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ūlasarvāstivādavinayayasangraha (Genben Sapoduo Bu Lu She)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
Scroll 1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三尊者勝友集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與減年者受近圓學處第七十二
[0597b18] 爾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尊者 大目乾連,與十七眾受近圓已,不能忍飢,遂 便啼哭。由近圓事攝受門徒煩惱,制斯學 處。
[0597b22] 「若復苾芻,知年未滿二十,與受近圓成苾芻 性者,波逸底迦。此非近圓,諸苾芻得罪。」
[0597b24] 言知年未滿二十者,由其年小,飢渴逼時不 堪忍故。言與授近圓者,謂能授所授進止 威儀,所有行法隨次當說。言能授者,謂鄔
波馱耶、阿遮利耶,并餘僧伽。有二種鄔波馱 耶:一、初與出家;二、為受近圓。滿足十夏方住 師位,復須成就五法:一、知有犯;二、知無犯;三、
知輕;四、知重;五、於別解脫經廣能開解,於 諸學處創結隨開,若遇難緣善知通塞,常誦 戒本能決他疑,戒見多聞自他俱利,威儀行
法無有虧犯。具如是德名親教師,由其親能 教出離法故。若苾芻雖近圓已,於諸學處不 識重輕,設六十夏,仍須仗託明德依止而住。
若師小者唯除禮拜,自餘咸作,此即名為老 小苾芻,然不得與他出家及受近圓。言阿 遮利耶有其五種:一、求寂阿遮利耶,謂授三
歸五十學處。二、屏教阿遮利耶,謂於屏處問 其障法。三、羯磨阿遮利耶,謂近圓時秉白四 法。四、依止阿遮利耶,乃至一夜依之而住。五、
教讀阿遮利耶,下至授彼四句伽他。此之五 人並當師位,能生軌範,總名軌範師。言僧伽 者,有二種:一、十人,謂在中方;二、五人,謂居邊
地。若於其處有十人可得,取五人者名善近 圓眾,得越法罪。若但有五人,斯名善受。若眾 數不足,不得以佛而足眾數,由佛陀、僧伽寶
體別故。若狂聾人及天授部等,將足眾數,不 成近圓。
[0597c21] 言所授者,有多種相,謂意樂損壞,所依損壞、 丈夫損壞、白法損壞、繫屬他人,及有醜惡不 端嚴相。言意樂損壞者,謂臨死時、或怖來逼、
或為活命而求出家。言所依損壞者,謂身有 難療之疾,欲投三寶望得除差。丈夫損壞者, 謂半擇迦。此有五別:一、生半擇迦,謂生來不
男;二、半月半擇迦,半月男半月不男;三、觸抱 半擇迦,他抱觸時生支方起;四、嫉妬半擇迦, 見他行婬妬而根起;五、被害半擇迦,謂遇病
傷或被刀割。此五黃門出家近圓悉皆非分, 後一不定。若近圓已被傷損者,若性行不移 還依舊位、若性改變應滅擯,初一黃門亦名
扇侘。白法損壞者,謂諸外道崇重邪教無正 信故。諸外道中除釋迦種及事火人,自餘外 道四月共住,食大眾食,著親教師衣,供承
作務一同求寂。若不捨舊見即應遣去,若捨 舊見應與出家。污苾芻尼者,謂尼不犯八他 勝法,若以不淨行污此苾芻尼時,若俱有染
心先觸尼身後行不淨行不名污尼,由尼 已犯觸男他勝故。言賊住者,不依師主輒自 出家,共清淨苾芻經二、三長淨,乃至同作白
四羯磨。摩納毘迦中說,未近圓人與他淨眾 同為白二、或白四法、長淨隨意,并共眾差十 二種人,並名賊住。歸外道者,謂有外道投佛
法內,雖著法衣愛外道見,而還本處不捨於 戒,脫去法衣經明相出。殺父殺母、殺阿羅漢、 惡心出佛身血、破僧伽,諸助伴人知天授言,
是其非法作非法想,亦是破僧。先曾犯戒者, 謂於五學及十學處,破其重戒。若四他勝中 曾犯其一,此黃門等未受不應授,已受應滅
擯。又有二種異住之人:一、從法黨向非法黨; 二者與作捨置羯磨。若已還俗重來受戒,亦 不應授。言繫屬他人者,謂奴婢負債及王大
將。若父母不聽者不得,若遠方者無犯。前母 生已即便棄擲,餘母收養者,若出家時應問 養母;若殺前母得無間罪。言不端嚴相者,謂
是非人及傍生等,變形為人而來受戒;或擎 旗大賊、若減二十歲、若過分青黃赤白狀異 人形、若身生象毛、若無髮、若大腦、若匾 [匚@虒] 、若
多頭、若凸眼、若盲若瘂、若象牛等頭、若馬猨 猪形、若無耳鼻、若象馬耳牙、若無牙齒、若項 短、若太長、若太短、若傴肩、若曲脊、若無生
支及卵、若下墜、若身極麁極細、若被截手足、 跛躄、聾瞎、若膝行、若被打傷、若房室過度無 所堪能、若氏族卑下,此等咸皆非出家相。既 近圓已為說二頌:
「汝於最勝教, 具足受尸羅;
至心當奉持, 無障身難得。
端正者出家, 清淨者圓具;
實語者所說, 正覺之所知。」
[0598b13] 言進止威儀者,若有俗人求出家者,應隨彼 心詣一師處,其師即可問於障法。若清淨 者當攝受之。觀其意趣有堪能者,應授三
歸并五學處。次請親教師。又請苾芻為白僧 者。彼受請已,問本師云:「已問此人諸障法未?」 若不問者,得惡作罪。眾若來集應白僧伽,
若不集者巡房告知。若不白眾,犯惡作罪。當 白之時眾咸語言:「若清淨者應與出家。」若不 問者皆得惡作。次令剃髮人剃髮,剃將了時
應留頂髻,而問之曰:「除朱荼不?」若言:「留。」者, 遣隨意去。若言:「除!」者,應盡剃之。應適時候為 其洗浴,洗浴既訖為著下裙,方便撿身莫令
其覺,恐有二根及無根故。次著僧脚崎後授 縵條,令頂戴持,方為披著。請一苾芻為受 三歸并十學處,應畜鉢盂,若無鉢者不應
出家。次教請教白,事同大苾芻。若年滿二十 者,師應為辦六物資緣;若自貧無,應為 假借。為請羯磨師及屏教師、諸證戒者。若
壇場中若大眾中受,既入壇已,安置衣鉢, 先教請鄔波馱耶,即令三遍一一禮僧。次令 捧鉢巡行,呈現大眾,一一觀已咸云好鉢,不
道者得惡作罪。即對眾前,本師為守持衣鉢。 次令其人向眼見耳不聞處,合掌而立,虔仰 大眾,欲近圓人不應遠使、不上高樹恐有損
傷。於屏障處,其屏教師問障法已,次喚入 眾,乃至令其蹲踞合掌,在羯磨師前一心 領受。既羯磨竟,即應量影,折四指籌名為商
矩,隨四指影皆號一人,應告日時及五時差 別。即應為說四他勝法,次說四依及四聖作 法。若不說者,皆得惡作罪。若先說四依者,得 越法罪。
[0598c14] 有其五事不成近圓:一、不稱鄔波馱 耶名;二、不稱己名;三、不牒僧伽;四、不作羯磨; 五、羯磨減少,翻此五非,即名善受。正近圓時
轉根為女,此亦成受,應送尼寺。近圓時變 為男者,遣向僧寺,各依自戒。又苾芻、苾芻尼 二眾互秉羯磨,若不問障法、若無親教師、若
有而不請、若不受十戒、若不秉羯磨,咸非近 圓。無親教師,眾皆越法,得名善受。若知親 教師是破戒者,不成近圓;如不知者,得名為
受。實有障法而自言無,實無障法而自言有, 前不成受,大眾無犯;後成近圓,眾得越法罪。 正受近圓時,云:「我捨學處。」或云:「我不樂受。」皆
非近圓。若重聽、若蔑戾車,但解語者成受 近圓;翻此不成,眾僧得罪。若鄔波馱耶及餘 足數人作法之時根轉成尼、若聞白方轉,此
成近圓,異此不成。互居空地,亦不成受。問 曰:「齊何處所復齊幾人名受近圓?」答曰:「一界 三人一時授與,乃至四界人各一二三同時
授與,若更多界,皆成近圓。」
[0599a04] 總有十種得近圓法。云何為十?一者無師,謂 佛世尊。二者證智,謂五苾芻。三者問訊,謂鄔 陀夷。四者歸依,謂大迦攝波。五者五人,謂
是邊國,律師為第五。六者十人,謂在中方。七 者受敬法,謂大世主。八者遣使,謂達摩陳那。 九者二眾,謂兩部俱集。十者善來,謂大師親
命。是名為十。世尊既開羯磨受已,餘法皆止, 唯除善來,由是最後生故。
[0599a12] 既近圓已,所有行法次下當說。小苾芻等應 禮大者,若初相見應問夏數及以受時。時有 五別:一、謂冬時四月;二、謂春時四月;三、謂雨
時一月;四、謂終時一日一夜;五、謂長時三月 少一日一夜。有四種應禮:一、是如來,一切人 天並應致敬故。二、出家者不禮俗人,是彼所
敬故。三、已近圓苾芻皆應禮敬先受近圓者, 唯除尼眾,彼敬亦爾。四、未近圓者應禮近 圓。有十種不應禮:行遍住等四人、授學人三
種、被捨置人、諸在家人,及未近圓,是名為 十。若一羯磨與二、三人同時近圓者,此無 大小之別,互不致敬,眾使巡來任他差遣。
[0599a23] 禮 敬之儀有其二別:一、謂五輪著地;二、謂執捉 腨足,口云:「畔睇。」有說:「禮大師時五輪至地。」
若尊及尊類應手膝至地、或時曲躬低頭 合掌、或捉腨或蹲踞合掌。若對所餘同 梵行者,若但合掌、或復低頭、或口云:「畔睇。」若
知他身有穢觸而為禮敬、或自身有穢觸而 禮他者,俱得惡作。有二種穢觸:一、食竟未澡 漱時觸;二、便利未洗淨時觸。出家苾芻不
應懷恨,設有嫌隙者,小近大時即須唱畔睇 而禮拜。大者見禮即云:「願無病惱。」如兩不言 者,俱得惡作。若大苾芻懷恨而死,墮毒蛇中,
小欲懺時,應念宿形而行敬法。若唯著下裙 無上衣者,不合禮他,亦不受禮。違而行者,俱 惡作罪。大者啑時,小云:「畔睇。」小者若啑,大云:
「阿路祇。」若不言者,俱得惡作。然不應云:「願 得長命。」若俗老母及莫訶羅,願長壽者道時 無犯。闇中禮拜不應至地,口云:「畔睇。」即是致 敬。
[0599b12] 已辯出家受具禮敬法式,其攝受門徒共 相依止,今次應說。既近圓竟,滿十夏已來在 親教師邊,受學律藏及餘經論等。若親教師
有緣不及自教者,應令別仗明德可委付人, 依之而住。次明受依止法,凡欲受依止時,當 觀彼人性行溫恭,有慚有愧,是可信用,於諸
善品樂修習者,應攝受之。請依止時應整衣 一肩,禮敬訖以兩手按彼雙足,作如是說:「大 德存念!我某甲今請大德為依止,願大德為
我作依止,我依大德故得安隱住。」如是三說。 師云:「爾。」弟子云:「善。」或云:「極好。」若無依止師,不 應輒向餘處人間遊行。若滿五夏,五法明解,
識犯非犯知重知輕,別解脫經善知通塞,得 離本師及依止師遊方習業。所到之處,經二 三日且自停息。次當觀察,誰可為師?應就依
止。若無依止不應停住,設阿羅漢亦須依止, 況復異生。若所到處,五夜已來覓依止師 求心不息者,現前利物應與其分,異此不應。
有五法不與依止:一、無敬信心;二、出麁惡語; 三、親近惡友;四、性恒懶惰;五、心無恭順。翻此 應與。應捨依止、不捨依止,於前二五如次應
知。有五事捨依止:一、決捨去出界外;二、謂還 俗;三、親教師至;四、從此黨向餘黨;五、捨依止 事。若見鄔波馱耶時,即失依止。若道行時師
有心住,仍須供侍更相囑授。若依止師及以 弟子,須出遊行中路而返,若經多時意擬重 來者,還依舊位而作依止,由心不捨故。設於
中間別依止餘人,亦不失前依止師位。若於 其處依止師死,更無依止不應住經第二長 淨,亦復不於此處若前若後而作安居。後安
居內師命過者,應自防心住經兩月,過此 已後更不應住。若住處去阿遮利耶、鄔波馱 耶有兩踰膳那半,應當半月半月就其禮問;
若五拘盧舍,經六七日應往禮問;若去五里, 日日應往;若居界內,日別三時而為禮問。若 阿遮利耶、鄔波馱耶,於衣鉢等所有營務,皆
應先作。此之二師及教授師皆應如法供侍。 若依止師及教授師,二俱有病,應看何者? 若有力能兩處俱看,若無力能應看依止。所
以然者,若無教授在處得住,若無依止即不 應停。若教授師多有弟子,應為番次而作 供侍。阿遮利耶有嫌隙處,不往親附。應恭敬 心給侍師長,若不白師 洒
掃等事,及料理衣 鉢,并教授他,皆不應作。若有客來,先不相識 者,不應即與按摩解勞。以要言之,在本師邊 及依止師處,於一切事不問不作,唯除五
事。何謂為五?謂飲水、嚼齒木、大小便利,於同 界中齊四十九尋內制底畔睇,如前所說。行 法軌式一一不依者,咸得突色訖里多罪。此
等諸罪皆有不敬教波逸底迦,及方便罪。
[0600a03] 其 請教白事晨旦問安,各各別陳不得合作,若 事促者併諮無犯。諮問之法晨朝早起,自嚼 齒木,次往房中為師按摩身體。師既起已,供
水、齒木,安置坐處授拭巾等,應自禮尊像。次 來禮師一拜,低頭虔誠合掌作如是白:「鄔波 馱耶!若阿遮利耶存念。我今請問。不審鄔波
馱耶,尊體起居宿夜安不?」依止師准此。 師可隨時而答其事。如有病患,問知所須隨 時供侍。次應隨心自修善品,欲食之時還須
致禮,而請白言:「鄔波馱耶!或阿遮利耶存念, 我今請白,我洗手足及鉢欲食粥。」或云:「我洗 手足及鉢欲中食。」但是所有吞咽之物飯餅
果等,乃至乾薑半片胡椒一粒、飲非時漿、 曛 黃洗足、敷設臥具眠息等事,咸須白知。設無 白事,若至午時、若在午後,皆須禮拜。若至晡
時行禮制底,日欲暮時皆應禮師。每日三時 常行是事。若欲出寺皆須就禮,白云:「我今有 如是緣,欲往某處。」師應量宜隨意遮遣,此乃
略陳常行儀式。凡是弟子應勤檢察,不應恣 其慢情,不為白事不修善品,如無韁馬非法 自居。如世尊言:「汝諸苾芻!寧作屠兒,為殺害
業,不與出家受近圓已捨而不問,令我正法 速時滅壞。是故苾芻於弟子處,極須撿問, 如不順教隨事呵責,若不可教驅令出去。」
[0600a27] 已 辯餘義當釋本文。言諸苾芻得罪者,謂得越 法罪。此中犯相有其多種:若有人年未滿二 十為不滿想、或復生疑,當問之時並依實說,
此皆不成近圓,諸苾芻眾皆得越法罪,是人 不應共住。若有人年未滿二十作定滿想、 或復生疑,當問之時並依實說;若有人年未
滿二十,不識其年或復生疑,當問之時默而 不答,斯之二類非受近圓。若共清淨苾芻 經二、三長淨,便成賊住。若有人近圓時,年實
未滿而作滿想,後有親屬報云:「不滿。」應數胎 月閏月。若滿者,斯名善受。若不滿者,退為求 寂,應更與受近圓。若不爾者,同前賊住。若有
人年滿十九,作二十心而受近圓,後經一年 親屬來見,報云:「不滿。」或自憶知不滿、或年十 八而受近圓,後經二歲同前憶知,斯等皆名
善受,正教難逢是開聽故。若有人其年雖滿 而相貌不滿,應為四句。相貌滿者,謂形狀、事 相并成熟相。何謂形狀?謂其形狀及以言聲
非小兒狀。言事相者,於腋等處皆已生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