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āprajñāpāramitāśāstra (Da Zhi Du Lun) 大智度論
Scroll 80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智度論釋無盡方便品第六十 七 (卷八十)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0620c20] ◎【經】
[0620c20] 爾時,須菩提作是念:「是諸佛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甚深,我當問佛。」作是念已,白佛 言:「世尊!是般若波羅蜜不可盡?」
[0620c22] 佛言:「虛空 不可盡故,般若波羅蜜不可盡。」
[0620c23] 「世尊!云何應 生般若波羅蜜?」
[0620c24] 佛言:「色不可盡故,般若波 羅蜜應生;受、想、行、識不可盡故,般若波羅蜜 應生。檀波羅蜜不可盡故,般若波羅蜜應生;
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 羅蜜、般若波羅蜜不可盡故,般若波羅蜜應 生;乃至一切種智不可盡故,般若波羅蜜 應生。
[0621a01] 「復次,須菩提!癡空不可盡故,菩薩摩訶 薩般若波羅蜜應生;行空不可盡故,菩薩般 若波羅蜜應生;識空不可盡故,菩薩般若波
羅蜜應生;名色空不可盡故,菩薩般若波 羅蜜應生;六處空不可盡故,菩薩般若波羅 蜜應生;六觸空不可盡故,菩薩般若波羅蜜
應生;受空不可盡故,菩薩般若波羅蜜應生; 愛空不可盡故,菩薩般若波羅蜜應生;取空 不可盡故,菩薩般若波羅蜜應生;有空不可
盡故,菩薩般若波羅蜜應生;生空不可盡故, 菩薩般若波羅蜜應生;老死憂悲苦惱空不 可盡故,菩薩般若波羅蜜應生。如是,須菩提!
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應生。須菩提!是 十二因緣,是獨菩薩法,能除諸邊、顛倒。坐 道場時,應如是觀,當得一切種智。須菩提!
若有菩薩摩訶薩以虛空不可盡法,行般若 波羅蜜,觀十二因緣,不墮聲聞、辟支佛地,住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求菩薩道
而轉還者,皆離般若波羅蜜念故;是人不 知云何行般若波羅蜜,以虛空不可盡法觀 十二因緣。須菩提!若求菩薩道而轉還者,
皆不得是方便力故,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而轉還。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於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不轉還者,皆得是方便力
故。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以虛空不可盡法 觀般若波羅蜜,應以虛空不可盡法生般若 波羅蜜。
[0621a27]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觀十二因 緣時,不見法無因緣生,不見法常不滅;不 見法有我、人、壽者、命者、眾生,知者、見者;不見
法無常,不見法苦,不見法無我,不見法寂 滅、非寂滅。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 波羅蜜,應如是觀十二因緣。須菩提!若菩
薩摩訶薩能如是行般若波羅蜜,是時不見 色若常、若無常,若苦、若樂,若我、若無我,若寂滅、 若非寂滅;受、想、行、識亦如是。須菩提!菩薩
摩訶薩是時亦不見般若波羅蜜,亦不見以 是法見般若波羅蜜;禪波羅蜜,乃至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亦不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亦不見以是法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 是,須菩提!一切法不可得故,是為應般若 波羅蜜行。
[0621b12] 「若菩薩行無所得般若波羅蜜時, 惡魔愁毒,如箭入心。譬如人新喪父母;如是, 須菩提!惡魔見菩薩行無所得般若波羅蜜
時,便大愁毒,如箭入心。」
[0621b15] 須菩提白佛言:「世 尊!但一魔愁毒,三千大千世界中魔亦復愁 毒?」
[0621b17] 佛告須菩提:「三千大千世界中諸惡魔皆 愁毒,如箭入心,各於其坐不能自安。須菩提! 菩薩摩訶薩能如是行般若波羅蜜,是時一
切世間天及人、阿修羅不能得其便令其憂 惱。須菩提!以是故,菩薩摩訶薩欲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當行是般若波羅蜜!菩薩摩
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具足修檀波羅蜜、尸 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 蜜、般若波羅蜜。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
波羅蜜時,具足諸波羅蜜。」
[0621b26] 須菩提白佛言:「世 尊!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云何具足 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
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0621b29] 佛告須菩提: 「菩薩摩訶薩所有布施皆迴向薩婆若。如是,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具足
檀波羅蜜。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所有持戒皆 迴向薩婆若,是為具足尸羅波羅蜜。菩薩摩 訶薩所有忍辱皆迴向薩婆若,是為具足羼
提波羅蜜。菩薩摩訶薩所有精進皆迴向薩 婆若,是為具足毘梨耶波羅蜜。菩薩摩訶薩 所有禪定皆迴向薩婆若,是為具足禪波羅
蜜。菩薩摩訶薩所有智慧皆迴向薩婆若,是 為具足般若波羅蜜。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 薩行般若波羅蜜,具足六波羅蜜。」
[0621c12] 【論】
[0621c12] 釋曰:
[0621c12] 須菩提從佛聞般若波羅蜜種種 相——初聞「畢竟空相」;中聞「囑累」,如似有;後 還聞說「空」,所謂般若義無量,名、字、句眾有量。
[0621c15] 是時,須菩提作是念:「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甚深,我當問佛所以甚深。」
[0621c16] 佛說菩提 少許分,但為破眾生顛倒故,不具足說。所 以者何?無能受者故。若人取如相,佛言:「如
亦空,無生住滅故;若法無生住滅,是法即 無。」法性、實際亦如是。若有取畢竟空者,亦 言非也。何以故?若畢竟空是定相可取,是非
畢竟空。是故言甚深,我當更問佛。
[0621c22] 須菩提 作是念已,如佛自說:「三世諸佛用般若波 羅蜜得道,般若故不盡——已不盡、今不盡、當 不盡。」是故我今但問「不盡」義。
[0621c25] 佛答:「如虛空 不盡故,般若亦不盡。」如虛空,無有法,但有 名字;般若波羅蜜亦如是。般若波羅蜜若
如虛空無所有故不可盡,云何菩薩能生是 般若波羅蜜?能生者,菩薩云何心中生能行、 能得?
[0622a01] 佛答:「色無盡故,般若波羅蜜應生。」
[0622a01] 如色 初、後、中生不可得。色即生色不可得,離色生 色不可得。生不可得,生生不可得,如先「破生」
中說。生不可得故,色亦不可得;色不可得故,色 生不可得。二法不可得故,色如幻、如夢,但誑 人眼。若色有生必有盡,以無生故亦無盡。
[0622a07] 色真相即是般若波羅蜜相,是故說:「色不可 盡,般若波羅蜜亦不可盡。」
[0622a08] 受想行識、檀波羅 蜜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0622a09] 復次,應生般若 者,無明虛空不可盡故。若人但觀畢竟空,多 墮斷滅邊;若觀有,多墮常邊。離是二邊故,
說十二因緣空。何以故?若法從因緣和合 生,是法無有定性;若法無定性,即是畢竟 空寂滅相。離二邊故,假名為中道。是故說:
「十二因緣如虛空,無法故不盡。」癡亦從因 緣和合生,故無自相;無自相故畢竟空,如 虛空。
[0622a17] 復次,因緣生故無實,如經中說:「因眼 緣色生觸念,觸念從癡生。」觸念不在 眼中、不在色中,不在內、不在外、亦不在
中間,亦不從十方三世來,是法定相不可 得。何以故?一切法入如故。若得是無明定 相,即是智慧,不名為癡。是故癡相、智慧相
無異,癡實相即是智慧,取著智慧相即是 癡。是故癡實相畢竟清淨,如虛空,無生無滅。 是故說:「得是觀故,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即名般若波羅蜜。」
[0622a26] 問曰:
[0622a26] 若無無明,亦無 諸行等,云何說十二因緣?
[0622a27] 答曰:
[0622a27] 說十二因 緣有三種:
[0622a28] 一者、凡夫肉眼所見,顛倒、著我心, 起諸煩惱、業,往來生死中。
[0622a29] 二者、賢聖以法 眼分別諸法,老、病、死,心厭,欲出世間。求老 死因緣,由生故。是生由諸煩惱、業因緣。何以
故?無煩惱人則不生。是故知煩惱為生因。 煩惱因緣是無明。無明故,應捨而取、應取 而捨。何者應捨?老病諸苦因緣煩惱應捨, 以少顛倒樂 因
緣故而取。持戒、禪定、智慧、諸 善根本,是涅槃樂因緣,是事應取而捨。是中 無有知者、見者、作者。何以故?是法無定相,
但從虛誑因緣相續生。行者知是虛誑不 實,則不生戲論;是但滅苦故入於涅槃, 不究盡求諸苦相。
[0622b11] 三者、諸菩薩摩訶薩,大智 人利根故,但求究盡十二因緣根本相,不 以憂怖自沒。求時不得定相,老法畢竟
空,但從虛誑假名有。所以者何?分別諸法 相者說:「老是心不相應行。」是相不可得。頭白 等是色相,非老相。二事不可得故無老相。
[0622b17] 復次,世人名老相:髮白、齒離,面皺、身曲,羸瘦、 力薄,諸根闇塞,如是等名老相。但是事不 然!所以者何?髮白非唯老者。又年壯而白、
老年而黑者。羸瘦、皺曲亦爾。有人老而諸 根明利、少而闇塞者;又服還年藥,雖老而 壯。如是老無定相。無定相故,諸法和合,假
名為老。又如假輪、軸、轅、輻等為車,是假名 非實。
[0622b24] 復次,有人言說:「果報五眾故相名為 老。」是亦不然!所以者何?一切有為法念念 生滅不住,若不住則無故,無故則無
老。一切有為法若有住則無無常,若無無 常即是常,若常則無老,何況非常非無常、 畢竟空中而有老!
[0622b29] 復次,諸法畢竟空中生相 不可得,何況有老!
[0622c01] 如是等種種因緣,求老 法不可得,不可得故無相,如虛空,不可盡。 如老,乃至無明亦如是。破無明,如上說。
[0622c03] 菩 薩觀諸法實相畢竟空、無所有、無所得,亦不 著是事故,於眾生中而生大悲:眾生愚癡 故,於不實、顛倒、虛妄法中受諸苦惱。
[0622c06] 初十 二因緣,但是凡夫人故,於是中不求是非; 第二十二因緣,二乘人及未得無生忍法菩 薩所觀;第三十二因緣,從得無生忍法乃至
坐道場菩薩所觀。
[0622c10] 是故說:「無明虛空不可盡, 乃至憂悲苦惱虛空不可盡故,菩薩行般若 波羅蜜。」
[0622c12] 如是深觀因緣法,離諸邊、顛倒者, 邊名常邊、斷滅邊,有邊、無邊,實邊、空邊,世間 有邊等著諸邊;顛倒者,無常中起常等諸
顛倒煩惱。觀是十二因緣法,諸邊、顛倒滅。諸 煩惱有二分:一者、外道邪見人名為邊,二者、 餘眾生煩惱名為顛倒。觀十二因緣,是二種 煩惱皆滅。
[0622c18] 是第三十二因緣觀甚深,唯諸菩 薩坐道場者能觀;先雖能觀,未能具足。如 《城譬喻經》中說:「佛言:『我本未得道時,如是思
惟:「眾生可愍,深入嶮道,所謂數數生,數數老, 數數死,往來世間,不知出處。」我即時復作 是念:「何因緣有老死?」如是求覓時,得實智
慧,生因緣是老死等。』」是故知:第三觀,坐道場 乃得,如經廣說。
[0622c25] 又復觀如是因緣法,過於 二乘,得一切種智。若有人於佛道退者,皆 不得是甚深觀故;若得是觀則不退。何
以故?深入畢竟空中,則不見聲聞、辟支佛 地;不見故,則不於是中住。
[0622c29] 復次,能如是 觀因緣法者,不見有一法定自在無因 緣而生;一切法不自在,皆屬因緣生。有人 雖見一切法從因緣生,謂為從邪因緣
生。邪因緣者,微塵、世性等。是故說:「不見法無 因緣生,亦不見法從常因緣微塵、世性生」。 如虛空常,常故則無生,虛空亦不與物作
因,以是故,無有法從常因緣生。
[0623a07] 復次,菩薩 如是觀一切法屬因緣生,不自在;不自 在故無我,乃至無知者、見者。
[0623a09] 爾時,菩薩安 住畢竟空十二因緣中,不見一切色等法若 有、若無等,亦不見般若,亦不見用是法行
般若;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如是。是 名菩薩無所得般若波羅蜜。得是無所得 般若,於一切法中便得無所障礙般若。
[0623a14] 爾 時,諸魔極大愁毒。何以故?以是菩薩深入十 二因緣畢竟空中,不著有、無、非有非無等六 十二諸邪見魔網,我今無有法可得菩薩
便。譬如捕魚人見一魚深入大水,鉤網所 不及,則絕望憂愁。亦如新喪父母。
[0623a19] 復次,菩 薩能如是行無所得般若波羅蜜,則能具足 檀波羅蜜等。何以故?行如是法,諸煩惱障 般若法皆折薄,諸魔人民不能得便故,諸
波羅蜜得具足;先來雖行六波羅蜜,未能 得如是具足。
[0623a24] 須菩提問:「世尊!菩薩云何能行 如是般若波羅蜜,能具足檀波羅蜜等諸波 羅蜜?」
[0623a26] 佛答:若菩薩所有布施,皆迴向薩婆若 者。有二種人:軟根、利根。軟根者,少多布施,皆 取相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利根者,
破是取相,而戲論空法,信力轉薄,不用薩 婆若,但求諸法實相。是二種人皆不能具 足檀波羅蜜:一者以信力多、慧力少,二者 以慧力多、信力少故。
[0623b03] 佛今說:「信力、慧力等 故,能迴向薩婆若。」念薩婆若者,是信力;如 薩婆若迴向者,是智力。乃至般若波羅蜜亦 如是。
◎
◎大智度論釋六度相攝品第六十八
[0623b08] 【經】
[0623b08]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 住檀波羅蜜取尸羅波羅蜜?」
[0623b09] 佛告須菩提:「菩 薩摩訶薩布施時,持是布施迴向薩婆若,於 眾生中住慈身口意業。是為菩薩住檀波羅 蜜取尸羅波羅蜜。」
[0623b12] 「世尊!云何菩薩住檀波羅 蜜取羼提波羅蜜?」
[0623b13] 佛告須菩提:「菩薩布施時, 受者嗔恚罵辱、惡言加之,是時菩薩忍辱,不 生瞋心。是為菩薩住檀波羅蜜取羼提波羅 蜜。」
[0623b16] 「世尊!云何菩薩住檀波羅蜜取毘梨耶波 羅蜜?」
[0623b17] 佛言:「菩薩布施時,受者瞋恚罵辱、惡 言加之,菩薩增益布施,心作是念:『我應當 施,不應有所惜。』即時生身精進、心精進。是為
菩薩住檀波羅蜜取毘梨耶波羅蜜。」
[0623b20] 「世尊!云 何菩薩摩訶薩住檀波羅蜜取禪波羅蜜?」
[0623b21] 佛 言:「菩薩布施時,迴向薩婆若,不趣聲聞、辟支 佛地,但一心念薩婆若。是為菩薩住檀波羅 蜜取禪波羅蜜。」
[0623b24]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檀 波羅蜜取般若波羅蜜?」
[0623b25] 佛言:「菩薩布施時, 知布施空如幻,不見為眾生布施有益、無益。 是為菩薩住檀波羅蜜取般若波羅蜜。」
[0623b27] 須菩 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尸羅波 羅蜜取檀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 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0623c01]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 訶薩住尸羅波羅蜜中,身、口、意生布施福德, 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持是功德,不取聲
聞、辟支佛地。住尸羅波羅蜜中,不奪他命、 不劫奪他物、不行邪婬,不妄語、不兩舌、不 惡口、不綺語,不貪嫉、不瞋恚、不邪見。所有布
施,飢者與食,渴者與飲,須乘與乘,須衣與 衣,須香與香,須瓔珞與瓔珞,塗香、臥具、房舍、 燈燭、資生所須,盡給與之。持是布施,與眾生
共之,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迴向, 不墮聲聞、辟支佛地。須菩提!是為菩薩摩訶 薩住尸羅波羅蜜取檀波羅蜜。」
[0623c12] 「世尊!云何菩 薩摩訶薩住尸羅波羅蜜取羼提波羅蜜?」
[0623c13] 佛 言:「菩薩摩訶薩住尸羅波羅蜜中,若有眾生 來節節支解,菩薩於是中不生瞋恚心乃 至一念,作是言:『我得大利,眾生來取我支節
用,我無一念瞋恚。』是為菩薩住尸羅波羅蜜 中取羼提波羅蜜。」
[0623c18]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 尸羅波羅蜜取毘梨耶波羅蜜?」
[0623c19] 佛言:「若菩薩 摩訶薩身精進、心精進,常不捨,作是念:『一切 眾生在生死中,我當拔著甘露地。』是為菩薩
住尸羅波羅蜜中取毘梨耶波羅蜜。」
[0623c22] 「世尊!云 何菩薩摩訶薩住尸羅波羅蜜取禪波羅蜜?」
[0623c24] 佛言:「菩薩入初禪,第二、第三、第四禪,不貪聲 聞、辟支佛地,作是念:『我當住禪波羅蜜中,度
一切眾生生死。』是為菩薩住尸羅波羅蜜取 禪波羅蜜。」
[0623c27]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尸羅 波羅蜜取般若波羅蜜?」
[0623c28] 佛言:「菩薩住尸羅波 羅蜜中,無有法可見:若作法,若有為法,若 數法,若相法,若有、若無;但見諸法不過如相。
以般若波羅蜜、漚和拘舍羅力故,不墮聲聞、 辟支佛地。是為菩薩住尸羅波羅蜜取般若 波羅蜜。」
[0624a05] 【論】
[0624a05] 釋曰:
[0624a05] 上品末說:「云何菩薩行般若波羅 蜜時,具足六波羅蜜?」佛一一答。此品中,須菩 提問:「云何菩薩行一波羅蜜攝五波羅蜜?」
[0624a08] 問曰:
[0624a08] 六波羅蜜各各異相,云何行一波羅蜜 攝五波羅蜜?
[0624a09] 答曰:
[0624a09] 菩薩以方便力故,行一 波羅蜜能攝五波羅蜜。
[0624a10] 復次,有為法因緣果 報相續故相成,善法,善法因緣故。是波羅 蜜皆是善法故,行一則攝五,以一波羅蜜 為主,餘波羅蜜有分。
[0624a13] 有菩薩摩訶薩深行 檀波羅蜜,安住檀波羅蜜中,布施眾生時 得慈心,從慈能起慈身口業。是時菩薩即
取尸羅波羅蜜。何以故?慈業是三善道,尸羅 波羅蜜根本,所謂不貪、不瞋、正見。是三慈業 能生三種身業、四種口業。慈即是善業,為 利益眾生故名為慈。
[0624a19] 「取羼提波羅蜜」者,菩 薩為一切智慧故布施,受者瞋。若施主唱言: 「我能一切施。」受者不得稱意,便作是言:「誰
使汝請我而不隨我意?」
[0624a22] 「瞋」者是心惡業,「罵」 者是口惡業,「打害」者是身惡業。瞋有上、中、下: 上者害殺,中者罵詈,下者心瞋。
[0624a24] 爾時,菩薩不 生三種惡業。意業是根本故,但說意業。作 是念:「是我之罪,我請彼人而不能得稱
意,由我薄福,不能具足施與;我若瞋者,既 失財物,又失福德,是故不應瞋。」
[0624a28] 「取毘梨耶 波羅蜜」者,若菩薩布施時,受者打害,心不沒 不捨。布施,如先說。為布施故,身、心勤精進,
作是念:「我先世不強意布施故,今不能得 稱受者意,但當勤布施,不應計餘小事。」
[0624b04] 「取禪波羅蜜」者,菩薩布施不求今世福樂, 亦不求後世轉輪聖王、天王、人王,亦不求 世間禪定樂;為眾生故,不求涅槃樂;但攝
是諸意在一切種智中,不令散亂。
[0624b07] 「取般若 波羅蜜」者,菩薩布施時,常觀一切有為作法 虛誑不堅固、如幻、如夢。
[0624b09] 施眾生時,不見有 益、無益。何以故?是布施物,非定是樂因緣:或 時得食腹脹而死,或時得財為賊所害,亦
以得財物故生慳貪心而墮餓鬼中。又此 財物有為相故,念念生滅無常,生苦因緣。
[0624b14] 復次,此財物入諸法實相畢竟空中,不分別 有利、無利,是故菩薩於受者不求恩分,於 布施不望果報;設求報,若彼不報,則生
怨恨。菩薩作是念:「諸法畢竟空故,我無所 與;若求果報,當求畢竟空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如布施相。」是故不見有益,以畢竟 空故;亦不見無益。
[0624b20] 如是,於檀波羅蜜邊,取 五波羅蜜。
[0624b21] 菩薩以尸羅波羅蜜為主,所有 身、口、意善業——布施、多聞、思惟、持戒等助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持戒力大故,總名尸羅
波羅蜜。何以故?欲界中持戒為上;餘布施、聞、 思、修慧等,以欲界心散亂故,得力微薄。如 《阿毘曇》中說:「出法名欲界繫戒,色、無色界繫
淨禪定,學、無學法及涅槃。」
[0624b27] 菩薩以是持戒等 法,不趣聲聞、辟支佛地,但安住尸羅波羅 蜜中。不奪眾生命乃至不為邪見,住是助
道戒,具足十善道戒。菩薩住是二種戒中, 布施眾生,須食與食。食等義,如初品中 說。皆以此福迴向佛道,不趣二乘。何以
故?菩薩有二種破戒:一者、十不善道,二者、向 聲聞、辟支佛地。與此相違,則是二種持戒。
[0624c05] 「取 羼提波羅蜜」者,菩薩住尸羅波羅蜜欲具 足忍辱波羅蜜,若眾生來節節支解持去,乃 至不生一念瞋心,何況起身口惡業!
[0624c08] 問曰:
[0624c09] 忍辱名一切侵奪能忍,何以但說割截身體?
[0624c10] 答曰:
[0624c10] 所著物有內、外:內名自身頭、目、髓腦 等,外名妻子、珍寶等。雖俱是著處,內著最 深。
[0624c12] 復次,或有人雖隨 逐 財物而死,亦是為 身故。
[0624c13] 又復人多惜身,時有惜財,惜財者 少故不說。
[0624c14] 復次,是人尚不惜身,何況餘物! 是故但說大因緣,當知已攝小者。
[0624c15] 問曰:
[0624c15] 乃 至不生一念瞋心者,為是變化身?為是父 母生身?若是變化身,則不足為奇;若是父 母生身,未斷結人云何能不生一念瞋心?
[0624c19] 答曰:
[0624c19] 有人言:煩惱業因緣生身。是菩薩於無 量劫為眾生修集慈心故,雖有割截,不 生瞋心。如慈母養育嬰兒,雖復屎尿污
身,以深愛故而不生瞋,又愍其無知。菩 薩於眾生亦如是,未得聖道者,皆如小 兒;我為菩薩,應生慈心,當如父母,眾生
雖復加惡於我,我不應瞋。何以故?眾生不 自在,煩惱所使故。
[0624c26] 復次,菩薩無量劫來常修 畢竟空法,不見割者、罵者,亦不見善者、惡 者,皆如幻、如夢;諸瞋恚者皆愚癡,若我報彼, 與彼無異。
[0624c29] 復次,菩薩作是念:「我應瞋處而 不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