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āprajñāpāramitāśāstra (Da Zhi Du Lun) 大智度論
Scroll 30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善根供養義 第四十六 (卷第三十)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0276b28] 【經】
[0276b28] 「欲以諸善根供養諸佛,恭敬、尊重、讚歎,隨 意成就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0276b29] 【論】
[0276b29] 菩薩既 得不離諸佛,當應供養。若得值佛而無 供具,甚為不悅!如須摩提菩薩,秦言妙 意,見然燈佛,無供養具,周旋求索;見賣
華女,以五百金錢買得五莖青蓮華以供 養佛。又薩陀波崙菩薩,為供養師故,賣 身血肉。
[0276c06] 如是等菩薩既得見佛,心欲供養, 若無供具,其心有礙;譬如庶民遇見君長, 不持禮貺,則為不敬。是故諸菩薩求供養
具,供養諸佛;佛雖不須,菩薩心得具足。 譬如農夫遇好良田而無種子,雖欲加 功,無以肆力,心大愁憂;菩薩亦如是,得 遇諸佛而無供具,設有餘物,不稱其意,
心便有礙。
[0276c13] 「諸善根」者,所謂善根果報,華香、 瓔珞、衣服、幡蓋種種珍寶等。所以者何?或 時以因說果,如言「一月食千兩金」,金
不可食,因金得食,故言「食金」。或時以果 說因,如見好畫,言是好手;手非是畫,見 畫妙故,說言手好。善根果報亦如是,以善
根業因緣故,得供養之具,名為善根。
[0276c19] 問 曰:
[0276c20] 若爾者,何不即說華香等而說其因?
[0276c20] 答 曰:
[0276c21] 供養具有二種:一者、財供養,二者、法供 養。若但說華香等供養,則不攝法供養;今 說善根供養,當知則財、法俱攝。
[0276c23] 「供養」者,若 見、若聞諸佛功德,心敬尊重;迎逆、侍送,旋繞、 禮拜,曲躬合手而住,避坐安處,勸進飲食、
華香、珍寶等;種種稱讚持戒、禪定、智慧諸功 德;有所說法,信受教誨。如是善身、口、意業, 是為供養。
[0277a03] 「尊重」者,知一切眾生中,德無過 上,故言「尊」;敬畏之心過於父母、師長、君王, 利益重故,故言「重」。
[0277a05] 「恭敬」者,謙遜畏難故 言「恭」,推其智德故言「敬」。
[0277a06] 「讚歎」者,美其功 德為「讚」;讚之不足,又稱揚之,故言「歎」。
[0277a07] 「隨 意成就」者,若須華供養,如意即至,或求得,或 不求而得;有自然出者,或變化生;乃至伎 樂供養之具,悉皆如是。
[0277a10] 問曰:
[0277a10] 菩薩遇得便以 供養,何以隨意求索?
[0277a11] 答曰:
[0277a11] 福德從心,於所 愛重,持用供養,得福增多。如阿育王小兒 時,以所重土,持用奉佛;得閻浮提王,一日
之中起八萬塔。若大人雖以多土投鉢而 無所得,非所重故。有人偏貴重華,以其所 貴,持供養佛,得福增多;乃至寶物亦如是。
[0277a17] 復次,隨時所宜,若寒時,應以薪火、上衣、溫室、 被褥,及以飲食;熱時,應以氷水、扇蓋、涼室、
生薄之服,上妙之食;風雨之時,就送供具;如 是等隨時供養。又隨土地所宜、隨受者所 須,皆持供養。
[0277a21] 復次,隨意供養者,有菩薩知 佛無所須,又知諸物虛誑如幻,一相所謂無 相;為教化眾生故,隨眾生國土所重,引導 故供養。
[0277a24] 復有菩薩得甚深禪定,生菩薩神 通,以神通力故,飛到十方佛前,或於佛國, 若須遍雨天華,即滿三千世界持供養
佛;或雨天栴檀;或雨真珠,光明鮮發;或雨 七寶;或雨如意珠,大如須彌;或雨妓樂,音 聲清妙;或以身如須彌以為燈炷,供養諸 佛。如是等名為財供養。
[0277b01] 又菩薩行六波羅 蜜,以法供養諸佛。或有菩薩行一地法 供養諸佛,乃至十地行法供養。或時菩薩 得無生法忍,自除煩惱及眾生煩惱,是法
供養。或時菩薩住於十地,以神力故,令地 獄火滅;於餓鬼道,皆得飽滿;令畜生得離 恐怖,令生人、天;漸住阿惟越致地。如是 等大功德力故,名為法供養。
[0277b08] 以是故說:「欲 得善根成就,當學般若波羅蜜。」
[0277b10] 【經】
[0277b10] 「欲滿一切眾生所願:衣服、飲食、臥具、塗香、 車乘、房舍、床榻、燈燭等,當學般若波羅蜜!」
[0277b12] 【論】
[0277b12] 問曰:
[0277b12] 有何次第,欲滿一切眾生願?
[0277b12] 答 曰:
[0277b13] 菩薩業有二種:一為供養諸佛,二為度 脫眾生。
[0277b14] 以供養諸佛,得無量福德;持是福 德,利益眾生,所謂滿眾生願。如賈客主入 海採寶,安隱得出,利益所親及知識等;菩
薩如是入諸佛法海,得無量功德之寶,利 益眾生。
[0277b18] 如小王供養大王,能令歡喜,與 其所願,職位財帛,還其本國,利益人物,除 却怨賊。菩薩供養諸佛法王故,得受記
別,以無量善根珍寶,得無盡智力,來入眾 生;善人供養,貧者隨其所須而給與之,魔 民、邪見外道之屬悉皆破壞。是為供養諸 佛,次滿眾生所願。
[0277b24] 問曰:
[0277b24] 菩薩實能滿一切 眾生願不?若悉滿眾生願,餘佛菩薩何所 利益?若不悉滿,是中何故說「欲滿一切眾 生願,當學般若波羅蜜」?
[0277b27] 答曰:
[0277b27] 有二種願:一 者、可得願,二者、不可得願。
[0277b28] 不可得願者, 有人欲籌量虛空,盡其邊際,及求時、方邊 際,如小兒求水中月、鏡中像;如是等願皆 不可得。
[0277c02] 可得願者,鑽木求火,穿地得水, 修福得人天中生,及得阿羅漢、辟支佛果, 乃至得諸佛法王;如是等名皆可得願。
[0277c04] 可 得願有二種:一謂世間,二謂出世間。是中 世間願故,滿眾生願。云何得知?以飲食、床、 臥具乃至燈燭所須之物皆給與之。
[0277c07] 問曰:
[0277c08] 菩薩何以故與眾生易得願,不與難者?
[0277c08] 答 曰:
[0277c09] 願有下、中、上。下願令致今世樂因緣,中 願與後世樂因緣,上願與涅槃因緣。是故 先與下願,次及中願,然後上願。
[0277c11] 復次,眾生 多著今樂,少求後樂,涅槃樂者轉復少也。 若說多者,少亦攝之。
[0277c13] 復次,此經前後多說 後世、涅槃道,少說今世利事。菩薩法者,常 與眾生種種利益,不應有捨。所以者何?
初心但欲令諸眾生行大乘法;以不堪受 化,次與聲聞、辟支佛道;若復不能,當與十 善、四梵行等,令修福德。若眾生都不樂者,
如是眾生不應遺捨,當與今世利益,所謂 飲食等也。
[0277c20] 復次,凡夫雖能與人飲食等,滿 彼願者,皆有因緣,若今世事、若後世事。聲聞、 辟支佛雖無因緣滿眾生願,而所益甚少。
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業因緣故,得為 國王,或為大長者,財富無量,四方眾生若來 求者,盡滿足之。
[0277c25] 如頻頭居士為大檀越,坐 七寶大床,金剛為腳,敷以天褥,以赤真珠 上為帳幔,左右立侍,各八萬四千,皆莊嚴
琦妙;開四大門,恣所求者,晝夜六時鳴鼓, 又放光明,十方無量眾生有聞鼓聲、光明 觸身者,無不悉來。欲得種種飲食者,長
者見其大集,即時默然,仰視虛空,於時空 中雨種種百味之食,隨意皆得;若眾生不 自取者,左右給使分布與之,足滿乃止。須
飲食、衣被、臥具、寶物等,皆亦如是。恣眾生 所欲已,然後說法,令離四食,皆住阿鞞 跋致地。如是等,菩薩神通力故,能滿眾生 願。
[0278a08] 問曰:
[0278a08] 佛在時,眾生尚有飢餓,天不降 雨,眾生困弊;佛猶不能滿一切眾生之願, 云何菩薩能滿其願?
[0278a10] 答曰:
[0278a10] 菩薩住於十地, 入首楞嚴三昧,於三千大千世界,或時現 初發意,行六波羅蜜;或現阿鞞跋致;或現
一生補處,於兜率天上,為諸天說法;或 從兜率天上來下生淨飯王宮;或現出 家成佛;或現大眾中轉法輪,度無量眾 生;或現入涅槃,起七寶塔,遍諸國土,令
眾生供養舍利;或時法都滅盡。菩薩利益 如是,何況於佛!
[0278a18] 而佛身有二種:一者、真身, 二者、化身。眾生見佛真身,無願不滿。
[0278a19] 佛 真身者,遍於虛空,光明遍炤十方,說法 音聲亦遍十方;無量恒河沙等世界滿中 大眾皆共聽法,說法不息,一時之頃,各隨
所聞而得解悟。如劫盡已,眾生行業因緣 故,大雨澍下,間無斷絕,三大所不能制; 惟有劫盡,十方風起,更互相對,能持此水。
[0278a26] 如是法性身佛有所說法,除十住菩薩,三 乘之人皆不能持;惟有十住菩薩不可思 議方便智力,悉能聽受。眾生其有見法身
佛,無有三毒及眾煩惱,寒熱諸苦一切 皆滅,無願不滿。如如意珠,尚令眾生隨願 皆得,豈況於佛!珠與一切世間之願,佛 與一切出世間願。若言「佛不能悉滿眾生
所願」,是語不然!
[0278b05] 復次,釋迦文尼佛,王宮受 身,現受人法,有寒熱、飢渴、睡眠,受諸誹謗, 老、病、死等;內心智慧神德,真佛正覺,無有異
也。欲滿眾生所願,悉皆能滿;而不滿者,以 無數世來,常滿眾生衣食之願,而不免苦; 今但以涅槃無為常樂益之。如人憐愍所
親,不與雜毒美食。如是世間願者,生諸結 使,又復離時心生大苦,是故不以為要。
[0278b13] 復次,有人言:釋迦牟尼佛已滿眾生所願, 而眾生自不能得。如《毘摩羅詰經》說:「佛以 足指案地,即時國土七寶莊嚴,我佛國如
是。為多怒害者,現佛國異。」又如龍王等 心降雨,在人為水,餓鬼身上皆為炭火。
[0278b17] 問 曰:
[0278b18] 若能滿一切眾生願者,則眾生有邊,無 有受諸飢寒苦者。何以故?一切眾生皆滿 所願,願離苦得樂故。
[0278b20] 答曰:
[0278b20] 「滿一切」者,名字 一切,非實一切。
[0278b21] 如《法句》偈說:
「一切皆懼死, 莫不畏杖痛。
恕己可為譬, 勿殺勿行杖!」
[0278b24] 雖言「一切畏杖痛」,如無色眾生無身故,則 無杖痛;色界眾生雖可有身,亦無杖痛; 欲界眾生亦有不受杖痛。而言「一切」,謂應
得杖者說言「一切」,非實一切。以是故,菩薩 滿一切眾生所願,謂應可得者。然菩薩心 無齊限,福德果報亦無有量;但眾生無量 阿僧祇劫罪厚障故,而不能得。
[0278c02] 如舍利弗弟 子羅頻周比丘,持戒精進,乞食六日而不 能得,乃至七日,命在不久;有同道者乞
食持與,鳥即持去。時舍利弗語目揵連:「汝大 神力,守護此食,令彼得之!」即時目連持食 往與,始欲向口,變成為泥;又舍利弗乞食
持與,而口自合;最後佛來,持食與之,以佛 福德無量因緣故,令彼得食。是比丘食已, 心生歡喜,倍加信敬。佛告比丘:「有為之法
皆是苦相。」為說四諦,即時比丘漏盡意解,得 阿羅漢道。有薄福眾生,罪甚此者,佛不能 救。
[0278c13] 又知眾生不可得故、深達法性故,諸佛 無有憶想分別:是可度、是不可度,心常寂 滅,意無增減。
[0278c15] 以是故,菩薩欲滿一切眾生 願,彼以罪故而不能得,菩薩無咎!
[0278c16] 「飲、食」 者,略說麁、細二種餅飯等百味之食。經雖說 四食,眾生久住,而此但說揣食,餘者無色,
不可相與。若施揣食,則與三食。何以故? 因揣食故,增益三食。如《經》所說:「檀越施 食,則與受者五事利益。」
[0278c21] 「飲」,總說二種:一者、草 木酒,所謂蒲桃、甘蔗等及諸穀酒;二者、草木 漿,甘蔗漿、蒲桃漿、石蜜漿、安石榴漿、梨 㮈
漿、波盧沙果漿等,及諸穀漿。
[0278c24] 如是和合,人中 飲食及天飲食,所謂修陀甘露味、天果食等, 摩頭摩陀婆漿等。眾生各各所食,或食穀者,
或食肉者,或食淨者、不淨者,來皆飽滿。
[0278c27] 「衣服」 者,衣有二種:或從眾生生,所謂綿絹、毛毳、 皮韋等;或從草木生,所謂布 [疊*毛] 、樹皮等。
有諸天衣,無有經緯,自然樹出,光色輕軟。
[0279a02] 「臥具」者,床榻、被褥、幃帳、枕等。
[0279a02] 「塗香」者,有二 種:一者、栴檀木等,摩以塗身;二者、種種雜 香,擣以為末,以塗其身,及熏衣服,并塗 地壁。
[0279a05] 「乘」者,所謂象、馬、車輿等。
[0279a05] 「房舍」者,所謂 土木寶物所成樓閣、殿堂、宮觀等,以障寒熱、 風雨、賊盜之屬。
[0279a07] 「燈燭」者,所謂脂膏、蘇油、漆 蠟、明珠等。
[0279a08] 「諸物」者,是一切眾生所須之物, 不可具說故,略言「諸物」。
[0279a09] 問曰:
[0279a09] 此中何以不 說燒香、妙華等?
[0279a10] 答曰:
[0279a10] 說「諸物」者,皆已攝 之。
[0279a11] 問曰:
[0279a11] 若爾者,但應略說三種:飲食、衣服、 莊嚴之具?
[0279a12] 答曰:
[0279a12] 此諸物是所須要者。若慈 念眾生,以飲食為先,次以衣服;以身垢 臭,須以塗香,次以臥具;寒雨須房舍,黑闇 須燈燭。
[0279a15] 問曰:
[0279a15] 華香亦能除臭,何故不說?
[0279a15] 答 曰:
[0279a16] 華非常有,亦速萎爛,利益少故,是故不 說。燒香者,寒則所須,熱時為患。塗香,寒、熱 通用,寒時雜以沈水,熱時雜以栴檀以塗
其身,是故但說塗香。
[0279a19] 問曰:
[0279a19] 若行檀波羅蜜, 得無量果報,能滿一切眾生所願,何故言 「欲滿眾生願,當學般若波羅蜜」?
[0279a21] 答曰:
[0279a21] 先已說, 以般若波羅蜜和合故,得名檀波羅蜜。
[0279a22] 今 當更說:所可滿眾生願者,非謂一國土、一 閻浮提,都欲滿十方世界六趣眾生所願, 非但布施所能辦故。以般若波羅蜜破近
遠相,破一切眾生相、非一切眾生相,除諸 礙故,彈指之頃,化無量身,遍至十方,能滿 一切眾生所願。如是神通利益,要從般若出
生。以是故,菩薩欲滿一切眾生願,當學般 若波羅蜜。
[0279b02] 【經】
[0279b02]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使如恒河 沙等世界眾生,立於檀波羅蜜,立於尸羅、羼 提、毘梨耶、禪、般若波羅蜜,當學般若波羅蜜!」
[0279b05] 【論】
[0279b05] 問曰:
[0279b05] 是義次第有何因緣?
[0279b05] 答曰:
[0279b05] 利有 三種:今世利、後世利、畢竟利。復有三種樂: 今世、後世、出世樂。前說今世利樂,此說後
世、出世利樂。以是故,令眾生住六波羅蜜。 菩薩愍念眾生,過於父母念子,慈悲之心, 徹於骨髓。先以飲食充足其身,除飢渴苦;
次以衣服莊嚴其身,令得受樂。菩薩心 不滿足,復作是念:眾生已得今世樂,復更 思惟令得後世樂。若以世間六波羅蜜 教之,則得人、天中樂,久後還來輪轉生死;
當復以出世間六波羅蜜,令得無為常樂。
[0279b16] 復次,先以衣服、華香等莊嚴其身,今以功 德莊嚴其心。若有三種莊嚴,則為具足,無 有過者:一者、衣服七寶等,二者、福德,三者、
道法。菩薩欲具足三種莊嚴眾生故,先說 功德果報,今說功德因緣。
[0279b20] 復次,前說雖 有大施,而眾生罪故,不能悉得。如《餓鬼經》 說:「雖與其食而不得噉,變成炭火不淨
之物!」又菩薩不捨一切,當作方便,令眾生 得衣食利益,是故教修福業,自行自得。菩 薩善知因緣不可強得,教令得之。以是 故,次第教眾生住六波羅蜜。
[0279b26] 問曰:
[0279b26] 菩薩志 願令十方一切眾生住六波羅蜜,何故但 說「如恒河沙世界眾生」?
[0279b28] 答曰:
[0279b28] 為聽法者聞 恒河沙故。又於新發意菩薩以無邊無量 為多,多則致亂;若大菩薩,不以恒河沙 為數。
[0279c02] 復次,說如恒河沙者,是無邊無量數, 如後品中說。
[0279c03] 復次,如恒河沙者,已說十方 諸世界;此中亦不言一恒河沙,不應為 難!
[0279c05] 以是故說「如恒河沙世界」無咎。
[0279c05] 恒河 沙世界義,如先說。眾生者,於五眾、十八界、 十二入、六種、十二因緣等眾多法中,假名眾 生是天、是人、是牛、是馬。
[0279c08] 眾生有二種:動者、靜 者。動者生身、口業,靜者不能。
[0279c09] 有色眾生、無 色眾生,無足、二足、四足、多足眾生,世間、出世 間眾生,大者、小者,賢聖、凡夫,邪定、正定、不定
眾生,苦、樂、不苦不樂眾生,上、中、下眾生,學、 無學、非學非無學眾生,有想、無想、非有想非 無想眾生,欲界、色界、無色界眾生。
[0279c14] 欲界眾生 者,有三種:以善根有上、中、下故。上者六欲 天,中者人中富貴,下者人中卑賤。以面類
不同故,四天下別異。不善亦有三品:上者 地獄,中者畜生,下者餓鬼。
[0279c18] 復次,欲界眾生有 十種:三惡道、人及六天。
[0279c19] 地獄有三種:熱地獄、 寒地獄、黑闇地獄。
[0279c20] 畜生有三種:空行、陸行、水 行;晝行、夜行、晝夜行;如是等差別。
[0279c21] 鬼有二 種:弊鬼、餓鬼。弊鬼,如天受樂,但與餓鬼同 住,即為其主;餓鬼,腹如山谷,咽如針,身
惟有三事:黑皮、筋、骨,無數百歲不聞飲食 之名,何況得見!復有鬼,火從口出,飛蛾投 火以為飲食,有食糞、涕唾、膿血、洗器遺餘,
或得祭祀,或食產生不淨。如是等種種餓 鬼。
[0279c28] 六欲天者,四王天等。於六天中間別復 有天,所謂持瓔珞天,戲忘天,心恚天,鳥足 天,樂見天。此諸天等,皆六天所攝。
[0280a01] 有人言:欲 界眾生,應有十一種;先說五道,今益阿修 羅道。
[0280a03] 問曰:
[0280a03] 阿修羅即為五道所攝。是阿修羅 非天、非人,地獄苦多,畜生形異;如是應鬼 道所攝。
[0280a05] 答曰:
[0280a05] 不然!阿修羅力與三十三天 等。何以故?或為諸天所破,或時能破諸天。 如經中說:「釋提桓因為阿修羅所破,四種
兵眾入藕根孔以自藏翳。」受五欲樂,與天 相似,為佛弟子。如是威力,何得餓鬼所攝! 以是故應有六道。
[0280a10] 復次,如阿修羅、甄陀羅、乾 沓婆、鳩槃茶、夜叉、羅剎、浮陀等大神是天;阿 修羅民眾,受樂小減諸天,威德變化,隨意
所作,是故人疑言:「是修羅?非修羅?」「修羅」,秦 言大也。說者言:「是阿修羅,非修羅。」阿 修羅道初得名,餘者皆同一道。
[0280a15] 問曰:
[0280a15] 經 說有五道,云何言六道?
[0280a16] 答曰:
[0280a16] 佛去久 遠,經法流 傳五百年後,多有別異,部部不 同:或言五道,或言六道。若說五者,於佛 經迴文說五;若說六者,於佛經迴文說
六。又摩訶衍中,《法華經》說有六趣眾生。觀 諸義旨,應有六道。
[0280a21] 復次,分別善惡故有 六道:善有上、中、下故,有三善道:天、人、阿修 羅;惡有上、中、下故,地獄、畜生、餓鬼道。若不
爾者,惡有三果報,而善有二果,是事相違; 若有六道,於義無違。
[0280a25] 問曰:
[0280a25] 善法亦有三果: 下者為人,中者為天,上者涅槃。
[0280a26] 答曰:
[0280a26] 是中 不應說涅槃,但應分別眾生果報住處, 涅槃非報故。善法有二種:一者、三十七品能 至涅槃,二者、能生後世樂。今但說受身善
法,不說至涅槃善法。世間善有三品:上分 因緣故,天道果報;中分因緣故,人道果報;下 分因緣故,阿修羅道果報。
[0280b03] 問曰:
[0280b03] 汝自說阿修 羅與天等力,受樂與天不異,云何今說善 下分為阿修羅果報?
[0280b05] 答曰:
[0280b05] 人中可得出家 受戒,以至於道。阿修羅道結使覆心,得道 甚難。諸天雖隨結使,心直信道;阿修羅眾,
心多邪曲,不時近道。以是故,阿修羅雖與 天相似,以其近道難故,故在人下。如龍 王、金翅鳥,力勢雖大,亦能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