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kośaśastra (Apidamo Jushe Lun) 阿毘達磨俱舍論
Scroll 2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五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分別賢聖品第六之四
[0129a18] 如前所說。不動應果。初盡智後起無生智。 諸阿羅漢如預流等有差別不。亦有。云何。 頌曰。
阿羅漢有六 謂退至不動
前五信解生 總名時解脫
後不時解脫 從前見至生
[0129a24] 論曰。於契經中說阿羅漢由種性異故有 六種。一者退法二者思法。三者護法。四安住 法。五堪達法。六不動法。於此六中前之五種
從先學位信解性生。即此總名時愛心解 脫。恒時愛護及心解脫故。亦說名為時解 脫者以要待時及解脫故。略初言故。如 言酥瓶。由此待時方能入定。謂待資具無
病處等勝緣合時方入定故。不動法性說名 為後。即此名為不動心解脫。以無退動及 心解脫故。亦說名為不時解脫。以不待時 及解脫故。謂三摩地隨欲現前不待勝緣
和合時故。或依暫時畢竟解脫。建立時解 脫不時解脫名。容有退墮時無退墮時故。 此從學位見至性生。如是所明六阿羅漢
所有種性。為是先有。為後方得。不定。云何。 頌曰。
有是先種性 有後練根得
[0129b12] 論曰。退法種性必是先有。思法等五亦有後 得。謂有先來是思法性。有先退法性後練根 成思。乃至不動隨應當說。言退法者。謂
遇少緣便退所得。非思法等。言思法者。 謂懼退失恒思自害。言護法者。謂於所 得喜自防護。安住法者。離勝退緣雖不自 防亦能不退。離勝加行亦不增進。堪達法
者。彼性堪能好修練根速達不動。不動法 者。彼必無退。此六種性先學位中。初二闕 恒時及尊重加行。由根有異故有差別。第
三唯有恒時加行。第四唯有尊重加行。第五 具二而是鈍根。第六利根具二加行。退法種 性非必定退。乃至堪達非必能達。但約容
有建立此名。故六阿羅漢通三界皆有。若 執退者必定應退。乃至堪達必能達者。彼 執欲界具足有六。色無色界中唯安住不動。 彼無退失自害自防及修練根故唯有二。
如是六種阿羅漢中。誰從何退。為性為果。 頌曰。
四從種性退 五從果非先
[0129c03] 論曰。不動種性必無退理。前之五種皆有 退義。於中後四有從性退。退法一種無退 性理。由此種性最居下故。五種皆有從果
退義。雖俱有退然並非先。謂諸無學先學 位中所住種性。彼從此性必無退理。學無 學道所成堅故。若諸有學先凡位中所住種 性。彼從此性亦無退理。世出世道所成堅
故。若住此位後修練根所得思等四種種 性。彼從此性容有退理。二先位中住思等 性必亦無退此所得果。唯先退法有退果 義。又亦無退先所得果。後所得果容有退
義。是故定無退預流果。由此應果退法有 三。一增進根。二退住學。三住自位而般涅 槃。思法有四。三如前說。更加一種退住退
性。餘三如次有五六七。應知後後一一增 故。思法等四退住學位時。還住退非餘。若 異此者得勝種性故。應是進非退。何緣定
無退先果者。以見所斷依無事故。謂有身 見依我處轉。見所斷惑此見為根。我體既無 名依無事。以無事故必無退理。若爾應說 此惑緣無。非此緣無諦為境故。然於諦
境不如實緣。諸煩惱中誰不如是。雖皆 如是而有差別。以修斷惑各有別事。即是 可意不可意等於所緣境此相非無。見所斷 惑計有我等。非諸諦境有我等相。以無事
故。與修斷別。謂於色等所緣境中我見妄 增。作者受者自在而轉。非實我性。邊執見等 隨此而生。故並說為依無事惑。若修所斷
貪瞋慢癡。色等境中唯起染著增背高舉不 了行轉故。並說為依有事惑。又見斷惑於 諦理中執我我所斷常見等。非諦中有少 我等事。見斷貪等緣此而生。是故皆名依
無事惑。修所斷惑於色等中謂好醜等。然色 等境非無少分好醜等別。是故可名依有 事惑。又見斷惑迷諦理起名依無事。修 所斷惑迷麁事生名依有事。諦理真實。揩
定可依。聖慧已證必無退理。事相浮偽無 定可依。斷迷彼惑。有失念退。或修斷惑非 審慮生。昧鈍性故。見所斷惑由審慮生。推
度性故。聖不審慮於麁事中失念或生。審 慮不爾。如於繩等率爾謂蛇。故修斷惑聖 有退起。非由率爾可起見惑。聖若審慮便
見諦理。故聖見斷定無退義。經部師說。從 阿羅漢亦無退義。彼說應理。云何知然。由 教理故。知何由教。經言。苾芻聖慧斷惑名
為實斷。又契經言。我說有學應不放逸。非 阿羅漢。雖有經言佛告慶喜。我說。利養等 亦障阿羅漢而不說退阿羅漢果。但說 退失現法樂住。經言不動心解脫身作證。
我定說無因緣從此退故。若謂有退。由 經說有時愛解脫。我亦許然。但應觀察彼 之所退。為應果性。為靜慮等。然彼根本靜 慮等持。要待時現前故名時解脫。彼為獲
得現法樂住數希現前故名為愛。有說。此 定是所愛味。諸阿羅漢果性解脫恒隨逐故 不應名時。更不欣求故不名愛若應果性 容有退者。如何世尊但說所證現法樂住有
可退理。由此證知。諸阿羅漢果性解脫必 是不動。然由利等擾亂過失有於所得現 法樂住退去自在。謂諸鈍根。若諸利根則 無退失。故於所得現法樂住有退無退故
名退不退法。如是思等如理應思。不退安 住不動何別。非練根得名為不退。練根所 得名為不動。此二所起殊勝等至。設遇退 緣亦無退理。安住法者。但於已住諸勝德
中能無退失。不能更引餘勝德生。設復引 生從彼可退。是不退等三種差別。然喬底迦 昔在學位。於時解脫極噉味故。又鈍根故
數數退失。深自厭責執刀自害。由於身命 無所戀惜。臨命終時得阿羅漢便般涅槃。 故喬底迦亦非退失阿羅漢果。又增十經作
如是說。一法應起。謂時愛心解脫。一法應 證。謂不動心解脫。若應果性名為時愛心解 脫者。何故於此增十經中再說應果。又曾
無處說阿羅漢果名為應起。但說名應證。 又說鈍根所攝應果名為應起。為顯何義。 若為顯彼能起現前則餘利根最應能起。 若為顯彼應起現前亦餘利根最所應起。
故時解脫非應果性。若爾何故說時解脫應 果。謂有應果根性鈍故要待時故定方現 前。若與彼相違名不時解脫。阿毘達磨亦 作是言。欲貪隨眠由三處起。一欲貪隨眠
未斷遍知故。二順彼經法正現在前故。三 於彼正起非理作意故。若謂彼據具因 生說。復有何法因不具生。是名由教。如 何由理。若阿羅漢有令煩惱畢竟不起治
道已生。是則不應退起煩惱。若阿羅漢此 道未生。未能永拔煩惱種故應非漏盡。 若非漏盡寧說為應。是名由理。若爾應 釋炭喻契經。如說。多聞諸聖弟子若行若住
有處有時失念故生惡不善覺。此經唯說 阿羅漢果。由此經言彼聖弟子心於長夜 隨順遠離廣說乃至臨入涅槃。餘契經中。 有即說此順遠離等名應果力。又此經說。
彼於一切順漏已能永吐已得清涼。由此 定知。是阿羅漢。實後所說是阿羅漢。然彼乃 至於行住時未善通達容有此事。謂有學 者於行住時由失念故容起煩惱。後成
無學則無起義。前依學位故說無失。毘婆 沙師定作是說。阿羅漢果亦有退義。唯阿羅 漢種性有六。為餘亦有六種性耶。設有皆 能修練根不。頌曰。
學異生亦六 練根非見道
[0130c19] 論曰。有學異生種性亦六。六種應果彼為先 故。然見道位必無練根。此位無容起加行 故。唯於信解異生位中。能修練根如無學
位。如契經說。我說由斯所證四種增上心 所現法樂住隨一有退。所得不動心解脫身 作證。我決定說無因緣從此退。如何不動 法退現法樂住。頌曰。
應知退有三 已未得受用
佛唯有最後 利中後鈍三
[0130c28] 論曰。應知諸退總有三種。一已得退。謂退 已得殊勝功德。二未得退。謂未能得殊勝 功德。三受用退。謂諸已得殊勝功德不現在
前。於此三中世尊唯有一受用退。以具眾 德無容一時頓現前故。餘不動法具有受 用及未得退。亦於勝己殊勝功德猶未得 故。餘五種性容具有三。亦容退失已得德
故。約受用退說不動法退現法樂無相違 過。無退論者作如是說。諸無漏解脫皆名 不動。然別立第六不動法者。如前釋通。不 應為難。諸阿羅漢既許退果。為更生不。
諸住果時所不作事退時作不。不爾。何緣。 頌曰。
一切從果退 必得不命終
住果所不為 慚增故不作
[0131a14] 論曰。無從果退中間命終。退已須臾必還 得故。如契經說。苾芻當知。如是多聞諸 聖弟子退失正念。速復還能令所退起盡
沒滅離。若謂不然。修梵行果應非安隱 可委信處。又住果位所不應為違果事業 由慚增故於暫退時亦必不造。譬如壯士 雖蹶不仆。如上所言。有練根得無學有
學。正練根時各幾無間幾解脫道。何性攝。何 所依。頌曰。
練根無學位 九無間解脫
久習故學一 無漏依人三
無學依九地 有學但依六
捨果勝果道 唯得果道故
[0131a27] 論曰。求勝種性修練根者。無學位中轉一 一性各九無間九解脫道。如得應果。所以 者何。彼鈍根性由久串習非少功力可能
令轉。學無學道所成堅故。有學位中轉一一 性各一無間一解脫道。如得初果。上相違 故。彼加行道諸位各一。如是無間及解脫道
一切唯是無漏性攝。聖者必無用有漏道而 轉根理。非增上故。依謂身地。此所依身唯 人三洲。餘無退故。此所依地無學通九。謂
未至中間四定三無色。有學唯六。謂除後 三。所以者何。夫轉根者。容有捨果及勝果 道。所得唯果非向道故。無有學果無色地
攝。故學練根但依六地。諸無學位補特伽羅。 總有幾種。由何差別。頌曰。
七聲聞二佛 差別由九根
[0131b13] 論曰。居無學位聖者有九。謂七聲聞及二 覺者。退法等五不動分二。後先別故名七聲 聞。獨覺大覺名二覺者。由下下等九品根
異令無學聖成九差別。學無學位有七聖 者。一切聖者皆此中攝。一隨信行。二隨法行。 三信解。四見至。五身證。六慧解脫。七俱解
脫。依何立七。事別有幾。頌曰。
加行根滅定 解脫故成七
此事別唯六 三道各二故
[0131b22] 論曰。依加行異立初二種。謂依先時隨他 及法於所求義修加行故。立隨信行隨法 行名。依根不同立次二種。謂依鈍利信慧
根增如次名為信解見至。依得滅定立身 證名。由身證得滅盡定故。依解脫異立後 二種。謂依唯慧離煩惱障者立慧解脫。依 兼得定離解脫障者立俱解脫。此名雖七
事別唯六。謂見道中有二聖者。一隨信行。二 隨法行。此至修道別立二名。一信解。二見 至。此至無學復立二名。謂時解脫不時解
脫。應知此中一隨信行根故成三。謂下中 上。性故成五。謂退法等。道故成十五。謂八 忍七智。離染故成七十三。謂具縛離八地
染。依身故成九。謂三洲欲天。若根性道離染 依身相乘合成一億四萬七千八百二十五 種。隨法行等如理應思。何等名俱及慧解 脫。頌曰。
俱由得滅定 餘名慧解脫
[0131c11] 論曰。諸阿羅漢得滅定者名俱解脫。由慧 定力解脫煩惱解脫障故。所餘未得滅盡 定者名慧解脫。但由慧力於煩惱障得
解脫故。如世尊說。五煩惱斷不可牽引未 名滿學。學無學位各由幾因於等位中獨 稱為滿。頌曰。
有學名為滿 由根果定三
無學得滿名 但由根定二
[0131c19] 論曰。學於學位獨得滿名。具由三因。謂根 果定。有有學者但由根故亦得滿名。謂諸 見至未離欲染。有有學者但由果故亦得
滿名。謂信解不還未得滅盡定。有有學者 由根果故亦得滿名。謂見至不還未得滅 盡定。有有學者由果定故亦得滿名。謂諸 信解得滅盡定。有有學者具由三故獨得
滿名。謂諸見至得滅盡定。無有學者但由 定故及根定故亦得滿名。諸無學者於無 學位由根定二獨得滿名。無學位中無非 果滿故無由果亦立滿名。有但由根亦名
為滿。謂不時解脫未得滅盡定。有但由定 亦名為滿。謂時解脫得滅盡定。有具由二 獨名為滿。謂不時解脫已得滅盡定。廣說
諸道差別無量。謂世出世見修道等。略說幾 道能遍攝耶。頌曰。
應知一切道 略說唯有四
謂加行無間 解脫勝進道
[0132a08] 論曰。加行道者。謂從此後無間道生。無間道 者。謂此能斷所應斷障。解脫道者。謂已解 脫所應斷障最初所生。勝進道者。謂三餘
道。道義云何。謂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 故。或復道者。謂求所依。依此尋求涅槃果 故。解脫勝進如何名道。與道類同。轉上品
故。或前前力至後後故。或能趣入無餘依 故。道於餘處立通行名。以能通達趣涅槃 故。此有幾種。依何建立。頌曰。
通行有四種 樂依本靜慮
苦依所餘地 遲速鈍利根
[0132a19] 論曰。經說通行總有四種。一苦遲通行。二 苦速通行。三樂遲通行。四樂速通行。道依根 本四靜慮生名樂通行。以攝受支止觀平
等任運轉故。道依無色未至中間名苦通 行。以不攝支止觀不等艱辛轉故。謂無色 定觀減止增。未至中間觀增止減。即此樂苦
二通行中。鈍根名遲。利根名速。二行於境 通達稽遲故名遲通。翻此名速。或遲鈍者 所起通行名遲通行。速此相違。道亦名為
菩提分法。此有幾種。名義云何。頌曰。
覺分三十七 謂四念住等
覺謂盡無生 順此故名分
[0132b02] 論曰。經說覺分有三十七。謂四念住.四 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 八聖道支。盡無生智說名為覺。隨覺者別
立三菩提。一聲聞菩提。二獨覺菩提。三無上 菩提。無明睡眠皆永斷故。及如實知已作已 事不復作故。此二名覺。三十七法順趣菩
提。是故皆名菩提分法。此三十七體各別耶。 不爾。云何。頌曰。
此實事唯十 謂慧勤定信
念喜捨輕安 及戒尋為體
[0132b12] 論曰。此覺分名雖三十七。實事唯十。即慧勤 等。謂四念住慧根慧力擇法覺支正見以慧 為體。四正斷精進根精進力精進覺支正精
進以勤為體。四神足定根定力定覺支正定 以定為體。信根信力以信為體。念根念力 念覺支正念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