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sheng Xiuxing Pusa Xing Men Zhu Jing Yao Ji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卷下大唐至相寺沙門釋智嚴譯
第二十二
[0953b26] 出《虛空藏菩薩所問經》(顯說一條行)
[0953b27] 修行菩薩以四十五種魔障覺故超度四魔。
[0953b29] 爾時,佛告虛空藏菩薩言:「善男子!如何修行菩薩能伏一切邪魔而得超度四魔?若修行菩薩以智慧故見一切諸法喻如幻化,則能超度陰魔;若聞甚深佛法,依句披尋,則能超度蘊魔;若悟常、樂、我、淨,則能超度死魔;若不離菩提心故,則能超度天魔。
[0953c05] 「然此修行菩薩能伏一切魔障。何者魔障菩薩而能摧伏,不令邪魔嬈亂?善男子當知:凡有魔障四十五種障其正行。所謂:一者、若修行菩薩心樂聲聞,是為魔障;二者、不念菩提,是為魔障;三者、所施而有分別,是為魔障;四者、求生高貴,是為魔障;五者、願生端正,是為魔障;六者、勤求世事,是為魔障;七者[斬/食]甞禪定少分欣悅,是為魔障;八者、以智輕嫌少分功德,是為魔障;九者、不樂世間生死,是為魔障;十者、所修功德而不迴向無上菩提,是為魔障;十一者、厭見煩惱,是為魔障;十二者、覆藏所犯,不能懺悔,是為魔障;十三者、於修行菩薩起憎嫉心,是為魔障;十四者、誹謗佛法,是為魔障;十五者、誑惑眾生,是為魔障;十六者、不修六波羅蜜,是為魔障;十七者、於諸佛法不樂聽聞,是為魔障;十八者、慳悋佛法,是為魔障;十九者、為利養故宣說佛法,是為魔障;二十者、不以方便設化眾生,是為魔障;二十一者、不攝受眾生,是為魔障;二十二者、於犯戒人憎嫌輕賤,是為魔障;二十三者、於持戒精進無敬重心,是為魔障;二十四者、修聲聞行,是為魔障;二十五者、順獨覺行,是為魔障;二十六者、非時意修道業,是為魔障;二十七者、捨大慈悲而求涅槃,是為魔障;二十八者、樂修無為,是為魔障;二十九者、嫌賤有為,是為魔障;三十者、不助眾生善行,是為魔障;三十一者、我慢、貢高,是為魔障;三十二者、兩舌鬪亂,是為魔障;三十三者、誑惑眾生,妄說是非,是為魔障;三十四者、諂曲妄語,所愛非真,是為魔障;三十五者、於諸眾生無真直心,是為魔障;三十六者、心變剛獷,是為魔障;三十七者、心變麁猛,是為魔障;三十八者、見造罪人不勸懺悔,是為魔障;三十九者、謗法不信,是為魔障;四十者、隨自欲樂,是為魔障;四十一者、樂行非理,是為魔障;四十二者、愛樂非法,是為魔障;四十三者、所有業障、報障、煩惱障纏繞積聚,不令散滅,是為魔障;四十四者、心垢不除,是為魔障;四十五者、與諸俗緣,是為魔障。」
第二十三
[0954a17] 出《如來境界經》(顯說一條行)
[0954a18] 諸比丘於迦葉佛所聞法故,值遇釋迦如來法化。當來若有眾生於佛法中聞說大乘者,當生彌勒三會。
[0954a21] 爾時,如來告須菩提言:「是等比丘所說誠不虛言。須菩提當知:迦葉如來出現世時,是諸比丘於佛聞法皆悉隨逐文殊師利。以隨逐故,所聞深法無有忘失,善根、智慧成就圓滿。當來若有於我法中聞是深法,聞已憶念,如是眾生皆於未來彌勒三會大數之中次第皆入。何況修習大乘菩薩?若能修習大乘行已,是等通達甚深法忍。」
第二十四
[0954b01] 出《阿闍世品經》(顯說一條行)
[0954b02] 解菩薩藏及聲聞緣覺藏定上座。
[0954b03] 爾時,寶日菩薩言:「善男子!如來行業不可思議,若大乘法不可率爾調習悟入,若修行菩薩乃至睡眠不樂聲聞、緣覺行業,將是如來實相示現眾生,不應悋惜,能作是念:『願一切眾生習學大乘,此無等心而無損減。』以是不悋法故,應當覺悟如來大乘義趣。善男子!譬如栽樹,根、莖著地,枝、葉、花、果必當茂盛。修行菩薩亦復如是,已能堅持菩薩藏故,亦當解了一切諸乘,是名無量善根菩薩藏法器。
[0954b11] 「善男子!何者是菩薩藏?何因名菩薩藏?譬如大海中水滴無量、雜寶無數,諸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金翅鳥王、緊那羅、摩睺羅伽、摩竭魚等無量雜類悉居其中。修行菩薩亦復如是,無量法寶印記:布施、持戒、禪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悉住其中,是以名為菩薩法藏。
[0954b17] 「譬如大海所生雜類一切眾生,是等不堪飲餘河水。若修行菩薩修習菩薩藏已,亦不應飡餘乘法味,是以名為菩薩法藏。
[0954b20] 「善男子當知:凡有三藏:聲聞藏、緣覺藏、大乘菩薩藏。何者是聲聞藏?依他所說、依他所聞而得道行。何者辟支佛藏?依自悟入常、樂、我、淨滅定門故。何者是菩薩法藏?悟達無量諸佛法故、發起無上菩提心故。
[0954b25] 「善男子!當知聲聞、緣覺乘人不應得有三藏名位,然但可得為三乘教。若聞師說三乘教者,各隨所聞而般涅槃。由於三乘各稟承故,以此三乘號為三藏,然非明於大乘義趣。若修行菩薩說法之時,以三乘教化眾生令入涅槃,是以菩薩名為三藏。
[0954c01] 「善男子!有三種學。何者為三?所謂:一、聲聞學;二、辟支佛學;三者、菩薩行學。何者是聲聞學?分令悟自心故。何者辟支佛戒學?隨中品行無悲心故。何者是修行菩薩學?隨順大悲自悟智故,精進善行。聲聞、緣覺不習菩薩行門,亦不知義;若菩薩,則知二乘義理行門,然不染著。菩薩習學,深心樂住,而能示現聲聞、辟支解脫趣路,不入其位。善男子!若修行菩薩如是學故,是以名為菩薩乘藏。」
[0954c10]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著衣持鉢,呼長老迦葉言:「仁當先行,我等隨從。何以故?長老須菩提!如來先度出家已久,年夏俱尊。汝自往昔當發是願:『我今所度出家依世間諸阿羅漢道。』迦葉!仁但先行,我等隨從。」
[0954c15] 時須菩提白文殊師利言:「於佛法中,不應以老為上、生年為上。何以故?文殊當知:於佛法中,智慧為上。智慧上故,所學亦上、威德亦上、此等甚深法教中為上。文殊師利!仁者智慧為上、法教為上、威德無礙,普觀一切眾生善惡根性明了知見。是故當知:文殊師利最尊、最上。仁但先行,我等隨從。」
第二十五
[0954c23] 出《離垢菩薩所問經》(顯說一條行)
[0954c24] 諸菩薩從空中下,往昔為女人,以發菩提願故,現身轉為男子。
[0954c26] 爾時,佛告淨光夫人言:「夫人當知:若有女人以一行故,速得捨離女人之身、受丈夫身。何者一行?以堅固願發起無上菩提之心。何以故?夫人當知:菩提心者是大丈夫、是大男子,非容易心,故能遠離阿羅漢行、摧伏一切諸魔外道,於三界中最為無上,斷除一切煩惱習氣。若有女人正念歸佛,起菩提心,無復更受女人之身。清淨心故,迴此女身轉成男子。如是善根迴施一切女人,以此迴施功德故,亦皆迴向無上菩提。夫人當知:以一行願故,速離女人轉成男子。」
[0955a07] 時於此會虛空之中有諸菩薩來至佛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是諸菩薩往昔皆是女人,現身轉為男子。於時會中是諸菩薩,見諸往昔夫婿蒙放出家者各相慰言:「汝等是我善知識故,速發無上菩提之心。諸佛出世難可值遇、修功德因會緣甚難,若於眾生起大慈悲、發起無上菩提心者,則得成就圓滿供養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
[0955a15] 時諸菩薩說是語已,是等比丘告諸菩薩言:「善大丈夫!汝與我等為善知識,救度一切眾生故,今勸我等發無上心。我等以汝勸故,善念歸依一切諸佛,願我等未來成等正覺,皆如世尊釋迦牟尼。」
[0955a19] 是時,此大菩薩及諸修行菩薩白佛言:「願佛慈悲,度我等出家。」
[0955a20]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為度此等諸善男子出家。」
[0955a22] 彌勒言:「如佛所教。」則以度訖。
第二十六
[0955a24] 出《文殊師利菩薩解義經》(顯說一條行)
[0955a25] 修行菩薩修二種行,獲十種善根利益。
[0955a26] 爾時,佛告舍利弗言:「修行菩薩以二種行相應不退善願,隨願往生諸佛剎土無所障礙。何者為二?若修行菩薩不樂聲聞行業,亦不習學交通,不說聲聞和雜教跡,亦不勸化眾生令入聲聞、緣覺法中,專為無上菩提勸化眾生修學成就如來聖德。若修行菩薩勸諸眾生令入佛乘獲十種利。何等為十?所謂:一者、遠離聲聞、緣覺,乃至成佛遊諸剎土;二者、值遇清淨菩薩法集;三者、成佛已來諸佛攝護;四者、名聞十方諸佛會中稱其名號;五者、發起無等最妙上心;六者、唯受帝釋、梵天之身;七者、若生人中,受轉輪王位;八者、常得值遇諸佛、如來;九者、天人所敬;十者、積集無量善根功德。
[0955b10] 「舍利弗!若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令勸入阿羅漢、辟支佛位,若復有人能勸一善男子、善女人令住佛位,是人功德甚多於彼。何以故?舍利弗當知:佛種不應聲聞、緣覺起故而能斷絕。若如來不出於世,則聲聞、緣覺不有;若佛種不斷,佛出世故,聲聞、緣覺方得出現。修行菩薩於佛地中安立他故,得此十種善利。以是二種功德相應故,不離行願,於諸剎土隨願往生。」
第二十七
[0955b20] 出《光明遍照品經》(顯說一條行)
[0955b21] 挍量菩薩、聲聞福力。
[0955b22] 爾時,佛告毘盧遮那願光明菩薩言:「譬如恒河兩岸有無量百千餓鬼,飢渴所逼,裸形露體,火焰為衣,身肉焦然,形枯風日,雕、鵄、烏、鷲飛遶爭喰,惡獸、豺狼競來搏撮。餓鬼罪故,不見恒河,設有所見,其水枯涸、或見為灰。何以故?為罪障故,受諸苦惱說不可盡。
[0955b27] 「聲聞弟子雖復同住逝多林中,不見如來廣大神力、不聞佛說菩薩集會挍量法義。何以故?無明瞖膜覆其眼故、不曾種植薩婆若地諸善根故。
[0955c02] 「善男子!譬如有人於大會中昏睡安寢,忽然夢見須彌山頂帝釋所居善見大城、宮殿、園林種種嚴好,天子、天女百千萬億普散天花遍滿其地,種種衣樹出妙衣服、種種花樹開敷妙花、諸音樂樹奏天音樂,天諸婇女美音歌詠,無量諸天於中戲樂。其人自見著天衣服,普於其處住止周旋。時大會中一切諸人雖同一處,不知、不見。何以故?此人夢見,非彼大眾所能見故。一切菩薩、世間諸王亦復如是,以久積集善根力故、發一切智廣大願故、習學一切佛功德故、修行菩薩莊嚴道故、圓滿一切智智法故、滿足普賢諸行願故、趣入一切菩薩智地故、遊戲菩薩諸三昧故、已能觀察一切菩薩智慧境界無障礙故,是故悉見如來不可思議自在聖德神變;一切聲聞諸大弟子不能知見,以無菩薩清淨眼故。
[0955c17] 「譬如比丘得心自在入滅盡定,六根作業皆悉不行,一切語言不知不覺,定力持故不般涅槃,以在定故不覺世間諸法;一切聲聞亦復如是。此等諸大比丘同在逝多林中,六根具足,不見如來聖德神變、不見菩薩集會挍量法義。何以故?為諸佛、如來及大菩薩甚深自在力故希逢難遇,過去善根功德清淨無雜;若聲聞、緣覺無有分故。是以比丘雖在逝多林中如來足下,不見如來聖德神變、亦不見菩薩集會挍量法義,以不相應住於無上菩提位故。」
第二十八
[0956a01] 出《出生菩提經》(顯說二條行)
[0956a02] 說三種佛地。 解釋三乘高下。
[0956a04] 爾時,迦葉敖怛婆羅門白佛言:「世尊!若有已發菩提心者,而有退失不?」
[0956a05] 佛告婆羅門言:「若發菩提心已,則無退失。何以故?婆羅門當知:有三種菩提:一者、聲聞菩提;二者、緣覺菩提;三者、諸佛無上菩提。
[0956a08] 「其中,何者是聲聞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聲聞行中雖發菩提心者,亦不勸化安立眾生令發菩提、亦不顯示大乘深義,不敬大乘行人、不共習學、亦不供養、若見來者不迎不喜。以是行故,當獨解脫,是名聲聞菩提。
[0956a13] 「復次,婆羅門!何者是緣覺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在於緣覺行中,雖已自發菩提之心,不勸眾生令發菩提,不習甚深大乘法教、亦不教授他人、不敬大乘行人、不共習學、亦不供養、若見來者不迎不喜。以是行故,當獨解脫,是名緣覺菩提。
[0956a18] 「復次,婆羅門!何者是無上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自發菩提心已,勸諸眾生發菩提心、調伏安立習學大乘法義,為他演說,若見大乘行人歡喜迎送。婆羅門當知:是人解脫他已,安立人天,利益世間,是為大乘無上菩提。
[0956a23] 「何故名為無上菩提?為於三界一切已辦,更無勝上所求,是以名為無上菩提。」
[0956a26] 爾時,迦葉敖怛婆羅門白佛言:「世尊!解脫、解脫有二義不?」
[0956a27] 佛言:「解脫、解脫無有異義。」復云:「道與道亦無二義,若三乘者而有分別。
[0956a28] 「婆羅門當知:譬如衢路,有三乘車:第一、象駕,第二、馬駕,第三、驢駕;此三次第駕馭同入城門。婆羅門!於意云何?是三乘車有高下不?」
[0956b02] 婆羅門言:「有高下也。」
[0956b03] 佛言:「若聲聞乘、緣覺乘、無上佛乘,亦復如是而有高下;若道與解脫而無高下。
[0956b05] 「婆羅門!譬如三人同渡恒河至於彼岸,一人浮草得渡;一人浮囊得渡;一人造大船而渡,并與百千眾生同乘達彼岸,復屬長子監此渡船,語言:『來者皆應運渡,令至彼岸。』其第三人自達彼岸,復能濟渡一國眾生。婆羅門!於意云何?三人所渡同益不耶?」
[0956b10] 婆羅門言:「不也。世尊!」
[0956b11] 佛言:「婆羅門!於意云何?三乘利益有高下耶?」
[0956b12] 婆羅門言:「有高下也。」
[0956b12] 佛言:「婆羅門當知:聲聞乘、緣覺乘、無上佛乘有高下,所益不同。」
第二十九
[0956b16] 出《寶聚經》(顯說一條行)
[0956b17] 初發菩提心,挍量聲聞羅漢與修行菩薩數量輕重不同。
[0956b19]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言:「若此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皆得阿羅漢果,復有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皆得成佛,是諸佛前各置一羅漢,各各供養是諸如來,或經一劫、百劫、千劫,乃至經於恒河沙劫。舍利弗!於意云何?況復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其福甚多,說不可盡。」
[0956b24] 佛言:「若有如是無量阿羅漢供養如是無量諸佛,復有初發菩提心者,是人功德多於是數羅漢。況以菩提無斷故,供養諸佛,及諸弟子、師僧、和尚、善知識等,乃至畜生施其一團之食,此之功德比阿羅漢供養功德,百分千分不如供養初修菩提心者。」
第三十
[0956c03] 出《那羅延品經》(顯說一條行)
[0956c04] 修行菩薩住四種住地修四種行。
[0956c05] 爾時,佛告那羅延菩薩言:「那羅延當知:譬如吠琉璃寶,若置諸雜器中,其寶不失本光。那羅延當知:修行菩薩亦復如是,所在三昧縱為俗服,名為出家,不離法界道行。」
[0956c08] 說是語已,那羅延菩薩白文殊師利菩薩言:「菩薩住於何地而無損減,集諸三昧功德而得無盡智慧資糧?」
[0956c11] 文殊師利菩薩告那羅延菩薩言:「菩薩有四種住地。何者為四?所謂:一者、若於身命無所悋惜;二者、不樂名聞利養;三者、不樂己所快樂;四者、不願受生諸天快樂。是為四種住地。」
第三十一
[0956c17] 出《集一切功德經》(顯說一條行)
[0956c18] 菩薩為諸眾生不離三界喻。
[0956c19] 爾時,復有菩薩白佛言:「世尊!譬如多人各犯刑名,臨刀欲殺,而有一人解散得脫,是人却來就執刀者,謂是執刀:『殺我,殺我。』世尊!是三界地不異法人之處,凡夫愚鈍亦如犯死之人。菩薩解脫世間却來成熟諸眾生故,如人臨刑得免,却就死刑;菩薩亦復如是,不離三界。是以,諸佛、如來大慈、大悲相應菩提心故,修行菩薩超度一切聲聞、緣覺。何以故?為聲聞、緣覺無是大悲心故,亦無善巧方便。」
第三十二
[0956c29] 出《密嚴經》(顯說一條行)
[0957a01] 顯示聲聞、菩薩挍量行門。
[0957a02] 「若有菩薩於法深解善巧方便法義,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成等正覺已,顯揚法教。若見五陰,離於自身觀無人、我,諸法體性亦無所動,此則聲聞解脫。
[0957a05] 「若修行菩薩一切法行觀於二邊,遠離邊際,此等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直見邊際快樂已,於諸眾生無慈悲心,捨離世緣,如是之人成佛甚難。快哉,如來智慧令諸眾生至於安樂。
[0957a09] 「譬如蓮花,雖淤泥垢生甚清淨。雖生淤泥所,為諸佛、賢聖供養故生;菩薩亦復如是,生於三界淤泥,若成佛已則得諸天歎美。
[0957a12] 「若修行菩薩轉生人間,當得王四天下轉輪王位;若生天上,自為天主乾闥婆王。為不斷相應大乘法故,所生之處恒受勝上高位。是故,修行菩薩應當攝護大乘,常受勝位究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第三十三
[0957a19] 出《梵剎經》(顯說一條行)
[0957a20] 修行菩薩發大忍辱行願。
[0957a21] 爾時,佛言:「初修行菩薩宜當數發無上菩提相應行願,為諸眾生苦惱枯涸,令為發大誓願忍辱心故,成就眾生。
[0957a24] 「願三千大千世界地為金剛,於其地上我身分散。譬如蘆葦、甘蔗、或如稻苗,如是多身各受世法苦樂。依恒一切眾生,變為那羅延力,以其力故,願於我身生大瞋嫌,各執金剛鎚杵晝夜三時杵碎我身,如安善那眼藥碎已復生,依前無捨,我於此等眾生無嫌怨心。
[0957b01] 「願我代於一切眾生受此苦厄,無有間斷,普令遠離諸煩惱苦,不退無上菩提,不入聲聞、緣覺道果。願成等正覺,度脫一切眾生。」
第三十四
[0957b05] 出《一切諸佛所念經》(顯說一條行)
[0957b06] 忍辱慎三業行門。
[0957b07] 爾時,善等觀菩薩白佛言:「世尊!修行菩薩如何住於忍辱羞恥行門?」
[0957b08] 佛言:「若修行菩薩以身惡行自慎羞恥、以口惡行自慎羞恥、以意惡行自慎羞恥、以聲聞緣覺談論惡行自慎為恥,善男子!是修行菩薩羞恥之處。若能慎覺,則得至於無上菩提道位。」
第三十五
[0957b14] 出《法集經》(顯說二條行)
[0957b15] 修行菩薩修十種戒行,復別有十種戒行。
[0957b16] 爾時,佛告無所發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於意云何?何者是修行菩薩實語?菩薩若發菩提心已,寧捨身命不捨菩提,於諸眾生不行非法,是為不妄語。若修行菩薩發無上菩提心已,後違前志,違言欺誑,則是修行菩薩退失菩提。
[0957b22] 「復次,修行菩薩云何持戒念行?所謂:一者、若樂聽聞佛法,是其為戒成就圓滿而得四無量心;二者、若志求佛法,是其為戒成就圓滿,得卑下心;三者、若供養善知識故,是其為戒成就圓滿,伎藝無缺;四者、若修波羅蜜行,是其為戒成就圓滿而得佛智;五者、若聞經典轉為他說,是其為戒成就圓滿而能廣說大乘經典;六者、若常念佛法,是其為戒成就圓滿,明閑總持威力;七者、若專修菩提,是其為戒成就圓滿,滅諸罪障;八者、不嫉眾生,是其為戒,是以不失菩提;九者、不退菩提,是不失戒三寶現前;十者、如如念戒觀,一切無缺。善男子!修行菩薩應當恒以心念如是善戒。
[0957c06] 「復次,修行菩薩復有十種菩提心戒,所謂:一者、為求一切眾生利故,非獨利己;二者、所修道業迴施眾生願速成佛,非專為己;三者、以堅牢行利他世業,亦非為己;四者、戒行清淨增長菩提,歷劫忍辱無有疲倦;五者、布施為戒,乃至能捨頭、目、髓、腦,利眾生故;六者、持戒為戒,菩薩不捨無戒眾生;七者、忍辱為戒,菩薩不懼一切魔軍;八者、精進為戒,為眾生故積集佛道無有疲倦;九者、禪定為戒,菩薩為聲閙亂定心不動;十者、智慧為戒,菩薩見諸世法想同菩提空相為戒,菩薩不染世間,慈悲為戒,不入涅槃,是為法集。」
第三十六
[0957c19] 出《阿差耶末所問經》(顯說一條行)
[0957c20] 修行菩薩戒行無盡,諸行人戒力皆有盡時。
[0957c21] 爾時,阿差耶末菩薩白舍利弗言:「修行菩薩持戒無盡。舍利弗當知:相續無斷見故。何故?凡夫持戒,上生善處,戒力銷盡;人間持戒,十善受畢,戒力銷盡;若六欲天戒,功德報畢,戒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