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ūlasarvāstivādavinayavibhaṅga (Genben Shuo Yiqie You Bu Pi Nai Ye)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Scroll 3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第三 十六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足食學處第三十四
[0821a24] 爾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 告諸苾芻曰:「我為一坐食時常得少欲無病, 起居輕利氣力康強安樂而住。汝等亦應為
一坐食,由一坐食故亦得少欲無病,起居輕 利氣力康強安樂而住。」
[0821a28] 如佛所說,一坐食時 有如是功德,時諸苾芻皆一坐食。然正食時 見阿遮利耶、鄔波馱耶及餘耆宿來至其
處,即便離座。既離座已,將為足食,更不敢食。 由少食故,顏色痿黃身體羸瘦。世尊見已知 而故問阿難陀:「我一坐食乃至得安樂住,教
諸苾芻亦一坐食得安樂住。何故諸苾芻顏 色痿黃身體羸瘦?」阿難陀白佛言:「世尊!如佛 所說:『我一坐食得安樂住,汝等亦應為一坐
食得安樂住。』時諸苾芻如佛所教為一坐食, 正噉食時見二師來及諸尊宿,即起離座。既 離座已,將為足食,更不敢食。由少食故,顏色
痿黃身體羸瘦。」佛告阿難陀:「若苾芻食時,乃 至未足已來隨意飽食,若受食已更不應起。」
[0821b13] 如佛所教,乃至未足已來隨意飽食,若受食 已更不應起者,時諸苾芻隨得多少羹菜之 類,及食熟豆,即謂足食,起已更不敢食。由此
因緣身皆瘦損。世尊見已問阿難陀曰:「我教 諸苾芻,凡欲食時行鹽已去乃至未足已來 隨意飽食,若受食已更不應起。何故諸苾芻
身體羸瘦不能充悅?」時阿難陀即以上緣具 白世尊,乃至身體羸瘦不能充悅。世尊以是 因緣告阿難陀曰:「有五種珂但尼食 (是嚼齧義也) ,
若食不成足食。云何為五?謂一、根,二、莖,三、 葉,四、花,五、果。食此五時不成足食。有五種蒲 繕尼食 (是含噉義也)
,食成足食。云何為五?一、飯,二、 麥豆飯,三、 麨 ,四、肉,五、餅,噉此五時名為足 食。若苾芻先食五種嚼食,後時得食五種噉
食。若先食五種噉食,更不應食五種嚼食。若 更食者,得越法罪。」
[0821b28] 如世尊說五種嚼食不名 足食,五種噉食名足食者,時諸苾芻所受得 食纔食少許,有緣起已,即謂成足更不敢食,
身皆瘦損。世尊見已知而故問阿難陀曰:「我 說五種嚼食不成足食,五種噉食方是足食, 皆令飽食。何意苾芻身形瘦損?」阿難陀白佛
言:「如佛所說五種嚼食不名足食,五種噉食 是足食者,時諸苾芻所受得食纔食少許,有 緣起已,即謂成足更不敢食。由是因緣身形
損瘦。」佛告阿難陀:「有五因緣方成足食,復有 五緣不成足食。云何五緣成足食?一、知是食, 二、知有授食人,三、知受得而食,四、知遮食,五、
知捨威儀。云何知食?謂知是五嚼食、五噉食。 云何知有授食人?謂知女、男、半擇迦等。云何 知受得而食?謂二五食從他受得而食。云何
知遮食?謂遮二五食。云何知捨威儀?謂於此 坐捨之而起,具此五緣名為足食。云何五種 不名足食?謂知非是食、知無授人、知受得未
食、知不遮食、知未離座,是名五種不足食。復 有五種足食。云何為五?一、是清淨食,二、少有 不淨食相雜,三、非惡觸食,四、少有惡觸食相
雜,五、捨其本座,是名五種足食。復有五種不 名足食。云何為五?一、是不清淨食,二、多有不 淨食相雜,三、惡觸食,四、多有惡觸食相雜,五、
未離本座。是謂五種不名足食。復有五種足 食。云何為五?謂見行食者與食之時,苾芻 報云:『我不須。』或云:『去。』或云:『休。』或云:『已足食。』
或云:『已了。』斯五皆是決斷不取無餘之言,作 此語時即名足食。復有五種不足食。云何為 五?謂見行食者與食之時,苾芻報云:『我且未
須。』或云:『且去。』或云:『且休。』或云:『且待食。』或云:『且 待了。』斯五皆是未為決斷有餘之言,作此語 時不名足食。」
[0822a02] 如世尊說:「苾芻不應飽足食已 更復受食。」時六眾苾芻隨足未足更復噉食, 少欲苾芻聞之嫌恥作如是語:「云何苾芻違
佛所教,隨足不足更受而食?」即以此緣具白 世尊。世尊以此因緣集苾芻眾,問答知實,廣 說如上種種呵責,告諸苾芻,乃至「十利故為 制學處,應如是說:
[0822a09] 「若復苾芻足食竟,更食者波逸底迦。」如是世 尊為諸苾芻制學處已。
[0822a10] 時有長者請佛及僧 就舍而食,有眾多苾芻身嬰病苦。其瞻病人 亦去就食,既自食已,并為病者持食而歸。時
諸病人不能盡食,瞻病之人自足食已更不 敢食,復無求寂、淨人可與令食,便將殘食併 棄一邊,便成大聚。時諸烏鳥競來噉食,遂致
諠聲。爾時世尊聞其聲已,知而故問阿難陀 曰:「此之烏鳥因何作聲?」阿難陀白佛言:「世尊! 今日長者請佛及僧於舍受食,於此住處多
病苾芻。時看病人為持食來,其病苾芻不能 食盡,看病之人自足食已更不敢食,復無求 寂、淨人可與,將所殘食棄在寺外,便成大聚,
遂有烏鳥競來噉食,因致諠聲。」世尊聞斯語 已便作是念:「我今宜可為諸苾芻得安樂住 故,及彼施主得受用福故,聽作餘食法食。」告
阿難陀:「我今聽諸苾芻作餘食法隨意而食。」 如佛所言,聽作餘食法食。時諸苾芻不知云 何作餘食法?即以此緣往白世尊。世尊告曰:
「若有苾芻已足食竟,更有施主與五嚼、五噉 美好餘食。時諸苾芻情希欲食者,彼苾芻應 淨洗手受取其食,可詣彼現食苾芻未離座
者,當前而立作如是語:『具壽存念!我苾芻某 甲已飽滿足食竟,更復得此珂但尼食、蒲繕 尼食等情希更食。具壽當與我作餘食法。』時
彼苾芻即應為作餘食法,食二三口已告曰: 『可去,此是汝物,隨意當食。』時彼苾芻既作法 已,持向一邊任意飽食。若苾芻既足食已,情
希更食,不作餘法而食者,得越法罪。」
[0822b09] 有五因緣不成作餘食法。云何為五?謂住界 外、或遠處障處、或居背後、或在傍邊、或所對 人已離本座,此皆不成作餘食法。有五因緣
成作餘食法。云何為五?謂同一界內、在相近 無障處、非背後、非傍邊、其所對人亦非離座, 此成作餘食法。復有五緣不成作餘食法。云
何為五?謂在界外、或遠障處、或不以器盛、或 手不持捧、或所對者已離本座,此不名為作 餘食法。有五因緣成作餘食法。云何為五?謂
同一界內、在相近無障處、或以器盛、或手 物持捧、其所對者未離本座,此乃名為作餘 食法。若其一人作餘食法已,有眾多苾芻來 共食者,悉皆無犯,勿致疑惑。
[0822b21] 爾時世尊讚歎 持戒及敬重戒者,為諸苾芻說隨順法,告諸 苾芻曰:「前是創制,此是隨開。為諸苾芻重制 學處,應如是說:
[0822b25] 「若復苾芻足食竟,不作餘食法更食者,波逸 底迦。」
[0822b26] 若復苾芻者,謂六眾也,餘義如上。
[0822b26] 足食 竟者,謂飽食已離其本座。
[0822b27] 不作餘食法者,謂 不持二五等食對他作法。
[0822b28] 更食者,謂是吞咽。
[0822b29] 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芻足食足食想及 疑,皆得墮罪。不足食足食想及疑,得惡作罪。 不足食不足食想、足食不足想,無犯。
[0822c02] 爾時鄔 波離白佛言:「世尊!食何等粥名為足食?」佛告 鄔波離:「若粥新熟竪匙不倒,或指等鉤畫其
跡不滅,食此粥時名為足食。」「大德!食何等 麨 名為足食?」佛言:「若初和水攪時竪匙不倒,或 五指鉤其跡不滅,食此 麨 時名為足食。又鄔
波離!凡是薄粥、薄 麨 皆非足食。」
[0822c08] 又無犯者,謂 最初犯人,或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勸他足食學處第三十五
[0822c11]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時此 城中有一長者,娶妻既久竟無男女,所有親 戚亦並喪亡。家道日貧年將衰邁,報其婦曰:
「賢首!我今年老,不復更能營辦生業,欲捨俗 務而為出家。」其婦報曰:「必有信心可隨意去。」 長者遂去至逝多林,見一年少苾芻就禮足
已,白言:「大德!我欲出家,唯願慈悲隨我所 欲。」苾芻答曰:「我今年少不應為人作出家事。」 長者曰:「我今創來至大德所,幸願將導指授
餘人,得遂本心為出家事。」時少年苾芻有親 教師,常修寂定住空林野,便將長者往詣師 處,禮足已白言:「鄔波馱耶!此善男子欲於善
說法律而為出家,願親教師與其出家并授 圓具,慈愍故!」時親教師報弟子曰:「具壽!我無 容暇。如世尊說:『寧作屠兒常為殺害,不與他
出家、受圓具已而不教授。』」弟子白言:「願親教 師與其出家并受圓具,我當教授讀誦作業。」 師聞是語便許可之,即問難法知清淨已,遂與
出家并受圓具,告言:「賢首!此是汝阿遮利耶! 汝當就其受諸學業,所有進止並須諮問。」時 阿遮利耶教彼讀誦及諸事業,時老弟子年
既衰邁不能記憶,數有所犯。其教授師頻令 長跪發露罪咎,時老弟子作如是念:「此阿遮 利耶日日令我當前長跪說其罪過,作何方
便令彼對我長跪說過?」時有長者,請佛及僧 就舍而食。爾時世尊著衣持鉢,將諸大眾詣 長者家。飯食訖為彼長者說妙法已,并諸大
眾從座而去。時教授師與老弟子相隨而出, 往親識家,到已,主人白言:「聖者!可食。」苾芻曰: 「我已食訖。」長者曰:「若如是者日時未過,隨意
持去,作餘食法慈愍食之。」師問老者曰:「汝欲 得不?」答言:「欲得。」即持二分至寺外池邊,時教 授師報老弟子曰:「汝為濾水?為作餘食法耶?」
老弟子曰:「我作餘食法。」師便取水,彼即入寺 詣未足食苾芻處,便將 己 分作餘食法,師分 不作。師取水已來入寺中,問言:「具壽!作餘食
法未?」報言:「已作。」即便取食。師既食已,老者 白言:「願見容許,欲詰犯事。」報言:「隨意。」老者 曰:「師今有罪,應如法悔。」師曰:「我不見罪。」答
曰:「不作餘食法食。」報言:「具壽!我豈不問汝:『作 餘食法未?』汝云:『已作。』何意食已方云不作?」答
曰:「我分已作,非阿遮利耶分。」師曰:「具壽!我 實無罪,准斯道理,汝當有過。」即以此事告諸 苾芻,苾芻聞已共生嫌賤作如是語:「云何苾
芻知餘食不作餘食法,故令他食?」時諸苾芻 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以緣集苾芻眾,問 答因緣廣如上說,乃至:「云何苾芻知食未作餘
食法故令他食?」世尊種種呵責已,告諸苾芻, 乃至「為十利故,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0823b02] 「若復苾芻,知他苾芻足食竟,不作餘食法勸 令更食,告言:『具壽!當噉此食。』以此因緣欲使 他犯生憂惱者,波逸底迦。」
[0823b05] 若復苾芻者,謂老苾芻,餘義如上。
[0823b05] 知者,或自 覺知、或因他告。
[0823b06] 他苾芻者,謂此法中人。
[0823b06] 足食 竟者,謂飽食已。
[0823b07] 不作餘食法者,謂不對於人 他不取食。
[0823b08] 勸者,謂遣更食。
[0823b08] 以此為緣欲令他 犯,結罪釋義並廣如前。
[0823b09] 此中犯相其事云何? 若苾芻知他足食,不作餘食法勸他令食此可 噉嚼者,波逸底迦。又無犯者,廣說如前。
別眾食學處第三十六
[0823b13] 佛在王舍城羯闌鐸迦池竹林園中。爾時提 婆達多與眾多苾芻在近寺處別眾而食。少 欲苾芻共生嫌恥:「云何苾芻於近寺處別眾
而食?」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集苾芻眾,問 答因緣廣說如上。乃至「云何苾芻別眾而食?」 世尊種種呵責已,「為十利故,與諸苾芻制其 學處,應如是說:
[0823b20] 「若復苾芻別眾食者,波逸底迦。」如是世尊為 諸苾芻制學處已。
[0823b21] 時有眾多苾芻身嬰疾苦, 有一醫人來至寺中,諸苾芻問言:「賢首!此苾 芻染患,請說方藥。」報言:「聖者!當服如是如是
藥,兼與小食。」病苾芻曰:「誰能施與?」醫曰:「我 能施與。」苾芻曰:「一切僧伽悉能施不?」報言:「非 諸僧伽,仁病當與。」答曰:「世尊制戒不許別眾
食。」醫曰:「仁之大師常有慈悲,緣斯事故必當 開許。」時諸苾芻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告 曰:「除病因緣。」
[0823b29] 又諸苾芻為窣覩波事及營眾 事,身生疲極隨處偃臥廢修善品。時有信心 長者入寺見已,問言:「聖者!佛之教法務在
精勤,何故晝眠不修善業?」苾芻報曰:「賢首!我 身飢乏。」長者報曰:「何不小食?」答曰:「賢首!誰 當與我?」報言:「我與。」苾芻報曰:「一切僧伽悉能
施不?」報曰:「非諸僧伽,仁困當與。」答曰:「世尊 制戒不許別眾食。」長者報曰:「仁之大師常有 慈愍,緣斯事故必當聽許。」時諸苾芻以緣白
佛,佛言:「除作因緣。」
[0823c09] 又諸苾芻與商旅同行至 一聚落乞食,時至報諸人曰:「賢首!暫時為住, 我欲入村乞少飲食。」商人曰:「聖者!此處險途
多諸賊盜,可隨我去,我當與食。」苾芻曰:「一切 僧伽悉能施不?」答曰:「不能,或可隨力與二、三、 四等。」苾芻曰:「世尊制戒不許別眾。」時諸苾芻
並皆絕食,廣說如前,乃至佛言:「除道行時。」
[0823c16] 又諸苾芻附船而去,人間遊行次至一村,時諸 苾芻報船人曰:「暫時為住,我欲入村乞求飲 食。」船人報曰:「此處河險多有賊盜,可宜共去,
我與仁食。」苾芻報曰:「為一?為眾?」答曰:「我不能 多,或與三、四、五等。」苾芻報曰:「世尊制戒不許 別眾食。」時諸苾芻皆一日絕食。以緣白佛,佛
言:「除船行時。」
[0823c22] 如世尊說五年六年應作頂髻 大會,時有無量苾芻總集。有淨信居士等,別 請苾芻曰:「聖者!來食。」苾芻報曰:「為一?為總?」居
士報曰:「我不及眾,但可二十、三十隨力供養。」 答曰:「賢首!世尊制戒不許別食。」時諸苾芻 以緣白佛,佛言:「除大施會時。」
[0823c28] 爾時影勝王未得見諦,以竹林園施露形外 道,及生淨信得見諦已,遂廢外道奉施佛僧 而為受用。時影勝王舅在外道中出家,王白
僧曰:「此是我舅,願且留住,乃至過失未生任 其住止,若過起者當遣出去,王自供食。」時諸 苾芻於初後夜警覺思惟,外道見已起敬信
心,報苾芻曰:「我與苾芻食。」苾芻曰:「善!為一?為 眾?」答曰:「我不能多,我之飲食從王處來,或十、 或二十,事容得濟。」苾芻報曰:「世尊不許別眾
食。」苾芻白佛,佛言:「除沙門施食時。」爾時世尊 讚歎少欲及尊重戒者,為說法已告諸苾芻: 「前是創制,此是隨開。我今為制學處,應如是
說:若復苾芻別眾食者,除餘時,波逸底迦。餘 時者,病時、作時、道行時、船行時、大眾食時、沙 門施食時,此是時。」
[0824a14] 若復苾芻者,謂提婆達多,餘義如上。
[0824a14] 別眾食 者,謂別別而食。
[0824a15] 除餘時者,謂除別時。病時者, 於一食時不能安坐。作時者,或窣覩波、或是 眾事,下至掃地大如席許、或時塗拭如牛臥
處。道行時者,若行半驛或一驛往來。船行時 者,若附他船、或半驛一驛。大會者,謂多人聚 集。沙門者,謂佛法外諸外道類亦名沙門,以
彼勞身求道故。此是隨開,結罪同前。
[0824a21] 此中犯 相其事云何?若苾芻於同界內作同界想及 疑,為別眾食,得波逸底迦。若在界外作界內 想疑,得惡作罪。若在界外作界外想,及在
界內為界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