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ūlasarvāstivādavinayavibhaṅga (Genben Shuo Yiqie You Bu Pi Nai Ye)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第一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毘奈耶序
稽首大悲尊, 能哀愍一切;
面滿如初日, 目淨若青蓮。
佛生調伏家, 弟子眾調伏;
調伏除眾過, 敬禮法中尊。
佛說三藏教, 毘奈耶為首;
我於此教中, 略申其讚頌。
如樹根為最, 條幹由是生;
佛說律為本, 能生諸善法。
譬如大堤防, 瀑流不能越;
戒法亦如是, 能遮於毀禁。
諸佛證菩提, 獨覺身心靜;
及以阿羅漢, 咸由律行成。
三世諸賢聖, 遠離有為縛;
皆以律為本, 能至安隱處。
若此調伏教, 安住於世間;
即是諸如來, 正法藏不滅。
戒是能安立, 如來正法燈;
離此即便無, 安隱涅槃路。
佛遊於世間, 隨處說經法;
律教不如是, 故知難值遇。
如地載群生, 能長諸卉木;
律教亦如是, 能生諸福智。
佛說由律教, 能生眾功德;
奉持得解脫, 毀破生惡趣。
象馬若不調, 制之以鉤策;
律教亦如是, 不調令善順。
如城有隍塹, 能禦諸怨敵;
律教亦如是, 能防於破戒。
譬如大海水, 能漂於死屍;
律教亦如是, 能除諸破戒。
律是法中王, 諸佛之導首;
苾芻喻商旅, 此為無價珍。
破戒逾蛇毒, 律如阿伽陀;
盛壯意難調, 以律為轡勒。
律於善道處, 常與作橋梁;
亦於惡趣海, 能與為船栰;
若行於險路, 戒為善導者;
若昇無畏城, 以戒為梯隥。
大師最勝尊, 親說於律教;
此二無差別, 咸應歸命禮。
佛及聖弟子, 咸依律教住;
於戒生恭敬, 故我歸命禮。
我依律讚歎, 此說應尊重;
於初首歸依, 吉祥事成就。
毘奈耶大海, 涯際淼難知;
差別相無窮, 豈我能詳悉。
大師律教海, 甚深難可測;
我今隨自能, 略讚於少分。
世尊涅槃時, 普告諸大眾;
汝於我滅後, 感應尊敬戒。
故我申讚頌, 欲說毘奈耶;
仁等應至心, 善聽調伏教。
別解脫經難得聞, 經於無量俱胝劫;
讀誦受持亦如是, 如說行者更難遇。
諸佛出現於世樂, 演說微妙正法樂;
僧伽一心同見樂, 和合俱修勇進樂。
若見聖人則為樂, 并與共住亦為樂;
若不見諸愚癡人, 是則名為常受樂。
見具尸羅者為樂, 若見多聞亦名樂;
見阿羅漢是真樂, 由於後有不生故。
於河津處妙階樂, 以法降怨戰勝樂;
證得正慧果生時, 能除我慢盡為樂。
若有能為決定意, 善伏根欲具多聞;
從少至老處林中, 寂靜閑居蘭若樂。
合十指恭敬, 禮釋迦師子;
別解脫調伏, 我說仁善聽。
聽已當正行, 如大仙所說;
於諸小罪中, 勇猛亦勤護。
心馬難制止, 勇決恒相續;
別解脫如銜, 有百針極利。
若人違軌則, 聞教便能止;
大士若良馬, 當出煩惱陣。
若人無此銜, 亦不曾喜樂;
彼沒煩惱陣, 迷轉於生死。
[0627c23] 總攝頌曰:
若作不淨行, 不與取斷人;
妄說上人法, 斯皆不共住。
不淨行學處第一之一
[0627c27] 別攝頌曰:
蘇陣那無犯, 苾芻在林中;
弱腰及長根, 妙喜三皆犯。
晝日房中睡, 閑林離欲人;
善與昔因緣, 應知頌總攝。
[0628a03] 爾時薄伽梵,從初證覺於十二年中,諸聲聞 弟子無有過失,未生瘡疱。世尊為諸弟子,說 略別解脫戒經曰:
「一切惡莫作, 一切善應修;
遍調於自心, 是則諸佛教。
護身為善哉! 能護語亦善;
護意為善哉! 盡護最為善。
苾芻護一切, 能解脫眾苦;
善護於口言, 亦善護於意。
身莫作諸惡, 常淨三種業;
是則能隨順, 大仙所行道。」
[0628a14] 至十三年,在佛栗氏國,時羯闌鐸迦村,羯 闌鐸迦子名蘇陣那,富有資財多諸僕使,金 銀珍寶穀麥盈溢,所貯貲貨如毘沙門天王。
於同類族娶女為妻,歡樂而住。彼於異時,於 佛法僧深生敬信,歸依三寶受五學處:所謂 殺生、偷盜、欲邪行、虛誑語及飲諸酒,悉皆遠
離。由斯敬信日漸增廣,便以正信捨家趣非 家,剃除鬚髮而披法服。既出家已,與諸親屬 相雜而住,猶如昔日在家無異。爾時具壽蘇
陣那便自思念:「豈容我於善說法律而為出 家,應證未證應得未得,與諸親族相雜而住。 我今宜應捨離親屬,執持衣鉢遊行人間。」作 是念已,便捨親屬行詣他方。
[0628a26] 逢世飢饉乞食 難得,父母於子尚不相濟,況餘乞者。時蘇 陣那作是念已:「今我親屬財食殷富,宜應就
彼羯闌鐸迦村,勸於僧田廣設供養:若 麨 、若 粥、或常施食、或請喚食、或八日、十四日、十五 日食,教諸親屬少興福業為饒益事。」時蘇陣
那便捨他方,執持衣鉢漸次遊行,遂至羯闌 鐸迦村,去斯不遠在阿蘭若住小房中。時蘇 陣那詣親屬所,廣為諸人讚揚佛法僧寶,令
於大眾設諸供養而作饒益。時蘇陣那在阿 蘭若修杜多行,但三衣糞掃衣,常乞食次第 乞。時諸親族於日日中,恒以上妙甘美飲食
施眾僧已,蘇陣那持衣鉢入村中,以次而乞 到其本舍,既無所獲捨之而出。
[0628b10] 蘇陣那母有 事他行,時有老婢遙見蘇陣那憶識容顏,知 無所獲疾疾而去。老婢見已詣蘇陣那母處白
言:「大家知不?長子蘇陣那久離鄉邑,今還故 居,乞求不獲疾疾而去。」時蘇陣那母作如是 念:「豈非我子有憶戀耶?情生不樂欲歸於俗,
不愛沙門被沙門所苦,羞慚厭捨沙門行耶?」 作是念已遂便出村,屆蘇陣那所居之處告 曰:「蘇陣那!汝有憶戀耶?情生不樂欲歸俗耶?
不愛沙門被沙門所苦,羞慚厭捨沙門行耶? 蘇陣那!我家中物及娉時財,汝且聽說,我自 所有金銀之物積為大聚,兩邊人坐互不相
見。又汝父財物官印金錢數有百千萬億,況 復諸餘雜類財貨,汝可還家隨情受樂任為 福施。」說是語已,時蘇陣那白母言:「我無憶戀
情有不樂歸還故居,亦無不愛沙門被沙門 所苦羞慚厭捨。」時蘇陣那母聞是語已,便自 思念:「非我所堪令其返服,應可別設餘計。」
[0628b27] 時 母還舍告新婦曰:「爾若月期時至可報我知。」 新婦敬諾,後於異時月期既至,白言:「大家!我
今月期時至,欲何所作?」姑曰:「時過洗浴冠 眾花鬘,塗以名香著諸瓔珞,嚴身之具咸令 備盡,如蘇陣那昔在家日,情所樂事皆悉為
之。」婦既聞已莊飾事周,還至姑所白言:「大家! 如蘇陣那昔所愛好我已為之,沐浴嚴身著 諸衣服,若有所作今是其時。」時蘇陣那母遂
與新婦同車而去,詣蘇陣那所住之處,到已 下車足步而進。時蘇陣那在小房外遊步經 行,母既見已告曰:「蘇陣那!如汝所云無有憶
戀,廣說如上。今汝新婦身淨宜留種子,無令 財物沒入於官。」時蘇陣那先未制戒不見欲 過,覩少年婦情生染著,欲火燒心,告其母
曰:「我豈合耶?」母曰:「為留種子法應如是。」時蘇 陣那牽故二手,便向屏處脫去法服,遂即再 三行不淨行。時有有情至求勝行,有解脫性
趣向涅槃,棄背生死三界五趣無心樂著,以 最後身從勝妙天來託婦胎。若明慧女人,有 五種別智異於餘女:一、知男子有欲心;二、知
時節;三、知從某人得娠;四、知是男;五、知是女。 若是男者依右脇住,若是女者居在左脇。時 彼婦人心生歡喜,白其姑曰:「大家知不?我已
有娠,居在右脇,必定是男,光顯宗胄。」其姑聞 已心大慶喜,作如是言:「我於昔來情希善子 紹嗣家門,冀彼長成終懷報德,常修福慧利
益我等。」姑知是事,便以新婦置在高樓隨時 供給,女醫調膳不令差舛,身具瓔珞,如天婇 女遊歡喜園進止威儀。常處床座足不履地,
目不覩惡色,耳不聽惡聲,寢食往來曾無違 忤。經九月已便生一子,顏貌端嚴人所愛樂, 額廣眉長鼻高脩直,頂圓若蓋色美如金,垂
手過膝眾皆敬仰。經三七日歡會宗親,其姑 以兒告諸親曰:「此子今者欲作何名?」眾人議 曰:「此兒因種子法而求得之,可名種子。」其
姑即便授八養母:二供乳哺、二作褓持、二為 澡浴、二共歡戲。給以乳酪酥精石蜜,及餘上 妙甘美飲食而用資養,速便長大如蓮出池。
既漸童年學諸技藝算數書印,取與質納皆 盡其妙。於八種術善能占相:所謂相寶、相衣、 相宅、相木、相象、相馬、相男、相女。彼於異時深
生正信,歸向三寶受五學處,同父信心念念 增長。遂捨家趣非家求出離行,於善說法律 剃除鬚髮而披法服,獨處閑靜無放逸心,策
勤勇猛專念而住,淨修梵行。於現法中證悟 圓滿,破無明 [穀-禾+卵] 斷三界惑成阿羅漢,三明 六通具八解脫得如實知,我生已盡,梵行已
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心無障礙如手撝空, 刀割香塗愛憎不起,觀金與土等無有異,於 諸名利無不棄捨,釋梵諸天悉皆恭敬。爾時
具壽種子,證阿羅漢受解脫樂,即說頌曰:
「聖行已圓滿, 不墜於父財;
我此最後身, 盡除諸過患。」
[0629a23] 時蘇陣那作不淨行已,世尊於無量百千聲 聞苾芻大眾中而為說法,所謂離貪、瞋、癡心 慧解脫。時蘇陣那亦在眾中聽佛說法,既聞
法已,心懷愁惱深生追悔, 赧 容伏面默爾無 言,即便歸房懷憂而住。後於異時有諸苾芻, 巡觀房宇次至蘇陣那所住之房,共為談話,
見蘇陣那懷愁而住。時諸苾芻謂蘇陣那曰: 「汝於先時見有客至,逢迎歡笑先唱善來,為 持衣鉢及諸資具。何故今時見我等來,心懷
愁惱伏面而住默然無語?汝蘇陣那為身病 耶?為心痛乎?」時蘇陣那告言:「諸具壽!我非身 病而心有焦熱。」問言:「何故心有焦熱?」時蘇陣
那具說其事。時諸苾芻聞其說已,不喜不嫌 從座而去還詣佛所,到已禮佛雙足在一面坐, 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告諸苾芻曰:
「此穌陣那於有漏中,先作非法行不淨行。」爾 時世尊以此因緣集苾芻眾,佛是知者見者, 知而問非知不問,時而問非時不問,有利而
問無利不問,破決隄防為除疑惑有利而問, 告蘇陣那言:「汝實作斯不端嚴事耶?」白佛言: 「實爾。大德!」佛告蘇陣那:「汝非沙門、非隨順行、
不清淨、非威儀,非出家人之所應作。蘇陣那! 云何汝今於我所說,離貪、瞋、癡心慧解脫,微 妙法中而為出家,作斯非法可惡之事?癡人!
寧以男根置在猛害毒蛇口中,不安女根中。」 世尊以種種方便說厭污事呵責蘇陣那已, 告諸苾芻曰:「由此因緣我觀十利,為聲聞弟
子於毘奈耶制其學處。云何為十?一、攝取於 僧故;二、令僧歡喜故;三、令僧樂住故;四、降 伏破戒故;五、慚者得安故;六、不信令信故;七、
信者增長故;八、斷現在有漏故;九、斷未來有 漏故;十、令梵行得久住故。顯揚正法廣利人 天。我今為諸聲聞弟子,於毘奈耶制其學處, 應如是說:
[0629b28] 「若復苾芻,與諸苾芻同得學處,不捨學處、學 羸不自說,作不淨行兩交會法。此苾芻亦得 波羅市迦,不應共住。」
[0629c01] 爾時世尊為諸苾芻制 斯學處已,在羯闌鐸迦池竹林園中。于時有 一苾芻,去斯不遠在阿蘭若小室中住。於彼
林中有一雌獼猴貪飲食故至苾芻所,苾芻 每以殘食與之,便即共行不淨行。時有眾多 苾芻,巡遊觀看詣阿蘭若,至苾芻住處,便
共言談在一面坐。彼雌獼猴憶先惡事來至 其所,目視苾芻以身相就,苾芻見已羞見餘 人,即便遮却,如是再三。時雌獼猴遂大瞋怒,
即以足爪爬爴苾芻,頭面及衣並皆破裂,便 向一邊鳴叫跳躑。時諸苾芻,見是事已即便 問曰:「具壽!此野獼猴何故初來先觀爾面復
以身就,汝見便遮,如是再三瞋怒爬爴身 衣,並破鳴叫跳躑?」時彼苾芻具以事白。諸苾 芻聞,告言:「具壽!豈非世尊遮諸苾芻行不淨
行。」彼便報曰:「世尊制戒但制人趣不遮傍 生。」時諸苾芻聞是語已,不嫌不喜捨之而去, 并與俱行往詣佛所,禮佛足已在一面坐,便
以上事具白世尊。世尊告曰:「人趣尚制,況復 傍生!彼愚癡人犯波羅市迦。」爾時世尊以此 因緣集苾芻眾,知而故問:「苾芻!汝實作是不
端嚴事罪惡法耶?」白言:「實爾。」世尊以種種呵 責廣說如前。爾時世尊告諸苾芻:「前是創制, 今是隨制,我今更於毘奈耶中,為諸苾芻制 其學處,應如是說:
[0629c26] 「若復苾芻,與諸苾芻同得學處,不捨學處、學 羸不自說,作不淨行兩交會法,乃至共傍 生,此苾芻亦得波羅市迦,不應共住。」
[0629c29] 若復苾芻者,謂蘇陣那等。苾芻有五:一、名字 苾芻;二、自言苾芻;三、乞求苾芻;四、破煩惱苾
芻;五、白四羯磨圓具苾芻。言名字苾芻者,如 人立字名作苾芻,或世共許、或是苾芻種族, 因此喚為苾芻,是謂名字苾芻。云何自言苾
芻?若人實非苾芻,自言我是苾芻、或是賊 住自稱苾芻,是謂自言苾芻。云何乞求苾 芻?若諸俗人常為乞求以自活命,是名乞求
苾芻。云何破煩惱苾芻?若人能斷諸漏煩惱 所有焦熱,諸苦異熟未來生老死,能善了知 永除根本,如斷多羅樹頭證不生法,是名破 煩惱苾芻。
云何白四羯磨圓具苾芻?謂身無障難,作法 圓滿是不應呵,是名羯磨圓具苾芻。今此所 言苾芻義者,意取第五。言復者,謂更有餘如 是流類。
[0630a15] 與諸苾芻者,謂共諸餘苾芻也。
[0630a15] 同得 學處者,若有先受圓具已經百歲,所應學事, 與新受者等無有異。若新受圓具,所應學事,
與百歲圓具者事亦不殊,所謂尸羅、學處、持 犯軌儀咸皆相似而得,故名同得學處。
[0630a20] 言不捨學處者,齊何名為不捨學處?謂對癲 狂、心亂、痛惱所纏,聾瘂、癡人而捨學處,皆不 名為捨。若於獨靜處作獨靜想,或於獨靜處
作不獨靜想,或於不獨靜處作獨靜想,非捨 學處。若中方人對邊方人作中方語,捨不成 捨,若解成捨。若邊方人對中方人作邊方語,
若中方人對中方人作邊方語,捨不成捨,若 解成捨。若邊方人對邊方人作中方語,准上 應知。若對睡眠、入定、非人、天等,變化傍生及
諸形像,或時閙亂,或不審告住本性人,皆不 成捨。
[0630b01] 言學羸不說者,應為四句:有捨學處非 學羸而說、有學羸而說非捨學處、有捨學處 學羸而說、有不捨學處非學羸而說。云何有
捨學處非學羸而說?如有苾芻,情懷顧戀 欲希還俗,於沙門道無愛樂心,為沙門所 苦羞慚厭背,詣苾芻所作如是言:「具壽存念!
我某甲今捨學處。」是名捨學處。或云:「我捨佛 陀、達摩、僧伽。」或云:「我捨素呾羅、毘奈耶、摩 [口*窒]
里迦。」或云:「我捨鄔波馱耶、阿遮利耶。」或云:「知 我是俗人、知我是求寂、扇侘、半擇迦、污苾芻 尼、殺父害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惡心出佛
身血、是外道是趣外道者、賊住、別住、不共住 人。」乃至說云:「我於仁等同法者同梵行者,非 是伴類。」是名捨學處非學羸而說。云何有學
羸而說非捨學處?如有苾芻,情懷顧戀欲希 還俗,於沙門道無愛樂心,為沙門所苦羞慚 厭背,詣苾芻所作如是言:「具壽!知不?梵行難
立,靜處難居,獨一難住,難居林野,受惡臥 具。我憶父母、兄弟、姊妹、受業師主,我欲學諸 工巧及營農業,於我家族情希紹繼。」若苾芻
雖作如是種種追悔言辭,然而不云:「我捨學 處。」是名學羸而說非捨學處。云何學羸而說 亦捨學處?如有苾芻,情懷顧戀廣說如前,乃
至作追悔言而云我捨學處,廣說如前,乃至 同梵行者非是伴類,是名學羸而說亦捨學 處。云何不捨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