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ang Xian Lun 金剛仙論
Scroll 10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金剛仙論卷第十[0867c14]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 微塵」等,此一段經是斷疑分中第十六經文。 所以來者,為答上疑問故也。疑云:若應佛有
去來,法報二佛無去來者,此之三佛及十方 諸佛,斷煩惱盡成道之時,於真如法界中,為 一住處?為異住處?為合作?一切眾生真如
性,為一為異?為多為少?此猶是前經中所疑 問事,前論偈中作生此經之端略,興問答 云「於是法界處,非一亦非異」。而此經將具
釋彼疑一異多少之義故,引三千世界微塵喻 經以答之也。此明碎三千世界極細微塵,為 無色香味觸之塵,然今窓中因日光見者此 是麁塵, 析
此為三百分方謂微塵,此微塵 非凡夫二乘所見。復 末 此細塵令作無色 味等塵。此微塵無色味形狀,亦無四方上下,
頭數雖多而不可言一處住、異處住、合作一, 以況三佛及十方諸佛亦多無量也。然此諸 佛雖多,斷煩惱盡時,於真如法界中,不可說
言一異,亦不可說言一處住、異處住。眾生佛 性性淨解脫,據眾生雖多,而真如理中古今 平等,亦不可說言一異多少。為釋此疑,故次 明也。
[0868a07] 「以三千世界微塵」者,此舉三千世界極細微 塵也。「復以爾許微塵世界」者,此名細微塵,為 世界,界之言性,故此一塵依世辨論,亦名世
界,亦名微塵也。「碎為微塵」者,復碎此極細微 塵為無色香味觸微塵也。「阿僧祇」者,明非但 碎三千世界為微塵,亦碎阿僧祇世界以為
微塵。亦得言無色味微塵不可算數故,言阿 僧祇也。「須菩提!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 不」者,明所碎世界既廣,故佛問須菩提:於汝
意地,思唯籌量,謂此微塵為多不也?故須菩 提解如來意,答言「彼微塵眾甚多。世尊!」此明 如來向者所說彼塵眾多;雖多,以無色香味
觸形狀方所、無妨無礙故,不可說一處住、異 處住、合作一,以喻十方諸佛亦甚多無量。此 十方諸佛,若據行者而言,一行者自作一佛;
行者既多,故佛亦多也。諸佛據行者既多,不 可說一;二障永盡,法身平等無有差別,不可 說異。然此微塵碎為無色味之塵雖多,無有
形狀故,無色味等,亦無六方故,不可說一處, 喻十方諸佛斷除二 鄣 會真如法界時,無有 形礙,亦無方所故,不可說言一處住、異處住
也。須菩提解佛意故,仰答如上。眾中有人因 生疑念:前既言碎微塵作虛空,無有六方形 狀,復云微塵眾甚多。此二言何故相違?故言
「何以故」也。即答「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 說微塵眾」,此明若使微塵眾實有六方形 狀色香味觸不空者,佛則不假設說碎細微
塵以為無色味微塵也。復疑云:若此微塵體 空無色味是不實者,何故如來說為微塵?以 如來說為微塵故,明知微塵是實不空,故言
「何以故」。即答「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此明 如來依世諦道中說虛妄微塵故,言佛說微 塵眾也。此微塵眾虛妄不實,本來空寂,故
言「則非微塵眾」。此之微塵既是虛妄,寧有實 塵而可說也?「是故佛說微塵眾」者,以是故,如 來上說無色香味觸無形狀之塵故,說於無
塵為塵也。亦得道是故佛說非微塵眾,此因 事無,以明因緣法體空也。
[0868b16] 「世尊!如來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者,向明 微塵喻,據極細而言,此言三千世界,就塵 為語。然復有疑:上佛說細微塵,其體不實故,
所以是無。然要以細微塵成麁世界,若細微 塵無實者,何故有此三千世界等麁物?然此 麁世界既為細塵所成,若細塵無者,何故眼
見三千世界等麁物是有?以麁物有故,明知 細塵亦有也。故答「如來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 世界」,明如來說假三千成一世界。若有一世
界不為他成,可有世界是實;然無一世界不為 他成,是故無實。以其無實故,言如來說三千 世界則非世界也。然此細塵既無,明知三千
麁界亦虛假不實也。「是故佛說三千世界」者, 欲明若有一世界是實非虛妄者,佛則不虛說 言三千世界;佛既說攬三千為一世界,故知 虛假不實。
[0868c03] 「何以故」者,有人乘生疑念:若微塵、世界二俱 不實者,如來何說微塵集故世界成、散故世 界壞?以此聖言誠驗,故知微塵是實,何故
言空?故云何以故也。即答「若世界實有者,則 是一合相」,此言「世界」者,名微塵為世界,明 何故三千世界是不實。若微塵世界是實者,四
方微塵來則冥然一合,作一世界不可分別, 不應有三千之名。既有三千之名,故知能成 微塵世界是虛妄不實也。以此微塵虛妄不
實故,即體是空。空無形狀故,往來無障,乃至 鐵圍山亦不相妨礙。故理而言之,東方微塵 來無障無礙,西方乃至南北上下六方微塵
來皆無障無礙。此微塵既不相障礙,亦無聚 集之相,泯然空無有形狀,乃至須彌山亦不 可見。以此驗知,有為世界莫問麁細,皆是虛
妄不實本來空寂,依世人妄情說有世界。此 明因緣法體本來空也。
[0868c20] 乘有疑難:若一合相是相實者,何故如來說 合三千世界為一合相也?故答云「如來說一 合相」者,依世諦名,用虛妄法中說一合相也。
「則非一合相」者,究理而言,無有一世界冥然 一合,不假三千成故,言則非一合相也。「佛言: 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者,明有為虛
妄不實故,無有一世界冥然一合相是實而 可說,故言則是不可說也。
[0868c28] 乘此生疑:若使世界一合相無實者,而眾生 不應見,復不應用之;然今現見有此世界屋 宅衣服器世間等用。既有此用,明知麁世界
是實。麁世界既實,細微塵亦實,何得言麁細 微塵世界皆虛妄不實也?故經答云「但凡夫 之人貪著其事」也,明凡夫之人以取相顛倒
因緣故,於虛事之中計以為實,非謂麁世界 是性實也。然所成麁世界既不實故,明知細 塵亦是虛也。「何以故」者,因前凡夫貪著其事,
乘復生疑:若凡夫人顛倒在心故,取微塵世 界麁細有為虛事妄謂為實者,如來無有取 相顛倒之心,何說有微塵世界?如來何故復
言,我見微塵及世界等。若如來說言我見所 見,我我所別內外之異,又如來何故復說本 有我人眾生等見,後觀我法體空故得二種
無我解,方斷我人等惑,名為得道。如來既作 如是說,以此驗之,明知此微塵世界麁細等 法是其實有,非虛妄故空也。以有此疑故,言
何以故也。佛今將答此義,故問須菩提:若 人如是言「佛說我人眾生壽者見。」須菩提!於 意云何?是人所說為正語不也?此明佛問須
菩提,若有人以如前所疑疑,謂佛作是說:本 實有我法,後觀此我法得無我法之解, 遣我法二見得無我無法名為得道。此人所
說當理、此正語不也。故須菩提答言「不也。世 尊」,明向者疑人所說言不當理不合佛意,故 云不也。「何以故?世尊!如來說我人眾生壽者
見,即非我人眾生壽者見」者,釋何故此人所 說言不當理是不正語也。明二乘之人謂本 實有我人眾生壽者等我我所見,後觀此我
所二種空故,能斷此我人等見,而云我得無 我之解,以此為真解。若謂如來亦作是說,以 此為真實者,此說非正說也。然諸佛如來解
一切法本來空寂,尚無我法可除,況有我法 二空之見可存也,故云即非我人等見也。此 無我等見,於聲聞為解,於菩薩為障。今明佛
說要觀我法從本來空畢竟寂滅,無有我法 可空,乃至煩惱亦本來寂靜,故無煩惱可斷。 不同二乘見本有我有法,今解二空方斷此
惑名得道也。「是名非我見人見」等者,雙結我 法二空也。二乘人見我無,得無我人等解,以 為真實,故曰是名非我人見,亦得導是名我
人眾生壽者見者。明如上所說而解知我之 與法古今湛然本來不生,現見真如平等,證 初地無生忍菩提,乃至佛果無上菩提,不同
小乘取無我無法見以為真道。佛作是說,故 曰是名佛說虛妄不實我人眾生等見也,明 是名無我人等虛妄見也。
[0869b18] 乘更疑問:若存有無我無法見非得道者,觀 何等法、起何等心、證何等法名為得道也?故 答「須菩提!菩薩發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
是知」等,此以初地證智為菩提心,明於何義 勸人。若欲得初地以上真實道者,於麁細有 為我法無我無法虛妄物中,應如是生知見
信也。「如是知」者,明住前人以世間聞慧五明 論智髣髴而知。「如是見」者,明住上人以出世 第一義智見。「如是信」者,明前二人前並依三
昧無量功德力信。此明之人以用此二智 三昧故見真如佛性,除一切法上有無之患 也。「如是不住法相」者,既有為虛妄無我無法
中生知見信解故,便不取著也。「何以故」者, 或者聞言菩薩不住法相,疑謂菩薩於世間 法出世間法中悉皆不住,故言何以故也。故
佛答「須菩提!所言法相法相者,如來說即非 法相也」。上言「法相」者,是世間色等有為法有 無之相。下言「法相」,是出世真如無為法相。「如
來說即非法相」者,明如來說「即非法相」者明 如來說世間有無法相,非出世間無為真如 法相。出世間真如法相,即非世間有無虛妄
法相也。「是名法相」者,如是非世間有為有漏 法相,即是出世間真如無為法相,亦得云是 名世間有無法相也。上言「不住法相」者,但不
住世間有為法有無之相,非不住出世間無 為法相,那得聞言不住法相便謂世間出世 間有為無為法相中皆不住也?自此已上經,
釋前偈中「於是法界處,非一亦非異」疑也。
[0869c17] 「須菩提!若有菩薩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 寶用布施」者,此上有疑:上來微塵喻中明三 佛不一不異。雖明三佛,准上經文唯應有
二,不應有三。何者?上第六段中云釋迦牟尼 非佛亦非說法者;又次前經復云化佛有去 來教化眾生,供之得福。此前後相違。今疑未
知應身為定是佛、為非佛也?若是佛者,供養 此應佛所有福德,與二佛同、為有差降?化 佛所說經法,為是正法、為非正法?若受應
佛所說法,所得利益為與受持報佛所說法 功德同、為復有差降也?惡心毀謗損害之者, 罪復云何?故欲答應佛是佛,所說經教是正
法,供養受持得福。聞前二佛,惡心毀謗得 罪亦然。故引此喻,以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 布施挍量,不如有人於應佛邊發菩薩心,受
應佛所說般若經一四句偈,乃至為人演說, 其福勝彼無量阿僧祇。上疑通疑應佛,今經 中何以但言持應佛所說經福多,不云供養
應佛得福多?持應佛所說經法,此法能是應 佛所說,但言受持應佛所說得福無量,則知 供養應佛得福亦多,故不別出供養應佛也。
疑者云:若供養應佛所說經教與真佛無異 者,云何此應佛處世教化說法,而得不名應 佛說法也?故經問言「云何?為人演說,而不名
說」,明應佛說法時,自云我從無量阿僧祇劫 來廣修萬行,今方成佛果,具足相好及諸功 德,而不言我是化佛。若自言我是化佛,眾
生便謂是幻化人,此何等鬼神?遂不生敬信, 不受其所說。心既不信,不受其教,即無所利 益。以不言是化佛故,有多利益也。「是名為說」
者,此應佛從真處來,而不云是應化故,供養 受持所得利益,與真佛無差,是名即應佛所 說是正說也。
[0870a21] 此一段經凡以六偈來釋。初一偈,舉微塵喻, 作問答意,釋前經中疑。第二偈,明微塵無色 味形狀故不一不異,諸佛亦然,煩惱盡故不
一不異也。第三偈上二句,明凡夫不解有為 法空隨名取著也。下二句,瑣入第四偈有一 偈半,通明諸佛菩薩不但得無我無法解故
名為得道也。第五偈上二句,出二種菩薩能 解之智。下半偈,明供養化佛與真佛無異。第 六偈,明應佛所說法是其正說也。初偈云「世
界作微塵」等一偈,釋經中「善男子善女人以 下乃至阿僧祇世界」,若依世辨論中名此微 塵為世界,非謂三千等世界也。此明破有色
味微塵為無色味微塵,此微塵無色香味觸 亦無方所故名微塵。「此喻示彼義」者,明借 此微塵喻,釋上疑問於是法界處不一亦不
異義,故云示彼義也。「微塵碎為末」者,重舉上 喻碎於微塵為無色味塵,喻諸佛如來成道 之時永無二障,故下句言「示現煩惱盡」也。「此
明何義」者,問此一偈引喻之意,為明何義也。 偈言「於是法界處,非一亦非異」者,論主引 前偈論略答微塵喻所況事也。「彼諸佛如來
於真如法界中」等,還解所引偈,明諸佛雖 多,於真如法界中非一處住亦非異處住也。 「為示此義故說世界碎微塵喻」者,釋諸佛不
一處、不異處住竟,提喻來結也。「此喻示何義」 者,問此微塵喻況諸佛於真如法界中非一 處住異處住者,未知此喻有何相似,得以此
喻示況也?即以下半偈答言「微塵碎為末,示 現煩惱盡」故。明若不碎世界,則有彼此之殊; 既碎為微塵,使無此彼之 [阿-可+(可/(可*可))]
。喻諸佛如來 斷二障盡時,於真如法界中無彼此障礙。一 處異處有如此相似,故以況之也。「此喻非 聚集微塵眾」者,將作偈釋經故,先舉經中所
明喻意,言微塵眾者,非實有微塵聚集名為 眾也。「示現非一喻」者,為示現諸佛甚多,假設 以無色味塵為微塵眾也。第二偈,釋經中「於
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是故佛說一合相」 一段經也。「非聚集」者,上經言「微塵眾甚多」,似 如實有微塵。此明以無色味塵為塵,非是實
有微塵聚集而言微塵眾多,故言非聚集也。「故 集」者,疑云:若無實微塵聚集,何故言微塵眾 多?故答道言聚集者,依世諦名字假設,無集
中說集,非謂實有微塵眾聚集而言多,故云 故集也。「非唯是一喻」者,若實無微塵聚集, 何故假設言甚多也?明以微塵微既多,況十
方諸佛亦是甚多,不可說一故也。微塵既是 無體,不可說言定有微塵聚集,以喻如來斷 煩惱盡體無障礙,不可說言一處集,故云非
唯是一喻也。「聚集處非彼」者,明微塵雖多,以 體空故,聚集處無實塵可得。一處無故,亦不 從異處而來,以異處無實微塵可得故,云聚
集處非彼也。「非是差別喻」者,明如微塵無礙, 一處聚集相不可得故,異處差別來相亦不 可得;況諸佛亦然,清淨法身體既無礙,非一
處住故,亦非條然異處差別。如東方阿閦等 亦不可得,故云非是差別喻也。「此義云何?如 微塵至無聚集物故」,釋上半偈也。「亦非異處
差別至以差別不住故」,釋下半偈也。「如是諸 佛如來至亦非異處住」,上解偈中喻意,此義 釋合喻之意也。「如是三千世界合相喻非聚
集故」者,前釋微塵不一異義,今此辨世界麁 物中不一異義亦然,故云如是乃至非聚集 也。「此以何義」者,問上三千世界合相喻復言
非聚集故,此以何義故如是說也?
[0870c27] 「如經」以下,舉如來成說為答也。「若實有一物 聚集,如來則不說一物聚集」者,上已解微塵 世界二喻并合喻竟,此文何故復來者,上雖
明微塵世界虛妄不實,非一處聚集、非異處差 別以況諸佛,而未解微塵世界所以是空。今 正釋二法空義,明若實有一微塵物不空而
聚集者,如來則不假說無塵為塵為聚集眾 也。「若實有一世界」等者,此解世界空如微塵 無異也。「如經」以下,舉經來結也。「但凡夫之人
貪著其事」者,此文前偈中無,何故別提來者, 明凡夫妄聚前境,於虛事生貪,以不實為 實,成上微塵二法體空故引此釋也。「如經」
以下,通舉前經結也。第三偈「但隨於音聲」上 二句,釋經中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明凡夫 之人既無如實之解,但有虛妄分別,隨聲取
著,聞說色是可見可觸,便謂為實義亦如是 可見可觸,故云但隨於音聲也。「凡夫取顛倒」 者,聞說色等可見可觸,凡夫便謂色等實有
可見可觸,取不實為實,故云凡夫取顛倒也。 「非無二得道」,此下半偈通第四偈上三句,共 釋經中「何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