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mahāvibhāṣaśāstra (Apidamo Dapiposha Lun)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Scroll 6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六十 六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有情納息第三之四
[0340b22] 問前說聖道是沙門性有為無漏。及諸擇滅 是此果故名沙門果。無漏道力所證得者可 立此名。世俗道力所證得者如一來不還
果。云何名沙門果。答如無漏道離欲界染 若倍若全立果分齊。如是聖者以世俗道 離欲界染。若倍若全亦立一來及不還果。故
二亦得沙門果名。尊者僧伽筏蘇說曰。以世 俗道離欲染時亦修未來。諸無漏道所得 二果是彼果故。亦得建立沙門果名。彼不
應作是說。所以者何。未來聖道未有作用。 如何於彼此得果名。有餘師說。以世俗道 離欲染時無漏道得恒相續轉。所得二果是
彼果故。亦得建立沙門果名。彼不應作是 說。所以者何。得無斷結證斷作用。如何 於彼此得果名。復有說者。以世俗道得二
果者。金剛喻定現在前時。總證三界見修所 斷一味斷得。前所得斷是此果故名沙門果。 此定是真沙門性故。彼亦不應作如是說。
所以者何。得二果時未得此定。若得此定 失彼果名。如何彼二名沙門果。應作是說。 從多立名多是聖道所得果故。謂世俗道得
二果時。三界一切見所斷斷。皆是聖道力所 得故名沙門果。雖有欲界六品九品修所斷 斷非聖道得。然從多分亦得建立沙門果 名一無漏得總所得故。
[0340c18] 問如是所說四沙門果幾是假名。幾是實義。 答二是假名。謂一來不還果。二是實義。謂預 流阿羅漢果。問何故一來不還果名假名果。
預流阿羅漢果名實義果耶。答諸世俗道是 假名道。中間二果少彼所得。以多從少名 假名果。諸無漏道是實義道。初後二果全彼
所得。故初後果名實義果。復次中間二果有 漏無漏二道共得名假名果。假名即是共所 得義。如共有者名假名物。初後二果唯是無
漏道力所得名實義果。實義即是獨所得義。 如獨有者名實義物。復次中間二果世俗聖 道假設名言而證得故。名假名果。謂彼二道
在未來時假作義言。既同一事誓一所作一 應隨喜。初後二果唯聖道得。非由二道假 設名言而證得故。名實義果。有餘師說。假
名果者。謂初二果唯聲聞乘所證得故。實義 果者。謂後二果一切聲聞獨覺大覺皆證得 故。多是實義少是假名。評曰。彼不應作是
說。少多非表假實義故。此中前說於理為 善。所以者何。沙門果者。是沙門性力所引 得。唯無漏道是沙門性。成就彼者名真沙
門。故彼所得二果名實義沙門果。諸世俗道 非沙門性。成就彼者名假沙門。故彼所得 二果名假名沙門果。問道是有為有下中上 隨因力生可名為果。斷是無為無下中上
非因所生云何名果。答斷雖不生而是所 得加行證故亦名為果。謂瑜伽師住高山頂 或居靜室。節量飲食減省睡眠及資身具。 受持小七大七日法頂安定鎮行毱法杖。
從今日沒至明日出。發起殊勝勇猛精進。 展轉引生無漏聖道。由斯證得四沙門果。 時示導者讚慰彼言。善哉善哉。汝能精進 修正加行今得此果如務農者於六月中
修治畦壠耘 秋 稼穡後收子實積置場中。 舊務農者讚慰彼曰。善哉善哉。汝於六月 多設劬勞今得此果。故道與斷俱得果名。
如是所說四沙門果。問幾是靜慮果。答四是 靜慮及眷屬果。問幾是無色果。答一。謂阿羅 漢果。問幾是根本靜慮果。答二。謂不還果阿
羅漢果。問幾是靜慮近分果。答四謂初靜慮 近分非餘靜慮。中間如根本說。問幾是根本 無色果。答一。謂阿羅漢果。問幾是無色近分
果。答無。問幾是見道果。答三。謂除阿羅漢 果。問幾是修道果。答三。謂除預流果。問幾 是忍果。答三。謂除阿羅漢果。問幾是智果。
答三謂除預流果。問幾是法智果。答三。謂除 預流果。問幾是類智果。答一。謂阿羅漢果問 幾是法智品果。答三。謂除預流果。問幾是類
智品果。答四。問幾是世俗道果。答二。謂一來 果及不還果。問幾是無漏道果。答四。
[0341b10] 如契經說。摩揭陀主吠提呬子未生怨王。來 詣佛所到已頂禮世尊雙足退坐一面而 白佛言。為有現見沙門果不。佛言亦有。王
問云何。世尊告曰。我今問王。應隨意答。若 王給侍或諸僮僕不自在者。有時見王昇 高臺殿設五伎樂與諸眷屬歡娛嬉戲。彼
既見已作是念言。我亦是人如何不爾。然王 宿世多修福業。故於今生受斯勝報。我於 今者應修勝業亦當如王眾所欽羨。作是 念已便捨家法。剃除鬚髮被服袈裟。受持
三歸及清淨戒。於十業道能斷能修。王餘使 人於外見已。尋還啟白具陳上事。請王追 取如本驅策。王聞其言如所請不。王言不
也。若有此人我應往見禮敬供養。如彼本 時供事於我。我於今者而供事之盡其形 壽。施與衣服飲食醫藥房舍臥具。及諸資緣 令無匱乏。佛告王曰。如此之事豈非現見
沙門果耶。王白佛言。誠如聖教。問諸沙門 果實唯有四。何故此經復說第五。答真沙 門果實唯有四。此說現見沙門果者。但是
出家近士用果。問出家既非真沙門性。如何 說有沙門果耶。答出家雖非真沙門性。而 世假立沙門性名。故諸世間見出家者。便謂
我見如是沙門。是故出家近士用果。亦得 假立沙門果名。此現見名表非實義。師子吼 經復作是說。唯我法內有四沙門。謂初沙門
乃至第四。外道法內無真沙門及婆羅門。唯 有空號。於如是事處大眾中正師子吼都 無所畏。應知此中初沙門者謂諸預流。第二
沙門者謂諸一來。第三沙門者謂諸不還。第 四沙門者謂諸阿羅漢。脇尊者曰。應知此中 佛隨勝者於先而說初沙門者謂諸阿羅
漢。第二沙門者謂諸不還。第三沙門者謂諸 一來。第四沙門者謂諸預流善賢經中復作 是說。若此處有八支聖道當知是處有四
沙門。謂初沙門乃至第四。此中有說。趣四果 向名四沙門。初沙門者謂預流向。第二沙門 者謂一來向。第三沙門者謂不還向。第四沙
門者謂阿羅漢向。脇尊者曰。此契經中說四 種向及說四果。若此處有八支聖道者即 說四向。當知是處有四沙門者即說四果。 准陀經中亦作是說。沙門有四無有第五。
四沙門者。一勝道沙門。二示道沙門。三命道 沙門。四污道沙門。應知此中勝道沙門者。謂 佛世尊自能覺故。一切獨覺應知亦然。示道 沙門者。謂尊者舍利子。無等
[雨/隻] 故。大法將 故。常能隨佛轉法輪故。一切無學聲聞應知 亦爾。命道沙門者。謂尊者阿難陀。雖居學 位而同無學多聞聞持具淨戒禁。一切有學
應知亦然。污道沙門者。謂莫暍落迦苾芻憙 盜他財物等是。問如上所引三種經中所 說沙門有何差別。有作是說。師子吼經說 沙門者謂住四果。善賢經中說沙門者謂行
四向准陀經中說沙門者謂住四果及行諸 向。有餘師說。師子吼經說沙門者謂住四 果。善賢經中說沙門者謂行四向及住四 果。准陀經中說沙門者謂具足攝一切沙門。
或有說者。師子吼經及善賢經說沙門者謂 住四果准陀經中說沙門者。謂住果向一切 沙門。復有說者。師子吼經及善賢經說沙門
者謂學無學。准陀經中說沙門者。謂學無學 及非學非無學。有作是言。師子吼經及善賢 經說沙門者謂諸聖者。准陀經中說沙門者
謂諸聖者及諸異生。復有說言。師子吼經及 善賢經說沙門者謂持戒者。准陀經中說沙 門者謂持戒者及犯戒者。或復有說。此三經
中所說沙門義無差別。問前二經說有四沙 門。污道沙門豈四所攝。答亦四所攝。謂預流 向。然預流向有近有遠。近謂見道。遠謂此
前順決擇分順解脫分乃至正信而出家者。 如契經說。有四種預流支。謂親近善士。聽 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支因。向名義無
差別。問善賢經說。若此處有八支聖道當 知是處有四沙門。污道沙門豈此所攝。答亦 此所攝。以聖道支有實有假。實謂無漏正
見等八。假謂有漏正見等八。污道沙門亦得 成就有漏正見。故彼亦是初沙門攝。復有 說者。前二經說四種沙門即是第三。契經所
說勝道等四非預流等。故此三經所說無異。 問初經所說當云何通。唯我法內有四沙門。 佛於眾中正師子吼。世尊豈說唯我法內。
有毀犯戒而師子吼。答說亦無失。所以者 何。污道沙門雖復破戒而不破見。雖破加 行不破意樂。設有問言。汝犯戒惡為善為
不善。彼言不善。為應作為不應作。彼言不 應作。為有異熟為無異熟。彼言有異熟。為 得可愛果為得不可愛果。彼言得不可愛
果。為惡趣受為善趣受。彼言惡趣受。為自 身受。為他身受。彼言自身受。為是師過為 是教過為是自過。彼言非師過。亦非教過
是我之過。彼有如是有漏正見。信有因果。 不愚因果。如是正見。九十六種外道所無。 故佛眾中正師子吼。依彼而說亦無有過
如契經說。佛告苾芻。我實知見有三種人。 於諸有情多有所作其恩難報。假使盡形 以諸上妙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及餘資緣 而供養之。亦不能報。云何為三。一者有人
為他說法。令捨家法趣於非家。剃除鬚 髮被服袈裟。以正信心受持淨戒。二者有 人為他說法。令知集法皆是滅法。遠塵離 垢於諸法中生淨法眼。三者有人為他說
法。令盡諸漏證得無漏心慧解脫。於現 法中自能通達生已盡等具足而住。問勸 他令受近事律儀。是人亦名多有所作其 恩難報。此契經中何故不說。答應說而不
說者。當知此義有餘。復次出家律儀是因 是果故經偏說。謂此是近事律儀果。苾芻律 儀因故。復次勸出家者。即是勸人入於聖
法故經偏說。謂入聖法略有二種。一者世 俗。二者勝義。世俗者。謂捨離家法趣於非 家。剃除鬚髮被服袈裟。以正信心受持淨
戒。勝義者。謂從世第一法入苦法智忍。復 次勸出家者即是勸人脫庸賤事故經偏 說。謂在家者多為種種庸賤惡事之所逼切。 諸出家人解脫此故。復次勸出家者。即是
勸人解脫眾苦故經偏說。謂出家者解脫 現身諸苦惱事。由此展轉解脫一切生老病 死憂悲苦惱生死法故。復次勸出家者。即 是勸人受現法樂。由此展轉復得畢竟自
在安樂故經偏說。復次勸出家者。即是勸 人現佛出世故經偏說。現佛出世略有二 種。一者世俗。二者勝義。世俗者。謂捨離家 法趣於非家。剃除鬚髮被服袈裟。以正
信心受持淨戒。勝義者。謂於四聖諦得真 淨覺。初出家時。已現世俗佛出於世。既出 家已展轉修行。復現勝義佛出於世。復次
勸出家者。即是勸人學諸佛身故經偏說。 謂諸佛身略有二種。一者生身。二者法身。若 捨家法趣於非家。剃除鬚髮被服袈裟。
以正信心受持淨戒。當知即是學佛生身。 若能展轉修習正行。於四聖諦起真淨覺。 當知即是學佛法身。復次勸出家者。即是 勸人學諸佛行故經偏說。然諸佛行略有
二種。一者世俗。二者勝義。世俗者。謂捨離 家法趣於非家。剃除鬚髮被服袈裟。以正 信心受持淨戒。勝義者。謂於四聖諦能正
了知。初出家時已能隨學世俗佛行。既出家 已精進修行。復能隨學勝義佛行。復次勸出 家者。即是勸人入佛法海故經偏說。謂若
有人棄捨家法淨信出家。即名初入諸佛 法海。若盡諸漏證般涅槃。名究竟入諸佛 法海。復次勸出家者。即是勸人決定趣入 真解脫路故經偏說。如契經說。諸出家者。
於四聖諦定得如實智見現觀。復次勸出 家者。即是勸人決定當得三種律儀謂。別 解脫律儀。靜慮律儀。無漏律儀。故經偏說。復
次勸出家者。即是勸人決定當得三種善 蘊。謂戒蘊定蘊慧蘊。故經偏說。如三善蘊 如是三學三修三淨應知亦爾。復次勸出 家者。即是勸人決定當得三種正道謂見
道修道無學道故經偏說。如三正道三地亦 爾。復次勸出家者。即是勸人決定當得三 無漏根。謂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故經 偏說。復次勸出家者。即是勸人如應當得
三種菩提。謂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 故經偏說。復次勸出家者。即是勸人決定 當得三種牟尼。謂身牟尼語牟尼意牟尼 故經偏說。如三寂靜三清淨亦爾。復次勸
出家者。即是勸人身心遠離故經偏說。謂出 家時身便少事。身少事故心亦少事。由斯遠 離煩惱惡業。復次勸出家者即是勸人身心
離垢故經偏說。謂出家時身便清淨。身清淨 故心亦清淨。身心淨故煩惱業垢速得除滅。 復次勸出家者。即是勸人身心妙好故經偏
說。謂出家時身便妙好。身妙好故心亦妙好。 復次勸出家者。即是勸人身心端嚴故經 偏說。謂出家時身便端嚴。身端嚴故心亦端
嚴復次勸出家者。即是勸人決定當得究 竟寂靜即是涅槃故經偏說。復次勸出家 者。即是勸人得不共法故經偏說。謂出家 時威儀服飾所作事業。不與一切在家者
共。復次勸出家者。即是勸人棄煩惱業故 經偏說。謂出家時剃除鬚髮被服袈裟受 持淨戒。煩惱惡業皆漸捨離。出家形飾非彼
器故。如香潔人臭穢不住。復次勸出家者。 即是勸人作無盡業得無盡財。作無罪業 得無罪財。作無害業得無害財。作不共外 道業得不共外道財。作不共異生業。得不
共異生財。故經偏說。復次勸出家者。即是 勸人一向修學螺畫之行。謂盡壽修清白梵 行。諸在家者不能如是。故經偏說。問螺畫
之行其義云何。尊者世友作是說。昔此洲內 有二仙人。一名餉佉。二名履企。具足第 一軌則梵行。諸在家者皆不能及。勸人出
家即勸同彼。有作是說。如螺貝上彫畫文 像堅固難壞。風吹日曝及餘外緣卒難毀滅。 出家人行亦復如是。在家不能修如是行。
雖暫受持而尋毀壞。有餘師說。如螺貝上 彫畫文像清潔明了無諸垢穢。出家人行亦 復如是。在家不能修如是行。雖極受持 而猶雜穢。現見在家得不還果。雖離欲染
而處居家。受畜生數非生數物。所作事業 未甚清淨。況有在家得初二果與異生類 無有差別。出家之人雖破禁戒。猶勝在俗 受持戒者。故經偏說。勸人出家其恩難報。
復次勸出家者。即是勸人修尊貴業。所得 果報勝琰魔王輪王帝釋。故經偏說。勸人出 家其恩難報。勸人受持近事戒等。無如是 事故經不說。問何故此經唯說令得初後
二果其恩難報。不說令得中間二果。答 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復次此中 具攝四沙門果。所以者何。遠塵離垢於諸 法中生淨法眼者說前三果。謂諸具縛及
離欲界五品染已。入正性離生生淨法眼 得預流果。若離欲界六七品染已。入正性 離生生淨法眼得一來果。若離欲界乃至 無所有處染已。入正性離生生淨法眼得
不還果。令盡諸漏及得無漏。心慧解脫者 即是令得阿羅漢果。故此經中具攝四果。 復次此經說得初後二果即具說得四沙 門果。現始終故。始謂預流果。終者即是阿
羅漢果。如現始終如是初入已度加行究 竟應知亦爾。復次此經說得初後二果即 已說得中間二果謂得預流果者決定無 間得一來果。得阿羅漢果者決定次前得
不還果故。復次初後二果定由無漏道力所 得故偏說之。中間二果或是世俗道力所得 故此不說。如有漏無漏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