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āprajñāpāramitāśāstra (Da Zhi Du Lun) 大智度論
Scroll 20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三三昧義 第三十二 (卷第二十)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 奉 詔譯
[0206a08] 【經】
[0206a08] 「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四禪、四無量 心、四無色定,八背捨、八勝處、九次第定、十一 切處。」
[0206a10] 【論】
[0206a10] 問曰:
[0206a10] 何以故次三十七品後,說八 種法?
[0206a11] 答曰:
[0206a11] 三十七品是趣涅槃道,行是道 已,得到涅槃城。涅槃城有三門,所謂空、無 相、無作。已說道,次應說到處門;四禪等是助 開門法。
[0206a14] 復次,三十七品是上妙法,欲界心散 亂,行者依何地、何方便得?當依色界、無色 界諸禪定。於四無量心、八背捨、八勝處、九次
第定、十一切處中,試心知得柔軟自在隨意 不?譬如御者試馬,曲折隨意,然後入陣。十 一切處亦如是,觀取 少 許青色,視一切物
皆能使青;一切黃、一切赤、一切白皆如是。復 次,於八勝處緣中自在。初、二背捨,觀身不 淨;第三背捨,觀身還使淨。四無量心:慈觀
眾生皆樂,悲觀眾生皆苦,喜觀眾生皆喜; 捨是三心,但觀眾生無有憎愛。
[0206a24] 復次,有二 種觀:一者、得解觀,二者、實觀。實觀者,是三十 七品。以實觀難得故,次第說得解觀。得
解觀中心柔軟,易得實觀,用實觀得入 三涅槃門。
[0206a28] 問曰:
[0206a28] 何等空涅槃門?
[0206a28] 答曰:
[0206a28] 觀諸 法無我、我所空,諸法從因緣和合生,無 有作者,無有受者,是名空門。
[0206b01] 復次,空門, 如〈忍智品〉中說。
[0206b02] 知是無我、我所已,眾生云 何於諸法中心著?行者思惟作是念:「諸法 從因緣生,無有實法,但有相,而諸眾生取
是相,著我、我所。我今當觀是相有實可得 不?」審諦觀之,都不可得;若男相、女相、一異 相等,是相實皆不可得。何以故?諸法無我、我
所故空,空故無男、無女、一異等法,我、我所 中名字,是一、是異;以是故,男、女、一、異法實不 可得。
[0206b10] 復次,四大及造色圍虛空故名為身; 是中內外入因緣和合生識種。身得是種和 合,作種種事:言語、坐起、去來。於空六種和合
中,強名為男,強名為女。若六種是男,應有 六男,不可以一作六、六作一。亦於地種中 無男女相,乃至識種亦無男女相。若各各
中無,和合中亦無;如六狗各各不能生師 子,和合亦不能生,無性故。
[0206b17] 問曰:
[0206b17] 何以故無 男女?雖神無有別,即身分別有男女之異。 是身不得離身分,身分亦不得離身;如 見身分足,知有有分法,名為身。足等身
分異身,身即是男女相。
[0206b21] 答曰:
[0206b21] 神已先破,身相 亦壞,今當重說。
[0206b22] 若有是有分名身,為各各 分中具足有?為身分分在諸分中?若諸分 中具足有身者,頭中應有腳。何以故?頭中
具足有身故。若身分分在諸分中,是身與 分無有異,有分者隨諸分故。
[0206b26] 問曰:
[0206b26] 若足 等身分與有分異,是有咎;今足等身分與 有分身法不異,故無咎!
[0206b28] 答曰:
[0206b28] 若足等身分 與有分不異,頭即是足。何以故?二事是身 不異故。又身分多,有分一,不應多作一、一 作多。
[0206c02] 復次,因無故果無,非果無故因無。身 分與有分不異,應果無故因無。何以故?因 果一故。
[0206c04] 若一、若異中,求身不可得;身無故,何 處有男女?若有男女,為即是身?為異身?身 則無可得。若在餘法,餘法非色故,無男女
之別。但二世因緣和合,以顛倒心故,謂為 男女。如說:
「俯仰屈申立去來, 視瞻言語中無實,
風依識故有所作, 是識滅相念念無。
彼此男女有我心, 無智慧故妄見有,
骨鎖相連皮肉覆, 機關動作如木人。
內雖無實外似人, 譬如洋金投水中,
亦如野火焚竹林, 因緣合故有聲出。」
[0206c15] 如是等諸相,如先所說,此中應廣說,是名 無相門。
[0206c16] 無作者,既知無相,都無所作,是名 無作門。
[0206c17] 問曰:
[0206c17] 是三種,以智慧觀空、觀無相、 觀無作;是智慧,何以故名三昧?
[0206c18] 答曰:
[0206c18] 是三 種智慧,若不住定中,則是狂慧,多墮邪疑, 無所能作;若住定中,則能破諸煩惱,得諸 法實相。
[0206c21] 復次,是道異一切世間,與世間相 違。諸聖人在定中得實相說,非是狂心語。
[0206c23] 復次,諸禪定中無此三法,不名為三昧。何 以故?還退失墮生死故。如佛說:
「能持淨戒名比丘, 能觀空名行定人,
一心常懃精進者, 是名真實行道人!
於諸樂中第一者, 斷諸渴愛滅狂法,
捨五眾身及道法, 是為常樂得涅槃。」
[0206c29] 以是故,三解脫門佛說名為三昧。
[0206c29] 問曰:
[0206c29] 今 何以故名解脫門?
[0207a01] 答曰:
[0207a01] 行是法時得解 脫,到無餘涅槃,以是故名解脫門。無餘涅 槃是真解脫,於身、心苦得脫;有餘涅槃為
作門。此三法雖非涅槃,涅槃因故,名為涅 槃。世間有因中說果、果中說因。
[0207a05] 是空、無相、 無作,是定性,是定相應心心數法,隨行身業、 口業,此中起心不相應諸行和合,皆名為三
昧。譬如王來,必有大臣、營從;三昧如王,智 慧如大臣,餘法如營從。餘法名雖不說,必 應有。何以故?定力不獨生,不能獨有所
作故。是諸法共生、共住、共滅、共成事,互相利 益。
[0207a12] 是空三昧二行:一者、觀五受眾一相、異相 無故「空」,二者、觀我、我所法不可得故「無我」。
[0207a13] 無 相三昧四行:觀涅槃種種苦盡故名為「盡」, 三毒等諸煩惱火滅故名為「滅」,一切法中第 一故名為「妙」,離世間故名為「出」。
[0207a16] 無作三昧 二行:觀五受眾因緣生故「無常」,身心惱故 「苦」。觀五受眾因四行:煩惱、有漏業和合能
生苦果,故名為「集」;以六因生苦果,故名為 「因」;四緣生苦果,故名為「緣」;不多不少等因 緣生果,故名為「生」。觀五不受眾四行:是八
聖道分,能到涅槃故「道」;不顛倒故「正」;一切 聖人去處故「迹」;愛見煩惱不遮故必「到」。
[0207a23] 是三 解脫門,在九地中:四禪、未到地、禪中間、三無 色,無漏性故。
[0207a25] 或有說者:三解脫門一向無 漏;三三昧或有漏或無漏。以是故,三昧、解脫 有二名。
[0207a27] 如是說者:在十一地,六地、三無色、 欲界及有頂地。若有漏者,繫在十一地;無漏 者,不繫。
[0207a29] 喜根、樂根、捨根相應。初學在欲界 中,成就在色、無色界中。如是等成就、不成就, 修、不修,如《阿毘曇》中廣說。
[0207b02] 復次,有二種空 義,觀一切法空,所謂眾生空、法空。
[0207b03] 眾生空, 如上說。法空者,諸法自相空。如佛告須菩 提:「色,色相空,受、想、行、識,識相空。」
[0207b05] 問曰:
[0207b05] 眾生空, 法不空,是可信;法自相空,是不可信。何以 故?若法自相空,則無生無滅;無生無滅故,無 罪無福;無罪無福故,何用學道?
[0207b08] 答曰:
[0207b08] 有法 空故有罪福,若無法空,不應有罪福。何 以故?若諸法實有自性,則無可壞。性相不 從因緣生,若從因緣生,便是作法;若法性
是作法,則可破。若言法性可作可破,是事 不然!性名不作法,不待因緣有。諸法自性 有,自性有則無生者,性先有故。若無生則無
滅,生滅無故無罪福;無罪福故,何用學道? 若眾生有真性者,則無能害、無能利,自性 定故。如是等人,則不知恩義,破業果報。法
空中亦無法空相,汝得法空,心著故,而生 是難。是法空,諸佛以憐愍心,為斷愛結、除 邪見故說。
[0207b20] 復次,諸法實相能滅諸苦,是諸 聖人真實行處。若是法空有性者,說一切 法空時,云何亦自空?若無法空性,汝何所 難?
[0207b23] 以是二空,能觀諸法空,心得離諸法, 知世間虛誑如幻。
[0207b24] 如是觀空,若取是諸法 空相,從是因緣生憍慢等諸結使,言「我能 知諸法實相」,是時應學無相門,以滅取空 相故。
[0207b27] 若於無相中生戲論,欲分別有所 作,著是無相;是時復自思惟:「我為謬錯,諸 法空無相中云何得相、取相作戲論?是時
應隨空、無相行,身口意不應有所作,應 觀無作相,滅三毒,不應起身口意業,不 應求三界中生身。」如是思惟時,還入無作 解脫門。
[0207c04] 是三解脫門,摩訶衍中是一法,以行 因緣故,說有三種:觀諸法空是名「空」;於 空中不可取相,是時空轉名「無相」;無相中
不應有所作為三界生,是時無相轉名「無 作」。
[0207c08] 譬如城有三門,一人身不得一時從三 門入,若入則從一門。諸法實相是涅槃城, 城有三門:空、無相、無作。若人入空門,不得
是空,亦不取相,是人直入,事辦故,不須二 門。若入是空門,取相得是空,於是人不 名為門,通塗更塞。若除空相,是時從無相
門入。若於無相相心著、生戲論,是時除取 無相相,入無作門。
[0207c15] 阿毘曇義中:是空解脫 門,緣苦諦攝五眾。無相解脫門,緣一法,所 謂數緣盡。無作解脫門,緣三諦攝五眾。
[0207c17] 摩 訶衍義中:是三解脫門,緣諸法實相。以是 三解脫門,觀世間即是涅槃。何以故?涅槃空、 無相、無作,世間亦如是。
[0207c20] 問曰:
[0207c20] 如經說涅槃 一門,今何以說三?
[0207c21] 答曰:
[0207c21] 先已說,法雖一而 義有三。
[0207c22] 復次,應度者有三種:愛多者,見多 者,愛見等者。
[0207c23] 見多者,為說空解脫門。見一切 諸法從因緣生,無有自性,無有自性故 空,空故諸見滅。
[0207c25] 愛多者,為說無作解脫門。 見一切法無常、苦,從因緣生;見已,心厭離 愛,即得入道。
[0207c27] 愛、見等者,為說無相解脫門。 聞是男女等相無故斷愛,一異等相無故斷 見。
[0207c29] 佛或一時說二門,或一時說三門。菩薩 應遍學,知一切道,故說三門。
[0208a01] 更欲說餘 事故,三解脫門義略說。
[0208a02] 四禪有二種:一者、 淨禪,二者、無漏禪。云何名淨禪?有漏善五 眾是。云何名無漏?無漏五眾。是四禪中所 攝。
[0208a05] 身、口業是色法,餘殘非色法。一切不可見, 無對。
[0208a06] 或有漏,或無漏:有漏者,善有漏五眾;無 漏者,無漏五眾。皆是有為。有漏者,色界繫;無 漏者,不繫。
[0208a08] 禪攝身業、口業及心不相應諸行, 是非心,非心數法,非心相應。禪攝受眾、想 眾及相應行眾,是心數法,亦心相應。禪攝心、
意、識,但心。
[0208a11] 四禪或有隨心行非受相應,或 受相應非隨心行,或隨心行亦受相應,或非 隨心行非受相應。隨心行非受相應者,四
禪攝身業、口業,隨心行心不相應諸行,及受。 受相應非隨心行者,四禪攝心意識。隨心 行亦受相應者,四禪攝想眾及相應行眾。非
隨心行亦非受相應者,除四禪中攝隨心 行心不相應諸行,餘殘心不相應諸行。
[0208a18] 想、行 相應,亦如是。
[0208a19] 是四禪中,三禪非隨覺行亦 非觀相應。
[0208a20] 初禪,或有隨覺行非觀相應,或 觀相應非隨覺行,或有隨覺行亦觀相應, 或有非隨覺行非觀相應。隨覺行非觀相
應者,初禪攝身業、口業,及隨覺行心不相應 諸行,及觀。觀相應非隨覺行者,謂覺。隨覺 行亦觀相應者,覺觀相應諸心心數法。非隨
覺行亦非觀相應者,除隨覺行心不相應 諸行,餘殘心不相應諸行。
[0208a27] 四禪皆有因緣,亦 與因緣。
[0208a28] 四禪中:
[0208a28] 初禪,或次第、非與次第緣, 或次第、亦與次第緣,或非次第、亦非與次 第緣。次第、非與次第緣者,未來世中欲生
心心數法。次第、亦與次第緣者,過去、現在心 心數法。非次第、亦不與次第緣者,除未來 世欲生心心數法,餘殘未來世中心心數法, 身業、口業及心不相應諸行。
[0208b05] 第二、第三禪亦 如是。
[0208b06] 第四禪,次第、不與次第緣者,未來世 中欲生心心數法,及無想定若生、若欲生。次 第、亦與次第緣者,過去、現在心心數法。非
次第、亦非與次第緣者,除未來世中欲生 心心數法,餘殘未來世心心數法;除心次第 心不相應諸行,餘殘心不相應諸行,及身業、 口業。
[0208b12] 四禪中攝身業、口業及心不相應諸行, 與緣、非緣;餘殘,亦緣、亦與緣。
[0208b13] 是四禪亦增上 緣,亦與增上緣。
[0208b14] 如是等,《阿毘曇》分中廣分別。
[0208b15] 菩薩得禪方便,及禪相、禪支,禪波羅蜜中 已廣說。
[0208b16] 問曰:
[0208b16] 是般若波羅蜜論議中但說諸 法相空,菩薩云何於空法中能起禪定?
[0208b17] 答 曰:
[0208b18] 菩薩知諸五欲及五蓋從因緣生,無自性, 空無所有,捨之甚易。眾生顛倒因緣故,著 此少弊樂,而離禪中深妙樂。菩薩為是眾生
故,起大悲心,修行禪定。
[0208b21] 繫心緣中,離五欲, 除五蓋,入大喜初禪;滅覺觀,攝心深入, 內清淨,得微妙喜,入第二禪;以深喜散定
故,離一切喜,得遍滿樂,入第三禪;離一切 苦樂,除一切憂喜及出入息,以清淨微妙 捨而自莊嚴,入第四禪。
[0208b26] 是菩薩雖知諸法 空無相,以眾生不知故,以禪相教化眾生。 若實有諸法空,是不名為空,亦不應捨五
欲而得禪,無捨無得故。今諸法空相亦不 可得,不應作是難言:若諸法空,云何能得 禪?
[0208c02] 復次,是菩薩不以取相愛著故行禪; 如人服藥,欲以除病,不以美也。為戒清淨、 智慧成就故行禪。菩薩於一一禪中,行大
慈觀空,於禪無所依止。以五欲麁誑顛 倒故,以細微妙虛妄法治;譬如有毒,能治 諸毒。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四無量義第三十三
[0208c09] 四無量心者,慈、悲、喜、捨。
[0208c09] 「慈」名愛念眾生,常 求安隱樂事以饒益之;「悲」名愍念眾生受 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喜」名欲令眾生從樂
得歡喜;「捨」名捨三種心,但念眾生不憎不 愛。
[0208c13] 修慈心,為除眾生中瞋覺故;修悲心, 為除眾生中惱覺故;修喜心,為除不悅 樂故;修捨心,為除眾生中愛憎故。
[0208c15] 問曰:
[0208c16] 四禪中已有四無量心乃至十一切處,今何 以故別說?
[0208c17] 答曰:
[0208c17] 雖四禪中皆有是法,若不 別說名字則不知其功德;譬如囊中寶 物,不開出則人不知。
[0208c19] 若欲得大福德者, 為說「四無量心」;患厭色如在牢獄,為說「四 無色定」;於緣中不能得自在、隨意觀所
緣,為說「八勝處」;若有遮道,不得通達,為 說「八背捨」;心不調柔,不能從禪起次第 入禪,為說「九次第定」;不能得一切緣遍照、
隨意得解,為說「十一切處」。
[0208c25] 若念十方眾生 令得樂時,心數法中生法,名為慈;是慈相應 受、想、行、識眾,是法起身業、口業及心不相應
諸行,是法和合,皆名為慈。名為慈故,是法 生,以慈為主,是故慈得名。譬如一切心心 數法雖皆是後世業因緣,而但思得名,於 作業中,思最有力故。
[0209a02] 悲、喜、捨亦如是。
[0209a02] 是慈 在色界。或有漏,或無漏。或可斷,或不可斷。亦 在根本禪中,亦禪中間。三根相應,除苦根、憂 根。如是等,《阿毘曇》分別說。
[0209a05] 取眾生相故有 漏;取相已,入諸法實相故無漏。
[0209a06] 以是故,《無 盡意菩薩問》中說慈有三種:一者、眾生緣,二 者、法緣,三者、無緣。
[0209a08] 問曰:
[0209a08] 是四無量心云何行?
[0209a09] 答曰:
[0209a09] 如佛處處經中說:「有比丘以慈相應 心,無恚無恨,無怨無惱,廣大無量,善修 慈心得解遍滿東方世界眾生、慈心得解遍
滿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十方世界眾生。以 悲、喜、捨相應心,亦如是。」
[0209a13] 慈相應心者,慈名 心數法,能除心中憒濁,所謂瞋恨慳貪等煩 惱。譬如淨水珠著濁水中,水即清。
[0209a15] 無恚恨 者,於眾生中,若有因緣、若無因緣而瞋,若 欲惡口罵詈、殺害、劫奪,是名瞋;待時節、得
處所、有勢力當加害,是名恨。以慈除此二 事故,名無瞋恨。
[0209a19] 無怨無惱,恨即是怨,初嫌 為恨,恨久成怨;身口業加害,是名惱。
[0209a20] 復次, 初生瞋結名為瞋;瞋增長籌量,持著心中 未決了,是名恨,亦名怨;若心已定,無所畏 忌,是名惱。
[0209a23] 以慈心力除、捨、離此三事,是名 無瞋無恨、無怨無惱。此無瞋無恨、無怨 無惱,佛以是讚歎慈心。一切眾生皆畏於
苦,貪著於樂;瞋為苦因緣,慈是樂因緣。眾 生聞是慈三昧能除苦、能與樂故,一心懃 精進行是三昧。以是故,無瞋無恨、無怨無惱。
[0209a29] 「廣」、「大」、「無量」者,一大心分別有三名:
[0209a29] 「廣」名一 方,「大」名高遠,「無量」名下方及九方。
[0209b01] 復次,下 名「廣」,中名「大」,上名「無量」。
[0209b02] 復次,緣四方眾生 心是名「廣」,緣四維眾生心是名「大」,緣上下 方眾生心是名「無量」。
[0209b04] 復次,破瞋恨心是名 「廣」,破怨心是名「大」,破惱心是名「無量」。
[0209b05] 復 次,一切煩惱心,小人所行,生小事故名為小; 復小於此,故名瞋恨、怨、惱。破是小中之小,
是名「廣」、「大」、「無量」。所以者何?大因緣常能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