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kośaśastra (Apidamo Jushe Lun) 阿毘達磨俱舍論
Scroll 1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分別業品第四之六
[0093a20] 於前所辯三重障中。說五無間為業障體。 五無間業其體是何。頌曰。
此五無間中 四身一語業
三殺一誑語 一殺生加行
[0093a24] 論曰。五無間中四是身業。一是語業。三是殺 生。一虛誑語根本業道。一是殺生業道加行。 以如來身不可害故。破僧無間是虛誑語。
既是虛誑語何緣名破僧。因受果名。或能破 故。若爾僧破其體是何。能所破人誰所成 就。頌曰。
僧破不和合 心不相應行
無覆無記性 所破僧所成
[0093b03] 論曰。僧破體是不和合性。無覆無記心不相 應行蘊所攝。豈成無間。如是僧破因誑 語生。故說破僧是無間果。非能破者成此
僧破。但是所破僧眾所成。此能破人何所 成就。破僧異熟何處幾時。頌曰。
能破者唯成 此虛誑語罪
無間一劫熟 隨罪增苦增
[0093b10] 論曰。能破僧人成破僧罪。此破僧罪誑語為 性。即僧破俱生語表無表業。此必無間大地 獄中經一中劫受極重苦。餘逆不必生於
無間。若作多逆罪皆於次生熟如何多逆 同感一生。隨彼罪增苦還增劇。謂由多逆 感地獄中大柔軟身多猛苦具。受二三四五 倍重苦。誰於何處能破於誰。破在何時。經
幾時破。頌曰。
苾芻見淨行 破異處愚夫
忍異師道時 名破不經宿
[0093b20] 論曰。能破僧者要大苾芻。必非在家苾芻尼 等。唯見行者非愛行人。住淨行人非犯戒 者。以犯戒者言無威故。要異處破。非對大
師。以諸如來不可輕逼。言詞威肅對必無 能。唯破異生非破聖者。以諸聖者證法 性故。有說。得忍亦不可破。為含二義說 愚夫言。要所破僧忍師異佛。忍異佛說有
餘聖道。應說僧破在如是時。此夜必和不 經宿住。如是名曰破法輪僧。能障聖道輪 壞僧和合故。何洲人幾破法輪僧。破羯 磨僧何洲人幾。頌曰。
贍部洲九等 方破法輪僧
唯破羯磨僧 通三洲八等
[0093c04] 論曰。唯贍部洲人。少至九。或復過此能破 法輪。非於餘洲。以無佛故。有世尊處方 有異師。要八苾芻分為二眾。以為所破。能
破第九。故眾極少猶須九人。等言為明過 此無限。唯破羯磨通在三洲。極少八人。多 亦無限。通三洲者。有聖教故。要一界中 僧分二部。別作羯磨故須八人。過此無
遮故亦言等。於何時分無破法輪。頌曰。
初後皰雙前 佛滅未結界
於如是六位 無破法輪僧
[0093c14] 論曰。初謂世尊轉法輪未久。後謂善逝將般 涅槃時。此二時中僧一味故。於正戒見皰 未起時。要二皰生方可破故。未立止觀第
一雙時。法爾由彼速還合故。佛滅後時無 真大師為敵對故。未結界時無一界中分 二部故。於此六位無破法輪。非破法輪諸 佛皆有。必依宿業有此事故。且止傍論
應辯逆緣。頌曰。
棄壞恩德田 轉形亦成逆
母謂因彼血 誤等無或有
打心出佛血 害後無學無
[0093c25] 論曰。何緣害母等成無間非餘。由棄恩田 壞德田故。謂害父母是棄恩田。如何有 恩。身生本故。如何棄彼。謂捨彼恩。德田謂
餘阿羅漢等。具諸勝德及能生故。壞德所 依故成逆罪。父母形轉殺成逆耶。逆罪亦 成。依止一故。由如是義故。有問。言頗有 令男離命根。非父阿羅漢而為無間罪觸
不。曰有。謂母轉形。頗有令女離命根非 母阿羅漢而為無間罪觸不。曰有。謂父轉 形。設有女人羯剌藍墮。餘女收取置產門 中生子。殺何成害母逆。因彼血者身生本
故。諸有所作應諮後母。能飲能養能長成 故。若於父母起殺加行。誤殺餘人無無間 罪。於非父母起殺加行。誤殺父母亦不 成逆。如子執杖擊父 身
蚊。母隱在床 謂餘而殺。若一加行害母及餘二無表生。 表唯逆罪。以無間業勢力強故。尊者妙音說 有二表。表是積集極微成故。若害阿羅漢
無阿羅漢想。於彼依止起定殺心。無簡別 故亦成逆罪。若有害父父是阿羅漢得一 逆罪。以依止一故。若爾喻說當云何通。佛 告始欠持。汝已造二逆。所謂害父殺阿
羅漢。彼顯一逆由二緣成。或以二門訶責 彼罪。若於佛所惡心出血。一切皆得無間 罪耶。要以殺心方成逆罪。打心出血無間 則無。若殺加行時彼非阿羅漢將死方得
阿羅漢果。能殺彼者有逆罪耶。無。於無學 身無殺加行故。若造無間加行不可轉。 為有離染及得聖果耶。頌曰。
造逆定加行 無離染得果
[0094a26] 論曰。無間加行若必定成中間決無離染得 果。餘惡業道加行中間。若聖道生業道不起。 依止與彼定相違故。於諸惡行無間業中何
罪最重。於諸妙行世善業中何最大果。頌 曰。
破僧虛誑語 於罪中最大
感第一有思 世善中大果
[0094b04] 論曰。雖了法非法。為欲破僧而起虛誑語 顛倒顯示。此無間中為最大罪。由此傷毀 佛法身故。障世生天解脫道故。謂僧已破
乃至未合。一切世間入聖得果離染盡漏 皆悉被遮。習定溫誦思等業息。大千世界法 輪不轉。天人龍等身心擾亂故招無間一劫 異熟。由此破僧罪為最重。餘無間罪如其
次第第五三一後後漸輕。第二最輕。恩等少 故。若爾何故三罰業中。佛說意罰為最大 罪。又說罪中邪見最大。據五無間說破僧
重。約三罰業說意罪大。就五僻見說邪見 重。或依大果害多有情斷諸善根。如次說 重。感第一有異熟果思。於世善中為最大 果。感八萬大劫極靜異熟故。約異熟果故
說此言。據離繫果則金剛喻定相應思能 得大果。諸結永斷為此果故。為簡此故說 世善言。為唯無間罪定生地獄。諸無間同類
亦定生彼。有餘師說。非無間生。同類者何。 頌曰。
污母無學尼 殺住定菩薩
及有學聖者 奪僧和合緣
破壞窣堵波 是無間同類
[0094b26] 論曰。如是五種隨其次第是五無間同類 業體。謂有於母阿羅漢尼行極污染謂非 梵行。或有殺害住定菩薩。或殺學聖者。或
奪僧合緣。或破窣堵波。是五逆同類。有異 熟業於三時中極能為障。言三時者。頌曰。
將得忍不還 無學業為障
[0094c03] 論曰。若從頂位將得忍時感惡趣業皆極 為障。以忍超彼異熟地故。如人將離本 所居國一切債主皆極為障。若有將得不
還果時。欲界繫業皆極為障。唯除隨順現 法受業。若有將得無學果時。色無色業皆 極為障。亦除順現。二喻如前。如上所言住 定菩薩為從何位得住定名。彼復於何說
名為定。頌曰。
從修妙相業 菩薩得定名
生善趣貴家 具男念堅故
[0094c13] 論曰。從修能感妙三十二大丈夫相異熟 果業。菩薩方得立住定名。以從此時乃至 成佛常生善趣及貴家等。生善趣者。謂生
人天。趣妙可稱故名善趣。於善趣內常生 貴家。謂婆羅門或剎帝利巨富長者大婆 羅家。於貴家中根有具缺。然彼菩薩恒 具勝根。恒受男身尚不為女。何況有受
扇搋等身。生生常能憶念宿命。所作善事常 無退屈。謂於利樂有情事中。眾苦逼身皆 能堪忍。雖他種種惡行違逆。而彼菩薩心無 厭倦。如世傳有無價 馱
娑。當知此言目 彼菩薩。由彼大士雖已成就一切殊勝圓滿 功德。而由久習無緣大悲。任運恒時繫屬 他故。普於一切有情類中。以無慢心皆攝
同己。或常觀己如彼僕使。故於一切難求 事中皆能堪忍。及於一切勞迫事中皆能荷 負。修妙相業其相云何。頌曰。
贍部男對佛 佛思思所成
餘百劫方修 各百福嚴飾
[0095a03] 論曰。菩薩要在贍部洲中。方能造修引妙 相業。此洲覺慧最明利故。唯是男子非女等 身。爾時已超女等位故。唯現對佛。緣佛起
思是思所成。非聞修類。唯餘百劫造修非 多。諸佛因中法應如是。唯薄伽梵釋迦牟 尼。精進熾然能超九劫。九十一劫妙相業成。
是故如來告聚落主。我憶九十一劫以來。 不見一家因施我食有少傷損。唯成大 利。從此自性恒憶宿生。是故但言九十一 劫。宿舊師說。菩薩出初無數劫來。離四過
失得二功德。如前所辯。一一妙相百福莊 嚴。何等名為一一福量。有說。唯除近佛菩 薩所餘一切有情所修富樂果業名一福量。
有說。世界將欲成時。一切有情感大千土 業增上力為一福量。有說。此量唯佛乃知。今 我大師昔菩薩位於三無數劫供養幾佛耶。 頌曰。
於三無數劫 各供養七萬
又如次供養 五六七千佛
[0095a22] 論曰。初無數劫中供養七萬五千佛。次無數 劫中供養七萬六千佛。後無數劫中供養七 萬七千佛。三無數劫一一滿時。及初發心各
逢何佛。頌曰。
三無數劫滿 逆次逢勝觀
然燈寶髻佛 初釋迦牟尼
[0095a28] 論曰。言逆次者。自後向前。謂於第三無數 劫滿所逢事佛名為勝觀。第二劫滿所 逢事佛名曰然燈。第一劫滿所逢事佛名
為寶髻。最初發心位逢釋迦牟尼。謂我世尊 昔菩薩位最初逢一佛號釋迦牟尼。遂對 其前發弘誓願。願我當作佛一如今世尊。
彼佛亦於末劫出世。滅後正法亦住千年。故 今如來一一同彼。我釋迦菩薩於何位中 何波羅蜜多修習圓滿。頌曰。
但由悲普施 被折身無忿
讚歎底沙佛 次無上菩提
六波羅蜜多 於如是四位
一二又一二 如次修圓滿
[0095b12] 論曰。若時菩薩普於一切能施一切乃至眼 髓。所行惠捨但由悲心。非自希求勝生差 別。齊此布施波羅蜜多修習圓滿。若時菩薩
被析身支。雖未離欲貪而心無少忿。齊 此戒忍波羅蜜多。修習圓滿。若時菩薩勇猛 精進因行。遇見底沙如來坐寶龕中入火 界定威光赫奕特異於常。專誠瞻仰忘下
一足。經七晝夜無怠。淨心以妙伽他讚彼 佛曰。
天地此界多聞室 逝宮天處十方無
丈夫牛王大沙門 尋地山林遍無等
[0095b23] 如是讚已便超九劫。齊此精進波羅蜜多 修習圓滿。若時菩薩處金剛座。將登無上 正等菩提。次無上覺前住金剛喻定。齊此
定慧波羅蜜多修習圓滿。能到自所往圓德 彼岸。故此六名曰波羅蜜多。契經說。有三 福業事。一施類福業事。二戒類福業事。三修
類福業事。此云何立福業事名。頌曰。
施戒修三類 各隨其所應
受福業事名 差別如業道
[0095c03] 論曰。三類皆福。或業或事。隨其所應如業 道說。謂如分別十業道中有業亦道有道 非業。此中有福亦業亦事。有福業非事。有
福事非業。有唯是福非業非事。且施類中 身語二業具福業事三種義名。彼等起思唯 名福業。思俱有法唯受福名。戒類既唯身語
業性故。皆具受福業事名。修類中慈唯名福 事。業之事故。慈相應思以慈為門。而造作 故。慈俱思戒唯名福業。餘俱有法唯受福
名。或福業名顯作福義。謂福加行事顯所依。 謂施戒修是福業之事。為成彼三起福加 行故。有說。唯思是真福業。福業之事謂施戒
修。以三為門福業轉故。何法名施。施招何 果。頌曰。
由此捨名施 謂為供為益
身語及能發 此招大富果
[0095c19] 論曰。雖所捨物亦得施名。而於此中捨具 名施。謂由此具捨事得成故。捨所由是真 施體。或由怖畏希求貪等捨事亦成。非此
意說。簡彼故說為供益言。謂為於他供養 饒益而有所捨。此具名施。具名何謂。謂身 語業及此能發。能發謂何。謂無貪俱能起 此聚。如有頌曰。
若人以淨心 輟己而行施
此剎那善蘊 總立以施名
[0095c28] 應知如是施類福業事。能招當現大財富 為果。言施類福者。顯施為體義。如葉類 器草類舍等。戒修類言准此應釋。為何所
益而行施耶。頌曰。
為益自他俱 不為二行施
[0096a04] 論曰。此中一切未離欲貪及離欲貪諸異生 類。持己所有奉施制多。此施名為唯為自 益非他。由此有獲益故。若諸聖者已離
欲貪。施諸有情除順現受。此施名曰唯為 益他。以他由此獲饒益故。非為自益。超 果地故。若彼一切未離欲貪。及離欲貪諸 異生類。持己所有施諸有情。此施名為為
二俱益。若彼聖者已離欲貪。奉施制多除 順現受。此施名曰不為益二。以此唯為恭 敬報恩。前已總明施招大富。今次當辯施 果別因。頌曰。
由主財田異 故施果差別
[0096a16] 論曰。施有差別由三種因。謂主財田有差 別故。施差別故果有差別。且由施主差別 云何。頌曰。
主異由信等 行敬重等施
得尊重廣愛 應時難奪果
[0096a21] 論曰。由施主成信戒聞等差別功德。故名 主異。由主異故施成差別。由施差別與果 有異。諸有施主具如是德。能如法行敬
重等四施。如次便得尊重等四果。謂若施 主行敬重施。便感常為他所尊重。若自手 施。便能感得於廣大財愛樂受用。若應時施 感應時財。所須應時不過時故。若無損
施便感資財。不為他侵及火等壞。由所施 財差別云何。頌曰。
財異由色等 得妙色好名
眾愛柔軟身 有隨時樂觸
[0096b03] 論曰。由所施財或闕或具色香味觸。如次 便得或闕或具妙色等果。謂所施財色具足 故便感妙色。香具足故便感好名。如香芬
馥遍諸方故。味具足故便感眾愛。如味美 妙眾所愛故。觸具足故感柔軟身及有隨 時生樂受觸。如女寶等。果有減者由因闕 故。如是亦由具色香等故名財異。由財
異故。施體及果皆有差別。由所施田差別 云何。頌曰。
田異由趣苦 恩德有差別
[0096b13] 論曰。由所施田趣苦恩德各有差別。故名 田異。由田異故施果有殊。由趣別者。如 世尊說。若施傍生受百倍果。施犯戒人受
千倍果。由苦別者。如七有依福業事中先 說應施客行病侍園林常食及寒風熱隨時 食等。復說。若有具足淨信男子女人成此 所說七種有依福業事者。所獲福德不可
取量。由恩別者。如父母師及餘有恩。如 熊鹿等本生經說諸有恩類。由德別者。如 契經言。若施持戒人受億倍果等。於諸施 福最勝者何。頌曰。
脫於勝菩薩 第八施最勝
[0096b25] 論曰。薄伽梵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