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kośaśāstra (Apidamo Ju She Shi Lun) 阿毘達磨俱舍釋論
Scroll 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達磨俱舍釋論卷第八婆藪盤豆造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中分別世間品之三
[0211c07] 行有於業俱舍中當說。愛取於惑俱舍中當 說。如此緣生。若略說唯三。謂惑業果類。此 三義前已顯。偈曰。於中說諸惑。如種子及
龍。如根樹及糠。釋曰。此惑與種子等。云何 相似。譬如從種子芽葉等生。如此從惑惑業 類生。又如池是龍所鎮住處恒不枯涸。如此
惑龍鎮住生池相續不斷。又如樹未被拔根。 斫斫更生。如此未拔除惑根諸道滅滅更起。 又如樹時時生花生子。如此諸惑數數生惑
業類。又如米為糠所裹。於生有功能非單米。 如此業為惑至得糠所裹。於生別生有功能 非單業。如此諸惑應知如種子等。偈曰。如有
糠米業。及如稻并花。釋曰。於前已說惑似糠。 今說業如有糠米。又如稻蕉等以果熟位為 邊。如此諸業已熟不更生報。又如花於生子
中是近因。如此業於生果報中最為近因。偈 曰。如熟飲食類。釋曰。如已熟食及飲。一向 為受用。不可更轉為生。如此果報類。不能於
別生中更牽別果報。若更牽報無得解脫義。 如此生相續依因依緣生。不過四有。謂中有 生有先時有死有。此四於前已釋。偈曰。於四
種有中。生有必染污。釋曰。此中幾有定不 定染污。若一向染污。唯是生有。由何惑。偈 曰。由自地諸惑。釋曰。若生有在此地。一切
同地惑皆為染污。於三界無有一惑由此眾 生不結生。阿毘達磨師說。如此此染污由大 惑。不由小分惑。由自在故。若此位最昧鈍。
隨有惑先數數起惑最近。是時於此位中此 惑即起為染污。由先疾利故。接中有為必應 知如此染污不。偈曰。餘三。釋曰。所餘三有。
即中有等。各有三種。謂善染污無記。於諸有 中幾有於何界相應。偈曰。無色三。釋曰。除 中有所餘有。何以故。無色界非隔別處。為至
彼故起中陰。於欲色界不數故。則知皆具四 有。如眾生依因依緣生。此義已廣說。若眾生 已生。云何得住。偈曰。世間以食住。釋曰。有
一法世尊自通自知。為他正說。謂一切眾生 以食為住。經言如此。此食有幾種。有四種 偈曰。段食。釋曰。段食者有麁有細。細者是
中有眾生食。以香為食故。及諸天劫初眾生 食。以無變穢流故。此食悉入彼身。如油於 沙。復次若細眾生彼食亦細。譬如髮污蟲
等。觸食第二。作意食第三。識食第四。此中 段食者。偈曰。於欲界。釋曰。此食於色無色 界無。由離欲此於彼生故。偈曰。以三入為體。
釋曰。於欲界香味觸入。一切皆名段食。作段 吞故。先以口鼻含之。後分分吞故。影光焰 輝。此等云何成食。由從多故。作如此說。此
等若非所食能令相續住。亦入細食數。譬如 浴塗等。云何色入非食。若作段食必約於色。 偈曰。非色入由此。不利自根脫。釋曰。食是
何法。若能利益自根四大。色入者於正食時。 不能利益自根及四大。何況能利益餘根及 四大。非自境界故。有時見色即起樂及喜。此
色亦非食。但緣此為境。能生樂受等觸。以此 為食非色。復次已得解脫人。謂阿那含阿羅 漢。見可愛飲食無利益故。偈曰。觸作意及
識。三有流通二。釋曰。觸者從三和合生。作 意者是心業。識者是意識。此三若有流必是 食。此三通三界有。云何不立無流為食。由
立食以能滋長諸有為義。無流生起能滅盡 諸有。毘婆沙師執如此。復次於經中說食義。 食有四種。為令已生眾生得住。及為愈相續。
又為利益尋求生眾生。無流法不爾。是故非 食。已生者於道中已生眾生。此義易解。何者 尋求生。偈曰。意生尋求生。乾闥婆中有。對
有。釋曰。世尊以此五名。說中陰眾生。何以 故。此眾生從意生故。故說意生。不取不淨及 血所有諸外為生依故。尋求生者。欲得生未
得故。處處尋求生。乾闥婆者。由食香故。以 香益身行向於道故。對有者。對向生處起故。 如經言。對起有礙害自體。生有礙害世間。由
此經言故。對有名中陰。復有別經言。有眾生 對有結已盡。非生有結。此經中有四句。復次 已生者。謂阿羅漢。尋求生者。謂有愛眾生。
復次幾種食令已生眾生。住幾種食能滋益 尋求眾生生。毘婆沙師說。一切食皆能為二 事。何以故。段食亦於有愛眾生令得後有。佛
世尊說。有四食為病根癰刺老死等緣。作意 食亦曾見令現生住。先舊師說如此有一父 遭飢餓難。以滿囊灰挂置壁上。慰喻二子語 云是 麨 。二子數思 麨
囊。得多時安住。後時 有人。為開彼知是灰。失先作意即便命終。復 次於海中有多人。船敗見大濤聚。思謂是 岸。隨往趣彼。至已觸之方知是濤。失先作
意即便命終。於別誦中說。海中有大身眾生。 從水登岸。於沙上生卵。以沙覆之還入海中。 若母於此卵憶念不忘。卵則不壞。母若於中
忘失憶念。此卵即壞。經部解不爾。勿由他食 他食得成。若釋應如此。於中若卵緣母。憶念 不忘。卵則不壞。若忘即壞。有餘師說。此憶
在觸位中。云何說食唯四。為不如此耶。一切 有流法。必能滋益有。雖然由勝故說。偈曰。為 益此。能依所依二。能引生別。有次第說後。
二釋。曰所依者。謂有根身。為滋益此身段食 為勝。能依者。謂心及心法。為滋益此法觸食 為勝。如此二食。於滋益現世已生有中勝餘。
復立作意食者。於引後有為勝。是所引有。 從業所薰修識種子生。如此後二。於引生未 生有為勝。是前二食如乳母。能將養已生故。
後二食如生母。能生未生故。由勝餘故唯立 四。為一切所吞分段皆是。食不有分段是所 吞而非段食。此有四句第一句者。若吞此分
段。諸根壞損害四大。第二句者。謂餘三食。第 三句者。是所吞分段能滋益諸根增長四大。 第四句者。除前三句。如此與觸等如理應各
立四句。為有緣觸等得諸根滋益。及四大增 長。是諸亦非食不。有謂別地及無流。餘句應 思。若人食此食。損食者根大。此物亦是食。
由執初至故。何以故。段食於二時中作食 用。若正食時對治本病。若消時增益身大。毘 婆沙師說如此。於何道有幾食。於一切道有
一切食。於生亦爾。於地獄云何有段食。有燃 赤鐵段為食。錫赤鐵汁為飲。若能損害物亦 是食。則違前四句。亦違分別道理論。彼論
云。何者為段食。若緣此分段滋益諸根。增長 四大相續得愈。及識亦爾。廣說如論。由約 能增益食說。故無相違。損害食於地獄中亦
有食相。何以故。此食有能為暫遮飢渴等病。 復次有別處地獄。如人道有段食故。是故段 食遍五道中。有此義應然。佛世尊說。若有人
施一百離欲欲界外仙人食。若有人施一凡 夫人食。此人在剡浮密林中行。於此前施後 施。福德百千倍勝。是何凡夫在剡浮密林
中行。餘師說。住於剡浮。或云。是有福凡 夫。此執不然。由說一故。此中何所以。施一 凡夫食福德。多勝施多離欲凡夫。若施多凡
夫食。此福德勝施一凡夫。是義可然。有餘師 說。是近佛地菩薩。餘師不說此義。何以故。若 施此菩薩福德最多。不可稱數。若施此人所
得福德。乃至施百俱胝阿羅漢。亦所不及。毘 婆沙師說。有凡夫已得四諦觀決擇分能。此 中說名在剡浮密林中行。此名與義不相稱。
又不曾於餘處但假安立此名。謂經及阿毘 達磨藏等中。說剡浮密林中行。必得四諦觀 決擇分能。是故此是自所分別。若爾云何。必
約菩薩正在剡浮密林中行。故說此言。何以 故。此菩薩於是時與凡夫離欲。欲界二義相 應故。於餘仙人分別。令異此菩薩。於無邊眾
生無量倍勝。而報百者。由隨前所立。此義 必應爾。何以故。由除此人於外仙人格量 須陀洹故。若不爾。應以剡浮密林中行格量
須陀洹說眾生依因依緣生。及眾生得住義 已。眾生死墮義亦已說。謂由福盡。不由命盡 等。此義今當說。為於何識正起時眾生得死
墮及託生。偈曰。斷接善離欲。退及死託生。 此事於意識。釋曰。斷善根。更接善根。離欲 下界。退失上界死生。如此六法。於意識中
成。非於餘識。由說生故。託中有義亦是所 說。若約受死生云何。偈曰。於捨受死生。釋 曰。捨命及受生。此二心在不苦不樂受中。此
受昧鈍故。餘受則明了。於明了識中死生不 成。於此意識中。偈曰。非一無心二。釋曰。死 及生雖復在意識。非一心及無心中。何以故。
若人正在定心無死生義。地非同分故。功用 所成故。能為利益故。於無心中亦不得死。何 以故。若無心人則無橫害。是時依止若欲起
變異。是時隨屬依止心。必定起現前。後方捨 命非餘。若於受生時無心亦不應然。心斷因 不有故。若離上心惑。不得受生故。是故於
中無心不應道理。死有有三種。於前已說。偈 曰。涅槃二無記。釋曰。於威儀心及果報心。 若於欲界中。有果報名捨。若無於威儀心般
涅槃。云何但於無記非餘心中。此無記。隨順 心斷絕。由力弱故。若人正死。於何身。分中 意識斷滅。若一時死。身根共意識一時俱
滅。若人次第死。此中偈曰。次第死脚臍。於 心意識斷。下人天不生。釋曰。若人必往惡道 受生。及人道天道。如此等人。次第於脚於臍
於心意識斷滅。不更受生是名不生。謂阿羅 漢。此人於心意識斷絕。有餘部說於頭上。何 以故。身根於此等處。與意識俱滅故。若人正
死。此身根如熱石上水漸漸縮減。於脚等處 次第而滅。復次若眾生如此次第捨命。於中 多眾生。為斫末摩苦受所逼方死。云何斫
末摩。偈曰。末摩水等。釋曰。末摩者。於身 有別處。如偈言。
於身有是處 由隨觸令死
若優鉢羅花 鬚微塵所觸
[0213c12] 故知身中有別處若於中被損觸能引令死。 此身分名末摩。此末摩。水風火中隨一大若 起相乖。似利刃斫之。即便破壞。此不如薪
等被斫即斷如被斫即無復動覺。故說名斫。 云何不由地大第四病無故。風熱痰三病。如 次第以風火水大為上首。與外器世界三災
相似故。是故於內身有三災。此斫末摩苦受 死者。多於此人起。謂能數數行。斫他末摩 事。此人必由斫末摩苦受死。於諸天中無末
摩苦受死。雖然若諸天子應有退墮事。先有 五種小變異相現。一衣服及莊嚴具出不可 愛聲。二身光闇昧。三正浴時水滴住身。四本
心於塵馳動今住一塵。五眼有瞬動。此五 或時不定。復有五種大變異相現。必不免死。 一衣服染著塵穢。二花鬘萎燥。三腋下汗出。
四臭氣入身。五於自坐處不得安坐。如此眾 生世界如此生住退。佛世尊安立。屬三聚攝 眾生。聚有三種。一正定聚。二邪定聚。三不
定聚。於此中偈曰。正定邪定聚。聖人無間 作。釋曰。何者為正。欲盡無餘。瞋盡無餘。癡 盡無餘。一切惑盡無餘。故名為正。經說如
此。聖者若此人相續中無流道已生故名聖。 云何名聖。從惡墮法能遠出離故名聖。由至 得必定永離滅果故。如此等人由於惑盡定
故。故名正定。若人已得解脫分能。善根必定 涅槃為法。云何不立為正定。此人後當墮於 邪定。此人不由時定定於正中。譬如七勝等。
何者為邪。地獄畜生鬼神道。說此名邪。此中 作無間業人。於地獄道中定故。說名邪定。若 異二定所餘非定。此義自成。是三聚觀因緣 屬二不屬二。
[0214a14] 說眾生世界已。器世界今當說。偈曰。此中器 世界。說於下依住。深十六洛沙。風輪廣無 數。釋曰。三千大千世界。諸佛說深廣。謂依
於空住下底風輪。由眾生增上業所生。此風 輪厚十六洛沙由旬。縱廣無復數。堅實如此。 若大諾那力人。以金剛杵懸擊擲之。金剛碎
壞而風輪無損。於風輪上。偈曰。水輪深十 一復有二十千。釋曰。於風輪上。由眾生業 增上。諸雲聚集雨雨滴如大柱。此水輪成。深
十一洛沙二萬由旬。云何於中水輪不傍流 散。由眾生業增上力故。譬如所食所飲。是諸 食飲若未消時。不墮熟藏。餘師說如此。或如
食道理故。由風所持故不流散。餘部說如此。 復次此水由眾生業勝德所生。有別風大吹 轉此水。於上成金。如熟乳上生膏。偈曰。水
厚八洛沙所餘皆是金。釋曰。所餘有幾許。三 洛沙二萬由旬。是名金地輪。在水輪上。水輪 并金地輪。厚量已說。偈曰。徑量有三千。復
有四百半。有十二洛沙。水金輪廣爾。釋曰。此 二輪徑量是同。偈曰。若周圍三倍。釋曰。若 以邊量數則成三倍。合三十六洛沙一萬三
百五十由旬。金地輪在水上。於此地中。偈 曰。須彌婁山王。由乾陀羅山。伊沙陀羅山。佉 特羅柯山。修騰婆那山。阿輸割那山。毘那
多柯山。尼旻陀羅山。釋曰。如此等山依金 地輪上住。八大山中央有須彌婁山。所餘山 繞須彌婁住。一由乾陀羅。二伊沙陀羅。三佉
特羅柯山。四修騰婆那。五阿輸割那。六毘 那多柯。七尼旻陀羅。此須彌婁山七山城所 圍。最外山城名尼旻陀羅。偈曰。於四大洲
外。復有輪圍山。釋曰。於第七山外有四大 洲。於四大洲外復有鐵輪圍山。由此山故。世 界相圓如輪。於中偈曰。七金此是鐵。釋曰。
由乾陀羅等七山皆金所成。此最外圍山唯 鐵所成。偈曰。四寶須彌婁。釋曰。約四邊次 第。金銀琉璃頗梨柯四寶所成。諸邊隨能成
寶。類光明故。於諸方中空色顯現似於本寶。 對剡浮洲須彌婁邊。琉璃寶所成由此寶光 映故。見空青色似於琉璃。復次云何如此等
寶得生。於金地上。復有諸雲雨。水滴如車 軸。此水為種種種子胎藏。有種種威德差別。 風吹變此水。轉成種種類寶。如此轉變為生
別種類事總別。由不先有及不並有。道理能 作因緣。不同僧佉外道所立轉變義。僧佉轉 變者。此物先已住。轉成別法。若爾有何失。
此有法不可解。此法已住。由有於中分別諸 餘法。何人說如此。從法有法異。此法類不 異。唯成異相說名轉變。若爾亦非道理。云
何非道理。此物即是即此不是。先未曾有。此 言說道理。如此方便。金等諸寶已聚集生。有 別風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