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mahāvibhāṣaśāstra (Apidamo Dapiposha Lun)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Scroll 1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十三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智納息第二之五
[0061c07] 當言一眼見色。二眼見色耶。乃至廣說。問 何故作此論。答為止他宗顯己義故。謂或 有執眼識見色。如尊者法救。或復有執眼
識相應慧見色。如尊者妙音。或復有執和 合見色。如譬喻者。或復有執一眼見色。如 犢子部。為止如是他宗異執。顯示己宗二
眼見色。故作斯論。所以者何。若眼識見色 者。識應有見相。然識無見相故不應理。 若眼識相應慧見色者。耳識相應慧亦應聞 聲。然慧無聞相故不應理。若和合見色
者。應一切時見色。以無時不和合故亦 不應理若一眼見色非二眼者。身諸分亦 應不俱時。覺觸如身根兩臂相去雖遠而 得俱時覺觸生一身識。兩眼亦爾。相去雖
遠。何妨俱時見色生一眼識。問若眼見色 者。餘識俱時何故不見。又無識時亦應見 色。答眼有二種。一者識合。二者識空。識合
者能見識空者不能見。故無有失。復次所 以作此論者。欲令疑者得決定故。謂諸有 情兩眼相去。或半麻一麻半。麥一麥半。指一
指半。搩手一搩手半。弓一弓半。俱盧舍一 俱盧舍半。踰繕那一踰繕那。或復乃至百 踰繕那。如大海中有大身眾生。或長百踰
繕那。乃至或長二千一百踰繕那。如曷邏 呼。阿素洛王身量極大。又如天趣色究竟 身。一萬六千踰繕那量。此等二眼相去甚遠。
或有生疑。云何眼識依之而轉。為二眼識。 俱時各依一眼生耶。為一眼識。依一眼生 已。復依第二眼轉耶。為一眼識分為二分。
於二眼處各半生耶。為一眼識。如橫一物 通二眼耶。若二眼識俱時各依一眼生者。 應一有情二心俱轉此不應理。若一眼識 依一眼生已。復依第二眼轉者。則應一法
二剎那住然無是事。若一眼識分為二分。 於二眼處各半生者。則應一法體有二分。 然一切法體無細分。若一眼識如橫一物 通二眼者。則應一識亦是眼識亦是身識。
二眼中間依身根故。然五識身所依各異所 緣各異。不應一識二依二緣。欲令此疑 得決定故。顯雖無有二眼識俱。乃至無 一識橫通二眼。然其非不依於二眼一眼
識生。二眼雖隔百踰繕那亦無有過。如是 理趣微細甚深難可覺了。今欲顯斯甚深 理趣故作斯論。
[0062a22] 當言一眼見色二眼見色耶。答應言二眼 見色。問云何二眼相去甚遠。一識依之令 俱見色。答俱是眼識所依根故。設有百眼一
一相去百踰繕那。亦可依之生於一識。令 俱時見。如迦遮器有百小輪。一面對之百 面像現。如是一識依多眼生。令俱時見其 義亦爾。應知此中眼見色者。遮法救等三
種異執。二眼見者。遮犢子部。一眼見色。所 以者何。若合一眼起不淨識。開二眼時起 淨識故。設合一眼起如是識。開二眼時 亦起此識。則不應言二眼見色。然合一
眼起不淨識。開二眼時便起淨識。是故應 言二眼見色。非但立宗義即成立。故復問 答。顯示此因起淨識者。謂於多境明白顯 了。與此相違名不淨識。如合覆損破壞亦
爾。覆謂以手以衣以葉以餘物覆。損謂垢 烟塵等所損。破謂諸膜諸瞖所破。壞謂枯 爛挑出自脫虫食等壞。覆等如合起不淨 識。與此相違便起淨識。此隨所依說淨不
淨依世俗理。若依勝義。善識名淨染名不 淨。由此對眼應作四句。有眼淨識不淨。謂 依具眼起染眼識。有識淨眼不淨。謂依不
具眼起善眼識。有眼識俱淨。謂依具眼起 善眼識。有眼識俱不淨。謂依不具眼。起染 眼識。如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亦爾。俱有
二處與眼同故。問何故眼耳鼻各有二處。 而舌身唯有一耶。答諸色根處為莊嚴身。 若有二舌是鄙陋事。世便嗤笑。云何此人。
而有二舌如似毒蛇。若有二身亦是鄙陋。 世所嗤笑。云何一人。而有二身如兩指並。 問眼耳鼻處何故唯二不增不減。脇尊者言。
一切生疑故不應責。謂若增減亦復生疑。 云何此三各唯爾所。然各二處不違法性。 有說。根處為莊嚴身。若減若增身便醜陋。
有說。色根為生淨識。若當三識依二處生 則明不亂。增便識亂減則不明。有說。色根 為取自境各唯有二。取境事足減則不明 增便無用。問何故二眼二耳二鼻。合立一
界一處一根。答作用一故。謂雖有二處 而共發一識共取一境。如身眾分處所雖 多作用同故。但立一界一處一根此亦如 是。
[0062c06] 眼有二種謂長養異熟生。無別等流不可 得故。問頗唯有長養眼無異熟生。或唯有 異熟生眼無長養耶。答無異熟生眼離長
養眼。如人重人如牆重牆長養。防護異熟 亦爾。然有長養眼離異熟生眼如從無眼 得天眼者。問為長養眼見色多為異熟生 耶。答長養眼見色多非異熟生。以天眼根
是長養故。然約時分二眼勝劣應作四句。 有長養眼勝非異熟生。如幼年時爾時異 熟相續小故。有異熟生眼勝非長養眼。如 老病時爾時長養相續小故。有二眼俱勝
如盛年時。有二眼俱不勝謂除前位。約有 情相續二眼勝劣亦應作四句。有長養眼 勝非異熟生。如有富貴者。異熟生眼劣 資緣多故長養眼勝。有異熟生眼勝非長養
眼。如有貧賤者。異熟生眼勝乏資緣故 長養眼劣。有二眼俱勝。如有富貴者異熟 生眼勝。資緣多故長養亦勝。有二眼俱不 勝。如有貧賤者。異熟生眼劣。乏資緣故長
養亦劣。又長養眼有二種。謂善法所長養。 不善法所長養。問為善法所長養眼見色勝。 為不善法所長養眼勝耶。答善法所長養眼
見色勝。如修得天眼是善法所長養故。 異熟生眼亦有二種。謂善業異熟不善業異 熟。問為善業異熟眼見色勝。為不善業異熟
眼見色勝耶。答善業異熟眼見色勝。如菩薩 轉輪王等眼。是善業異熟故。若約相續。或 有不善業異熟眼見色勝。非善業異熟眼。
如龍王等眼見色勝人。如眼耳鼻舌身亦 爾。意有三種謂異熟生等流剎那。剎那者謂 苦法智忍相應。色有三種。謂異熟生長養 等流。如色香味觸亦爾。聲有二種。謂長
養等流。無異熟生有間斷故。法有四種。 謂異熟生等流剎那及實事。實事者謂諸無 為。
[0063a12] 問眼根極微云何而住。為傍布住為前後 住耶。設爾何失。若傍布住者云何風吹不 散。若前後住者云何前不障後耶。有作是
說。黑瞳子上傍布而住。對外色境如胡荽 花。或如滿器水上散 麨 。問若爾。何緣風吹不 散。答淨色覆持故吹不散。有餘師說。黑瞳
子中前後而住。問若爾。何故前不障後。答 體清淨故不相障礙。謂如是類所造淨色。 雖多積集而不相障。如秋池水以澄淨 故。細針墮中而亦可見。耳根極微住耳孔
中。鼻根極微住鼻孔中。如是三根遶頭而 住如冠花鬘。舌根極微住在舌上猶如半 月。然於其中如毛端量無有舌根。身根極 微隨身內外次第而住。復有餘師。以喻顯
示諸根極微次第住相。眼根極微黑瞳子上 如藥杵頭。耳根極微住耳孔中猶如燈器。 鼻根極微住鼻孔中猶如人爪。舌根極微 住在舌上猶如剃刀。身根極微隨身而住。
猶如戟矟。女根極微住女形中猶如鼓 [壴*桑] 。 男根極微住男形上猶如指環。佛於經中。 亦以此喻說諸根相。眼根極微。有時一切
是同分。有時一切是彼同分。有時一分是同 分一分是彼同分。如眼根極微。耳鼻舌根極 微亦爾。身根極微。有時一切是彼同分。有時
一分是同分一分是彼同分。必無一切是同 分時。問若舉身入冷水池中。或鑊湯中。若 在地獄山所磑磨身如爛葉。或十三種猛 焰纏身。爾時豈非一切同分。答爾時亦有
彼同分者。假使一切身根極微。皆生身識 身便散壞。以五識身皆依積聚。緣積聚故。 問眼等六根幾能取至境。幾能取不至境
耶。答至有二種。一為境至。二無間至。若依 為境至說。則六根皆取至境。若依無間至 說。則三取至境。謂鼻舌身。三取不至境。謂
眼耳意。問若爾。何故耳聞近聲如耳門邊 聲。而眼不見近色如藥杵頭色耶。尊者世 友說曰。雖俱取不至境。而根法爾有能取
近境。有不能取近境。故不應難。有說。若 聲逼近耳根。如藥杵頭近眼根者亦不能 聞。耳門邊聲去耳尚遠故得聞之。以耳根 極微在耳孔中故。大德說曰。眼因明故能
見色。色若逼近則礙於明故不能見。耳因 空故能聞聲。聲雖逼近而不礙空故能聞 之。由此而說眼因明增故見色。耳因空增 故聞聲。鼻因風增故嗅香。舌因水增故甞
味。身因地增故覺觸。意因作意增故能了 法。問何故三根能取至境。三根不能取至 境耶。答以眼識依自界。緣自界他界耳識
亦爾。意識依自界他界。緣自界他界。餘三 識依自界緣自界故。復次眼識依同分緣 同分彼同分。耳識亦爾。餘四識依同分緣 同分。此依現在識說。復次眼識依自地他
地緣自地他地。耳身意識亦爾。餘二識依 自地緣自地。復次眼識依無記緣三種。耳 識亦爾。意識依三種緣三種。餘三識依無 記。緣無記。復次眼識依近緣近遠耳識亦
爾。意識依近遠緣近遠。餘三識依近緣近。 所以者何。乃至三根未與境無間而住。三識 必不得生故。復次眼識或依小而緣大如 見大山。或依大而緣小如見毛端。或依
緣等如見葡萄菓。耳識亦爾。意識所依雖 不可施設大小而所緣。或小或大。餘三識 所依緣等隨依爾所鼻舌身極微。即緣爾所 香味觸極微故。復次眼耳意三識。依非業
緣業非業。餘三識依非業緣非業。復次眼 耳意三識。依非妙行惡行。緣妙行惡行及俱 非。餘三識。依非妙行惡行緣非妙行惡行。
如妙行惡行。善戒惡戒律儀不律儀表非表 亦爾。問頗有一極微為所依。一極微為所 緣。生眼等五識不。答無。所以者何。眼等五
識依積聚緣積聚。依有對緣有對。依和 合緣和合故。問若爾所法俱生。即爾所法 俱滅剎那後必不住。如何可言鼻嗅香舌 甞味身覺觸耶。答若緣彼法鼻舌身識生
即說彼法是鼻舌身識所了別。即說名為鼻 舌身根所嗅甞覺故無有失。問眼等。五 根處有筋骨血肉耶。答無。以諸色根是清 淨大種所造故。而經說色根處有筋骨血肉
者。是根中間色香味觸近根處故。說名為有。 而實根處無筋骨等。
[0064a05] 色處有二十種。謂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高下 正不正。雲烟塵霧影光明闇。有說色處有 二十一。謂前二十及空一顯色。如是諸色
或有顯故可知非形故。謂青黃赤白影光 明闇及空一顯色。或有形故可知非顯故。 謂身表業。或有顯形故可知。謂餘十二種 色。若非顯形故可知者無也。問為緣一色
生於眼識。為緣多色生眼識耶。若緣一 色生眼識者。此云何通。如說。眼識緣五色 縷。若緣多色生眼識者。則一眼識有多了 性。了性多故應有多體。一法多體與理相
違。有說。但緣一色生於眼識。問此云何通。 如說。眼識緣五色縷。答多色和合共生一 色。見一色時言見多色。尊者世友說曰。非
一眼識頓取多色生。速疾故非俱謂俱。是 增上慢。如旋火輪非輪謂輪。是增上慢。 有說。亦緣多色生一眼識。問應一眼識。 有多了性。乃至廣說。答若別分別則緣一
色生一眼識。若不別分別則緣多色生一 眼識。大德說曰。若不明了取色差別。則緣 多色亦生一識。如觀樹林總取葉等。問為
有一青極微不。答有。但非眼識所取。若一 極微非青者。眾微聚集亦應非青。黃等亦 爾。問為有長等形極微不。答有但非眼識
所取。若一極微非長等形者。眾微聚集亦應 非長等形。復次有色極細故。不見非非境 故。如減七微色處有色非境故。不見非極
細故。如除色處餘積集色有色極細故。不 見亦非境故。如除色處。餘極微色。有色非 極細故。不見亦非非境故。如藥杵頭逼眼
瞳子。復次有色極遠故。不見非非境故。如 四大王眾天等。住自宮時。彼雖是人眼境 而遠故。不見有色非境故。不見非極遠 故。如梵眾天等來至人間雖近不見有色
極遠故。不見亦非境故。如梵眾天等住自 宮時。人眼不見有色非極遠故。不見亦 非非境故。如藥杵頭逼眼瞳子。尊者世友 說曰。由四緣故。雖有色而不見一極近故。
如逼瞳子藥杵頭色二極遠故。如住此間 波吒梨色三極細故。如減七微色四有障 故。如壁外等色數論者說由八緣故。雖有 色而不見。謂極遠故。極近故。根壞故。意亂
故。極細故。有障故。被勝映奪故。相似所亂 故。
[0064b20] 聲處有八種。謂執受大種因聲。非執受大種 因聲。此各有二。謂有情名聲。非有情名聲。 此復各有可意不可意別故成八種。有作
是說。執受大種因聲。非執受大種因聲。各有 可意不可意別。有情數大種因聲。非有情數 大種因聲。亦各有可意不可意別故成八
種。問為緣一聲生於耳識。為緣多聲生 耳識耶。若緣一聲生耳識者。云何一時聞 五樂聲。及一時聞多人誦聲。若聞多聲生 耳識者。則一耳識有多了性。乃至廣說。有
說。但緣一聲生於耳識。問云何一時聞於 五樂及多人誦聲。答多聲和合共生一聲。聞 一聲時言聞多聲。尊者世友說曰。非一耳
識頓取多聲生。速疾故非俱謂俱。乃至廣 說。有說。亦緣多聲生一耳識。問應一耳 識有多了性。乃至廣說。答若別分別則緣一 聲生一耳識。若不別分別則緣多聲生一
耳識。大德說曰。若不明了取聲差別。則緣 多聲亦生一識。如聞軍眾喧雜之聲。香處 有四種。謂好香惡香平等香不平等香。問為
緣一香生於鼻識。為緣多香生鼻識耶。 若緣一香生鼻識者。云何一時嗅百和香。 若緣多香生鼻識者。則一鼻識有多了性。 乃至廣說。有說。但緣一香生於鼻識。問云
何一時嗅百和香。答多香和合共生一香。 嗅一香時言嗅多香。尊者世友所說如前。 有說。亦緣多香生一鼻識。問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