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dharmaskandhapādaśāstra (Apidamo Fa Yun Zu Lun)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
Scroll 10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第十尊者大目乾連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根品第十七
[0498b16]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 時有梵志名曰生聞,來詣佛所,合掌恭敬而 白佛言:「我欲少問喬答摩尊。唯願聽許。」爾
時世尊告彼梵志:「恣汝意問,吾當為說。」梵志 問言:「根有幾種?」世尊告曰:「有二十二。何等二 十二?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
根、男根、命根、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信 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當知根、已 知根、具知根。此二十二,攝一切根。」時彼梵
志聞佛所說,歡喜踊躍,恭敬而去。
[0498b26] 云何眼根?謂眼於色已正當見及彼同分,是 名眼根。又眼增上發眼識,於色已正當了別 及彼同分,是名眼根。又眼於色已正當礙及
彼同分,是名眼根。又眼於色已正當行及彼 同分,是名眼根。如是過去未來現在諸所有 眼,名為眼根,亦名所知、所識、所通達、所遍
知、所斷、所解、所見、所得、所覺所現等覺、所了 所等了、所觀所等觀、所審察、所決擇、所觸 所等觸、所證所等證。此復云何?謂四大種所
造淨色,或地獄、或傍生、或鬼界、或天或人或 中有及脩所成,所有名號異語增語、想等 想施設言說謂名眼、名眼處、名眼界、名眼
根、名見、名道路、名引導、名白、名淨、名藏、名 門、名田、名事、名流、名池、名海、名瘡、名瘡門、 名此岸。如是眼根,是內處攝。
[0498c11] 云何耳根?謂耳 於聲已正當聞及彼同分,是名耳根。又耳增 上發耳識,於聲已正當了別及彼同分,是名
耳根。又耳於聲已正當礙及彼同分,是名耳 根。又耳於聲已正當行及彼同分,是名耳根。 如是過去未來現在諸所有耳,名為耳根,亦
名所知乃至所等證。此復云何?謂四大種所 造淨色,或地獄乃至及脩所成,所有名號、異 語增語、想等想施設言說謂名耳、名耳處、
名耳界、名耳根、名聞、名道路乃至名此岸。如 是耳根,是內處攝。
[0498c21] 云何鼻根?謂鼻於香已正 當嗅及彼同分,是名鼻根。鼻根增上發鼻 識,於香已正當了別及彼同分,是名鼻根。又
鼻於香已正當礙及彼同分,是名鼻根。又鼻 於香已正當行及彼同分,是名鼻根。如是過 去未來現在諸所有鼻,名為鼻根,亦名所知
乃至所等證。此復云何?謂四大種所造淨色, 或地獄乃至或中有,非脩所成,所有名號、 異語增語、想等想施設言說謂名鼻、名鼻處、
名鼻界、名鼻根、名嗅、名道路乃至名此岸。如 是鼻根,是內處攝。
[0499a02] 云何舌根?謂舌於味已正 當嘗及彼同分,是名舌根。又舌增上發舌識, 於味已正當了別及彼同分是名舌根。又舌
於味已正當礙及彼同分,是名舌根。又舌於 味已正當行及彼同分,是名舌根。如是過 去未來現在諸所有舌,名為舌根,亦名所知
乃至所等證。此復云何?謂四大種所造淨色, 或地獄乃至中有,非脩所成,所有名號、異 語增語、想等想施設言說謂名舌、名舌處、
名舌界、名舌根、名嘗、名道路乃至名此岸。如 是舌根,是內處攝。
[0499a12] 云何身根?謂身於觸已正 當覺及彼同分,是名身根。又身增上發身識, 於觸已正當了別及彼同分,是名身根。又身
於觸已正當礙及彼同分,是名身根。又身於 觸已正當行及彼同分,是名身根。如是過去 未來現在諸所有身,名為身根,亦名所知乃
至所等證。此復云何?謂四大種所造淨色,或 地獄乃至中有,非脩所成,所有名號、異語增 語、想等想施設言說謂名身、名身處、名身
界、名身根、名覺、名道路乃至名此岸。如是 身根,是內處攝。
[0499a22] 云何女根?謂女女體女性、女 勢分、女作用。此復云何?謂臍輪下、膝輪 上,所有肉身筋脈流注。若於是處與男交
會,發生平等領納樂受,是名女根。
[0499a25] 云何男根? 謂男男體男性、男勢分、男作用。此復云何?謂 臍輪下、膝輪上,所有肉身筋脈流注。若於
是處與女交會,發生平等領納樂受,是名男 根。
[0499a29] 云何命根?謂彼彼有情,在彼彼有情聚中, 不移不轉、不破不沒、不失不退、壽住存活、護 隨護、轉隨轉、是命、是命根,是名命根。
[0499b03] 云何意根?謂意於法已正當知及彼同分,是 名意根。又意增上發意識,於法已正當了別 及彼同分,是名意根。又意於法已正當礙及
彼同分,是名意根。又意於法已正當行及彼 同分,是名意根。如是過去未來現在諸所有 意,名為意根,亦名所知乃至等所證。此復
云何?謂心意識,或地獄乃至或中有,或脩所 成,所有名號、異語增語、想等想施設言說 謂名意、名意處、名意界、名意根、名知、名道
路乃至名此岸。如是意根,是內處攝。
[0499b12] 云何樂 根?謂順樂觸所生身樂心樂,平等受受所攝, 是名樂根。復次脩第三靜慮,順樂觸所生心 樂,平等受受所攝,是名樂根。
[0499b15] 云何苦根?謂 順苦觸所生身苦,不平等受受所攝,是名苦 根。
[0499b17] 云何喜根?謂順喜觸所生心喜,平等受受 所攝,是名喜根。復次脩初二靜慮,順喜觸所 生心喜,平等受受所攝,是名喜根。
[0499b19] 云何憂 根?謂順憂觸所生心憂,不平等受受所攝,是 名憂根。
[0499b21] 云何捨根?謂順捨觸所生身捨心捨, 非平等非不平等受受所攝,是名捨根。復 次脩未至定靜慮中間第四靜慮及無色定,
順不苦不樂觸所生心捨,非平等非不平等 受受所攝,是名捨根。
[0499b25] 云何信根?謂依出家遠 離所生善法,所起諸信信性現前信性、隨順 印可、愛慕愛慕性、心澄淨,是名信根。復次學
信無學信及一切非學非無學信,皆名信根。
[0499b29] 云何精進根?謂依出家遠離所生善法,所起 勤精進勇健勢猛熾盛難制勵意不息,是名 精進根。復次學精進無學精進及一切非學
非無學精進,皆名精進根。
[0499c03] 云何念根?謂依出 家遠離所生善法,所起諸念隨念、專念憶念、 不忘不失、不遺不漏、不失法性、心明記性,是
名念根。復次學念無學念及一切善非學非 無學念,皆名念根。
[0499c07] 云何定根?謂依出家遠離 所生善法,所起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 亂、攝正等持、心一境性,是名定根。復次學
定無學定及一切善非學非無學定,皆名定 根。
[0499c11] 云何慧根?謂依出家遠離所生善法,所起 於法簡擇、極簡擇、最極簡擇、解了等了近 了、機黠通達、審察聰叡、覺明慧行、毘鉢舍
那,是名慧根。復次學慧無學慧及一切善非 學非無學慧,皆名慧根。
[0499c15] 云何未知當知根?謂 已入正性離生者,所有學慧慧根及隨信隨 法行,於四聖諦未現觀,為現觀故諸根轉,是 名未知當知根。
[0499c18] 云何已知根?謂已見諦者,所 有學慧慧根及信勝解見至身證,於四聖諦 已現觀而現觀,為斷餘煩惱故諸根轉,是 名已知根。
[0499c21] 云何具知根?謂阿羅漢所有無學 慧慧根,及慧解脫、俱解脫,於四聖諦已現 觀而現觀,為得現法樂住故諸根轉,是名 具知根。
處品第十八
[0499c26]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 時有梵志名曰生聞,來詣佛所,合掌恭敬,以 諸愛語慰問世尊。佛亦愛言而慰問彼。相慰
問已,退坐一面,曲躬合掌而白佛言:「我欲少 問喬答摩尊,唯願聽許,略為宣說。」爾時世尊 告彼梵志:「恣汝意問,吾當為說。」梵志問言:「一
切法者,何謂一切?」世尊告曰:「一切法者,謂十 二處。何等十二?謂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 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是
謂十二。若有說言此非一切,言一切者更別 有法。彼但有言而無實事,若還詰問便不能 了。彼後審思,自生迷悶,以一切法非彼境故。」
時彼梵志聞佛所說,歡喜踊躍,恭敬而去。
[0500a10] 云何眼處?謂如眼根,應說其相。
[0500a10] 云何色處?謂 色為眼已正當見及彼同分,是名色處。又 色為眼增上發眼識,已正當了別及彼同分,
是名色處。又色於眼已正當礙及彼同分,是 名色處。又色為眼已正當行及彼同分,是名 色處。如是過去未來現在諸所有色,名為色
處,亦名所知乃至所等證。此復云何?謂四 大種所造,青黃赤白、雲烟塵霧、長短方圓高 下、正不正、影光明暗、空一顯色,相雜紅紫
碧綠皂褐,及餘所有眼根所見、眼識所了,所 有名號、異語增語、想等想施設言說。謂名色、 名色界、名色處、名彼岸。如是色處,是外處 攝。
[0500a22] 云何耳處?謂如耳根,應說其相。
[0500a22] 云何聲 處?謂聲為耳已正當聞及彼同分,是名聲 處。又聲為耳增上發耳識,已正當了別及彼 同分,是名聲處。又聲於耳已正當礙及彼同
分,是名聲處。又聲為耳已正當行及彼同 分,是名聲處。如是過去未來現在諸所有聲, 名為聲處,亦名所知乃至所等證。此復云何?
謂四大種所造,象聲馬聲、車聲步聲、 蠡 聲 鈴聲、大小鼓聲、歌聲詠聲、讚聲梵聲,及四大 種互相觸聲,於晝夜分語言音聲,及餘所有
耳根所聞、耳識所了,所有名號、異語增語、想 等想施設言說謂名聲、名聲界、名聲處、名 彼岸。如是聲處,是外處攝。
[0500b05] 云何鼻處?謂如鼻 根,應說其相。
[0500b06] 云何香處?謂香為鼻已正當嗅 及彼同分,是名香處。又香為鼻增上發鼻識, 已正當了別及彼同分,是名香處。又香於鼻
已正當礙及彼同分,是名香處。又香為鼻已 正當行及彼同分,是名香處。如是過去未來 現在諸所有香,名為香處,亦名所知乃至
所等證。此復云何?謂四大種所造,根香莖香、 枝香葉香、花香果香、好香惡香、平等香,及 餘所有鼻根所嗅、鼻識所了,所有名號、異語
增語、想等想施設言說謂名香、名香界、名 香處、名彼岸。如是香處,是外處攝。
[0500b16] 云何舌 處?謂如舌根,應說其相。
[0500b17] 云何味處?謂味為 舌已正當嘗及彼同分,是名味處。又味為 舌增上發舌識,已正當了別及彼同分,是名
味處。又味於舌已正當礙及彼同分,是名味 處。又味為舌已正當行及彼同分,是名味 處。如是過去未來現在諸所有味,名為味處,
亦名所知乃至所等證。此復云何?謂四大種 所造,根味莖味、枝味葉味、花味果味、食味飲 味,及諸酒味、苦味酢味、甘味辛味、醎味淡
味、可意味不可意味、順捨處味,及餘所有舌 根所嘗、舌識所了,所有名號、異語增語、想等 想施設言說謂名味、名味界、名味處、名彼 岸。如是味處,是外所攝。
[0500b29] 云何身處?謂如身 根,應說其相。
[0500c01] 云何觸處?謂觸為身已正當 覺及彼同分,是名觸處。又觸為身增上發 身識,已正當了別及彼同分,是名觸處。又觸
於身已正當礙及彼同分,是名觸處。又觸為 身已正當行及彼同分,是名觸處。如是過 去未來現在諸所有觸,名為觸處,亦名所知
乃至所等證。此復云何?謂四大種及四大 種所造滑性澁性、輕性重性、冷煖、飢渴,及 餘所有身根所覺、身識所了,所有名號、異語
增語、想等想施設言說謂名觸、名觸界、名 觸處、名彼岸。如是觸處,是外所攝。
[0500c11] 云何意 處?謂如意根,應說其相。
[0500c12] 云何法處?謂法為 意已正當知,是名法處。又法為意增上發意 識,已正當了別,是名法處。又法於意已正當
礙,是名法處。又法為意已正當行,是名法 處。如是過去未來現在諸所有法,名為法處, 亦名所知乃至所等證。此復云何?謂受、想、思、
觸、作意、欲、勝解、信精進念定慧、尋伺、放逸不 放逸、善根不善根無記根、一切結縛隨眠隨 煩惱纏、諸所有智見現觀、得無想定滅定無
想事、命根、眾同分住、得事、得處、得生老住無 常、名身句身文身、虛空擇滅非擇滅,及餘所 有意根所知、意識所了,所有名號、異語增語、
想等想施設言說謂名法、名法界、名法處、 名彼岸。如是法處,是外處攝。
蘊品第十九
[0500c27]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苾芻眾:「有五種蘊。何等為五?謂 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是名五蘊。」
[0500c29] 云何 色蘊?謂諸所有色,一切皆是四大種及四大 種所造,是名色蘊。云何受蘊?謂諸受等受、 別受受性,受所攝,是名受蘊。
[0501a03] 復有二受,說名 受蘊,謂身受、心受。云何身受?謂五識身相應 諸受乃至受所攝,是名身受。云何心受?謂
意識相應諸受乃至受所攝,是名心受。復有 二受,說名受蘊,謂有味受、無味受。云何有味 受?謂有漏作意相應諸受乃至受所攝,是名
有味受。云何無味受?謂無漏作意相應諸受 乃至受所攝,是名無味受。有作是說,欲界作 意相應受名有味受,色無色界作意相應受
名無味受。今此義中有漏作意相應受名有 味受,無漏作意相應受名無味受。如有味受 無味受,如是墮受不墮受、耽嗜依受出離依
受、順結受不順結受、順取受不順取受、順 纏受不順纏受、世間受出世間受亦爾。
[0501a17] 復有三受,說名受蘊,謂樂受、苦受、不苦不 樂受。云何樂受?謂順樂觸所生身樂心樂, 平等受受所攝,是名樂受。復次脩初第二第
三靜慮,順樂受觸所起心樂,平等受受所 攝,是名樂受。云何苦受?謂順苦觸所生身苦 心苦,不平等受受所攝,是名苦受。云何不苦
不樂受?謂順不苦不樂觸所生身捨心捨,非 平等非不平等受受所攝,是名不苦不樂受。 復次脩未至定靜慮中間第四靜慮及無色
定,順不苦不樂觸所生心捨,非平等非不平 等受受所攝,是名不苦不樂受。
[0501a27] 復有四受, 說名受蘊,謂欲界受、色界受、無色界受、不繫 受。云何欲界受?謂欲界作意相應諸受乃至
受所攝,是名欲界受。云何色界受?謂色界作 意相應諸受乃至受所攝,是名色界受。云何 無色界受?謂無色界作意相應諸受乃至受
所攝,是名無色界受。云何不繫受?謂無漏 作意相應諸受乃至受所攝,是名不繫受。
[0501b05] 復 有五受,說為受蘊,謂樂受、苦受、喜受、憂受、 捨受。如是五受,廣說如根品。
[0501b07] 復有六受,說 為受蘊,謂眼觸所生受、耳鼻舌身意觸所生 受。云何眼觸所生受?謂眼及色為緣生眼識,
三和合故生觸,觸為緣故生受。此中眼為增 上、色為所緣、眼觸為因、眼觸為等起,是眼觸 種類、是眼觸所生、與眼觸所生作意相應。
於眼識所了別色諸受乃至受所攝,是名眼 觸所生受。如是耳鼻舌身意觸所生受,廣說 亦爾。是名受蘊。
[0501b15] 如受蘊,如是想蘊識蘊,如其 所應,廣說亦爾。
[0501b16] 云何行蘊?謂行蘊有二種:一、 心相應行蘊;二、心不相應行蘊。云何心相應 行蘊?謂思、觸、作意,廣說乃至諸所有智見現
觀。復有所餘如是類法與心相應,是名心相 應行蘊。云何心不相應行蘊?謂得、無想定 廣說乃至文身。復有所餘如是類法不與心
相應,是名心不相應行蘊。如是心相應行蘊 及心不相應行蘊,總名行蘊。
多界品第二十之一
[0501b25]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 時阿難陀獨居靜室作是思惟:「諸起怖畏及 起災患擾惱事者,皆是愚夫、非諸智者。」既思
惟已,於日後分從靜室出,往世尊所,頂禮雙 足退住一面,以所思事具白世尊。佛印可 言:「如是如是。諸起怖畏及起災患擾惱事者,
皆是愚夫、非諸智者。如置火在乾蘆草舍、樓 堂臺觀,亦被焚燒。愚夫亦爾,以無智故,起諸 怖畏及災患等。慶喜當知,過去未來現在,怖
畏災患擾惱,皆愚夫生、非諸智者,以諸智者 不起彼故。慶喜當知,愚夫有怖畏、智者無怖 畏。愚夫有災患、智者無災患。愚夫有擾惱、智
者無擾惱。是故慶喜應知愚夫及智者法,知 已遠離諸愚夫法,於智者法應正受行。」阿難 陀言:「齊何施設諸愚夫數?」佛言:「若有於界、處、
蘊及於緣起、處非處法不善巧者,是愚夫數。」 阿難陀言:「齊何施設諸智者數?」佛言:「若有於 界處蘊及於緣起、處非處法得善巧者,是
智者數。」阿難陀言:「云何智者於界善巧?」佛言: 「智者於十八界如實知見,是界善巧。謂如 實知見,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
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 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復於六界如實 知見是界善巧,謂如實知見地界、水界、火界、
風界、空界、識界。復於六界如實知見是界善 巧,謂如實知見欲界、恚界、害界、無欲界、無恚 界、無害界。復於六界如實知見是界善巧,
謂如實知見樂界、苦界、喜界、憂界、捨界、無明 界。復於四界如實知見是界善巧,謂如實知 見受界、想界、行界、識界。復於三界如實知見
是界善巧,謂如實知見欲界、色界、無色界。復 於三界如實知見是界善巧,謂如實知見色 界、無色界、滅界。復於三界如實知見是界善
巧,謂如實知見過去界、未來界、現在界。復於 三界如實知見是界善巧,謂如實知見劣界、 中界、妙界。復於三界如實知見是界善巧,謂
如實知見善界、不善界、無記界。復於三界如 實知見是界善巧,謂如實知見學界、無學界、 非學非無學界。復於二界如實知見是界善
巧,謂如實知見有漏界、無漏界。復於二界如 實知見是界善巧,謂如實知見有為界、無為 界。是名智者於界善巧。」阿難陀言:「云何智者
於處善巧?」佛言:「智者於十二處如實知見是 處善巧,謂如實知見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 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是名
智者於處善巧。」阿難陀言:「云何智者於蘊善 巧?」佛言:「智者於五蘊如實知見是蘊善巧, 謂如實知見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是名
智者於蘊善巧。」阿難陀言:「云何智者於緣起 善巧?」佛言:「智者於十二支緣起順逆如實知 見是緣起善巧,謂如實知見依此有彼有、此
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 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 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發生愁歎苦憂
擾惱,如是便集純大苦蘊。及如實知依此無 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 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處滅、六
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 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 故老死愁歎苦憂擾惱滅,如是便滅純大苦
蘊。是名智者於緣起善巧。」阿難陀言:「云何 智者於處非處善巧?」佛言:「智者於處非處如 實知見是處非處善巧,謂如實知無處無
容身語意惡行,感可愛可樂可欣可意異熟。 有處有容身語意惡行,感不可愛不可樂不 可欣不可意異熟。無處無容身語意妙行,感
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欣不可意異熟。有處有 容身語意妙行,感可愛可樂可欣可意異熟。 無處無容行身語意惡行已,由此因緣身壞
命終生諸善趣。有處有容行身語意惡行已, 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墮諸惡趣。無處無容行 身語意妙行已,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墮諸惡
趣。有處有容行身語意妙行已,由此因緣身 壞命終生諸善趣。是處非處善巧。復如實知 見無處無容非前非後有二輪王生一世界。
有處有容非前非後有一輪王生一世界。無 處無容非前非後有二如來生一世界。有 處有容非前非後有一如來生一世界。是 處非處善巧。復如實知見無處無容女作輪
王、帝釋、魔王、梵王,及證獨覺菩提、或證無上 正等菩提。有處有容男作輪王帝釋魔王梵 王、及證獨覺菩提或證無上正等菩提。是處
非處善巧。復如實知見無處無容具聖見者, 故思害母、害父、害阿羅漢、破和合僧及起惡 心出佛身血。有處有容諸異生者作五無間。
無處無容具聖見者,故思斷眾生命。有處有 容諸異生者,故思斷眾生命。無處無容具聖 見者,故思越諸學處。有處有容諸異生者,故
思越諸學處。無處無容具聖見者,捨勝學處 趣劣學處,或求外道為師、或求外道為福田、 或瞻仰外道沙門婆羅門面、或種種占卜
諸吉祥事執為清淨,或受第八有。有處有容 諸異生者,有如是事。是處非處善巧。復如實 知見無處無容未斷五蓋令心染污、令慧力
羸、障礙道品、違涅槃者,心善安住四念住 中。有處有容已斷五蓋令心染污、令慧力羸、 障礙道品、違涅槃者,心善安住四念住中。無
處無容未斷五蓋廣說乃至違涅槃者,心未 善住四念住中而能修習七等覺支。有處有 容已斷五蓋廣說乃至違涅槃者,心已善住 四念住中乃能修習七等覺支。無處無容未
斷五蓋廣說乃至違涅槃者,心未善住四念 住中而能修習七等覺支,而證聲聞獨覺 無上菩提。有處有容已斷五蓋廣說乃至違 涅槃者,心已善住四念住中已,能修習七等
覺支,乃能證得聲聞獨覺無上菩提。是名智 者於處非處善巧。」阿難陀曰:「今此法門,其名 何等?云何奉持?」佛告慶喜:「今此法門,名為
四轉、亦名大法鏡、亦名甘露鼓、亦名多界,應 如是持。」時阿難陀歡喜敬受。
[0502c19] 云何眼界?謂如眼根。云何色界?謂如色處。 云何眼識界?謂眼色為緣所生眼識,此中眼 為增上、色為所緣,於眼所識色,諸了別異了
別各別了別色,是名眼識界。餘五三界,隨其 所應,廣說亦爾。
[0502c24] 云何地界?謂地界有二種:一、內;二、外。云何 內地界?謂此身內所有各別堅性堅類有執 有受。此復云何?謂髮毛爪齒乃至糞穢。復
有所餘身內各別堅性堅類有執有受,是名 內地界。云何外地界?謂此身外諸外所攝堅 性堅類無執無受。此復云何?謂大地山、諸石
瓦礫、蜯蛤蝸牛、銅鐵錫鑞、末尼真珠、瑠璃 螺貝、珊瑚璧玉、金銀石藏杵藏、頗胝迦、赤 珠右旋、沙土草木、枝葉花果。或復有地依
水輪住,復有所餘在此身外堅性堅類無執 無受,是名外地界。前內此外,總名地界。
[0503a05] 云何 水界?謂水界有二種:一、內;二、外。云何內水 界?謂此身內所有各別濕性濕類有執有受。
此復云何?謂諸淚汗乃至小便。復有所餘身 內各別濕性濕類有執有受,是名內水界。云 何外水界?謂此身外諸外所攝濕性濕類無
執無受。此復云何?謂根莖枝葉花果等汁露、 酒乳酪酥油蜜糖、池沼陂湖、殑伽河、鹽母 那河、薩剌渝河、頞氏羅筏底河、莫呬河、東海
西海南海北海、四大海水。或復有水依風輪 住,復有所餘在此外濕性濕類無執無受,是 名外水界。前內此外,總名水界。
[0503a16] 云何火界?謂 火界有二種:一、內:二、外。云何內火界?謂此身 內所有各別暖性暖類有執有受。此復云何?
謂此身中諸所有熱等熱遍熱,由此所食所噉 所飲正易消化,若此增盛令身燋熱。復有所 餘身內各別暖性暖類有執有受,是名內火
界。云何外火界?謂此身外諸外所攝暖性暖 類無執無受。此復云何?謂地暖火、日藥末尼、 宮殿星宿火聚燈焰、燒村燒城燒川燒野、燒
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百千或無量擔薪草 等火熾盛烔然,或在山澤河池巖窟房舍殿 堂樓觀草木根莖枝葉花果等暖。復有所餘
熱性熱類無執無受,是名外火界。前內此外, 總名火界。
[0503a29] 云何風界?謂風界有二種:一、內;二 外。云何內風界?謂此身內所有各別動性動 類有執有受。此復云何?謂此身中,或上行風、
或下行風、或傍行風、脇風背風、胸風肚風、心 風臍風、嗢鉢羅風、蓽鉢羅風、刀風劍風針 風、結風纏風、掣風努風強風、隨支節風、入
出息風。復有所餘身內各別動性動類有執 有受,是名內風界。云何外風界?謂此身外諸 外所攝動性動類無執無受。此復云何?謂東
風西風南風北風、有塵風無塵風、旋風暴風 吠嵐婆風、小風大風無量風、風輪風、依空行 風。復有所餘動性動類無執無受,是名外風 界。前內此外,總名風界。
[0503b12] 云何空界?謂空界 有二種:一、內;二、外。云何內空界?謂此身內所 有各別空性空類有執有受。此復云何?謂此
身中隨皮肉血骨髓等空、眼穴耳穴鼻穴面門 咽喉心膓腸肚等穴,由此通貯所飲所食 及令下棄。復有所餘身內各別空性空類,是
名內空界。云何外空界?謂此身外諸外所攝 空性空類無執無受。此復云何?謂外空逈隣 呵伽色,是名外空界。前內此外,總名空界。
云何識界?謂五識身及有漏意識,是名識 界。
◎
說一切有部法蘊足論卷第十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6 冊 No. 1537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李明芳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