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hya Sutra (Ruixiye Jing) 蕤呬耶經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蕤呬耶經卷中大唐大興善寺開府儀同三司試鴻臚卿 三藏和尚奉 詔譯
摩訶曼荼羅品第七
[0764a11] 次於晨朝時。自應念誦。著新淨衣。於曼荼羅 所用真言。先須熟誦。詣於彼處。先以辦事 真言。持誦香水散灑。還以此真言持誦五色
繩。得好瑞相方可合繩。其五色者。謂白赤黃 青黑如。其繩色彩色亦然。先應歸命三寶 一切諸尊及與供養。然後絣繩。從東起首。
其阿闍梨於東南角。手執其繩面向北住。其 執繩者。於東北角而面向南。記取分量。復令 彼人右遶往西南角面向東住。其阿闍梨不
移本處但右迴身。面向西住。亦取分量。其阿 闍梨自亦右遶。往於西北角面向南住。其弟 子者不移本處。但右迴身面向北住。亦取分
量。又其弟子亦應右遶。往東北角面向西住。 其阿闍梨不移本處。但右迴身面向東住。亦 取分量。其阿闍梨住東南角及西北角。而量
二方。其東北角及西南角。是彼弟子所住之 處。四方定已。又角絡量等量正已。復中心 量。其中心上打一橛子於外四角各置一橛。
其第二院及最內院。各於四角亦置一橛。從 內院量至於外院。半半而減。其繞院。但用白 色而界一道。夫曼荼羅。又有其三重亦有四
重亦有多重。其最外院廣開一門。亦有如是 開四門者。并有門曲。凡曼荼羅多分唯開一 門。然其中院定開四門。凡出入者用其西門。
或依本法隨說出入。縱有如是開四門者。要 以白色圍其三門。如是三重之院。一切曼荼羅 應如是作。餘圍繞院准此應知。一切本尊置
於內院。其次諸尊置第二院。其諸護世天當 置外院。此為是都說曼荼羅法。或如本法依 彼安置。其界道繩令童女搓。圓牢淨潔及以 堅密。其繩五色。而用白
[疊*毛] 及麻等作。取有乳 木而作橛子。頭如金剛。真言持誦。向上小 出頭。打下入地。於曼荼羅隨方應釘。次第
應知。放繩之時若惡相現。即不成就。其繩若 斷尊者必死。其繩麁細不圓即有病患。忽若 迷方而作法時。弟子皆狂。是故應當善知方
所。如法界道。如安宅法所說次第。依彼作法。 其阿闍梨。先請僧眾隨力供養。又復處分。令 諸弟子供養僧眾。或請僧次而作供養。及供
如來施物大眾。然後過午。用菴摩勒等。尊 及弟子持誦軍荼利真言。如法澡浴。澡浴畢 已著新淨衣。心念軍荼利尊。將諸供養具。
以大慈心往曼荼羅。其所弁供如法具足。應 諸要見。其阿闍梨。緣曼荼羅所有法事。先 須純熟。以牛糞及尿塗曼荼羅。次以香水灑
四面地。亦塗牛糞及以灑水。極令欣悅。散諸 名花。次以其帳幕圍繞其所。建竪幢幡遍圍 作幔。及以種種吉祥資具。莊嚴其處。漫荼羅
北面一處。先以軍荼利真言。辟除諸難。置諸 供具持誦而護。及以灑淨。自作護身及護四 方。正日沒時頂戴其繩。若得好相。歡喜之心
起首作法。或若不得善惡之相。以無疑心皈 命三部諸尊。徐徐作法。或若數數不善相現。 必不成就勿須起首。若強作者。以除難故。當
作息災護摩之法。以蘇及柴。各以百遍而作 護摩。於佛部中用佛眼真言。於蓮花部用耶 輸末底真言。於金剛部用莽摩計真言。皆作
息災護摩然其莽摩計通三部母。是故三部 用通。護摩畢已即獻閼伽。其器金作。或銀熟 銅寶木石瓦如法而作。盛滿香水及以白花。
持誦真言手執閼伽以燒香薰。右膝著地當 心而執。以深恭敬。誦根本真言而奉獻之。次 獻白花及美好香。依於諸漫荼羅所用塗香
燒香。勿用有情身分及以紫鑛但用美香。凡 所用水。皆須淨漉及以清淨。其所塗香及以 燒香。用一色香。將為最勝。其 所 獻花用水
及陸白色及香。將為最勝。次應呼弟子。與彼 作護及香水灑。皆令一處次第而坐。其阿闍 梨先轉般若。至誠歸命一切諸尊。及以心觀。
然後方起而作畫之。用其五鐵以為彩色。最 為勝上。或用五寶。若無五鐵及五寶者。即 用粳米粉。色數如前。極須微細。或用石末。
所用彩色總有四種。謂鐵及寶粳米及石末。 凡諸曼荼羅當用之色。或若不辨此等色者 應用燒土以為赤色。炭為黑色。大小麥末為 作餘色。若作速急之時。及碎伏
鬼 魅并作降 伏法者。應用灰作曼荼羅。於諸彩色。五鐵五 寶粳米粉三色。隨所用處各自為上。若作 三摩耶曼荼羅。應用五鐵。若作灌頂曼荼
羅。應用五寶。若作息災應用粳米粉。若作增 益當用石末色。若作降伏當用其灰。此名彩 色差別等相。從東北角而下彩色。極令端
直。右繞而布。勿令隔斷。其色界道若有麁細。 或復斷絕及不齊正。種種難起。是故應當慇 懃布色。凡諸方門要當中開。謂量九分。其八
分者。各取四分而為兩邊。取中一分而開為 門。其出入門稍應闊作。自餘諸門。以白色 末而作畫閉。其所閉者稍向外曲。或置門印
而閉其門。或置護方契印。中台及內院應用 五色而作界道。其第二院應用三色。第三外 院唯用白色而作界道。其著食院及行道院。
但用白色而作界道。餘有用灰作曼荼羅。皆 是一道。其 三 重院。一 一 各分而作三道。縱廣 分量極令平正。於三部中諸曼荼羅法。皆當
如是。或依本法所有分量。當准彼作。應置諸 尊等院。更塗牛糞及灑五淨。以明王真言持 誦香水。亦復灑淨方可畫尊。其畫尊法總為
三種。隨取一處作曼荼羅。一者畫尊形像。二 者畫作其印。三者但置其座。若畫像者。阿 闍梨極須好能畫其形貌。一一如法。身分支
節必應相稱。分明顯現與院相稱。隨其本法 說形像。瞋喜坐立一一相應。具足而作勿 令闕少。其諸聖尊像貌安置此名畫形像法。
若不絕妙畫者。應置契印。假使能畫一切諸 相。一一具足難可得成。縱欲作者淹滯時分。 多作形像亦復不善。相貌不具。即無靈驗及
不成就。是故應當置其契印。或當唯畫三部 主尊形像而置。餘作契印。天尊契印即是佛 頂。以心持誦彼真言。以白色畫觀世音自在
契印。即是蓮華。其執金剛契印。即是五股 跋折羅 (二合) 其諸餘尊。各依本法自說契印。或 若不獲彼本印者。應置部主契印。悉皆通用。
隨其諸尊等所執持器杖。即是彼印。如是略 說諸尊契印。勿須懷疑決定如是。其嚕怛羅 (二合) 契印。即是利三股叉。其妃契印即是鉢
置娑鉶。其那羅延契印即是輪印。其摩訶斯 那契印即是娑惡 (二合) 底。其梵天王契印即 是蓮華。其帝釋契印即是跋折羅 (二合) 。其火天
契印即是火爐。其閻摩契印即是單馱棒。其 泥利羝契印即是橫大刀。其龍王契印即是 羂索。其風神王契印是幢幡。其多聞天契印
即是伽馱棒。摩醯首羅契印即是三股叉。其 地神契印即是滿瓶。日月契印即是圓滿之 相。諸尊契印即吉祥等是也。隨所其印一一
而作。若畫形像者。契印及座三種應具。諸 曼荼羅縱使不說。准此應作。此名契印之法。 但置座者。其三部尊座。皆作圓形與院相應。
誦其真言中置一點。自餘諸尊或圓及方。各 誦彼等真言。中置一點。其外院尊。但呼名號 唯置一點。亦無方圓。如是畢已方作奉請。此
名第三安座之法。若作速急之事。力不及者。 應作座曼荼羅。或作一及二三曼荼羅法。其 三部主畫其形像。餘諸尊等但置契印。外院
諸尊唯置其座。准此應知一二三法。此名殊 勝廣略曼荼羅法。其先所說形像之法。若不 具足即有難起。最後第三處所總空亦不
為吉。中間契印非過非空最是微妙。如法供 養皆有靈驗。亦復易作能表其尊。是故慇懃 應用契印作曼荼羅。於佛座下置無能勝。右
邊置本部母。假使於彼曼荼羅不說。必須安 置。於中若有處空無尊位者。應置一瓶。瓶上 置般若經甲。及讀彼經。觀自在下置馬頭菩
薩。右邊置本部母。縱彼不說亦須安置。於執 金剛下置軍荼利。右邊置莽摩計母。其西門 邊置難陀跋難陀龍王。曼荼羅外西面一處
對門廂。當置訶利羝母。於一切門置跋折羅。 及置金剛羂索等。隨方契印極令可畏。於曼 荼羅第三院北面。安置摩尼跋多羅將等及
諸敬信藥叉。於曼荼羅外東面一處。別置佛 法僧寶。如法供養。縱使彼不說亦須安置。於 曼荼羅第三院東面。置文殊師利菩薩。大勢
至菩薩。佛長子菩薩。虛空藏菩薩。成就義菩 薩。無垢行菩薩。彌勒菩薩等。賢劫千菩薩。如 是等大菩薩。縱使不說亦須安置。其院南面
置金剛將菩薩。及蘇磨呼菩薩。頂行菩薩。摩 醯首羅及妃。梵王及軍闍羅持明仙王。質怛 羅 (二合) 迦陀持明仙王。枳利知持明仙王。皤
摩尊慕梨持明仙王。蘇盧者那持明仙王。只 怛羅 (二合) 婆努持明仙王。成就義持明仙王。 如是七仙。縱使不說亦須安置。其院西面置
諸摩怛羅神。佉那鉢底神。諸羯羅訶神。羅睺 阿修羅王。婆致皤羅 (二合) 那陀。及遍照阿修 羅。婆素枳等龍王。如是諸神。縱使不說亦須
安置。其院東面為其帝釋。置拔折羅印及與 諸天眷屬并淨居天。其日月天東西二面安 置其印相。作圓曼荼羅。其色日赤月白。於東
南方置火神印及諸仙藥叉眾。於其南方 置檀荼印。與諸餓鬼圍繞。於西南方置大刀 印。與諸羅剎圍繞。於其西方置羂索印。與諸
龍等圍繞。於西北方置旗幡印。與諸風神圍 繞。於其北方置伽馱印。與諸藥叉圍繞。於東 北方置輸羅印。與諸部哆眷屬圍繞。於西門
北邊置其下方瓶印。與阿修羅圍繞。如是安 置護方神已。各并眷屬如法供養。於第二院。 置如來毫相尊。如來舍惡 (二合) 底。輪王佛頂。
超勝佛頂。如來眼尊。及置如意寶幢印。并諸 使者及無能勝。如是等尊。皆悉安置於佛左 右。耶輸末底尊。大白尊。槃坦羅 (二合) 皤絲泥
尊。馬頭尊。一髻尊。多羅尊。徹 (去聲) 㗚 尊。大 吉祥尊。圓滿尊。如是等尊。置於觀自在左右。 金剛鉤尊。金剛拳尊。遜婆明王。軍荼利忿
怒尊。般坦尼訖涅 (二合) 婆尊。金剛錛鉢尊。金 剛棒尊。不淨忿怒尊。如是等尊。置於執金剛 左右邊。凡作一切曼荼羅者。皆須安置如是
等尊。其處若不滿者。即當安置自餘不說三 部諸尊。復意所樂諸尊。隨意安置。其第三 院亦復如是。於曼荼羅外。東方及南北方。各
置一座。以心觀察三部諸尊。各隨其方都請 供養。及用閼伽而奉獻之。各誦彼部部主真 言。其東方座安置佛部。其北方座安置蓮華
部。其南方座安置金剛部。如是三部一切諸 尊并諸使者。都而奉請如法供養皆生歡喜。 於其西方亦置一座。奉請一切天神如前供
養。若作息災曼荼羅者。當置三寶及諸菩薩 淨居天等。若作增益曼荼羅者。當置明尊及 真言尊。諸大威德等敬信藥叉。若作降伏曼
荼羅者。應置忿怒諸尊。及使者等諸猛害尊。 凡曼荼羅皆須應作三事法。是故應當置三 種尊。其最內院若無主者。當置般若印像。於
內院門右邊置一淨篋。於上置般若經甲。於 外門左邊置護摩火爐。用淨好木而為燒柴。 或東南方置其火爐。或隨事相應而置火爐。
安置諸尊准此應知。若於佛堂。或於窟內及 以室內。及或迮處所作曼荼羅者。隨意安 置。若作成就曼荼羅者。不應窟內及與迮處
而作。強作即損。凡作曼荼羅。於露地為上。若 於神廟及與大室。通許而作。其處若有短樹 及根大石及樹。要須除却。若除不得。當作息
災之法而除其過。又其樹瓦石等之物。若在 第二第三之院。許作法除。若當內院應棄其 處。凡曼荼羅地。以香水灑為淨。若山上作者
勿見不平之過。若平地作者勿見右過。安置 諸尊。本位及方若差者。應作息災之法而除 其過。然第二院必不得錯。是故畫位畢已。安
心普視。若有錯處即當復改。其自念誦之尊。 及與弟子念誦之尊。隨其本位任意安置。若 有弟子堪灌頂者。應作方階。灌頂之處以其
白色而階其道。又以五色作一蓮華。甚令圓 滿。以萬字等諸吉祥印。圍繞其花。或作其形 而安置之。其作食處以白色界道。所有食飲
皆置一處。所有幢幡瓶等諸供養具。亦以白 色界道。其處而安置。
瞿醯經奉請供養品第八
[0766c02] 次說奉請及供養法。作曼荼羅畢。及觀視已。 出外灑淨。面向東。禮一切諸尊而取好相。念 誦曼荼羅主真言。或誦部心真言。勿令心散
亂。乃至當見吉祥之相。得好相已。以心生 歡喜。然後方作護身等法。用辦事真言。或先 持誦有功真言。要用五尊真言而作護身。所
謂枳利枳利尊。軍荼利尊。金剛橛尊。金剛墻 尊。金剛鉤欄尊。普通諸部。而作護身降伏 諸難。或用曼荼羅主根本真言或心真言。而
作護身。其諸弟子如前所說。及心作護。作護 法已。入曼荼羅。執閼伽器真言持誦。其器用 金而作。或銀熟銅寶及娑頗底迦。或白瑠璃
或用木石商佉樹葉螺。及新瓦而作其器。勿 令闕損如法而作。中盛香水及置名花。以真 言瀉垢乃至清淨。後以曼荼羅主真言持
誦七遍。安置內院以為供養。餘處但灑即成 供養。其應置瓶。勿黑及以赤色。端正新作勿 令闕損。輕及端圓。盛香水滿。及置五穀五寶
五藥。繒綵纏頸及纏華鬘。并著花菓枝葉。 亦著柑欗散花。持誦七遍。四方及四角諸門 安置以為吉祥。或若不辦如是等瓶為灌頂
者。中置一瓶。及四門四角各置一瓶。於其出 入三重之門。各於當邊一一置瓶。於外當門 要置一瓶。假使不辦眾多瓶者。安置一瓶或
安四瓶。其門外瓶必定勿闕。其五穀者。謂胡 麻小豆大麥小麥稻穀。餘言一切穀者應知 五穀。言五藥者。謂僧祇 (一) 毘夜 (二) 乞羅 (二合)
提 婆 (三) 娑訶提婆 (四) 枳 㗚 羯 (上) 尼 (五) 餘言一切藥者 應知五藥。其五寶者。謂瑚頗金銀商佉。或珠
或寶。餘言一切寶者應知五寶。其幡竿者端 直及長。各於八方。去處不遠如法安置。東著 白幡。東南紅幡。正南黑幡。西南烟色幡。西方
赤色幡。西北方青色幡。正北黃色幡。東北赤 白幡。如是八色隨方而置。於竿頭上結絓鴆 鵲鴟尾。極令端正。或若不辦。但於四門而置。
或但東方置一白幡。其燒香爐但用瓦坏。勿 令火燒。數至一十。四方四角各置一枚。於門 及外各置一枚。或若不辨如是坏爐。瓦器亦
得。若不得辦多。於其門前但置一爐。復於四 面各竪一門。於上懸鈴傘蓋及拂并與華鬘。 亦以大麥小麥稻穀。而作生蘗。於外四面而
置供養。復於四面幔幕圍著。如前所塗四面 之地。散諸名花及稻穀。花并散諸穀花。置萬 字等諸吉祥印。如是廣設供養諸具。或復隨
力辦供養已。然後方作奉請之法。執持如前 所辦閼伽。各以本真言奉請諸尊。或復都用 曼荼羅主真言。都請諸尊。或依本法所說。如
是奉請。於佛部中。用輪王佛頂明王及以部 母真言。而請本部諸尊。於蓮華部。用濕縛婆 訶明王及吉祥部母真言。而請本部諸尊。於
金剛部。用遜婆明王及莽麼計部母真言。 而請本部諸尊。或復唯以曼荼羅主之根 本真言或心真言。用請一切內外諸尊。或以
當部主根本真言或心真言。奉請本部諸尊。 或以各各本真言。奉請諸尊。若先誦得者應 一一請。如是次第以其閼伽。依法請已。即 當奉獻般地夜 (二合)
香水。又數奉獻閼伽而作 問訊之辭。次即禮拜。然後次第作法畢已。 方作供養。初獻塗香。次即供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