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antapāsādikā (Shan Jian Lu Pi Po Sha) 善見律毘婆沙
Scroll 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五簫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0702a09] 「棄樂棄苦者。」
[0702a09] 問曰:「何謂棄樂棄苦?」
[0702a09] 答曰: 「於四禪定中棄樂心苦心。又言:『棄名樂名 苦也。』」
[0702a11] 問曰:「樂心苦心於第四禪言,何時得 棄?」
[0702a12] 答曰:「於第四禪定門中棄也。」
[0702a12] 問曰:「何處 身苦滅盡?」
[0702a13] 答曰:「如經所說,佛語諸比丘:『離 欲清淨已,即入第一禪,苦於此滅。』」
[0702a14] 問曰:「苦 心樂心於何處滅無餘?」
[0702a15] 答曰:「於修滿中。佛 語諸比丘:『於第四禪定滅盡無餘,苦樂喜 悉於禪定門滅無餘也。』何以故?初禪定,念、
思未離故心苦,念、思滅者苦亦滅,亦如第 二第三第四禪定,念為初,次第而滅。喜者,於 第四禪定門滅盡,樂到第四禪定,入樂住
捨,起不過樂也,是故苦於第四禪中滅盡 無餘,是謂不苦不樂。此法極細,不可以意 取也。何以故?譬如惡牛,牧者捉之不得,
乃立作欄,驅群內欄,一一牽出次第而至, 至惡牛已,此即是,然後捉得。佛亦如是,先 取樂故入一切法,入已次第而出,此是不苦
不樂,不苦心不樂心,此是不苦不樂受。」
[0702a27] 問曰: 「此不苦不樂可得捉不?」
[0702a28] 答曰:「不可得捉。」
[0702a28] 又 問曰:「上句何以云得捉?」
[0702a29] 答曰:「以名知其相 故,猶如捉得,語相如此,自當知之。如經 文所說:『有四緣,長老以不苦不樂,以名解
脫,以三昧故棄除苦樂,即入第四禪定。長 老,此是四緣不苦不樂,以名解脫,以三昧 故,如第三道邪見,為諸法初滅。』此讚歎第 三道,此中亦復如是。」
[0702b06] 問曰:「何謂為諸法?」
[0702b06] 答 曰:「瞋恚、愚癡為初,如是自當知。亦如第四 禪定,苦樂心為初,因樂起生欲,因苦起 故生瞋恚,瞋恚起故滅樂心,是故於第四
禪定極遠,是名不苦不樂。」
[0702b10] 問曰:「不苦不樂, 其相云何?」
[0702b11] 答曰:「捨樂捨不樂。」
[0702b11] 問曰:「其味 云何?」
[0702b12] 答曰:「捨苦捨樂味,亦言不償味。捨識 淨者。」
[0702b13] 問曰:「何謂捨識識淨?」
[0702b13] 答曰:「捨者令識 得淨潔,此是第四禪定識淨潔;識淨潔已即 生三識,悉是捨所作,非餘法作。是故律本
說,捨識淨潔,譬如月光,有雲覆之其光不 明,雲除去已月即光明淨潔。此中思樂亦 如是,思樂離者識即淨潔。」
[0702b18] 問曰:「前三禪定有 無。」
[0702b19] 答曰:「有。」
[0702b19] 問曰:「何不出識?」
[0702b19] 答曰:「為思為初 覆,是故不出。又第四禪定捨,即是夜識即 是月滿,理合者然後顯月光明。如第一禪
有五支,亦如第四禪有三支捨識一心,廣 說有三,略說有二,如經中所說。」
[0702b23] 「何時起二 支?」
[0702b24] 「是第四禪定中起二支。禪定第四品竟。
[0702b25] 「此是四禪定者。有欲作觀地,有欲一心,又 欲作通地,有欲滅諦地,有欲入生,愛盡 人者求一心也。何以入禪定得一心?我
住樂一日,即作迦私那已,起八三昧學,凡 人從三昧起已一心諦諦,我觀是名觀地 也。復有人成八三昧已,入通禪地已,從
三昧起已,而作神通,或一身作千萬身,如 是次第自當知,是故以禪為通地。又有作 八三昧已,入滅諦三昧已,七日入滅盡定,
此世間涅槃。我念取七日樂,此是滅諦地。有 人入八三昧,從禪定不樂,我欲生梵天, 此是入生地。佛入第四禪定,於菩提樹 下從三昧起,如來觀地禪亦言通地,亦
入滅諦地,二入一切法:世間法、聖利法。」
[0702c09] 法師 曰:「今略說取如是,第四禪定次第自當知。 以此法故,入第四禪定,以三昧一心諦,是 故言淨,如律本所說已捨識淨。」
[0702c12] 問曰:「何謂 為淨?」
[0702c13] 答曰:「白而不黑;亦言光明。因樂故離 欲,離諸煩惱已,離竟,心即清白隨用能堪。 何以故?已教授令柔故至極處。如經文所
說,若心已柔隨用所堪,譬如生金,次第鍛 成柔已,隨用所堪,若欲作種種瓔珞,打之 不碎,心亦如是,所遣而隨。如經文所說,佛
語諸比丘:『我不見一法如心者,調伏非一 過柔辱,堪可施用極淨而住,已住故名為 不動,為精進故非懈怠,不可動一心;攝
已非掉心,可動智慧,攝已非無明可蔽, 為識所攝,非妄可辱,光明所攝,非煩惱闇 所障,此六法所攝,非可動轉,如是心入八
支已,隨所堪任分別諸法。以第四禪定三 昧故,而得一心。已一心故,諸蓋遠離,心無 垢濁念思已過,心得清淨、得智慧故,一切
諸蓋不得覆蔽,以無念故即至不動,去煩 惱已名亦不動。』此句是修多羅中說,自當 知之。
[0703a01] 「宿命智者,從通地生。宿者,過去世 陰。住者,生此家生彼家,此家死彼家死,更 墮彼家此家,離此家往生彼家,自用智
慧一一悉分別知,如是自識宿命過去。如 律本所說,識宿命智,以識故,知前身所住 處、受生皆悉識,或一生二生,如是展轉,心
知而識之。如佛到波羅蜜,已不復有調 伏,心心下而識。初學之人作已然後識。我今 略說,於淨道毘婆沙自當知之。此中隨 律本說。一生者。」
[0703a10] 問曰:「何謂為一生?」
[0703a10] 答曰:「一 過入胎乃至死,是名一生。如是次第乃至 無數生,三拔劫者,漢言劫滅。」
[0703a12] 問曰:「何謂 為無數三拔劫?」
[0703a13] 答曰:「次第而滅,是為三拔 劫,毘拔夷劫者,漢言劫成。」
[0703a14] 問曰:「何謂為 毘拔咤夷劫?」
[0703a15] 答曰:「次第而生,是名毘拔咤 夷劫。取三拔劫者,含入三拔扠夷劫,是 扠夷根;若取毘拔劫者,即入毘拔扠夷,是
劫心下而識。如經文所說,佛語諸比丘:『有 四阿僧祇劫。何謂為四?三拔咤、三拔扠夷、毘 拔咤、毘拔扠夷。何謂三拔咤?有三三拔咤。
何謂為三?火三拔咤、水三拔咤、風三拔咤。 有三三拔咤處:阿婆沙羅天、修婆緊那天、 卑脅破羅天。若火三拔咤起時,從阿婆沙羅
天下火燒盡;若水三拔咤起時,從修婆緊那 天下洪水沒盡;若風三拔咤起時,從卑脅破 羅天下飄盡,廣一佛境界。』」
[0703a26] 法師問曰:「佛境界 云何?」
[0703a27] 答曰:「生境界、滅境界、知境界。」問曰:「何 謂為生境界?」答曰:「十千世界,若佛生者,十 千世界皆悉震動。佛威德百億世界,若佛說
寶呪、聚呪、他闍呪、阿咤呪、無羅呪,聞不從 者,即出風飄落百億世界外。知境界者,不 可度量。佛三境界,滅境界與生境界,皆悉
崩壞,若興盛者亦俱成立,我今略說,於淨 道毘婆沙自當知。如是佛於菩提樹下 得一切智,非一劫二劫,如是三拔咤劫皆 悉知之。若處生者。」
[0703b07] 問曰:「何謂若處生者?」
[0703b07] 「若 處壞劫時,或生天上或入人間,或化生、胎 生或濕生,如是次第悉知,此是我姓,此是我 父母名,我名或迦葉,姓或婆羅門,種或剎利
種;苦樂色如是,或白或黑;飲食如是,粳米 麥粟,樹木甘果美香之味,身口意業作如是 行,壽命長短如是,從世間上至第一天乃
至梵天受生,如是展轉,後生兜率天一 生補處,於兜率與天人同姓,名斯多揩 多 (漢名白旗天人) ,身黃金色,飲食甘露,受天之樂,
壽命五十七億六萬世間歲。從天宮下託生 白淨飯王家,於摩耶夫人受胎,知過去世 一切生處種姓、受形好醜、貧富貴賤、相貌,如 是皆悉知之。」
[0703b20] 法師問曰:「佛一人知?餘人亦 知?」
[0703b21] 答曰:「餘人亦知,辟支佛、聲聞、外道梵志各 為分別。外道梵志知四十劫,此外不知。智 慧狹劣故,不得遠知,正知受生而已,餘一
切悉不能知。何以故?為狹劣故。大阿羅 漢有八十人,知十千劫;有二上阿羅漢,知 一阿僧祇劫又十千劫;辟支佛亦知一阿僧
祇劫又十千餘劫,此是隨所行而得知;佛 所知非可窮盡。外道梵志次第得知,若欲 懸略知者不能自辨。譬如盲人行,須次 第而得,若不次第無有是處。聲聞知者兩
頭合得,辟支佛亦如是,諸佛知者隨意而 得,從無數劫中上下反覆悉得知,此是我 知婆羅門。佛語婆羅門:『我於菩提樹下得
無上智慧,即知過去無央數劫,我今無明 闇滅,得慧光明。從何而得?皆從精勤不惜 身命得之,譬如鷄子以嘴破 [穀-禾+卵] 。』佛語婆
羅門:『我宿命智為嘴,無明覆前身宿命為 [穀-禾+卵] ,我今以嘴破 [穀-禾+卵] ,於 [穀-禾+卵] 前出,是故我
名無上智也。』宿命智品他生隨知,以慧 知眾生墮生,是故名生墮知。以天眼觀 看眾生,如來已滿波羅蜜故,始觀即知,餘
人皆須修行而知,今我略說,淨道毘婆沙自 當知之。聖者。」
[0703c14] 問曰:「何為聖?」
[0703c14] 答曰:「以肉眼 如聖眼無異,天人所行諸善得成此眼,離 諸肉眼、離諸塵垢,能遠照故。是故律本所
說,以聖眼觀慧眼者,以精懃而得,亦如聖 眼無異。何以故?已住於聖然後而得,是故 名慧眼為聖眼。何以故?以身依止聖故,
得聖光明,心攝光故,而得遠觀,徹通石 壁如真明無異,是故以清淨慧眼,觀眾生 生墮落受生。是故外道梵志,見墮不見生,
故生斷見,又有外道,見生不見墮,故生 常見。九眾生居,佛常見亦觀、斷見亦觀。是故 律本所說,以慧眼見眾生墮生。
[0703c25] 「極淨者。如 來離十一煩惱,是故名極淨。如經文所說, 佛語阿 㝹 樓陀:『狐疑是心煩惱,智已而棄
之。』不攝心者,是煩惱,睡心眠心亦是煩惱; 驚喜施心、大心、過精勤心、極柔心、極多言心、 不分別心、極觀色心,如是諸煩惱心。阿 㝹 樓
陀,此十一煩惱,如來極精勤故,離此煩惱, 若我見色不見光,見光不見色,如是為 初,如來已過十一煩惱,亦過人眼。是故律
本所說,以聖眼淨過世間肉眼觀者,眾生 如肉眼無異,眾生墮落受生亦見。」
[0704a06] 法師曰: 「佛見眾生初生墮不?」
[0704a07] 答曰:「初生墮落見,於 中間不見。是故律本所說亦如是。賤者。」
[0704a08] 問 曰:「何謂為賤?」
[0704a09] 答曰:「以愚癡行行惡法,是名 為賤。又生貧窮亦是賤,人所惡賤。貴者。」
[0704a10] 問 曰:「何謂為貴?」
[0704a11] 答曰:「以慧心受生,是故名 貴。好色者從不瞋中來,惡色從瞋恚中 來,善道者生至善道。或言:『多金銀珍寶亦
名善道。惡道者,從慳貪而生貧窮下賤,亦 名惡道。下賤者,飲食難得朝暮不供。』隨業 所行,如來悉知。復觀看眾生,於地獄中受
諸楚毒。如來見已而作是念:『此諸眾生種何 罪根,而受是苦日夜不休?』如來觀已,此諸 眾生當作惡業故乃受此報。復觀天上見
諸天人,於離陀園林、眉沙園林,於波留 沙迦園林,諸天人觀看遊戲。如來見已而作 念言:『此諸眾生種何福業,來生此處受天
福位?』種諸善業得如是報。此是行業所知, 當來知亦如是,如來以聖眼知得大神通。 身作惡業者。」
[0704a25] 問曰:「何謂身作惡?」
[0704a25] 答曰:「惡 者雜穢不淨,以身作惡業如是。如來悉知 口作惡業意作惡業,悉如前句說無異。毀 謗善人者。」
[0704a28] 問曰:「何謂為善人?」
[0704a28] 答曰:「佛、辟支 佛、聲聞,乃至白衣須陀洹道,亦名善人。」
[0704a29] 問 曰:「何謂毀謗?」
[0704b01] 答曰:「滅諸善法罵詈,此是毀 謗言。復有餘言:『佛、辟支佛、聲聞悉是惡法非 正法,無有禪定法、無涅槃法、無道果法。』如
是謗、作如是謗;或知者毀謗,或不知亦 毀謗,悉入毀謗善人。如此人等造作重業, 以重業故,天上門閉、開地獄門。」
[0704b06] 法師曰:「我 今說證。有一聚落有二比丘,一老一少, 二人入聚落。初至一家得熱糜一稀,老 比丘得糜已而作是念:『我腹中有風,此糜
復熱,若服此糜當除腹裏風。』是時有人持 木一段欲作門限,擲置一邊,於是老比 丘即坐木上歠糜。年少比丘見老比丘 歠糜已,而薄摩呵羅作我羞恥也。老比
丘歠糜竟,而還到寺已,老比丘問年少 比丘:『長老!於佛法中有所得無?』答言:『有, 得須陀洹道。』老比丘言:『若如是者,不須更
進求餘道。何以故?為汝誹謗愛盡比丘。』於 是年少比丘聞已即作悔過:『大德!我於大 德作不善法,願得悔過。』即受歡喜而去。」
法師曰:「若人罵詈聖人、若大比丘,作如是 言:『長老!我今於長老懺悔,願長老受。』若少 者頭面禮足叉手,作如是言:『大德!此是我
過,於大德中我今懺悔,大德受。』若不受者, 即去餘方若至餘寺。來至比丘所,若老者 頭面禮足叉手而言:『大德!此是我過,願大德
受。』若少者而言:『長老,此是我過,我今懺悔, 願長老受。』若入涅槃者,於涅槃處作懺 悔,作懺悔已,如是天道涅槃道門不閉,即 如前無異。邪見者。」
[0704b29] 問曰:「何謂為邪見?」
[0704b29] 答 曰:「顛倒見,此是邪見。已受邪見形,更教餘 人,以口惡故,誹謗聖人,意惡業亦如是,已 取邪見,一切諸惡業含入邪見。邪見者,是
大罪業,作之逆罪。如經文所說,佛語舍利 弗:『比丘持戒具足,三昧智慧具足,自身正見, 轉教餘人如是。舍利弗!邪見亦如是,不
離身口意,如人以土丸擲不離於土,邪 見惡業不離地獄。何以故?為大罪故。』如經 文所說,佛語諸比丘:『我見惡業,無過邪見, 極最大罪。』若身死者。」
[0704c10] 問曰:「何謂為死?」
[0704c10] 答曰: 「死者罪墮地獄無脫時。又言:『四大壞散,亦 言更受生。』」
[0704c12] 法師曰:「若取地獄者,即塞天道 解脫門。又言:『若取惡道者,餓鬼、畜生、阿修 羅悉含入。』又言:『地獄者,阿鼻為初,白黑自
知。』又言:『善道者,人間亦是善道。』」
[0704c15] 問曰:「天何 義耶?」
[0704c16] 答曰:「色聲香味最勝,是名天。知者是 眼知,餘者自當知,我今略說聖眼品竟。如 無明覆過去宿命,宿命嘴啄故,無明覆 [穀-禾+卵]
, 亦如現在墮落知。漏盡智者,於阿羅漢道 漏滅盡智,是名漏盡智。過下置心者,是 觀心也;觀心能知苦,於此滅不過一切苦
諦相貌味,皆悉洞達知;又觀苦諦,從何而 起,從集起,此即集諦;又觀苦滅,此是滅諦, 將至滅諦者,即是道。觀四諦已,相貌如是,
正實無異,洞達悉知。是故佛言:『我知四諦, 如是見、如是知。』欲漏者,從欲漏出,此是 指示果,於果中說我今脫已,又有覆知
心,觀已而知,我不復更生。是故律本所說, 佛語婆羅門:『我不更生。』」
[0704c29] 法師問曰:「為是過 去不生、現在不生、當來不生?若言過去生, 過去生已滅;若言現在生,現在生已生;若言
當來生,當來生未至,有何更生?」
[0705a03] 答曰:「斷因 故,是名不生。住者,於梵行而住;梵行者, 凡善人與七學等共住,此是佛指示出家人。
所作已作者,於四諦四道所作已竟。是故 佛語婆羅門:『我所作已竟,不復還。』」
[0705a07] 問曰:「何 謂不還?」
[0705a08] 答曰:「諸煩惱漏不還至我所,是故 不還,更無精勤。如來已觀知如此,是名漏 盡智。何以故?如來欲開示婆羅門,佛已得
三達智過去現在當來智。」
[0705a11] 法師曰:「如此語 者不應自稱,何故如來而自譽耶?」
[0705a12] 答曰:「佛 為欲哀愍世間及婆羅門等故,作是語:『我 聖人,我最長、無上尊、一切知,我不為人作
禮。』婆羅門聞佛種種說,發心歡喜,即於佛 前悔過言:『瞿曇沙門有如是聖利滿足,我 實不知,瞿曇沙門即是前生功德具足。』婆羅
門便自剋責,剋責已聞說法,即讚言:『善哉!善 哉!瞿曇沙門,為指示法味。』」
[0705a19] 法師問曰:「何故 二讚善哉?」
[0705a20] 復以偈頌曰:
「瞋滅急讚嘆, 慇懃極驚笑,
信心愁足美, 句句當重說。」
[0705a23] 「此中讚嘆。何以故?」
[0705a23] 「婆羅門聞佛說法心歡 喜,無以謝答,為自歌詠。」
[0705a24] 法師曰:「婆羅門心 當有是思惟:『佛所說法,其義深遠、其語美 味,善入人心生大慈悲,甚為悅樂。』婆羅門
向佛說言:『我如覆鉢,佛今說法令我得聞, 如鉢已仰得受甘露。如人以草木覆藏珍 寶,有人指示令知,如人迷路,有人捉手 指示善道,如在大闇處,有人施與燈燭
令得見道,我亦如是。』」
[0705b02] 法師曰:「婆羅門何以 作是言者,我今更演此義。婆羅門心如覆 鉢不得受甘露味,佛今開示令受甘露。何
以故?如草木覆藏,自迦葉佛後邪見為草 木,覆藏正法無人指示,今佛指示令知。迷 路者,外道邪見為路,於妙道中迷惑不見
善道,佛以法為手,指道令得度脫。如愚癡 闇不見三界,佛以法為燈燭,施與令得 光明。毘蘭若婆羅門,作讚嘆已,心極清淨,
白世尊言:『我今歸依瞿曇沙門。』歸依者,言 隨從,又言依止,知佛殺煩惱,次歸依法、歸 依僧。歸依法者,如來積行得此法,不更墮
落,若人隨法,法即受,不墮地獄、餓鬼、畜生。 法者義受,又言聖道涅槃,道者是法。如經 所說,佛語諸比丘:『法不作,有八支道,眾法 之上。』」
[0705b17] 法師曰:「我今略說。復有婆羅門,名車 多摩那婆,歌詠讚佛,而作頌曰:
「『欲離欲不動, 愁憂法不作,
不逆流美味, 極好分別知。
於眾法最上, 應當受歸依,
布施四向人, 若分別有八。
於僧中最上, 獲得大果報,
於此自歸依, 名真優婆塞。』
[0705b25] 「如是婆羅門言:『願佛知我已受三歸。』」
[0705b25] 法師 曰:「若於此解三歸者,即成紛多。若欲知者, 可於阿毘曇毘婆沙自當知。『願瞿曇沙門,
知我已作優婆塞,願佛名我是佛優婆塞。』」
[0705b29] 問曰:「何謂為優婆塞?誰為優婆塞?誰不為 優婆塞?云何有戒為優婆塞?有心為優 婆塞?云何名為優婆塞?云何不名為優 婆塞?」
[0705c03] 法師曰:「此義甚多,此中不可說。於 修陀尼毘婆沙,自當知之。『從今以去者, 從今至命終不受餘師,願佛知之。若有
人以刀斫斷我頭,使我言非佛、非法、非比 丘僧,我頭寧當落地,不作是言。』婆羅門 以身命奉託如來欲自供養,作如是 言:『願世尊當受我請,於毘蘭若國,前夏
三月與比丘僧。』婆羅門言:『我今已作優婆 塞,願如來憐愍我,當受我請,於毘蘭若國。』 如來默然受請。」
[0705c12] 法師問曰:「佛何不答婆羅 門請?」
[0705c13] 答曰:「已應。世間人以身口答,世尊用 忍心而答。為憐愍婆羅門。知佛受請者。」
[0705c14] 問 曰:「何謂為受請?」
[0705c15] 答曰:「若不受請者,當以 口身而答。世尊默然顏色怡悅,是故知佛受 請。婆羅門即從坐起,遶佛三匝,四方作禮
而去,合十指爪掌叉手放頂上却行,絕不 見如來,更復作禮迴前而去。是時毘蘭若 國極大飢儉。是時者,佛受毘蘭若婆羅門
前夏三月。飢儉者,飲食難得,若人不清淨至 心,正有飲食不與,亦名飢儉。毘蘭若國不 爾,以五穀不結實故。二疑者。」
[0705c23] 問曰:「何謂 為二疑?」
[0705c24] 答曰:「二者二種心疑。」
[0705c24] 「何謂二種 心疑?」
[0705c25] 答曰:「心疑於此夏三月乞食,或疑得、 或疑不得,或疑可得生活、或疑不可得生 活,是為二種心疑。白骨者,貧窮下賤人乞
食不得,餓死棄尸骨,曠野狼藉,是名白 骨。又言:『五穀不秀實白如骨,亦名白骨。』 如籌者,禾始結秀而遭大旱,根株直竪如
籌,是名如籌。又言:『不爾,飢儉時以籌市井, 是名如籌。何以故?臨市時,強者得入、羸者 不得,於外大叫,糶米人見諸羸人,生憐愍
發平等心,開門令入次第坐,先受取直 然後與米,隨其多少用籌計數。』
[0706a06] 「諸比丘自 念言:『此間飢儉,皆悉用籌計挍,時諸比丘入 經七八聚落,或得少許或不得者。』爾時估
客從北方,驅馬五百匹,向南販貨,或得二 三倍利,以求利故,遍歷諸國次第至毘蘭 若國,住夏四月。」
[0706a11] 問曰:「販馬人何故不去而住 四月?」
[0706a12] 答曰:「雨水多故,不通馬行,即於城外 立馬厩,并自立屋舍籬障都圍。於是諸比 丘往到估客處乞食,人得馬麥各五升。」
[0706a14] 問 曰:「為信故、為不信故,而以麥與諸比丘?」
[0706a15] 答 曰:「信。販馬人入聚落,日日見諸比丘乞食,空 鉢而歸。見已,估客還向諸同侶說如上事,
各作是念:『諸比丘乞食極大疲苦,都無所得, 宜共計挍,我等估客若日日供,其朝中恐 不周立,我等當減取馬分,各五升與諸
比丘。比丘得此馬麥便不疲倦,於我等馬 不甚為損。』作是籌量已,諸估客往到諸比 丘所作禮而白言:『諸大德!可受我等麥,日
日人各五升及雜食隨意所作飲食。』是故律 本所說,日施比丘麥,著衣服已朝行乞食。」
[0706a26] 問曰:「何謂為朝?」
[0706a26] 答曰:「從旦至中是名朝。 著衣服者,以袈裟裹身。分衛者,毘蘭若 聚落乞食不得,遍歷聚落都無一人出應
對者。持麥還寺者,行乞處處得麥而還。取 麥擣舂而食者,老比丘無淨人,復無為作 者,躬自作糜作飯,或八或十共作竟,當分
而食。賢者阿難取如來分手自磨,阿難智慧 具足,作食極美味,諸天復內甘露作竟,佛 受而食即入三昧,從此以後不復乞食。」
[0706b05] 問 曰:「是時大德阿難侍佛不?」
[0706b06] 答曰:「侍。如來從 菩提樹下起,二十年中侍佛者皆不專一, 或時大德那伽,或大德那耆多,或大德
彌耆耶,或大德優伽婆,或大德沙伽多, 或大德須那訶多,如是諸大德隨意樂侍 而來、不樂而去或悉去,時大德阿難來侍。」
[0706b11] 問 曰:「國中飢儉,云何無一人作功德分割少 飯供諸眾僧?又有婆羅門請世尊前夏 三月,復不供養,何以故?」
[0706b14] 「為天魔波旬蔽一 由旬內,悉令一切人民心志都無供養者, 蔽已而去。」
[0706b16] 問曰:「如來心寧不知?」
[0706b16] 「善哉!因欲 制戒說法故。佛語阿難:『汝輩善人已勝,未 來比丘當覓稻禾肉。』」
[0706b18] 法師曰:「我未解此義, 如來當作如是語:『阿難!汝等輩善人,於飢 儉時乞食難得,已知足故護持正法,是故為
勝;於飢儉時能伏貪心,是故為勝。餘聚落 中禾米豐饒,甘果異味甚多,而無往者,於眾 中都無一人思者、瞋者、怨言者:「何以住此?
世尊!何不往到彼豐饒聚落,飲食易得。」都 無此言,亦不怨恨:「毘蘭若婆羅門何以請 我等來此夏坐而不供養!」復無異心思欲
行求利養者,亦無更相讚嘆:「是人得道。」 令人得知,希望供養如是之言,各緘口默 然,但一心依止如來住耳,是故為勝。』」
[0706b29] 問 曰:「知魔蔽耶?」
[0706c01] 答曰:「知。」
[0706c01] 又問:「如來何不往 舍衛王舍城及餘國結安居,而來此國耶?」
[0706c03] 答曰:「若置舍衛王舍城國,政使往到欝單 越,或上忉利天,魔王亦當來蔽,不可得 隱避。何以故?此年魔王大忿,如來已自遍觀,
唯有毘蘭若國販馬人可依安居。」
[0706c06] 問曰:「魔 王既能蔽餘人,何意不蔽販馬人,使佛及 眾僧不得食?」
[0706c08] 答曰:「亦能蔽,何以故?魔王已 去後,販馬人後至,是以不得蔽。」
[0706c09] 問曰:「魔王 何不更為蔽販馬人?」
[0706c10] 答曰:「不得都蔽。」
[0706c10] 法師 曰:「有四種,魔不能蔽。何謂為四?一者、朝中 供養,二者、湯藥不乏,三者、如來壽命,四者、如
來光明。日月梵王至如來所,光明隱蔽不 現,是故魔王種種方便而不能蔽。」
[0706c14] 「一時佛 聞舂臼聲者。諸比丘得馬麥還舂擣,是故 有聲。知而故問、知而不問、知故問者,佛知 有因緣利益眾生,是故問。知而不問者,無
利益是故不問。時而問者,若問正時而問, 是故時而問。不問者,如來知非時而不問。 有義而問,無義不問。有二因緣問:一者、為
欲說法,二者、為聲聞弟子制戒因緣或輕 或重。是故問阿難:『此聲,何物聲耶?』阿難答言: 『此是諸比丘舂麥聲。』佛言:『善哉,善哉!阿難。』
何以佛嘆言?未來比丘住在寺中飲食易 得,而生憍心,言飯麁穀、或言大熟、或言 大強、或言粒碎、或言酢醎,如是之言,即是 覓禾稻肉義。
[0706c27] 「佛語阿難:『汝等善人,當為 後世比丘作善法因緣,以汝等法,未來比 丘若得飲食,於好於惡不生增減。往昔法
王在世,諸大羅漢猶食馬麥,況我等輩於此 飲食而有嫌薄。』」
摩訶目揵連品
[0707a04] 「爾時大目揵連。大者,於聲聞,神力智慧最 大,是故名大。目揵連者,姓。白佛言者,向世 尊言。」
[0707a06] 問曰:「何以向世尊言?」
[0707a06] 答曰:「大德目揵 連出家七日即得聲聞波羅蜜,如來復讚嘆 神通第一目揵連,所以目揵連有神通力,而
作是念:『毘蘭若國大儉,諸比丘僧乞食難得, 極為疲勞,我今當反地取地肥供與眾僧。』 復自思惟:『若我反地,不白世尊者,便是與
如來並神力,則乖我法。』作是思已而白佛 言:『世尊!地初成時地肥,譬如生酥亦如 蜜味。善哉,世尊!我欲反地,取地下肥供諸
眾僧。』反者,取下還上。『何以故?為眾僧故。』
[0707a16] 「佛不欲許,令目揵連作師子吼,佛而問 目揵連:『一切眾生城邑聚落悉依止,此地復 不得懸置虛空,汝云何作?』目揵連答曰:『世
尊!我今以一手化作地,受取城邑聚落一 切眾生與地無異,以一手度眾生等依止 地。』佛答:『止!目揵連!』」
[0707a21] 問曰:「何以世尊不聽目 揵連反地?」
[0707a22] 答曰:「為哀愍眾生顛倒住故,或 言是或言非,我住處若城邑聚落更相驚怪, 此非我城邑聚落田園池林。」
[0707a24] 法師曰:「唯有神 力人能作,非無神力者。非一時儉,未來亦 儉,若遭儉時誰得如目揵連?當來聲聞弟子
少有神力,若入聚落乞食,諸人見已而作 是言:『世尊在世,聲聞弟子持戒具足故,得神 通力,即於儉時迴反大地而取地味以供
眾僧。今者眾僧持戒不具,若具足者如前無 異;復無少少分施。』餘人以倒見故,輕慢 聖人,以輕慢故,死墮地獄。是故世尊語目 揵連,勿樂反地。」
[0707b04] 「目揵連就佛乞求反地不 得,復作餘乞。『善哉!』世尊言:『且止。』」
[0707b05] 法師曰:「從 善哉文句,如前所說,汝自當知。」
[0707b06] 法師曰:「有 小異。何者?目揵連復欲牽欝單越地還令 連閻浮利地。」
[0707b08] 問曰:「海云何?」
[0707b08] 答曰:「海如牛 跡一步而度,令諸比丘食如諸聚落。」
舍利弗品
[0707b11] 「優波離欲證律藏根本,於是舍利弗從靜 處起,而作是念。」
[0707b12] 問曰:「何謂為靜?」
[0707b12] 答曰:「寂 靜無聲,亦言一心寂靜。」
[0707b13] 「云何佛法久住?」
[0707b13] 「從 毘婆尸佛而答,餘者義自當知。」
[0707b14] 問曰:「舍利 弗何不自以神力觀看可知,而來白佛?」
[0707b15] 答 曰:「不得。舍利弗若以神力觀看,正可知諸 佛久住不久住,若分別諸佛因緣不能通 了。大德大蓮華言:『能。何以故?所以上羅漢十
六種智,如此之理不足為難,依止如來 欲顯世尊為上,是故來白佛而問。』佛答舍 利弗,餘者律句次第自當知。云何因緣者?此
義易知。佛語舍利弗毘婆尸佛者,語為初, 諸佛非是懈怠,或為一人二三人如是增上, 乃至一切三千大千世界眾生說法有生異
心,此眾少應略說,此眾大應廣說,亦不作 高下說法,悉皆平等一種說法。譬如師子王 七日一起覓食,臨捉眾生無大小,先吼而
捉。何以故?若師子捉眾生時,不先大吼,用 輕心故,或得脫者,是故皆吼,令眾生怖伏 而捉。佛亦如是,於一切眾生無大小,皆
以慇懃說之。若有略說,眾生或不勤心修 習。何以故?如來為尊重法故。今我世尊說 法,譬如大海水同一味,過去諸佛亦復如
是,然眾生心易教授,今說一偈義令入四 諦,是故過去諸佛,不廣說法修登偈耶。」
[0707c06] 法 師曰:「前句已說,故不重說。不為聲聞結戒 者。」
[0707c08] 問曰:「過去諸佛何不為聲聞弟子結戒?」
[0707c09] 答曰:「諸聲聞弟子不犯非故,亦不結威德 波羅提木叉,亦不半月半月說戒乃至六年, 六年止說教授波羅提木叉。此說如來自說,
不令聲聞說。爾時閻浮利地槃頭摩底王 舍城翹摩鹿野苑,是毘婆尸佛所住處,一切 比丘僧悉集,佛布薩、眾僧布薩,三人布薩、二
人布薩、一人布薩。往昔閻浮利地有八萬四 千寺,寺或有十萬、二十萬比丘,亦不喧鬧, 皆寂靜而住。是時諸天人心,思欲聞佛說
戒,恒計年歲,應到六年即集大眾,往佛 所待佛說戒。是時諸比丘,若有神力者來, 無神力者諸天來白:『時可去。』即取衣鉢,諸
比丘承天人神力,到布薩堂,往至頭頂禮 足。時毘婆尸佛知眾集,即說教授波羅提 木叉:
「『忍辱第一道, 涅槃佛勝最,
出家惱他人, 不名為沙門。
一切惡莫作, 當具足善法,
自淨其志意, 是即諸佛教。
不惱不說過, 不破壞他事,
如戒所說行, 飯食知節量,
一切知止足, 常樂在閑處,
是名諸佛教。』
[0708a03] 「以如是方便,一切過去諸佛以此偈教授 波羅提木叉,此是諸佛壽命長短,是故如是 說短壽。諸佛從菩提樹下,為聲聞弟子結
戒,此是威德波羅提木叉,非如來說,諸聲聞 弟子說,是故我等釋迦牟尼佛,從菩提樹下 二十年中,皆說教授波羅提木叉。復一時於
富婆僧伽藍,於眉伽羅母殿中,諸比丘坐 已,佛語諸比丘:『我從今以後,我不作布薩, 我不說教授波羅提木叉,汝輩自說。何以
故?如來不得於不清淨眾布薩說波羅提 木叉。』從此至今,聲聞弟子說威德波羅提 木叉。是故律中說,佛語舍利弗:『過去諸佛不
說威德波羅提木叉,說教授波羅提木叉。』 毘婆尸三佛不說波羅提木叉,三佛已入涅 槃,聲聞弟子復入涅槃,最後聲聞弟子,姓
非一種,名非一種,或姓瞿曇,或姓目揵連, 或名佛無德,或名曇無德;從非一種,或 婆羅門種,或居士種,或剎利種;又非一種
家,或富家,或貧窮家,或下賤家,從如此種 種非一家、非一姓等出家,而作梵行,為非 一種姓名入正法故,而各自用其志意處
當,佛法不相承受,所以佛法不久住世, 為此等故。」
[0708a25] 問曰:「諸比丘何不勤修精進,而 使正法速頹滅耶?」
[0708a26] 答曰:「先諸大德猶為不 善,況我等輩各不護法藏,故令佛正法而 速滅耶。不用綖貫穿者,風吹即散,貫者
言縛;譬如種種花不以綖貫之,風吹即散, 佛法亦如是。為不結戒故,以心先觀,然後 教授聲聞。」
[0708b02] 問曰:「其義云何?」
[0708b02] 答曰:「過去諸佛先 觀聲聞心然後教授,緣諸聲聞易悟理故, 佛亦不為廣說。怖畏林者,此林若有入者
即生怖畏。如是汝等思惟者,有三思惟:出 家為初,汝等當勤心思惟。汝等莫作是思 惟者,有三惡法,思欲為初,汝等慎莫思。如
是汝等當憶持在心,觀無常、苦、空、無我,心 恒憶持。莫如是,汝等莫思憶者,無常莫思 常理,不淨莫思言淨,汝等勿作是思。此是
汝等應棄者,諸惡法應棄;此應起而住者, 善法汝等應起,若已得者令增長。
[0708b12] 「從不起 煩惱心得脫者,心不取煩惱故而脫,亦言 以滅不起滅而滅。是故律本所說,從不起 煩惱心得脫,一切皆是阿羅漢,譬如蓮華
日光始出即便開敷。舍利弗往昔恐怖林中 者,若人未離欲入此林,林有威相故,皆悉 毛竪。舍利弗,此是因緣者。」
[0708b18] 法師曰:「次第句義 易,自當知。不久住者,毘婆尸佛壽命八萬 歲,諸聲聞眾亦復如是,從佛在世乃至最
後聲聞,佛法住世百千六萬歲。尸棄佛壽 命七萬歲,聲聞弟子壽命亦爾。惟衛佛壽命 六萬歲,聲聞壽命亦如是。二佛壽命到最
後,聲聞佛法住世,百千四十二十萬歲,次第 而數,是故佛法不久住。
[0708b25] 「於是舍利弗,聞三 佛佛法不久,聞已意欲更問佛久住,而白 佛言:『世尊!以何因緣,佛法久住?』『諸佛壽命,
拘那衛佛壽命四萬歲,拘那含牟尼佛壽 命三萬歲,迦葉佛壽命二萬歲,釋迦牟尼佛 壽命百歲,諸聲聞弟子壽命亦如是,是故佛
法久住。我今世尊,應取迦葉半壽一萬歲, 是時應出世,觀看眾生根無熟者;五千歲 應出,次第五百歲應出,又復無根熟眾生;
乃至百歲,然後有眾生可度,是故佛出世短 壽,聲聞弟子亦如是。佛法久住如前,三佛 法與壽命俱滅,是故名不久住,後三佛
者,佛雖滅度,佛法猶在世,是名久住。』 於是舍利弗聞佛說已,欲令佛法久住,而 白佛言:『唯願世尊,為諸聲聞弟子結戒。』如
律本所說,舍利弗從三昧起,餘者後句次第 自當知。
[0708c12] 「佛告舍利弗:『止!止!時未至矣。』舍利 弗重白佛言:『世尊!唯願為諸弟子結戒。』佛 告舍利弗:『止!止!此法非聲聞、緣覺所知,唯
佛與佛乃能知耳,未垢起故。』」
[0708c15] 問曰:「何謂 為垢?」
[0708c16] 答曰:「垢處者,於今世後世過如來 法,是名為垢。未為聲聞結戒者。」
[0708c17] 問曰:「何 以不為聲聞結戒?」
[0708c18] 答曰:「未有漏者,如來結 戒,眾生生誹謗想:『云何瞿曇沙門,如諸聲 聞弟子,悉是貴姓,或是王位,捨其財物、宮
殿、妻子、眷屬,不惜身命,皆是知足,於世間 無所希求。云何瞿曇,反以波羅提木叉而 繫之?是瞿曇未善別世人。』故言如此:『若我
結戒者,世人而亦不生敬重之心。譬如醫 師未善治病,見人始欲生癰,雖有癰 性未大成就,輒為破之,破已血出狼藉, 受大苦痛,以藥塗之瘡即還復。醫師謂曰:
「我為汝治病,當與我直。」病人答曰:「此癡 醫師,若是我病,可為我治,我本無病,強為 破肉令血流出生大苦痛,反責我直,詎
非狂耶?」聲聞弟子亦復如是,若先結戒而 生誹謗:「我自無罪,強為結戒。」是故如來不 先結戒。』若漏起者。」
[0709a04] 問曰:「何謂為漏起?」
[0709a04] 答曰: 「若漏於僧中已起者,是時如來當為諸弟 子結戒,指示波羅提木叉。譬如良醫應病 設藥令得除愈,大獲賞賜又被讚嘆:『此好
醫王善治我患。』如來亦復如是,隨犯而制, 歡喜受持無有怨言。是以律本云:『止!止!舍 利弗!若有漏法生,然後世尊當為結戒。』」
[0709a10] 法 師曰:「餘句自當知之。於佛法中誰先出家? 崩揵多兒,名憂波斯那。因憂波斯那 制戒,未滿十臘而與弟子授具足戒,
憂波斯那二臘,弟子一臘,如是次第從此 已,佛為制戒,告諸比丘:『自今以後,若未滿 十臘,而與弟子授具足戒者,犯突吉羅
罪。』佛已結戒竟,復有比丘,雖滿十臘、若過 十臘,癡無智慧,而與弟子授具足戒。佛 又制戒,告諸比丘:『若人無智慧,與人授
具足者,得突吉羅罪。』佛聽有智慧人者,十 臘、若過十臘,善能教授,聽與弟子授具足 戒。
[0709a22] 「未多者,眾僧中老少未多, 房 舍亦未大, 若眾僧多者,當有犯漏法者,是時如來然 後結戒。若比丘與未受具足戒共宿,過二
三宿者,是比丘得波夜提罪。若比丘年 年度弟子者,是比丘得波夜提罪。若比 丘尼年年度弟子,是比丘尼得波夜提罪。 已說如是,汝自當知。大利養者,若眾僧得
大供養者,便生有漏法,是時如來當結戒。 若比丘受裸形外道,若男若女,自手與飲食 等,是比丘得波夜提罪。未多聞者,若眾僧
中未有多聞,若比丘僧中多聞,便生漏法, 若一阿含若五阿含讀誦通利,以不正心 而說顛倒義,非律言是律,非法言是法,是
故佛結戒,若比丘作是語:『佛所說法我已知。』 作是言者,是比丘得波夜提罪。次如沙彌 語無異。所以如來因有漏法,我云何為諸 弟子結戒。
[0709b09] 「云何漏者?」
[0709b09] 答曰:「劫賊。」
[0709b09] 「云何為劫 賊?」
[0709b10] 答曰:「於佛法犯戒即是劫賊。」
[0709b10] 「云何名為 劫賊?」
[0709b11] 答曰:「非沙門者,自言:『我是沙門。』劫四 輩物。是故律中所說,未有漏法、未有劫人, 亦言未有犯戒人。無罪者,言無煩惱亦言
無患。無犯戒不染黑法者,黑法言破戒, 亦言眾僧不破。極淨者,言極光明。住真實 地者,戒三昧智慧解脫,是真實地而住。」
[0709b16] 法師 曰:「我當說次第。於毘蘭若國前夏三月,五 百比丘最小得須陀洹道。」
[0709b18] 問曰:「何謂為須 陀洹道?」
[0709b19] 答曰:「須陀洹言流。」
[0709b19] 問曰:「云何為流?」
[0709b20] 答曰:「道若人入此流道,名須陀洹道。如經 文所說,佛問舍利弗:『須陀洹云何名須陀 洹?』舍利弗答:『此是世尊善貫八道。何謂為
八?一者、正見,二者、正思,三者、正口,四者、正 行,五者、正生,六者、正勤,七者、正識,八者、正三 昧。』」
[0709b25] 復問:「何謂為須陀洹?」
[0709b25] 答曰:「若人以八貫 故,來至善道,是名須陀洹,如是名、如是姓, 因道而名果,是故名須陀洹。汝自當知。
不墮落法者,不言無。須陀洹人無墮落 於地獄、餓鬼、畜生。何以故?斷煩惱故,以道 故。便迴向菩提者,迴向前三道必當至。何
以故?為道故。如是大智舍利弗答如來已, 於毘蘭若夏三月大自恣竟。爾時佛告阿 難者,告者,語。又言覺。佛法久有此法,過去
諸佛告:『受人別請竟,得去。』聲聞弟子,別 與不別隨意而去。佛憐愍眾生,欲遍行 諸國。佛行諸國者,佛行有三境界,一者、
大境界,二者、中境界,三者、小境界,三境界 隨意而行。」
[0709c09] 問曰:「何謂大境界?」
[0709c09] 答曰:「九百由 旬。」
[0709c10] 「何謂中境界?」
[0709c10] 答曰:「六百由旬。」
[0709c10] 「小境界云 何?」
[0709c11] 答曰:「一百由旬。若佛欲大境界行時,大 安居竟,九月一日與比丘僧圍遶而去,次第 到聚落教化說法,受諸飲食,應可度者即
為度之,未得度者令獲福利。九月日遊行, 於夏三月中,多諸比丘行三昧法未竟,如 來不大自恣,待小自恣到,九月十五日竟而
去。中境界行時,八月日遊行。小境界者,先 觀眾生根熟而住,次根熟而去,到十一月 一日,與比丘僧圍遶而去。七月日遊行,此
三境界中處處眾生,令離煩惱得四道果, 為教化故。譬如採華人遍行山中,見諸雜 華有開榮者,便摘持去。如來亦復如是。又
有佛法,於清旦時入禪定樂,從三昧起, 以大慈悲觀看十方世界,應可度者如來 即往度之。又有諸佛法,有新從餘國來者, 如來便相勞問。說法因緣今欲發起,結禁
戒故,此是諸佛無上道法。」
[0709c27] 問曰:「何謂為聲 聞法?」
[0709c28] 「佛在世時二過集眾,何謂為二?一過初 入夏坐欲取禪定,第二過夏坐竟現有所 得,此是聲聞法故。如律本所說,佛語阿難:
『宜可共往。』往者,別諸婆羅門。別者,白婆羅 門言:『安居以竟,我今便欲遊行餘國。』爾時 世尊即著袈裟整衣服晨朝而去。阿難侍
從往到城門,到已而入,放大光明遍照城 內巷陌舍宅,皆如金聚,玄黃五色猶如電 光,即向毘蘭若婆羅門家。到門下立,使人
忽見佛光明,入白婆羅門言:『瞿曇沙門今 在門外。』婆羅門聞佛來聲,霍然而悟,即起 取氍氀毾 [登*毛] 敷置床座,躬自出迎白世尊
言:『可從此路而入。』於是佛入已而坐。時毘 蘭若婆羅門,本心欲坐近世尊邊,無因得 坐,故於座邊叉手而立。」
[0710a13] 法師曰:「次第後句 自當知之。婆羅門白言:『世尊!應與未與。』」
[0710a14] 法 師曰:「此是婆羅門欲發起先所許供養如 來者。婆羅門言:『我先請如來三月夏坐,應 日日齎飯食糜粥、甘果水漿供養世尊,而
便癡忘,未有一毫;非為不與,未得奉設。 緣我白衣多諸事務,瞋恚愚癡逼迫迷亂, 我心而忘,是故不與。』」
[0710a20] 法師曰:「何以婆羅門 作此語?不知魔王所迷,而自剋責,為白衣 業故,遂忘世尊。於是婆羅門自念:『我請佛
三月供養,都未施設。我今以三月供限併 一日施,唯願世尊哀愍納受明日者。』婆羅門 供如來明日即辦,佛觀婆羅門心極大歡
喜,佛為哀愍故自念:『若我不受請者,此婆 羅門當生惡心作如是言:「瞿曇沙門於三 月請未得供養,今者怨恨不受我請。」當
復有言:「瞿曇沙門非一切智,不能暫忍。」 或當作如是言,輕賤如來獲大罪報。是 故我今應當受請。』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五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4 冊 No. 1462 善見律毘婆沙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伽耶山基金會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釋明法法師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