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bhāṣāśāstra (Bing Po Sha Lun) 鞞婆沙論
Scroll 1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鞞婆沙論卷第十一阿羅漢尸陀槃尼撰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澄譯
四等處第三十四
[0491a26] 四無量等慈悲喜護。問曰。何以故次禪說無 量等。答曰。從禪生故次說等禪。有餘功德次 說無量等。問曰。無量等有何性。答曰。慈悲護
無貪性取彼共有法相應法。欲界色界有五 陰性。喜根性取彼共有法相應法。欲界色界 五陰性。問曰。若喜是喜根性者。彼婆須蜜施
設云何通彼問。慈云何。答言。慈及慈相應痛 想行識。云何痛與痛相應耶。答曰。彼說應爾。 慈云何。答曰。慈及慈相應想行識應當爾。若
不爾者當有意。答曰。彼總說五陰性。四無量 等雖痛不與痛相應。但彼想行識相應。此是 無量等性。己種相身所有自然。說性已當說
行。何以故說無量。無量等有何義。答曰。除戲 故說無量等。問曰。若除戲說無量等者。彼四 無量等有二戲用。何等除戲。答曰。慈悲除見
戲。謂眾生多行見。彼多有恚喜護除愛戲。是 故除戲說無量等。或曰。除放逸故說無量等。 或曰。聖遊戲故說無量等。如豪貴者多種種
樂戲。如是聖遊戲無量等。是謂聖遊戲故說 無量等。界者欲界繫亦色界繫。地者七地。欲 界依未來禪中間根本四禪。依者依欲界行
者慈樂行悲苦行喜悅行護捨行。緣者或有 說欲界無量等緣初禪。初禪地緣二禪。二禪 地緣三禪。三禪地緣四禪。更有說者已地緣
如是說者一切緣欲界。一切緣眾生。一切總 緣。緣欲界者。或五陰眾生緣。或二陰眾生 緣。若己心住者。五陰眾生緣若不己心住者
二陰眾生緣。意止者四意止。智者性非智與 等智相應。定者非與定相應。痛者總三痛相 應。樂根喜根護根。問曰。當言過去耶。當言未
來耶。當言現在耶。答曰。當言過去當言未來 當言現在。問曰。當言過去緣耶。當言未來緣 耶。當言現在緣耶。答曰。當言是過去緣。當
言是未來緣。當言是現在緣。問曰。當言己意 緣耶。當言他意緣耶。答曰。當言他意緣。問 曰。當言名緣耶。當言義緣耶。答曰。當言是名
緣。當言是義緣。問曰。無量等如說行亦爾耶。 為說異行異耶。有一說者。無量等者如說行 亦爾。前行慈。是故世尊前說慈悲喜護亦爾。
更有說者。無量等者說亦異行亦異。問曰。何 以故說亦異行亦異。答曰。或有但行慈等不 行餘等。問曰。何以故。答曰。無有等漸漸正
受。無有順正受。亦非逆正受。亦非超正受。如 無量等解脫。除入一切入亦爾。問曰。何等人 能行無量等。答曰。人有二種。一者求惡。二者
求功德。求惡者彼終不能行無量等。謂彼至 於阿羅漢所亦求惡。何 所 犯何所失何所過。 常誦習持謂求功德者。彼能行無量等。謂彼
至於斷善根所求功德。問曰。斷善根者無功 德何所求。答曰。彼斷善根者。端正極妙形見 本宿行。見已便作是念。本宿行為極妙。如是
受極妙果。是謂求惡者不能行無量等。求功 德者能行無量等。問曰。行無量等時作何方 便。答曰。此慈前從親起行。一切眾生立三品。
親品怨家品中人品。彼親品復立三品軟中 上。上親品者父母尊師。彼前上親品樂開解 欲令彼樂。然此心極惡難御難制難持。於親
極妙意中不住。彼精進勤不捨還攝意。於上 親品開解欲令彼樂。如人以豆投錐。數數投 不住。彼精勤不捨。要投令住。如是彼精勤不
捨還攝意。於上親品樂開解欲令彼樂。於上 親品開解已。中親及軟親開解。然後中品人 及濡怨家開解。然後中然後增上怨家品開
解欲令彼樂。如一切眾生平等如稱無欺。樂 開解如上親品。如是至增上怨家品。如是慈 成就。如慈悲喜亦爾。護因中品行。問曰。護何
以故因中品行。答曰。當捨親品者憎愛。捨怨 家者憎恚。是故前中品開解。此是眾生然後 捨怨家。問曰。何以故前捨怨家。答曰。恚易除
非愛。然後捨上親。如一切眾生平等如稱無 欺。捨一切眾生已。如中品如是至上親品。如 是護等成就。說曰。前行慈。問曰。何以故前行
慈。答曰。彼前求欲饒益眾生。慈者是饒益相。 已饒益眾生。彼作是念。當除不饒益事。悲者 除不饒益相。饒益眾生已除不饒益事。彼作
是念。令眾生喜。謂眾生喜已然後捨眾生。更 有說者前行悲。問曰。何以故前行悲。答曰。前 欲令眾生除不饒益事。悲者除不饒益事。已
除不饒益事便欲饒益慈者饒益相。如以除 眾生不饒益事饒益。彼作是念。令眾生喜 然後捨眾生。更有說者。此二無量等各各相
懷悲及喜。若前行悲要當次行喜。問曰。何以 故次悲要行喜。答曰。如悲令心憂。彼生喜已 除憂。若前行喜要次行悲。問曰。何以故喜次
要行悲。答曰。如生喜心調然後起悲攝受。問 曰。謂欲令眾生樂慈。正受用何樂令眾生樂 開解。有一說者。謂自受樂飲食樂衣被床
座樂。以如此樂令一切眾生樂開解。問曰。如 汝說一切眾生不應樂開解。一切眾生無有 此樂。更有說者。三禪地增上樂眾生樂開解。
問曰。如汝說謂不得三禪。彼不能令眾生樂 開解。更有說者。三禪地宿命智憶已眾生樂 開解。問曰。作如是說。謂三禪地不得宿命智。
彼不能令眾生開解。更有說者。謂眾生樂是 彼緣從彼行慈。問曰。作如是說。非一切眾生 受如此樂。更有說者。有眾生樂根現在前。是
彼緣從彼行慈。問曰。作如是說。非一切眾生 樂根現在前。亦非一切眾生如是成就樂根。 尊者婆須蜜說曰。謂眾生樂慈正受。彼定行
所緣以何樂令眾生樂開解。答曰。謂彼自受 安樂。若飲食樂及衣被床臥樂。是彼緣從彼 行慈。問曰。此定不應一切眾生緣。亦不一
切眾生受如此樂。重說曰。三禪地增上樂眾 生樂開解。問曰。此定不應一切眾生緣。亦不 一切眾生得三禪地樂。重說曰。三禪地宿命
智憶已眾生樂開解。問曰。此定不應一切眾 生緣。亦不一切眾生得三禪地宿命智。重說 曰。謂眾生樂是彼緣從彼行慈。問曰。此定不
應一切眾生緣。亦非一切眾生樂。重說曰。有 眾生樂根現在前。是彼緣從彼行慈。問曰。此 定不應一切眾生緣。亦非一切眾生樂根現
在前。尊者曇摩多羅說曰。諸尊見諸眾生。樂 想與慈愍俱有饒益心。愍念眾生平等行如 曾見彼行者入城村乞食。見無錢財者。及無
床臥裸形惡垢弊衣手足。剖裂頭髮蓬亂手 執瓦器。到家家乞下聲軟語從他。乞索當施 貧窮當惠。困厄當給孤。獨復見象眾馬眾車
眾步眾。金冠莊飾光曜照目。著妙衣持蓋。隨 從擊鼓吹貝作五倡伎。如彼天子。見此二 已。食後還至本處。舉衣鉢洗足。或坐繩木床。
身柔軟意柔軟。坐已以彼苦者安處樂中。令 彼苦者亦如此樂。是故說諸尊見眾生。樂想 與慈愍俱有饒益心。愍念眾生平等行如曾
所見。問曰。謂欲令眾生樂慈正受。彼眾生不 得樂彼定當言顛倒耶。當言不顛倒耶。答曰。 當言不顛倒。欲饒益故。或曰。當言不顛倒。以
妙意故。或曰。當言不顛倒。愍眾生故。尊者婆 須蜜說曰。當言不顛倒。有眾生樂根現在前。 是彼緣從彼行慈。重說曰。當言不顛倒。有眾
生樂。是彼緣從彼行慈。重說曰。當言不顛倒。 壞恚故。尊者曇摩多羅說曰。諸尊不由彼行 慈故。眾生得樂。但從彼行除恚。問曰。顛倒
行亦除恚。答曰。謂正行除恚非是顛倒謂以 餘行除恚是不善。或曰。謂彼如是意開解欲 令眾生苦者。應有顛倒。但彼如是意開解欲
令眾生得樂。而彼眾生不得樂。彼有何過。或 曰。謂彼入善心饒益一切眾生故。是非顛倒。 說曰。此說三思惟。一自相思惟。二總相思惟。
三得解思惟。自相思惟者。如色相思惟。色至 識相思惟識是謂自相思惟。總相思惟者。如 十六聖行是謂總相思惟。得解思惟者。如此
無量等解脫。除入一切入。此三思惟中說無 量等意解思惟非餘。問曰。無量等為遍緣一 切眾生耶。為有方齊限耶。若遍緣一切眾生
者。云何不得眾生海邊。若有方齊限者。此 契經云何通。彼四無量等滿一切世間成就 遊。作此論已。有一說者無量等遍。緣一切眾
生。問曰。云何不得眾生海邊。答曰。設得一切 眾生海邊當有何咎。佛契經說。四生卵生胎 生濕生化生除此已更無眾生。如是得眾生
海邊但總相非自相。更有說者。無量等方有 齊限。問曰。此契經云何通。彼四無量等滿 一切世間成就遊。答曰。此眾生說方為名。更
有說者。佛遍緣一切眾生聲聞辟支佛方有 齊限。更有說者。佛辟支佛遍緣一切眾。聲 聞方有齊限。更有說者。佛辟支佛聲聞得度
無極遍緣一切眾生。餘聲聞方有齊限如是 說者。無量等者。是得解思惟。若佛遍緣一切 眾生者。辟支佛聲聞亦爾。若佛方齊限者。
辟支佛聲聞亦爾。問曰。如無量等遍緣一切 眾生。何以故。說意與慈俱滿東方已成就遊。 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一切諸方。意與慈俱滿
諸方已成就遊。答曰。此契經應當爾。意與慈 俱滿東方。眾生已成就遊。如是南方西方北 方一切諸方。意與慈俱滿。眾生已成就遊。此
應當爾。若不爾者當何意。答曰。此眾生說以 方為名。問曰。頗不發初禪地無量等。能發二 禪地無量等耶。有一說者。不可不發初禪地
無量等能發二禪地無量等。問曰。何以故不 可不發初禪地無量等能發二禪地無量等 耶。答曰。謂初禪地無量等。二禪地無量等依
方便門。是故不可不發初禪地無量等能發 二禪地等。更有說者。可得不發初禪地無量 等能發二禪地無量等。如聖道可得。初禪地
不發能發二禪地。何況無量等得解思惟。問 曰。無量等一地不可得各各次第現在前。餘 地各各次第能現在前耶。為不耶。有一說者
曰。無量等地亦不可各各次第現在前。要從 彼一地相似善根現在前。謂次第無量等現 在前。無量等現在前已。有如此行慈樂行悲
苦行喜悅行護捨行。問曰。初禪地無量等 上。速發二禪地無量等耶。於二禪地無量等 上。速發初禪地無量等耶。答曰。二禪地無
量等上速發初禪地無量。非初禪地無量等 上速發二禪地無量等。如學梵書已速學佉 樓書。非學佉樓速學梵書。如是二禪地無量
等上。速發初禪地無量等。彼定揵度說。云 何思惟慈正受。答曰。眾生樂。云何思惟悲正 受。答曰。眾生苦。云何思惟喜正受。答曰。悅
眾生。云何思惟護正受。答曰。舍是眾生。 問曰。此云何說正受。答曰。前正受已正受 為名。此中證答如前說。如世尊契經說。謂
須涅多羅弟子為梵天人上故說法時。不具 一切戒行。彼或生四天王中。或生三十三天 中。或生炎天。或生兜術天。或生化自在天。或
生他化自在天。謂須涅多羅弟子為梵天上 說法時。具一切戒行。彼思惟四梵遊處。於欲 除欲已多遊行故梵天中。問曰。如此所說須
涅多羅勝非釋迦文。何以故。謂須涅多羅弟 子具一切戒行彼生梵天中。謂不具一切戒 行。彼生欲界六天中。謂釋迦文弟子具一切
戒行。彼生善處及滅盡涅槃界。謂不具一切 戒行。彼生地獄餓鬼畜生中。答曰。此不然。何 故應當從契經索次第何因何緣。佛契經說。
須涅多羅以無量等。是戒謂為梵天上說法。 謂須涅多羅弟子為梵天上說法時。求等能 行具足等。彼生梵天中。謂須涅多羅為弟子
梵天上故說法時。求無量等不能具足行無 量等。彼行增上善根生欲界六天中。復次 爾時一切眾生各有妙行。謂不行無量等。彼
生欲界六天中。何況求無量等不能。發無量 等。云何彼增上善根不生欲界六天中耶。是 謂此中說不是犯戒及破戒。釋迦文學二百
五十禁。是戒為無餘涅槃故說法。謂釋迦文 弟子不犯戒不破戒。便生善處亦入無為涅 槃。謂釋迦文弟子犯戒越戒不具足戒。生地
獄餓鬼畜生中。生人惡趣中。是謂契經次 第。於是須涅多羅作是念。我不應爾與弟子 俱生一處一趣。我寧可增益思惟慈。增益思
惟慈已。當生光音天中。於是須涅多羅後時 增益思惟慈。增益思惟慈已。生光音天中。問 曰。如已成菩薩除諸疾患。何以故自行二禪
發於等。為弟子說初禪。答曰。須涅多羅觀 弟子根本齊限故。或曰。二禪地無量等。無 佛法時不可得發。唯有已成菩薩能發。餘一
切不能。或曰。須涅多羅菩薩作是念。此梵 志長夜欲得梵天。常願梵天究竟梵天。彼作 是念。令我等生梵天上近大梵天。須涅菩薩
常欲滿他願故。隨所欲而為說法。問曰。如三 四禪無量等極妙。何以故說二禪地無量等 妙。答曰。彼弟子無量等故。說二禪地無量等
妙。或曰。為初禪地無量等故。說二禪地無量 等妙。或曰。須涅菩薩作是念。彼三禪四禪地 無量等。無佛時不可得尊者瞿沙亦爾說。若
上地可得無量等者須涅多羅不應說我寧可 增益思惟無量等生光音天。此非凡夫地。但 佛威神故。令弟子能彼現在前。問曰。何以故
說梵遊行處。答曰。初梵可得及一切具。依未 來已雖初可得。但非是一切具。上地雖一切 可得。但非是初。此初禪中亦初可得。亦一切
具。是故說梵遊行處。或曰。能除非梵故。曰梵 遊行處。非梵者欲界結。彼能除是謂除非梵 遊行處。或曰。謂思惟大梵已得梵天王故。曰
梵遊行處。或曰以梵音說。故曰梵遊行處。或 曰。梵者。謂如來彼說分別施設顯示。故曰梵 遊行處。問曰。無量等及梵遊行處何差別。有
一說者。無有差別。無量等有四。慈悲喜護。梵 遊行處亦四。慈悲喜護。是故無差別。或曰。謂 初禪可得。彼是梵遊行處。上地可得。彼是無
量等。或曰。除非梵故名梵遊行處除。戲故名 無量等。或曰。除非梵故名梵遊行處。除放逸 故名為無量等。或曰。三地可依。未來初禪中
禪是名為梵遊行處。七地可得。欲界未來禪 中禪根本四禪。名為無量等梵遊行處。無量 等是謂差別。如世尊契經說諸比丘。我自知
七歲思惟慈心。七成敗不來至此世。世成敗 時我生光音天中。世不成敗生餘空靜梵宮。 彼為梵天餘處千反作他化自在天子。三十
六為釋提桓因。無量百千作轉輪聖王。說曰。 此中七夏月名七歲。說者菩薩極好時多諸 善根。地無沙石生諸金銀。在中國為人王。彼
國極熱。離城不遠有山林。謂至夏月彼城中 人往詣山林。彼菩薩留人守城已。出城亦詣 山林。彼人夏四月各各作務。菩薩別至高顯
處。發無量等。發無量等已。夏四月遊行無量 等。過夏四月已。謂人出林中已還入城。菩薩 出林已亦還入城。彼時菩薩極設大會施與
作福欲得食者與食。渴者與飲。裸者與衣。施 與屋舍床臥燈明。亦持戒說者菩薩六往反 山林七反。或有說者。菩薩命終已生光音天。
或有說者。成敗時彼命終生光音天。是故此 中七夏月名七歲。問曰。若說無量等果生梵 天上及光音天中。此應當爾。謂無量等色界
果色界法。若說無量等果生他化自在天子 釋提桓因及轉輪聖王此色界善根。彼欲界 不受報。何以說無量等果生他化自在天子
及釋提桓因轉輪聖王。答曰。菩薩於三地發 無量等。欲界初禪二禪。欲界無量等果生他 化自在天子釋提桓因及轉輪聖王。初禪地無
量等果生大梵。二禪地無量等果生光音天。 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