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mahāvibhāṣaśāstra (Apidamo Dapiposha Lun)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Scroll 4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四十 四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思納息第八之三
[0226b09] 如契經說。若起欲尋恚尋害尋。或自害。或 害他。或俱害。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 為廣分別契經義故。謂契經說佛告苾芻。
我未證得三菩提時。或起欲尋恚尋害尋。 或起出離尋。無恚尋無害尋。雖起欲尋恚 尋害尋而不放逸。便作是念。若起欲尋恚
尋害尋。或自害。或害他。或俱害。契經雖作 是說而不分別其義。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 不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論。云何欲尋自
害。答如有一類起貪纏故。身勞心勞。身燒 心燒。身熱心熱。身焦心焦。復由此緣當受 長夜非愛非樂非喜非悅諸異熟果如是自
害。此中身勞等。顯欲尋等流果貪瞋癡等能 驅役故。令身心勞如熾火故。能燒身心 令熱令燋。當受長夜等。顯欲尋異熟果。當
受惡趣非愛果故。云何欲尋害他。答如有 一類起貪纏故觀視他妻。彼夫見已心生 瞋忿結恨愁惱。如是害他。問觀他妻者亦 招苦果應名俱害。何故說此唯是害他。
答觀視過輕其夫未能現加辱害是故不 說。云何欲尋俱害。答如有一類。起貪纏故 污奪他妻。彼夫覺已遂於其妻及於其人 打縛斷命。或奪財寶如是俱害。問彼夫害
他亦招苦果應名三害何以稱俱。答彼人 現世不遭罪罰反被稱譽是故不說。復次 夫亦是他故名俱害。云何恚尋自害。答如 有一類起瞋纏。故身勞心勞。身燒心燒。身
熱心熱。身焦心焦。復由此緣當受長夜非 愛非樂非喜非悅諸異熟果。如是自害。此中 二果如前應知。云何恚尋害他。答如有一 類起瞋纏故。斷害他命如是害他。問斷
他命者亦招苦果應名俱害。何故說此唯 是害他。答斷賊命等。現無責罰更被稱譽 是故不說。云何恚尋俱害。答如有一類。起 瞋纏故斷害他命。亦復被他斷害其命。如
是俱害。問殺能害者亦招苦果應名三害 何以稱俱。答誅害他者世共稱譽現無罪 苦是故不說。復次彼亦是他故名俱害。云何 害尋自害。答如有一類起害纏故。身勞心
勞。身燒心燒。身熱心熱。身焦心焦。復由此 緣當受長夜非愛非樂非喜非悅諸異熟果。 如是自害。此中二果如前應知。云何害尋害
他。答如有一類起害纏故打縛於他。如是 害他。問打縛他者亦招苦果應名俱害。 何故說此唯是害他。答打縛惡人世同稱 讚現不招苦是故不說。云何害尋俱害。答如
有一類起害纏故打縛於他。亦復被他之 所打縛如是俱害。此中問答如前應知 問此三惡尋以何為自性。答欲尋以欲界 五部六識身俱貪相應尋為自性。恚尋亦
以五部六識身俱瞋相應尋為自性。害尋有 說。即瞋一分相應尋為自性。害即瞋故。問 若爾恚尋害尋有何差別。答瞋有二種。一
欲斷眾生命。二欲打縛眾生。前名為恚後 名為害。復次瞋有二種。一於應瞋處起。二 於不應瞋處起。前名為恚後名為害。彼二 相應尋名恚尋害尋故有差別。有說害尋
無明一分相應尋為自性。害即無明故。如施 設論說。何緣故癡增。謂於害界害想害尋。若 習若修若多所作彼相應尋名為害尋。評
曰。應作是說。有別心所說名為害。非瞋。 非無明。非隨眠。自性是瞋所引。是瞋等流 隨。瞋後起。名煩惱垢。唯修所斷意識相應。
此相應尋是害尋自性。此三不善故名惡尋。 復次有三善尋一出離尋。二無恚尋。三無 害尋。問此三善尋以何為自性。答皆以一
切善心相應尋為自性。謂三惡尋一一別起 自性各異。非與一切不善心俱。此三善尋 無別自性皆與一切善心相應。問若爾此 三有何差別。答自性無別而義有異。是三
惡尋近對治故。謂諸善尋違欲尋故名出離 尋。違恚尋故名無恚尋。違害尋故名無害 尋。如契經說我未證得三菩提時。雖起 欲尋恚尋害尋而不放逸。問菩薩爾時若不
放逸如何猶起此三惡尋。尊者世友作如是 說。菩薩雖起此三惡尋而勤修善名不放 逸。復次雖起惡尋而速能覺知是不善名 不放逸。復次雖起即能厭棄吐捨名不放逸。
復次暫起便能修彼對治名不放逸。復次起 已即能斷因缺依了知境過名不放逸。復次 三因緣故煩惱現前。一由因力。二境界力。三
加行力。菩薩起此三不善尋。但由因力能 伏餘二名不放逸。大德說曰。菩薩雖起速 能伏除。如一渧水墮熱鐵上名不放逸。脇 尊者曰。起已速捨如救頭然名不放逸。
[0227b07] 問菩薩何處起三惡尋。脇尊者曰。由因力 故隨處而起不勞定責。如盲顛蹶愚者昏 迷。隨至皆然何定處所。有作是說。菩薩棄
捨轉輪王位。踰城出家求無上覺。尋訪師 友至王舍城。於日初分入城乞食。百千眾 生圍遶瞻仰。禮拜讚歎心無厭足。菩薩於彼 初起欲尋。眾圍遶故妨廢乞食飢火所惱
復起恚尋。瞋心漸歇害尋復起。須臾覺察生 重慚愧。有餘師說。菩薩棄捨劫比羅城。依 空閑林求無上覺。父王遂遣釋種五人隨
逐侍衛。於中有執樂行得淨。初見菩薩修 苦行時即便捨去中復有執苦行得淨。後見 菩薩捨苦行時亦復辭去。時有難陀難陀 跋羅二梵志女。因獻乳糜見無侍者遂住
供給。女手柔軟摩觸菩薩。菩薩於彼便起 欲尋。即生念言。先吾左右不棄我者。豈有 女人得近於我。遂於左右復起恚尋。瞋心
稍歇害尋復起。便自覺悟生大慚愧。或有說 者。菩薩未出家時。父王淨飯為娉五百玉 女以為妃娣。娛樂菩薩不令出家。菩薩捨
之而出家已。諸王遣使索女還國。淨飯王 曰。我子出家心甚憂惱。見其妃娣時用慰懷 今者未能放其還國。諸王聞已各生忿恚。 共發兵戈來相征罰。父王憂怖遣告菩薩
吾今坐汝致此怨讎。有說天神來告菩薩。菩 薩聞已於父王所先發欲尋。於五百王恚 尋。次起於其軍眾復起害尋。少時覺察深
生慚愧。復有說者。菩薩出家修苦行時。憶 昔所受五欲樂事起於欲尋。後聞天壽亂 己宮室復起恚尋。於彼媒媾復起害尋。須
臾覺悟生大慚愧。或復有說。菩薩六年修苦 行時。惡魔隨逐欲作留難。或時示現可愛 色像。菩薩於彼發起欲尋。或時示現可畏色
像。菩薩於彼發起恚尋。或時示現侮弄色 像。菩薩於彼發起害尋。少時追悔深起慚愧。 尊者妙音作如是說。菩薩先以欲界聞思所
生二慧伏諸煩惱。愛此慧故發起欲尋。須 臾覺悟此是煩惱增惡此故發起恚尋。漸復 歇薄發起害尋。於後覺知深生慚愧。大德
說曰。菩薩昔居菩提樹下。初夜魔女來相媚 亂。爾時菩薩暫起欲尋。中夜魔軍總來逼惱 菩薩。於彼暫起恚尋。漸復歇薄復起害尋。
須臾覺察即入慈定令魔兵眾摧敗墮落 如契經說。菩薩起此三惡尋已。便自了知此 能自害害他俱害。問云何菩薩所起欲尋恚 尋害尋能為三害。答雖無害用而依相說。
惡尋必有三害相故。復次惡尋起時自利事 遠故名自害。利他事遠故名害他。俱利事 遠故名俱害復次惡尋起時自利事壞故 名自害。利他事壞故名害他。俱利事壞故
名俱害。復次惡尋起時自利心息故名自 害。利他心息故名害他。俱利心息故名俱 害。復次惡尋起時於自相續取果與果故名 自害。令諸施主雖施四事而無大果故名
害他。即總此二名為俱害。復次惡尋起時於 自相續生自性愚。及所緣愚故名自害。令 他施主施無大果故名害他。即總此二名為
俱害。復次惡尋起時染自相續故名自害。 染他相續故名害他。即總此二名為俱害。 復次惡尋起時令自相續離賢聖樂故名自 害。亦令他離故名害他。即總此二名為俱
害。尊者世友說曰。惡尋起時令自相續離繫 果遠故名自害。令所化者離繫果遠故名 害他。即總此二名為俱害。尊者妙音說曰。惡
尋起時令自相續勝功德遠故名自害。令 所化者勝功德遠故名害他。即總此二名為 俱害。大德說曰。惡尋起時令一切智一切種 智不能速證故名自害。令所化者不疾得
益故名害他。即總此二名為俱害。脇尊者 曰。惡尋起時身心熱惱故名自害。失所化 益故名害他。即總此二名為俱害。尊者覺
天說曰。惡尋起時身心不適故名自害。天神 訶責故名害他。即總此二名為俱害。
[0228a22] 如契經說。佛告苾芻。我初成佛多起二尋。謂 安隱尋及遠離尋。問此二尋以何為自性。答 安隱尋以出離尋為自性。遠離尋以無恚害
尋為自性。有說翻此。復次安隱尋對治欲 尋。遠離尋對治恚害尋。有說翻此。復次安隱 尋無貪善根相應。遠離尋無瞋癡善根相應。
有說翻此。復次安隱尋對治貪相應尋。遠離 尋對治瞋癡相應尋。有說翻此。復次安隱尋 慈悲相應。遠離尋喜捨相應。有說翻此。復
次安隱尋苦集智相應。遠離尋滅道智相應。 有說翻此。復次安隱尋空及苦集無願三摩 地俱。遠離尋無相及道無願三摩地俱。有說
翻此。尊者妙音說曰。見流轉過失相應尋 名安隱尋。見還滅功德相應尋名遠離尋。 尊者覺天說曰。見還滅功德相應尋名安隱
尋。見流轉過失相應尋名遠離尋。大德說曰。 無邊利益意相應尋名安隱尋。無邊安樂意 相應尋名遠離尋。脇尊者曰。無邊安樂意相
應尋名安隱尋。無邊利益意相應尋名遠離 尋。尊者世友說曰。無邊憐慜意樂所起名 安隱尋。無邊調善意樂所起名遠離尋。問何
故初成佛已多分起此二尋。答由此二尋是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前行者及淨道故。復 次為對治昔在家時受欲樂故。初成佛已多 起遠離尋。為對治修苦行時無利苦故。初
成佛已起安隱尋。復次初成佛已慶自德 故多起安隱尋。欲度他故多起遠離尋 智多耶境多耶。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 為止他宗顯正義故。謂或有執。有緣
無智如譬喻者。彼作是說。若緣幻事健達 縛城及旋火輪鹿愛等智皆緣無境。為遮彼 執顯一切智皆緣有境。或復有執。有智不 緣境有境非智緣。為遮彼執顯一切智皆
能緣境。顯一切境皆智所緣。復次為顯外 道有顛倒故境智相違。及顯內道無顛倒 故境智相順。復次有說。智多非境以一境 上有多智故。今欲顯示境多非智由此因
緣故作斯論。智多耶境多耶。答境多非智。 所以者何。智亦境故。謂智唯攝一界一處 一蘊少分。境攝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有作
是說。智多非境。所以者何。如非想非非 想處下下品一剎那受。為欲界十智知。謂九 不同分界遍行隨眠相應品智。及善世俗智
知。為欲界十智知。乃至無所有處亦爾。為 非想非非想處十六智知。謂十一遍行隨眠 相應品智。及修所斷貪慢無明相應智無覆
無記善世俗智。如是總有九十六智并無漏 智九十七智知彼一受。餘受餘法如理應 知。是故當知智多非境。彼說非理。所以者 何。彼智相應俱有等法及智自性皆是境故
設智非境其境尚多況智亦境而境非多。問 若智亦境智境何別。答能知是智所知是境。 復次智唯非色無見無對有為相應有所依 有所緣有行相。境通色非色有見無見。有
對無對有為無為。相應不相應有所依無所依 有所緣無所緣。有行相無行相。復次智唯三 世三諦所攝。境通三世非世四諦所攝。此等 名為境與智別。
[0228c22] 智多耶識多耶。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 答為止他宗顯正義故。謂或有執。識智 二法展轉相應忍即智故。為遮彼執顯一
切智與識相應。非一切識與智相應。諸無 漏忍非智性故。或復有執。智唯無漏識 唯有漏。互不相應。為遮彼執顯識與智 俱通二種。有相應義。有餘師執。智即是
識分位差別故。智與識無相應義。為遮彼 執顯識與智體用各別。有相應義。由此因 緣故作斯論。智多耶識多耶。答識多非智。
所以者何。諸智皆識相應。非諸識皆智相應。 忍相應識非智相應故。問諸無漏忍何故非 智。答於所見境未重觀故。謂無始來於四
聖諦未以無漏真實慧見。今雖創見而未 重觀故。不名智。要同類慧於境重觀方成 智故。無一有情於一切法。無始時來非有 漏慧數數觀之。故有漏慧皆智所攝。復次忍
於聖諦推度忍可。未究竟故非智所攝。復 次忍與所斷疑得俱故非智所攝。設不與 俱而是彼類。有漏無間道非真對治故。雖 疑得俱而亦是智。由無漏忍非智所攝故
說識多。復次識攝七界一處一蘊。智唯一界 一處一蘊少分所攝是故智少。
[0229a15] 有漏行多耶無漏行多耶。乃至廣說。問何故 作此論。答為止他宗顯正理故。謂或有執 佛生身是無漏。如大眾部彼作是說。經言
如來生在世間長在世間。若行若住不為 世法之所染污。由此故知如來生身亦是無 漏。為遮彼執顯佛生身定是有漏。若佛生 身是無漏者。則於佛身無比女人不應起
愛。指鬘不應起瞋傲士不應起慢。隖盧頻 螺不應起癡。既緣起愛及瞋慢癡故佛生 身定非無漏。問若爾彼部所引契經當云何 釋。答彼依法身故作是說。經言如來生在
世間長在世間者依生身說。若行若住不 為世法之所染污者依法身說。故不相違 復次依不隨順故說不染。謂世八法隨順 世間。諸有情類亦隨順彼故說染污。世間八
法隨順如來。佛不順之故說不染。復次如 來生身雖是有漏而超八法故說不染。問 利等八法如來亦有何故言超。利謂哀慜勇 長者故一日受彼三億具衣。衰謂入彼大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