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ṅkāvatārasūtra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朝議大夫直龍圖閣權江淮荊淛等路制置鹽礬兼發運副使上護軍賜紫金魚袋蔣之奇撰
[0479a08]之奇嘗苦《楞伽經》難讀又難得善本,會南都太子太保致政張公施此經,而眉山蘇子瞻為書而刻之板,以為金山常住。金山長老佛印大師了元持以見寄,之奇為之言曰:佛之所說經總十二部,而其多至於五千卷。方其正法流行之時,人有聞半偈、得一句而悟入者,蓋不可為量數。至於像法、末法之後,去聖既遠,人始溺於文字,有入海算沙之困,而於一真之體乃漫不省解,於是有祖師出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以為教外別傳,於動容發語之頃,而上根利器之人已目擊而得之矣。故雲門至於罵佛,而藥山至戒人不得讀經,皆此意也。由是去佛而謂之禪,離義而謂之玄,故學佛者必詆禪而諱義者,亦必宗玄二家之徒更相非而不知其相為用也。且禪者六度之一也,顧豈異於佛哉?
[0479a23]之奇以為,禪出於佛,而玄出於義,不以佛廢禪,不以玄廢義,則其近之矣。冉求問:「聞斯行諸?」孔子曰:「聞斯行之。」子路問:「聞斯行諸?」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說豈有常哉?救其偏而已。學佛之敝至於溺經文、惑句義而人不體玄,則言禪以救之;學禪之敝至於馳空言、玩琦辯而人不了義,則言佛以救之。二者更相救,而佛法完矣。
[0479b03]昔達磨西來,既已傳心印於二祖,且云:「吾有《楞伽經》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來心地要門,令諸眾生開示悟入。」此亦佛與禪並傳而玄與義俱付也。至五祖始易以《金剛經》傳授,故六祖聞客讀《金剛經》而問其所從來。客云:「我從蘄州黃梅縣東五祖山來。五祖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成佛矣。」則是持《金剛經》者始於五祖。故《金剛》以是盛行於世,而《楞伽》遂無傳焉。
[0479b11]今之傳者,寔自張公倡之。之奇過南都謁張公,親聞公說《楞伽》因緣。始張公自三司使翰林學士出守滁,一日入琅琊僧舍,見一經函發而視之,乃《楞伽經》也。恍然覺其前生之所書,筆畫宛然,其殆神先受之甚明也。之奇聞:羊叔子五歲時,令乳母取所弄金鐶。乳母謂之:「汝初無是物。」祜即自詣隣人李氏東垣桑木中探得之。主人驚曰:「此吾亡兒所失物也。云何持去?」乳母具言之,知祜之前身為李氏子也。白樂天始生七月,姆指之無兩字,雖試百數不差;九歲諳識聲律,史氏以為篤於才章蓋天稟,然而樂天固自以為宿習之緣矣。
[0479b23]人之以是一真不滅之性,而死生去來於天地之間。其為世數,雖折天下之草木以為籌箸,不能算之矣。然以淪於死生,神識疲耗不能復記,惟圓明不昧之人知焉。有如張公以高文大冊再中制舉登侍從,秉鈞軸出入朝廷逾四十年,風烈事業播人耳目,則其前身嘗為大善知識,無足疑者。其能記憶前世之事,豈不謂信然哉。故因讀《楞伽》新經,而記其因緣於經之端云。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
朝奉郎新差知登州軍州兼管內勸農事騎都尉借緋蘇軾書
[0479c10]《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先佛所說微妙第一真實了義,故謂之佛語心品。祖師達磨以付二祖曰:「吾觀震旦所有經教,惟《楞伽》四卷可以印心。」祖祖相授,以為心法。如醫之《難經》,句句皆理、字字皆法。後世達者神而明之,如盤走珠、如珠走盤,無不可者。若出新意,而棄舊學以為無用,非愚無知,則狂而已。近歲學者各宗其師,務從簡便,得一句一偈,自謂子證,至使婦人孺子抵掌嬉笑爭談禪悅。高者為名,下者為利,餘波末流無所不至,而佛法微矣。譬如俚俗醫師,不由經論直授方藥以之療病,非不或中;至於遇病,輒應懸斷死生,則與知經學古者不可同日語矣。世人徒見其有一至之功,或捷於古人,因謂《難經》不學而可,豈不誤哉!
[0479c24]《楞伽》義輒幽[耳*少],文字簡古。讀者或不能句,而況遺文以得義,忘義以了心者乎?此其所以寂寥於世,幾廢而僅存也。太子太保樂全先生張公安道,以廣大心,得清淨覺。慶曆中嘗為滁州,至一僧舍,偶見此經,入手恍然如獲舊物。開卷未終,夙障冰解,細視筆畫,手迹宛然。悲喜太息,從是悟入,常以經首四偈發明心要。軾遊於公之門三十年矣,今年二月過南都,見公於私第。公時年七十九,幻滅都盡,惠光渾圜,而軾亦老於憂患百念灰冷。公以為可教者,乃授此經,且以錢三十萬使印施於江淮間。而金山長老佛印大師了元曰:「印施有盡,若書而刻之則無盡。」軾乃為書之,而元使其侍者曉機走錢塘,求善工刻之板,遂以為金山常住。
[0480a10]元豐八年九月九日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一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一切佛語心品第一之一
[0480a17]如是我聞:
[0480a17]一時佛住南海濱楞伽山頂,種種寶華以為莊嚴,與大比丘僧及大菩薩眾俱,從彼種種異佛剎來。是諸菩薩摩訶薩,
無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遊戲,大慧菩薩摩訶薩而為上首。一切諸佛手灌其頂,自心現境界,善解其義。種種眾生、種種心色,無量度
門,隨類普現。於五法自性、識、二種無我,究竟通達。
[0480a24]爾時大慧菩薩與摩帝菩薩,俱遊一切諸佛剎土,承佛神力,從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以偈讚曰:
「世間離生滅, 猶如虛空華,
智不得有無, 而興大悲心。
一切法如幻, 遠離於心識,
智不得有無, 而興大悲心。
遠離於斷常, 世間恒如夢,
智不得有無, 而興大悲心。
知人法無我, 煩惱及爾炎,
常清淨無相, 而興大悲心。
一切無涅槃, 無有涅槃佛,
無有佛涅槃, 遠離覺所覺。
若有若無有, 是二悉俱離,
牟尼寂靜觀, 是則遠離生,
是名為不取, 今世後世淨。」
[0480b11]爾時大慧菩薩偈讚佛已,自說姓名:
「我名為大慧, 通達於大乘,
今以百八義, 仰諮尊中上。」
世間解之士, 聞彼所說偈,
觀察一切眾, 告諸佛子言:
「汝等諸佛子, 今皆恣所問,
我當為汝說, 自覺之境界。」
[0480b18]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承佛所聽,頂禮佛足,合掌恭敬以偈問曰:
「云何淨其念? 云何念增長?
云何見癡惑? 云何惑增長?
何故剎土化, 相及諸外道?
云何無受欲? 何故名無受?
何故名佛子? 解脫至何所?
誰縛誰解脫? 何等禪境界?
云何有三乘? 唯願為解說。
緣起何所生? 云何作所作?
云何俱異說? 云何為增長?
云何無色定, 及以滅正受?
云何為想滅? 何因從定覺?
云何所作生, 進去及持身?
云何現分別? 云何生諸地?
破三有者誰? 何處身云何?
往生何所至? 云何最勝子?
何因得神通, 及自在三昧?
云何三昧心? 最勝為我說。
云何名為藏? 云何意及識?
云何生與滅? 云何見已還?
云何為種姓, 非種及心量?
云何建立相, 及與非我義?
云何無眾生? 云何世俗說?
云何為斷見, 及常見不生?
云何佛外道, 其相不相違?
云何當來世, 種種諸異部?
云何空何因? 云何剎那壞?
云何胎藏生? 云何世不動?
何因如幻夢, 及揵闥婆城,
世間熱時炎, 及與水月光?
何因說覺支, 及與菩提分?
云何國土亂? 云何作有見?
云何不生滅, 世如虛空華?
云何覺世間? 云何說離字?
離妄想者誰? 云何虛空譬?
如實有幾種? 幾波羅蜜心?
何因度諸地? 誰至無所受?
何等二無我? 云何爾炎淨?
諸智有幾種? 幾戒眾生性?
誰生諸寶性, 摩尼真珠等?
誰生諸語言, 眾生種種性?
明處及伎術, 誰之所顯示?
伽陀有幾種, 長頌及短頌?
成為有幾種? 云何名為論?
云何生飲食, 及生諸愛欲?
云何名為王, 轉輪及小王?
云何守護國? 諸天有幾種?
云何名為地, 星宿及日月?
解脫修行者, 是各有幾種?
弟子有幾種? 云何阿闍梨?
佛復有幾種? 復有幾種生?
魔及諸異學, 彼各有幾種?
自性及與心, 彼復各幾種?
云何施設量? 唯願最勝說。
云何空風雲? 云何念聰明?
云何為林樹? 云何為蔓草?
云何象馬鹿? 云何而捕取?
云何為卑陋? 何因而卑陋?
云何六師攝? 云何一闡提?
男女及不男, 斯皆云何生?
云何修行退? 云何修行生?
禪師以何法, 建立何等人?
眾生生諸趣, 何相何像類?
云何為財富? 何因致財富?
云何為釋種? 何因有釋種?
云何甘蔗種? 無上尊願說。
云何長苦仙? 彼云何教授?
如來云何於, 一切時剎現,
種種名色類, 最勝子圍遶?
云何不食肉? 云何制斷肉?
食肉諸種類, 何因故食肉?
云何日月形, 須彌及蓮華,
師子勝相剎, 側住覆世界,
如因陀羅網, 或悉諸珍寶,
箜篌細腰鼓, 狀種種諸華,
或離日月光, 如是等無量?
云何為化佛? 云何報生佛?
云何如如佛? 云何智慧佛?
云何於欲界, 不成等正覺?
何故色究竟, 離欲得菩提?
善逝般涅槃, 誰當持正法?
天師住久如, 正法幾時住?
悉檀及與見, 各復有幾種?
毘尼比丘分, 云何何因緣?
彼諸最勝子, 緣覺及聲聞,
何因百變易? 云何百無受?
云何世俗通? 云何出世間?
云何為七地? 唯願為演說。
僧伽有幾種? 云何為壞僧?
云何醫方論, 是復何因緣?
何故大牟尼, 唱說如是言:
『迦葉、拘留孫、 拘那含是我?』
何故說斷常, 及與我無我?
何不一切時, 演說真實義,
而復為眾生, 分別說心量?
何因男女林, 訶梨阿摩勒,
雞羅及鐵圍, 金剛等諸山,
無量寶莊嚴, 仙闥婆充滿?」
無上世間解, 聞彼所說偈,
大乘諸度門, 諸佛心第一。
(此心如樹木堅實心,非念慮心也)。 「善哉善哉問!
大慧善諦聽, 我今當次第,
如汝所問說。 生及與不生,
涅槃空剎那, 趣至無自性,
佛諸波羅蜜。 佛子與聲聞,
緣覺諸外道, 及與無色行,
如是種種事。 須彌巨海山,
洲渚剎土地, 星宿及日月,
外道天修羅, 解脫自在通,
力禪三摩提, 滅及如意足,
覺支及道品, 諸禪定無量。
諸陰身往來, 正受滅盡定。
三昧起心說, 心意及與識,
無我法有五, 自性想所想,
及與現二見, 乘及諸種性,
金銀摩尼等, 一闡提大種,
荒亂及一佛, 智爾焰得向。
眾生有無有, 象馬諸禽獸,
云何而捕取? 譬因成悉檀,
及與作所作, 欝林迷惑通。
心量不現有, 諸地不相至,
百變百無受。 醫方工巧論,
伎術諸明處, 諸山須彌地,
巨海日月量。 下中上眾生,
身各幾微塵, 一一剎幾塵,
弓弓數有幾, 肘步拘樓舍,
半由延由延。 兔毫窓塵蟻,
羊毛䵃麥塵, 鉢他幾䵃麥,
阿羅䵃麥幾, 獨籠那佉梨,
勒叉及舉利, 乃至頻婆羅,
是各有幾數。 為有幾阿㝹,
名舍梨沙婆。 幾舍梨沙婆,
名為一賴提。 幾賴提摩沙,
為摩沙陀那。 幾摩沙陀那,
名為陀那羅。 復幾陀那羅,
為迦梨沙那。 幾迦梨沙那,
為成一波羅。 此等積聚相,
幾波羅彌樓。 是等所應請,
何須問餘事? 聲聞辟支佛,
佛及最勝子, 身各有幾數。
何故不問此? 火焰幾阿㝹,
風阿㝹復幾, 根根幾阿㝹,
毛孔眉毛幾? 護財自在王,
轉輪聖帝王, 云何王守護?
云何為解脫? 廣說及句說,
如汝之所問。 眾生種種欲,
種種諸飲食, 云何男女林,
金剛堅固山? 云何如幻夢,
野鹿渴愛譬? 云何山天仙,
揵闥婆莊嚴, 解脫至何所,
誰縛誰解脫? 云何禪境界,
變化及外道? 云何無因作?
云何有因作? 有因無因作,
及非有無因? 云何現已滅?
云何淨諸覺? 云何諸覺轉,
及轉諸所作? 云何斷諸想?
云何三昧起? 破三有者誰?
何處為何身? 云何無眾生,
而說有吾我? 云何世俗說,
唯願廣分別。 所問相云何,
及所問非我? 云何為胎藏,
及種種異身? 云何斷常見?
云何心得定? 言說及諸智,
戒種性佛子, 云何成及論?
云何師弟子, 種種諸眾生,
斯等復云何? 云何為飲食,
聰明廣施設? 云何樹葛縢?
最勝子所問。 云何種種剎,
仙人長苦行? 云何為族姓,
從何師受學? 云何為醜陋?
云何人修行? 欲界何不覺、
阿迦膩吒成? 云何俗神通?
云何為比丘? 云何為化佛?
云何為報佛? 云何為如如,
平等智慧佛? 云何為眾僧?
佛子如是問, 箜篌腰鼓花,
剎土離光明, 心地者有七。
所問皆如實, 此及餘眾多,
佛子所應問, 一一相相應。
遠離諸見過, 悉檀離言說,
我今當顯示, 次第建立句。
佛子善諦聽, 此上百八句,
如諸佛所說。
[0482b28]「不生句,生句。常句,無常句。相句,無相句。住異句,非住異句。剎那句,非剎那句。自性句,離自
性句。空句,不空句。斷句,不斷句。邊句,非邊句。中句,非中句。常句,非常句(凡有三常,此常梵音與上常音異也)。
緣句,非緣句。因句,非因句。煩惱句,非煩惱句。愛句,非愛句。方便句,非方便句。巧句,非巧句。淨句,非淨句。成句,非成句。譬句,非譬句。弟子
句,非弟子句。師句,非師句。種性句,非種性句。三乘句,非三乘句。所有句,無所有句。願句,非願句。三輪句,非三輪句。相句,非相句。有品句,
非有品句。俱句,非俱句。緣自聖智現法樂句,非現法樂句。剎土句,非剎土句。阿㝹句,非阿㝹
句。水句,非水句。弓句,非弓句。實句,非實句。數句,非數句(此物之數也)。數句,非數句(此數,霜縷反)。
明句,非明句。虛空句,非虛空句。雲句,非雲句。工巧伎術明處句,非明處句。風句,非風句。地句,非地句。心句,非心句。施設句,非施設句。
自性句,非自性句。陰句,非陰句。眾生句,非眾生句。慧句,非慧句。涅槃句,非涅槃句。爾焰句,非爾焰句。外道句,非外道句。荒亂句,非荒亂
句。幻句,非幻句。夢句,非夢句。焰句,非焰句。像句,非像句。輪句,非輪句。揵闥婆句,非揵闥婆句。天句,非天句。飲食句,非飲食句。婬欲句,非
婬欲句。見句,非見句。波羅蜜句,非波羅蜜句。戒句,非戒句。日月星宿句,非日月星宿句。諦句,非諦句。果句,非果句。滅起句,非滅起句。治
句,非治句。相句,非相句。支句,非支句。巧明處句,非巧明處句。禪句,非禪句。迷句,非迷句。現句,非現句。護句,非護句。族句,非族句。仙句,非
仙句。王句,非王句。攝受句,非攝受句。實句,非實句。記句,非記句。一闡提句,非一闡提句。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味句,非味句。
事句,非事句。身句,非身句。覺句,非覺句。動句,非動句。根句,非根句。有為句,非有為句。無為句,非無為句。因果句,非因果句。色究竟句,
非色究竟句。節句,非節句。欝樹藤句,非欝樹藤句。雜句,非雜句。說句,非說句。毘尼句,非毘尼句。比丘句,非比丘句。處句,非處句。字
句,非字句。大慧!是百八句先佛所說,汝及諸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
[0483a10]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
[0483a11]佛告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思量所知。諸識有二種生:謂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種住:謂流注住,及相住。有
二種滅:謂流注滅,及相滅。諸識有三種相:謂轉相、業相、真相。大慧!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相。何等為三?謂真識、現識,及分別事
識。大慧!譬如明鏡,持諸色像;現識處現,亦復如是。大慧!現識及分別事識,此二壞不壞,相展轉因。大慧!不思議薰及不思議變,
是現識因。大慧!取種種塵,及無始妄想薰,是分別事識因。大慧!若覆彼真識,種種不實諸虛妄滅,則一切根識滅。大慧!是名相滅。
大慧!相續滅者,相續所因滅,則相續滅,所從滅及所緣滅,則相續滅。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謂無始妄想薰。緣者,謂自心
見等識境妄想。大慧!譬如泥團微塵,非異非不異。金莊嚴具,亦復如是。大慧!若泥團微塵異者,非彼所成;而實彼成,是故不異。
若不異者,則泥團微塵應無分別。如是,大慧!轉識藏識真相若異者,藏識非因;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而自真相實不
滅。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識滅,但業相滅。若自真相滅者,藏識則滅。大慧!藏識滅者,不異外道斷見論議。大慧!彼諸外道,作如
是論,謂:『攝受境界滅,識流注亦滅。若識流注滅者,無始流注應斷。』大慧!外道說流注生因,非眼識色明集會而生,更有異因。大慧!
彼因者說言:『若勝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時、若微塵。』
[0483b11]「復次,大慧!有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