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vāstivādavinayavibhāṣā (Sapoduopinipiposha) 薩婆多毘尼毘婆沙
Scroll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第四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第十二污他家
[0524b14] 馬宿、滿宿,此二人二宿出時生,因宿作名。是 豪族家,深著世樂不能捨心,是故犯戒。放逸 作惡行、污他家者,作種種惡業,破亂他人
信敬善心,是名污他家。作惡行者,作此不清 淨業,穢污垢濁故、又得惡果故,名為惡行。又 污他家者,若比丘凡有所請求,若為三寶、
若自為請求,如是一切,若以種種信物,與國 王大臣長者居士一切在家人、若出家人,皆 名污他家。何以故?凡出家人,無為無欲清淨
自守,以修道為心。若與俗人信使往來,廢亂 正業,非出家所宜。又復若以信物贈遺白衣, 則破前人平等好心。於得物者,歡喜愛敬。不
得物者,縱使賢聖無愛敬心,失他前人深厚 福利。又復倒亂佛法,凡在家人應飲食衣 服供養出家人,而出家人反供養白衣,仰失
聖心又亂正法。凡在家人常於三寶求清淨 福田,割損血肉以種善根。以出家人信物 贈遺因緣故,反於出家人生希望心,破他 前人於三寶中清淨信敬,又失一切出家人
種種利養。若以少物贈遺白衣,縱使起七寶 塔種種莊嚴,不如靜坐、清淨持戒,即是供養 如來真實法身。若以少物贈遺白衣,正使得
立精舍猶如祇桓,不如靜坐、清淨持戒,即 是清淨供養三寶。若以少物贈遺白衣,縱 令四事供滿閻浮提一切聖眾,不如靜坐、
清淨持戒,即清淨供養一切聖眾。若有強力 欲破塔壞像,若以贈遺得全濟者,當賣塔地 花果。若塔有錢、若餘緣得物,隨宜消息。若有
強力欲於僧祇作破亂折減,若僧祇地中 隨有何物,賣以作錢隨緣消息。若僧常臘、若 面門臘,若有強力欲作折減,隨此地中所
有出物以消息之。父母是福田,則聽供養。 若僧祇人,以為僧祇役故,此則應與。若施 主欲與眾僧作食,欲知法則,此應與一切孤
窮乞匃,憐愍心故應與。一切外道常於佛法 作大怨敵伺求長短,是應與。若為身命衣鉢 隨緣乞求,而以與之,以免禍難。
[0524c21] 共女人一 床坐者,比丘不得與女人同床坐,若坐,突吉 羅。不得同席同褥,皆突吉羅。長床相接,但
異席異褥異氈,令中間空絕,氈褥各異得 坐。女人者,一切女人,母女姊妹不問親踈一 切不聽,以壞威儀故。
[0524c26] 以香塗身者,香薰 衣,四眾得突吉羅;比丘尼得波逸提,以女 人染著深故。五眾盡不得以香水灑地,除為 三寶。
[0524c29] 自貫花鬘亦使人貫者,所以不聽者, 以此中所作惡行,或是先作、或以制戒,妨廢 行道故。正為三寶,亦不得作。又云:若以花香
瓔珞莊嚴之具,不得著佛身上,但散地供養。 若比丘以花供養眾僧,不得以散身上。若以 花著漿飲上,亦不聽飲。若令象鬪乃至雞鬪,
五眾盡不聽。若比、丘比丘尼作殺心,令鬪死 者,波逸提;不死者;突吉羅。三眾令鬪,突吉羅。 五眾盡不聽走,除有急難因緣。五眾盡不聽
啼哭,乃至父母喪亡一切不聽。四眾得突吉 羅,比丘尼得波逸提,以愛戀心深故。一切五 眾不聽大喚,以壞威儀故,除急難因緣。一切 五眾不得嘯謬語,以壞威儀。
[0525a12] 爾時阿難者。
[0525a12] 問 曰:「阿難是佛侍者,何以離佛遊行?」
[0525a13] 答曰:「阿難 隨有緣眾生應受化故。」
[0525a14] 問曰:「阿難何時得離 佛遊行?」
[0525a15] 答曰:「佛若入禪,得離遊行。又佛至他 方,阿難力不能去,爾時得離。又承佛使命,得 離遊行。」
[0525a17] 阿難持空鉢入還空鉢出。
[0525a17] 問曰:「阿 難是佛侍者,有大功德,兼是所生土地皆是 親里,何故乞食空出?」
[0525a19] 答曰:「馬宿、滿宿於中 作大非法,侵陵污辱種種惡行,得免惱害 以是大幸,何況得食。又阿難少小出家,歲月 既久故,不識阿難也。」
第十三戾語戒
[0525a24] 若如是者,諸如來眾得增長利益,以共語相 教共出罪故。
[0525a25] 問曰:「經中說但自觀身行,諦視 善不善。而云展轉相教,不相違耶?」
[0525a26] 答曰:「佛 因時制教,言乖趣合,不相違背也。佛以前人 心有愛憎發言有損,是以云但自觀身行;
若為慈心有利益者,是故應共語相教也。若 鈍根無智,言說無利,是故說言但自觀身;若 聰智利根,發言有益,是則應展轉相教。若
少聞少見,出言無補,是故云但自觀身行;若 廣聞博見,有所弘益,則展轉相教。又云:若 為利養名聞有所言說,是故云但自觀身行;
若為利安眾生闡揚佛法,則應展轉相教。又 云:為現法樂,是故言但自觀身行;若欲以 法化益眾生使天下同己,則應展轉相教。又
為新出家愛戀父母兄弟妻子,是故言但自 觀身行;若久染佛法力能兼人,則應展轉 相教。」
次二不定法初
[0525b12] 時毘舍佉即到掘多舍。
[0525b12] 問曰: 「毘舍佉聰明利根大德重人,知比丘與女人 屏處坐,何故往?」
[0525b14] 答曰:「是人已入道迹、深樂佛 法。佛常自說:『聽法有五事利:一得聞未曾 聞法、二已曾聞清淨堅固、三除邪見、四得正
見、五解甚深法。』是以毘舍佉樂法情深,不 以嫌疑自礙。」
[0525b18] 佛說種種法者,在家人未入道 迹,多為說布施功德。出家人已入道迹者, 多為說持戒功德。
[0525b20] 與諸比丘結戒者,一為止 誹謗故。二為除鬪諍故。三為增上法故。比丘 出家迹絕俗穢,為人天所宗,以道化物,而
與女人屏處私曲鄙碎,上違聖意、下失人天 宗向信敬。四為斷惡業次第法故。初既屏處, 漸染纏綿無所不至,是以防之。於如是人
終不為身,若為他人、若為財利故者,此是成 就無漏信人,終不故作妄語。正使凡夫深樂 佛法,乃至失命因緣不作妄語,而況聖人。若
人語言:「汝若妄語,不害汝命。若不妄語,當害 汝命。」即自思惟:「我不妄語,害此肉身滅此一 身。若妄語者,滅無量身兼害法身。」誓不妄語。
人復語言:「汝若妄語,活汝父母兄弟姊妹一 切親族。若不妄語,一切所親盡皆殺之。」尋復 思惟:「我不妄語,害此一世生死親族。我若妄
語流轉三惡,永失人天累世親族眷屬,又失 賢聖出世眷屬。」是名不為他而作妄語。又復 語言:「汝若妄語,與汝珍寶種種財利。若不
妄語,則不與汝。」即便思惟:「我不妄語,失此俗 財。我若妄語,失聖法財。」是名不為財利而作 妄語。
[0525c11] 不定者,佛坐道場時,已決定五篇戒 輕重通塞,無往不定。此所以言不定者,直 以可信人不識罪相輕重、亦不識罪名字,設
見共女人一處坐,不知為作何事?為共行婬? 為作摩觸?為作惡語?為過五六語?故言不定。 此與女人屏處坐戒,或已結或未結,作實
覓毘尼者,若比丘或初言爾、後言不爾,或 言我不往、不作是罪。應隨可信人語,與實覓 毘尼。所以爾者,欲令罪人折伏惡心,又令
苦惱不覆藏罪,又令梵行者得安樂住,又肅 將來令惡法不起。實覓毘尼者,與人受具戒、 作依止、畜新舊沙彌,皆成,但得突吉羅。從不
教毘尼,乃至不應相言事,皆不成,亦得突吉 羅。若作羯磨已,若說先罪,應解羯磨,隨罪 輕重治;若不說,盡形壽不解羯磨。
[0525c25] 第二不定 法,正以處二法為異,一切盡同。與實覓毘尼, 亦同。二不定竟。
三十事初結長衣戒因緣
[0525c29] 六群比丘者,一難途、二跋難陀、三迦留陀夷、 四闡那、五馬宿、六滿宿。云二人得漏盡入 無餘涅槃:一迦留陀夷、二闡那;二人生天上,
又云:二人犯重戒。又云:不犯,若犯重者,不 得生天也:一難途、二跋難陀。二人墮惡道 生龍中:一馬宿、二滿宿。二人善解算數陰陽
變運:一難途、二跋難陀。二人深通射道:一迦 留陀夷、二闡那。二人善於音樂種種戲笑:一 馬宿。二滿宿。二人善於說法論議:一難途、二
跋難陀。二人深解何毘曇:一迦留陀夷、二闡 那。二人事事皆能,亦巧說法論議,亦解阿毘 曇:一馬宿、二滿宿。又云:此六人無往不通,
通達三藏十二部經,內為法之樑棟、外為 佛法大護。二人多欲:一難途、二跋難陀。二 人多瞋:一馬宿、二滿宿。二人多癡:一迦留陀
夷、二闡那。又云,三人多欲:一難途、二跋難 陀、三迦留陀夷。二人多瞋:一馬宿、二滿宿。 一人多癡,闡那是也。五人是釋種子王種:
難途、跋難陀、馬宿、滿宿、闡那;一是婆羅門種, 迦留陀夷。六人俱是豪族,共相影響相與為 友宣通佛教。
[0526a20] 著異衣者,畜積既多,故隨 時異所著各異。又云:直著一衣,但隨時處異。 又云:一日之中隨所著衣,過後夜已,次日
更不重著,日日不同。
[0526a23] 畜積如是種種餘衣。
[0526a24] 問曰:「何由得如是種種衣服?」
[0526a24] 答曰:「既是貴 姓,又多知識、多人樂與,兼復多欲,是故衣 多。」
[0526a26] 問曰:「何以作如是畜積多衣?」
[0526a26] 答曰:「本是 豪族,先在家時愛著瓔珞種種服飾。雖樂法 出家,以本習故樂好衣鉢。又世世已來性常 多欲,是以今故聚積無厭。」
[0526a29] 問曰:「此淨施者,是 真實施?為是假名施?」
[0526b01] 答曰:「一切淨施。九十六 種無淨施法,佛大慈大悲方便力故教令淨 施,是方便施,非是真施也。」
[0526b03] 令諸弟子得畜長 財而不犯戒。
[0526b04] 問曰:「佛何以不直令弟子得畜 長財,而強與結戒設此方便?」
[0526b05] 答曰:「佛法以少 欲為本,是故結戒不畜長財。而眾生根性不 同,或有眾生多須畜積,而後行道得證聖
法。是故如來先為結戒而後方便,於佛法 無礙、眾生得益。如昔一時有比丘來白佛言: 『與我清淨房舍、幡幢花蓋繒綵被褥,以香塗
地,絲竹音樂種種莊嚴。』佛勅阿難處處求索, 即與具之。比丘在中心安行道,佛隨其所 應而為說法,即於是處斷結漏盡成阿羅漢,
三明六通具足聖法。以是因緣,佛法通塞眾 生根性,唯佛知之,不應致難。此比丘從第 六天上來生人間,隨本所習因而度之,是故 既作淨施,得畜長財而不犯戒。」
[0526b17] 問曰:「淨主比 丘不犯,長財犯耶?」
[0526b18] 答曰:「無犯。此方便施,是 他物故。」
[0526b20] 三十事初。與諸比丘結戒者,一以為俗利 則道利不成,又失檀越信敬淨心。比丘無厭 與俗無別,有違佛教四聖種法。此是共戒,比
丘、比丘尼俱得捨墮,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 突吉羅。長物凡有五種:一重寶、二錢及似 寶、三若衣若衣財應量已上、四一切不應
量若衣若衣財、五一切穀米等一切錢寶,比 丘不得畜。若僧中次第付者,比丘即應向 比丘說淨,若不說淨,重寶應捨與同意淨人,
如畜寶戒中說,應僧中作波逸提悔過。若錢 及似寶,除百一物數,一切亦應捨與同心淨 人,如畜寶戒中說作突吉羅懺。錢寶說淨有
二種:若白衣持錢寶來與比丘,比丘但言:「此 不淨物,我不應畜;若淨當受。」即是淨法。若 白衣言:「與比丘寶。」比丘言:「我不應畜。」淨人
言:「易淨物畜。」即是作淨。若白衣不言易淨物 畜、比丘自不說淨,直置地去。若有比丘,應從 說淨,隨久近畜。若無比丘,不得取,取得捨墮。
若得應量衣、不應量衣,若即說淨益善;若不 說淨,乃至十日無咎,至十日時應與人、若 作淨、若受持。若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
一日地了時、應量衣應捨、對手作波逸提懺; 不應量衣應捨,作突吉羅懺。若比丘得穀米 等,即日應作淨。若無白衣,四眾邊作淨。若
不作淨至地了時,穀應捨,作突吉羅懺。
[0526c15] 沙彌 應畜上下衣,一常著衣,當安陀會;二當欝多 羅僧,令清淨入眾僧及行來時著。得畜泥 洹僧、一竭支、一富羅。隨身所著物,各聽畜
一,自外一切盡是長財。沙彌若得錢寶,亦即 時說淨;若不即說,錢寶應捨,作突吉羅懺。 若得應量、不應量衣,亦至十日;過十日,長物
捨,作突吉羅懺。一切穀米等亦不得過一宿, 同比丘法。五種衣中三種衣,過十日捨墮:一 牛嚼衣、二鼠嚙衣、三火燒衣。此三糞掃衣,長
過十日得捨墮。二種衣不得捨墮,一男女初 交會污衣、二女人產污衣,過十日得突吉 羅。
[0526c27] 十日者,佛知法相,不緩不急、不增不損,正 制十日。初日得衣,即不見擯、不作擯、惡邪不 除擯。若彼心亂、心病、壞心,若不解擯,不得
本心,乃至命盡不犯此戒;後若解擯,若得本 心,還計日成罪。若初日得衣,上入天宮,北至 欝單越住。彼若至命盡,不犯此戒;後歸本
處,計日成罪。若初日得衣,至五日,若不見擯、 惡邪不除擯,若狂心亂心病壞心,上入天宮, 北至欝單越;後還解擯,若得本心、若還本
處。有言:從解擯日次第十日成罪。有言:取前 五日,數後五日然後成罪。律師言:後是定 義。西拘耶尼、東弗婆提,盡有比丘戒法。亦同
龍宮,物皆有主。是故三處,不同天上觸物自 然。欝單越物皆無主,二處兼無比丘戒法。
[0527a12] 淨施法者,如錢,一切寶物,應先求一知法 白衣淨人語意令解:「我比丘之法,不畜錢 寶。今以檀越為淨主,後得錢寶盡施檀越。」
得淨主已後得錢寶,盡比丘邊說淨,不須說 淨主名。說淨已隨久近畜。若淨主死、遠出異 國,應更求淨主。除錢及寶,一切長財盡五眾
邊作淨。應求持戒多聞有德者而作施主,後 設得物,於一比丘邊說淨主名而說淨法。 若淨主死、遠至異國,更求淨主。除不見擯、惡
邪不除擯;六罪人:一出佛身血、二破僧輪,并 犯四重。於六中但犯一事,亦不得作淨主。得 戒沙彌,聾瘂盲瞎狂心亂心病壞心,婆利婆
沙摩那埵五法人,凡淨施者。欲令清淨作證 明故,不生鬪諍,如是等人則不如法。若說 淨錢寶,後貿一切衣財,作三衣鉢器入百
一物數,不須說淨;自百一物外一切說淨。若 捨墮錢寶易得,一切衣財作百一物。先畜錢 邊,突吉羅對手懺。先畜寶邊,得捨墮罪,應僧
中懺。已貿衣財作百一物,不須復捨,已入淨 故。若百一物外,作衣不作衣一切說淨。若說 淨錢寶及以衣財,若人貸去,後時寶更還寶,
錢更還錢,衣財不須說淨。若貸異物,後還 不相似物,更須說淨,以物異故。若說淨一切 衣財作百一物數,更不須說淨。若作淨餘
長應量、不應量衣。若長器物,盡更說淨。若先 應量捨墮物,即作應量不應量衣,此衣盡捨, 作波逸提懺。若先不應量捨墮物,即作應量
不應量衣,此衣盡捨,作突吉羅懺。若先應量 捨墮物,更買得衣財,即作應量不應量衣,此 衣不捨,懺先波逸提罪。若先不應量捨墮
物,更買得衣財,作應量不應量衣,此衣不 捨,已入淨故,懺先突吉羅罪。
[0527b14] 僧伽梨、欝多 羅、僧安陀會,所以作此三名差別者,欲現 未曾有法故。一切九十六種盡無此三名,
以異外道故作此差別。又僧伽梨,下者九條、 中者十一條、上者十三條。中僧伽梨,下者 十五條、中者十七條、上者十九條。上僧伽梨,
下者二十一條、中者二十三條、上者二十五 條。下僧伽梨二長一短,中僧伽梨三長一短, 上僧伽梨四長一短。若下僧伽梨三長一短,
得受持得著行來,得突吉羅。中僧伽梨四長 一短、二長一短,得受持著行來,得突吉羅。 上僧伽梨二長一短、三長一短,得受持著行
來,得突吉羅。正衣量三五肘,若極長六 肘、廣三肘半。若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