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ddharmasmṛtyupasthānasūtra (Sutra of the Right Mindfulness of Dharma) 正法念處經
Scroll 6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正法念處經卷第六十二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觀天品之四十一 (夜摩天之二十七)
[0365b13] 「時,孔雀王菩薩知天眾心,復為宣說第十六 法,告諸天眾:『復有善法、可愛樂法,能制放逸 猶如鐵鉤,應念修行。何等善法?所謂念死。若
人念死,常勤修習,不休不息。無等大惡惱 亂一切諸眾生等,無能逃避,決定無免。有生 必死,能令一切恩愛別離,令人喪滅,生於 異
處,或有從樂生於苦處,業繩繫縛,自業所 資,墮於地獄、餓鬼、畜生。於命終時,無有伴侶, 唯有善業及不善業以為同伴。所作善業
猶如父母,將至樂處;不善惡業猶如大怨,將 至地獄、餓鬼、畜生。以是義故,應修善業,捨離 諸惡。若能如是修行念死,其心則不著於境
界,不著貪欲、瞋恚、愚癡。怖畏死故,不為妻子 眷屬因緣作不善業。一切在家若修此念,尚 得寂靜,何況出家。若有沙門修於念死,則不
犯戒,不樂境界,不處憒閙。若處憒閙,心則散 亂,多言之本,多見女人。能生一切貪欲之處 應當捨離,思惟念死。若處憒閙,心意不善,於
命終時,當得一切無利衰惱,不得安樂。臨死 之時,刀風、劍風之所解截,無歸無救,業繩 所縛,將至餘世,非父母兄弟妻子眷屬所能
救護。若能如是修念死相,是人則樂持戒智 慧,如是修行,是則能令善業增長,不善消 滅,以善業故,受人天樂,後得涅槃。
[0365c07] 「『若男、若 女知此功德,若在家、出家,若沙門、婆羅門, 常應念死。以念死故,其心怖畏,不作一切不
善之業,心作是念:「一切眾生皆當歸死,天人、 地獄、餓鬼境界無處不死。」若能如是修行念 死,畏未來世,其心不著色聲香味觸。如是境
界非常不變、非不壞法,常念無常、苦、空、無 我。若心念死,不為諸惡之所惱亂,常當數數 修不淨觀,善觀增長。數數念死,修習增長,係
念無常。「無有常處而不破壞、不變不滅。可 愛山峯百千萬億乃至須彌山王,劫火所燒, 皆當摧滅,況人、天身。大海無邊,一切大河、
一切龍王所住之處,一切諸龍及阿修羅,七 日既出,則皆乾竭,何況我身。舉要言之,欲界、 色界、無色界,一切三界無常變動皆當破壞,
況我身命當是常住不動、不破壞法?」若能如 是心意常念,意善觀察,如是修心,無處可樂、 無處可貪、無處可瞋。貪瞋淨故,癡亦隨滅,離
三過故,得第一處,不老不死、不盡不滅。如是 念死,無所緣念,是故念死於一切念最為第 一。
[0365c27] 「『修念死相,復有功德。若沙門、婆羅門如 是修行,諦觀此身猶如虎檻。云何觀苦?「如我 此身,身心病惱,為老所壞,死王將去,死網
所縛,為何所作,不能修行布施、持戒及修智 慧。是故應當於死未至,修行施、戒及以智慧, 不久死至,壞於一切眾生之命。」若沙門、婆羅
門如是係心念於死相,所作不空,必得涅槃。 「『復次念死,所謂「此身唯有無常,一切諸行皆 悉無常、苦、空、無我,念念變壞,速疾不停,破壞
之法,空無所有,非堅固法,如旋火輪、乾闥 婆城,一切諸行皆亦如是。我之身命亦復如 是,無有堅固,猶如水沫、乾闥婆城。如是死
法,一切皆有,畢定來至,甚可怖畏;是故當修 堅固之法,攝三善業,捨三不善。」當作如是 念於死想。若沙門、婆羅門自心修念,修是 念故,得大利益。』
[0366a13] 「爾時,孔雀王菩薩以先佛偈, 而作頌曰:
「『此六惡怨家, 破壞於世間,
老病死不斷, 由於三毒故。
五境界大賊, 能劫於善財,
此怨詐親善, 行於嶮惡處。
放逸不善心, 堅著於境界,
能將諸眾生, 疾至三惡道。
若有能覺知, 苦等真實諦,
是人則能得, 安隱寂靜處。
拔斷諸毒根, 增長功德行,
應離懈怠心, 莫近惡知識。
若比丘精進, 勤修念死觀,
則得無上處, 永離老病死。
若有能如實, 覺知於根塵,
依止正智慧, 則能渡有海。
念死常生怖, 離慢及懈怠,
親近智慧人, 眾惡不污心。
精進心柔軟, 修法離眾惡,
正見心不動, 此人應親近。
若近惡知識, 則不得善法;
若近於勝者, 則不畏眾過。
一念及須臾, 晝夜常不離,
智者常念死, 無有逃避處。
念死最殊勝, 諸念無與等,
修行得寂滅, 永離諸塵垢。
若有念死畏, 則不起心惡,
心離一切過, 當得寂滅處。
不放逸勝果, 世尊如是說,
若常念死畏, 則離諸不善。』
[0366b14] 「時,孔雀王菩薩為諸天眾說如斯法:『復次,第 十七法能多利益沙門、婆羅門,有何等法? 所謂離於色慢、種姓之慢及財富慢。若有色
慢、種姓之慢及財富慢,是愚癡人口行惡業、 身行惡業、意行惡業,以此因緣,身壞命終墮 於地獄、餓鬼、畜生,於彼生處處處輪轉,無量
生死受大苦惱,不可稱說。既知過已,不起 色慢、種姓之慢及財富慢。若有人能離於色 慢、種姓之慢及財富慢,當知是人則不造
作身口惡業,如實見色無常、苦、空、無我,空無 所有,無有堅固,是不淨器,髮毛爪齒、皮肉和 合,無量骨鎖筋髓脂肉,屎尿膿血充滿其
中。「我此色身初亦不淨,中亦不淨,後亦不淨, 無量業煩惱因緣所生,無堅無常、無實無我。 今我此身若至死時,不為我伴乃至一步,棄
於塚間或以火燒,或為雕鷲烏鵄狐狗之所 啖食。」若人如是思惟憶念,於色慢中,或滅 或薄。
[0366c03] 「『復次,若沙門、婆羅門起種姓慢,自言:「我種姓 勝。」若以實觀於真諦中,無有種姓,但妄分別。
以愚癡故,妄生分別:「此種姓勝。」「此種姓不如。」 如實不然。何以故?以有生故,是故有姓,如是 變易。隨何等人有實布施、持戒、智慧、定心調
伏,有此功德:其人雖生下姓之中,名大種姓。 何以故?以有功德勝種姓故,非生種姓;功德 因緣,非生因緣,若無功德,則無因緣。是故沙
門、婆羅門不應起於種姓憍慢。
[0366c12] 「『復次觀於色慢。若沙門、婆羅門及餘行人, 觀我此色於嬰兒時,雖有色貌,昂面不動非 動時色,動時之色非匍匐色,乃至少年非中
年色,中年之色非老年色,老年之色非死時 色,如新死色非久死色。如我死屍,眾蠅唼 食、蛆蟲所啖,風吹日曝、雨漬濕爛,一切破
壞分散狼藉滿於塚間,此身分散為無量 分,骨節分張,髑髏異處,咽喉肩臂、手指爪 甲諸節異處,脊骨、臗骨、髀骨、脛骨、踝骨、足骨、
指骨。以斯如實觀於色故,離於色慢。
[0366c21] 「『云何如 實觀財富慢,觀已,遠離一切世間?如實觀知, 一切世間皆無自在,無量種法皆無自在,云
何此法當有自在?以一切有為諸法因緣所 縛 ,不得自在,從因緣生。譬如屋宅,集眾材 木、塼墼合和,互相依止,名之為屋;身亦如
是,皮肉脂骨、筋髓和合,名之為身,無有自 在,是身色相亦無作者。如是沙門、婆羅門 如實觀察色慢、種姓慢、財富慢,一切皆滅,或 令薄少。
[0367a01] 「『復次,以不實觀故起種姓慢,若如實 觀,如是種姓但有分別,無目之人妄生憶 念。若布施、持戒、智慧、淨行、正見和合,如是種
姓則為殊勝,非如愚癡妄起慢心念種姓勝。 若沙門、婆羅門及以餘人,若能如實知於種 姓,於種姓慢一切皆滅,或令薄少。』
[0367a06] 「爾時,孔雀 王菩薩以迦迦村陀如來經偈而作頌曰:
「『若有人常起, 色姓財富慢,
是人如醉象, 不見嶮惡岸。
一切諸憍慢, 放逸亂諸根,
現在人所輕, 命終墮惡道。
若人起憍慢, 色富慢所盲,
其人則無樂, 命終墮惡道。
若恃色富慢, 非為如實見,
愚癡無智慧, 不能渡苦海。
色種姓財富, 及以諸樂具,
一切皆無常, 智者不應信。
若離施戒智, 則無有種姓;
若有施戒智, 是種姓最勝。
愚者不名富, 非善道種姓,
是故智為因, 離智無種姓。
若有持淨戒, 猶如清涼池,
斯人大種姓, 是名勝種子。
布施戒及智, 勇猛實精進,
能與此相應, 是名勝種姓。
若離於正法, 非剃髮種姓,
名之為沙門, 名為婆羅門;
若修於正法, 有施戒智慧,
乃名為沙門, 乃名婆羅門。
老能奪壯色, 死能斷命根,
財物必散壞, 一切法如是。
病能壞強健, 令眾生流轉;
若有智慧者, 應離色財慢,
知如是惡已, 誰有起憍慢?
是故色財慢, 智人所捨離,
以修行善法, 則無諸苦惱。』
[0367b08] 「 (上顯文中少第十八標文或合或闕本同未詳) 。
[0367b09] 「如是孔雀王菩薩為諸天眾如是說法: 『復次,沙門、婆羅門復有行法,謂第十九,於一 切眾生起平等心。若沙門、婆羅門及以餘眾,
若平等心,得第一樂,一切眾生之所愛敬,身 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云何於一切眾 生起平等心?若沙門、婆羅門捨於諍論,不與
人諍,既捨諍亂,於一切眾生得平等心。是 故沙門、婆羅門能捨諍論,則於一切眾生得 平等心。
[0367b17] 「『復次,有法能令沙門、婆羅門於一切 眾生得平等心:觀一切眾生皆為衰惱,觀於 怨家猶如親友。「此諸眾生生死所攝,生死不
斷,以有生故,有老病死憂悲苦惱、寒熱飢渴、 打縛鞭撻、怨憎會苦、愛別離苦。」如是觀於苦 惱眾生得大衰惱,於怨親中修平等觀。若沙
門、婆羅門作是觀已,於一切眾生中得平等 心。若沙門、婆羅門復作是念:「此諸眾生眾 苦所惱,所謂疾病惱諸眾生身心疾病,以病
衰惱,得大苦惱。」於怨親中如是思惟,作是念 故,心得清淨;以心淨故,血則清淨;以血淨 故,顏色清淨,一切諸根皆亦清淨。如是觀察,
得現果報,一切眾生之所樂見,愛敬瞻仰,以 是因緣,身壞命終生於天上。
[0367c01] 「『復次,沙門、婆羅 門復以異法觀諸親友猶如怨家。「一切眾 生無有不死,不離生死,生已復死。如是眾
生以自業故,墮於地獄、餓鬼、畜生,此等眾 生諸苦所惱。」如是思惟,利益一切眾生,心 則清淨;心清淨故,血則清淨;血清淨故,顏色
清淨;顏色淨故,端正無比,一切眾生愛樂瞻 仰,得現果報,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 中。如是比丘修大善業,於諸眾生起平等心。
「『復次,沙門、婆羅門及餘世間復以異法修 平等觀。此諸眾生業與業藏,因業流轉,如 業所作,或善不善,皆悉成就。以善業故,生人、
天中;以惡業故,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沙門、 婆羅門及餘人、天如是修行,心則清淨;心 清淨故,血則清淨;血清淨故,顏色清淨;顏
色淨故,一切眾生愛樂瞻仰,身壞命終生於 善道,受諸天身,必得涅槃。心清淨故,於一切 眾生起平等心,得如是果。
[0367c19] 「『復次,若沙門、婆羅門復有異法於一切眾生 修平等心。何等異法?所謂一切眾生共愛別 離。一切眾生生死所攝,無一眾生非愛別離,
此愛別離甚為大惡。如是修行,心則清淨;心 清淨故,血則清淨;血清淨故,顏色清淨;顏 色淨故,端正無比。以端正故,一切人見心得
清淨,愛樂瞻仰。以於一切眾生起平等故,得 現果報,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受諸天身。以餘 業故,後得涅槃。
[0367c27] 「『復次,若沙門、婆羅門及以餘 人復以異法於一切眾生修平等心。何等 異法?所謂是心輕轉,速行不住,若欲心起,修
不淨觀;若瞋心起,修慈心觀;若癡心起,當觀 察思惟十二因緣。是三種心,三法對治,於一 切眾生起平等心,於怨親中修平等心。意清
淨故,一切行處心無疑慮,則得第一清淨樂 行,覺安臥安,諸天所護,無能得便,有大威德。 以心淨故,血則清淨;血清淨故,顏色清淨;
顏色淨故,端正無比,一切眾生愛樂瞻仰。於 一切眾生起平等心,得現果報,身壞命終生 於善道,天世界中受諸天身。以是業故,終得 涅槃。』
[0368a10] 「爾時,孔雀王菩薩以偈頌曰:
「『若於怨親中, 其心常平等,
如法無偏黨, 牟尼說智慧。
若人心清淨, 不為過所污,
獨行林樹間, 牟尼說無貪。
心無悕望垢, 遠離一切濁,
不樂諸境界, 牟尼說寂靜。
一切無常等, 如實諦觀察,
知世間明闇, 牟尼說勇猛。
不厭世間法, 而修行善法,
於苦樂平等, 牟尼說離垢。
心常知止足, 常遠離諸欲,
不悕重供養, 牟尼說清淨。
不近惡親友, 不行非義處,
獨行自堅心, 牟尼說正業。
遠離喜及畏, 愛力不能壞,
諸根悉寂靜, 聖說不悕望。
平等平等心, 境界常平等,
於一切平等, 牟尼說智慧。
了知一切法, 善不善業果,
捨於善不善, 牟尼為人說。
精進斷諸惡, 常修身念處,
如實知受生, 牟尼說為智。
若人畏生死, 時處常作業,
法語攝諸根, 牟尼說寂滅。』
[0368b06] 「如是孔雀王菩薩為夜摩天、兜率陀天眾,以 無量種方便說法。時諸天眾一心正念,捨諸 欲樂,以柔軟心樂聞說法。
[0368b09] 「時,孔雀王知諸天眾心調伏故,復為說法:『復 次,若沙門、婆羅門及餘世間,心當念法。念何
等法?所謂第二十,知足之法。知足法者,利益 安樂。若沙門、婆羅門身心知足,知足為伴、知 足為救,成就安樂。知足之人於一切處無所
追求,第一安樂,眼不貪色,於無量色不生悕 望亦不分別。若見色相,心不憶念,不求過去 可愛之色,不愛不樂亦不悕求,不生欲心亦
不生念,不生味著。若沙門、婆羅門如是知足, 常得安樂。
[0368b18] 「『如是,耳聞可愛之聲,不愛不樂亦 不心念,於過去境界若起貪欲,心不分別,如 實觀之:「此聲非常、非樂、非我,但有分別,害諸
眾生。愚癡凡夫妄念分別,聲至耳根,令心惱 亂。」如實觀之,如是善觀,如實知足。如實觀聲, 空無所有,無堅無實,但有分別。如是觀察,於
一切愛美妙音聲、一切愛境不生貪著。以 知足故,得如是樂。
[0368b25] 「『若沙門、婆羅門及以餘人, 鼻所聞香,不生分別,不起惡覺亦不思惟。鼻 聞香已,如實觀之:「如此香者,無常敗壞,變易
不實,空無所有。若著此香,則不能脫惡覺亂 心。」是名知足。若沙門、婆羅門鼻不愛樂,如是 境界皆悉觀察。以知足故,則得第一清淨
之樂,修習增廣,得第一樂。
[0368c03] 「『復次,若沙門、婆羅門及以餘人於舌味中,心 不貪著、不念、不分別,於過去味不念不思惟,
不善憶念亦不悕求,非不知足。如實觀味:「此 味無常,敗壞變易,但以分別而生貪著,謂為 可取。」若如實觀,於味不樂,心不貪著,不生味
愛。若能如是於味知足,則得安樂。
[0368c09] 「『復次,沙門、婆羅門及餘世間,如實觀觸:「如此 觸者,非有自性,無常敗壞,變易之法,如是觸
者,空無所有,無堅無實,先無今有,已有還 無。」若能如是如實觀觸,於過去觸不生係念, 不愛不樂,於觸不求,隨何等觸來觸其身, 離貪欲觸。是名知足。
[0368c15] 「『復次,若沙門、婆羅門觀於意法,愛以不愛,如 實思惟:「觀法無常,敗壞變易,空無所有,無堅
無實。此法無常、苦、空、無我,先無今有,已有還 無,一切磨滅。」如是憶念愛不愛法,則知止足。 於不愛法不生憎嫉,於可愛法不生喜樂,於
過去法,心不係念亦不味著。如是善觀意所 樂法,於一切意法不念不味、不愛不樂。諸沙 門、婆羅門以知足故,於六愛中而得解脫。』
[0368c22] 「爾 時,孔雀王以偈頌曰:
「『若能觀知足, 脫六愛境界,
不念不悕望, 是人常得樂。
若以正念心, 如實觀於色,
其人於色愛, 不能亂其心。
鼻與境相應, 若能不貪著,
其人意清淨, 鼻過不能亂。
智者得舌味, 正觀不貪著,
其人於味過, 不能污其心。
身受種種觸, 得之不貪著,
其人知觸故, 常得安隱樂。
於愛不愛法, 其意不貪著,
善住如大山, 是意世所讚。』
[0369a07] 「『若沙門、婆羅門行知足法,能離如是六種之 愛,佛所讚歎。』如是孔雀王菩薩為夜摩天、兜 率陀天眾說斯真法:『復次,若沙門、婆羅門思
惟念法,念何等法?所謂第二十一,畏於境界, 畏惡境界,不實之見,不得利益。若沙門、婆羅 門如實觀色境界,如眼緣色而生眼識,意識
決了,分別觀察。若境界來,生於貪欲,如是貪 欲境界來惱亂我,當生恐怖。若見境界,斷欲 貪愛而不觀視。如所分別,意亦如是,或貪或
瞋,皆如實知。若煩惱起,如實觀起,得無利 益,現在、未來以此煩惱不得安樂,一切眾生 由此煩惱不得利益、不得安樂。如此煩惱,悉
能繫縛一切眾生。沙門、婆羅門若能如是觀 境界者,貪欲心生,一切能滅,或令薄少。
[0369a20] 「『如 是如實觀於眼色,復觀於耳,因緣和合而生 耳識,因耳因聲而生於念,或生苦受或生 樂受。如是觀識,或復多生貪、瞋與癡,或生餘
識,猶如然燈。觀不善念:「我生不善念,知不 善念。」知不善念從緣而生,當斷滅之。若斷 不善,善法滿足,實觀境界,善念增長。不善之
念,憙愛共生、有愛共生,皆悉令滅,以滅除 故,而得清淨,離濁惡垢,得一切樂。是故沙 門、婆羅門及餘世間,初觀境界中,若生惡欲,
即應斷滅,觀於善法,滅諸不善。如是於耳聲 中如實了知,應生善念。
[0369b03] 「『復次,若沙門、婆羅門及餘世間,鼻所聞香,云 何生識?因鼻因香而生鼻識。若不善念生,知
不善念。若沙門、婆羅門作如是念:「我今若生 不善之念,不得利益、不得安樂,今當斷滅。如 實觀察則能斷滅不善之念。」作是念已,如實
觀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