真、等 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
人師,號佛、世尊,在於彼會而說頌曰:
「十方諸佛集, 平等無有二,
盡說於空定, 寂然無有行。
眾生有常想, 謂為空有限,
達本無染污, 是謂悉歸空。
不施心縛著, 以失本願行,
遂生誹謗業, 無佛法聖眾。
如來戒德身, 清淨無瑕疵,
已度未度者, 三世無觀想。
空識自有名, 自生自然滅,
此生非空識, 識滅亦復然。
由彼不達本, 流馳求識相,
假空名為識, 空識豈有異?
身相猶無形, 生一復一生,
但為愚惑人, 起識有若干。
眾智成法體, 相好自嚴身,
身滅智歸空, 復可言有識。
推尋無三世, 無識無四大,
乃得遊法界, 知有亦不有。
諸佛無量智, 權現無增減,
以此無識形, 遍遊諸佛剎。
此疑久已有, 非汝我亦爾,
通慧普悉照, 爾乃應佛識。」
[0028b05] 爾時,如來說此偈已,忽然不現。即時,在會十 一那術諸眾生,悉得平等空慧之觀。復有無 量眾生天龍鬼神,聞說此法,皆發無上正真
道意。◎
菩薩瓔珞經◎諸佛勸助品第七
[0028b10] 爾時,世尊自昇無畏座,放舌相光明,普照三 千大千世界,及照十方無央數恒沙諸佛國 土,及十方恒沙地獄、畜生、餓鬼,乃至十方虛空
眾生悉見光明。
[0028b13] 爾時,世尊放無央數億百千 光明,彼彼眾生自相謂言:「從久遠以來,未曾 見此微妙光明,亦非星辰、日月、天子有此光
明。甚奇!甚特!未曾所聞,未曾所見。」爾時,十方 諸國眾生各生此念:「將不有佛出現于世?」
[0028b17] 爾 時,世尊即知十方眾生心中所念,現諸光明 皆有化佛,一一化佛,皆有無央數眾,前後圍 遶而為說法。所謂說法者,無形相法,無言教
法,無生、無老、無病死法。有後聞此音,諸不 覩光見形色者,皆聞如來說法音響,空慧法慧 說無著心。
[0028b23] 爾時,世尊告諸來會四部眾曰: 「汝等頗見此舌相光明不思議法,普至十方 無央數恒沙剎土,悉照無量眾生之類,及諸
化佛而說法言,汝等眾生為見不乎?」
[0028b26] 時,諸神 通菩薩大士皆白佛言:「唯然,世尊!我等悉見。」
[0028b28] 諸在凡夫著欲眾生,復自陳說前白佛言:「我 等,世尊!雖見光明,不知此光是何瑞應?」
[0028b29] 爾時, 世尊知彼眾生心中所念,欲去狐疑不著妄 想,便告軟首菩薩摩訶薩曰:「如來、至真、成無
上等正覺,身黃金色圓光七尺,聲如羯毘鳥 柔軟無瑕,眾相嚴身,皆由過去無央數劫, 積福行善眾德具足。不犯口過,所說言教無
有增減,故使如來、至真、等正覺,今得十四舌 相報法:一者、言聲至誠無欺;二者、所說聞輒 信解;三者、口行不失根門;四者、知時說法無
闕;五者、自樂演布禁戒;六者、名句次第相應; 七者、大慈加被不捨施心;八者、覩佛形像不懷 疑滯;九者、得佛神通而自遊戲;十者、已入法
界不捨佛慧;十一者、獲無量慧無盡之藏;十 二者、佛意無形皆悉得入;十三者、權慧無礙 不見有度;十四者、住誠諦慧人皆篤信;是謂
十四舌相之報。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此 十四舌相報者,便能放此無量光明,照諸十 方諸佛剎土,皆由曩昔言無欺詐。」
[0028c17] 佛復告軟 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執持諷誦此深法者, 便獲身相十無厭報。云何為十?如來、至真、等
正覺昇於無畏座,先以平等觀攝意寂默,內 自思惟:『吾今在眾為人中雄,今坐此座大 有所濟。』復自思惟:『眾生之類不可思議,或
在信地欲退轉者,或在初地乃至六地欲退 轉者,宜且別置不在聖例。或復眾生婬怒癡 心縛著偏多,此亦別之不在聖例。或有眾生,
意崇豪貴不造德本,此亦捨置不在聖例。或 有眾生,無明心盛起憍慢行,此亦捨置不在 聖例。或有眾生,心解幻法觀見如來此幻 非佛,此亦捨置不在聖例。
[0028c29] 「『或有眾生得世俗 通,觀佛神德與己無異,此亦捨置不在聖 例。或有眾生體性強記,不信如來總持之行,
此亦捨置不在聖例。或有眾生施心偏多,聞 如來施與我何異?此亦捨置不在聖例。或有 眾生純有戒心,聞如來戒與我何異?此亦捨
置不在聖例。或有眾生心恒慈忍,今世尊忍 與我何異?此亦捨置不在聖例。或有眾生所 為精進,世尊精進與我何異?此亦捨置不在
聖例。或有眾生心樂禪行,世尊行禪與我何 異?此亦捨置不在聖例。或有眾生得世辯才, 世尊說慧與我何異?此亦捨置不在聖例。
[0029a11] 「『或 有眾生偏有慈心,如來說慈與我何異?此亦 捨置不在聖例。或有眾生悲意不斷,如來行 悲與我何異?此亦捨置不在聖例。或有眾生
恒懷歡喜,如來歡喜與我何異?此亦捨置不 在聖例。或有眾生心恒放捨,如來放捨與我 何異?此亦捨置不在聖例。
[0029a17] 「『或有眾生心恒念 空,如來行空與我何異?此亦捨置不在聖例。 或有眾生心不摸貿,如來無願與我何異?此
亦捨置不在聖例。或有眾生不生想著,如來 無想與我何異?此亦捨置不在此例。』」
[0029a21] 爾時, 世尊告軟首菩薩:「眾生所處志趣不同,一切 十方諸佛世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眾生心念 各異不同。或有欲界眾生,娛樂五欲不捨五
陰,此亦捨置不在聖例。或有眾生,計色存懷 內不著欲,此亦捨置不在聖例。或有眾生願 樂無色,此亦捨置不在聖例。」
[0029a27] 佛告軟首菩薩 曰:「眾生之類心識不同,所行各異。所以然者, 皆由顛倒卒不可寤。如我今日觀眾生類,知
心所趣願求何道,至十方界無數剎土,一一 了知而不錯謬。猶如士夫有目之者,躬自手 執明月神珠,審然不惑無他餘想。我今亦爾,
分別眾生神識本行之所趣也。或有眾生,意 一念頃一行二行,此亦捨置不在聖例。或有 眾生,一念之中具足眾行,行亦無記,此亦捨
置不在聖例。或有眾生,有戒無施、有施無戒, 此亦捨置不在聖例。或有眾生,具足六行、不 具六行,此亦捨置不在聖例。過去恒沙無數
如來、至真、等正覺,先具三品後乃說法。正使 將來,恒沙諸佛如來欲說法者,亦當具此三 品妙行。云何為三?一者、觀眾生念念念不
同;二者、諸佛莊嚴無畏道場,非聲聞緣覺能 建此場;三者、本未聞法如來與說悉歸空慧; 是謂如來三品妙行,當說法時悉無缺減。」
[0029b15] 爾 時,軟首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如來三品妙 行所建不同?」
[0029b17] 爾時,世尊報曰:「如是如是,如汝 所言,今當為汝一一演說,何謂菩薩三品妙 行。如來至真初入定意眾相三昧,普為眾生
一會說法,如此等無央數眾,心同一識所念 亦同,聞說苦義非餘法典,此則得入在如來 例。又復,族姓子!過去當來今現在佛,知彼眾
生心中所念,先從等覺乃成無上正法,然說 有法不離想著,此亦不應在聖賢例。
[0029b24] 「又復,如 來、至真、等正覺,先攝十意無亂想行,然後乃 演深妙法藏,使眾生類所聞言教尋得解了。
云何為十?如來欲說法時,一向無礙悉觀 眾生,為應何法而得度脫?有復眾生意有深 淺,以何方便而得拔濟?或復說法一行無二,
今此眾生為應此法不耶?觀無量空識心所 念,為從何法?然後得解奮迅三昧,行無點 污,一念之頃諸法悉具,悉觀法界無始無終,
行諸佛事亦無罣礙,以無量慧普潤一切。眾 會已定,以神足力照彼心意,皆識本緣而 為說法,乃在聖例。
[0029c06] 「復次,軟首!如來、至真、等 正覺昇無畏座,復當具足十無盡法。云何為 十?諸佛法藏不可思議,佛身無量法亦無量。
如來、至真、等正覺,復有無盡無形法海,施為 佛事,復有無盡非眼識所攝,普觀十方有形 無形識。如來、至真、等正覺,善權方便拯濟眾
生,不捨本願,普立一切修十善行。
[0029c12] 「復次,如來、 至真、等正覺,內常一意外現說法,不以一定 應寂然法,不以說法外現有亂。
[0029c14] 「復次,如來、至 真、等正覺,當說法時降甘露法雨,有情無情 有識無識,普使周遍皆蒙潤澤。
[0029c16] 「復次,如來、至 真、等正覺,居家成就色相殊特,正使大眾處 在高者伏心自卑,不自稱說我姓豪貴,卑者 不說如來本從出族姓。
[0029c19] 「復次,如來、至真、等 正覺,以宿命智識前生,無極不可計量,難 度眾生生在五趣,本造此緣,今復報緣因緣 得寤。
[0029c22] 「復次,如來、至真、等正覺,發大弘誓四等 之心,能使十方有形眾生,一日成佛眾相具 足,如實如願皆成佛道。
[0029c24] 「復次,如來、至真、等正 覺,建意牢固不捨本心,復使無量諸佛世界, 普共一日盡取滅度,如其所念亦不違錯,是
謂十無盡如來法要。昇無畏座具此法要,宣 暢如來無窮盡法,亦非羅漢辟支佛所能宣 傳。」
[0030a01] 爾時,世尊告軟首菩薩曰:「云何?族姓子!若有 善男子、善女人,習行空無相願,皆立信地修 菩薩行,其福寧為多不?」
[0030a03] 軟首菩薩白佛言:「甚 多甚多。世尊!不可稱量,無以為喻。」
[0030a05] 佛告軟首:「不如善男子、善女人執持諷誦十 無盡藏,其福勝彼善男子、善女人者上。」
[0030a06] 佛復 告軟首菩薩:「云何?族姓子!若有善男子、善女 人,已在二地具足眾行,不懷懈怠有下劣心,
并復供養如前立信。十方恒沙諸佛國土皆 如此類,其福寧多不乎?」
[0030a10] 軟首白佛言:「甚多 甚多,不可稱計。何以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修行諸法,從信地至二地,如此等類遍滿十
方無量世界,甚奇!甚特!不可為喻。」
[0030a13] 佛復告族 姓子:「故不如此善男子、善女人,奉持修行十 無盡法,其福甚多甚多,不可為喻。」
[0030a15] 佛復告軟 首菩薩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修行諸法成 就三地,皆使具足成諸法本,并前信地二地,
十方恒沙諸佛國土皆如此類,其福寧多不 乎?」
[0030a19] 軟首白佛言:「甚多甚多,不可稱計。何以 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奉修諸法從信地至 二地三地,如此等類遍滿十方無量世界,不
可以喻。」
[0030a22] 佛復告族姓子:「故不如是善男子、善 女人,奉持修行十無盡法,其福甚多甚多,不 可以喻。」
[0030a24] 佛復告軟首菩薩:「若有善男子、善女 人,修行諸法成就四地,皆使具足如上信地 二地三地,其福寧為多不?」
[0030a26] 軟首白佛言:「甚多 甚多。世尊!」
[0030a27] 佛言:「故不如此善男子、善女人, 執持諷誦十無盡藏,其福勝彼善男子、善女 人上。」
[0030a29] 佛復告軟首菩薩:「云何?族姓子!若有 善男子、善女人,具足誠諦不狐疑法,不捨五 地如來法印,及行信地乃至四地遍滿十方
無量世界,其福寧多不乎?」
[0030b03] 軟首白佛言:「世 尊!甚多甚多。」
[0030b04] 佛言:「故不如此善男子、善女 人奉持修行十無盡法,其福甚多,不可以喻。」
[0030b06] 佛復告軟首菩薩:「復捨此已,若有善男子、善 女人,已在六地具足眾行,已得越彼空無相 願,必然不疑,并行信地乃至五地遍滿十方
無量世界。云何?族姓子!其福寧為多不?」
[0030b09] 軟 首白佛言:「甚多甚多。」
[0030b10] 佛言:「故不如此善男子、 善女人執持諷誦十無盡藏,其福出彼上。」
[0030b11] 佛 復告軟首:「云何?族姓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弘誓堅固,在於七地住不退轉,具足諸法而
無彼我,從信地乃至六地,眾德具足諸行皆 備。云何?族姓子!其福寧多不乎?」
[0030b15] 軟首白佛 言:「甚多甚多。世尊!」
[0030b16] 佛言:「故不如是善男子、 善女人執持諷誦十無盡藏,其福出彼上。」
[0030b17] 佛 復告軟首菩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已過七 地進前成佛。吾今已住無彼此想,如我自覺 必然不疑,如此等類遍滿十方,供養如前從
信地乃至七地,其福寧為多不?」
[0030b21] 軟首白佛言: 「甚多甚多。世尊!」
[0030b22] 佛言:「故不如是善男子、善 女人執持諷誦十無盡藏,其福出彼上。」
[0030b23] 佛復 告軟首菩薩:「若有菩薩摩訶薩,已得無生無 起滅法,心如虛空不可點污,唯須權慧詣樹 王下。如此等類,始從信地乃至八地,具足
眾行成佛不久,遍滿三千無量世界。云何?族 姓子!其福寧為多不?」
[0030b28] 軟首白佛言:「甚多甚多。 世尊!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已住佛伴 便名為佛,況復十方無量世界,從信地乃
至八地?故不如九地菩薩摩訶薩一念之 德。」
[0030c03] 佛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執持諷誦十 無盡藏,如我今日成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 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猶
尚不得十無盡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 修習十無盡藏者,盡知十方如來一時得道 者、同時般泥洹者、盡滅眾生心識想著者、欲
在前成佛者、欲攝眾生同如佛心者,當修習 是十無盡藏。」
[0030c11] 爾時,釋迦文佛在於大眾,而說斯頌:
「吾今雖成佛, 由昔勸助報,
正法不可移, 大道無若干。
自念過去世, 承事供諸佛,
勸助以道法, 捨形至無形。
復於無數劫, 不獲無盡藏,
建意無有想, 漸至無為岸。
如來等正覺, 三達六通慧,
勸助眾行具, 乃獲無盡藏。
本願今得報, 故號天中天,
斯由勸助福, 自致無極尊。
江海可竭盡, 山河亦崩落,
日月有虧盈, 法藏不可盡。
諸佛權慧道, 其力不可思,
育養諸眾生, 慈愍轉於法。
或現在母胎, 欲化於父母,
復作轉輪王, 統領無數土。
快哉斯果報, 獲此無盡藏,
修行得成佛, 變化無有窮。
昔在無數世, 作福建功德,
勸助為第一, 無有出是上。
金銀七寶具, 色相無有比,
皆由勸助報, 無盡諸法藏。
虛空無所有, 由造形色相,
此法甚深妙, 真諦不可毀。」
[0031a07] 爾時,釋迦文如來說此偈已,復告善男子、善 女人:「若有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乃至成佛, 令一切眾生如己不異者,當習是十無盡藏。」
[0031a10] 爾時,如來、至真、等正覺,將欲說法轉於法輪, 便入無盡藏定意,感動十方恒沙諸佛,應 時面見,同時一響,各說頌曰:
「現法離四義, 如來無著行,
修一得佛道, 念進無有怠。
三向平等空, 號曰無盡藏,
不捨十行本, 是謂如來藏。
佛法不思議, 如空有所受,
我識不見我, 是應無盡藏。
佛行非有盡, 所演不可量,
慈愍一切故, 示現無所有。
如來諸佛相, 成道無差特,
隨彼眾生意, 知相有高下。
我今無有等, 厭患眾生苦,
以道自攝意, 降伏諸外道。
一切諸法本, 無緣亦不合,
道從平等覺, 乃逮如來慧。
諸佛不思議, 法本不思議,
緣報不思議, 分別不思議。
我住經千劫, 佛佛自稱歎,
未能盡法藏, 毫釐有損減。
我等已成佛, 具足空法身,
昔修無盡藏, 自致人中尊。
欲界多塵勞, 斷欲非餘處,
於欲能離欲, 皆由無盡藏。
雖住不處住, 亦無形色相,
分別諸識著, 佛識無形相。
如來無色相, 為眾生現相,
無著無染污, 如來身亦空。
遍滿十方界, 如今等正覺,
本識不可思, 演說無盡義。」
[0031b12] 是時,十方諸佛說此偈已,八方上下六反震 動。座上有六百比丘本趣羅漢,尋時迴意 逮無盡藏。有十三億眾生,亦得無盡法藏。
菩薩瓔珞經如來品第八
[0031b16] 爾時,軟首菩薩白佛言:「世尊!諸族姓子云 何修習無盡法藏?」
[0031b17] 佛言:「若有善男子、女人, 欲得修無盡法者,當修五苦法門。云何為 五苦法門?若有眾生見十方界,當聞苦慧苦
識便能隨形而往接度,是謂一法。
[0031b20] 「復次,族姓 子!若有善男子、女人,欲觀無量世界眾生 所念空無所有,欲得空苦慧者,當建此意亦 不退轉,是謂二法。
[0031b23] 「復次,族姓子!諸比丘、比 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得平等意,行無盡 慈,未獲者獲、未得者得、未度者度,是謂三 法。
[0031b26] 「復次,族姓子!若有善男子、女人,居家成 就種姓亦爾,皆知苦慧心不在樂,是謂四法。
[0031b28] 「復次,族姓子!若有善男子、女人,如來無量 法門、無盡法藏眾智自在,是謂五法無盡法 藏。
[0031c01] 「復次,族姓子!若有善男子女人,欲得具 足無盡法藏者,復有五事。云何為五?諸佛 世尊常在等定,有時入虛空觀分別眾生,有
在賢聖法律、不在賢聖法律,悉能安處各充 其願,是謂一法。
[0031c05] 「復次,族姓子!若欲生天,便 當修行諸天戒法,有愛欲天、無愛欲天,或時 有天著於愛樂、不著愛樂,能具足二事悉
無染著,乃應無盡法。
[0031c08] 「復次,族姓子!復當具 足四果報行,便乘神通遊無量世界。云何四 果報行?諸佛如來恒處寂寞,若有諸天、龍神、
乾沓惒、阿須倫,欲從如來聞真實者,未發問 頃,如來已知此族姓子當問是義,是謂一法 四果報行。」
[0031c13] 佛復告族姓子:「若善男子、女人, 心意寂然不欲聞法,如來悉知是可從、是不 可從,斯欲聞法、不欲聞法,是謂,族姓子!第二 果報。
[0031c16] 「復次,族姓子!若善男子、女人,已得如 來印,便能印可眾生心意,是謂第三果報。
[0031c17] 「復 次,族姓子!若善男子、女人,已聞正法,非心 所度非念所測,皆使平等無有二想,是謂第 四果報。
[0031c20] 「復次,族姓子!欲得具足四神足行,亦 當念此四事果報。云何四神足?於是菩薩摩 訶薩,從初發意、一地二地乃至十地,各有
神足行行不同。或有菩薩已在一地,便得身 識遊行十方無量世界,未得定意知眾生心。
[0031c25] 「復有菩薩既在一地,得佛色相眾好具足,亦 復遊觀十方世界,禮事供養諸佛世尊。雖得 身通,未能堪任教化眾生淨佛國土。
[0031c27] 「復有菩 薩摩訶薩,已得神通,禮事供養諸佛世尊,便 能說法教化眾生。
[0031c29] 「復有菩薩摩訶薩,已在初 地淨修佛國,未能自知第一地事。
[0032a01] 「復有菩薩 摩訶薩,未具弘誓大乘之心,於中便生猶豫 想著,如此等比必墮聲聞緣覺道中。
[0032a03] 「復有菩 薩摩訶薩,修治一地清淨之行,復以神通廣 遊十方無量世界,遍知眾生心中所念,然未 能度彼眾生安處道撿。
[0032a06] 「復有菩薩摩訶薩,已 在初地得四神足:第一神足名曰苦觀,菩薩 得此神足者,恒遊諸佛世界,諸苦眾生得處
無為;第二神足名曰音響,菩薩得此法者,遍 遊十方無量世界,諸有眾生應從音響而得 度者,聞菩薩所說無不信解;復有神足名曰
發意,菩薩得此神足者,遍遊十方無量世界, 諸有眾生發意趣道,輒能擁護令得成就;復 有神足名曰感動,菩薩得此神足者,遍遊十
方觀眾生心,應從空觀而得度者,是謂初地 菩薩摩訶薩,具足是四神足行。
[0032a16] 「二地菩薩復 有四事。云何為四?菩薩有神足名曰滅種, 得是神足者,遍遊十方無量世界,盡知眾生
意識所念,滅凡夫種入聖諦境;復有滅神足, 得此神足者,遍遊十方無量世界,盡觀眾 生心中所念有善惡想,能滅惡想入於聖諦;
復有神足名曰除垢,得此神足者,遍遊十方 無量世界,觀知眾生心中所念垢欲纏心,便 能蠲除凡夫識念入於聖諦;復有三巧便神
足,菩薩得此神足者,遍遊十方無量世界,觀 知眾生心識所念,能建彼意立三等法。是 謂菩薩摩訶薩,得此四神足法,能遊十方 無量世界,則能具足二地行法。」
[0032a28] 佛復告族姓 子:「菩薩摩訶薩在三地中,復有四瓔珞神足, 能變此身成無量形,還合為一。云何為四?有
本要神足,得此神足者遍遊十方無量世界, 普觀眾生心中所念,如我所念而度脫之;復 有法行然熾神足,菩薩得此神足,遍遊十
方無量世界,盡觀眾生心中所念,見有喜怒 無喜怒者,以然熾法而教化之;復有無形 神足,得此神足者,遍遊十方無量世界,觀眾
生心中所念,以無心識而教化之;復有三清 淨神足,得此神足者,遍遊十方無量世界,觀 知眾生所念,說三法行使滅三想。云何為
三法行?一者、空;二者、識;三者、我。是謂菩薩 摩訶薩在三地中具足四神足行。」
[0032b13] 佛復告族姓子:「菩薩摩訶薩住四地中,復當 具此四神足。云何為四?復有神足名曰無 相,菩薩得此神足者遍遊十方無量世界,
從三色天至虛空際,普令眾生得無相法;復 有除貪神足,得此神足者,遍遊十方無量世 界,盡觀眾生心中所念,以定意法而教化之;
復有轉法輪神足,得此神足者,遍遊十方無 量世界,轉四無畏不死甘露法,久飢渴者令 得充足;復有等慧神足,得此神足者,遍遊十
方無量世界,盡觀眾生心中所念,以平等 慧而度脫之。是謂菩薩摩訶薩住於四地具 足四神足行。」
[0032b25] 佛復告族姓子:「菩薩摩訶薩在五地中,復有 四神足。云何為四?有神足名曰無量門,菩薩 得是無量門者,盡觀眾生心中所念,以解脫
慧而度脫之;復有行神足,得此神足者,遍 遊十方無量世界,悉了眾生所念,即說法本 通達法門;復有受報神足門,得是神足者,以
現行法報而度脫之。是謂菩薩在五住地具 足是四神足行。」
[0032c04] 佛復告族姓子:「菩薩在六地中,復當具足四 神足行。云何為四?有神足名曰墮落,菩薩 得此神足者,遍遊十方無量世界,盡觀眾
生心中所念,諸惡果報應淳淑者,漸與說法 令使墮落;復有無根神足,得是神足者,遍 遊十方無量世界,盡觀眾生心中所念,掘其
根本永斷不生;復有神足名離垢出要,得此 神足者,遍遊十方無量世界,盡觀眾生心中 所念,令彼眾生得出道要 (不了梵本闕一事) 。」
[0032c13] 佛復告族姓子:「菩薩摩訶薩以在七地,名曰 不退轉法,便當具足四神足法。云何為四?有 神足名曰眾生身不淨,菩薩得此神足者,能
示現惡露不淨,因此教化無數眾生;復有神 足名曰道德,菩薩得此神足者,能以正道捨 於三道得阿羅漢;復有神足名曰覺正,菩
薩得此神足者,能令眾生皆立信地令不退 轉。是謂菩薩摩訶薩在七地中具神足法。」
[0032c21] 佛復告族姓子:「菩薩摩訶薩在八地中,具足 四神足,廣大無邊非聲聞辟支佛所能及知。 云何為四?或有神足本未發道心,菩薩得此
神足者,令彼眾生始立信地,餘行未就;復 有神足名曰無生,菩薩得此神足者,一一觀 察諸行無我;復有神足名曰貪著,菩薩得此
神足者,貪樂諸佛相好;復有盡漏神足,菩 薩得是神足者,能使一意斷諸漏法。是謂菩 薩摩訶薩在八地中具四神足。」
[0033a01] 佛復告族姓子:「菩薩在九住中,便當具足四 神足法。云何為四?有神足名曰眾海,菩薩 得此神足者,諸有四使趣來向門,穢垢已盡
便得入門,心垢未盡不得入門,是謂菩薩在 九地中具四神足。」
[0033a06] 佛復告族姓子:「菩薩在十地中,具四神足。云 何為四?有神足名曰光明,菩薩得是神足者, 遊騰十方無數佛土,盡觀眾生心中所念,坐
樹王下結加趺坐,爾乃具足弘誓之心;復 有神足名曰無量門,菩薩得此神足者,分別 所趣盡趣一乘;復有神足名曰一念,菩薩得
此神足者,盡令十方無量眾生一念成道;復 有神足名曰莊嚴,菩薩得此神足者,一日之 中盡共莊嚴諸佛剎土,同字同時一時成道。
是謂十住菩薩摩訶薩具四神足法。」
菩薩瓔珞經卷第三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16 冊 No. 0656 菩薩瓔珞經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Jasmine 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