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āprajñāpāramitāśāstra (Da Zhi Du Lun) 大智度論
Scroll 2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八念義第三 十六之餘 (卷二十二)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0221b17] 念法者,如佛演說,行者應念:「是法巧出,得 今世果,無 熱 惱,不待時,能到善處,通達無 礙。」
[0221b19] 「巧出」者,二諦不相違故,所謂世諦、第一 義諦是;智者不能壞、愚者不起諍故。是 法亦離二邊,所謂若受五欲樂,若受苦行。
復離二邊:若常、若斷,若我、若無我,若有、若無。 如是等二邊不著,是名「巧出」。諸外道輩自 貴其法、毀賤他法故,不能巧出。
[0221b24] 「得今世 果」者,離愛因緣世間種種苦,離邪見因緣 種種論議鬪諍,身心得安樂。如佛說:
「持戒者安樂, 身心不熱惱,
臥安覺亦安, 名 聲 亦遠聞。」
[0221b29] 復次,此佛法中因緣展轉生果,所謂持戒清 淨故心不悔,心不悔故生法歡喜,法歡喜 故身心快樂,身心快樂故能攝心,攝心故如
實知,如實知故得厭,得厭故離欲,離欲 故得解脫,得解脫果報得涅槃——是名「得 今世果」。
[0221c05] 外道法空行苦,無所得。如閻浮阿 羅漢得道時自說:
「我昔作外道, 五十有五年,
但食乾牛屎, 裸形臥棘上。
[0221c09] 「我受如是辛苦,竟無所得;不如今得見佛 聞法,出家三日,所作事辦,得阿羅漢。」以是 故,知佛法得今世果。
[0221c11] 問曰:
[0221c11] 若佛法得今世 果,何以故佛諸弟子有無所得者?
[0221c12] 答曰:
[0221c12] 行 者能如佛所說,次第修行,無不得報;如病 人隨良醫教,將和治法,病無不差。若不隨 佛教,不次第行,破戒亂心,故無所得,非法
不良也!
[0221c16] 復次,諸未得道者,今世雖不得涅 槃,後世得受福樂,漸次當得涅槃,終不虛 也。如佛所說:「其有出家為涅槃者,若遲
若疾,皆當得涅槃。」
[0221c19] 如是等能得今世果。
[0221c19] 「無 熱惱」者,熱惱有二種:身惱,心惱。身惱者,繫 縛牢獄、拷掠、刑戮等。心惱者,婬欲、瞋恚、慳
貪、嫉妬因緣故,生憂愁、怖畏等。此佛法中,持 戒清淨故,身無是繫縛牢獄、拷掠、刑戮等 惱;心離五欲、除五蓋、得實道故,無是婬
欲、瞋恚、慳貪、嫉妬、邪疑等惱。無惱故無熱。
[0221c25] 復 次,無漏禪定生喜樂,遍身受故,諸熱則除; 譬如人大熱悶,得入清涼池中,冷然清了, 無復熱惱。
[0221c28] 復次,諸煩惱若屬見、若屬愛,是名 熱;佛法中無此故,名「無熱惱」。
[0221c29] 「不待時」者, 佛法不待時而行,亦不待時與果。外道法, 日未出時受法,日出時不受法;或有日出
時受,日未出不受;有晝受夜不受,有夜受 晝不受。佛法中無受待時,隨修八聖道 時,便得涅槃。譬如火得薪便然;無漏智慧 生時,便能燒諸煩惱,不待時也。
[0222a06] 問曰:
[0222a06] 如佛 說,有時藥、時衣、時食;若人善根未熟,待時 當得,何以言無時?
[0222a08] 答曰:
[0222a08] 此「時」者,隨世俗 法,為佛法久住故,結時戒;若為修道得 涅槃,及諸禪定、智慧微妙法,不待時也。諸外
道法皆待時節,佛法但待因緣具足。若雖 持戒、禪定,而智慧未成就,不能成道;若持 戒、禪定、智慧皆成就,便得果,不復待時。
[0222a13] 復次, 久久得果名為時,即得不名時。譬如好 染一入便成;心淨人亦如是,聞法即染,得 法眼淨,是名「不待時」。
[0222a16] 「能到善處」者,是三十 七無漏道法,能將人到涅槃;譬如入恒河, 必得至大海。諸餘外道法,非一切智人所
說,邪見雜故,將至惡處;或時將至天上,還 墮受苦,皆無常故,不名善處。
[0222a20] 問曰:
[0222a20] 無有將 去者,云何得將至善處?
[0222a21] 答曰:
[0222a21] 雖無將去者, 但諸法能將諸法去;無漏善五眾斷,五眾 中強名眾生,將去入涅槃。如風吹塵,如水 漂草;雖無將去者,而可有去。
[0222a24] 復次,因緣和 合無有作,亦無有將去者,而果報屬因緣, 不得自在,是即名為去。
[0222a26] 「通達無礙」者,得佛 法印故,通達無礙;如得王印,則無所留 難 。
[0222a28] 問曰:
[0222a28] 何等是佛法印?
[0222a28] 答曰:
[0222a28] 佛法印有三種: 一者、一切有為法念念生滅皆無常,二者、一 切法無我,三者、寂滅涅槃。
[0222b01] 行者知三界皆是 有為生滅作法,先有今無,今有後無,念念生 滅,相續相似生故,可得見知;如流水、燈焰、
長風,相似相續故,人以為一。眾生於無常 法中常顛倒故,謂去者是常住。是名一切 作法無常印。
[0222b06] 一切法無我:諸法內無主、無作 者、無知、無見、無生者、無造業者,一切法皆 屬因緣,屬因緣故不自在,不自在故無我,
我相不可得故,如〈破我品〉中說——是名無我 印。
[0222b10] 問曰:
[0222b10] 何以故但作法無常,一切法無我?
[0222b10] 答 曰:
[0222b11] 不作法無因無緣故,不生不滅;不生不滅 故,不名為無常。
[0222b12] 復次,不作法中不生心 著顛倒,以是故不說是無常,可說言無我。 有人說:「神是常遍知相。」以是故說一切法中 無我。
[0222b15] 寂滅者是涅槃,三毒、三衰火滅故,名 「寂滅印」。
[0222b16] 問曰:
[0222b16] 寂滅印中,何以但一法,不多說?
[0222b17] 答曰:
[0222b17] 初印中說五眾,二印中說一切法皆 無我,第三印中說二印果,是名寂滅印。
[0222b18] 一 切作法無常,則破我所外五欲等;若說無 我,破內我法;我、我所破故,是名寂滅涅槃。
[0222b21] 行者觀作法無常,便生厭,厭世苦。既知厭 苦,存著觀主,謂能作是觀,以是故有第 二法印,知一切無我。於五眾、十二入、十八
界、十二因緣中,內外分別推求,觀主不可得; 不可得故,是一切法無我。作如是知已,不 作戲論,無所依止,但歸於滅,以是故說 寂滅涅槃印。
[0222b27] 問曰:
[0222b27] 摩訶衍中說「諸法不生不 滅,一相,所謂無相」,此中云何說「一切有為作 法無常名為法印」?二法云何不相違?
[0222b29] 答曰:
[0222c01] 觀無常,即是觀空因緣;如觀色念念無常, 即知為空。過去色滅壞,不可見故無色相; 未來色不生,無作無用,不可見故無色相;現
在色亦無住,不可見、不可分別知故無色 相。無色相即是空,空即是無生無滅。無生無 滅及生滅其實是一,說有廣略。
[0222c07] 問曰:
[0222c07] 過去、未來色,不可見故無色相,現在色 住時可見,云何言無色相?
[0222c08] 答曰:
[0222c08] 現在色亦 無住時,如「四念處」中說:若法後見壞相,當 知初生時壞相,以隨逐微細故不識。如 人著屐,若初日新而無有故,後應常新,不
應有故。若無故應是常,常故無罪無福, 無罪無福故,則道俗法亂。
[0222c13] 復次,生滅相常隨 作法,無有住時;若有住時,則無生滅。以是 故,現在色無有住。住中亦無有生滅,是
一念中住,亦是有為法故——是名「通達無礙」。
[0222c17] 如是應念法。
[0222c17] 復次,法有二種:一者、佛所演 說三藏、十二部、八萬四千法聚;二者、佛所說 法義,所謂持戒、禪定、智慧、八聖道及解脫果、
涅槃等。行者先當念佛所演說,次當念法 義。
[0222c21] 念佛所演說者,佛語美妙,皆真實,有大 饒益。
[0222c22] 佛所演說,亦深亦淺:觀實相故深,巧 說故淺。重語無失,各各有義故。佛所演說 住四處,有四種功德莊嚴:一、慧處,二、諦處,三、
捨處,四、滅處。
[0222c25] 有四種答,故不可壞:一、定答, 二、解答,三、反問答,四、置答。
[0222c26] 佛所演說,或時聽 而遮,或時遮而聽,或聽而不遮,或遮而不 聽;此四皆順從無違。
[0222c28] 佛說得諸法相故,無 戲論;有義理說故,破有、無論。
[0222c29] 佛演說隨順 第一義,雖說世間法亦無咎,與二諦不 相違故。
[0223a02] 隨順利益說,於清淨人中為美 妙,於不淨人中為苦惡;於美語苦語中亦 無過罪;佛語皆隨善法,亦不著善法。
[0223a04] 雖是 垢法、怨家,亦不以為高;雖種種有所訶, 亦無有訶罪;雖種種讚法,亦無所依止。
[0223a06] 佛 言說中,亦無增無減,或略或廣。
[0223a07] 佛語初善,久 久研求亦善。佛語雖多,義味不薄。
[0223a08] 雖種種 雜語,義亦不亂。
[0223a09] 雖能引人心,亦不令人生 愛著;雖殊異高顯,亦不令人畏難。
[0223a10] 雖遍有 所到,凡小人亦不能解。
[0223a11] 佛語如是有種種 希有事,能令人衣毛為竪,流汗氣滿,身體 戰懼;亦能令諸天心厭,聲滿十方,六種動
地;亦能令人於無始世界所堅著者能令 捨,所不堅著者能令樂。
[0223a15] 佛語,罪惡人聞之, 自有罪故,憂怖熱惱;善一心精進入道人聞, 如服甘露味,初亦好,中亦好,後亦好。
[0223a17] 復次,多 會眾中,各各欲有所聞,佛以一言答,各各 得解,各各自見佛獨為我說。
[0223a19] 於大眾中雖 有遠近,聞者聲無增減,滿三千大千世界, 乃至十方無量世界;應度者聞,不應度者 不聞;譬如雷霆振地,聾者不聞,聽者
得悟。
[0223a23] 如是種種念佛言語。
[0223a23] 何等是法義?信、 戒、捨、聞、定、慧等為道諸善法及三法印,如「通 達」中說。
[0223a25] 一切有為法無常,一切法無我,寂滅 涅槃,是名佛法義。是三印,一切論議師所 不能壞,雖種種多有所說,亦無能轉諸
法性者;如冷相無能轉令熱。諸法性不可 壞,假使人能傷虛空,是諸法印如法不可 壞。聖人知是三種法相,於一切依止邪見 各各鬪諍處得離;譬如有目人見群盲
諍種種色相,愍而笑之,不與共諍。
[0223b03] 問曰:
[0223b03] 佛 說聲聞法有四種實,摩訶衍中有一實,今 何以故說三實?
[0223b05] 答曰:
[0223b05] 佛說三種實法印,廣 說則四種,略說則一種。無常即是苦諦、集諦、 道諦,說無我則一切法,說寂滅涅槃即是盡 諦。
[0223b08] 復次,有為法無常,念念生滅故,皆屬因 緣,無有自在;無有自在故無我;無常、無我 無相故心不著,無相不著故,即是寂滅涅槃。
以是故,摩訶衍法中,雖說一切法不生不滅, 一相,所謂無相,無相即寂滅涅槃。
[0223b12] 是念法三 昧,緣智緣盡、諸菩薩及辟支佛功德。
[0223b13] 問曰:
[0223b13] 何 以故念佛但緣佛身中無學諸功德?念僧三 昧緣佛弟子身中諸學無學法?餘殘善無漏 法皆念法三昧所緣?
[0223b16] 答曰:
[0223b16] 迦栴延尼子如是 說。
[0223b17] 摩訶衍人說:「三世十方諸佛,及諸佛從 初發意乃至法盡,於其中間所作功德神力, 皆是念佛三昧所緣。」
[0223b19] 如佛所說及所說法義 經,從一句一偈乃至八萬四千法聚,信、 戒、捨、聞、定、智慧等諸善法,乃至無餘涅槃,皆 是念法三昧所緣。
[0223b22] 諸菩薩、辟支佛、及聲聞眾, 除佛,餘殘一切聖眾及諸功德,是念僧三昧 所緣。
[0223b24] 念僧者,是佛弟子眾,戒眾具足,禪定眾、 智慧眾、解脫眾、解脫知見眾具足;四雙八輩, 應受供養恭敬禮事,是世間無上福田。
[0223b26] 行者 應念如佛所讚僧:若聲聞僧、若辟支佛僧、若 菩薩僧功德。是聖僧五眾具足,如上說。
[0223b28] 問曰:
[0223b29] 先已以五眾讚佛,云何復以五眾讚僧?
[0223c01] 答曰:
[0223c01] 隨弟子所得五眾而讚具足。具足有 二種:一者、實具足,二者、名具足。如佛弟子 所可應得者,盡得而讚,是名名具足;如
佛所得而讚,是名實具足。
[0223c04] 復次,為欲異於 外道出家眾、在家眾故,作如是讚。外道在 家眾,讚其富貴、豪尊、勢力;出家眾,讚其邪見
苦行,染著智慧,執論諍競。念僧眾中,或有 持戒、禪定、智慧等,少不足稱;以是故佛自 讚弟子眾,一切功德根本住處,戒眾具足乃
至解脫知見眾具足。住是戒眾中不傾動, 引禪定弓,放智慧箭,破諸煩惱賊,得解脫, 於是解脫中生知見。譬如健人先安足,挽
弓放箭,能破怨敵,得出二怖:免罪於王, 拔難於陣;決了知見,賊已破滅,心生歡喜,是 故以五眾讚。
[0223c15] 應供養者,五眾功德具足故。 如富貴、豪勢之人,人所宗敬;佛弟子眾亦如 是,有淨戒、禪定、智慧財富,解脫、解脫知見勢
力故,應供養恭敬、合掌禮事。
[0223c18] 世間無上福 田者,施主有二種:貧者、富者。貧者禮事、 恭敬、迎送而得果報;富者亦能恭敬、禮事、迎
送,又以財物供養而得果報,是故名為世 間無上福田。
[0223c22] 譬如良田,耕治調柔,以時下 種,溉灌豐渥,所獲必多。眾僧福田亦復如 是,以智慧犁耕,出結使根,以四無量心磨
治調柔;諸檀越下信施穀子,溉以念施恭敬、 清淨心水,若今世、若後世得無量世間樂 及得三乘果。
[0223c27] 如薄拘羅比丘,鞞婆尸佛時, 以一呵梨勒果供養眾僧,九十一劫天上、人 中受福樂果,常無疾病;今值釋迦牟尼佛, 出家漏盡,得阿羅漢。
[0224a01] 如沙門二十億,鞞婆 尸佛時,作一房舍,以物覆地,供養眾僧,九 十一劫天上、人中受福樂果,足不蹈地;生
時足下毛長二寸,柔軟淨好。父見歡喜,與二 十億兩金。見佛聞法,得阿羅漢,於諸弟子 中精進第一。
[0224a06] 如是等少施得大果報,是故 名世間無上福田。
[0224a07] 僧中有四雙八輩者,佛 所以說世間無上福田,以有此八輩聖人 故名無上福田。
[0224a09] 問曰:
[0224a09] 如佛告給孤獨居士: 「世間福田應供養者有二種:若學人,若無學 人;學人十八,無學人有九。」今此中何以故 但說八?
[0224a12] 答曰:
[0224a12] 彼廣說故十八及九,今此略說 故八;彼二十七聖人,此八皆攝。信行、法行,或 向須陀洹攝,或向斯陀含攝,或向阿那含攝;
家家,向斯陀含攝;一種,向阿那含攝;五種阿 那含向阿羅漢攝;信行、法行入思惟道,名信 解脫、見得,是信解脫、見得,十五學人攝。九種 福田,阿羅漢攝。
[0224a18] 復次,行者應念僧,僧是我 趣涅槃之真伴,一戒、一見,如是應歡喜,一心 恭敬,順從無違。我先伴種種眾惡,妻子、奴婢、
人民等,是入三惡道伴;今得聖人伴,安隱 至涅槃。佛如醫王,法如良藥,僧如瞻病人。 我當清淨持戒、正憶念,如佛所說法藥,我
當順從。僧是我斷諸結病中一因緣,所 謂瞻病人,是故當念僧。
[0224a25] 復次,僧有無量戒、 禪定、智慧等具足,其德不可測量。
[0224a26] 如一富 貴長者信樂僧,白僧執事:「我次第請僧 於舍食。」日日次請,乃至沙彌,執事不聽沙 彌受請。
[0224a29] 諸沙彌言:「以何意故不聽沙彌?」
[0224a29] 答 言:「以檀越不喜請年少故。」
[0224b01] 便說偈言:
「鬚髮白如雪, 齒落皮肉皺,
僂步形體羸, 樂請如是輩。」
[0224b04] 諸沙彌等皆是大阿羅漢,如打師子頭,欻然 從坐起而說偈言:
「檀越無智人, 見形不取德;
捨是少年相, 但取老瘦黑!」
[0224b08] 上尊耆年相者,如佛說偈:
「所謂長老相, 不必以年耆、
形瘦鬚髮白, 空老內無德。
能捨罪福果, 精進行梵行,
已離一切法, 是名為長老。」
[0224b13] 是時諸沙彌復作是念:「我等不應坐觀此 檀越品量僧好惡。」即復說偈:
「讚歎呵罵中, 我等心雖一;
是人毀佛法, 不應不教誨!
當疾到其舍, 以法教語之,
我等不度者, 是則為棄物!」
[0224b19] 即時諸沙彌自變其身皆成老年,鬚髮白如 雪,秀眉垂覆眼,皮皺如波浪,其脊曲如弓, 兩手負杖行,次第而受請;舉身皆振掉,行
止不自安,譬如白楊樹,隨風而動搖。
[0224b22] 檀越 見此輩,歡喜迎入坐;坐已須臾頃,還復年少 形。
[0224b24] 檀越驚怖言:
「如是耆老相, 還變成少身;
如服還年藥, 是事何由然?」
[0224b27] 諸沙彌言:
[0224b27] 「汝莫生疑畏,我等非非人。汝 欲平量僧,是事甚可傷!
[0224b28] 「我等相憐愍,故現 如是化,汝當深識之,聖眾不可量!如說:
「『譬如以蚊 [口*(隹/乃)] , 猶可測海底;
一切天與人, 無能量僧者。
僧以功德貴, 猶尚不分別;
而汝以年歲, 稱量諸大德。
大小生於智, 不在於老少。
有智懃精進, 雖少而是老;
懈怠無智慧, 雖老而是少。』
[0224c08] 「汝今平量僧,是則為大失!如欲以一指 測知大海底,為智者之所笑!
[0224c09] 「汝不聞佛 說:『四事雖小而不可輕?太子雖小,當為 國王,是不可輕;蛇子雖小,毒能殺人,亦不
可輕;小火雖微,能燒山野,又不可輕也; 沙彌雖小,得聖神通,最不可輕!』
[0224c13] 「又有四種 人如菴羅果:生而似熟,熟而似生,生而似 生,熟而似熟。佛弟子亦如是:有聖功德成
就,而威儀、語言不似善人;有威儀、語言似 善人,而聖功德不成就;有威儀、語言不似 善人,聖功德未成就;有威儀、語言似善人, 而聖功德成就。
[0224c19] 「汝云何不念是言,而欲稱 量於僧?汝若欲毀僧,是則為自毀,汝為大 失! 已 過事不可追,方來善心,除去諸疑悔, 聽我所說:
「『聖眾不可量, 難以威儀知,
不可以族姓, 亦不以多聞,
亦不以威德, 又不以耆年,
亦不以嚴容, 復不以辯言。
聖眾大海水, 功德故甚深。
「『佛以百事讚是僧, 施之雖少得報多,
是第三寶聲遠聞, 以是故應供養僧。
不應分別是老少, 多知少聞及明闇;
如人觀林不分別, 伊蘭、瞻蔔及薩羅。
汝欲念僧當如是, 不應以愚分別聖。
摩訶迦葉出家時, 納衣價直十萬金,
欲作乞人下賤服, 更求麁弊不能得。
聖眾僧中亦如是, 求索最下小福田,
能報施者十萬倍, 更求不如不可得。
「『眾僧大海水, 結戒為畔際。
若有破戒者, 終不在僧數;
譬如大海水, 不共死屍宿!』」
[0225a11] 檀越聞是事,見是神通力,身驚毛竪,合掌 白諸沙彌言:「諸聖人,我今懺悔!我是凡夫 人,心常懷罪,我有少疑,今欲請問。」
[0225a13] 而說 偈言:
「大德已過疑, 我今得遭遇,
若復不諮問, 則是愚中愚!」
[0225a17] 諸沙彌言:「汝欲問者便問,我當以所聞答。」
[0225a18] 檀越問言:「於佛寶中信心清淨,於僧寶中 信心清淨,何者福勝?」
[0225a19] 答曰:「我等初不見僧 寶、佛寶有增減。何以故?佛一時舍婆提乞 食,有一婆羅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