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āprajñāpāramitāśāstra (Da Zhi Du Lun) 大智度論
Scroll 3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智度論釋習相應品第三 之餘 (卷三十七)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0329c07] 【經】
[0329c07]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薩婆若不與過去世合。何以故?過去世不 可見,何況薩婆若與過去世合!薩婆若不與
未來世合。何以故?未來世不可見,何況薩婆 若與未來世合!薩婆若不與現在世合。何以 故?現在世不可見,何況薩婆若與現在世合!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習應,是名與般若 波羅蜜相應。」
[0329c14] 【論】
[0329c14] 釋曰:
[0329c14]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 不觀薩婆若與過去世同。何以故?過去世 是虛妄,薩婆若是實法;過去世是生滅相,薩
婆若非生滅相。過去世及法求覓不可得,何 況薩婆若與過去世合!
[0329c18] 復次,佛自說因緣: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見過去世, 何況薩婆若與過去世合!」
[0329c20] 未來、現在世亦如 是。未來世除生滅相,其餘義同。
[0329c21] 復次,以時 故說有三世:過去、未來、現在。「時」義,如「一時」 中說。
[0329c23] 復次,薩婆若是十方三世諸佛真實智 慧;三世者,從凡夫虛妄生,云何與薩婆若 合?譬如真金不與弊鐵同相。
[0329c25] 問曰:
[0329c25] 如〈隨喜 品〉中說「菩薩摩訶薩念過去、現在諸佛薩婆 若智慧等諸功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云何言「過去、現在世不與薩婆若合」?
[0329c28] 答 曰:
[0329c29] 若以著心取相念薩婆若者,不名迴 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譬如雜毒食,初雖 香美,後不便身。若菩薩分別過去、現在諸
佛薩婆若者,應與三世合;今不取相故,則 無有合。
[0330a04] 問曰:
[0330a04] 菩薩亦念「未來世當成佛薩 婆若」,亦自念「我當得薩婆若」,是名與未來 世薩婆若合,云何言「不合」?
[0330a06] 答曰:
[0330a06] 薩婆若過 三界,出三世,畢竟清淨相;行者但以憶想 分別:「我當得是薩婆若。」如世間法,憶想當
有所得,而是事未生未有,時節未至,因緣 未會,都無處所,云何當與合?如明當服 蘇,今已憶臭。
[0330a11] 又如迦栴延弟子輩言:「未 來世中菩提語菩薩言:『若能修相好身者, 我當來處之。』如貴家女自恣無難,遣使
語貧家子言:『汝好莊嚴房舍幃帳,種種備 具,我當來處汝家中。』」如是說者,是不如法。
[0330a16] 以是故,不得以薩婆若與三世合。
[0330a16] 問曰:
[0330a17] 餘法甚多,何以但說薩婆若?
[0330a17] 答曰:
[0330a17] 是薩婆若, 菩薩所歸趣,深心欲得,於三世中求索故。
[0330a19] 問曰:
[0330a19] 何以不於有為、無為法中求?
[0330a19] 答曰:
[0330a19] 後 當說一切法中求。
[0330a21] 【經】
[0330a21]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色不與薩婆若合,色不可見故;受、想、行、識亦
如是。眼不與薩婆若合,眼不可見故;耳、鼻、舌、 身、意亦如是。色不與薩婆若合,色不可見故; 聲、香、味、觸、法亦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
是習應,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0330a26] 【論】
[0330a26] 問曰:
[0330a26] 何 以但說五眾、十二入,不說十八界、十二因 緣?
[0330a28] 答曰:
[0330a28] 應當說!或時誦者忘失。何以知之? 佛所說五眾、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事、垢、 淨。五眾、十八界、十二入、十二因緣名為事;不
定是垢、不定是淨;是中或有結使生,或有 善法生;如田定能生物,隨種皆生。眾、界、入、 十二因緣,是為事;六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
是為淨種。所以不說垢者,是菩薩結使已 薄,不以自惱,是故不說。又菩薩智慧深入, 解諸法空,無諸煩惱,但集諸功德。以是故, 應說十八界、十二因緣。
[0330b08] 如色等事中不應 有薩婆若合。所以者何?是薩婆若,三世中不 可得故;色等事中亦不可得,是皆世間因緣 和合,無有定性。
[0330b12] 【經】
[0330b12]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檀波羅蜜不與薩婆若合,檀波羅蜜不可見 故;乃至般若波羅蜜亦如是。四念處不與薩
婆若合,四念處不可見故;乃至八聖道分亦 如是。」
[0330b16] 【論】
[0330b16] 問曰:
[0330b16] 五眾等是世間法,可不與薩 婆若合,六波羅蜜云何不與合?
[0330b17] 答曰:
[0330b17] 六波 羅蜜有二種: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為世 間檀波羅蜜故,說不與合;出世間檀波羅 蜜,應與合。
[0330b20] 復次,菩薩行六波羅蜜,漏結未 盡,不得與佛薩婆若合。
[0330b21] 復次,佛說六波羅 蜜空,尚不可見,何況與薩婆若合!
[0330b22] 三十七品 亦如是。
[0330b23] 問曰:
[0330b23] 是六波羅蜜,雜有道、俗故;三 十七品趣涅槃道,云何不合?
[0330b24] 答曰:
[0330b24] 三十七 品是二乘法,但為涅槃;菩薩為佛道,是故 不合。
[0330b26] 問曰:
[0330b26] 〈摩訶衍品〉中有三十七品,亦是 菩薩道,云何不與薩婆若合?
[0330b27] 答曰:
[0330b27] 有菩薩 以著心故,行三十七品,多迴向涅槃,是 故佛說不合。
[0330c01] 【經】
[0330c01] 「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不與薩婆若 合,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可見故。舍利 弗!菩薩摩訶薩如是習應,是名與般若波 羅蜜相應。」
[0330c04] 【論】
[0330c04] 釋曰:
[0330c04] 是十力乃至十八不共 法,雖是妙法,為薩婆若故行;以菩薩漏結 未盡,故不應與薩婆若合。
[0330c06] 復次,佛十力等 法有三種:一者、菩薩所行,雖未得佛道,漸 漸修習;二者、佛所得,而菩薩憶想分別求之;
三者、佛心所得。上二種不應與合;下一種 雖可合,而菩薩未得,是故不合。
[0330c10] 復次,空故 不可見,不可見故不合。是以皆言「不可見 故」。
[0330c13] 【經】
[0330c13]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佛不與薩婆若合,薩婆若不與佛合;菩提不 與薩婆若合,薩婆若不與菩提合。」
[0330c15] 【論】
[0330c15] 問曰:
[0330c16] 菩薩及菩薩法可不與薩婆若合,云何佛 及菩提復不與合?
[0330c17] 答曰:
[0330c17] 佛是人,薩婆若是 法;人是假名,法是因緣。眾生乃至知者、見者 無故,佛亦無——眾生中尊上第一,是名為佛,是 故不合。
[0330c20] 復次,得薩婆若故名為佛。若佛得 薩婆若,先以是佛,不須薩婆若;若非佛得 薩婆若者,何以言「佛得薩婆若」?以是故,和
合因緣生,不得言先後。
[0330c23] 復次,離佛無薩婆 若,離薩婆若無佛;得薩婆若故名佛,佛 所有故名薩婆若。
[0330c25] 問曰:
[0330c25] 佛是人故可不與 合,菩提是無上道,云何不合?
[0330c26] 答曰:
[0330c26] 菩提 名為佛智慧,薩婆若名為佛一切智慧;十 力智為菩提,第十一如實智名為薩婆若—— 二智不得一心中生。
[0330c29] 復次,是十力等諸佛法 及佛菩提,皆是菩薩憶想分別非實,唯佛所 得薩婆若是實。今此菩提,是菩薩菩提,是心
中虛妄未實,云何與薩婆若合?
[0331a03] 復次,此經 中,佛自說不合因緣:
[0331a05] 【經】
[0331a05] 「何以故?佛即是薩婆若,薩婆若即是佛; 菩提即是薩婆若,薩婆若即是菩提。舍利弗!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如是習應,是
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0331a08]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 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習色有、不習色無,受、 想、行、識亦如是;不習色有常、不習色無常,受、
想、行、識亦如是;不習色苦、不習色樂,受、想、行、 識亦如是;不習色我、不習色非我,受、想、行、識 亦如是;不習色寂滅、不習色非寂滅,受、想、行、
識亦如是;不習色空、不習色非空,受、想、行、識 亦如是;不習色有相、不習色無相,受、想、行、識 亦如是;不習色有作、不習色無作,受、想、行、識
亦如是。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 作是念:『我行般若波羅蜜、不行般若波羅蜜、 非行非不行般若波羅蜜。』舍利弗!菩薩摩訶
薩如是習應,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0331a21] 【論】
[0331a21] 釋曰:
[0331a21] 若菩薩觀五眾非有、非無,於是 亦不著;爾時,與般若波羅蜜相應。所以者 何?一切世間著二見:若有,若無。順生死流
者多著有,逆生死流者多著無;我見多者 著有,邪見多者著無。
[0331a25] 復次,四見多者著有, 邪見多者著無。二毒多者著有,無明多者 著無。不知五眾因緣集生著有,不知集
者著無。近惡知識及邪見外書故,墮斷滅、 無罪福中,無見者著無;餘者著有。或有眾 生謂一切皆空,心著是空;著是空故,名為
「無見」。或有眾生謂一切六根所知法皆有,是 為「有見」。愛多者著有見,見多者著無見。
[0331b03] 如 是等眾生著有見、無見。
[0331b04] 是二種見,虛妄非實, 破中道。譬如人行狹道,一邊深水,一邊大 火,二邊俱死;著有、著無,二事俱失。所以者何?
若諸法定實有,則無因緣;若從因緣和合 生,是法無自性,若無自性即是空!若無法 是實,則無罪福、無縛無解,亦無諸法種種 之異。
[0331b10] 復次,有見者與無見者相違,相違故 有是非,是非故共諍,有諍故起諸結使,結 使故生業,生業故開惡道門;實相中無有
相違、是非、鬪諍!
[0331b13] 復次,著有者,事若無常,則生 憂惱;若著無者,作諸罪業,死墮地獄受苦。
[0331b15] 不著有無者,無有如是等種種過失; 應捨是,則得實。
[0331b16] 復次,是五眾若常、若無常,是 事不然!所以者何?若五眾常,則無生無滅, 無生無滅故則無罪福,無罪福故則無善
惡果報,世間如涅槃不壞相。如是妄語,誰 當信者!現見死亡啼哭,是則眾生無常;如 草木彫落、華果磨滅,是則外物無常;大劫
盡時,一切都滅,是為大無常。如是等種種因 緣,如是五眾常不可得。
[0331b23] 復次,無常破常,不 應以無常為是。所以者何?若諸法無常 相,念念皆滅,則六情不能取六塵。所以者
何?內心、外塵俱無住故,不應得緣、不應得 知,亦無修習因緣果報!因緣多故,果報亦 多,此事不應得。
[0331b28] 又以有常見與無常見共 諍。
[0331b29] 如是等種種因緣,五眾無常則不可得。
[0331c01] 苦樂、我非我、若空若實、有相無相、有作無 作,此義如先處處說。
[0331c02] 「五眾寂滅」者,因緣生故 無性,無性故寂滅,寂滅故如涅槃。
[0331c03] 三毒熾 然故不寂滅,無常火然故不寂滅,不著三 毒實相故不寂滅,三毒各各分別相故不寂 滅。此義先未說,故今是中說。
[0331c06] 若菩薩摩訶薩 能如是離二邊、行中道,「行般若波羅蜜」亦 不著。所以者何?菩薩不可得,般若波羅蜜亦 不可得故。
[0331c09] 「不行般若波羅蜜」亦不著。所以 者何?餘諸凡夫不能如菩薩觀諸法實 相,云何當言「我不行般若波羅蜜」?
[0331c11] 「行、不行」 亦不著,二俱過故。
[0331c12]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 應相。
[0331c14] 【經】
[0331c14]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不為般若波羅 蜜故行般若波羅蜜,不為檀波羅蜜、尸羅波 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故
行般若波羅蜜。不為阿鞞跋致地故行般若 波羅蜜,不為成就眾生故行般若波羅蜜, 不為淨佛世界故行般若波羅蜜。不為佛十
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故行般若 波羅蜜。不為內空故行般若波羅蜜,不為外 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
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諸法空、自相空、不可 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故行般若波 羅蜜。不為如、法性、實際故行般若波羅蜜。何
以故?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壞 諸法相故。如是習應,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 應。」
[0331c28] 【論】
[0331c28] 問曰:
[0331c28] 六波羅蜜乃至如、法性、實際,此 是佛法。菩薩若不為是佛法故行般若波 羅蜜,更有何法可為行般若波羅蜜?
[0332a01] 答曰:
[0332a02] 如佛此中自說:「諸法無有破壞者,不壞諸 法相故;亦不分別是檀、是慳,乃至是三界、是 實際。」
[0332a04] 復次,有菩薩於此善法,深心繫著, 以繫著故能生罪;為是人故,說:「是六波羅 蜜乃至實際皆空,無有自性,如夢如幻,汝
莫生著!真菩薩不為是故行。」有菩薩心 無所著,行六波羅蜜乃至實際;為是人故, 說為是事故行般若波羅蜜。如後品中說:
「為具足六波羅蜜,乃至為教化眾生、淨佛 世界故,行般若波羅蜜。」
[0332a12] 【經】
[0332a12]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不為如意神通故行般若波羅蜜,不為天耳 故、不為他心智故、不為宿命智故、不為天
眼故、不為漏盡神通故行般若波羅蜜。何以 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尚不見般若 波羅蜜,何況見菩薩神通!舍利弗!菩薩摩訶
薩如是行,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0332a18] 【論】
[0332a18] 問 曰:
[0332a19] 先說「禪波羅蜜」中已具說五神通,今何 以復重說?
[0332a20] 答曰:
[0332a20] 彼中總相說,不列名字;此 中別相說。
[0332a21] 復次,功德果報,所謂五神通;菩薩 得是五神通,廣能利益眾生。
[0332a22] 復次,雖有慈 悲、般若波羅蜜,無五神通者,如鳥無兩翼, 不能高翔;如健人無諸器杖而入敵陣; 如樹無華果,無所饒益;如枯渠無水,無
所潤及;以是故重說五神通,及餘無量佛 法中別說,無咎。
[0332a27] 問曰:
[0332a27] 若爾者,佛何以言「莫 為五神通故行般若波羅蜜」?
[0332a28] 答曰:
[0332a28] 多有無 方便菩薩,得五神通,輕餘菩薩,心生憍高, 為是故說。所以者何?菩薩於般若波羅蜜 諸佛之母尚不著,何況五神通!
[0332b03] 【經】
[0332b03]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不作是念:『我以如意神通,飛到東方,供養恭 敬如恒河沙等諸佛;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
如是。』
[0332b06]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 蜜,不作是念:『我以天耳,聞十方諸佛所說法。』 不作是念:『我以他心智,當知十方眾生心所
念。』不作是念:『我以宿命通,知十方眾生宿命 所作。』不作是念:『我以天眼,見十方眾生死此 生彼。』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行,是名與
般若波羅蜜相應,亦能度無量阿僧祇眾生。」
[0332b13] 【論】
[0332b13] 釋曰:
[0332b13] 先雖說五神通名,今此中說其 功用。
[0332b14] 問曰:
[0332b14] 菩薩何以故不作是念——「我以如 意神通,飛到十方供養恭敬如恒河沙等 諸佛」?
[0332b16] 答曰:
[0332b16] 已拔我見根本故,已摧破憍慢 山故,善修三解脫門、三三昧故。佛身雖妙, 亦入三解脫門;如熱金丸,雖見色妙,不可 手觸。
[0332b19] 又諸法如幻如化,無來無去,無近無遠, 無有定相。如幻化人誰去誰來?不取神 通、國土、此彼、近遠相,故無咎!
[0332b21] 若能在佛前 住於禪定,變為無量身,至十方供養諸佛, 無所分別,已斷法愛故。
[0332b23] 餘通亦如是。
[0332b23] 菩 薩得是五神通,為供養諸佛故,變無量身, 顯大神力,於十方世界三惡趣中,度無量 眾生,如〈往生品〉中說。
[0332b27] 【經】
[0332b27]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能如是行般若波羅 蜜,惡魔不能得其便;世間眾事,所欲隨意;十 方各如恒河沙等諸佛,皆悉擁護是菩薩,令
不墮聲聞、辟支佛地;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 吒天,皆亦擁護是菩薩,不令有礙;是菩薩所 有重罪,現世輕受。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用
普慈加眾生故。舍利弗!是菩薩摩訶薩如是 行,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0332c06] 【論】
[0332c06] 釋曰:
[0332c06] 今讚是菩薩,如上行般若波羅 蜜得大功德,是名菩薩智慧功力果報,得 此五利。
[0332c08] 問曰:
[0332c08] 魔是欲界主,菩薩是人,肉眼不 得自在,云何不能得其便?
[0332c09] 答曰:
[0332c09] 如此中佛 自說:「諸佛、諸大天擁護故。」
[0332c10] 復次,是菩薩行畢 竟不可得自相空故,於一切法中皆不著; 不著故無違錯;無違錯故,魔不能得其 便。譬如人身不瘡,雖臥毒屑中,毒亦不
入;若有小瘡則死無疑。
[0332c14] 又是菩薩於諸佛 中心不著、於諸魔中心不瞋,是故魔不得 便。
[0332c16] 復次,菩薩深入忍波羅蜜、慈三昧故,一切 外惡不能中傷,所謂水火、刀兵等。
[0332c17] 世間眾 事者,資生所須,所謂治生諧偶,種蒔果樹, 曠路作井,安立客舍,如法理事,皆得如意。 若欲造立塔寺作大福德,若作大施,若欲
說法教度眾生,皆得如意。
[0332c21] 如是等世間眾 事,若大、若小,皆得如法隨意。所以者何?是菩 薩世世集無量福德、智慧因緣故。
[0332c23] 復次,是菩 薩行般若波羅蜜,於一切法中心不著,心 不著故結使薄,結使薄故能生深厚善根,深 厚善根生故所願如意。
[0332c26] 復次,是菩薩行般若 波羅蜜故,諸大天皆敬念是菩薩,讚歎稱 揚其名;諸龍鬼等聞諸天稱說,亦來助成其 事,是故世間眾事皆得如意。
[0332c29] 復次,是菩薩 為諸佛所念、威德所加,皆得如意。
[0333a01] 問曰:
[0333a02] 十方諸佛心等,何以偏念是菩薩?
[0333a02] 答曰:
[0333a02] 是 菩薩智慧功德大故,諸佛心雖平等,法應念 是菩薩,以勸進餘人。
[0333a04] 又是菩薩得佛智慧氣 分故,別知善惡,賞念好人,無過於佛,是 故佛念。
[0333a06] 復次,佛念不欲令墮聲聞、辟支佛 故。所以者何?入空、無相、無作,以佛念故而 不墮落;譬如魚子,母念故得生,不念則壞。
[0333a09] 「諸大天擁護」者,不欲令失其所行,諸天效 佛念故。
[0333a10] 又諸天以菩薩行般若波羅蜜,都 無所著,不樂世樂,但欲教化眾生故,住 於世間,知其尊貴故念。
[0333a12] 「所有重罪」者,先世 重罪,應入地獄,以行般若波羅蜜故,現世 輕受;譬如重囚應死,有勢力者護,則受鞭
杖而已。又如王子雖作重罪,以輕罰除 之,以是王種中生故;菩薩亦如是,能行 是般若波羅蜜得實智慧故,即入佛種中 生;佛種中生故,雖有重罪,云何重受?
[0333a18] 復次, 譬如鐵器中空故,在水能浮,中實則沒。菩 薩亦如是,行般若波羅蜜智慧心虛故,不 沒重罪;凡人無智慧故,沈沒重罪。
[0333a21] 復次,佛 此中自說因緣:所以得五功德者,用普慈 加眾生故。
[0333a23] 問曰:
[0333a23] 先言「行般若波羅蜜故,具 五功德」,今何以言「用普慈加眾生故」?
[0333a24] 答曰:
[0333a25] 能生無量福,無過於慈;是慈因般若波羅 蜜生,得無量利益。
[0333a26] 復次,惡魔不得便、諸佛 所念、重罪今世輕受,是般若波羅蜜力;世間 眾事所欲隨意、諸天擁護,是大慈力。
[0333a28] 復次,有 二種緣:一者、眾生,二者、法。是菩薩若緣眾 生則是慈心,若緣法則是行般若波羅蜜。
[0333b02] 是慈從般若波羅蜜生,隨順般若波羅蜜 教,是故說慈無咎。
[0333b04] 【經】
[0333b04]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時,疾得諸陀羅尼門、諸三昧門。在所生處常 值諸佛,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初
不離見佛。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習應,是 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0333b08] 【論】
[0333b08] 釋曰:
[0333b08] 「陀羅尼、三 昧門」,如先說。
[0333b09] 「疾得」者,福德因緣故心柔軟; 行深般若波羅蜜故,智慧心利;以是故疾 得。如上說五功德故疾得。
[0333b11] 「所生處常值諸 佛」者,是菩薩除諸佛母般若波羅蜜,其餘 一切眾事皆不愛著;是以在所生處,常值
諸佛。如人常喜鬪諍,生還活地獄,復執刀 杖共相加害。婬欲多故,常受胞胎,又作婬 鳥。瞋恚多故,還生毒獸、蛇虺之屬。愚癡多者, 如燈蛾赴火、地中隱蟲等。
[0333b17] 是諸菩薩愛敬於 佛及實相般若波羅蜜、及修念佛三昧業故, 所生處常值諸佛。
[0333b19] 復次,如先「菩薩願見諸 佛」中說。
[0333b20] 「終不離見佛」者。
[0333b20] 又人雖一世見佛,更 不復值。如毘婆尸佛時,王師婆羅門,雖得 見佛及僧,而惡口毀呰,言:「此人等如畜生,
不別好人,見我不起。」以是罪故,經九十 一劫墮畜生中。
[0333b24] 復次,深念佛故,終不離佛; 世世善修念佛三昧故;不失菩薩心故; 作不離佛願;願生在佛世故;種值佛
業緣常相續不斷故,乃至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終不離見佛。
[0333b28] 問曰:
[0333b28] 此是果報事, 云何說「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0333b29] 答曰:
[0333b29] 般若 波羅蜜相應故值佛,或時果中說因故。
[0333c01] 相應 有二種:一者、心相應;二者、應菩薩行,所謂 生好處,值遇諸佛,常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