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vibhāṣāśāstra (Apitan Pi Po Sha Lun) 阿毘曇毘婆沙論
Scroll 2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二十三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譯
雜揵度思品第八上
[0167c22] 云何為思。云何為憶乃至廣說。如此章及解 章義。此中應說憂波提舍。問曰。何故作此 論。答曰。此二法所行相似。世人見多思者。言
是人多憶。世人見多憶者。言是人多思。今欲 說其體性亦說差別故。或有說。此二法是一。 所以者何。聲論者說。思之與憶。應是一字。 唯長一點
(此是天竺書法) 。為止如是意欲說差別。復 有說者。此是心之異名。如譬喻者說。思之與 憶。是心異名。更無別體。為止如是說者意。欲
說思之與憶是心數法各有別體故。而作此 論。云何為思。答曰。思數數思。乃至廣說。如 是等語。盡是說意業名。云何為憶。答曰。憶數
數憶。乃至廣說。如是等語。盡是說慧別名。 思憶有何差別。問曰。何故復作此論。答曰。此 二法相似故。雖說體性。亦應說差別。思憶有
何差別耶。答曰。如經本說。思者是業。憶者是 慧。復次所作相是思。所知解相是憶。復次以 思別業。以憶故別慧。總相別相。思之與憶。是 謂差別。
[0168a12] 問曰。憶若是慧者。慧有三種。謂聞思修。此三 體性。是何耶。答曰。從聞生者是聞慧。從思生 者是思慧。從修生者是修慧。復有說者。若受
持讀誦思惟觀察十二部經。是聞慧。依此聞 慧次生思慧。依此思慧。次生修慧。如依金鑛 生金依金生金剛。彼亦如是。評曰。不應作是
說。如是說者好。受持讀誦思惟觀察十二部 經。是生得慧。依生得慧生聞慧。依聞慧生思 慧。依思慧生修慧。如依種生牙依牙生莖
葉等。彼亦如是。問曰。此三慧有何差別。答 曰。聞慧一切時依名解義。所以者何。行者作 是念。和上所說有何義。修多羅毘尼阿毘曇
所說。有何義。是名聞慧。思慧者或時依名解 義。或時不依名解義。修慧者於一切時。不依 名解義。猶如三人於池水中洗浴。一不能浮。
二雖能不善。三善能。不能浮者。於一切時。手 攀池邊所有草木。然後乃浴。能浮而不善者。 於一切時。或攀池邊草木。或時不攀而浴。善
能浮者。於一切時。不攀草木。入中而浴。聞慧 如第一人浴。思慧如第二人浴。修慧如第三 人浴。復有說者。聞慧為三慧作因。思慧為思
慧作因。不為聞慧作因。以下故。不為修慧作 因。以界異故。修慧與修慧作因。不為聞慧作 因。以下故。不為思慧作因。以界異故。復有說
者。聞慧有三慧果。思慧唯有思慧果。修慧 唯有修慧果。復有說者。聞慧現在前唯聞 慧修。思慧現在前唯思慧修。此修是行修非
得修。性劣不及未來故。修慧現在前時。三慧 俱修。此是三慧體性。乃至廣說。
[0168b12] 已說體性。所以今當說。何故名聞思修耶。答 曰。從聞生故說聞。從思生故說思。從修生故 說修。
[0168b15] 界者聞慧在欲色界。思慧在欲界。修慧在色 無色界。問曰。欲界中何故無修慧。答曰。欲界 是不定界。非離欲地。非修地。若欲修時。便墮
思中。色界何故無思慧。答曰。色界是定地。修 地離欲地。欲思時便墮修中。復有說者。欲 界中。盡有三慧。問曰。何者是修慧。答曰。見
道邊等智空空三昧。無願無願三昧。無相無 相三昧。盡智邊所有善根是也。以少故不說。 色界有二種。謂聞修。無色界一種謂修。復有
說者。欲界有三種。色界有三種。無色界有二 種。謂思修。復有說者。欲界有三種。色界有三 種。無色界有三種。評曰。不應作是說。如初說
者好。地者聞慧在七地。思慧在欲界。修慧是 有漏在十地。無漏九地。依者聞慧依欲色界 身。思慧依欲界身。修慧依三界身。行者聞思
慧。行十六行。亦行餘行。修慧行十六行。亦行 餘行。問曰。若盡行十六行。亦行餘行。有何差 別。答曰。聞思慧自力不能未來得修。因他力
故。未來得修。修慧自力未來得修。緣者俱緣 一切法。念處者俱是四念處。智者聞思慧是 等智。修慧是十智。根者聞修慧與三根相應。
思慧與喜捨根相應。定者聞思慧不與定相 應。修慧與三定相應。亦不與定相應。世者是 三世法。緣三世者。是緣三世。亦緣非世。善不
善無記者。是善緣善。不善無記者。是緣三種。 三界繫者。聞慧是欲色界繫。思慧是欲界繫。 修慧是色無色界繫。亦是不繫。緣三界繫者。
盡緣三界繫。亦緣不繫。是學無學非學非無 學者。聞思慧是非學非無學。修慧是三種。緣 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盡緣三種。見道斷修
道斷不斷者。聞思慧是修道斷。修慧是修道 斷亦不斷。緣見道修道不斷者。盡緣三種。緣 自身他身非身法者。盡緣三種。緣名緣義者。
是緣名義。在意地。在六識身者。盡在意地。非 五識身。為是生得。為方便者。盡是方便。佛 有幾。聲聞辟支佛有幾。答曰。佛有三種。以
修慧為名。所以者何。如來自然成道。有力無 畏故。辟支佛亦有三種。以思慧為名。所以者 何。以內自思惟。自然成道故。聲聞亦有三種。
以聞慧為名。所以者何。從聞得生諸善功德 故。復有說者。此三慧。盡可言是聞慧。所以 者何。如說多聞能知法。乃至廣說。亦可言盡
是思慧。所以者何。如經本說。思者是業。憶者 是慧。亦可言盡是修慧。所以者何。如說云何 修法。答曰。有為善法。是世尊亦說三慧。所謂
言說究竟慧。禪定究竟慧出要究竟慧。聞慧 即是言說究竟慧。思慧即是禪定究竟慧。修 慧即是出要究竟慧。
[0169a05] 云何為覺。云何為觀。乃至廣說。問曰。何故作 此論。答曰。此二法所行相似。世人見多覺者。 言是人多觀。見多觀者。言是人多覺。今欲說
其體性亦說差別故。復次譬喻者。作如是說。 說覺觀是心之異名。為止如是說者意亦明 覺觀是心數法故。而作此論。
[0169a11] 云何為覺。答曰。心於緣貫徹。種種貫徹。乃至 廣說。如是等語。盡顯說覺相。云何為觀。答 曰。若心行緣。種種行緣。乃至廣說。如是等
說。盡顯說觀相。
[0169a15] 覺觀有何差別。問曰。何故復作此論。答曰。此 二法相似。雖說體性。亦應說差別。覺觀有何 差別耶。答曰。如經本說。麁心是覺。細心是
觀。若作是說。明覺觀是心。復有說者。若心麁 時是覺。心細時是觀。若作是說。明覺觀不在 一心中。復有說者。應作是說。心中麁者是覺。
細者是觀問曰。云何一心中。有麁細相違法 耶。答曰。以所作異故。可得麁所作是覺。細所 作是觀云何麁以猛利故。云何細不猛利故。
如以針刺身生受。覺所作亦爾。如以鳥翅根 刺身生受。觀所作亦爾。如一兩鹽和一兩水 置之口中。鹽生舌識則猛利。水生舌識則不
猛利。覺所作當知如鹽。觀所作當知如水。一 兩水。一兩苦酒。喻亦如是。法身經亦說。如天 雷時。聲有麁細。覺所作當知如麁聲。觀所作
當知如餘細聲。銅鈴銅器。出麁細聲。亦如是。 亦如鳥飛虛空。鼓其兩翼。當知如覺。踊身得 去。當知如觀。若作是說。明覺觀不在一心中。
此經所說。明覺觀在一心中。
[0169b05] 分別有三種。有自體分別。有憶念分別。有現 觀分別。自體分別者。謂覺是也。憶念分別者。 謂念是也。現觀分別者。謂慧是也。欲界五
識身。有一種分別。謂自體分別。雖有念不能 憶念。雖有慧不能了了現觀。意地有三種分 別。初禪地三識身有一種分別。謂自體分別。
雖有念不能憶念。雖有慧不能了了現觀。意 地不入定時。有三種分別。入定有二種分別。 除現觀分別。第二第三第四禪。不入定時。有
二種分別。除自體分別。入定有一種分別。謂 憶念分別。無現觀分別。以極定故。無色中不 入定心。有二種分別。除自體分別。若入定有 一種分別。謂憶念分別。
[0169b18] 云何為掉。云何為心亂。乃至廣說。問曰。何故 作此論。答曰。此二法相似。有人心掉。世人言 是人心亂。有人心亂。世人言是人心掉。或謂
此二法是一。今欲決定說其體性亦欲說差 別故。而作此論。
[0169b23] 云何為掉。答曰。心不休息。不寂靜。乃至廣 說。如是等語。盡說掉相。云何心亂。答曰。心 觀不住。乃至廣說。如是等語。盡說心亂相。
或有說者。染污三昧是心亂。復有說者。染污 三昧所不攝餘相應法名心亂。評曰。不應作 是說。如前說者好。
[0169b29] 問曰。掉與心亂有何差別。何故復作此論。答 曰。此二法相似。雖說體性。亦應說差別。掉與 心亂。有何差別。答曰。不休息相是掉。心不住
一緣是心亂。復有說者。發動定心是掉。令心 馳散於外是心亂。外者謂色聲香味觸。掉能 發動定心。如泉水初出心亂令心馳散色聲
等。如水流遍池中。如人坐床。一人來挽臂使 起。一人驅馳令行。掉發動定心。如挽臂使起。 心亂令心馳散色等緣中。如驅馳令行。若掉
是心亂耶。若心亂是掉耶。乃至廣作四句。掉 非心亂者。若心數數行一緣中是也。心亂非 掉者。若心行多緣中。不數數行是也。掉亦是
心亂者。若心行多緣中。亦數數行是也。非掉 非心亂者。心行一緣。非數數行是也。尊者佛 陀提婆說曰。若心是亂。彼亦是掉。或有掉非
心散。心行一緣。亦數數行。猶如有人。行一 道中。而常馳走。彼亦如是。問曰。三摩提即心 亂耶。答曰。染污三摩提是心亂。如先所說。有
十大地受乃至慧。有十煩惱大地。謂不信懈 怠亂念心亂無明惡慧不正作觀邪解脫掉放 逸。此十大地。十煩惱大地。名有二十。體有
十五。所以者何。如受想思觸欲。此名有五。體 亦有五。如不信懈怠無明掉放逸。此名有五。 體亦有五。如作觀解脫念定慧。若不染污是
大地。若染污是煩惱大地。是以名有十體有 五。是故十大地。十煩惱大地。名有二十。體有 十五。復有說者。名有二十。體有十六。所以者
何。心亂體異。定體亦異故。若是大地。是煩惱 大地耶。若是煩惱大地。是大地耶。乃至廣作 四句。是大地非煩惱大地者。受想思觸欲是
也。是煩惱大地非大地者。不信懈怠無明掉 放逸是也。是大地亦是煩惱大地者。作觀解 脫念定慧是也。作觀即是耶作觀。解脫即是
耶解脫。念即是亂念。定即是心亂。慧即是 惡慧。非大地非煩惱大地者。除上爾所事。若 作是說。體有十六者。是大地非煩惱大地有
六。受想思觸欲定是。煩惱大地非大地有六。 謂不信懈怠心亂無明掉放逸是。大地亦是 煩惱大地者。作觀解脫念慧。若不染污是大
地。若染污是煩惱大地。非大地非煩惱大地 者。除上爾所事。評曰。不應作是說。如前說者 好。有十小煩惱大地。謂忿嫌覆恨慳嫉誑諂
憍害。有十善大地。謂信猗進慚愧不貪不恚 不放逸不害捨。有五不善大地。謂無明睡掉 無慚無愧。有三隱沒無記大地。謂無明睡掉。
有十不隱沒無記大地。謂受乃至慧。大地一 切心中可得。煩惱大地。一切染污心中可得。 小煩惱大地。非一切染污心中可得。所以者
何。所作各異故。若有一則無二。此是修道所 斷意地欲界心中可得。是故說小不說大。善 大地。一切善心中可得。不善大地。一切不善
心中可得。隱沒無記大地。一切隱沒無記心 中可得。不隱沒無記大地。一切不隱沒無記 心中可得。
[0170a25] 有定緣一緣是散亂。緣一緣非散亂。行一行 是散亂。行一行非散亂。緣一緣行一行是散 亂。緣一緣行一行非散亂。緣多緣是散亂。緣
多緣非散亂。行多行是散亂。行多行非散亂。 緣多緣行多行是散亂。緣多緣行多行非散 亂。緣一緣是散亂者。如一比丘。緣是法。不淨
思惟。於緣中未善習。若作青想。若作赤汁 想。若作爛想。若作脹想。若作己噉想。若作血 塗想。若作散想。若骨想。若瑣想。若骨瑣想。
作如是觀時。其心散亂。不作一緣。不作一識。 前定已失。後定不進。是名定一緣是散亂。
[0170b07] 緣一緣非散亂者。如一比丘。緣是法。不淨思 惟。於緣善習。若作青想。若赤汁想。乃至作 骨瑣想。作如是觀時。心不散亂。作一緣。作一
識。前定不失。能進後定。乃至廣說。
[0170b11] 行一行是散亂行者。如一比丘。行無常行。於 此行不善修習。復觀無常。復觀須臾。復觀前 後不相似。復觀前後壞滅。作如是觀時。其心
散亂。前定已失。後定不進。乃至廣說。
[0170b15] 行一行非散亂者。如一比丘。行無常行。於此 行。善修習。復觀無常。乃至觀於壞滅。作如是 觀時。心不散亂。前定不失。能進後定。乃至廣
說。
[0170b19] 緣一緣行一行是散亂者。如一比丘。觀身是 無常。於此觀不善修習。復觀此身是無常。乃 至觀身是壞滅。作是觀時。其心散亂。前定已
失。後定不進。乃至廣說。
[0170b23] 緣一緣行一行非散亂者。如一比丘。觀此身 無常。於此觀善修習。復觀此身無常。乃至觀 身壞滅。作是觀時。心不散亂。不失前定。能
進後定。乃至廣說。
[0170b27] 緣多緣是散亂者。如一比丘。觀身是無常。於 此觀不善修習。復觀於受。觀心觀法。乃至失 於前定。不進後定。乃至廣說。
[0170c01] 緣多緣非散亂緣者。如一比丘。觀身是無 常。於此觀善修習。復觀受心法。乃至不失前 定。能進後定。乃至廣說。行多行是散亂者。如
一比丘。觀無常行。於此觀不善修習。復觀苦 空無我行。乃至失於前定。不進後定。乃至 廣說。
[0170c07] 行多行非散亂者。如一比丘。觀身是無常。於 此觀善修習。復觀苦空無我行。乃至不失前 定。能進後定。乃至廣說。緣多緣行多行是散
亂者。如一比丘。觀身是無常。於此觀不善修 習。復觀受是苦。觀心是空。觀法是無我。作是 觀時。其心散亂。失於前定。不進後定。乃至廣 說。
[0170c14] 緣多緣行多行非散亂者。如一比丘。觀身是 無常。於此觀善修習。復觀受是苦。觀心是空。 觀法是無我。作是觀時。心不散亂。不失前定。
能進後定乃至廣說。
[0170c18] 云何無明。云何不智。乃至廣說。問曰。何故作 此論。答曰。不解不了是無明。不智相是不 智。或謂此二法是一。欲決定說其體相。亦欲
說差別故。而作此論。
[0170c22] 云何無明。答曰。如經本說。不知三界是也。若 作是說。則不攝緣滅道無明使。應作是說。三 界中無知是也。則攝緣滅道無明使。云何不
智。答曰。無巧便慧是也。問曰。何故問少答 多耶。所以者何。不智是染污。無巧便慧是 染污不染污。何以知之。如業揵度說。諸意惡
行。盡是無巧便意業耶。答言。諸意惡行。盡是 無巧便意業。頗有無巧便意業非意惡行耶。 答言。有隱沒無記意業。不隱沒無記無巧便
意業是也。答言。此文應如是說。云何不智。 答言。染污慧。應作是說。而不說者。有何意 耶。答曰。當知此義有餘。云何無巧便不智。
答曰。染污者。是非不染污。復有說者。無巧便 二種。一者假名。二者真實。業揵度說。於假 名。此唯說真實。如是汝語。無巧便慧。是不
智耶。此說是定言。不定他言。不應說過。答 曰。如是。於意云何。汝意有如是欲如是說。諸 知故妄語。盡是失念。不知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