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antapāsādikā (Shan Jian Lu Pi Po Sha) 善見律毘婆沙
Scroll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四蕭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0694a13] 「爾時塔園中摩哂陀,與比丘一千人俱,敷 摩哂陀坐具南向坐,又敷大德阿摽扠北向 坐,大德摩哂陀,請阿摽扠為法師,阿摽扠
仍依往昔大德優波離無異,摩哂陀與大 僧六十八人圍遶法座。王弟比丘,名末多 婆耶,與五百比丘俱欲學律藏,悉圍遶阿 摽扠高座,餘諸比丘,與王各次第而坐。於
是大德阿摽扠,即便為說:『爾時佛住毘蘭 若那隣羅賓洲曼陀羅樹下說律。』敘說已, 於虛空中天大叫稱:『善哉!善哉!』非時而雷電 霹靂,地即大動種種神變。
[0694a23] 「於是大德阿摽 扠及摩哂陀,與愛盡六十人俱,復有六萬 比丘圍遶,於塔園寺中說如來功德。如來 哀愍眾生三業不善,是故說毘尼藏,以制
伏身口意業,如來在世為聲聞弟子說律 藏竟,然後入無餘涅槃。爾時眾中,而說偈 言:
「『一切別眾住, 大德六十八,
共知律藏事, 法王聲聞眾。
愛盡得自在, 神通三達智,
以無上智慧, 教化師子王。
光照師子國, 周遍無不覩,
譬如大火聚, 薪盡入涅槃。』
[0694b07] 「諸大德涅槃後,諸弟子眷屬,名帝須達多、 迦羅須末那、毘伽修摩那,此是大德阿摽扠 弟子,如是師師相承展轉至今,是故第三
集眾,眾中而問:『誰將律藏至師子國?』答:『是 摩哂陀,摩哂陀之後阿摽扠、阿摽扠弟子,如 是次第受持。譬如白琉璃器盛水,內外明
徹水無漏落,諸大德持律藏,亦復如是。』乃 至于今,若人有信心恒生慚愧好學戒律 者,佛法得久住。是故人欲得佛法久住,先
學毘尼藏。何以故?有饒益行者故。何謂饒 益?若善男子好心出家,律藏即是父母。何以 故?與其出家令得具足教學威儀,依止
律藏自身持戒,能斷他疑,若入僧中無所 畏懼,若有犯罪依律結判,令法久住。」
[0694b20] 諸法 師言:「佛語比丘:『若受持此律,有五事利。何 謂為五?一者、自能持戒,二者、能斷他疑,三
者、入僧無畏,四者、建立佛法,五者、令法久 住。』佛說持律人即是功德根,因根故攝領 諸法。」
[0694b25] 法師曰:「佛說戒律,為欲止惡因,止 惡故生不悔心,因不悔心故,得生歡喜。 因歡喜故,得生安樂。因安樂故,得生三
昧。因三昧故,得生慧眼。因生慧眼故,而 生厭污。因厭污故,而得離欲。因離欲故, 而生度脫。因度脫故,得度脫智。因度脫
智,次第得入涅槃。為欲言故,為欲說故, 為依止故,為欲聞故,如是次第心得度脫 智,是故慇懃當學毘尼。此是毘尼處說根本。」
[0694c05] 法師曰:「而說偈言:
「『若人時何故受持, 若人將耶若處住。』
[0694c07] 「已說此,次第今說。
[0694c08] 「此是偈義,今當說律外序也。
[0694c09] 「爾時為初,義非一種,我今當演毘尼義, 是故律中說,爾時佛住毘蘭若。初義者,爾時 尊者舍利弗從三昧起,請佛結戒。是時佛
住毘蘭若。爾時者,發起義。是時者,即說其 事。何以故?如律所說,爾時須提那與故 二作不淨故,是時佛因須提那故,為聲
聞結戒,此是初義。爾時檀尼咤比丘偷王 材,是時佛於王舍城結戒亦如是。爾時者, 亦是發起義,亦是因義。佛婆伽婆,後當解。
住者,行立坐臥。毘蘭若者,是國名也。那 隣羅者,即夜叉名,因夜叉鬼依此樹故而 號之。賓洲曼陀羅者,此是練木樹也。樹下
者,日當中陰所覆處是也。又言:『無風時,葉 落墮地處是。』」
[0694c22] 問曰:「如來何以在此樹下住?」
[0694c23] 答曰:「此樹欝茂,林中第一,去城不遠,往來便 易。」
[0694c24] 問曰:「如來住毘蘭若,復言住在樹下,如 來不應二處住。」
[0694c25] 答言:「勿作此難。毘蘭若者, 往來處也,樹下者,即是住處。」
[0695a01] 問曰:「優波離何 以說毘蘭若?」
[0695a02] 答曰:「哀愍白衣故。」
[0695a02] 問曰:「何以 樹下住?」
[0695a03] 答曰:「為諸弟子順出家法除貪欲 故。」
[0695a04] 問曰:「何以依近於國?」
[0695a04] 答曰:「為四大故。」
[0695a04] 問 曰:「前句者,為說法故,後句者,如來欲入靜 故;前句者,慈悲所牽,後句者,從苦入樂故;
前句者,為安樂眾生故,後句者,自安樂身 故;前句者,布施法與眾生故,後句者,自 除聖利滿足;前句者,為眾生作橋梁故,後
句,為諸天人故;前句者,同眾生故,後句 者,不與眾生同故;前句者,唯佛一人三界 獨尊,眾生因佛故,得大安樂,是謂為一;後
句者,因佛生在林中樂樹下故。」
[0695a13] 法師曰: 「此義甚廣,我今略說。與大比丘僧俱者,大 者,因小有大故,所以比丘僧功德極大名 為大。復有大義,最小者得須陀洹道故。復
有大義,五百大眾集故。僧者,等戒、等見、等智、 等眾,是為僧也。俱者,共在一處。五百比丘 者,五百數也。毘蘭若婆羅門者,生於毘蘭若
國,因國號之。婆羅門者,淨行也。又復婆 羅者,知外道圍陀書,門者聞也。佛經言 婆羅門者,能除煩惱,門者聽也,聲徹於耳,
因他語故而知法。沙門瞿曇者,滅惡法 也。瞿曇者,婆羅門以姓喚故。釋迦種子者, 釋迦種者,指示大姓;離釋種出家,此是演
發心信樂出家也。或有負債出家,或有失 國出家,或有貧窮出家,或有避王使出家, 如來不如此出家。如是好名聞者,如是,足
句也。好者,與眾善會,復言最上。名聞者,讚 歎受名,又言令他知之。
[0695b01] 「婆伽者,此是初如 來十號,令眾生信心於佛,是故法師演出 如來功德。
[0695b03] 「阿羅者,是三界車輻,漢者,打壞 三界車輻,所以如來打壞三界車輻,故名阿 羅漢也。又言:『阿羅者殺賊,所以如來殺
煩惱賊,故名阿羅漢。』又言:『阿羅者,一切惡 業。漢者,遠住。三界為車,無明愛緣行者為 輻,老死者為輞,受生者為轂,諸煩惱者為
軸。無始世界流轉不住,佛於菩提樹下,以 戒為平地,以精進為脚足,至心為手,智 慧為斧,斫斷三界車輻。』
[0695b11] 「又言:『無始世界者 為車,無明為轂,老死為輞,十惡為輻。何以 故?不知苦法。若生欲界,因無明故造作
三業;若生色界,造作色界業;若生無色 界,造作無色界業。於欲界中,緣無明故 受識,色界中亦爾,於無色界中,無明緣也。
又於欲界中名色,欲界中六入緣無明;欲 界中名色,色界中三入,緣於無色界中無明。 色界中一入,緣於欲界中六入,欲界中六
觸,緣於色界中三入。色界中三觸,緣於無 色界中一入;無色界中一受,緣於欲界中六 觸。欲界六樂,緣於色界中三觸;色界中三
樂,緣於無色中一觸,無色中一樂,緣於欲 界中六樂。欲界六樂者,生六愛,緣於色界 中三樂,色界中三愛,緣於無色界中一樂,無
色界中一愛,緣處處愛。生於生中,若人 於五欲中,我欲行欲自受欲故,身口意不 善行具足者,即入地獄。於地獄中,因業
故,受生受生,此是業生也。因業生五陰,次 五陰老,老者熟,壞五陰者,謂之死也。於 三界中我欲,於天上行欲,起立善行,或忍
辱,因善行故,得生天上,此是因善業故, 而復生。有一人,我欲受梵天樂,因樂受 故,憶念四法。何謂為四?慈悲喜捨。心憶已
具足,得生梵天。於梵天中,生因業故,此 是業生。復有一人,我欲生無色界,我次生 非想非非想天,恒自入禪思惟,即生此處,
此是因業得生。餘者次第汝自當知。』
[0695c09] 「過去 當來二世,皆從無明緣行,我今略說,餘汝 自廣說。無明緣行,此是一品。六識、名色、六入、
六觸、六樂,此是一品。愛取生,此是一品。有老 死,此是一品。前品者,過去世也,中二品者, 現在世,後品者老死,此是當來世也。取無明
緣行者,連得愛受,此不得相離,此五法 過去世也。中品六入為初,此是果報,若取愛 受者,連得無明,此五法,今業生也。有老死
者,一切五法,餘者六識,為初後悉入,此是 當來世生。
[0695c19] 「若分別說者,有二十四種。緣行六 識,此二者中間為一品,受愛於二中間為 一品,生有者於二中間為一品,合有三品
四段,因品故,生二十種本起因緣。如來已 見觀度,真實知故,以真實智,名為實知。 見者,何謂為見?見者達故,名為見也。觀者,
何謂為觀?遍知一切,故名為觀。以知觀見 度,如來真實知已,生厭患想,便生離心,欲 得度脫,先壞三界車 輻 故,名為阿羅漢。又 羅漢名者是應供。」
[0695c28] 問曰:「何謂名為應供?」
[0695c28] 「受 人天供養故,名為應供。昔有梵王,以寶 大如須彌供養如來,是故名為應供。爾時 世間大王,瓶沙王、拘沙羅王等,復種種供
養,是名應供。佛涅槃後閻浮利大王,名阿 育,復以金錢九十六億,起八萬四千寶塔, 復大種種布施,是名應供。餘諸大眾供養者
不可稱計。又言:『阿羅漢者,羅漢者覆藏義, 阿者無也,名無覆藏。何謂無覆藏?譬如世 人作罪恒自覆藏,如來於中永無故,名無 覆藏。』
[0696a09] 「三藐三佛陀者,善知一切法故,名 三藐三佛陀。言佛陀者,法應知而知,法應 棄者而棄,應出者而出,是名佛陀。又言佛
陀復有別義。何者?以慧眼若見苦諦、集諦、 滅諦、道諦,次第明見,是佛陀也。色、聲、香、味、 觸、法,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眼觸、耳
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眼記、耳記、鼻記、舌記、 身記、意記,眼念、耳念、鼻念、舌念、身念、意念,眼
愛、耳愛、鼻愛、舌愛、身愛、意愛,眼思、耳思、鼻思、 舌思、身思、意思,五陰十觀法、十思、十念,胮脹 為初,如是有十,段為初,有三十二、十二
入、十八界,欲生為初,九四禪為初,慈為初。 復有四無色禪,有四無色三昧,有四十二 因緣,逆觀老死憂悲乃至無明,次第觀乃至
老病死苦惱。老病者,苦諦;有者,集諦;從二 者出,名滅諦;知方便滅,名為道諦。如來一 一善知一切,是名三藐三佛陀。知者三知,
亦有八知,於《三界經》中說有八知,汝自當 知。復次《菴羅樹經》,三昧知、神通知、六通, 合為八知。
[0696a28] 「行足者,或覆藏六識、飲食知 足、省於睡眠、七正法、四禪,此是十五法,自 當知。如來以法行,是故名明行足;如來
以此法行至涅槃,是名明行足;不但如 來,聲聞亦然。如來以知行而足,故名明行 足。以知相故,如來得一切智,以行故,名
為大慈悲。一切眾生惟集苦惱,如來悉知, 以大慈悲故,知眾生苦惱,而能善說,令捨 苦就樂故,故名善逝。是故聲聞善逝而
行善逝,非惡善逝。又言:『行至善處,是名善 逝。又行步平正威儀具足無缺,亦名善逝。 又往常住不復更還,名為善逝。以阿羅漢
道不及,名為善逝。自從錠光佛受記,哀 愍眾生令得安樂,乃至菩提樹下善行如 此,是名善逝。不從斷見、不從常見,身 離疲苦不從斷常,名為善逝。為一切眾
生說法無不應時,名為善逝。眾生不樂而 不說,樂者而說,是名善逝。所說者,皆是真 實義,非虛妄義,又一切眾生聞之,悉令歡
喜,是名善逝。又不說無義語,所說者,皆是 有義利益,是名善逝。』
[0696b19] 「世間解者,知一 切世間法,名為世間解。以集諦故,以滅 諦故,以滅諦方便故,解世間故,是名世
間解。如經所說,亦不生不老不死、不墮不住 處,我不用行至世間彼岸,是名世間解。佛 語諸比丘:『我未至世間極,我不說苦盡。』佛
語諸比丘:『此身一尋稱為沙門,世間集諦, 世間滅諦,世間苦諦方便我不用行,而至未 至從苦而出,無有是處。』又世間者,有三。何
謂為三?一者行世間,二者眾生世間,三者 處世間。」
[0696b29] 問曰:「何謂行世間?」
[0696b29] 答曰:「一切眾生 從飲食生,是為行世間。」
[0696c01] 「何謂眾生世間?」
[0696c01] 答 曰:「常世間、無常世間,是為眾生世間。」
[0696c02] 「何謂 處世間?」
[0696c03] 以偈答曰:
「日月飛騰, 照于世間, 光明無比,
無所障礙。
[0696c06] 「此是處世間。又言:『一世間、二世間、三世間、四 世間、五世間、六世間、七世間、八世間、九世間、十 世間,如是乃至十八世間。』」
[0696c08] 問曰:「何謂為一世 間?」
[0696c09] 答曰:「一切眾生以飲食得生,是名一世 間。」
[0696c10] 「何謂為二世間?」
[0696c10] 答:「名、色是為二世間。」
[0696c10] 「何 謂三世間?」
[0696c11] 答曰:「苦、樂、不苦不樂,是為三世 間。」
[0696c12] 「何謂四世間?」
[0696c12] 答曰:「四食是為四世間。」
[0696c12] 「何 謂五世間?」
[0696c13] 答曰:「五陰。」
[0696c13] 「何謂六世間?」
[0696c13] 答曰:「六 入。」
[0696c14] 「何謂七世間?」
[0696c14] 答曰:「七識。」
[0696c14] 「何謂八世間?」
[0696c15] 答曰:「八世間法。」
[0696c15] 「何謂九世間?」
[0696c15] 答曰:「九眾生 居。」
[0696c16] 「何謂十世間?」
[0696c16] 答曰:「有十入。」
[0696c16] 「何謂十二世 間?」答曰:「十二入。」
[0696c17] 「何謂十八世間?」
[0696c17] 答曰:「十八 界。此是行世間。如來以一一知,名為世間 解。眾生煩惱,如來亦解,行亦解,意亦解,小
煩惱大煩惱亦解,利識亦解,鈍識亦解,善 緣亦解,惡緣亦解,應令知亦解,不應令 知亦解,生不生亦解,是名眾生世間靡所 不知,是為世間解。處世間者。」
[0697a01] 問曰:「何謂處 世間?」
[0697a02] 答曰:「鐵圍山縱廣二萬三千四百五十 由旬,周迴三十七萬三百五十由旬,地厚四 那由他二萬由旬,在水上,水厚八那由他四
萬由旬,在風上,風厚六十九萬由旬,是處世 間界。又須彌山根,入海八萬四千由旬,須 彌山王高亦如是,以七寶纏,有七山圍遶 之。而說偈言:
「由揵陀羅, 伊沙陀羅, 迦羅毘拘,
須陀蘇那, 尼民陀羅, 毘那多迦,
阿沙千那, 是七大山, 圍遶須彌,
四天王住, 天夜叉住, 高百由旬。
雪聚大山, 廣千由旬, 縱廣正等,
頂有八萬, 復有四千, 以嚴飾之。
有閻浮樹, 高二千里, 圍二百里,
枝布方圓, 覆百由旬, 因此樹故,
號閻浮地。 大鐵圍山, 根入大海,
深下八萬, 二千由旬, 高亦如是,
常住不壞, 都遶世間。 月眾星王,
方圓四十, 有九由旬, 日王方圓,
五十由旬。
[0697a22] 「又天帝釋宮,縱廣萬由旬,阿修羅宮亦復如 是,阿鼻地獄亦如是,閻浮利地亦爾。西 拘耶尼,縱廣七千由旬,東弗于逮亦復如
是,北欝單越,縱廣八千由旬。一一洲,各有 五百小洲圍遶,此是鐵圍山之內。鐵圍之外 中間,悉是地獄,鐵圍無量,世界亦無量,所以
佛以無量慧眼,遍知一切,故名為世間解。
[0697a29] 「無上士者,自以功德過於人天故,名無上 士;以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具足故,名無 上士,是故無上與無上等。佛語諸比丘:『我
不見梵、魔、沙門婆羅門世間戒定慧解有能 及佛者,又無我師,故名無上。』
[0697b04] 「調御丈夫 者,有應調者輒而調之。何以故?譬如象馬 [怡-台+龍] 悷,加之杖捶然後調伏。如來亦復如是,
能調伏一切眾生,故名調御。昔佛降伏畜 生,龍王丈夫,名阿波羅留又;象丈夫,又 名純杵、魔朽陀陋、阿耆死驅、偷魔死驅、死驅
陀那,如是諸丈夫,佛以善法調伏,令入正 法,授三歸五戒。人丈夫,名尼揵陀子闍跋, 又婆羅門十軻羅娑、鴦掘魔羅等,如是無
數。復有夜叉丈夫,名阿羅婆迦、修至滿魔、 軻羅,諸夜叉丈夫,釋提桓因等如是無數 天人,以正法調伏之。於修多羅說,佛語
寄須,漢言牧象人:『我調御丈夫,以柔法 教一切眾生。若其不受者,當以強法教 之;若不受者,復當以剛柔教之;若不受 者,便不與和合。』」
[0697b19] 法師曰:「此修多羅當如法 廣說,故名無上調御丈夫。天人師,師者,亦 如估客有一宗主善知嶮難。」
[0697b21] 問曰:「何謂 為難?」
[0697b22] 「一者、賊難,二者、虎狼師子難,三者、 飢儉難,四者、無水難。宗主於諸難中,皆令 得度到安樂處,故名為師。如來亦復如是。
何以故?如來能度眾生,令過嶮難。」
[0697b25] 「何謂為 嶮難?」
[0697b26] 「一者、生難,二者、病難,三者、老難,四者、死 難。如是諸難,如來能度脫,令得安樂處,故 名為師。」
[0697b28] 問曰:「佛何以獨為天人師,不為畜 生師耶?昔如來在世亦為畜生說法,何以 獨稱為天人師?」
[0697c01] 「修多羅經說:『爾時佛在瞻 婆國,於迦羅池邊,為瞻婆人說法。是時池 中有一蛤,聞佛說法聲歡喜,即從池出
入草根下。是時有一牧牛人,見大眾圍遶 聽佛說法,即往到佛所,欲聞法故以杖 刺地,誤著蛤頭。蛤即命終生忉利天,為 忉利天王。以其福報故,宮殿縱廣正十二
由旬,於是蛤天人,霍然而悟,見諸妓女娛 樂音聲,悟已尋即思惟:「我先為畜生,何因緣 故生此天宮?」即以天眼觀,先於池邊聽佛
說法,以此功德得此果報。蛤天人即乘宮 殿,往至佛所頭頂禮足。佛知故問:「汝是何 人,忽禮我足?神通光明相好無比,照徹此 間?」蛤天人以偈而答:
「『「往昔為蛤身, 於水中覓食,
聞佛說法聲, 出至草根下。
有一牧牛人, 持杖來聽法,
杖攙刺我頭, 命終生天上。」
[0697c19] 「『佛以蛤天人所說偈,為四眾說法。是時眾中 八萬四千人,皆得道跡,蛤天人得須陀洹 果。於是蛤天人得道果已,歡喜含笑而去。』
故稱為天人師。
[0697c22] 「佛婆伽婆者,佛者,名自覺, 亦能覺他,是名為佛。又言知。何謂為知?知 諦故,故名為佛。又言覺悟世間,是名為
佛。於《三達智經》自應當知。
[0698a03] 「婆伽婆者,一義 利益,二者、無上,三者、恭敬,四者、尊重。何以 名恭敬尊重?為世間應恭敬尊重。世間有
四名:一者、隨,二者、誌,三者、因,四者、號。」
[0698a06] 問曰: 「何謂為隨名?」
[0698a07] 答曰:「如世間人喚牛小即犢 子,次而丁,牛大者喚老牛,此名不定,隨時 而喚。」
[0698a09] 問曰:「何謂為誌名?」
[0698a09] 答曰:「如人持傘持 杖,即喚為有傘人、有杖人,是為誌名。」
[0698a10] 問曰: 「何謂為因?」
[0698a11] 答曰:「譬如貧人因奴得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