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āprajñāpāramitāśāstra (Da Zhi Du Lun) 大智度論
Scroll 49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智度論釋發趣品第二十 (卷四十九)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0409c23] 【經】
[0409c23] 佛告須菩提:「汝問:『云何菩薩摩訶薩大 乘發趣?』若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從一 地至一地,是名菩薩摩訶薩大乘發趣。」
[0409c25] 須菩 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從一地至 一地?」
[0409c27] 佛言:「菩薩摩訶薩知一切法無來去相, 亦無有法若來若去,若至若不至,諸法相不 滅故。菩薩摩訶薩於諸地不念、不思惟而修
治地業,亦不見地。何等菩薩摩訶薩治地業? 菩薩摩訶薩住初地時,行十事:一者、深心堅 固,是不可得故;二者、於一切眾生中等心,
眾生不可得故;三者、布施,與人、受人不可 得故;四者、親近善知識,亦不自高;五者、求 法,一切法不可得故;六者、常出家,家不可得
故;七者、愛樂佛身,相好不可得故;八者、演出 法教,諸法分別不可得故;九者、破憍慢法, 生慧不可得故;十者、實語,諸語不可得故。菩
薩摩訶薩如是初地中住,修治十事治地業。
[0410a11]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二地中,常念八 法。何等八?一者、戒清淨,二者、知恩報恩,三者、
住忍辱,四者、受歡喜,五者、不捨一切眾生, 六者、入大悲心,七者、信師恭敬諮受,八者、勤 求諸波羅蜜。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住二 地中,應滿足八法。
[0410a16]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 住三地中行五法。何等五?一者、多學問無厭 足,二者、淨法施亦不自高,三者、莊嚴佛國土
亦不自高,四者、受世間無量勤苦不以為厭, 五者、住慚愧處。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住 三地中應滿足五法。
[0410a21]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 薩住四地中應受行不捨十法。何等十?一者、 不捨阿練若住處,二者、少欲,三者、知足,四
者、不捨頭陀功德,五者、不捨戒,六者、穢 惡諸欲,七者、厭世間心,八者、捨一切所 有,九者、心不沒,十者、不惜一切物。須菩提!
是名菩薩摩訶薩住第四地中不捨十法。
[0410a27] 「復 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五地中遠離十二 法。何等十二?一者、遠離親白衣,二者、遠離比
丘尼,三者、遠離慳惜他家,四者、遠離無益談 處,五者、遠離瞋恚,六者、遠離自大,七者、遠 離蔑人,八者、遠離十不善道,九者、遠離大慢,
十者、遠離自用,十一者、遠離顛倒,十二者、遠 離婬、怒、癡。須菩提!是為菩薩摩訶薩住五 地中遠離十二事。
[0410b06]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 住六地中當具足六法。何等六?所謂六波羅 蜜。復有六法所不應為。何等六?一者、不作聲
聞、辟支佛意,二者、布施不應生憂心,三者、見 有所索心不沒,四者、所有物布施,五者、布施 之後心不悔,六者、不疑深法。須菩提!是名菩
薩摩訶薩住六地中應滿具六法,遠離六法。
[0410b13]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七地中二十法 所不應著。何等二十?一者、不著我,二者、不著 眾生,三者、不著壽命,四者、不著眾數乃至知
者見者,五者、不著斷見,六者、不著常見,七者、 不應作相,八者、不應作因見,九者、不著名 色,十者、不著五眾,十一者、不著十八界,十
二者、不著十二入,十三者、不著三界,十四者、 不作著處,十五者、不作所期處,十六者、不作 依處,十七者、不著依佛見,十八者、不著依法
見,十九者、不著依僧見,二十者、不著依戒見。 是二十法所不應著。
[0410b23] 「復有二十法應具足滿。 何等二十?一者、具足空,二者、無相證,三者、知 無作;四者、三分清淨;五者、一切眾生中具足
慈悲智;六者、不念一切眾生;七者、一切法等 觀,是中亦不著;八者、知諸法實相,是事 亦不念;九者、無生法忍,十者、無生智;十一
者、說諸法一相;十二者、破分別相;十三者、轉 憶想;十四者、轉見;十五者、轉煩惱;十六者、等 定慧地;十七者、調意;十八者、心寂滅;十九者、
無礙智;二十者、不染愛。須菩提!是名菩薩摩 訶薩住七地中應具足二十法。
[0410c05]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八地中應具足 五法。何等五?順入眾生心;遊戲諸神通;觀 諸佛國;如所見佛國,自莊嚴其國;如實觀佛
身,自莊嚴佛身;是名五法具足滿。
[0410c08] 「復次,須菩 提!菩薩摩訶薩住八地中復具足五法。何等 五?知上下諸根,淨佛世界,入如幻三昧,常
入三昧,隨眾生所應善根受身。須菩提!是為 菩薩摩訶薩住八地中具足五法。
[0410c12] 「復次,須菩 提!菩薩摩訶薩住九地中應具足十二法。何 等十二?受無邊世界所度之分,菩薩得如是
願,知諸天龍、夜叉、犍闥婆語而為說法,處 胎成就,家成就,所生成就,姓成就,眷屬成就, 出生成就,出家成就,莊嚴佛樹成就,一切諸
善功德成滿具足。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 住九地中應具足十二法。
[0410c19] 「須菩提!十地菩薩 當知如佛。」
[0410c20]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 何菩薩摩訶薩深心治地業?」
[0410c21] 佛言:「菩薩摩訶 薩應薩婆若心,集諸善根,是名菩薩摩訶薩 深心治地業。」
[0410c23] 「云何菩薩於一切眾生中等心?」
[0410c24] 佛言:「若菩薩摩訶薩應薩婆若心,生四無量 心,所謂慈、悲、喜、捨。是名於一切眾生中等心。」
[0410c26] 「云何菩薩修布施?」
[0410c26] 佛言:「菩薩施與一切眾生 無所分別,是名修布施。」
[0410c27] 「云何菩薩親近善知 識?」
[0410c28] 佛言:「能教入薩婆若中住,如是善知識,親 近、諮受、恭敬、供養,是名親近善知識。」
[0410c29] 「云何菩 薩求法?」
[0411a01] 佛言:「若菩薩應薩婆若心求法,不墮 聲聞、辟支佛地,是名求法。」
[0411a02] 「云何菩薩常出家 治地業?」
[0411a03] 佛言:「菩薩世世不雜心,佛法中出 家,無能障礙者,是名常出家治地業。」
[0411a04] 「云何菩 薩愛樂佛身治地業?」
[0411a05] 佛言:「若菩薩見佛身相, 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離念佛,是 名愛樂佛身治地業。」
[0411a07] 「云何菩薩演出法教治 地業?」
[0411a08] 佛言:「菩薩,若佛現在、若佛滅度後,為 眾生說法,初、中、後善,妙義好語,淨潔純具,所 謂修妬路乃至優婆提舍,是名演出法教
治地業。」
[0411a11] 「云何菩薩破於憍慢治地業?」
[0411a11] 佛言:「菩 薩破是憍慢故,終不生下賤家,是名破於 憍慢治地業。」
[0411a13] 「云何菩薩實語治地業?」
[0411a13] 佛言:「菩 薩如所說,隨說行,是名實語治地業。
[0411a14] 「是為菩 薩摩訶薩住初地中,修行十事治地業。」
[0411a16] 【論】
[0411a16] 釋曰:
[0411a16] 須菩提上問「摩訶衍」,佛種種答「摩 訶衍相」;上又問「發趣大乘」者,今答「發趣大 乘相」。菩薩摩訶薩乘是乘,知一切法從本
已來不來不去、無動無發,法性常住故;又以 大悲心故、精進波羅蜜故、方便力故,還修 諸善法;更求勝地而不取地相,亦不見此 地。
[0411a22] 問曰:
[0411a22] 應答「發趣大乘」,何以說「發趣地」?
[0411a22] 答 曰:
[0411a23] 大乘即是地。地有十分,從初地至二地, 是名「發趣」;譬如乘馬趣象,捨馬乘象,乘象 趣龍,捨象乘龍。
[0411a25] 問曰:
[0411a25] 此中是何等十地?
[0411a25] 答 曰:
[0411a26] 地有二種:一者、但菩薩地,二者、共地。共地 者,所謂乾慧地乃至佛地。但菩薩地者,歡喜
地、離垢地、有光地、增曜地、難勝地、現在地、深 入地、不動地、善根地、法雲地。此地相,如《十地 經》中廣說。
[0411b01] 入初地菩薩應行十法:深心乃 至實語。
[0411b02] 須菩提雖知,為斷眾生疑故,問世 尊:「云何是深心?」佛答:「應薩婆若心,集諸善 根。」
[0411b04] 「薩婆若心」者,菩薩摩訶薩初發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意,作是願:「我於未來世當作 佛!」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即是應薩婆
若心。「應」者,繫心願我當作佛。若菩薩利根, 大集福德,諸煩惱薄,過去罪業少,發意即得 深心。「深心」者,深樂佛道,世世於世間心
薄。是名「應薩婆若心」。所作一切功德,若布施、 若持戒、若修定等,不求今世後世福樂、壽命、 安隱,但為薩婆若。譬如慳貪人無因緣,乃
至一錢不施,貪惜積聚,但望增長;菩薩亦如 是,福德若多若少,不向餘事,但愛惜積集, 向薩婆若。
[0411b15] 問曰:
[0411b15] 是菩薩未知薩婆若,不得 其味,云何能得深心?
[0411b16] 答曰:
[0411b16] 我先已說:此人 若利根,諸煩惱薄,福德純厚,不樂世間,雖 未聞讚歎大乘,猶不樂世間,何況已聞! 如摩訶迦葉,娶金色女為妻,心不愛
樂,棄捨出家。又如耶舍長者子,中夜見眾 婇女皆如死狀,捨直十萬兩金寶屐 於水岸邊,直渡趣佛。如是等諸貴人、國王, 厭捨五欲者無數,何況菩薩聞說佛道種種
功德因緣,而不即時發心深入!如後〈薩陀波 崙品〉中,長者女聞讚歎佛功德,即時捨家, 詣曇無竭所。
[0411b26] 復次,信等五根成就純熟故,能 得是深心。譬如小兒,眼等五情根未成就 故,不別五塵,不識好醜;信等五根未成
就,亦復如是,不識善惡,不知縛解,愛樂 五欲,沒於邪見。信等五根成就者,乃能識 別善惡。十善道、聲聞法猶尚愛樂,況無上道
而不深念!初發無上道心,已於世間最上, 何況成就!
[0411c04] 復次,菩薩始得般若波羅蜜氣味 故,能生深心。如人閉在幽闇,微隙見光,心 則踊躍,作是念言:「眾人獨得見如是光
明!」欣悅愛樂,即生深心,念是光明,方便求 出!菩薩亦如是,宿業因緣故,閉在十二入 無明黑闇獄中,所有知見,皆是虛妄;聞般若
波羅蜜,少得氣味,深念薩婆若:「我當云何 於此六情獄得出,如諸佛聖人?」
[0411c11] 復次,發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隨願所行,以是故 生深心。
[0411c13] 「深心」者,一切諸法中愛,無如愛薩 婆若;一切眾生中愛,無如愛佛。又深入悲 心,利益眾生。如是等名深心相,初地菩薩 應常行是心。
[0411c16] 「於一切眾生等心」者,菩薩得 是深心已,等心於一切眾生。眾生常情,愛 其所親,惡其所憎;菩薩得深心故,怨親平 等,視之無二。
[0411c19] 此中佛自說:「等心者,四無量 心是。」菩薩見眾生受樂,則生慈、喜心,作是 願:「我當令一切眾生皆得佛樂!」若見眾生
受苦,則生悲心愍之,作是願:「我當拔一切 眾生苦!」若見不苦不樂眾生,則生捨心,作 是願:「我當令眾生捨愛憎心!」四無量心餘 義,如先說。
[0411c25] 「捨心」者,捨有二種:一者、捨財行 施,二者、捨結得道。此以除慳為捨,與第 二捨結作因緣;至七地中乃能捨結。
[0411c27] 問 曰:
[0411c28] 捨相有種種:內外、輕重,財施、法施,世間、出 世間等,佛何以故但說無分別憶想出世間 施?
[0412a01] 答曰:
[0412a01] 布施雖有種種相,但說大者不取 相。
[0412a02] 復次,佛於一切法不著,亦以此教菩 薩布施,令如佛法不著。此中應廣說無 分別布施;餘布施相,處處已種種說。
[0412a04] 「近善知 識」義,如先說。
[0412a05] 「求法」者,「法」有三種:一者、諸法 中無上,所謂涅槃;二者、得涅槃方便——八聖道; 三者、一切善語、實語助八聖道者,所謂八萬
四千法眾,十二部經,四藏——所謂阿含、阿毘曇、 毘尼、雜藏,《摩訶般若波羅蜜》等諸摩訶衍經, 皆名為「法」。
[0412a10] 此中「求法」者,書寫、誦讀、正憶念, 如是等,治眾生心病故,集諸法藥,不惜身 命。
[0412a12] 如釋迦文佛,本為菩薩時,名曰樂法。 時世無佛,不聞善語,四方求法,精勤不懈, 了不能得。爾時,魔變作婆羅門而語之言:
「我有佛所說一偈,汝能以皮為紙,以骨為 筆,以血為墨,書寫此偈,當以與汝!」樂法 即時自念:「我世世喪身無數,不得是利。」即
自剝皮曝之令乾,欲書其偈,魔便滅身。是 時,佛知其至心,即從下方踊出,為說深法, 即得無生法忍。
[0412a20] 又如薩陀波崙苦行求法。 如釋迦文菩薩,五百釘釘身,為求法故。又 如金堅王割身五百處為燈炷;投巖、入
火。如是等種種苦行難行,為眾生求法。
[0412a23] 復 次,佛自說求法相:「為薩婆若,不墮聲聞、辟 支佛地。」
[0412a25] 「常出家」者,菩薩知在家有種種罪 因緣:「我若在家,自不能得行清淨行,何能 令人得諸淨行?若隨在家法,則有鞭杖等
苦惱眾生;若隨善法行,則破居家法。」籌量 二事:「我今不出家者,死時俱亦當捨;今自 遠離,福德為大!」
[0412b01] 復次,菩薩作是念:「一切國王 及諸貴人力勢如天,求樂未已,死強奪之。 我今為眾生故捨家,持清淨戒,求佛道,
具足尸羅波羅蜜因緣。」
[0412b04] 此中佛自說:「菩薩世 世不雜心出家。」「不雜心」者,不於九十六種 道中出家,但於佛道中出家。所以者何?佛
道中有二種正見:世間正見、出世間正見故。
[0412b08] 「愛樂佛身」者,聞種種讚佛功德:十力、四無所 畏、大慈大悲、一切智慧;又見佛身三十二相、 八十種隨形好,放大光明,天人供養,無有
厭足。自知:「我當來世,亦當如是。」假令無得 佛因緣,猶尚愛樂,何況當得而不愛樂!得 是深心愛樂佛故,世世常得值佛。
[0412b13] 「演出 法教」者,菩薩如上求法已,為眾生演說。
[0412b14] 菩 薩在家者,多以財施;出家者,愛佛情重,常以 法施。若佛在世、若不在世,善住持戒,不求 名利,等心一切眾生而為說法。
[0412b17] 讚歎檀義 故,名為「初善」;分別讚歎持戒,名為「中善」;是 二法果報,若生諸佛國、若作大天,名為「後 善」。
[0412b20] 復次,見三界、五受眾身多苦惱,則生厭 離心,名為「初善」;棄捨居家,為身離故,名為 「中善」;為心離煩惱故,名為「後善」。
[0412b22] 解說聲 聞乘,名為「初善」;說辟支佛乘,名為「中善」;宣 暢大乘,名為「後善」。
[0412b24] 「妙義好語」者,三種語:雖 復辭妙而義味淺薄,雖義理深妙而辭不 具足,以是故說「妙義好語」。
[0412b26] 離三毒垢故,但 說正法,不雜非法,是名「清淨」。
[0412b27] 八聖道分、六 波羅蜜備故,名為「具足」。
[0412b28] 修多羅十二部經,如 先說。
[0412b29] 「破憍慢」者,是菩薩出家、持戒、說法、能 斷眾疑,或時自恃而生憍慢;是時應作 是念:「我剃頭著染衣,持鉢乞食,此是破憍
慢法,我云何於中生憍慢?」又此憍慢在人 心中則覆沒功德,人所不愛,惡聲流布;後 身常生弊惡畜生中,若生人中卑鄙下賤——
知是憍慢有如是無量過罪。破是憍慢,為 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如人求財,猶 尚謙遜下意,何況求無上道!以破憍慢故, 常生尊貴,終不在下賤家生。
[0412c09] 「實語」者,是諸 善之本,生天因緣,人所信受。行是實語者, 不假布施、持戒、學問,但修實語,得無量 福。實語者,如說隨行。
[0412c12] 問曰:
[0412c12] 口業有四種, 何以但說實語?
[0412c13] 答曰:
[0412c13] 佛法中貴實故,說實 餘皆攝;四諦實故,得涅槃。
[0412c14] 復次,菩薩與眾 生共事,惡口、綺語、兩舌,或時有;妄語罪重 故,初地應捨。是菩薩行初地,未能具足行
此四業故,但說實語;第二地中則能具足。
[0412c17] 問 曰:
[0412c18] 初地中何以但說十事?
[0412c18] 答曰:
[0412c18] 佛為法王, 諸法中得自在,知是十法,能成初地;譬如 良醫,善知藥草種數,若五、若十,足能破病, 是中不應難其多少。 (初地竟)
[0412c22] 【經】
[0412c22] 「云何菩薩戒清淨?」
[0412c22] 「若菩薩摩訶薩不念 聲聞、辟支佛心,及諸破戒障佛道法,是名戒 清淨。」
[0412c24] 「云何菩薩知恩報恩?」
[0412c24] 「若菩薩摩訶薩行 菩薩道,乃至小恩尚不忘,何況多!是名知 恩報恩。」
[0412c26] 「云何菩薩住忍辱力?」
[0412c26] 「若菩薩於一切 眾生無瞋無惱,是名住忍辱力。」
[0412c27] 「云何菩薩受 歡喜?」
[0412c28] 「所謂成就眾生,以此為喜,是名受歡喜。」
[0412c29] 「云何菩薩不捨一切眾生?」
[0412c29] 「若菩薩念欲救一 切眾生故,是名不捨一切眾生。」
[0413a01] 「云何菩薩入 大悲心?」
[0413a02] 「若菩薩如是念:『我為一一眾生故,如 恒河沙等劫地獄中受勤苦,乃至是人得佛 道、入涅槃。』如是名為為一切十方眾生忍苦,
是名入大悲心。」
[0413a05] 「云何菩薩信師恭敬諮受?」
[0413a05] 「若 菩薩於諸師如世尊想,是名信師恭敬諮受。」
[0413a07] 「云何菩薩勤求諸波羅蜜?」
[0413a07] 「若菩薩一心求諸 波羅蜜無異事,是名勤求諸波羅蜜。
[0413a08] 「是為菩 薩摩訶薩住二地中滿足八法。」
[0413a09] 「云何菩薩摩 訶薩多學問無厭足?」
[0413a10] 「諸佛所說法,若是此 間世界,若十方世界諸佛所說,盡欲聞持,是 名多學問無厭足。」
[0413a12] 「云何菩薩淨法施?」
[0413a12] 「有所 法施,乃至不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況 餘事!是名不求名利法施。」
[0413a14] 「云何菩薩淨佛世 界?」
[0413a15] 「以諸善根迴向淨佛世界,是名淨佛世 界。」
[0413a16] 「云何菩薩受世間無量勤苦不以為厭?」
[0413a16] 「諸 善根備具故,能成就眾生亦莊嚴佛界,乃至 具足薩婆若,終不疲厭,是名受無量勤苦不 以為厭。」
[0413a19] 「云何菩薩住慚愧處?」
[0413a19] 「恥諸聲聞、辟支 佛意,是名住慚愧處。
[0413a20] 「是為菩薩摩訶薩住三 地中滿足五法。」
[0413a21] 「云何菩薩不捨阿蘭若住處?」
[0413a22] 「能過聲聞、辟支佛地,是名不捨阿蘭若住處。」
[0413a23] 「云何菩薩少欲?」
[0413a23] 「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尚不欲,何況餘欲!是名少欲。」
[0413a24] 「云何菩薩知足?」
[0413a25] 「得一切種智,是名知足。」
[0413a25] 「云何菩薩不捨頭陀 功德?」
[0413a26] 「觀諸深法忍,是名不捨頭陀功德。」
[0413a26] 「云何 菩薩不捨戒?」
[0413a27] 「不取戒相,是名不捨戒。」
[0413a27] 「云何菩 薩穢惡諸欲?」
[0413a28] 「欲心不生故,是名穢惡諸欲。」
[0413a29] 「云何菩薩厭世間心?」
[0413a29] 「知一切法不作故,是名 厭世間心。」
[0413b01] 「云何菩薩捨一切所有?」
[0413b01] 「不惜內外 諸法故,是名捨一切所有。」
[0413b02] 「云何菩薩心不沒?」
[0413b03] 「二種識處心不生故,是名心不沒。」
[0413b03] 「云何菩薩 不惜一切物?」
[0413b04] 「於一切物不著不念,是名不惜 一切物。
[0413b05] 「是為菩薩於四地中不捨十法。」
[0413b05] 「云何 菩薩遠離親白衣?」
[0413b06] 「菩薩出家所生,從一佛界 至一佛界,常出家、剃頭、著染衣,是名遠離親 白衣。」
[0413b08] 「云何菩薩遠離比丘尼?」
[0413b08] 「不共比丘尼住, 乃至彈指頃亦不生念,是名遠離比丘尼。」
[0413b09] 「云 何菩薩遠離慳惜他家?」
[0413b10] 「菩薩如是思惟:我應 安樂眾生,他今助我安樂,云何生慳?是名遠 離慳惜他家。」
[0413b12] 「云何菩薩遠離無益談處?」
[0413b12] 「若有 談處,或生聲聞、辟支佛心,我當遠離,是名遠 離無益談處。」
[0413b14] 「云何菩薩遠離瞋恚?」
[0413b14] 「不令瞋心、 惱心、鬪心得入,是名遠離瞋恚。」
[0413b15] 「云何菩薩遠 離自大?」
[0413b16] 「所謂不見內法故,是名遠離自大。」
[0413b16] 「云 何菩薩遠離蔑人?」
[0413b17] 「所謂不見外法故,是名遠 離蔑人。」
[0413b18] 「云何菩薩遠離十不善道?」
[0413b18] 「是十不善 道能障八聖道,何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名遠離十不善道。」
[0413b20] 「云何菩薩遠離大慢?」
[0413b20] 「是 菩薩不見法可作大慢者,是名遠離大慢。」
[0413b21] 「云 何菩薩遠離自用?」
[0413b22] 「是菩薩不見是法可自用 者,是名遠離自用。」
[0413b23] 「云何菩薩遠離顛倒?」
[0413b23] 「顛倒 處不可得故,是名遠離顛倒。」
[0413b24] 「云何菩薩遠離 婬、怒、癡?」
[0413b25] 「婬、怒、癡處不可見故,是名遠離婬、怒、 癡處。
[0413b26] 「是為菩薩住五地中遠離十二法。」
[0413b26] 「云何 菩薩住六地中具足六法?」
[0413b27] 「所謂六波羅蜜。諸 佛及聲聞、辟支佛,住六波羅蜜中,能度彼岸, 是名具足六法。」
[0413b29] 「云何菩薩不作聲聞、辟支佛 意?」
[0413c01] 「作是念:聲聞、辟支佛意,非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道。」
[0413c02] 「云何菩薩布施不生憂心?」
[0413c02] 「作是 念:此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
[0413c03] 「云何菩薩 見有所索心不沒?」
[0413c04] 「作是念:此非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道。」
[0413c05] 「云何菩薩所有物布施?」
[0413c05] 「菩薩初 發心時布施,不言是可與是不可與。」
[0413c06] 「云何菩 薩布施之後心不悔?」
[0413c07] 「慈悲力故。」
[0413c07] 「云何菩薩不 疑深法?」
[0413c08] 「信功德力故。
[0413c08] 「是為菩薩住六地中遠 離六法。」
[0413c10] 【論】
[0413c10] 者言:
[0413c10] 「戒清淨」者,初地中多行布施,次 知持戒勝於布施。所以者何?持戒則攝一 切眾生,布施則不能普周一切。持戒遍滿
無量——如不殺生戒,則施一切眾生命;如眾 生無量無邊,福德亦無量無邊。略說諸能破 佛道事,此中皆名破戒;離是破戒垢,皆名
清淨。乃至聲聞,辟支佛心,尚是戒垢,何況餘 惡!
[0413c17] 「知恩報恩」者,有人言:「我宿世福德因緣 應得。」或言:「我自然尊貴,汝有何恩?」墮是邪
見,是故佛說:「菩薩當知恩!」眾生雖有宿世 樂因,今世事不和合,則無由得樂。譬如穀 種在地,無雨則不生;不可以地能生穀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