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mahāvibhāṣaśāstra (Apidamo Dapiposha Lun)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Scroll 100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智蘊第三中他心智納息第三之二
[0515b12] 諸有情類。有流轉者有還滅者。流轉者謂 更受生。還滅者謂趣涅槃。若諸有情生欲色 界。及諸異生生無色界。修他心智者。於彼
心心所法。由二事故得他心智。一者能緣。 二者現起。若諸有情已般涅槃。及諸聖者生 無色界。修他心智者。於彼心心所法由一
事故得他心智。謂但能緣不能現起。問若 諸聖者生無色界。能修下地他心智不。有 說不修。以彼畢竟無起義故。評曰。應作 是說。雖必不起而彼得修。生上能修下無
漏故。如法智品不違理故。異生生彼無 修此義。
[0515b24] 或有心心所法是佛他心智境非獨覺聲聞。 或有心心所法是佛獨覺他心智境非諸聲 聞。或有心心所法是佛獨覺聲聞他心智境。
如契經說。苾芻當知。大雪山中有如是處 獼猴與人俱不能行。有如是處。獼猴能行 人不能行。有如是處獼猴與人二俱能行。
此契經中大雪山者。顯所知法。如是處者。 顯在見道十五剎那。獼猴顯獨覺。人顯聲 聞。能行不能行顯諸他心智。然他心智能知
同類心心所法非不同類。謂有漏者知有 漏。無漏者知無漏。曾得者知曾得。未曾得 者知未曾得。法智品者知法智品。類智品者 知類智品。聲聞他心智於見道唯能知二
剎那心。獨覺他心智於見道唯能知三剎那 心。佛他心智於見道次第能知十五剎那 心。所以者何。佛他心智。不由加行而現在
前。獨覺他心智。由下加行而得現前。聲聞 他心智。由中加行或上加行方現前故。謂修 觀者將入見道。聲聞欲知彼見道心。先修
法智品他心智加行。彼修觀者既入見道。此 他心智加行已滿。便能知彼二剎那心。謂苦 法智忍。及苦法智俱心。彼修觀者入類智品。
聲聞復修類智品他心智加行。經十三剎那 加行方滿。乃能知彼第十六心。謂本欲知 第三心。今乃知彼第十六心。是故聲聞他心
智唯知見道初二心。若修觀者將入見道。 獨覺欲知彼見道心。先修法智品他心智加 行。彼修觀者既入見道。此他心智加行已滿。
便能知彼二剎那心。謂苦法智忍及苦法智 俱心。彼修觀者入類智品。獨覺復修類智品 他心智加行。經五剎那加行方滿。乃知彼
第八心。謂本欲知彼第三心。今乃知彼集 類智俱心。有說。知彼第十五心。經十二剎 那加行滿故。有說。獨覺能知四心。謂知初
二及第八第十四心。有餘師說。能知初二及 第十一第十二心。即滅類智忍及滅類智俱 心。佛他心智不由加行故。具知彼見道十 五剎那心。
[0516a04] 佛智於三道皆能知自相共相。獨覺智於 獨覺聲聞道。能知自相共相。於佛道能知 共相非自相。聲聞智於聲聞道能知自相
共相。於佛獨覺道能知共相非自相。問聲 聞入現觀時。於佛獨覺道能現觀不設爾 何失。若能現觀。云何聲聞他心智不能知 佛及獨覺心。若不能現觀。云何亦得緣彼
證淨。又應現觀時不遍觀道諦。答應作是 說。聲聞入現觀時。於佛獨覺道亦能現觀。 問若爾云何聲聞他心智不能知佛及獨覺 心。答入現觀時知彼共相非自相故。能現
觀他心智唯知自相故。彼他心智。不知佛 及獨覺心。
[0516a17] 問一有情相續中所有他心智。能知一切有 情隨其所應心心所法。此智於彼為知總 物類。為知別剎那。設爾何失。若知總物類
非別剎那者。於別剎那云何能知。若知別 剎那者。云何此智所依非多。謂我他心智 聚。有二十一法緣一有情一剎那受。如一
剎那受。一切剎那受亦爾。如受剎那無量無 邊。諸餘一切心心所法剎那亦爾。如一有情 心心所法剎那無量無邊。諸餘一切有情心
心所法剎那亦爾。如是我心心所法則為多。 餘一切有情由智多故所依亦多。有作是 說。知總物類非別剎那。問若爾於別剎那
云何能知。答無有是處。然為分別。假使能 知物類智盡。於餘剎那不復欲知。設復 欲知亦不能知。智若未盡欲知即知。又物 類智於諸剎那不欲別知。設欲別知亦不
能知。諸欲知者唯於物類。復有說者。知 別剎那。問若爾云何此智所依非多。答無如 是失。此彼等故。如我他心智聚二十一法。
有無量無邊剎那。於餘一切有情一切心心 所法。一一剎那別別能緣。如是諸餘一切有 情他心智聚。亦各有無量無邊剎那。於餘一
切有情一切心心所法。一一剎那別別能緣。 故智所依無偏多失。評曰。應知此中後說為 善。心心所法所緣定故。
[0516b13] 問諸他心智。為能通緣三世。為但緣現在 耶。答諸他心智但緣現在。問若爾論說當云 何通。如說過去未來法九智知。除滅智。答
應作是說。過去未來法八智知。除滅智。他 心智現在法九智知。除滅智。而不作是說 者。應知有別意趣。謂彼種類九智所知。若
在過去即是過去他心智所知。亦是未來不 生法。他心智所知。若在未來唯是未來他心 智所知。若在現在即是現在他心智所知。
亦是未來不生法他心智所知。依此意說過 去未來法是九智所知。不說過去未來法是 現在他心智所知。復有欲令他心智現在 前時能知他相續三剎那心。謂現在前者。次
前滅者次後生者。論依此說亦不相違。評 曰。彼不應作是說。以他心智唯知現在他 心心所。非餘法故。問諸他心智為緣一物。
為緣俱生心心所聚。設爾何過。若緣一物。 契經所說當云何通。如契經說。於有貪心 如實知此是有貪心。乃至廣說。若於一時
知貪及心豈非緣聚。餘經所說復云何通。 如世尊說。我一作意遍知苾芻僧諸心之所 念。若緣聚者。云何他心智有三念住別。答
應作是說。一剎那頃他心智起但緣一物。 問若爾契經所說當云何通。如說。於有貪 心如實知此是有貪心耶。答有貪心者。謂 貪相應心。然知貪時不即知心。若知心時
不復知貪。如觀有垢衣。若觀垢時則不 觀衣。若觀衣時不復觀垢。此亦如是。故 不相違。問若爾餘經所說復云何通。如世 尊說。我一作意遍知苾芻僧諸心之所念耶。
答彼經不說他心智但說比智。謂佛先以 一他心智觀一苾芻心所念已。後以比智 總觀苾芻僧諸心之所念。知彼皆住寂靜正 行。有作是說。此非他心智。亦非比智。乃是
願智。總知苾芻諸心所念。復有說者。此非 他心智。亦非比智及願智。然世尊盡智現在 前時得。欲界如是種類未曾得無覆無記心
心所法。不入靜慮亦不起通。一作意時由 此則能遍知苾芻僧諸心之所念。有說。此 是欲界善心盡智時得。謂勝思慧。有餘師說。
諸他心智能緣俱生心心所聚。問若爾云何 他心智有三念住別。答初引發時有三念住。 後成滿時總緣俱起心心所法。作雜緣法念
住。評曰。一切他心智。一剎那頃但緣一法。 唯緣實物。唯觀自相。唯觀現在時。唯觀他 相續。唯觀心心所。不在見道。非空無相
三摩地俱。亦非盡智無生智攝。無間道中不 修不起是容豫道種類攝故。
[0517a03] 云何宿住隨念智。答若智修所成是修果依 止修已得不失。能現憶知諸宿住事。種種相 狀及所言說。是謂宿住隨念智。此中若智修
所成者。謂修所成慧為自性故。是修果者。 謂是四支五支靜慮果故。依止修者。謂依數 習而成就故。已得不失者。已證得不捨故。
問何故不說未得已失。答應說而不說者。 當知此義有餘。復次若由此智說名成就 宿住通者。此中說之。未得已失。諸宿住智 無如是義。是故不說。能現憶知諸宿住事
者。謂此智能明了憶知過去生中。欲色界自 他相續等事。種種相狀及所言說者。謂生本 死有名種種相狀。可顯示彼相狀別故。中
有名所言說。中有微細但可言說。不可示 其相狀別故。有作是說。中有名種種相狀。 似本有故。生本死有名所言說。可說彼為
剎帝利等種姓別故。又本有時能起種種言 論事故。復有說者。種種相狀者。略顯前生 事。及所言說者廣顯前生事。有餘師說。種
種相狀者。顯過去世所詮表事。及所言說者 顯過去世能詮表事。如契經說。佛告阿難。 若有相狀及有言說可施設。有色身名身。
若無相狀及無言說可施設。有增語觸有 對觸不。阿難白佛。不也。世尊此中內六處 名相狀。外六處名言說。有作是說。外六處
名相狀。內六處名言說。所以者何。依內六 處可說六識及觸言故。謂說名眼識眼觸 乃至意識意觸。又契經說。由如是相狀入
初靜慮具足住。此中相者謂加行相。狀者謂 所緣狀。如論所說。除前相者相謂所名。如 伽他說。
若成就八智 十六行相者
如贍部真金 無能說其過
[0517b07] 此中相聲說無漏慧。應知此中諸宿住事。種 種相狀及所言說。皆顯宿住隨念智境。即欲 色界過去生中。自他所更有漏五蘊。
[0517b10] 此宿住隨念智。或應說一。謂宿住隨念智通 明力。或應說二。謂曾得未曾得。或應說三。 謂下中上三品。或應說四。謂四靜慮果。或
應說六。謂曾得未曾得各有三品。或應說 八。謂四靜慮果各有曾得未曾得。或應說 九。謂下下品乃至上上品。或應說十二。謂
四靜慮果各有三品。或應說十八。謂曾得 未曾得各有九品。或應說二十四。謂四靜 慮果各有曾得未曾得。此復各有三品。或應
說三十六。謂四靜慮果各有九品。或應說 七十二。謂四靜慮果各有曾得未曾得此復 各有九品。若以在身剎那分別應說無量 無邊。此中總說一宿住隨念智。問此宿住隨
念智以何為自性。答以慧為自性。是謂宿 住隨念智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
[0517b25] 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宿住隨 念智。宿住隨念智是何義耶。答諸過去生有 漏五蘊名為宿住。隨念勢力而能知彼。故
名宿住隨念智。謂此聚中雖有多法。而念 力增故說隨念。如四念住雖慧為體。而念 力增故名念住。如持息念雖慧為體。而念
力增名持息念。如本性念生智。雖慧為體。 而念力增名本性念生智。 如 伏除色想雖 慧為體。而想力增名伏除色想。此亦如是
雖體是慧。而念力增名宿住隨念智。
[0517c06] 此宿住隨念智。界者是色界。問何故無色界 無宿住隨念智耶。答非田器故。乃至廣說。 復次宿住隨念智依色引發。無色界無色故
無此智。地者唯在四根本靜慮。非近分無 色。彼地不能發五通故。問靜慮中間諸宿 住事。依何地智能隨念知。有作是說。初靜
慮上品隨念智能知。復有說者。第二靜慮下 品隨念智能知。評曰。應作是說。初靜慮三 品隨念智皆能知。所以者何。一地攝故。所依
者唯依欲色界身起。行相者作不明了行 相。非十六行相攝故。所緣者初靜慮宿住隨 念智。緣欲界初靜慮前際有漏五蘊。乃至第
四靜慮宿住隨念智。緣欲界四靜慮前際有 漏五蘊。此智不能緣無色界諸宿住事。彼 地勝故。如初靜慮宿住隨念智。不知第二 靜慮以上諸宿住事。乃至第三靜慮宿住隨
念智。不知第四靜慮以上諸宿住事。是故第 四靜慮宿住隨念智。不知無色界諸宿住事。 問曾生欲色界所起無色界諸宿住事。是此
智所緣不。答非此智所緣。如不知果。因 亦爾故。問若宿住隨念智。不能知無色界 宿住事者。契經所說當云何通。如契經說。
世尊於過去諸宿住事。若有色若無色。若有 想若無想。種種相狀及所言說皆能憶知。 有作是說。若有色者。謂欲色界生本死有色
相麁故。若無色者。謂中有位色微細故。評曰。 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若作是說。聲聞 亦知與佛何異。而舍利子以此讚佛無上
德耶。應作是說。若有色者。謂欲色界。若無 色者。謂無色界。然佛不以宿住隨念智憶 知無色界諸宿住事。但以比智知無色界諸
宿住事。問若爾外道及諸聲聞亦有比智與 佛何異。而舍利子以此讚佛無上德耶。答 應知比智略有三種。一外道。二聲聞。三佛。
外道欲觀諸宿住事。若觀欲色界或二萬 劫不見。或四萬劫不見。或六萬劫不見。或 八萬劫不見。便謂斷滅。聲聞欲觀諸宿住 事。若觀欲色界二萬劫不見。便謂彼生空
無邊處。而彼或生上地壽量不盡而死。若 觀欲色界四萬劫不見。便謂彼生識無邊 處。而彼或再生空無邊處。或生上地壽量 不盡而死。若觀欲色界六萬劫不見。便謂
彼生無所有處。而彼或三生空無邊處。或一 生半生識無邊處。或生非想非非想處壽量 不盡而死。若觀欲色界八萬劫不見。便謂
彼生非想非非想處。而彼或四生空無邊處。 或再生識無邊處。或一生一分生無所有處。 世尊欲觀諸宿住事。若觀欲色界命終時
心。或結生時心。即如實知。如是有情當生 空無邊處。或從彼歿。如是有情當生識無 邊處。或從彼歿。如是有情當生無所有處。
或從彼歿。如是有情當生非想非非想處。 或從彼歿。於此四處或壽量盡而死。或壽 量不盡而死。皆如實知。是故外道比智謂彼
斷滅。聲聞比智或如其事或不如其事。佛 比智明淨勝妙皆如實知。內法異生及諸獨 覺。比智無色諸宿住事。如諸聲聞應知其
相。問第四靜慮所起宿住隨念智。為一剎那 總緣五地諸宿住事。為地地別緣。設爾何 失。若總緣五地。云何麁細一時能知。若地地
別緣。何故說此能緣五地。答應作是說。地 地別緣。問若爾何故說此能緣五地。答但說 此智能緣五地。不說一時斯有何失。下三
靜慮准此應知。有作是說。若初引起地地 別緣。若至成滿時能總緣五地。念住者唯 是雜緣法念住。尊者妙音作如是說。通四
念住。如契經說。我念過去受樂受苦。既念 知樂苦即是受念處。評曰。應作是說。念過 去世諸樂苦具名受樂苦。非但緣受故彼
非證。然宿住隨念智。總觀前生分位差別。 唯是雜緣法念住攝。智者唯是世俗智。尊者 妙音作如是說。此通六智。謂八智中除他
心智及滅智。除他心智者。彼緣現在。此緣 過去故。除滅智者彼緣無為。此緣有為 故。評曰。應作是說。此唯世俗智緣前際事
故。三摩地俱者。非三摩地俱。唯有漏故。根相 應者。三根相應。謂樂喜捨。三世者是三世。 緣三世者。過去現在者緣過去。未來者緣
三種。善不善無記者。唯是善。緣善不善無記 者。緣三種。繫不繫者。唯色界繫。緣繫不繫 者。唯緣欲色界繫。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唯
非學非無學。緣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唯 緣非學非無學。見修所斷不斷者。唯修所斷。 緣見修所斷不斷者。緣見修所斷。緣名緣
義者。通緣名義。緣自他相續非相續者。緣 自他相續。加行離染得者。通加行離染得。離 染得者。謂初靜慮者。離欲界染時得。乃至
第四靜慮者。離第三靜慮染時得。或離自 地上地染時亦容修得。加行得者。謂修勝進 加行時得。及起加行令現在前。謂諸聲聞
以中上品加行。獨覺唯以下品加行。佛不 以加行能現在前。此所得者。唯修所成。在 定有故。曾得本曾得者。一切聖者及內法異
生。皆通曾得未曾得。外法異生唯是曾得。有 作是說。住最後有異生及諸聖者。通曾得 未曾得。諸餘異生唯是曾得。
[0518c15] 問修宿住隨念智加行云何。答施設論說。初 修業者。於世俗定已得自在。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