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mahāvibhāṣaśāstra (Apidamo Dapiposha Lun)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Scroll 10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八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智蘊第三中修智納息第四之四
[0557a15] 諸結法智斷彼結滅法智作證耶。乃至廣說。 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他宗顯正理故。謂 或有執。無間道斷諸結得。解脫道證彼滅
得。如外國諸論師。為遮彼意顯無間道能 斷諸結得亦證彼滅得。若無間道唯斷結 得。解脫道方能證彼滅得者便違此說。諸 結法智斷。彼結滅法智作證等。若以滅道法
智究竟離非想非非想處染者。彼以法智 為無間道。類智為解脫道。如何可說諸結 法智斷。彼結滅即法智作證耶。是故應知。無
間道能斷諸結得。亦證彼滅得。理不可違。 由此因緣故作斯論。諸結法智斷。彼結滅 法智作證耶。答諸結法智斷。彼結滅法智作
證。謂隨法智為無間道。斷爾所結。此無間 道即能證彼爾所滅故。有結滅法智作證彼 結非法智斷。謂或忍斷。或餘智斷。彼結滅法
智作證。如預流者。以世俗道斷欲界一品 乃至五品結已。復以法智為無間道。斷第 六品得一來果。爾時無間道法智。證先忍所
斷三界見所斷結滅。及證先世俗智所斷。欲 界前五品修所斷結滅。一來者以世俗道斷 欲界第七第八品結已。復以法智為無間
道。斷第九品得不還果。爾時無間道法智。 證先忍所斷三界見所斷結滅。及證先世俗 智所斷。欲界前八品修所斷結滅。不還者以
世俗道或類智。離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染。 以類智斷非想非非想處八品結已。復以 法智為無間道。斷第九品得無學果。爾時
無間道法智。證先忍所斷三界見所斷結滅。 及證先世俗智所斷欲界修所斷結。滅類智 世俗智所斷七地修所斷結滅。類智所斷非
想非非想處前八品修所斷結滅。如是諸結 滅法智作證。彼結非法智斷。諸結類智斷。彼 結滅類智作證耶。答諸結類智斷。彼結滅類
智作證。謂隨類智為無間道。斷爾所結。此 無間道即能證彼爾所滅故。有結滅類智作 證。彼結非類智斷謂或忍斷或餘智斷。彼結
滅類智作證如諸聖者以法智或世俗道離 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染。以法智斷非想非非 想處八品結已。復以類智斷第九品得無 學果。爾時無間道類智。證先忍所斷三界見
所斷結滅。及證先法智世俗智所斷八地修 所斷結滅。法智所斷非想非非想處。前八品 修所斷結滅。如是諸結滅類智作證。彼結非
類智斷。諸結苦智斷彼結滅苦智作證耶。答 諸結苦智斷彼結滅苦智作證。謂隨苦智為 無間道。斷爾所結。此無間道即能證彼爾所
滅故。有結滅苦智作證彼結非苦智斷。謂或 忍斷。或餘智斷。彼結滅苦智作證。如預流 者。以世俗道或集滅道智。斷欲界一品乃至
五品結已。復以苦智為無間道斷第六品。 爾時無間道苦智。證先忍所斷三界見所斷 結滅。及證先世俗集滅道智所斷欲界前五 品修所斷結滅。一來者以世俗道及集滅道
智斷欲界第七第八品結已。復以苦智為 無間道。斷第九品得不還果。爾時無間道 苦智。證先忍所斷三界見所斷結滅。及證先 世俗集滅道智所斷。欲界前八品修所斷結
滅。不還者以世俗道或集滅道智。離初靜慮 乃至無所有處染。以集滅道智。斷非想非非 想處八品結已。復以苦智為無間道。斷第
九品得無學果。爾時無間道。苦智證先忍 所斷三界見所斷結滅。及證先世俗集滅道 智所斷。八地修所斷結滅。集滅道所斷非想
非非想處。前八品修所斷結滅。如是諸結滅。 苦智作證。彼結非苦智斷。如說苦智說集 滅道智。應知亦爾。問前門此門有何差別。
答諸有欲令無間道斷諸結得。解脫道證 彼滅得者。彼說前門顯無間道作用。此門顯 解脫道作用。諸有欲令無間道能斷諸結 得。亦證彼滅得者。彼說前門顯無間道能
斷諸結得及證彼滅得。此門唯顯無間道 證諸結滅得。如斷結得證彼滅得。捨過失 修功德。捨無義得有義。捨下劣得勝妙。 離愛染苦。證寂靜樂。應知亦爾。復次前
門顯斷有為。此門顯證無為。復次前門顯 頓斷。此門顯數斷。復次前門顯斷時即證。 此門顯先斷後證。是謂前門此門差別 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於十智
中幾智知耶。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 為止他宗顯正理故。謂或有執。有諸覺 慧無所緣境。如取幻事健達縛城。鏡像水
月影光鹿愛旋火輪等。種種覺慧皆無實境。 為遮彼執顯諸覺慧皆實有境。或復有執。 有能知智不知所知。有所知境非智所知。 為遮彼執顯無能知智不知所知。及無
所知境非智所知。由此因緣故作斯論。若 問攝應依十八界審思而答。若問識應 依 十二處審思而答。若問隨眠應依五部 審思而答。若問智應依四聖諦審思而答。
如是諸法易可顯示。易可施設。此中問 智故應依四聖諦審思而答。然一切法略 有五種。謂四諦所攝及所不攝。此中三界 苦集。及道諦所攝法各有二種。謂相應及
不相應。滅諦所攝法。及諦所不攝法各唯一 種。謂不相應。欲界苦集諦所攝。相應法七 智知。除類滅道智。不相應法六智知。除類
他心滅道智。色界苦集諦所攝。相應法七智 知。除法滅道智。不相應法六智知。除法他 心滅道智。無色界苦集諦所攝。相應不相應
法俱六智知。除法他心滅道智。滅諦所攝法 六智知。除他心苦集道智。道諦所攝相應法 七智知。除苦集滅智。不相應法六智知。除
他心苦集滅智。諦所不攝法一智知。謂世俗 智。是謂此處略毘婆沙。此中眼根七智知等。 准前所說應知其相。問何故名智。答能知
所知故名為智。問何故名所知。答是智所 知故名所知。尊者妙音作如是說。能量故 名智。所量故名所知。能稱所稱能度所度
應知亦爾。脇尊者言能知故名智。若法是智 所行所緣所取境事。說名所知。智與所知 相對建立。故無有智不知所知。亦無所知 非智所知。無智無所知。無所知無智
如說無常想。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除一 切欲貪。色貪。無色貪。掉舉。我慢。無明。乃至 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廣分別契經義
故。謂契經說。無常想若習若修若多所作。廣 說如前。契經雖有是說而不分別其義。經 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未說者今應說之。故
作斯論。問世尊何故說此契經。答有諸有 情。心多懈怠不勤精進捨諸善軛。為勸策 彼故說此經。復次為勸學者捨後有愛故 說此經。謂世尊說彌勒當來成佛時事。有
諸學者作是念言。願我當見彼成佛事乃 般涅槃。故佛告言。汝等今者。有諸資具少 時適意故愛後有。若乏資緣為苦所逼便 於諸有都不愛樂。爾時應修此無常想。永
盡諸漏而般涅槃。是故不應貪愛後有。故 為學者說此契經。
[0558b28] 然無常想。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除一切欲 貪者。此想應言法智相應。謂苦法智。此想 應言有尋有伺。謂未至定尋伺俱生。此想應
言捨根相應。謂未至定捨根俱生。此想應 言與無願俱。謂苦無願相應。此想應言 緣欲界繫。謂緣欲界五蘊。能除一切色貪 者。此想應言類智相應。謂苦類智。此想應
言。或有尋有伺。謂未至定及初靜慮尋伺俱 生。或無尋唯伺。謂靜慮中間唯伺俱生。或無 尋無伺。謂在後三靜慮。此想應言。或樂根
相應。謂在第三靜慮。或喜根相應。謂在初二 靜慮。或捨根相應。謂在未至定靜慮中間第 四靜慮。此想應言與無願俱。謂苦無願相
應。此想應言緣色界繫。謂緣色界五蘊。能 除一切無色貪者。此想應言類智相應。謂 苦類智。或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或無尋無
伺。樂喜捨根相應與無願俱。緣無色界繫。 如前能除色貪想說有差別者。此想或無 尋無伺。謂在後三靜慮。及前三無色。或捨根
相應。謂在未至定靜慮中間第四靜慮及前 三無色。緣無色界繫。謂緣無色界四蘊。能 除一切掉舉我慢無明者。此想應言法類智
相應。謂苦法類智。此想應言。或有尋有伺。或 無尋唯伺。或無尋無伺。樂喜捨根相應與無 願俱。皆如前能除無色貪想說。此想應言。
或緣欲界繫。謂緣欲界五蘊。或緣色界繫。 謂緣色界五蘊。或緣無色界繫。謂緣無色 界四蘊。
[0558c27] 問一切聖道皆能斷結。何故唯說無常想耶。 答此中想聲顯諸聖道。謂佛或時以受聲想 聲思聲意聲燈聲信精進念定慧聲船筏聲山
石聲水聲花聲慈悲喜捨聲。顯諸聖道。廣說 如前。此中亦爾故不應難。問無常想唯能 對治二部煩惱。謂見苦及修所斷。何故此中
說能除一切三界貪等。答此中但應說能 除三界貪等。不應說一切。而說一切者。 一切有二種。謂少分一切。及一切一切。此 中但說少分一切。謂見苦及修所斷一切非
餘。復次佛為聖者說此契經。彼已永斷見 所斷結。勸彼修習此無常想。令斷一切三 界修所斷結故無有過。問無常想能對治 七隨眠。何故此中唯說能斷貪慢無明。答由
此三種通三界遍五部。是故偏說。五見及 疑雖通三界而不遍五部。瞋雖遍五部 而不通三界。故不說之。復次由此三種通 三界異生聖者。俱可現行。是故偏說。五
見及疑雖通三界。而諸聖者必不現行。瞋 雖異生聖者俱可現行。而不通三界。是故 不說。問何故貪分三界差別而掉舉等不 然。答彼亦應分三界差別。而不分者應知
有餘。復次欲現異說異文莊嚴於義。令受 持者生欣樂故。復次欲現二門二略。乃至 廣說。復次貪愛是重難斷難破。多諸過患。
是故偏分。復次以貪愛故諸界諸地諸部差 別。是故偏分。問修無常想能除七慢。何故 此說唯除我慢。答此中且說近對治故。謂
無常想是我慢近對治。如契經說。若諸苾 芻。修無常想者能引無我想。若住無常無 我想者。能斷我慢速盡諸漏。問何故一切 隨煩惱中唯說掉舉。答隨煩惱中過患增者
唯有掉舉。謂通三界是纏性攝。惛沈雖具 如是二義。而在上界順等至故。過患不增。 是故此中偏說掉舉。如說七處善三義觀。能 於此法毘 [木*柰]
耶中速盡諸漏。云何為七。謂 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趣色滅行色味色患色 出。如實知受想行識七亦爾。此智當言法 智乃至道智耶。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
為廣分別契經義故。謂契經說。苾芻當知。 有七處善及三義觀。廣說如前。契經雖作 是說而不分別其義。經是此論所依根本。
彼未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論。問世尊何 故說此契經。答有諸學者已入見道。住修 道中為修所斷煩惱所惱。世尊欲令修彼 對治。告言。汝等已得聖道。何不依之斷餘
煩惱。如勇健人為怨所惱。他人告曰汝既 勇健。寧不害怨而為彼惱。復次有諸學者 已得初果。於後勝果不作加行。設作加 行不如實知。世尊欲令起勝加行告言。汝
等若能不捨先得預流諸加行者。不久必 獲究竟漏盡。佛為彼故說此契經。
[0559b21] 如實知色是四智。謂法類世俗苦智者。此中 法智知欲界色果。類智知色界色果。世俗 智知一切色果。苦智知有漏色果非常苦空
非我。此雖有四而立一善。皆同觀察一色 果故。如實知色集是四智。謂法類世俗集 智者。此中法智知欲界色因。類智知色界色
因。世俗智知一切色因。集智知有漏色因集 生緣。此雖有四而立一善。皆同觀察一色 因故。如實知色滅是四智。謂法類世俗滅
智者。此中法智知欲界色滅。類智知色界色 滅。世俗智知一切色滅。滅智知有漏色滅 靜妙離。此雖有四而立一善。皆同觀察一
色滅故。如實知趣色滅行是四智。謂法類 世俗道智者。此中法智知欲界色對治道。 類智知色界色對治道。世俗智知一切色對 治道。道智知有漏色對治道如行出。此雖
有四而立一善。皆同觀察一色道故。如實 知色味是四智。謂法類世俗集智者。此中四 智皆知色味如前應知。此雖有四而立一 善。皆同觀察一色集故。如實知色患是四
智。謂法類世俗苦智者。此中四智皆知色患 如前應知。此雖有四而立一善。皆同觀察 一色苦故。如實知色出是四智。謂法類世
俗滅智者。此中四智皆知色出如前應知。 此雖有四而立一善。皆同觀察一色滅故。 如實知受想行識七亦爾者。如觀色說。問
若爾。應說三十五處善。或無量處善何故說 七。答觀一一蘊各各有七。不過七數故說 有七。如餘經說。諸預流者極七反有。彼 若別說二趣二有應二十八。謂人趣有七
天趣有七。人中有七天中有七。然不過 七故說七名。又如餘經說有二法。謂眼色 乃至意法。又如餘經說三轉法輪有十二 行相。彼不過二及十二故說二十二。此亦
如是。脇尊者言。此經應說如實知色乃至 識。如實知色集乃至識集。如實知色滅乃 至識滅。如實知趣色滅行乃至趣識滅行。如
實知色味乃至識味。如實知色患乃至識患。 如實知色出乃至識出。若作是說唯有七處 善。非三十五或無量種。復次若略說有七
處善。若廣說有三十五或無量種。契經略說 故唯有七。如略廣總別。不分別分別頓說漸 說應知亦爾。復次為利根者說七處善。為
鈍根者說三十五或無量種。如利根鈍根。 因力緣力內分力外分力。內思惟力外聞法 力。開智說智應知亦爾。復次依近觀察說七
處善。依遠觀察說三十五或無量種。如近 遠隣逼非隣逼現前非現前。此眾同分餘眾 同分應知亦爾。復次依無漏觀說七處善。 依有漏觀說三十五或無量種。如有漏無
漏。世出世縛解。繫不繫應知亦爾。復次依 現觀時說七處善。依觀察時說三十五或 無量種。復次依總相觀故說七處善。依別 相觀故說三十五或無量種。如總相別相
觀。自相共相觀。自相共相覺。自相共相作意 應知亦爾。
[0560a19] 問此中為說自相作意。為說共相作意耶。 設爾何失。若說自相作意者。此中所說當 云何通。如說七處善三義觀。能於此法毘 [木*柰]
耶中。速盡諸漏非自相作意可能盡 漏。若說共相作意者。此中所說復云何通。 如說如實知色乃至如實知識。答應作是 說。此中正說自相作意。問若爾云何能速盡
漏。答此自相作意能引共相作意。彼共相作 意能速盡漏。依展轉因故作是說。復有說 者。此中正說共相作意。問若爾云何此契經
說。如實知色乃至如實知識耶。答此契經中 應作是說。如實知蘊蘊集蘊滅趣蘊滅行蘊 味蘊患蘊出。而別說者。應知說時異。現觀時
異。如佛為四天王先以聖語說四聖諦。二 解二不解等如前已說。故知說時異現觀時 異。謂說時別說。現觀時總現觀故。 問七處善三義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