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ayavastu (Genben Shuo Yiqie You Bu Pi Nai Ye Po Seng Shi)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
Scroll 1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 卷第十一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0153b05] 爾時阿瑜率滿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所云: 『僧伽破壞。』復云:『僧伽和合。』未知齊何名為破
壞?未知齊幾名作和合?」世尊告曰:「若復苾芻, 於其非法作非法想,現有別住作別住心,作 羯磨者,齊此名為破壞羯磨僧伽也。若其於
法而為法想,於和合眾作和合想,為羯磨者, 齊此名為僧伽和合。何謂破僧?若一苾芻,是 亦不能破僧伽也。若二、若三乃至於八,亦復
不能破和合眾。如其至九或復過斯,有兩僧 伽,方名破眾,作其羯磨并復行籌。何謂羯磨? 即如提婆達多於諸苾芻告令教誨制其學
處:『汝等苾芻!須知有其五種禁法。何謂為五? 具壽!若有苾芻不居阿蘭若,是則清淨、是則 解脫、是正出離超於苦樂,能得勝處。如是於
樹下坐、常行乞食、但畜三衣、著糞掃服,具壽! 斯謂苾芻,是則清淨、是則解脫、是正出離超 於苦樂,能得勝處。若具壽!諸苾芻眾忍此五
種勝上禁法,是清淨、是解脫是出離者,應可 遠彼沙門喬答摩,應可離彼與其別居,不應 親附,此是其白。』如是羯磨准白應為。云何行
籌?即如提婆達多於諸苾芻告令教誡制諸 學處:『具壽!有五勝法,是則清淨、是則解脫、是 正出離超越苦樂,能得勝處。云何為五?具壽!
若有苾芻,不住阿蘭若,是則清淨、是則解脫、 是正出離超越苦樂,能得勝處。如是於樹下 坐、常行乞食、但畜三衣、著糞掃衣。具壽!苾芻
行時,是則清淨、是則解脫、是正出離超越苦 樂,能得勝處。若具壽諸苾芻忍此五種勝上 禁法,是清淨、是解脫是出離者,應可遠彼沙
門喬答摩,應可離彼與其別住,不應親附,應 可受籌。』提婆達多并身第五而受籌者,是名 受籌。」內頌曰:
非一破僧伽, 至九方能破,
并作羯磨事, 行籌說非法。
[0153c10]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且如被捨置人, 此人能作破僧伽事,及以隨順捨置之人,乃 至隨此隨順之人,為破僧事;非能捨置、非隨
順捨置、非隨順隨順,為破僧事耶?為當能 捨置人為破僧事,及以隨順能捨置人,乃至 隨此隨順之人,為破僧事;非被捨置、非隨捨
置、亦非隨此隨順之人,為破僧事耶?又復為 當被捨置人,及以隨順捨置之人,為破僧事; 非隨順隨順,非能捨置,亦非隨此能捨置人,
乃至亦非隨此隨順,為破僧事耶?為當被捨 置人,及隨順隨順,為破僧事;非隨捨置,及非 能捨置,并非隨能捨置,乃至亦非隨此隨順, 為破僧事耶?
[0153c23] 「為當能捨置人,及隨能捨置,為破僧事;非隨 此隨順、非被捨置、非隨捨置,及非隨此隨順 之人,為破僧事耶?
[0153c26] 「為當能捨置人,及隨順隨順,為破僧事;非隨 能捨置及被捨置,非隨捨置非隨順隨順,為 破僧事耶?
[0153c29] 「為當隨順被捨置人,及隨順隨順被捨置人, 為破僧事;非餘四耶?
[0154a02] 「為當隨順能捨置人,及隨順隨順,為破僧事; 非餘四耶?
[0154a04] 「為當被捨置人,及能捨置人,為破僧事;非餘 四耶?
[0154a06] 「又復為當被捨置人為破僧事,非餘五耶?
[0154a07] 「為當隨此被捨置人為破僧事,非餘五耶?
[0154a08] 「為當隨此隨順之人為破僧事,非餘五耶?
[0154a09] 「為當能捨置人為破僧事,非餘五耶?
[0154a10] 「為當隨此能捨置人為破僧事,非餘五耶?
[0154a11] 「為當隨此隨順之人為破僧事,非餘五耶?」
[0154a12] 世尊告曰:「鄔波離!斯等諸人咸能破壞和合 之眾,但唯除彼被捨置人,此一不能破僧伽。」
[0154a14] 故內頌曰:
三二一能破, 餘非可類知;
破眾三六殊, 唯除被捨置。
[0154a17]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如世尊說:『若有 人破和合眾已,此人定生無間之罪,亦成無 間之業者。』大德!未知苾芻齊何名為破和合
眾,生無間罪、成無間業耶?」
[0154a21] (無間罪者,謂若墮在捺落迦中,受罪之時曾無間隙。無間業者,謂從人道更無間隔垂墮泥犁。無間之字雖同,其義
條然自別,苦無間隙。梵云「阿毘止」。無間墜墮,梵云「阿難呾利耶」,若取正譯應云「無隙」。無隙無間不能異舊,且後
俱題無間之字,不云「無隙」。事乃分疆無間,即生墮獄中無隙,或餘身方受,有斯差別故致十八不同耳)
[0154a24] 世尊告曰:「鄔波離!若苾芻於非法事作非法 想,及正破時為非法想,於諸苾芻教誡令學, 定破僧伽。鄔波離!齊此名為破和合眾,此生
無間罪,成無間業。
[0154a28] 「又鄔波離!若苾芻於非法事作非法想,及正 破時為其法想,於諸苾芻教誡令學,定破僧 伽。鄔波離!齊此名為破和合眾,此生無間罪,
不成無間之業。
[0154b04] 「又鄔波離!若苾芻於非法事作非法想,及正 破時便生猶豫,於諸苾芻教誡令學,定破僧 伽。鄔波離!齊此名為破和合眾,此生無間罪,
不成無間業。
[0154b07] 「又鄔波離!若苾芻於非法事作 法想,及正破時為非法想,於諸苾芻教誡令 學,言破僧伽。鄔波離!齊此名為破和合眾,此
生無間罪,亦成無間業。
[0154b11] 「又鄔波離!若苾芻於非法事而作法想,及正 破時亦為法想,於諸苾芻教誡令學,定破僧 伽。鄔波離!齊此名為破和合眾,此生無間罪,
不成無間業。
[0154b15] 「又鄔波離!若苾芻於非法事作法想,及正破 時便起猶豫,於諸苾芻教誡令學,定破僧伽。 鄔波離!齊此名為破和合眾,此生無間罪,不
成無間業。
[0154b19] 「又鄔波離!若苾芻於法作非法想,及正破時 亦為非法想,於諸苾芻教誡令學,定破僧伽。 鄔波離!齊此名為破和合眾,此生無間罪,亦
成無間業。
[0154b23] 「又鄔波離!若苾芻於法作非法想,及正破時 為其法想,於諸苾芻教誡令學,定破僧伽。鄔 波離!齊此名為破和合眾,此生無間罪,不成
無間業。
[0154b27] 「又鄔波離!若苾芻於法作非法想,及正破時 便生猶豫,於諸苾芻教誡令學,定破僧伽。鄔 波離!齊此名為破和合眾,此生無間罪,不
成無間業。
[0154c02] 「又鄔波離!若苾芻於法作法想,及正破時為 非法想,於諸苾芻教誡令學,定破僧伽。鄔波 離!齊此名為破和合眾,此生無間罪,不成
無間業。
[0154c06] 「又鄔波離!若苾芻於法作法想,及正破時亦 為法想,於諸苾芻教誡令學,定破僧伽。鄔波 離!齊此名為破和合眾,斯乃但生無間罪,不
成無間業。
[0154c10] 「又鄔波離!若苾芻於法作法想,及正破時便 起猶豫,於諸苾芻教誡令學,定破僧伽。鄔波 離!齊此名為破和合眾,此生無間罪,不成無
間業。
[0154c14] 「又鄔波離!若苾芻於非法生猶豫心,及正破 時為非法想,於諸苾芻教誡令學,定破僧伽。 鄔波離!齊此名為破和合眾,此生無間罪,
不成無間業。
[0154c18] 「又鄔波離!若苾芻於非法生猶豫心,及正破 時便為法想,於諸苾芻教誡令學,定破僧伽。 鄔波離!齊此名為破和合眾,此生無間罪,
不成無間業。
[0154c22] 「又鄔波離!若苾芻於非法作猶豫心,及正破 時亦生猶豫,於諸苾芻教誡令學,定破僧伽。 鄔波離!齊此名為破和合眾,此生無間罪,不
成無間業。
[0154c26] 「又鄔波離!若苾芻於法生猶豫心,及正破時 為非法想,於諸苾芻教誡令學,定破僧伽。鄔 波離!齊此名為破和合眾,此生無間罪,不
成無間業。
[0155a01] 「又鄔波離!若苾芻於法生猶豫心,及正破時 便生法想,於諸苾芻教誡令學,定破僧伽。鄔 波離!齊此名為破和合眾,此生無間罪,不成
無間業。
[0155a05] 「又鄔波離!若苾芻於法生猶豫心,及正破時 亦生猶豫,於諸苾芻教誡令學,定破僧伽。鄔 波離!齊此名為破和合眾,此生無間之罪,
不成無間業。
[0155a09] 「鄔波離!此中總有一十八句,就中六句,由正 破時作非法想而為誑說。由心重故,遂生無 間罪,成無間業。餘十二句,由心輕故,不成無
間業。」
[0155a12] 攝頌曰:
初六建首皆非法, 中六初並法應知,
下六初三非法心, 下三是法應須識。
初六中三上非法, 下三法想理須知,
中六中間與此同, 下六中間盡猶豫。
最初六句後上三, 非法法想并猶豫,
自餘五處咸同此, 是故便成十八殊。
[0155a19] 非法非法非法、非法非法 法 、非法非法 疑 、非法 法 非法、 非法 法法、 非法法疑、 法非法 非法、
法非法 法、 法非法 疑、法法 非 法、法法法、 法法疑 、非法 疑 非法、 非法 疑 法、 非 法疑疑、 法疑非法、法疑
法、法疑疑 。
[0155a23] (雖有長行及以攝頌,猶疑創學未體區分,輒復更准頌文出其題目,欲使長行易曉,無梗滯於初心,十八分明,冀不疑
於後唱;復恐寫人致誤,有舛譯文,故復印以九行,庶無三豕之謬也。詳夫律教東流綿歷多代,四部譯匠並勵慇心,
或親涉龍河,或傳文龜洛,至於破僧句數多並未詳,致使後人懷疑。卒歲尋文者則疑文於節段,逐義者乃惑義於
分疆,造疏出釋之家並懷疑於先唱。是知輕身殉命振錫鶴林,亡己濟人褰衣鷲嶺,頗得詳談疑滯決擇是非,冀補闕
遺永除惶惑。望龍華之後會,得法忍於初心,福被無疆俱時啟悟。)
[0155a28] 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若是破僧,皆是僧伽 擾亂;若是擾亂,即是破僧耶?」佛言:「自有破僧
而非擾亂,應為四句。云何破僧而非擾亂?自 有僧破而不受行十四種破壞之事。云何僧 伽擾亂而非破僧?自有受行十四種破壞之
事,然非破僧。云何擾亂而為破僧?謂受行十 四種事,并為破僧。有二俱無,謂除前相,是四 句。」
[0155b08] 「大德!若有破僧皆別住,但有別住即破僧耶?」
[0155b09] 「應為四句。」
[0155b10] 爾時世尊為阿若憍陳如及八萬天子,以施 法味皆令充足。爾時苾芻咸皆有疑,請問世 尊:「彼憍陳如及諸天子,先作何業令法味具 足?」
[0155b13] 佛告諸苾芻:「汝等諦聽!我於往昔在不定 聚,於大海中而作龜身,於諸龜中而復為王。 後於異時有五百商人,乘舡入海到於寶所
採種種寶。既獲寶已而還本國,於其中路遇 磨竭魚非理損舡,諸商人等皆悉悲號同 聲大叫。時彼龜王聞此叫聲從水而出,詣
商人所作是言:『汝等勿怖,宜上我背。我今載 汝令得出海身命得全。』於是眾商一時乘龜 而發趣岸,人眾既多所載極重,住於精進心
不退轉,受大疲苦既已度畢,便於岸上展頭 而臥。去身不遠有諸蟻城,其中一蟻漸次遊 行,聞龜香氣前至龜所,乃見此龜舒頸而臥,
身既廣大復不動搖。蟻即速行至於本城,呼 諸蟻眾其數八萬同時往彼。是時彼龜睡重 如死,都不覺知,蟻食皮膚困乏未覺。漸食精
肉方始覺知,乃見諸蟻遍身而食,便作是念: 『我若動搖迴轉身者,必當害蟻,乍可棄捨身 命,終不損他。』作是念已,支節將散要處穿
穴,便發願言:『如我今世以身血肉濟諸蟻等 令得充足,於當來世證菩提時,此諸蟻等皆 以法味令其充足。』」佛告諸苾芻等:「勿生異念,
往昔龜王者,即我身是。彼引導蟻子,即憍陳 如是。彼八萬蟻,以憍陳如引來食我血肉得 使充足,即八萬諸天是。我以過去世以血肉
充足,今世成佛以法味充足。苾芻當知:如常 所說黑、雜二業,汝應當捨;白白之業,汝應當 修。」
[0155c11] 爾時世尊為五苾芻先說法味,皆令充足,超 生死海,將趣勝因究竟涅盤。爾時苾芻咸皆 有疑,請問世尊:「此五苾芻先作何業,得法味
具足?大師哀愍,於生死海強拔令出,方便安 置究竟涅槃。唯願為說。」
[0155c15] 佛告諸苾芻:「此非希 有!我今於此離貪、瞋、癡,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皆悉解脫,一切智、一切種智、一切智智皆得
自在,此五苾芻以法味具足,於生死海強令 出離,安置究竟涅槃。我於昔時未離貪、瞋、 癡、生老病死,未得解脫,尚為此輩,我以身血
充足已,令住五戒,此是希有。汝等諦聽!往昔 波羅痆斯城中有一國王名金剛臂,正法化 世國土安樂,人民熾盛五穀豐熟。其王淳信
稟性賢善,樂自利他有慈悲心,具大威德樂 行正法,憐愍眾生諸有財物能捨能施,於大 捨中而自安住。彼王極修習慈悲,晝夜六時
入慈悲定,為入定故,所有求者皆不得施。王 知此事告群臣曰:『於城四門各置施堂用貯 財物,若有沙門、婆羅門、貧窮、孤露、遠來求者,
皆悉與之。』群臣聞勅即奉王命,於波羅痆斯 城四門,各置施堂,積貯財物及諸飲食、衣服、 臥具、金銀、摩尼、真珠、琉璃、螺石、珊瑚、馬瑙、璧玉、
珂貝、赤真珠、右旋螺貝等大物資糧安置其中, 為給施充足貧窮故。又於異時,多聞藥叉從 阿洛迦筏底王城驅出,吸人精氣。五藥叉處
處遊行,至波羅痆斯城外,乃見牧牛羊及負 柴草人,并店肆諸估賣人。見已即問諸人:『汝 等豈不怖我?』諸人報曰:『何故怖汝?』藥叉又報:
『何故不怖?』諸人報曰:『我王性大慈悲,於諸有 情利樂意樂,晝夜六時入慈悲定。』時彼藥叉 即便化身為婆羅門遊四施堂。既見知已,時
金臂王從定而出,遂整衣服具諸威儀。時五 藥叉往至王所,舉手讚歎:『唯願大王!福壽長 遠。』白言:『大王!我今飢渴,唯願慈悲布施飲食。』
王告侍臣當施種種上妙飲食。時五藥叉即 白王言:『我渴飲血,飢唯食肉,不喫餘食。』王告 侍臣:『勿損眾生,當可求覓自死血肉,施彼令
食。』時五藥叉復白王言:『我今所食惟熱肉血, 而不食彼自死肉血。』王既聞已復作是念:『不 可損生施彼而食,當以我身熱血熱肉施彼
食之。』作是念已,即命醫人。醫既到已,王尋報 言:『當刺我身五處出血,令五藥叉各各飲之。』 醫便答王:『此五藥叉至極下品,我今不忍刺
王出血。』王善醫術皆悉明了,遂自以針刺其 五處,令血流出令彼飽滿,復為說法令其充 足,授與五戒。」佛告諸苾芻:「勿生異念!彼金臂
王即我身是,五藥叉者五苾芻是。我於往時 施彼血肉及為說法授與五戒。我於今時,為 說正法令住見諦究竟涅槃。汝諸苾芻!應如 是學。」
[0156b03] 爾時世尊為五苾芻先說法味,皆令充足,超 生死海令住見諦,究竟涅槃。時諸苾芻以生 疑念,為斷疑故白言:「世尊!此五苾芻有何因
緣?世尊以正法味令其充足,於生死海拔之 令出,令其安住究竟涅槃。」
[0156b07] 佛告苾芻:「此非希 有,我今於此離貪、瞋、癡,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皆悉解脫;一切智、一切種智、一切智智皆得
自在,令五苾芻法味充足,於生死海拔之令 出,究竟涅槃。我於往昔,未離貪、瞋、癡,生老病 死憂悲苦惱未得解脫,尚為此輩以其身血
令其充足,授以五戒,此為希有。汝等諦聽!往 昔波羅痆斯城有大王號為慈力,如法化世 人民熾盛,五穀熟成安隱豐樂。其王本性有
大慈悲,具大威德,於諸有情恒常憐愍。後於 異時,多聞藥叉從阿洛迦伐底城驅出,吸人 精氣。時五藥叉處處遊行,至波羅痆斯城,
不見諸人設於祭食,心生瞋怒,於其國中多 諸疾疫,死者極眾。爾時群臣以事白王:『王今 國內死者極眾。』時王便勅諸臣:『汝等於其城
內唱令遍告:「王勅汝等,我於有情為欲利益, 專心勤求日夜不斷。汝等諸人於諸有情起 大慈心,常修此心諸災寂靜。」』時諸人等奉王
勅已,於諸有情發大慈心,彼五藥叉於其國 中不能為害,以諸有情發慈心故。時五藥叉, 於其城外處處遊行,不能得入不能為害。城
外乃見牧牛羊人、負柴薪人、并諸店肆估賣 之者,見已即問:『汝等不怖於我?』彼人答曰:『何 故怖汝?』藥叉報言:『何故不怖?』諸人答曰:『我慈
力王每常思惟,我亦思惟。』藥叉答曰:『彼慈力 王思惟何事?』眾人答曰:『於諸有情常修慈心, 以是思惟我等亦爾。』彼藥叉等聞是語已便
作是念:『我等今者,以此諸人修慈悲故,於此 城中不能損害。』彼諸藥叉城四門外遊行求 見彼慈力王,後於異時彼慈力王因出城外,
時藥叉等見慈力王,即便變身作婆羅門像, 舉手歎王,福壽長遠。白言:『大王!我今飢渴, 唯願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