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ṃyuktābhidharmahṛdaya śāstra 雜阿毘曇心論
Scroll 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七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譯
定品第七
[0923c27] 已說智。定今當說。
智依於諸定 安不動而轉
是故當思定 勤求見真實
[0924a01] 決定義名智。彼善心正性相續名定。建立義 名依。依有二種。共起及次第緣。彼二說名依。 依定而立故說依諸定智有八種。四法智四
比智。安不動者。不動搖故說不動。轉者取緣 義。如燈依淨油炷離風處光焰甚明。如是智 依諸定離於亂風則不動而轉。是故者說因
緣也。定者智所依後當說。思者知見義。勤 求者求欲時也。真實者不顛倒。謂四真諦。見 者謂無間等。是說真實見。以不離定而起實 智故。問有幾種三昧。答。
決定說四禪 及與無色定
是中一一說 味淨及無漏
[0924a13] 決定說四禪及與無色定者。謂決定智者。略 說八種。三昧攝一切三昧。謂世尊知差別三 昧正受。一切聲聞緣覺不知其名。如修多羅
廣說。是中一一說味淨及無漏者。一一三昧 說三種。味淨無漏。
善有漏是淨 無漏離熾然
味則愛相應 最上無無漏
[0924a20] 善有漏是淨者。若善有漏當知是淨。問善有 漏有垢云何說淨耶。答煩惱相違故。煩惱不 雜故。引導無漏故。無漏離熾然者。離煩惱
熾然當知是無漏。彼雖永離煩惱。第一義淨 當知為差別故立名。味則愛相應者。若愛相 應定者當知是味相應。問何故愛相應說禪。
非餘煩惱耶。答相似故。一向勳著緣是三昧。 餘煩惱無有著緣如彼愛者。復次已說愛當 知已說餘煩惱。是煩惱足故。最上無無漏者。
彼總說故言一一三種。當知第一有唯二種 無無漏。不捷疾故。有二邊謂欲界及第一有。 聖道離二邊名為中道。離二有根本亦如是。
若味相應著者名味正受。若不味著者名淨 正受。若無漏思惟五陰無常等行。當知是無 漏正受。問淨有幾種。答。
淨者有四分 退分及住分
勝進決定分 隨順諸功德
[0924b08] 退分者順煩惱。住分者順自地。勝分者順上 地。決定分者順聖道。復次退分者若住彼則 退。住分者若住彼不進亦不退。勝分者若住
彼能勝進。決定分者。若住彼則能次第超昇 離生。復次退分者為煩惱所陵所雜。從禪 次第煩惱現在前。煩惱次第禪現在前。住分
者彼能厭下地麁等行。受自地寂靜等行。勝 分者能厭自地過。受上地功德。決定分者暖 頂忍世間第一法。如禪無色亦如是。唯除暖 等功德。問禪何等性。答。
五支有覺觀 亦復有三受
種種及四心 是說為初禪
[0924b20] 五支者五支所成。分義是支義。如車有眾 分。眾具義是支義。如王有將士。支者若異若 即。若異者。如毘陀六支
(四毘陀經一者億力毘陀二者阿他毘陀三者耶 訓毘陀四者三摩毘陀毘陀者智也有六支所成一學二欲三想四辭五記六緣歷也) 。比丘五勝 支
(比丘五勝支所成一信二不諂三不病四精進五智) 。若即者如十六支散八 支聖道。彼支者。謂覺觀喜樂一心正受時。先 麁心法作想名為覺。麁心法相續隨轉名為
觀。正受時心悅名為喜。身心離惡故快樂名 為樂。是猗息樂非受樂。於緣心心法不散名 一心。有覺有觀者。初禪有覺有觀。問已說五
支。何故別說有覺有觀耶。答支者謂善。穢污 亦有覺觀故別說。亦復有三受者。彼有三受。 謂三識身有樂根。意地有喜根。四識身有捨
根。種種者。謂梵天有種種身。有勝有劣。以 覺觀力生故。有尊長眷屬處。及四心者。彼有 四心。眼識耳識身識意識。是說為初禪者。此
諸法說初禪。勝一切煩惱故。正觀一切境界 故說禪。
第二有四支 種種及二受
第三說五支 此禪亦二受
[0924c11] 第二有四支者。內淨喜樂一心。種種者。彼 無種種身。覺觀非分故。有種種心。謂根本有 喜根。喜息已眷屬捨根現在前。捨息已復入
喜根。及二受者謂喜根及捨根。此諸法說第 二禪。第三說五支者。謂念正知樂行捨 (行捨此行 如常行等行也此是行捨非根捨也) 一心。念者。於緣不忘記。正知
者。止舉捨時分別知。樂者。於緣隨順受。行 捨者。樂著樂故不受餘求。一心者。於緣不 散。此禪亦二受者。彼亦二受。樂根及捨根。此 諸法說第三禪。
離息入息出 第四有四枝
枝者謂說善 隨事如先說
[0924c23] 離息入息出第四有四枝者。第四禪無入息 出息。彼正受身毛孔合四大極密故。四支者。 不苦不樂行捨淨念一心。不苦不樂者。已離
苦樂故。行捨者。不求餘事故。淨念者。護善根 故念。離八上煩惱故淨。八上煩惱者。謂四根 覺觀出入息離內外亂故。亂義擇品當廣說。
一心者。於緣心不散。問初禪二禪何故不立 正智耶。答喜及覺觀亂故不立支種。以是 故亦不立念。又不立行捨。猗樂與行捨相違 故 (樂動捨沈靜)
。問第三禪何故不立不苦不樂耶。 答隨順無明品故。明無明相違。以是義故第 四禪不立正智。問味相應等三種禪悉成就 支耶。答支者唯說善。當知善禪與支相應非
穢污。問穢污無何等。答初禪無。離生喜樂煩 惱相應故。第二禪無。內淨煩惱濁亂故。第 三禪無。念及正知煩惱樂所迷故。第四禪無。
淨念及行捨煩惱相違故。復次初禪二禪無。 猗樂一向善故。三禪四禪亦無。行捨隨事如 先說者。若事彼禪先已說。餘禪復說者非未
曾事增益。如初禪二禪說喜樂。當知此二枝 非四。如是一切地。問此禪支有幾。答。
禪支名十八 事則有十一
無色無有支 禪眷屬亦然
[0925a17] 禪支名十八者。禪支名有十八。初禪有五支。 第三禪亦爾。第二禪四支。第四禪亦爾。支 前已說。事則有十一者。初禪五支名五。事亦
五。第二增內淨。第三增行捨念樂正智。第 四增不苦不樂。初禪支非二禪支作四句。初 禪支非二禪支者謂覺觀。第二非初者。謂內
淨。亦初亦第二者。謂喜樂一心。非初非第二 者。除上說。如是乃至第四禪展轉說。無色無 有支禪眷屬亦然者。四無色及禪眷屬不立
支。以苦行故。支所攝禪是樂行。是故說彼地 為苦道。若彼立支者。應一切地名樂道。
有覺亦有觀 是說未來禪
禪中間有觀 明智之所說
[0925b01] 有覺亦有觀是說未來禪者。未至依有覺有 觀。未至者。是初禪眷屬。禪中間有觀明智之 所說者。禪中間有觀而無覺。修行者轉寂靜
故。問何故初禪二禪立中間依非上地耶。答 彼昇降可得故。初禪有覺有觀第二禪無。 彼中間有觀無覺故別立依。上地無此昇降 故不立。
未來或二種 謂離味相應
禪中間三種 亦俱說一受
[0925b10] 未來或二種謂離味相應者。有說。禪未來二 種性。淨及無漏。非味相應。彼雖有連鎖縛 (以愛
力令未來禪受梵天生生死相連由初禪愛瑣除此則二取此則三) 。彼無正受愛。不除 受生愛無過如是說者有味相應。禪中間三
種者。禪中間有三種性味相應淨無漏亦有味 相應如餘地。亦俱說一受者。未來及中間俱 有一受謂捨受。未來者有畏故無樂受。近欲
界故。修行者有畏故樂受不起。事未究竟故。 修行者向離欲而未得故樂受不起。憂隨生 故。欲界縛有餘故。如人被縛有解有餘猶生
疑畏不起樂受。彼亦如是。寂靜劣故。如未來 禪中間亦如是。隨其義說已說地。所起功德 今當說。
三摩提與通 無量一切處
勝處及諸智 背捨於中起
[0925b25] 彼三摩提者。三三摩提。空無願 (無願應言無實) 無相。 彼善心平正故說三摩提。彼空者二種。謂有
漏無漏。若有漏者一切法緣。無漏者有漏緣。 此復九種。謂內空外空內外空有為空無為 空有為無為空無事空第一義空空空。內空
者。謂內入空作無我思惟。外空內外空有為 空無為空有為無為空亦如是。無事空者。謂 無彼彼物。第一義空者。謂眼起時無所從來。
滅時無所至。如是比說。空空者。謂有漏空於 無漏空作空空思惟。無願亦二種。謂有漏無 漏。俱二種緣。隨其義說。彼復五種。謂內等
三種及有為無願無願無願。有為無願者。 於有為法以有漏無漏無願。作無常等行思 惟。餘如空說。無相者。無相有二種。謂有漏
無漏。彼復四種。謂於內入數滅以有漏無漏 作滅止妙出無相思惟如是外及內外無相亦 無相。無相三摩提修多羅品當廣說。重三昧
雜品當廣說。通者六通智品已說。問若修神 通作證道 (證者顯現義也謂不失所作則所作顯也) 。彼成神通時為 起耶不起耶。答若解脫是無記者。彼則起
(出定名為起。若解脫是無記者。則出三昧也。若是善即三昧也) 。若善者不起無量者。
二無量無恚 最後說無貪
第三說喜根 謂彼欲界依
[0925c19] 二無量無恚者。謂慈及悲。是無恚善根性。瞋 恚對治故。是處恚者以慈對治。非處恚者以 悲對治。復次為捨眾生命起恚以慈對治。為
楚罰眾生起恚以悲對治。是故求功德者。能 起無量非求過惡。彼乃至斷善根所亦求功 德。謂見本淨業。求過惡者。乃至阿羅漢所亦
求過惡。謂見本不淨業。最後說無貪者。捨無 量是無貪善根性。謂無貪非欲愛瞋恚對治 者不然。何以故。不絕無恚故。問捨是貪欲
對治。不淨觀亦貪欲對治。何貪以捨對治。何 貪以不淨觀對治耶。答色貪以不淨觀對治。 婬貪以捨對治。第三說喜根者。喜無量是喜
根性。隨生法是五陰性。相者。以安饒益是慈 相。除不安是悲相。隨喜是喜相。任放是捨相。 謂彼欲界依者 (依者身也) 。欲界現在前非餘。何以
故。樂饒益轉故。謂見欲界眾生苦。欲令得樂 饒益。以除苦故。色無色界無苦。復次瞋恚對 治故。慈無量者瞋恚過對治。如所說慈修習
多修習除瞋恚。悲除害。喜除不樂。捨除欲愛 瞋恚。色無色界無此諸過。又欲界有三方。除 欝單越。問無量正受何等思惟。答。
樂苦喜眾生 眾生無餘想
隨其所應轉 無量眾生緣
[0926a13] 於彼眾生欲令得樂。如是思惟入慈正受。於 苦眾生歎言苦哉欲令脫苦。如是思惟入悲 正受。欣彼眾生如是思惟入喜正受。惟彼眾
生無有餘想。如是思惟入捨正受。問慈力不 能令苦眾生得樂。何故非顛倒耶。答善故。安 希望所起故。正思惟相應故。瞋恚相違故。眾
生緣者。緣欲界眾生。如所說若思惟滿一方 成就住者。此說器及器中。以是義故當知無 量是有漏眾生緣故。周遍總緣一切眾生。謂
四生離此更無有餘眾生。離欲得方便得離 欲得者離欲時得後方便現在前。問云何方 便。答慈者從親起。謂欲起慈心時於一切眾
生立為三品。謂親怨中。親復分別下中上品。 先於上親品起真實希望。謂父母及餘尊重 者。謂彼久習惡希望故饒益心不至。還復攝
心作饒益想。如是上親乃至上怨得平等住。 是名成就慈心正受。悲喜亦如是。捨從中品 起。如是廣說。名者。緣無量眾生故說無量。
勝處說有八 前三色背捨
及八一切處 無貪善根性
[0926b04] 此諸善根當知無貪性。貪對治故。是有漏意 解思惟故。問此非無貪善根性。何以故說觀 說想故。如契經說。內色想外觀色。如是廣說。
觀者是慧。是故勝處是慧性 (阿毘曇解脫處云勝知勝見見即慧 也) 。背捨亦說色觀。色是初背捨。是故前三背 捨是慧性。如是一切處說地普一想。是故一
切處是想性。而說無貪性者不然。答此諸善 根無貪性。慧想增故。彼說見及想如宿命念 及勝色想。是故無過。如曾滅處隨念智念增
故。言彼憶念曾所更無量事。彼亦是智。如 勝色想是慧性。以想增故說勝色想。復次想 近故說是故說。想無過無貪慧想不相離。一 依一行一緣一果一依果
(依果此依亦是津膩義也津膩果凡三種一從遍因 生二從自分因生三從報因餘勢生謂殺生得短壽也) 。是故說一。當知說餘。
云何知無貪性。貪對治故。此善根當知貪對 治。若是無癡性者。應說癡對治慧。雖一切煩 惱對治。癡最近故非貪。若一切處是想自
性者。非煩惱對治。不決定故。是故當知此 善根是無貪性。
若說彼眷屬 是則五陰性
此說三方依 境界欲界色
[0926b25] 若說彼眷屬是則五陰性者。當知此諸善根 及眷屬是五陰性。此說三方依者。此諸善根 於三方身起。除欝單越。亦非餘。何以故。此諸
善根貪欲對治故。非色無色界有貪欲。欝單 越雖有貪欲。慧力劣故是故不能起此善根。 欲界諸天雖有貪欲。以著樂故亦不能起此
諸善根。境界欲界色者。此諸善根緣欲界色。 初二背捨前四勝處。作青瘀等行於色入處 轉。不淨行轉故。餘者淨行轉。是故得為身念
處。問何故彼修行者於緣受淨相耶。答為試 不淨故。為成不成耶。觀不淨者懈怠心生。欲 令攝持故。又欲自觀知所堪能。作是念。以不
淨觀不起煩惱未足為奇。淨觀不起乃為奇 特。又現善根有所堪能故。
背捨中最後 心不相應行
是說二界依 先從欲界起
[0926c12] 背捨中最後心不相應行者。想受滅背捨是 心不相應行性。問一切心心法滅何故說想 受滅耶。答以此二力故令修行者於二界極
生疲勞。受力故於禪疲勞。想力故於無色疲 勞。受想義如陰中說。是說二界依者。欲界色 界身現在前非無色。何以故。非心故。欲色
界有色。是故彼心心法滅。命根依色轉。無色 中無色。若彼正受時。心心法滅命根應斷。無 所依故。應死非正受是事不然。先從欲界起
者。滅盡正受先從欲界起。於彼退生色界。復 離彼欲而現在前。問何故色無色界得初起 禪無色非滅盡正受耶。答禪以三事故起。謂
因力業力法方便力。因力者。謂彼於禪曾已 近起。業力者。謂已作受業長養 (有四法受業已作而長養) 法 方便力者。如劫成敗時。無色界二事起。因力
及業力。無法方便力。以彼無成敗故。滅盡正 受從說力起。說者欲界。謂佛及波羅蜜聲聞 說。是故彼欲界身能初起非餘。欲界一入正
受不過七日。揣食身故。若過者出則融消。色 界一入正受時經劫住。
餘則四陰性 說彼三界依
或無色境界 及以無漏緣
[0927a05] 餘則四陰性者。餘功德謂四背捨二。一切處 四陰性除色陰。彼無色故。說彼三界依者。此 功德三界現在前。空處背捨空處一切處。初
從欲色界起 (為捨色故修空故初從色處起也) 。或無色境界及以 無漏緣者。空處一切處空處地四陰緣。識處 一切處識處地四陰緣。空處背捨緣四無色。
及彼因。彼滅一切比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