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āprajñāpāramitāśāstra (Da Zhi Du Lun) 大智度論
Scroll 1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尸羅波羅蜜 義第二十一 (卷第十三)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 奉 詔譯
[0153b08] 【經】
[0153b08] 「罪、不罪不可得故,應具足尸羅波羅蜜。」
[0153b09] 【論】
[0153b09] 尸羅 (秦言性善) ,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 尸羅。
[0153b10] 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羅。
[0153b11] 尸羅者,略說身、口律儀有八種:不惱害、不劫 盜、不邪婬,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飲 酒,及淨命,是名戒相。
[0153b13] 若不護、放捨,是名破 戒。破此戒者,墮三惡道中。
[0153b14] 若下持戒生人 中,中持戒生六欲天中,上持戒又行四禪、 四空定,生色、無色界清淨天中。
[0153b16] 上持戒有三 種:下清淨持戒得阿羅漢,中清淨持戒得辟 支佛,上清淨持戒得佛道。
[0153b18] 不著、不猗,不破、 不缺,聖所讚愛,如是名為上清淨持戒。
[0153b19] 若 慈愍眾生故,為度眾生故,亦知戒實相 故,心不猗著;如此持戒,將來令人至佛 道,如是名為得無上佛道戒。
[0153b22] 若人求大善 利,當堅持戒,如惜重寶,如護身命。何以 故?譬如大地,一切萬物有形之類,皆依地而 住;戒亦如是,戒為一切善法住處。
[0153b25] 復次,譬如 無足欲行,無翅欲飛,無船欲渡,是不可 得;若無戒欲得好果,亦復如是。
[0153b27] 若人棄 捨此戒,雖山居苦行,食果服藥,與禽獸 無異。
[0153b29] 或有人但服水為戒,或服乳,或服氣; 或剃髮,或長髮,或頂上留少許髮;或著袈 裟,或著白衣,或著草衣,或木皮衣;或冬入
水,或夏火炙;若自墜高巖,若於恒河中洗; 若日三浴,再供養火;種種祠祀,種種呪願,受 行苦行。以無此戒,空無所得。
[0153c05] 若有人雖 處高堂大殿,好衣美食,而能行此戒者,得 生好處及得道果。
[0153c07] 若貴若賤、若小若大,能 行此淨戒,皆得大利。
[0153c08] 若破此戒,無貴無賤、 無大無小,皆不得隨意生善處。
[0153c09] 復次,破戒 之人,譬如清涼池而有毒蛇,不中澡浴;亦 如好華果樹,而多逆刺。
[0153c11] 若人雖在貴家生, 身體端政,廣學多聞,而不樂持戒,無慈愍 心,亦復如是。如偈說:
「貴而無智則為衰, 智而憍慢亦為衰,
持戒之人而毀戒, 今世後世一切衰!」
[0153c16] 人雖貧賤而能持戒,勝於富貴而破戒者。
[0153c17] 華香、木香不能遠聞;持戒之香,周遍十方。
[0153c18] 持戒之人,具足安樂,名聲遠聞,天、人敬愛,現 世常得種種快樂。
[0153c19] 若欲天上、人中、富貴、長壽, 取之不難;持戒清淨,所願皆得。
[0153c20] 復次,持戒 之人,見破戒人刑獄考掠,種種苦惱,自知 永離此事,以為欣慶。
[0153c22] 若持戒之人,見善人 得譽,名聞快樂,心自念言:如彼得譽,我亦 有分。
[0153c24] 持戒之人,壽終之時,刀風解身,筋脈斷 絕,自知持戒清淨,心不怖畏。
[0153c25] 如偈說:
「大惡病中, 戒為良藥; 大恐怖中,
戒為守護; 死闇冥中, 戒為明燈;
於惡道中, 戒為橋樑; 死海水中,
戒為大船。」
[0154a01] 復次,持戒之人,常得今世人所敬養,心樂不 悔,衣食無乏,死得生天,後得佛道。
[0154a02] 持 戒之人,無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
[0154a03] 譬 如有人常供養天,其人貧窮,一心供養,滿 十二歲,求索富貴。
[0154a05] 天愍此人,自現其身而 問之曰:「汝求何等?」
[0154a06] 答言:「我求富貴,欲令 心之所願,一切皆得!」
[0154a07] 天與一器,名曰德瓶, 而語之言:「所須之物,從此瓶出。」其人得已, 應意所欲,無所不得。得如意已,具作好
舍,象馬、車乘、七寶具足,供給賓客,事事 無乏。
[0154a11] 客問之言:「汝先貧窮,今日所由得 如此富?」
[0154a12] 答言:「我得天瓶,瓶能出此種種 眾物,故富如是。」
[0154a13] 客言:「出瓶見示,并所出物!」
[0154a14] 即為出瓶,瓶中引出種種眾物。其人憍泆, 立瓶上舞,瓶即破壞,一切眾物亦一時滅。
[0154a16] 持戒之人,亦復如是,種種妙樂,無願不得; 若人破戒,憍泆自恣,亦如彼人破瓶失物。
[0154a18] 復次,持戒之人,名稱之香,今世、後世周滿天 上及在人中。
[0154a19] 復次,持戒之人,人所樂施,不 惜財物,不修世利而無所乏;得生天上、 十方佛前,入三乘道而得解脫。唯種種邪 見持戒,後無所得。
[0154a22] 復次,若人雖不出家,但 能修行戒法,亦得生天。
[0154a23] 若人持戒清淨,行 禪、智慧,欲求度脫老、病、死苦,此願必得。
[0154a24] 持 戒之人,雖無兵仗,眾惡不加;持戒之財, 無能奪者;持戒親親,雖死不離;持戒莊嚴, 勝於七寶。以是之故,當護於戒,如護身
命,如愛寶物。
[0154a28] 破戒之人,受苦萬端,如向貧 人破瓶失物,以是之故應持淨戒。
[0154a29] 復次, 持戒之人,觀破戒人罪,應自勉勵,一心持戒。
[0154b02] 云何名為破戒人罪?
[0154b02] 破戒之人,人所不敬, 其家如塚,人所不到。
[0154b03] 破戒之人,失諸功德, 譬如枯樹,人不愛樂。
[0154b04] 破戒之人,如霜蓮花, 人不喜見。
[0154b05] 破戒之人,惡心可畏,譬如羅剎。
[0154b06] 破戒之人,人不歸向,譬如渴人,不向枯井。
[0154b07] 破戒之人,心常疑悔,譬如犯事之人,常畏罪 至。
[0154b08] 破戒之人,如田被雹,不可依仰。
[0154b08] 破戒之 人,譬如苦苽,雖形似甘種而不可食。
[0154b09] 破 戒之人,如賊聚落,不可依止。
[0154b10] 破戒之人,譬 如大病,人不欲近。
[0154b11] 破戒之人,不得免苦,譬 如惡道難可得過。
[0154b12] 破戒之人,不可共止,譬 如惡賊難可親近。
[0154b13] 破戒之人,譬如大坑,行 者避之。
[0154b14] 破戒之人,難可共住,譬如毒蛇。
[0154b14] 破 戒之人,不可近觸,譬如大火。
[0154b15] 破戒之人,譬 如破船,不可乘渡。
[0154b16] 破戒之人,譬如吐食,不 可更噉。
[0154b17] 破戒之人,在好眾中,譬如惡馬在 善馬群。
[0154b18] 破戒之人,與善人異,如驢在牛 群。
[0154b19] 破戒之人,在精進眾,譬如儜兒在健人 中。
[0154b20] 破戒之人,雖似比丘,譬如死屍在眠人 中。
[0154b21] 破戒之人,譬如偽珠在真珠中。
[0154b21] 破戒之人, 譬如伊蘭在栴檀林。
[0154b22] 破戒之人,雖形似善 人,內無善法;雖復剃頭、染衣、次第捉籌,名 為比丘,實非比丘。
[0154b24] 破戒之人,若著法衣,則 是熱銅鐵鍱以纏其身;若持鉢盂,則是盛 洋銅器;若所噉食,則是吞燒鐵丸,飲熱洋
銅;若受人供養供給,則是地獄獄鬼守之; 若入精舍,則是入大地獄;若坐眾僧床榻, 是為坐熱鐵床上。
[0154b29] 復次,破戒之人,常懷怖 懅,如重病人,常畏死至。亦如五逆罪人,心 常自念「我為佛賊」,藏覆避隈;如賊畏人,歲 月日過,常不安隱。
[0154c03] 破戒之人,雖得供養利 樂,是樂不淨;譬如愚人,供養莊嚴死屍,智 者聞之,惡不欲見。
[0154c05] 如是種種無量破戒之 罪,不可稱說,行者應當一心持戒。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戒相義第二十二之一
[0154c08] 問曰:
[0154c08] 已知如是種種功德果報,云何名為 「戒相」?
[0154c09] 答曰:
[0154c09] 惡止不更作,若心生、若口言、若 從他受,息身、口惡,是為戒相。
[0154c10] 云何名為 「惡」?若實是眾生,知是眾生,發心欲殺而奪 其命,生身業有作色,是名殺生罪。其餘繫 閉、鞭打等,是助殺法。
[0154c13] 復次,殺他得殺罪,非 自殺身。心知眾生而殺是名殺罪,不如 夜中見人謂為杌樹而殺者。故殺生得殺
罪,非不故也。快心殺生得殺罪,非狂癡。 命根斷,是殺罪,非作瘡。身業是殺罪,非但口 教勅。口教是殺罪,非但心生。如是等,名殺 罪;不作是罪,名為戒。
[0154c19] 若人受戒,心生、口 言:「我從今日不復殺生!」若身不動,口不言, 而獨心生自誓:「我從今日不復殺生!」是名 不殺生戒。
[0154c22] 有人言:「是不殺生戒,或善或無記。」
[0154c23] 問曰:
[0154c23] 如阿毘曇中說「一切戒律儀皆善」,今何 以言無記?
[0154c24] 答曰:
[0154c24] 如《迦栴延子阿毘曇》中言一 切善,如餘《阿毘曇》中言不殺戒,或善、或無記。 何以故?若不殺戒常善者,持此戒人,應如
得道人,常不墮惡道。以是故,或時應無記; 無記無果報故,不生天上、人中。
[0154c28] 問曰:
[0154c28] 不 以戒無記故墮地獄,更有惡心生故墮地 獄!
[0155a01] 答曰:
[0155a01] 不殺生,得無量善法,作、無作,福常日 夜生故;若作少罪,有限、有量。何以故隨有 量而不隨無量?以是故,知不殺戒中,或有 無記。
[0155a04] 復次,有人不從師受戒,而但心生自 誓:「我從今日不復殺生!」如是不殺,或時無 記。
[0155a06] 問曰:
[0155a06] 是不殺戒何界繫?
[0155a06] 答曰:
[0155a06] 如《迦栴延 子阿毘曇》中言:「一切受戒律儀,皆欲界繫。」餘 《阿毘曇》中言:「或欲界繫,或不繫。」以實言之,應
有三種:「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漏。」殺生法 雖欲界,不殺戒,應隨殺在欲界;但色界不 殺、無漏不殺,遠遮故,是真不殺戒。
[0155a11] 復次,有人 不受戒,而從生已來,不好殺生,或善或無 記,是名無記。
[0155a13] 是不殺生法,非心,非心數法, 亦非心相應;或共心生,或不共心生。
[0155a14] 《迦栴 延子阿毘曇》中言:「不殺生是身、口業,或作色、 或無作色,或時隨心行、或不隨心行 (丹注云:隨心行:
定共戒;不隨心意:五戒) ,非先世業報。二種修應修,二種證 應證 (丹注云:身證、慧證) 。思惟斷,一切欲界最後得;見
斷、時斷,凡夫、聖人所得。是色法,或可見、或不 可見法,或有對法、或無對法,有報法,有果法, 有漏法,有為法,有上法 (丹注云:非極故有上)
,非相應因。 如是等分別,是名不殺戒。」
[0155a22] 問曰:
[0155a22] 八直道中戒, 亦不殺生,何以獨言「不殺生戒有報、有漏」?
[0155a23] 答 曰:
[0155a24] 此中但說受戒律儀法,不說無漏戒 律儀。
[0155a25] 復次,餘《阿毘曇》中言:「不殺法常不逐心 行,非身口業,不隨心業行;或有報,或無報; 非心相應法,或有漏,或無漏。」是為異法,餘
者皆同。
[0155a28] 復有言:「諸佛賢聖不戲論諸法 (丹注云:種種異說名為『戲』也) ,現前眾生各各惜命,是故佛言
莫奪他命;奪他命,世世受諸苦痛。」眾生有、 無,後當說。
[0155b02] 問曰:
[0155b02] 人能以力勝人,并國、殺怨, 或田獵皮肉,所濟處大;令不殺生,得何等 利?
[0155b04] 答曰:
[0155b04] 得無所畏,安樂無怖。我以無害 於彼故,彼亦無害於我,以是故,無怖、無 畏。好殺之人,雖復位極人王,亦不自安;如
持戒之人,單行獨遊,無所畏難。
[0155b07] 復次,好殺 之人,有命之屬皆不喜見;若不好殺,一切 眾生皆樂依附。
[0155b09] 復次,持戒之人,命欲終時其 心安樂,無疑、無悔;若生天上、若在人中,常 得長壽;是為得道因緣,乃至得佛,住壽無 量。
[0155b12] 復次,殺生之人,今世、後世受種種身、心苦 痛;不殺之人,無此眾難,是為大利。
[0155b13] 復次,行 者思惟:「我自惜命、愛身,彼亦如是,與我何 異?」以是之故,不應殺生。
[0155b15] 復次,若人殺生者, 為善人所訶、怨家所嫉;負他命故,常有 怖畏,為彼所憎;死時心悔,當墮地獄,若畜 生中;若出為人,常當短命。
[0155b18] 復次,假令後世 無罪,不為善人所訶、怨家所嫉,尚不應 故奪他命。何以故?善相之人所不應行,何 況兩世有罪,弊惡果報!
[0155b21] 復次,殺為罪中之 重。何以故?人有死急,不惜重寶,但以活命 為先。譬如賈客入海採寶,垂出大海,其
船卒壞,珍寶失盡,而自喜慶,舉手而言:「幾失 大寶!」眾人怪言:「汝失財物,裸形得脫,云何 喜言幾失大寶?」答言:「一切寶中,人命第一;人
為命故求財,不為財故求命。」以是故,佛 說十不善道中,殺罪最在初;五戒中亦最在 初。若人種種修諸福德,而無不殺生戒,則
無所益。何以故?雖在富貴處生,勢力豪強 而無壽命,誰受此樂?以是故,知諸餘罪中, 殺罪最重;諸功德中,不殺第一。世間中惜命
為第一。何以知之?一切世人,甘受刑罰刑 殘考掠以護壽命。
[0155c05] 復次,若有人受戒,心生: 「從今日不殺一切眾生。」是於無量眾生中, 已以所愛重物施與,所得功德亦復無量。
如佛說:「有五大施,何等五?一者、不殺生,是為 最大施;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亦復如 是。」
[0155c10] 復次,行慈三昧,其福無量,水、火不害,刀、 兵不傷,一切惡毒所不能中;以五大施 故,所得如是。
[0155c12] 復次,三世十方中尊,佛為第 一。如佛語難提迦優婆塞:「殺生有十罪,何 等為十?一者、心常懷毒,世世不絕;二者、眾
生憎惡,眼不喜見;三者、常懷惡念,思惟惡 事;四者、眾生畏之,如見蛇虎;五者、睡時心 怖,覺亦不安;六者、常有惡夢;七者、命終之時,
狂怖惡死;八者、種短命業因緣;九者、身壞命 終,墮泥梨中;十者、若出為人,常當短命。」
[0155c19] 復 次,行者心念:「一切有命,乃至昆虫,皆自惜身; 云何以衣服、飲食自為身故而殺眾生?」
[0155c21] 復 次,行者當學大人法,一切大人中,佛為最 大。何以故?一切智慧成就,十力具足,能度眾 生,常行慈愍,持不殺戒,自致得佛,亦教弟
子行此慈愍。行者欲學大人行故,亦當不 殺。
[0155c26] 問曰:
[0155c26] 不侵我者,殺心可息;若為侵害、強 奪、逼迫,是當云何?
[0155c27] 答曰:
[0155c27] 應當量其輕重。若 人殺己,先自思惟:「全戒利重?全身為重? 破戒為失?喪身為失?」如是思惟已,知持戒
為重,全身為輕。若苟免全身,身何所得? 是身名為老、病、死藪,必當壞敗!若為持戒 失身,其利甚重。
[0156a03] 又復思惟:「我前後失身,世世 無數,或作惡賊、禽獸之身,但為財利諸不善 事;今乃得為持淨戒故,不惜此身,捨命
持戒,勝於毀禁全身百千萬倍,不可 為喻。如是定心,應當捨身以護淨戒。」
[0156a07] 如 一須陀洹人,生屠殺家;年向成人,應當修 其家業而不肯殺生。父母與刀并一口羊, 閉著屋中而語之言:「若不殺羊,不令汝出、
得見日月、生活飲食!」兒自思惟言:「我若殺 此一羊,便當終為此業,豈以身故為此大罪?」 便以刀自殺。父母開戶,見羊在一面立,兒
已命絕。當自殺時,即生天上。
[0156a14] 若如此者,是 為不惜壽命,全護淨戒。
[0156a15] 如是等義,是名 不殺生戒。
[0156a16] 不與取者,知他物,生盜心,取物 去離本處,物屬我,是名盜。若不作,是名不 盜。
[0156a18] 其餘方便計挍,乃至手捉未離地者, 名助盜法。
[0156a19] 財物有二種:有屬他,有不屬 他。取屬他物,是為盜罪。屬他物亦有二 種:一者、聚落中,二者、空地。此二處物,盜心取,
得盜罪。若物在空地,當撿挍知是物近誰 國?是物應當有屬,不應取。
[0156a23] 如毘尼中說 種種不盜,是名不盜相。
[0156a24] 問曰:
[0156a24] 不盜有何等 利?
[0156a25] 答曰:
[0156a25] 人命有二種:一者、內,二者、外。
[0156a25] 若奪 財物,是為奪外命。何以故?命依飲食、衣被 等故活,若劫若奪,是名奪外命。如偈說:
「一切諸眾生, 衣食以自活;
若奪若劫取, 是名劫奪命。」
[0156b01] 以是事故,有智之人不應劫奪。
[0156b01] 復次,當自 思惟:「劫奪得物,以自供養,雖身充足,會亦 當死;死入地獄,家室親屬,雖共受樂,獨自
受罪,亦不能救。」已得此觀,應當不盜。
[0156b04] 復 次,是不與取有二種:一者、偷,二者、劫。此二共 名不與取。於不與取中,盜為最重。何以故?
一切人以財自活,而或穿踰盜取,是最不 淨。何以故?無力勝人,畏死盜取故。
[0156b08] 劫奪之 中,盜為罪重,如偈說:
「飢餓身羸瘦, 受罪大苦劇;
他物不可觸, 譬如大火聚。
若盜取他物, 其主泣懊惱,
假使天王等, 猶亦以為苦。」
[0156b14] 殺生人罪雖重,然於所殺者是賊,偷盜人 於一切有物人中賊。若犯餘戒,於異國中 有不以為罪者;若偷盜人,一切諸國無不 治罪。
[0156b17] 問曰:
[0156b17] 劫奪之人,今世有人讚美其健, 於此劫奪,何以不作?
[0156b18] 答曰:
[0156b18] 不與而盜,是 不善相;劫盜之中,雖有差降,俱為不善。譬 如美食雜毒,惡食雜毒,美惡雖殊,雜毒不
異。亦如明闇蹈火,晝夜雖異,燒足一也。今 世愚人,不識罪、福二世果報,無仁慈心,見 人能以力相侵,強奪他財,讚以為強。諸佛
賢聖,慈愍一切,了達三世殃禍不朽,所不 稱譽。以是故,知劫盜之罪,俱為不善,善人行 者之所不為。
[0156b26] 如佛說:「不與取有十罪,何等 為十?一者、物主常瞋;二者、重疑 (丹注云:重罪人疑) ;三
者、非行時,不籌量;四者、朋黨惡人,遠離 賢善;五者、破善相;六者、得罪於官;七者、財 物沒入;八者、種貧窮業因緣;九者、死入地
獄;十者、若出為人,勤苦求財,五家所共:若王、 若賊、若火、若水、若不愛子用,乃至藏埋亦失。」
[0156c04] 邪婬者,若女人為父母、兄弟、姊妹、夫主、兒子、 世間法、王法守護,若犯者,是名邪婬。若有雖 不守護,以法為守;云何法守?一切出家女
人,在家受一日戒,是名法守。若以力,若以 財,若誑誘;若自有妻受戒、有娠、乳兒、非 道,如是犯者,名為邪婬。如是種種乃至以
華鬘與婬女為要,如是犯者,名為邪婬。如 是種種不作,名為不邪婬。
[0156c11] 問曰:
[0156c11] 人守人瞋, 法守破法,應名邪婬;人自有妻,何以為邪?
[0156c13] 答曰:
[0156c13] 既聽受一日戒,墮於法中;本雖是婦, 今不自在;過受戒時,則非法守。有娠婦 人,以其身重,厭本所習,又為傷娠。乳兒
時婬其母,乳則竭;又以心著婬欲,不復護 兒。非道之處,則非女根,女心不樂,強以非 理,故名邪婬。是事不作,名為不邪婬。
[0156c18] 問曰:
[0156c19] 若夫主不知、不見、不惱,他有何罪?
[0156c19] 答曰:
[0156c19] 以 其邪故;既名為邪,是為不正,是故有罪。
[0156c20] 復 次,此有種種罪過,夫妻之情,異身同體,奪他 所愛,破其本心,是名為賊。復有重罪,惡名
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