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antapāsādikā (Shan Jian Lu Pi Po Sha) 善見律毘婆沙
Scroll 1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十一蕭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0747c09] 問曰:「若數至三四置者,有何不善?」
[0747c09] 答曰:「出 入息逼促,因逼促故,心難調伏。譬如牛欄 內牛極多,在欄裏迮切,會當破欄出。若 足十者,身中寬容如大欄,寬容牛故,易可
守養。」
[0747c13] 「若至八九有何不善?」
[0747c13] 答曰:「勿使亂 錯,而生狐疑心。或言我得禪味,起迷惑心 故,如是之過汝自捨離。若數息者,安徐數
也。如人量穀,先滿覆竟,然後數為一,復更 取量。若有塵草,選拾棄之,覆竟唱二,如 是次第乃至十。坐禪比丘,數出息入息亦
復如是。若駃者,如牧牛人數牛,云何數 牛?黠了牧牛人,手執杖門柱上坐,驅牛出 時打牛駃出,以完而數,一二三四五,如
是至十。何以故?作如是數,有時四大不 和,氣息駃出入,時隨出入而數,一二三四 五,一二三四五,數牛時當門關而數,不數
內外,因駃數故,而心得定。何以故?譬如 人乘船上湍,一二三四五篙,更互 刺 住船 然後定,出息入息亦復如是。何以心者如
船,出入息者如篙?心流五欲,而出息入息 制其令定。若息入心隨入,如肪膏入身美 滿,若息出心隨出,於觀中最大,因其大故,
心亦難調。除此二法,於觸處住至而數 之,然後即成三昧。是故律本中說,莫數內 外息。數何時可止者,若心不亂如息出入, 便止不數。如是已,便作隨念。」
[0748a05] 「何謂名為隨 念?」
[0748a06] 「知出入息,不假數而知。隨念有三種。」
[0748a06] 「何 謂為三?」
[0748a07] 答曰:「齊為初,心為中,鼻頭為後, 是名三種。若出息者,齊為初,心為中,鼻 頭為後。若入息,鼻頭為初,心為中,齊為
後。若心隨出息,心即不定,因心不定,身即 動搖。是故律本,若心隨出息入息而內不 定,而外動搖內動搖,因動搖故,不成三
昧,若隨入隨出亦復如是,是故莫隨息中 後出入,但安置鼻頭、住正心而住,待息出 入,若斷數心憶識自定。譬如跛脚人守養小
兒,以籃貯懸繫屋間,坐住攬至而盪一處, 手不移動,比丘坐禪亦復如是。」
[0748a17] 又曰:「譬如 守門人,人出入不先遙問,臨到門限然後 問之,亦不問所從來及所持雜物,但知其 出入而已。比丘坐禪亦復如是,不先逆取
知出入息,汝自當知。佛言:『若知三法心即 定。』何謂為三?一者樂入,二者方便,三者得 上,是名為三。譬如大木善置地上,有人欲
解木,先觀木際然後用鋸解之,心恒注 看鋸齒,令其正直不觀往還,出息入息亦 復如是。現思禪法辦立方便,如大木在地, 善觀木際如心善思,禪法如鋸往還,出入
息亦爾,心注看鋸齒,如注鼻頭,比丘坐禪 應知此譬,亦現禪定,亦立方便,亦至上處。」
[0748b01] 問曰:「何謂為禪定?」
[0748b01] 答曰:「身心精進調柔成 就,此是名為禪定。」
[0748b02] 問曰:「何謂辦立方便?」
[0748b03] 答曰:「以勇猛精進消除煩惱及滅斷思,是 名辦立方便。」
[0748b04] 問曰:「何謂至上處?」
[0748b04] 答曰:「以勇 猛精進消除結使,是名至上處。此三法非 一心觀成,非不知三法,心亦不動現禪定 法,辦立方便往至上處,得如是者,然後
按阿那波那念,名為成就。若比丘入阿那 波那念者,此比丘光徹世間,如月從雲得 出,光明照於世間。此禪定中有人初作而
現瑞相,有人用數息而現瑞相。其瑞云何? 此比丘或坐地或坐床上,無有敷具,其坐 處柔濡,猶如木綿華無異。何以故?已數
息故,其身輕利,如是次第麁出入息滅,身 心無極故,猶處虛空,出息轉細如有如無, 如人打磬初麁後細,坐禪比丘數息亦復如 是,是故律本中說,先大後小。」
[0748b17] 法師曰:「此數息 禪定,與餘禪定有異。餘禪定先細後麁,若 此比丘入禪,禪相不現,莫從坐起,安心正
坐更自思惟。云何思惟?以知禪相不現,而言: 『此出息入息,何處有何處無?誰有誰無?』而言: 『人在母腹中,無出入息,於水中無出入息,
長壽天無出入息,死屍無出入息,入第四禪 定無出入息,色無色界無出入息,滅盡三 昧無出入息。』作是念已,自呵責身:『汝智慧
人,非在母腹中,亦非在水,亦非在色無色 天,亦非在滅盡三昧,亦非在長壽天,亦非 在死屍,亦非入第四禪定,有出息入息極
細微,而不能自知。』但更正心,若長鼻者,安 心鼻弗咤 (漢言鼻兩邊) 。若鼻短者,安心置脣上, 是故勤守此處,如修多羅中說,佛告諸比
丘:『若人好忘不安心在前,不得入阿那波 那禪定,非但阿那波那禪定,餘一切禪定亦 如是。』若思念之,禪定即現,此阿那波那禪
定極重,諸佛、辟支佛、大阿羅漢,悉用阿那 波那念為地,然後得隨道念極靜,是故 於此定中憶念為上及慧。譬如絹練用針 綖極細,針者如憶念,綖如智慧,連勿使
斷。因二法故,不失出息入息。譬如耕田 人,牛已疲極,其人亦復疲極,解牛而放,放 已牛即入林中,其人蘇息已,起追逐牛而
不逐牛跡,入林直先往牛飲水處止,或坐 或臥待牛飲水竟,取繩穿鼻以杖驅去,更 還耕田。比丘禪定亦復如是,若出息入息 悉疲極,暫時放之令蘇息,不還出入,但
先住鼻端,聽息出入而數,憶念如繩,智慧 如杖,加之令出息入息。若得如是,不久 而現禪相,身體怡悅,如木綿觸身柔弱。有
人見如古貝華,有人見如猛風起,有人 見如星宿,有人見如連珠,有人見如散白 珠,有人見如古貝華核,有人見如繩,有 人所觸悉強,有人見如火焰,有人見如獼
猴,有人見如雲起,有人見如蓮華,有人見 如車輪,有人見如月圓。何以故?如修多羅 說,諸比丘集眾誦經,而各各有所見異瑞,
有人見如山如江如樹,如是為初。」
[0748c27] 問曰: 「如是山江樹者,從何生也?」
[0748c28] 答曰:「從心想有, 而生人憶想各異,是故想亦爾。有人觀 息出,有人觀息入,有人觀禪相,若不觀
如是亦不起阿那波那,亦不成初禪法。若 有此三法者,成就禪定。若坐禪比丘現如 是相,應往白師:『我見如是相。』師答言:『是
見相,不言是禪相,不言非禪相。』作是答 已更語:『長老汝更進心。』」
[0749a06] 法師曰:「師何不向 語是禪相、是非禪相也?」
[0749a07] 答曰:「若向其分別說 者,是禪相即懈怠,非禪相而心生退,是故 不說,但慇懃教之,禪相自現。而說往昔偈 言:
「『置心於觀後, 現相非一種,
若有智慧人, 正心而數之,
於出息入息, 精勤不錯亂。』
[0749a14] 「如是從禪相現已,諸蓋寂然而住,諸煩惱 寂然自止,用此二法正心安置,即成三 昧,或得初地,或得除煩惱地。或因現禪支、
或得初地者,此現得初三昧地。」
[0749a17] 問曰:「著三 昧與初三昧,有異?為同?」
[0749a18] 答曰:「有異。初三昧 心善行已,入婆傍伽心 (漢言心羸弱心眠) 。著三昧心 境界,一日恒入善行,不隨婆傍伽。此二法,
是名有異。若禪相現已,或觀色或觀相貌, 將養令長,如轉輪王在胎,父母愛重護之, 令冷熱調適及諸飲食,若善守護得成其
果。比丘護禪相亦復如是,不護即失。云何 護之?一者、善住處,二者、善行處,三者、親近 善人,四者、飲食調適,五者、和調四時,六者、善
經行立坐臥,七者、離諸憒鬧及飲食為初, 是名為七,以此七法以用護之。若護如是 禪相堅固而住,次第增長現之已具,諸根
極清淨調伏柔弱,若欲捉心即得,若欲放 之即去,若欲起之即起,若欲調之即調,若 欲歡喜即歡喜,若欲捨之即成捨,離非禪
人親近禪人,至心於禪知禪相,此是十法, 善安置心中,莫作懈怠,精勤修習當作 是念:『今著三昧捨婆傍伽心,而起諦心, 住剎那而滅,復起四五闍婆那
(漢言分別心) 。』此 五心,初心作心,第二學心,第三隨心,第四 中間心,第五著心。若合五為四,初作學心, 第二隨心,第三中間心,第四著心,此第四亦
名為四,亦名為五,無六無七。初者,欲界 心,著心色界心,以此心故,滅五支起五 支,具足十相及三善,得第一禪已,即於觀
中思念滅已,得第二禪,如是相滅,得第三 四,如是教心乃至上。」
[0749b15] 法師曰:「此略說也,若 廣說於《淨道經》,汝自當知。如是比丘得第 四禪定,善記識之,令其增長。若欲進至真
處,此第四禪五事善:一者安置心,二者入,三 者勅,四者起,五者反觀,以此五事而至真 處。此比丘已作流利,或觀色為初,或觀無
色為初。色無色觀已,更增毘婆舍那。云何 增?此比丘從第四禪定起已,而取禪支。取 已,此禪支依止心中,心依倚四大觀四大
身,從此禪支,言非色處為初,是色非色等, 法而見識。從此四大為初,色共諸色等,法、 識非色也。若從三昧起,出息入息,身心即
是其因,見如是已,譬如鍛師有皮囊筒, 因人鼓動風得出入。出息入息亦復如是, 因身心故,息得出入。此比丘見出息入息、
見身、見色心等與諸法,此非色,如是名色 已,復觀其因緣。見已於三世中連續,名色 不斷,因續名色而生狐疑,斷狐疑已,而
觀三相,觀三相已,復觀起滅,因觀起滅 故,先見光明,離十毘婆舍那煩惱,離已而 起道智慧,起已捨起法見,生滅法已,念
念相滅。若二法起已,於三界中而生厭患, 如是次第得四道已,至阿羅漢果。有十 九覆觀智,知至極已,於三界中梵摩沙 門婆羅門中,成無上福田,此是阿那波那念
數。第一四廣說竟。
[0749c11] 「餘三四中,與餘禪法 不異,是故我今當分別說之。覺者,現離喜 也。我今出息入息而現喜,以二事覺喜。何
謂為二?一者、用觀,二者、用不迷。云何用觀 而覺喜?入二禪有喜,正入時欲得智慧, 以觀自然覺喜,是故用觀覺喜。云何不迷
而覺喜?二禪有喜,入已從禪定起,智與喜 等而觀,消滅於毘婆舍那,貫度其相而不 迷,以不迷故,而成覺喜。於《波致三毘陀
經》說,以喘息入息而成一心,心不散亂而 知生識,因識已知便即覺喜,以長出息用 短入息,覺一切身滅身,出息入息成一心已
知識,以此二法而成覺起,以安心故,而 用覺喜,以知故,以觀故,反覆觀以整心, 至心而取精進,而用起識,正心安置以慧
知之,應知以知,應捨而捨,應觀而觀,應 現而現,即成覺喜。如是覺喜已,餘句次儀 亦如是,此三禪定,便有異、有覺樂,若以四 禪定而覺心增訶羅。」
[0750a01] 問曰:「何謂為心增訶 羅?」
[0750a02] 答曰:「受二陰為初,是名心增訶羅。覺 樂,此是毘婆舍那地。樂者,有二樂:一者身 樂,二者心樂,於《三毘陀》中說。滅心增訶羅
者,麁麁心增訶羅而滅,亦言定止。若廣說 者,於身增訶羅,汝自當知。於喜文句中 受亦入,若取樂者,受即覆現二,心增訶羅句
中想受支多私迦,此諸法與心不離,若取 心增訶羅,想與受等共入。如是觀受已, 此是說四事,汝自當知。於三四中,四禪定
覺心。云何覺心?覺心歡喜、善歡喜、心極歡 喜,我今覺出息入息故,有二種歡喜。何謂 為二種歡喜?一者以三昧,二者以毘婆舍
那。云何以三昧而覺喜入二禪定?有喜正 入,一剎那心與喜等,心中怡悅喜極喜。云何 毘婆舍那入二禪定?有喜從禪定起已,以
消滅法而觸禪喜,如是於毘婆舍那,剎那 作禪喜為觀而心喜如是,隨心即怡悅。我 今覺出息入息善安置心者,以第一禪定, 於觀處中善安置心,入禪定已從定起,
以滅滅法而觀禪心。於毘婆舍那中,現 觀度想一剎那心定,如是起剎那心定,為 一心定故,於觀處心即善住。我覺如是解 脫心者,從煩惱處即得解脫,從第二禪定
離思念,從第三禪定離喜,從第四禪定 離苦樂,如是從次第得脫。從定起已,見 滅滅法,於毘婆舍那時見無常而捨常法, 復見苦復捨樂想,復見無我復捨樂想,心
不樂著,因不樂著故,而觀離欲,從欲而 觀滅想,從起想而觀棄捨,從取心即解 脫。是故律本說,出息入息心即解脫。如是觀
心,此是說四,汝自當知。於第四四中觀無 常者,無常想,應當知觀無常,應當知恒觀 無常。」
[0750b05] 問曰:「何謂無常?」
[0750b05] 「五陰無常。」
[0750b05] 「云何五陰無 常?」
[0750b06] 答曰:「為生滅法。」
[0750b06] 「云何生滅?」
[0750b06] 「變相法,以變 相故,而生無相法,剎那剎那汝自當知,是 名觀無常,其色為初。觀無常者,此恒觀
無常也,因觀故,如是四大出息入息而滅 法,是名觀無常。觀離欲者,有二離欲。云 何二離欲?一者、消離欲,二者、無餘離欲。」
[0750b11] 問曰: 「何謂消離欲?」
[0750b12] 「一切法相剎那而滅。」
[0750b12] 「云何無餘 離欲?」
[0750b13] 「觀離欲是涅槃支,因二法故,而至道 處因,至已見寂滅法,見已觀捨,以毘婆捨 那捨除煩惱,轉即入涅槃,如是阿那念而
至極處。阿那波那品竟。
[0750b17] 「是時世尊者,此略說也。爾時世尊,以阿那波 那念教諸比丘,因諸比丘觀不淨,而自共 相殺,因此故,集諸眾僧。集已,世尊訶責眾
僧:『汝等比丘,何以自共相殺?賃鹿杖沙門, 復殺諸比丘?』如來訶責已,而為諸比丘結 第三波羅夷。若比丘故斷人命,如是為初,
為聲聞弟子凡聖雜故,不得罵諸比丘言 癡人。空人者,如是斷根已,次至隨結,讚 死教死為初。」
[0750b25] 法師曰:「我今說其根本。如是 佛制戒已,欲縛者欲來縛心,讚歎死者言: 『汝在世間多諸苦惱,汝作諸功德,死得生
天已,作善者如是為初,汝已作善業,無 所狐疑,死必生天。不作惡業者,汝不殺 生、妄語,一切惡業汝皆悉不作,汝病極苦,用
活何為?何以故?汝已作善業故,若汝從此 死已,得生天上受五欲樂,惡業者令駃 死。』病人聞比丘語,因語故而自取死,是名
斷也。知者,此是眾生,我欲令其死,決定無 疑也。眾生受人身者,從胎為初至老,是 人身。初心者,初受生心,此語現五欲界,是故
說初心,心與三無色陰共成。迦羅羅色者, 此初立人身,名為迦羅羅。於迦羅羅色,若 男女身相,合成三十色,若黃門身相二十。」
[0750c11] 問曰:「何男女迦羅羅色?」
[0750c11] 「初成迦羅羅時,如 真羺羊色點取澄清油酥,而說偈言:
「『如油酥微渧, 澄清無垢濁,
迦羅羅初生, 色澤亦如是。』
[0750c15] 「如是極微細以此為初,過去世人壽二千歲, 迦羅羅次第長大乃至老死,此名為人身。斷 命者,從迦羅羅時,或熱手搏之,或以手
摩之,或以藥服之,如是種種方便斷使勿 生,是名斷命。二生者,一者色生,二者無色 生。於諸色中,無不可斷,色生可斷,斷色
已無色亦死。何以故?為無色依止色故。」
[0750c21] 問 曰:「斷色者,為過去色現在色當來色也?」
[0750c22] 「而 說偈言:
「『過去世生非今生, 當來世生非今生,
現在世生是生生, 離過未來取現在,
斷現在生成斷生。』」
[0751a02] 問曰:「何謂為現在?」
[0751a02] 答曰:「一剎那相續不滅, 是名現在生。」
[0751a03] 問曰:「云何為剎那?」
[0751a03] 答曰:「起生 老滅。」
[0751a04] 法師曰:「若如是者則不成殺。何以故? 為自生自滅,不假斷之。云何知之?」
[0751a05] 答曰: 「現在相續、過去未滅,譬如人從外值熱而 來,入室安坐已,熱氣已滅、冷氣而來,相續不
斷,心亦如是,過去生相續、現在不絕,若斷 之即成殺生,此是當來生因。」
[0751a09] 法師曰:「應知 眾生,應知斷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