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ddharmasmṛtyupasthānasūtra (Sutra of the Right Mindfulness of Dharma) 正法念處經
Scroll 4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正法念處經卷第四十三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觀天品之二十二 (夜摩天之八)
[0253a24] 「爾時,彼天漸更前近牟修樓陀夜摩天王,若 歌若舞種種嬉戲,共受第一勝業果報。彼 一切天種種供養牟修樓陀夜摩天王,既供
養已,坐在一處。一切坐已,歡喜語說。既語 說已,天王告言:『汝一切天樂行放逸,相隨而 來。自今以後,護命護法,勤行精進。以護法
故,常受快樂,乃至涅槃捨身已後,永無苦 惱,常受天樂。』
[0253b02] 「爾時,彼處一切天眾皆共和合, 夜摩天王為說偈言:
「『世間種種界, 種種業自在,
天種種道來, 善業生此處。
有中如是來, 有中如是去,
如彼來時業, 如來去亦爾。
諸有和合事, 諸有意不亂,
皆是善業作, 精進勿放逸。
長久時受樂, 此後必定退,
退為第一苦, 當有則無疑。
彼如是之義, 我召汝為說,
汝等一切聽, 如如來所說。』
[0253b14] 「夜摩天王如是普為彼一切天和合利益已 說此偈,告天眾言:『汝等樂行境界所迷,然不 覺知,天則減劣而不增長。此境界樂,一切
無常,當不寂靜,得不饒益。所謂何者?一切皆 聽!如汝所見,六正覺知者,七寶塔廟種種 七寶莊嚴成就。所謂六者:一是尸棄正覺知
者;二、毘婆尸正覺知者;三、毘舍婆正覺知 者;四、迦那迦牟尼如來正覺知者、五、迦羅迦 居村陀佛正覺知者;六、迦葉佛正覺知者。此
六佛塔,天中久作,次第耳聞,我今供養。以何 因緣?一切如是,我不曾見,我少心故。彼諸世 尊利益安樂諸世間故,往世曾來到此世間,
我以如是次第聞來,得如是法。
[0253b27] 「『彼迦羅迦居村陀佛,為夜摩天作大利益。謂 利益者,一佛塔化,是大希有如來境界,令住 此間。若此世界不敬沙門、婆羅門者,天朋
則減。此減劣相於此佛塔光炎之中,我皆 現見,若減若退,唯我獨見。汝等放逸,放逸 行多,是故不見,以著境界受欲樂故。我以歌
聲召汝等來,為利益故。汝等放逸,放逸而行 即是死退。我恐汝等食善業盡,墮於惡道,故 召汝來。六佛世尊利益無量諸眾生故,已所
說經。彼諸如來於此塔中,皆悉書之,我已誦 得。天今善聽,我為汝說,勿後退時而生悔 心。』
[0253c09] 「爾時,彼天第一敬重,專心思念,一切默 住,二 種 敬重:一、敬天王;二、敬重法。諦意正 住,其心不動。
[0253c11] 「天王既見天眾如是善調伏故, 普告之言:『汝等始入初如來塔,尸棄如來壁 上書經,饒益天眾、利益天眾、安樂天眾。』
彼最勝天共其天王牟修樓陀最初入塔,見 尸棄佛毘琉璃像,在青寶床加趺而坐,於 其壁中自書經言:
[0253c16] 「『諸比丘!若天、若人有八種 法障礙善法。何等為八?諸比丘!所謂一者, 若天、若人為放逸壞,不能作善——若世間善、出
世間善。世間法者,若心懈怠、若心放逸,行放 逸行,彼世間法一切皆壞。若放逸者,於善友 所不能看視,則為中人;若是怨家,怨則增長,
求覓其便。此是放逸妨世間法;諸有懈怠放 逸行者,不能成就如是之業。彼人業盡,知友 亦盡,怨家熾盛增長大力,室家皆失,貧窮無
物,為他輕賤。第一凡鄙,所謂貧窮。諸有貧窮 凡鄙丈夫,善友知識、親舊兄弟,貪瞋邪見 一切增長。彼愚癡者最為凡鄙。何以故?不
善行故。天所棄捨,一切侵陵,為他侵己或 時致死,或時商賈亡失財物,以其放逸,放逸 行故 。 若諸比丘、若比丘尼、若優婆塞、若優婆夷
如是放逸;常勤修行無記禪定,不得盡漏;唯 貪食味,占相食時,妨亂其心。如是放逸,放逸 行者,常一切時心不清淨,貪著食味猶如畜
生食吐之者,其心如狗,亦如受持烏狗戒者。 如是之徒常放逸行,不讀誦經,於眷屬中、於 多聞中,是少智者是為凡鄙,為諸檀越之所
輕賤,離無所畏。第一無畏,所謂多聞,能思惟 法;第一凡鄙,所謂少聞。彼少聞者,為他輕 賤,不知自過,而於他所多貪瞋癡;於多聞者、
真實知者,若於尊長、若於檀主有善根者,以 愚癡故、放逸多故,生瞋心瘡。不善業故,身壞 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放逸行者,如是人
中行放逸故,於世間義、出世間義以為妨 礙。
[0254a16] 「『諸比丘!云何天中放逸,破壞此天?自性行於 放逸,放逸行天其心愛樂觸味色香而行放 逸,不見老至、不見破壞、不見退沒,心不思惟
善業盡滅,不習作法,不敬重佛及法、眾僧。彼 離善心,行於放逸,佛出世時,不見不知,心不 生信。怖畏近至、衰禍近至、死苦近至,離別之
苦近至不遠,天女棄捨。大怖近至,如在嶮 岸而墮墜者,於先境界所受樂事不具足見, 於異世中不隨順行,於臨死時,不與其樂亦
不安慰。如是境界皆悉破壞,無有氣勢,於諸 有中異處去時,不共相隨。若作放逸,放逸行 業——彼於有中則隨逐行。彼境界渴,心未厭足,
放逸而死。一切天捨,心生驚怖,迷於境界如 是而死,彼時相應,或生地獄、餓鬼、畜生三惡之 處。是故天人一切不應行於放逸。』
[0254b01] 「『尸棄如來 當爾之時,而說偈言:
「『「若天一切時, 成就境界樂,
彼天既破壞, 諸業隨逐行。
樂不可常保, 業聚集不失,
樂所誑癡天, 由業不自在。
境界現生樂, 後能作衰惱,
染著境界天, 心常亂不定。
不知善福業, 是生死病藥,
如藥燈亦爾, 為歸亦為救。
有中之善業, 隨逐於眾生,
是故黠慧者, 常應勤精進。
修福德為吉, 捨境界為善,
若有智眼者, 知畏未來世。
黠慧預生怖, 愚則至時畏,
智者如是知, 心常慮破壞。
若意常愚癡, 則喜樂境界,
為境界所迷, 後則心生悔。
諸有身和合, 智常不濁者,
皆作福德業, 無福德則苦。」』
[0254b21] 「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如是示彼一切天眾,尸棄 如來所說偈頌壁上書字最初法已,次第復 示其餘七法,作如是言:『我復為汝說餘七法。
次謂傲慢無時 [宋-木+惺] 寣 。傲慢行者,常不 [宋-木+惺] 寣 , 於天人中恒為妨礙,常妨一切世間之法、出
世間法。云何名為妨世間義、出世間義?身傲 慢者,亂其心意;一切法義,意為前導,是故轉 行。彼亂心意,行不善處、非所應處,非時而行,
行邊嶮處近惡知識。不自測度亦不知他,不 知自力、不知他力。以傲慢故,不能作業,於自 家事不知籌量,如狂不異。不行正行,一切眾
中最為凡鄙,又於諸親兄弟等中最為下劣。 彼不應作而便作之,所應作者則不能作。彼 所應作、所不應作,一切不知,亦復不知作與
不作。於法、非法亦不能知,又亦不知應說不 說、應行不行,亦復不知是處、非處。如是一切 悉皆不知。以傲慢故,而不能知持戒之法。又
慠慢故,不知時節、不知方處、不知住心及不 住心。以傲慢故,不知樂時、不知輕重又不 知真、不知非真,戴面而行,無所畏忌。
[0254c11] 「『又此傲 慢於出世間法義妨者,云何為妨出世間義? 為此傲慢所妨亂者,不知業因、不知果報、不
知善道及不善道,不知威儀、不知方處、不知 時節、不知裁量足與不足、不知大眾。雖得聞 法,不能修行;於未聞法,心不欲聞,無心訪
問。凶頑不畏,語不依理,心意動亂如風動 塵分散處處,彼心如是常亂不定。彼心意 亂傲慢行者,不修禪定、不能攝心,見色則著,
樂於境界。或時著欲,眼常動轉,如是 [懂-重+隻] 者,不 正眼故,行於傲慢,或因著欲或是醉亂,或時 禍祟或時狂病,一切時爾,更不餘異。彼如是
故,為諸世間之所詳指。如是指故,則為一切 之所輕賤,不知自過。彼非饒益又非利益,亦 非安樂,彼則於義皆不成就。
[0254c26] 「『云何傲慢於出世間法律為妨?云何復於傲 慢者中以為妨礙?謂彼人中有出家人,傲慢 之行最為鄙劣。此法毘尼能離傲慢,一切端
嚴;不離傲慢則不端嚴。彼傲慢人不能修 禪,不知住止,常行城邑聚落等中,不行好處, 不能說法調伏檀越,唯貪飲食床臥敷具,唯
不善觀。如是之人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在 地獄、餓鬼、畜生。如是之人非世間道、出世間 道二處安隱。
[0255a05] 「『傲慢有七:一者色慢;二者財 慢;三者生慢;四者服飾莊嚴等慢;五者為王 供養故慢;六者婦女親近故慢;七者他妻亂
心故慢。此總為慢,減句、殘句或復滿句。此一 切法,彼慢為妨。如是人中少有富樂,微少命 行,微行慠慢,何況天中此則是慢。
彼天愛聲觸味香色,念念之中增長傲慢。傲 慢行故,命則稍減,不覺命行,不知命盡、不知 行盡、不知善業若不善業。彼一切時常恒如
是,乃至命盡,慠慢不止。次第乃至善愛業盡, 業盡則退,臨至退時爾乃覺知,起如是心:「境 界誑我,令我生染。」如是慢誑,身壞命終墮於
惡道,生在地獄、餓鬼、畜生。如是慠慢妨世間 道。
[0255a19] 「『又復天眾以慠慢故,妨出世道。彼一切天愛 善業故,以正法故於此天處夜摩中生。以天 慢行,不知自業,不近其餘少慢行者,不近一
切不慢行天,不樂見佛及法、眾僧,於正法中 不信不入。以於正法不隨順故,行於惡道。不 能觀察十二因緣,不敬尊長亦不親近有智
慧天。為欲所誑,貪著境界。於此天處臨欲退 時,乃生悔心。是故天人應捨放逸,應離慠 慢。若不捨離,則如熾火燒胡麻等。
[0255a27] 「『尸棄如來 當爾之時,而說偈言:
「『「放逸則破壞, 為慢所迷惑,
若天若丈夫, 不得寂靜樂。
若樂放逸行, 是則名為死;
諸放逸樂過, 退墮地獄中。
不正道行過, 是則名放逸;
放逸誑心天, 則入於地獄。
憙樂於不實, 於實不憙樂,
放逸垢闇故, 天為欲所誑。
欲所迷癡天, 放逸慢亦爾,
不能真實見, 如生盲於道。」
[0255b10] 「『尸棄世尊如是已說放逸慢心妨礙世間、出 世間法,又復第三示破戒過。如是之事,彼佛 世尊悉知無餘,如實諦知破戒過患,塔中壁
上次第書之。』
[0255b13] 「爾時,天王牟修樓陀示彼天眾, 塔中壁上不持戒過書畫文字:
[0255b14] 「『不持戒者,是 諸天人第三過患,非是利益,非世間道、非出 世道,世出、世道一切皆非。何者?人中不持戒
故,妨世間道。所謂受戒愚癡之人,既受戒已, 應作、不作一切不知,亦復不知是處、非處。作 過患已,覆藏在心。兄弟因緣,如是破戒專為
兄弟諸親舊等,不顧念戒或不取戒,受已則 犯,不生忌難。以如是故,為諸親舊兄弟眷屬 一切人等皆悉輕賤,作如是言:「此不持戒,不
勤精進,身口意戒一切不持。」如是諸親至兄 弟等嫌賤輕薄。以輕賤故,時節吉凶皆不看 視,不與往還。吉凶等會,不請不喚、不信不
敬,以如是人不受戒故、不持戒故、不攝戒 故。本善友者,則為中人;若先怨者,則求其 便;若非怨親,則不攝之以為朋侶。如是之
人如樹根斷,風吹倒地,如是倒已,一切物 失,諸親等離。彼人自心本性輕動,以輕動故, 內則懷惡,於一切人多貪多瞋,心邪疑慮,
分別悕望欲為惱亂,其心常瞋一切眾生,面 色不好,無有威德,心亂不定,恒常貧窮。如是 之人不受戒故、不持戒故,身壞命終墮於惡
道,生地獄中。是故常應念作利益,受戒持戒, 不妨世法。
[0255c08] 「『是持戒人以戒因緣,心意堅固,常正憶念, 信於善友。若王大臣信彼人故,以大貴價金 寶銀寶,種種寶物一切委之,若隱密語信而
向說,若王、王等寄物不侵,密語不露。以護戒 故,為人所信。又復諸親兄弟眷屬一切時人 信愛供養,皆悉敬重過於尊長,持七種戒,王
亦供養,知識親等皆悉供養。如是之人一切 人信、一切人愛,財物具足常不貧乏,皆不能 與作不饒益,第一大富。以大富故,能行布施,
能作福德,正意善住不壞智慧。以是因緣,身 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
[0255c19] 「『彼人如是微少破戒,則為輕劣,何況修行出 世間道。如是之人意動不住,於業果報,盲無 智眼。或不持戒或破多戒,唯一戒在或全無
戒,他謂比丘:「彼人唯有比丘形服,猶如貝 聲。」心常諂曲,誑諸檀越,作如是言:「我持佛 戒。」如是之人實不持戒,聖所愛戒實不成
就。彼是誑賊,誑諸世間、諸天及魔、一切沙 門、若婆羅門、諸天人等,自他俱誑,不如說 行。如是之人內空無物,不實不堅,如水沫
聚,誑一切人,第一諂曲。彼人多求床臥敷具 病藥所須,處處多取。彼人常沒生死泥中,或 生地獄,若地獄等諸惡趣中。彼人破戒,取不
應取,以破戒故,不善分攝。如是之人,乃至不 應於僧地中行至一步,以不相應、非所應故。 何因緣爾?以諸檀越修治彼地,為持戒者諸
比丘等,不為無戒、破戒比丘,不為一切無善 心者。如是之人於彼地中行至一步亦所不 應,何況敷具病藥所須,及餘一切諸受用物。
「『尸棄如來當爾之時,而說偈言:
「『「若比丘無戒, 是賊中之賊;
內滿爛膿等, 外披服袈裟。
一切虛不堅, 猶如水沫聚,
如是空無戒, 妄說是比丘。
破戒屬地獄, 僧寶所不攝,
為心所誑故, 身壞墮地獄。
遠離法毘尼, 自業故墮墜,
垢闇之所覆, 常受大苦惱。
不著善法衣, 裸露善人棄;
以離善業故, 惡將至地獄。
聚集不善業, 苦門則開張,
生死縛堅牢, 破戒故如是。
為破戒火燒, 彼則為極燒;
如是缺戒者, 必定入惡道。
意受持戒故, 師則能與戒;
無心諂受戒, 必定入地獄。
彼人於日夜, 常增長不善,
若能持戒寶, 則能壞破戒。
若人空無法, 唯有闇和集,
彼無一念時, 而暫不破壞。
為破戒所羂, 垢故善人捨,
破戒羂常牽, 捨戒不善者。
無戒若破戒, 親附惡知識,
若習近欲者, 此地獄因緣。
無戒愚癡人、 或復 [懂-重+隻] 動人、
惡業相應人, 去地獄不遠。
業有相似果, 此云何不知?
癡故自為患, 而著遊戲樂。
日日常增長, 惡河不可渡,
苦波滿其中, 如是漂眾生。
彼人非生善, 彼人非善心;
若捨離法者, 則攝不善法。
若身攝善法, 是第一善道;
行彼句之人, 則到不退處。
受持戒讀經, 愛樂善法者,
正行常調伏, 彼則離苦惱。
此不持戒垢, 則能令穢污,
彼以壞學故, 為地獄所攝。
如是一切知, 應勤心取戒,
一切生死海, 無戒是因緣。」
[0256b20] 「『如是所說一切人等出世間道,無戒故妨。云 何天中無戒為妨?此世間中業果之地,若於 此中持七種戒,攝取和集,天中受樂,久行放
逸,乃至樂盡,然後退墮。如燈油盡,燈炷盡 故,光明亦盡。
[0256b25] 「『云何妨礙出世間道,謂不持戒?彼持戒人生 於天中,生彼處已,如是心念:「我於人中持七 種戒,生於此處,與天平等。」此始生天以著境
界,愛欲樂故,一切皆忘。若其餘天不忘持戒, 則示此天持戒業果,為其說言:「汝本人中持 戒具足,生在此處。」彼始生天以心動故,著境
界樂,不聞語聲,不入不取、不信持戒,故不能 取善業果報。境界勢力動其意故,彼不持戒、 不隨法行。彼如是天,破壞善法,是故退墮。如
是持戒,生於天中,或生世間或出世間。彼世 間者,以持戒故,此是一種。出世間者,則是菩 提。此第三法,不持戒妨。
[0256c07] 「『何者第四,天人妨 礙?所謂懈怠。樂懈怠人、若染著人,如是之 人,一切普遍於一切種一切世間所有諸法
皆不成就。彼懈怠人七種法劣。何等為七?若 人懈怠,無增上果,則是二劣。以是劣故,供養 則劣,財富亦劣,境界智劣。如是劣故,一切世
間正士不近,世間人情問訊則劣。彼人如 是一切世間諸事皆劣,是故頑鈍,一切所作 皆悉失壞。如是人中世間法義,懈怠為妨。
[0256c15] 「『云 何人中而能妨礙出世間法?以懈怠故。此懈 怠人一切家事作業皆畏,是故出家,作如是 言:「我出家已,多有敷具病藥所須,飲食豐
樂。我於晝夜無所為作。」彼懈怠故,如是出家。 既出家已,不讀誦經、不能止惡、不行善法、不 修禪定、不持禁戒,常為懈怠之所覆蔽。彼人
多利,多得供養食用豐足,不樂持戒、不樂智 慧。少智過故,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 「『尸棄如來當爾之時,而說偈言:
「『「懈怠少福德, 癡能破壞心,
一切親等薄, 善道不可得。
懈怠及惡業, 或為癡所覆,
妨礙涅槃道, 得不善惡果。
無羞無慚愧, [懂-重+隻] 動惡知識,
皆是苦惱因, 智者則捨離。
邪及慢大慢, 如是我慢等,
常捨此一切, 受苦惱因緣。
若為懈怠覆, 不憶念發動,
出氣與死等, 空得命無果。
懈怠所患者, 有命亦同死,
如是懈怠人, 心念死為勝。
若溺懈怠泥, 沒苦海不出,
若人勤精進, 則渡生死海。
少力懈怠人, 如愛飲食羊,
命未盡如死, 若死入地獄。
貧窮癡如羊, 或為苦所攝,
若人食他食, 懈怠是因緣。
若有懈怠者, 多依他活命,
多貪著美味, 心惑常樂欲。
彼則不知諦, 唯貪著食味,
死時既到已, 悔火自燒心。
諸有忍寒熱, 乃至飢渴等,
如是身受苦, 後時得寂靜。
莫起懈怠意, 懈怠則怯弱,
不能忍生死, 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