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sheng Xiuxing Pusa Xing Men Zhu Jing Yao Ji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卷上大唐至相寺沙門釋智嚴譯
[0935a18] 諸經要集四十二部,凡菩薩行門總六十六條,具列如後。
[0935a20] 第一、出《象腋經》(顯說三條行) 解六波羅蜜行。 修行菩薩為眾生故,生於六趣受諸快樂。 菩薩行空喻。
[0935a23] 第二、出《說妙法決定業障經》(顯說三條行) 教菩薩行,表善知識。退菩提因,雖謗法,法入耳故,當成佛道。 解二十四種大乘名號。
[0935a26] 第三、出《維摩詰所問經》(顯說二條行) 解佛種性因,發起修行菩薩行。 解出家因緣功德。
[0935a29] 第四、出《方廣如來智經》(顯說二條行) 解非善知識不應同居,挍量聲聞道行與修行菩薩行深淺。
[0935b03] 第五、出《勝義諦品經》(顯說二條行) 修行菩薩起十種行願速成佛道。解修行菩薩十種戒行成就六波羅蜜。
[0935b06] 第六、出《大般若波羅蜜多經》(顯說四條行) 修行菩薩初修檀波羅蜜因無散亂發起菩提。 解修行菩薩恐散亂菩提心故攝念六波羅蜜。 解釋煩惱因緣。 解修行菩薩。初發起菩提心專持六波羅蜜
[0935b11] 第七、出《花嚴經善財童子經》(顯說一條行) 初修行菩薩發起菩提,挍量聲聞道行譬喻。
[0935b13] 第八、出《寶髻所問經》(顯說一條行) 解修行菩薩清淨持戒,行修六波羅蜜。
[0935b15] 第九、出《演法師品經》(顯說二條行) 修行菩薩挍量聲聞法教,又解於諸剎土修行菩薩行門。
[0935b18] 第十、出《決定毘尼經》(顯說二條行) 解修行菩薩及聲聞行人如何住持戒行。 解三毒輕重因。
[0935b21] 第十一、出《遍清淨毘尼經》(顯說二條行) 挍量修行菩薩戒行、挍授聲聞戒行,調伏其心。
[0935b24] 已上一十一部入上卷
[0935b25] 第十二、出《海慧菩薩所問經》(顯說八條行) 修行菩薩縱犯六波羅蜜,善巧方便而能成就不犯。 佛說般若波羅蜜深義,引喻挍量聲聞與菩薩輕重。 修行菩薩初發菩提心實能忍辱,不令邪魔退失菩提。 解忍身、口、意三業不動,成就六波羅蜜。 解觀行成就六波羅蜜念門。 解八種功德與煩惱和雜喻。 解四種善行。 解修行菩薩所修道行有十二種邪魔障道央俱餘鉤。
[0935c05] 第十三、出《戲樂嚴經》(顯說一條行) 解修行菩薩善巧方便五欲因緣,然則勸令發起菩提因而度脫無量眾生。
[0935c08] 第十四、出《善巧方便經》(顯說一條行) 修行菩薩習學聲聞行犯重障因。
[0935c10] 第十五、出《勝積品經》(顯說一條行) 喻修行菩薩退入聲聞行。
[0935c12] 第十六、出《如來藏經》(顯說一條行) 觀念如來忍辱因果。
[0935c14] 第十七、出《金光上勝毘尼經》(顯說一條行) 金光勝童女發十種行,願放出家,心開意解。
[0935c16] 第十八、出《降伏魔經》(顯說一條行) 魔為菩薩說二十種魔障應當自覺不取。
[0935c18] 第十九、出《富婁那所問經》(顯說一條行) 修行菩薩為惡知識故,四種因緣退捨菩提。入聲聞解脫
[0935c21] 第二十、出《寶童子天人所問經》(顯說一條行) 修行菩薩與聲聞挍量道行——四種實語不妄、諸行無厭。
[0935c24] 第二十一、出《寶積經》(顯說一條行) 修行菩薩與聲聞挍量法行。 右已上一十部入中卷
[0935c27] 第二十二、出《虛空藏菩薩所問經》(顯說一條行) 說修行菩薩有四十五種魔障,若能覺悟兼能超度四魔。
[0936a01] 第二十三、出《如來境界經》(顯說一條行) 有諸比丘於迦葉如來問法故於今不忘,當生彌勒三會。
[0936a04] 第二十四、出《阿闍世品經》(顯說一條行) 解三乘藏菩薩因,又解上座因。
[0936a06] 第二十五、出《離垢菩薩所問經》(顯說一條行) 空中有菩薩眾下佛所,是等現身,是女人為發菩提心故轉為男子。
[0936a09] 第二十六、出《文殊師利菩薩所問經》(顯說一條行) 修行菩薩修習二種行,獲十種善根利益。
[0936a12] 第二十七、出《光明遍照品經》(顯說一條行) 諸有比丘隨佛在於逝多林中,不見如來威神聖德——喻諸菩薩福力殊勝於聲聞。
[0936a15] 第二十八、出《出生菩提經》(顯說二條行) 說三種佛地,又說三乘高下因緣。
[0936a17] 第二十九、出《寶聚經》(顯說一條行) 初發菩提心人功德多於恒河沙數羅漢,無能及、可及。
[0936a20] 第三十、出《那羅延品經》(顯說一條行) 說修行菩薩生於四種住地。
[0936a22] 第三十一、出《集一切功德品經》(顯說一條行) 修行菩薩投刀請殺,願易生死,救度眾生不離三界。
[0936a25] 第三十二、出《密嚴經》(顯說一條行) 挍量聲聞與修行菩薩行業深淺。
[0936a27] 第三十三、出《梵剎經》(顯說一條行) 修行菩薩每數發忍辱大行願速進菩提。
[0936a29] 第三十四、出《一切諸佛所念經》(顯說一條行) 修行菩薩忍辱身、口、意,羞恥三業,不復更犯。
[0936b02] 第三十五、出《法集經》(顯說二條行) 修行菩薩修持十種戒行,復有十種戒行。
[0936b05] 第三十六、出《阿差耶末菩薩經》(顯說一條行) 一切諸色行人戒力皆有盡時,唯修行菩薩戒力無盡。
[0936b08] 第三十七、出《集會品經》(顯說一條行) 顯示三乘法教。
[0936b10] 第三十八、出《郁伽長者所問經》(顯說一條行) 說在家菩薩應修四種行功德不出家因緣。
[0936b12] 第三十九、出《殊勝具戒品經》(顯說二條行) 初修行菩薩初發起菩提心應共魔鬪,堪受無衣、食、床臥無障。又釋阿耨達龍王以四太河成。
[0936b16] 第四十、出《解深密經》(顯說一條行) 修行菩薩修六波羅蜜住地行。
[0936b18] 第四十一、出《勝鬘經》(顯說一條行) 勝鬘夫人以偈讚歎如來,如來則現,夫人受十大受行願。
[0936b21] 第四十二、出《出生無邊門經》(顯說三條行) 說持是經陀羅尼者,臨命終時八十億諸佛親來迎接。又表如來三身。又說修行菩薩修四事——四事無相行門——速成佛道。
[0936b25] 右二十一部入下卷
[0936b26] 若欲偏尋當條,請依此次第披撿經文。
第一
[0936b28] 出《象腋經》(顯說三條行)
[0936b29] 解修行菩薩行六波羅蜜空行。 菩薩生入六道救度眾生故,身受快樂。 菩薩修行喻若虛空譬喻。
[0936c03]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白佛言:「世尊!我有所疑,唯願如來為眾解說。」
[0936c04] 佛告文殊師利童子言:「恣汝所問,我當為汝解說其義,令汝及眾歡喜奉行。」
[0936c07]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白佛言:「世尊!修行菩薩如何住於勝上妙法,顯現一切菩薩行門,而能成熟無量眾生,喻如滿月現於一切佛剎?」
[0936c10] 爾時,世尊歎文殊師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汝以少問,我今為汝廣解所疑,汝當諦聽,善思念之。」
[0936c12] 時文殊師利童子言:「唯然,世尊!授教而聽。」
[0936c13] 佛言:「修行菩薩有六種相應法,善住於一切甚深法趣。何者為六?所謂:一者、若修行菩薩樂施無悋,不見慳心與身有異,身與慳心俱無所得;二者、堅持戒行,不見身與非戒有異,身與非戒俱無所得;三者、善住忍辱守護自心,不見自身與瞋恚異,身與瞋恚俱無所得;四者、精勤善行,不見自身與慢有異,身與怠慢俱無所得;五者、方便淨住禪定三昧,不見自身離於諸行,亦不和合三昧定心,一切法故俱無所得;六者、正智於一切諸法無所得故,乃至不求涅槃、不見自身與眾生身而為有異,於六趣中見身無異故。文殊師利!當知修行菩薩以此六種法故,成就一切甚深法行。
[0936c26] 「復次,文殊師利!修行菩薩復有六種相應法行,善入一切甚深法行。何者為六?所謂:一者、修行菩薩若生地獄受天快樂;二者、若生畜生則受人間上妙快樂;三者、若生貧家則受轉輪聖王快樂;四者、若生六趣,各現本身端嚴殊勝無能過者;五者、善巧方便遊歷十方諸佛剎土,無去、無來,安然不動,於一切佛剎示現其身;六者、以隨類音演說諸法而不雜亂。文殊師利!當知修行菩薩以是六種法故,善得一切甚深法行。」
[0937a07]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白佛言:「世尊!如何修行菩薩生於地獄而得受天快樂?」
[0937a08] 佛告文殊師利童子言:「修行菩薩有三昧名摩訶鉢頭摩,得此三昧已,為諸眾生入於地獄受天快樂。是諸獄人見其菩薩受地獄苦,菩薩以福力故與諸罪人普為說法,度脫無量百千眾生。文殊師利!當知修行菩薩生於地獄而受諸天快樂。」
[0937a15] 復次,文殊師利童子白佛言:「如何修行菩薩生於畜生而受人間上妙快樂?」
[0937a16] 佛告文殊師利童子言:「修行菩薩有三昧名遍寂靜,得此三昧已,則生畜生不失其念,仍受人間上妙快樂。以畜生身故,與諸畜生解說佛法,度脫無量百千眾生。文殊師利!當知修行菩薩為眾生故生於畜生,而受上妙人間快樂。」
[0937a22] 文殊師利童子復白佛言:「世尊!如何修行菩薩生於貧里而受輪王快樂?」
[0937a23] 佛告文殊師利童子言:「修行菩薩有三昧名離緣寂靜,得此三昧已,而生貧家與諸貧里眾生說法,毀呰慳貪、無戒,讚揚布施、持戒善因,度脫無量百千眾生,身受轉輪聖王快樂。」
[0937a28] 文殊師利童子復白佛言:「如何修行菩薩於六趣中為眾生故,各隨其類現種種形,受諸快樂皆得殊勝?」
[0937b01] 佛告文殊師利童子言:「修行菩薩有三昧名一切遍光明,得此三昧力故,遍生六趣,方便示現雜類身形,受諸快樂,相貌殊勝。」
[0937b05] 文殊師利童子復白佛言:「世尊!如何修行菩薩善巧方便遊於一切佛剎,無去、無來,安然不動,如水中月現於一切佛剎?」
[0937b07]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童子言:「修行菩薩有三昧名攝一切語言,得此三昧力故,分身現於十方諸佛剎土而無去、無來,安然不動,現於佛剎見諸如來皆聞法要。如是,修行菩薩善巧方便遍歷一切諸佛剎土,無去、無來,安然不動,如水中月現諸佛剎。」
[0937b14] 文殊師利童子復白佛言:「世尊!如何修行菩薩於一切異類眾生隨其類音而為說法,是諸言音而無雜亂?」
[0937b16] 佛告文殊師利童子言:「修行菩薩有陀羅尼名阿難哆伐多,得此陀羅尼已,修行菩薩則能了知無量無邊眾生心,各解其言語而無雜亂。」
[0937b19]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白佛言:「世尊!修行菩薩善巧方便甚難了知。世尊!修行菩薩求於甚深法者,親近何等法行可知可識?」
[0937b22] 佛告文殊師利童子言:「若有修行菩薩樂知是法義者,喻若虛空為對。」
[0937b23] 文殊師利童子言:「如何虛空為對?」
[0937b24] 佛言:「譬如虛空,無貪、瞋、癡。文殊師利!當知色等諸法亦復如是,無貪、瞋、癡,不異涅槃相故。
[0937b26] 「復次,譬如虛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皆無和合,為無相故。一切色等諸法亦復如是,無所相應;施、戒、忍、進、定、慧不異涅槃相故,涅槃亦無和合。
[0937c01] 「復次,譬如虛空,無棄、無別。文殊師利!當知色等諸法亦復如是,無棄、無別;涅槃亦爾,無棄、無別。
[0937c03] 「復次,譬如虛空,無知、無習。文殊師利!當知一切色等亦復如是,無知、無習;涅槃亦爾,無知、無習。
[0937c05] 「復次,譬如虛空,無明、無闇;色等諸法亦復如是,無明、無闇;涅槃亦爾,無明、無闇。
[0937c07] 「復次,譬如虛空,於一切處無所執得;當知色等諸法亦復如是,不可執得;涅槃亦爾,無所執故。
[0937c09] 「復次,譬如虛空,無道所得、無非道所得;色等諸法亦復如是,無道所得、無非道所得;涅槃亦爾,無道、無非道故。
[0937c11] 「復次,譬如虛空,不學聲聞解脫、緣覺解脫、大乘解脫;色等諸法亦復如是,一切乘處無所學故;涅槃亦爾,無所學故。
[0937c14] 「復次,譬如虛空,無攀、無受;色等諸法亦復如是,無攀、無受;涅槃亦爾,無攀、無受。
[0937c15] 「復次,譬如虛空,不取、不捨;色等諸法亦復如是,不取、不捨;涅槃亦爾,不取、不捨。
[0937c17] 「復次,譬如虛空,無有體性、無有濁亂,是以一切眾生於涅槃體性皆無濁亂;涅槃亦爾,無濁、無亂。
[0937c19] 「復次,譬如虛空,於一切處無著、無動。文殊師利!當知修行菩薩亦復如是,當知一切眾生於一切法無所著故;涅槃亦爾,無有所著。若能如是悟達正智,當知執想諸法則是涅槃,知無常故。
[0937c24] 「文殊師利!一切諸法既無實相,若願見佛身者不應如是,若非所見則達正位,達正位者於中執相。如是行施,非大福田、亦非利他;如是施者,不獲多福、無所利益。若有所施不求獲多福利者,是名世間乞士,於中所施福利無價;既獲無價福利,則得自無所得福智成就;既獲自無所得福智成就已,則能速得無生法忍。」
第二
[0938a04] 出《說妙法決定業障經》(顯說三條行)
[0938a05] 解善知識不退菩提。 解邪魔故、聞法故、聞法誹謗已聞法故,後當成佛。 解二十四種大乘名號。
[0938a09] 如是我聞:
[0938a09] 一時佛在法界藏殿諸佛所會無邊道場,與大比丘眾、菩薩摩訶薩俱。時此道場有一夫人,名曰功德莊嚴開敷花,合掌向佛,退坐一面。
[0938a13] 爾時,夫人白佛言:「若有初修行菩薩,何等之人非善知識,不應共住?」
[0938a14] 佛告夫人:「若三界中,梵釋四王、沙門、婆羅門,皆與修行菩薩為善知識,唯除聲聞非善知識,恐聲聞退修行菩薩大乘道行。何以故?聲聞、緣覺為己利故,勸引初修行菩薩迴入小乘,是以聲聞乘人非善知識。
[0938a19] 「夫人當知:初修行菩薩不應與聲聞比丘同居房舍、不同坐床、不同行路。若初修行菩薩智慧彌廣、無二分別、悟大乘法,而為方便勸引聲聞令入大乘,方許同住。若聲聞比丘福智狹劣,則修行菩薩不應為說甚深大乘,恐其誹謗。復次,修行菩薩不應數覽小乘經論。何以故?為障佛道故。
[0938a25] 「夫人當知:修行菩薩寧捨身命,不棄菩提而入聲聞求羅漢道。菩薩勸請一切眾生已,爾時若捨菩提之心,別起異道入於聲聞、羅漢道果——因惱亂故——菩薩而退菩提,二人俱墮無間地獄。」
[0938a29] 佛告夫人:「修行菩薩寧犯殺等五種大罪,不學須陀洹果、不退菩提修行。菩薩寧於一劫、百劫,乃至千劫受地獄苦,不學斯陀含果、不退菩提修行。菩薩寧墮畜生,不學阿那含果、不退菩提修行。菩薩寧殺害眾生墮於地獄,不修阿羅漢果、不退菩提。羅漢獨證、私入涅槃,譬如小賊密入他舍。修行菩薩菩提心故攝諸眾生,寧同火坑,不住聲聞寂滅涅槃、不退菩提。以是義故,為攝眾生令入佛道故,如是修行菩薩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之所尊重,堪任供養,超越聲聞,則邪魔眷屬無能嬈惱。」
[0938b12] 爾時,夫人白佛言:「何者邪魔眷屬?」
[0938b12] 佛告夫人:「敷演大乘經典之處,若有眾生聞說大乘心不樂聞、調弄誹謗,當知則是邪魔眷屬。誹謗大乘經典心故,死墮阿鼻,受苦無量;復生餓鬼,食火、屎、尿;無量劫中受苦畢已,後生人中,盲、聾、瘖、瘂、病、癩、不具;此等眾生命終之後,經無量生方得值遇如來,親承供養於諸佛所,還復得聞大乘經典,純一無雜。
[0938b19] 「爾時,如來於諸毛孔普出言音,一一毛孔出無量億百千法光,復生無量法音偈讚。時此會中若有聲聞,則聞聲聞乘法;若有緣覺乘人,則聞緣覺乘法;若有大乘行人,則聞大乘妙法;鳥獸之類各隨其音而聞佛法。於此會中,所有眾生過去未曾耳聞佛法,皆見如來默然不語。其餘眾生,過去曾謗大乘經故,雖於多劫墮在地獄、餓鬼受苦,由謗法時大乘入耳,是故佛所親聞大乘,心生歡喜而發無上菩提之心,究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938c01] 爾時,夫人白佛言:「所說大乘,何故名為大乘?何故說為大乘?」
[0938c02] 佛告夫人:「善哉,善哉。夫人深樂大乘。以是義故,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乘名號。所謂:一者、令人深樂,是名大乘。二者、不動,是名大乘。三者、無過,是名大乘。四者、無量,是名大乘。五者、如四大海,是名大乘。六者、金翅及緊那羅、摩睺羅伽雜類所敬,是名大乘。七者、乾闥所讚,是名大乘。八者、諸天恭敬,是名大乘。九者、梵天歸依,是名大乘。十者、天帝所敬,是名大乘。十一者、四王所攝,是名大乘。十二者、龍王供養,是名大乘。十三者、菩薩奉持,是名大乘。十四者、成就佛性,是名大乘。十五者、賢聖歸依,是名大乘。十六者、一切普堪所受,是名大乘。十七者、如藥樹王,是名大乘。十八者、斷諸煩惱,是名大乘。十九者、能轉法輪,是名大乘。二十者、無言、無說,是名大乘。二十一者、如虛空相,是名大乘。二十二者、三寶種性無斷,是名大乘。二十三者、鈍根眾生不信,是名大乘。二十四者、超過一切,是名大乘。」
[0938c20] 爾時,佛說大乘威力名號之時,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百千樂器不鼓自鳴,則於空中諸天雨花無量,百千天子皆發無上菩提之心,無量百千聲聞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復有初戒菩薩未悟法者皆已悟解。
[0938c25]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此法何名?如何奉持?」
[0938c26] 佛言:「是經名為『大乘巨拏勝斯』受持,又名『說妙法決定業障』受持。」
[0938c27] 如來說此經已,阿難及功德莊嚴開敷花夫人,及諸天龍八部,皆大歡喜,持受奉行。
第三
[0939a02] 出《維摩詰所問經》(顯說二條行)
[0939a03] 解佛種性因緣發起菩提。 解出家因緣功德。
[0939a05] 爾時,維摩詰長者白文殊師利菩薩言:「汝善明解如來種性。於意云何?何等為種?」
[0939a06] 文殊答言:「善男子!是諸佛性,五陰種性、無明生死種性、貪瞋癡種性、四倒妄想種性、五蓋種性、六入種性、七識煩惱種性、九惱滅壞身心種性、十惡不善種性,善男子!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如來種性。」
[0939a11] 時維摩詰問言:「汝何義故云一切煩惱是佛種性?」
[0939a12] 文殊師利答言:「善男子!若執見無為已住定滅,是人不應發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菩薩住於煩惱住地,見正位實相,是人堪任發得菩提。譬如陸地不生蓮花,青淤泥中而生蓮種。善男子!亦復如是,若聲聞、緣覺住於無為滅定,佛種花芽無復更生;煩惱淤泥池中能發菩提,因煩惱故,佛種芽生。
[0939a19] 「善男子!譬如空中種子不生,糞壤之地乃能茂盛。善男子!亦復如是,不應無為滅定而生菩提;若起我所、非我所心等於須彌,仍堪發生菩提,而生佛種無量智慧。
[0939a23] 「善男子!譬如不入四大海水,無由取得無價寶珠。善男子!亦復如是,若不入煩惱大海,無由取得佛性寶珠,當知菩提種性本從煩惱中來。」
[0939a27] 爾時,長老摩訶迦葉歎文殊師利菩薩言:「誠如所說,真實不虛,如是佛種皆是煩惱種性。何以故?我等聲聞無復堪任發生菩提,我等為燒滅三界煩惱種子。我等寧以無間五逆,不應斷解世間煩惱。何以故?若人已造五逆惡罪,受畢究竟還復發生菩提之心,親聞佛法、顯現佛事。若阿羅漢煩惱已盡,無復後有,無能發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譬如有人五根總壞,是人識心不堪更起。羅漢亦爾,煩惱總壞,諸結已除,既無力故,不堪扶持無上菩提。以是義故,凡夫親近於佛,聲聞、辟支遠離菩提。何以故?凡夫數聞三寶威力、無量種性則發菩提,不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若聲聞、緣覺,雖曾聞說如來聖德,十力、無畏、十八不共,亦不堪任發得菩提。」
[0939b13] 佛告羅睺羅:「汝詣維摩詰問疾。」
[0939b13] 羅睺羅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我念昔時鞞舍離城有諸族姓子來詣我所,稽首作禮而問我言:『唯,羅睺羅!汝佛之子,捨轉輪王位,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