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ṃyuktābhidharmahṛdaya śāstra 雜阿毘曇心論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一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譯
序品第一
古昔諸大師 於諸甚深法
多聞見聖跡 已說一切義
精勤方便求 未曾得異分
阿毘曇心論 多聞者已說
或有極總略 或復廣無量
如是種種說 不順修多羅
光顯善隨順 唯此論為最
無依虛空論 智者尚不了
極略難解知 極廣令智退
我今處中說 廣說義莊嚴
[0869c18] (廣說梵音云毘婆沙以毘婆沙中義莊嚴處中之說諸師釋法勝阿毘曇心義廣略不同法勝所釋最為略也優婆扇多
有八千偈釋又有一師萬二千偈釋此二論名為廣也和修槃頭以六千偈釋法宏遠玄曠無所執著於三藏者為無依 虛空論也) 。
敬禮尊法勝 所說我頂受
我達摩多羅 說彼未曾說
弟子咸勸請 毘曇毘婆沙
專精思惟義 賢眾所應學
正要易解了 離惱濟群生
[0869c26] 復次為顯現清淨煩惱對治。依阿毘曇毘婆 沙所應故。大德法勝及我達摩多羅。共莊嚴 雜阿毘曇心。離諸廣略說真實義。問且置真
實義。云何名阿毘曇。云何名毘婆沙。答於牟 尼所說等諦第一義諦甚深義味。宣暢顯說 真實性義。名阿毘曇。又能顯現修多羅義。如
燈照明。是惠根性若取自相則覺法。是阿毘 曇若取眾具是五陰性。名者諸論中勝。趣向 解脫是名阿毘曇。
[0870a06] 復次毘婆沙者。於牟尼所說性真實義。問答 分別究暢真要。隨順契經開悅眾心。所謂性 相名字地依行緣念智根定世善。及界學。見
諦斷義。緣方便得亦離欲得。何處初起攝相 應因緣果有果等。無量諸法種種義。生說種 種類種種說。是名毘婆沙論。如佛世尊略說
二智法智比智。毘婆沙說無量分別。所謂彼 法智者。是無漏惠性。是智相。名者初知法 故。是名法智。在六地依欲界十六行境界四 諦四念處智即智相三根三三昧相應
(三根者喜樂捨也三 三昧謂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觀) 。墮三世緣三世及離世。是善 緣三種 (謂善不善無記) 。是不繫緣欲界及不繫。是學無
學緣三種 (謂學無學非學非無學也) 。是不斷緣三種 (謂見諦斷修道斷不斷也) 。 名緣及義緣方便得離欲得欲界起法界法。
入行陰所攝。意界法界意識界相應。三因自 性三因所生四緣。自性四緣所生。是初生無 漏依果及功用果。俱生者唯功用果。有果者
三果。謂前二及解脫果。不說增上果。如是 一切法應當知。問已知久遠緣起根本阿毘 曇毘婆沙說彼對治。何故說真實義。答為知
真實義故。若不分別諸論難可了知。以不知 故實智不生。實智不生故不知真實。不知真 實故不見煩惱諸行過惡。以不見過故墮於
惡趣。與彼相違則生天解脫。問已說所以 說。當說真實義。答是論於諸論中最為殊勝。 具足顯示一切境界。於阿毘曇論增廣智惠。
五濁世增。時命智慧念皆悉損減。觀察是等 於廣大論聞持恐怖。為利自他略說真實三 時善說。哀愍外道邪論諸師。遠慕前勝正論
法主及諸聖眾。普於是中生大敬信。開發眾 生佛法僧念故。顯示三寶真實功德。方造論 端故說是偈。
雜阿毘曇心論界品第一
頂禮前最勝 離惱安教尊
所說悉具足 羅漢見真諦
[0870b12] 頂禮者。起善心轉愛果舉體敬禮也。前者先 也。何者為先謂最勝也。示供養處故。最勝 有何義。伏諸煩惱故名最勝。如偈所說。憂波
伽當知。如我等諸佛悉已離諸漏。是故名最 勝。離惱者。煩惱諸纏燒其身心。世尊曠劫 悉安眾生。熾然永盡故名離惱。安樂說故當知
離惱。是故次說安教。安者謂安隱也。教謂言 說。教有所安故曰安教。略說自安安他。離 惱者自安也。安教者安他也。不顛倒故故知
安教。是故次說所說悉具足。說者言說也。即 是安教。具足者。辯正深妙顯現決斷。說不顛 倒到真實義。不違二諦故曰具足。是故禮彼
名供養法。阿羅漢者。到究竟處法相滿足。 是故次說阿羅漢。真實福田應彼供養故名 阿羅漢。此一向說無學。說無學已次說學見
真實。真實者。四聖諦不顛倒。謂已學八忍八 智見彼真諦故名見真實。雖住見道未周四 諦必當見故亦名見真實。問何故敬禮。答。
牟尼尊悉知 法聚二種相
亦為他顯現 我今說少分
[0870c03] 牟尼者。身口意滿故曰牟尼。悉者。凡一切智 所說修多羅毘尼阿毘曇流布至今。知者。知 見覺義也。法者持也。持自性故名法。法有積
聚故名法聚。彼善法善法聚。不善無記法亦 如是。二者數名。相者相貌也。問云何二相。 答自相及共相。自相者不共。即此非餘。如礙
相是色。如是比。共相者共。此及餘。如色無 常。如是比。問若礙相是色自相者亦是共相。 觀四陰故是自相。觀十種色故是共相。如是
自相即共相觀故。二種自相共相則為不成。 答一自故。礙者是色相故。名色自相眾色差 別故說十種。汝言觀故自相共相不成者不
然。何以故。不壞故。如父子。如果種。如苦集 諦。如聽制。若觀自相則非共相。若觀共相則 非自相。如一人亦名父亦名子。以父故名子。
以子故名父。若觀父則不觀子。若觀子則不 觀父。若言不成者不然。何以故。已成故。是為 父子義成。若善若惡正見邪見於中廣說起
無間業。若無父義亦無無父邪見及有父正 見。此若無者淨穢亦無。淨穢無者解脫亦無。 若無無間業者亦無因果。因果無者一切法
亦無。莫言非過。是故父子義成不可已成更 成。若已成更成此則無窮。是故自相共相義 成。問佛所知法一切當說耶。答不也。問何所
說。答亦為他顯現。我今說少分。顯現者開示 義也。他者受化人也。若義饒益隨順梵行。如 申恕林契經說。於彼為他說法中我今說少
分。如來所知深廣無量。如舍利弗等尚不能 盡說。況復餘人。問世尊說何法。答有漏無漏 如是一切。
一切有漏行 離我樂常淨
不見有漏故 計我等妄受
[0871a06] 此諸有漏行。不自在故離我。三苦成故離樂。 緣力故離常。煩惱處故離淨。問何等是有漏 行。答諸煩惱所生五陰。問若有漏行離我樂
常淨者。云何眾生而於中受。答不見有漏故 計我等妄受眾生於有漏行不知相已便受我 樂常淨。作業所覆故不知非我。威儀所覆故
不知是苦。相似相續覆故不知非常。薄皮覆 故不知不淨。如是不知故受我樂常淨。問何 相為有漏行。答。
若增諸煩惱 是聖說有漏
以彼漏名故 惠者說煩惱
[0871a17] 若依若緣增長身見等諸煩惱。如使品說。彼 諸行從漏生故。生漏故。漏處故。是說有漏 法。無漏緣不增長。軟中上者不然。增依故
非不增。增依不增緣。問何故。答。
以彼漏名故 惠者說煩惱
[0871a22] 煩惱者說名漏。一切入處常漏故。心漏連注 故。是故增煩惱諸行當知是有漏。問彼更有 名耶。答。
亦名為煩惱 受陰及與諍
煩受諍起故 是諸賢聖說
[0871a27] 即此有漏行。名為煩惱受陰諍。何以故。煩受 諍起故是諸聖賢說。身見等諸煩惱惱眾生 故名煩惱。受自身故名受。擾亂心故名諍。諍
有三種。煩惱諍。陰諍。鬪諍。煩惱諍者。百八 煩惱。陰諍者死。鬪諍者。各各相違。當知此 中說煩惱諍。身見等諸煩惱生諸有漏行。從
煩惱生故說煩惱。從受生故說受陰。從諍生 故說諍。已說受陰相。陰相今當說。
若行離煩惱 亦解脫諸漏
此及前受陰 是陰聖所說
[0871b08] 若行離身見等諸煩惱及諸漏故。當知是無 漏行。此諸無漏行及前說受陰。是名為陰 相。陰受陰差別者。轉不轉合是陰。轉者是
受陰。問何者是。答。
所謂色受陰 想行及與識
是五陰次第 麁細隨順說
[0871b14] 是五陰謂色陰受想行識陰。云何色陰。一切 諸色過去未來現在。如是廣說。彼起已滅 是說過去。未起未滅是說未來。已起未滅是
說現在。在自身名為內。在他身及非眾生數 名為外。復次內外義如入處說。麁者名有對。 細者名無對。若言不成是則不然。觀故觀故
不成者不然。若觀麁則非細。染污名惡色。不 染污名好色。過去未來名為遠。現在名為近。 遠義四種。如行品說。彼一切一向略說。色陰
此名略非事略。如色陰。受想行識亦如是。於 中差別者。自身受名為內。他身受名為外。內 緣外緣方便力起境界力起。麁者五識身。細
者意地。染污不染污界地亦如是。乃至識陰 亦如是。行是行陰。外者眾生非眾生數當知。 問色乃至識有何相。答礙相是色相。隨覺是
受相。順知是想相。造作是行相。分別是識 相。彼過去色雖不礙曾礙故。當來色雖未礙 當礙故。極微一一雖不礙眾微集則礙。無作
雖不礙以作色是礙故彼亦礙。如樹動影亦 動。如色陰過去未來。餘四陰亦如是。問何故 前說色陰乃至識陰。答是五陰次第麁細隨
順說。彼五陰中色陰最麁。五識依故。六識境 界故。是故前說。受陰雖非色行麁故如色說 如我首足等痛受隨轉如是乃至識陰最細
是故後說。復次從不可知本際已來。男為女 色女為男色。染著處故。是故前說。樂受貪故 起色欲。想顛倒故起樂受貪。煩惱故起想顛
倒。依意故起煩惱。復次二種色觀故入佛法 中為甘露門。謂不淨觀及安般念。彼不淨觀 者觀造色。安般念者觀四大。是故前觀色
陰。觀色已見受過。見受過已想不顛倒。想 不顛倒已煩惱不行。煩惱不行已心則堪忍。 此則順說五陰。今當逆說。淨穢之生以心為
本。故前觀識陰。觀識已煩惱薄。煩惱薄已 起法想。起法想已則貪受不生。貪受不生故 觀察色。是故先說色陰乃至識陰。問云何分 別說色陰。答。
十種謂色入 及無作假色
是分別色陰 牟尼之所說
[0871c24] 十種謂色入者。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無 作假色者。如業品說。是諸色一一說色陰。
所名為識陰 此即是意入
於十八界中 亦復說七種
[0871c28] 謂識陰即是意入。十八界中說七心界。
餘則有三陰 無作三無為
是則說法入 亦復說法界
[0872a02] 餘三陰者。受陰想陰行陰。無作三無為者。 虛空數滅非數滅。此七法說法入亦說法界。 問以何等故受想別立陰。餘心法立一行陰。 答。
輪轉於生死 當知二諍根
是故別受想 建立二種陰
[0872a08] 二事故眾生輪轉生死。謂樂受貪及顛倒想。 樂受貪故行愛。倒想計著故行見。二諍根者。 習欲愛貪欲縛從受生。見欲縛從想生。受修
諸禪想修無色。復次心法或根或非根。根法 是受非根法是想。是故隨義說。問五陰一切 是行。何故說一行陰。答。
五陰雖是行 而一受行名
有為法多故 說行陰非餘
[0872a16] 以行陰中有相應不相應等有為行多。相應 者思願等。不相應者謂得等。問一切悉是行 陰。何故契經說一思為行陰非餘。答勝故增
上故前故。作相是行相。彼思是作性。若有 餘陰悉入五陰中。今當如實說。
廣說諸法陰 其數有八萬
戒等及餘陰 悉是五陰攝
[0872a23] 八萬法陰皆色陰攝。以佛說語性故。有說。 名性者行陰攝。餘戒等五陰。彼戒陰色陰攝。 定惠解脫解脫知見陰皆行陰攝。若有餘陰
名悉入五陰中。問齊何當言法陰。答。
法陰謂經論 如是一一說
及諸對治行 悉名法陰數
[0872a29] 有說。一一經論名為法陰。如是經論數有六 千。復有說。一一陰處是法陰處。又說。陰處界 處等為法陰數。如是說者謂眾生有八萬行。
是故世尊隨彼所行為說對治。悉是法陰數。 問前說十種謂色入。亦無作假色是名色陰。 何等為入。答。
所謂眼耳鼻 舌身及與意
色聲香味觸 餘則說法入
[0872b08] 彼眼入者。眼識所依。四大所造淨色。不可見 有對。耳鼻舌身亦如是。差別者。隨識所依。 意入者。是心意識。名義業世施設。彼名等所
作差別應當知。名者。名為心。名為意。名為 識。義者。集起是心義。思量是意義。別知是 識義。業者。遠知是心前知是意。續生是識。世
者。過去世是意。當來世是心。現在世是識。施 設者。界施設心。入施設意。陰施設識。復次貪 恚癡等分別則無量境界。定心名不亂。此相
違染污心名為亂。懈怠相應心名為下。精進 相應心名為舉。少習淨心及染污心名為少。 多習淨心名為多。少根易得少對治少隨轉。
諸染污心名為小。此相違善心名為大。於彼 得修習修不修習。如是染污心名不修。此相 違善心名為修。自性解脫及在解脫。於彼染
污心名不解脫。此相違善心名解脫。或有心 自性解脫非在解脫。或有心在解脫非自性 解脫。或有心自性解脫。亦在解脫或有心非
自性解脫亦非在解脫。自性解脫非在解脫 者。是學無漏心。在解脫非自性解脫者。是 無學有漏心。自性解脫亦在解脫者。是無學
無漏心。非自性解脫亦非在解脫者。是學有 漏心及凡夫心。色入者三種。謂色處俱。色者 青黃赤白。如是廣說。處者身作色。俱者如造
畫等。聲入者三種。謂因受四大聲。因不受四 大聲。因俱聲。因受四大者。謂咽喉脣舌因緣 發聲。因不受四大者。謂風鈴樹等因緣發聲。
因俱聲者。謂擊鼓吹貝因緣發聲。彼聲一 一有二種。謂可意不可意。香入者三種。謂好 香惡香非好惡香。味入者六種。謂辛酸甜苦
醎淡。問若嘗味時。別味者為舌識。先覺為 身識耶。答若先覺冷暖則先身識後舌識。若 先別辛等味者則先舌識後身識。觸入者十
一種。謂四大及七種造色。七種造色。謂澁 滑輕重冷暖飢渴。澁者麁強。滑者細軟。輕 者不可稱重者淳厚。冷者求暖。飢者欲食。渴
者欲飲。問何大增故澁滑乃至飢渴。答或有 說無偏增者。彼業報先得澁。四大果乃至飢 渴。復有說。水火增故滑。地風增故澁。地水
增故重。風火增故輕。水風增故冷。風增故 飢。火增故渴。問幾觸能起身識。答有說。從澁 至渴一一能起。又說。五觸能起四大與澁。如
是乃至飢渴。復有說者。十一種起身識等。是 身識境界故無過。有二種自相。事自相及入 處自相。事自相者等境界。入處自相者自相
境界故。此十一種。二種欲界繫。飢及渴非色 界繫。九種欲界色界繫。色界衣雖不可稱。餘 亦可稱亦可積聚。雖無冷暖之患。而有長養
調適。飢渴者。或說依果以飲。食能斷故。阿 毘曇者說。報色不可斷已更續。罽賓者說。 飢渴是善不善報障故不可知。食消已還復
可知。是故富者飢渴是善報。貧者飢渴是不 善報。法入者。四種無作色。如業品說。心法 如行品說。心不相應行如雜品說。無為此品
後當說。內入中眼入境界麁故前說。外入中 色入自性麁故前說。苦樂所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