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śabhūmikasūtraśāstra (Treatise on the Scripture of the Ten Stages) 十地經論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十地經論初歡喜地卷之二天親菩薩造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0130c17] 論曰:此菩薩前同生眾上首請,次大眾請,復 待諸佛法王加請。何以故?為增敬重法 故。
[0130c20] 經曰:爾時釋迦牟尼佛從眉間白毫放菩 薩力明光焰,阿僧祇阿僧祇光以為眷屬。放 斯光已,普照十方諸佛世界靡不周遍。照
已還住本處,三惡道苦皆得休息,一切魔宮 隱蔽不現。悉照十方諸佛眾會,顯現如來 境界不思議力。是光遍照十方世界,加一切
如來所加說法者及諸菩薩眾,於上虛空 中成大光明雲網臺而住。彼十方諸佛亦復 如是,從眉間白毫相放菩薩力明光焰,阿 僧祇阿僧祇光以為眷屬。放斯光已,普照
十方諸佛世界靡不周遍。照已還住本處, 三惡道苦皆得休息,一切魔宮隱蔽不現。 悉照十方諸佛眾會,顯現如來境界不思議 力。是光遍照十方世界加一切如來所加
說法者及諸菩薩眾,顯現如來境界不思議 力,并照釋迦牟尼佛大會之眾,及金剛藏菩 薩身,於上虛空中亦復成大光明雲網臺 而住。爾時釋迦牟尼佛從眉間放白毫光
明,照彼十方世界諸佛大會諸菩薩身及師 子座。此諸大眾皆悉現見彼十方世界諸佛 從眉間放白毫光明,照此三千大千娑婆 世界釋迦牟尼佛大會,并金剛藏菩薩身及
師子座。彼諸大眾皆悉現見時大光明雲網 臺中諸佛神力故,而說頌曰。
[0131a15] 論曰:何故如來現神通力放光同請?是如 來前已意加,未身口加,異於餘佛,是故今欲 具身口加。何故不以常口常身加?為
重法故,不輕自身故。此光有八種業、二種 身。云何八種業?一者覺業,是光照諸菩薩 身已,自覺如來力加,如經「放菩薩力明光
焰」故。二者因業,阿僧祇光皆有無量光明眷 屬,如經「阿僧祇阿僧祇光以為眷屬」故。三 者卷舒業,舒則遍至阿僧祇世界、卷則還入
常光,如經「放斯光已普照十方諸佛世界 靡不周遍,照已還住本處」故。四者止業,除 滅一切惡道種種苦惱,如經「三惡道苦皆得
休息」故。五者降伏業,令一切魔宮威光不現 驚怖恐懼,不能壞亂可化眾生,如經「一切 魔宮隱蔽不現」故。六者敬業,現不思議佛神
力故,如經「悉照十方諸佛眾會,顯現如來 境界不思議力」故。七者示現業,加十方世界 諸佛所加菩薩大會令此眾見,如經「是光遍
照十方世界,加一切如來所加說法者及 諸菩薩眾」故。八者請業,發聲說偈,如經「時 大光明雲網臺中諸佛神力而說頌曰」故。云
何二身?一、如流星身,往他方世界故;二、如日 身,處於虛空。如經「於上虛空中成大光明 雲網臺而住」故,「於一切處一時遍照」故。如
是彼此諸眾生迭互相見,猶如一會,聽說亦 爾。是名身加。何者口加?偈曰:
「諸佛無等等, 功德如虛空,
十力無畏等, 無量諸眾首。
釋迦姓法生, 天人上作加,
承諸佛神力, 為開法王藏。
諸地上妙行, 分別智地義,
是諸如來加, 護於諸菩薩。
此人能聞持, 如是微妙法,
諸地淨無垢, 漸次而滿足,
證佛十種力, 成無上菩提。
雖在於大海, 及劫盡火中,
決定信無疑, 必得聞此經。
諸地勝智道, 入地住展轉,
漸次而演說, 無量行境界。」
[0131b25] 論曰:是初二偈半顯能加者及加所為。此 二加示現何義故加?若請非尊者、法非殊 勝聖者則不說。云何初偈顯能加者?偈言
「天人上作加」故。何者天人上?謂諸佛如來。此 有何義?法王義故。云何知彼是法王?成就 四種勝故:一、自在勝;二、力勝;三、眷屬勝;四、種
姓勝。何者諸佛自在勝?於煩惱障、智障得 解脫自在,彼於此處心智無礙隨意所受 無上樂故。此云何知?偈言「諸佛無等等」故,
謂一切智故。復如虛空,世間法不能染,無 明煩惱習氣滅故。無等者,諸佛比餘眾生,彼 非等故。等者,此彼法身等故。何故不但說
無等?示現等正覺故。何者諸佛力勝?具足 十力故,能伏一切邪智壞魔怨故。此云何 知?偈言「十力無畏等」故。何者諸佛眷屬勝?
具攝菩薩聲聞諸眾故。此云何知?偈言「無 量諸眾首」故,彼菩薩是初眾故。無量者,阿僧 祇故。諸眾首者,佛於世間最勝上故。何者
佛種姓勝?謂家姓勝故。此云何知?偈言「釋迦 姓法生」故。何故唯歎此佛種姓?以現見故。 復以法為家,非但生家。法家者,如法中住
故。作加者是總相,加有二種:一、具身加,依 法身故;二、具果加。證佛果故。天人上者亦 總亦別,餘者唯別。云何第二偈顯加所為?此
菩薩彼諸佛法王,為開現法藏義故加。偈 言:
「承諸佛神力, 為開法王藏,
諸地上妙行, 分別智地義。」
[0131c24] 歎此法藏有二種:一、義藏成就;二、字藏成 就。云何義藏?偈言「諸地上妙行」。行者,諸菩薩
行,所謂助道法故。妙者,真實智故。上者,神力 勝故。如是顯示深妙勝上故。云何字藏?偈 言「分別智地義」。分別者,說十地差別故。此
偈中何故顯承佛神力說?或有眾生於如 來所生輕慢想已,自不能請他而說。為遮 此故,如是請說法已,次顯說法利他有三
時益,於中有三偈。三時益者:一、聞時益;二、 修行時益;三、轉生時益。何者聞時益?偈言:
「是諸如來加, 護於諸菩薩,
此人能聞持, 如是微妙法。」
[0132a07] 菩薩聞持者,佛力加故,是名聞時益。何者修 行時益?偈言:
「諸地淨無垢, 漸次而滿足,
證佛十種力, 成無上菩提。」
[0132a11] 漸次滿十地,自身得十力,成無上菩提故, 是名修行時益。何者轉生時益?偈言:
「雖在於大海, 及劫盡火中,
決定信無疑, 必得聞此經。」
[0132a15] 惡道、善道難處生,必得聞此法。龍世界長壽, 亦得聞此經,偈言「雖在於大海」故。雖在色 界光音天等,亦得聞此經,偈言「及劫盡火
中」故。聞此法者,為皆得利益、有不得者 不也?何者能得?決定不疑信此法者,是人 能得,偈言「決定信無疑,必得聞此經」故。如
是顯示請說利益已。上言分別智地義者, 此所說法有三種漸次,第六偈教分別此事。 偈言:
「諸地勝智道, 入地住展轉,
漸次而演說, 無量行境界。」
[0132a26] 何者三漸次?一、觀漸次;二、證漸次;三、修行漸 次,第一、第二、第四句皆說漸次。勝智道者,謂 十地勝智道,說此十地若觀若依止能生
諸地智故。入者,入地故。住者,未轉向餘地 故。展轉者,地地轉所住處故。行者,謂入住展 轉成就故。境界者,此行種種異行境界故。漸
者,次第故。說者,授與故。如是教說何義故 顯?一切因如來能有所說,生後正信義故。
[0132b05] 經曰: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觀察十方,欲 令大眾重增踊悅生正信故,以偈頌曰:
「微難知聖道, 非分別離念,
難得無垢濁, 智者智行處。
自性常寂滅, 不滅亦不生,
自體本來空, 有不二不盡。
遠離於諸趣, 等同涅槃相,
非初非中後, 非言辭所說。
出過於三世, 其相如虛空,
定滅佛所行, 言說不能及。
地行亦如是, 難說復難聞,
離念及心道, 智起佛境界,
非陰界入說, 心意所不及。
如空中鳥跡, 難說不可見;
十地義如是, 不可得說聞。
我但說一分, 慈悲及願力,
漸次非心境, 智滿如淨心。
是境界難見, 難說自心知,
我承佛力說, 咸共恭敬聽。
如是智入行, 億劫說不盡,
今如是略說, 如實滿足住。
一心恭敬待, 承佛力善說,
說上法妙音, 喻相應善字。
是言說甚難, 無量佛神力,
光焰入我身, 是力我能說。」
[0132c01] 論曰:何故觀察十方?示無我慢、無偏心故。 欲令大眾重增踊悅深生正信,是故說偈 示說正地。增益聞者,堪受義故。踊悅
者,心清不濁故。踊悅有二種:一義大踊悅, 為得義故;二說大踊悅,因此說大能得彼 義故。是中前五偈顯義大踊悅。云何義大? 彼義深故。何者深義?偈言:
「微難知聖道, 非分別離念。」
[0132c09] 此偈依何義說?依智地故。云何知依智 地?上來所說皆依智地,後復所說亦依智 地,第四偈言「智起佛境界」故。微者,云何微?
偈言「難知聖道」故。云何難知?謂說時難知。 復云何難知?大聖道難知。大聖者,所謂諸佛, 是故言微。道者是因,修行此道能到聖處
故。言難知聖道,此微有二種:一、說時甚微; 二、證時甚微。如是次第何故復難知?偈言 「非分別離念」故。非分別者,離分別境界故。
離念者,自體無念故。如是聖道名為甚微。 何故甚難得?難得者難證故,是名甚微。何 故復甚難得?偈言:
「難得無垢濁, 智者智行處,
自性常寂滅, 不滅亦不生。」
[0132c23] 無垢濁者,智中無無明故,有無明雜智是 名為濁。智者智行處者,自證知故。自證知 者,依彼生故。於中智者見實諦義故,復增
上善解法故,增上善寂滅故,復有世間智隨 聞明了知故。自性常寂滅者,自性離煩惱 故,非先有染後時離故。不滅者,非一往滅,
為不捨利益眾生故。不生者,出世間故。如 是此智不住涅槃、世間中故。如是觀行甚 微、依止甚微、清淨甚微、功德甚微故,言甚難
得。於中第一甚微不同世間三昧故,第二 第三不同外道自言尊者故,第四不同聲 聞辟支佛故。於此偈中微者是總,二種微
是別。復顯難得,得時甚微是總,餘四種甚微 是別。此甚微智復有何相?偈言:
「自體本來空, 有不二不盡,
遠離於諸趣, 等同涅槃相。
非初非中後, 非言詞所說,
出過於三世, 其相如虛空。」
[0133a12] 是智相有二種:所謂同相、不同相。是中同相 者,云何相?彼智相故。偈言「自體本來空」,智自 空故。云何同相?一切諸法如說自體空,自體
空者可如是取,如兔角耶不也?可如是 取,異此空智更有異空耶不也?可如是 取,有彼此自體彼此轉滅耶不也?云何取 此自體空?「有不二不盡」如是取。此句顯離
三種空攝:一、離謗攝;二、離異攝;三、離盡滅 攝。有二種頌:一、有不二不盡;二、定不二不 盡。此頌雖異,同明實有,若非實有不得
言定。此云何定?此定能滅諸煩惱故,是名 同相。何者不同相?謂淨相解脫。此復有二 種:一、何處得解脫;二、云何解脫。何處得解
脫者,偈言「遠離於諸趣」,此顯諸道解脫,遠 離煩惱業生故。云何解脫者,偈言「等同涅槃 相」,世間、涅槃平等攝取故,非如聲聞一向
背世間故。此智盡漏,為初智斷、為中為 後?非初智斷,亦非中後,偈言「非初非中後」 故。云何斷?如燈焰,非唯初中後,前中後取
故。如是解脫,可同他音聲觀耶不也?云何 觀?偈言「非言辭所說」,離語言故。可同世間 智依世間耶不也?云何依?偈言「出過於三
世」,轉依止依止常身故,非如無常意識 智依止無常因緣法。如修多羅中決定說此 解脫,可同聲聞緣覺智有障解脫得解脫
耶不也?云何解脫?偈言「其相如虛空」,無一 切煩惱障礙故。如是觀智、如是斷煩惱、如 是觀觀、如是依止,依止如是解脫得解脫。
如是說已,於中自體空是總,三種空是別; 解脫是總,五種解脫是別。偈言:
「定滅佛所行, 言說不能及,
地行亦如是, 難說復難聞。」
[0133b15] 此偈云何?彼智已顯方便壞涅槃,復示性 淨涅槃,偈言「定滅」故。定者,成同相涅槃,自 性寂滅故。滅者,成不同相方便壞涅槃,示現
智緣滅故。此智是誰證?偈言「佛所行」故。誰 說、誰聽?無說、無聽,偈言「言說不能及」故。言 說者,以音言導,謂名句字身。何故不但說
無言?示現依言求解故。彼智既如是,地 行復何相?偈言「地行亦如是,難說復難聞」。地 者,境界。觀行者,智眷屬。智眷屬者,謂同行。同
行者,謂檀等諸波羅蜜。何故復難說難聞? 偈言:
「離念及心道, 智起佛境界,
非陰界入說, 心意所不及。」
[0133b28] 此偈示現思慧及報生識智是則可說,此智 非彼境界,以不同故,偈言「智起佛境界」故。 如陰界入可說,此智不爾,離文字故,是故
不可說,偈言「非陰界入說」故。非耳識所知、 非意識思量,是故不可聞,偈言「心意所不 及」故。智者,是地。智起者,以何觀、以何同行
能起此智?云何可證而不可說而不可 聞?今復以喻證成此義。偈言:
「如空中鳥跡, 難說不可見;
十地義如是, 不可得說聞。」
[0133c09] 此偈示何義?如鳥行空中,跡處不可說, 相亦不可見。何以故?虛空處鳥跡相不可 分別故,非無虛空行跡。如是鳥跡住處、名
句字身住處,菩薩地證智所攝,不可得說 不可得聞。何以故?非如聲性故,非無地 智。名句字身,此中深故,示義大踊悅。何故我
復說此?汝等不應如聲取義。隨聲取義 有五種過:一、不正信;二、退勇猛;三、誑他;四、謗 佛;五、輕法。大眾自知無此五過。已說深義,
復顯說大令生正信,次說五偈:
「我但說一分, 慈悲及願力,
漸次非心境, 智滿如淨心。
是境界難見, 難說自心知,
我承佛力說, 咸共恭敬聽。
如是智入行, 億劫說不盡,
今如是略說, 如實滿足住。
一心恭敬待, 承佛力善說,
說上法妙音, 喻相應善字。
是言說甚難, 無量佛神力,
光焰入我身, 是力我能說。」
[0133c29] 前言十地義如是,不可得說聞,今言我但 說一分,此言有何義?是地所攝有二種:一、 因分;二、果分。說者,謂解釋。一分者,是因分於
果分為一分故,言我但說一分。此說大,有 三種:一、因成就大;二、因漸成就大;三、教說修 成就大。何者因成就大?偈言「慈悲及願力」
故。慈者、同與喜樂因果故。悲者、同拔憂苦 因果故。願者、發心期大菩提故。此慈悲願 長夜熏修、不同二乘故。何者因漸成就大?
偈言「漸次」故。漸者,說聞思慧等次第乃至能 生出世間智因故。何者教說修成就大?有 二種:一、滿足修;二、觀修。滿足修者,偈言「非
心境」故。非心境者,此句示現聞思慧等心 境界處唯是智因,能生出世間智,而此不能 滿彼出世間智地,偈言「智滿如淨心」故。如
淨心者,如出世間清淨心,能滿彼地智故。 觀修者,偈言:
「是境界難見, 難說自心知,
我承佛力說, 咸共恭敬聽。」
[0134a19] 此偈顯何義?是境界難見,自心清淨可見, 此境界不可說。如是教說修成就已,於說 法中有二種過,不能得證:一、說者過;二、聽
者過。說者過,有二種:一、佛不隨喜說;二、不 平等說。聽者亦有二種過:一、見諍過,我法是、 彼法非,如是執著種種諸見;二、於說法者
不生恭敬。於中示現說者自身無過,我 非諸佛不隨喜說,偈言「我承佛力說咸聽」故。 次教聽者,防二種過。偈言「共恭敬聽」故。如
是次第如是許說,而眾未知廣說略說,不 可廣說唯許略說地義滿足。如第三偈說:
「如是智入行, 億劫說不盡,
今如是略說, 如實滿足住。」
[0134b03] 智入者,此所說地法,眾生以智入。云何入?如 實滿足攝取入,如行修故。如行修滿足故,示 彼廣說義攝取故。住者,如來家決定住故,我
如是說。前言恭敬聽,不說云何恭敬,是故 示現。偈言:
「一心恭敬待, 承佛力善說,
說上法妙音, 喻相應善字。」
[0134b10] 一心恭敬待者,有二種:一、身正恭敬待,如威 儀住,堪受說法故;二、心正恭敬待,如心決 定,堪能憶持故。此句勸誡二種恭敬待,所
謂身、心故。善說者,示己無諂、無有憍慢故。 承佛力者,示己無增上慢故。下半偈說上法 妙音喻相應善字,示現何事?以何事?云何
事?依止何事?示現何事者,所謂上法。以何 事者,謂妙音聲。云何事者,譬喻相應。依止何 事者,謂依止善字,我一切善說。又相應者,譬
喻共相應。善字者,有二種相:一、隨方言音,善 隨順故;二、字句圓滿,不增不減,與理相應故 言善字。前言承佛神力,未說云何力?第五
偈示現佛神力事。偈言:
「是言說甚難, 無量佛神力,
光焰入我身, 是力我能說。」
[0134b25] 已說請分,自此以後正說初地。此說分中 說何等事?分別有三:一、住;二、釋名;三、安住。 住中有四種:依何身?為何義?以何因?有何
相?彼心生時即住初地,是名為住,於中諸 佛子善集善根故。如是等四十句說此住 事。初說依何身生如是心。
[0134c02] 經曰:諸佛子!若有眾生厚集善根故、善集 諸善行故、善集諸三昧行故、善供養諸佛 故、善集清白法故、善知識善護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