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dharmaskandhapādaśāstra (Apidamo Fa Yun Zu Lun)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第三尊者大目乾連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證淨品第三之餘
[0463c07] ◎於此僧中者,佛弟子眾中此即顯聚、顯蘊、 顯部、顯要略義。預流向者,已得無間道能證 預流果,謂此無間證預流果。彼於欲界貪欲
瞋恚,由世間道先未能斷多分品類,於四 聖諦先未現觀今脩現觀,名預流向。預流 果者,謂現法中已於三結永斷遍知,謂有身
見、戒禁取、疑。彼住此斷中,未能進求一來果 證,名預流果。一來向者,已得無間道能證 一來果,謂此無間證一來果。彼於欲界貪欲
瞋恚,由世間道或先已斷多分品類,於四聖 諦先未現觀今脩現觀,或住預流果已能 進求一來果證,名一來向。一來果者,謂現法
中已於三結永斷遍知,及斷多分貪欲瞋恚。 彼住此斷中,未能進求不還果證,名一來果。 不還向者,已得無間道能證不還果,謂此無
間證不還果。彼於欲界貪欲瞋恚,由世間道 或先永斷,於四聖諦先未現觀今脩現觀,或 住一來果已能進求不還果證,名不還向。不
還果者,謂現法中於五順下分結已永斷遍 知,謂有身見、戒禁取、疑、貪欲、瞋恚。彼住此 斷中,未能進求阿羅漢果證,名不還果。阿羅
漢向者,已得無間道能證阿羅漢果,謂此無 間證得最上阿羅漢果。或住不還果已,能進 求阿羅漢果證,名阿羅漢向。阿羅漢果者,謂
現法中貪瞋癡等一切煩惱皆已永斷,名阿 羅漢果。言四雙補特伽羅者,謂預流向、預流 果是第一雙,一來向、一來果是第二雙,不還
向、不還果是第三雙,阿羅漢向、阿羅漢果是 第四雙。八隻補特伽羅者,謂顯安立預流向 等補特伽羅八種各別。佛弟子眾者,顯示開
曉佛弟子眾具勝功德。戒具足者,謂學無學 僧成就具足學無學戒。定具足者,謂學無學 僧成就具足學無學定。慧具足者,謂學無學
僧成就具足學無學慧。解脫具足者,謂學無 學僧成就具足學無學解脫。解脫智見具足 者,謂學無學僧成就具足學無學解脫智見。
言應請者,謂應惠施、應供養、應祠祀,故言應 請。言應屈者,謂已惠施、善惠施、已供養、善 供養、已祠祀、善祠祀,少作功勞獲大果利,故
名應屈。應恭敬者,謂若識知若不識知,皆應 起迎曲躬合掌稽首接足,而讚問言:「正至正 行得安樂不?」名應恭敬。言無上者,如世尊
告苾芻眾言:一切和合部類眾中,佛弟子眾 最為第一、最尊最勝、最上無上,故名無上。言 福田者,如世尊告阿難陀言:我不見有諸天
魔梵、沙門婆羅門等天人眾中,堪受已惠施善 惠施、已供養善供養、已祠祀善祠祀,如我僧 者。阿難當知,若於我僧已惠施善惠施、已供
養善供養、已祠祀善祠祀,作少功勞獲大果 利。又如天帝至鷲峯山,以妙伽他讚問佛曰:
「稽首能辯說, 到諸法彼岸,
超一切恐怖, 大喬答摩尊。
有無量眾生, 樂福脩布施,
恒發至誠信, 脩諸有依福。
願佛垂哀愍, 說真勝福田,
令無量眾生, 少施獲大果。」
[0464b05] 世尊哀愍諸眾生故,以妙伽他告天帝曰:
「若無量眾生, 樂福脩布施,
恒發至誠信, 脩有依福者。
我今為汝等, 說真勝福田,
令無量眾生, 少施獲大果。
若行四聖向, 及住四聖果,
是應供真僧, 具勝戒定慧。
此真勝僧田, 功德甚廣大,
能無量潤益, 猶如四大海。
調御勝弟子, 已發法光明,
堪受勝供養, 及受勝祠祀。
於少僧行施, 即施一切僧,
必當獲大果, 一切智稱讚。
於諸福田中, 僧田最為勝,
諸佛所稱歎, 施獲最上福。
於佛弟子眾, 少施獲大果,
故諸聰慧人, 當供養僧眾。
聖眾持妙法, 具明行等持,
故於僧寶中, 行施最為上。
以三種淨心, 施僧衣飲食,
必獲殊勝報, 成人天善士。
定於生生中, 離塵垢毒箭,
超過諸惡趣, 受人天勝樂。
自正集珍財, 自手而行施,
為利自他故, 必獲於大果。
諸有聰慧人, 淨信心行施,
當生安樂界, 受妙樂聰明。」
[0464c03] 由如是說,故名福田。世應供者,謂聖弟子能 淨世間,應供器故;已行應供,清淨道故;成就 應供,三淨業故,名世應供。若聖弟子以如是
相隨念僧伽,見為根本、證智相應,諸信信性、 現前信性、隨順印可、愛慕愛慕性、心證心淨, 是名僧證淨。若能於此勸勵安立,當知是名
方便勸勵安立令住僧證淨中。
[0464c10] 云何聖所愛戒?謂無漏身律儀、語律儀、命清 淨,是名聖所愛戒。何故名為聖所愛戒?謂諸 佛及弟子名為聖,彼於此戒愛慕欣喜、忍
順不逆,是故名為聖所愛戒。若能於此勸勵 安立,當知是名方便勸勵安立令住聖所愛 戒中。
沙門果品第四
[0464c17]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苾芻眾:「有四沙門果。何等為四? 謂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
[0464c20] 云何預流果?謂預流果略有二種:一者有為; 二者無為。所言有為預流果者,謂彼果得及 彼得得,有學根力、有學尸羅、有學善根、八有
學法及彼種類諸有學法,是名有為預流果。 所言無為預流果者,謂於此中三結永斷及 彼種類結法永斷,即是八十八諸隨眠永斷 及彼種類結法永斷,是名無為預流果。
[0464c27] 云何一來果?謂一來果略有二種:一者有為; 二者無為。所言有為一來果者,謂彼果得及 彼得得,有學根力、有學尸羅、有學善根、八有
學法及彼種類諸有學法,是名有為一來果。 所言無為一來果者,謂於此中三結永斷及 彼種類結法永斷,即是八十八諸隨眠永斷
及彼種類結法永斷,并貪瞋癡多分永斷及 彼種類結法多分永斷,是名無為一來果。云 何不還果?謂不還果略有二種:一者有為;二
者無為。所言有為不還果者,謂彼果得及彼 得得,有學根力、有學尸羅、有學善根、八有學 法及彼種類諸有學法,是名有為不還果。所
言無為不還果者,謂於此中五順下分結永 斷及彼種類結法永斷,即是九十二諸隨眠 永斷及彼種類結法永斷,是名無為不還果。
云何阿羅漢果?謂阿羅漢果略有二種:一者 有為;二者無為。所言有為阿羅漢果者,謂彼 果得及彼得得,無學根力、無學尸羅、無學
善根、十無學法及彼種類諸無學法,是名有 為阿羅漢果。所言無為阿羅漢果者,謂於此 中貪瞋癡等一切煩惱皆已永斷,超一切
趣、斷一切道,三火永靜、渡四瀑流、憍逸永 離、燋渴永息、窟宅永破,無上究竟、無上寂靜、 無上愛盡、離滅涅槃,是名無為阿羅漢果。
通行品第五
[0465a23]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苾芻眾:「有四通行。何等為四?謂 苦遲通行、苦速通行、樂遲通行、樂速通行。」
[0465a25] 云 何名為苦遲通行?如世尊說:諸有苾芻,由五 取蘊, [夌*欠] 辱傷毀。彼因如是五種取蘊逼切
拘執,如扼重擔乃至命終恒常隨逐,便於 如是五取蘊中深生厭賤、呵毀拒逆。即於如 是五取蘊中所生厭賤、呵毀拒逆,此中名
苦。由此便起昧、鈍、羸、劣信等五根。如是五根, 昧故鈍故羸故劣故,能遲證得無上漏盡。此 言遲者,非急非疾、非駛非易、非速證得。言無
上者,如世尊說:於諸有為無為法中,我說離 染最為第一、最尊最勝、最上無上。於無上法 能得隨得、能觸等觸、能證作證,故名證得。
言漏盡者,漏謂三漏:欲、有、無明。於此三漏,能 盡等盡、遍盡永盡、滅盡圓盡,故名漏盡。言 通行者,謂即此行,超越勇猛精進策勵生
欲翹勤,於四聖諦脩現觀行,於預流果、一來、 不還、阿羅漢果修作證行,於貪瞋癡慢憍垢 等脩永盡行。以極恭敬安住殷重思惟遍攝
諸心所已,因故、門故、理故、相故脩通達行,是 故名為苦遲通行。又如是行,於所求義,由脩 習多脩習,能得隨得、能觸等觸、能證作證,是
故名為苦遲通行。又如是行,由語增語、由想 等想施設言說為苦遲通行,是故名為苦遲 通行。
[0465b19] 云何名為苦速通行?如世尊說:諸有苾 芻,由五取蘊 [夌*欠] 辱傷毀。彼因如是五種取蘊 逼切拘執,如扼重擔乃至命終恒常隨逐。
便於如是五取蘊中深生厭賤、呵毀拒逆。即 於如是五取蘊中所生厭賤、呵毀拒逆,此中 名苦。由此便起明、利、強、盛信等五根。如是五
根,明故、利故、強故、盛故,能速證得無上漏盡。 此言速者,能急能疾、能駛能易、能速證得。言 無上者,如世尊說:於諸有為無為法中,我說
離染最為第一、最尊最勝、最上無上。於無上 法能得隨得、能觸等觸、能證作證,故名證得。 言漏盡者,漏謂三漏。於此三漏,能盡等盡、遍
盡永盡、滅盡圓盡,故名漏盡。言通行者,謂即 此行超越勇猛精進策勵生欲翹勤,於四聖 諦脩現觀行,於預流果、一來、不還、阿羅漢果
脩作證行,於貪瞋癡慢憍垢等脩永盡行,以 極恭敬安住殷重思惟遍攝諸心所已,因故、 門故、理故、相故脩通達行,是故名為苦速通
行。又如是行,於所求義由脩習多脩習,能得 隨得、能觸等觸、能證作證,是故名為苦速通 行。又如是行,由語增語、由想等想施設言說
為苦速通行,是故名為苦速通行。
[0465c12] 云何名為樂遲通行?如世尊說:諸有苾芻,離 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於初靜慮 具足安住。尋伺止息,內等淨心一趣,無尋無
伺定生喜樂,於第二靜慮具足安住。離喜住 捨,正念正知身受,樂聖所說,具捨念安樂 住,於第三靜慮具足安住。斷樂斷苦,先喜憂
沒,不苦不樂捨念清淨,於第四靜慮具足安 住。彼於爾時,非思自害、非思害他、非思俱 害,能思自利、能思利他、能利多生、能樂多
生、能愍世間、能義利樂諸天人眾。諸無害 等,此中名樂,由此便起昧鈍羸劣信等五根。 如是五根,昧故鈍故羸故劣故,能遲證得無
上漏盡。此言遲者,非急非疾、非駛非易、非速 證得。言無上者,如世尊說:於諸有為無為法 中,我說離染最為第一、最尊最勝、最上無上。
於無上法能得隨得、能觸等觸、能證作證,故 名證得。言漏盡者,漏謂三漏。於此三漏,能盡 等盡、遍盡永盡、滅盡圓盡,故名漏盡。言通行
者,謂即此行超越勇猛精進策勵生欲翹 勤,於四聖諦脩現觀行,於不還果、阿羅漢 果脩作證行,於神境智作證通及天耳智作
證通、心差別智作證通、宿住隨念智作證通、 死生智作證通、漏盡智作證通脩作證行,於 貪瞋癡慢憍垢等修永盡行,以極恭敬安住
殷重思惟遍攝諸心所已,因故門故理故相 故修通達行,是故名為樂遲通行。又如是行, 於所求義,由脩習多脩習,能得隨得、能觸等
觸、能證作證,是故名為樂遲通行。又如是行, 由語增語、由想等想施設言說為樂遲通行, 是故名為樂遲通行。
[0466a13] 云何名為樂速通行?如世尊說:諸有苾芻,離 欲惡不善法,廣說乃至於第四靜慮具足安 住。彼於爾時,非思自害、非思害他、非思俱
害,能思自利、能思利他、能利多生、能樂多 生、能愍世間、能義利樂諸天人眾。諸無害 等,此中名樂,由此便起明利強盛信等五
根。如是五根,明故利故強故盛故,能速證 得無上漏盡。此言速者,能急能疾、能駛能易、 能速證得。言無上者,如世尊說:於諸有為無
為法中,我說離染最為第一、最尊最勝、最上 無上。於無上法能得隨得、能觸等觸、能證作 證,故名證得。言漏盡者,漏謂三漏。於此三
漏,能盡等盡、遍盡永盡、滅盡圓盡。言通行者, 謂即此行超越勇猛精進策勵生欲翹勤,於 四聖諦脩現觀行,於不還果、阿羅漢果脩作
證行,於神境智作證通及天耳智作證通、心 差別智作證通、宿住隨念智作證通、死生智 作證通、漏盡智作證通脩作證行,於貪瞋癡
慢憍垢等脩永盡行,以極恭敬安住殷重思 惟遍攝諸心所已,因故門故理故相故脩 通達行,是故名為樂速通行。又如是行,於所
求義,由脩習多脩習,能得隨得、能觸等觸、能 證作證,是故名為樂速通行。又如是行,由語 增語、由想等想施設言說為樂速通行,是故 名為樂速通行。
[0466b09] 此中若於苦遲通行脩習多脩習,能令苦速 通行速得圓滿。若於樂遲通行脩習多脩習, 能令樂速通行速得圓滿。又若於彼苦遲通
行脩習多脩習,能令樂遲通行速得圓滿。若 於苦速通行脩習多脩習,能令樂速通行速 得圓滿。
聖種品第六
[0466b16]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 園。爾時世尊告苾芻眾:「有四聖種,是最勝、 是種姓、是可樂,現無雜穢、曾無雜穢、當無
雜穢。一切沙門或婆羅門、或天魔梵、或餘世 間,無能以法而譏毀者。何等為四?謂我多聞 賢聖弟子,隨得衣服便生喜足、讚歎喜足,不
為求覓衣服因緣,令諸世間而生譏論。若求 不得,終不懊歎、引頸悕望、拊胸迷悶。若求 得已,如法受用,不生染著、耽嗜迷悶、藏護貯
積。於受用時,能見過患正知出離。彼由隨得 衣服喜足,終不自舉 [夌*欠] 蔑於他,而能策勤 正知繫念,是名安住古昔聖種。如是弟子,隨
得飲食便生喜足,廣說如前。如是弟子,隨得 臥具便生喜足,廣說如前。如是弟子,愛斷樂 斷精勤隨學,於斷愛樂愛脩樂脩,精勤隨
學於脩愛樂。彼由如是斷脩愛樂,終不自舉 [夌*欠] 蔑於他,而能策勤正知繫念,是名安住 古昔聖種。謂我多聞賢聖弟子,成就如是四
聖種者,若依東西南北方住,不樂居彼而彼 樂居,於樂不樂俱能含忍。」爾時世尊為攝前 義而說頌曰。
「勇不樂居彼, 而彼樂勇居,
於樂不樂中, 勇者俱含忍。
既棄捨諸欲, 無物能拘礙,
如 贍部真金, 誰復應譏毀。」
[0466c12] 有四聖種是最勝者,謂四聖種是一切佛及 諸弟子共所施設為最勝故。是種姓者,謂四 聖種是一切佛及諸弟子古昔不共家種姓
故。是可樂者,謂四聖種是一切佛及諸弟 子久遠已來晝夜等時可樂法故。現無雜 穢者,謂四聖種不為現在惡不善法親近塗
染,性不雜彼,能遠離故。曾無雜穢者,謂四聖 種不為過去惡不善法親近塗染,性不雜彼, 能遠離故。當無雜穢者,謂四聖種不為未來
惡不善法親近塗染,性不雜彼,能遠離故。諸 沙門等無能以法而譏毀者,謂四聖種,非一 切佛及諸弟子、或諸賢貴、或諸善士而能譏
毀,謂此聖種是不善法、是下賤者,信解受持 能為自害、能為他害、能為俱害、能滅智慧、能 礙彼類、能障涅槃;受持此法,不生通慧、不引
菩提、不證涅槃,聖種非彼譏毀法故。隨得衣 服便生喜足者,謂隨所得糞掃衣服,或隨所 得施主衣服,若好若惡便生喜足,取得蔽身
障寒等故。讚歎喜足者,謂數讚歎。於隨所得 衣服喜足,謂此喜足,能引長夜少欲喜足、易 滿易養,損減諸惡、增長諸善,能速圓滿杜多
功德,於諸資具能善知量,能令自他身心 嚴淨。數讚歎者,非數發言,但有此見隨緣而 說,令他欽重此喜足故。非為求覓衣服因緣
令諸世間生譏論者,謂佛弟子,非如一類,為 求衣服往施主家,詐現威儀、矯設言論、現相 研磨、以利求利,令諸世間多生譏論。諸佛
弟子與彼相違故,不令他生諸譏論。若求 不得終不懊歎等者,謂佛弟子求覓衣食 不遂意時,終不懊歎、引頸悕望、拊胸迷悶。懊
謂心熱等熱遍熱,內憤燋惶、愁憂悔恨,如箭 入心不能自處。煩冤懇切,總名為懊。歎謂如 是心熱惱已,作是思惟:「我無衣服,當設何等
方略自濟?」因斯發起種種語言、述所思惟,總 名為歎。引頸悕望者,謂懊歎已,復引頸悕望 施主迴意。拊胸迷悶者,謂久待不得,絕所悕
望、拊胸迷悶。諸佛弟子皆無是事。若求得 已如法受用不生染著等者,謂佛弟子求得 衣服如法受用,心無染著、耽嗜迷悶、藏護貯
積。染著等言皆顯貪愛,前後輕重分位差 別。於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