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nyāyānusāraśāstra (Apidamo Shun Zheng Lilun)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
Scroll 4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四十四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業品第四之十二
[0590b21] 如上所言住定菩薩為從何位。得住定名。彼 復於何說名為定。頌曰。
從修妙相業 菩薩得定名
生善趣貴家 具男念堅故
[0590b25] 論曰。從修能感妙三十二大士夫相異熟果 業。菩薩方得立住定名。以從此時乃至成佛 常生善趣。及貴家等。生善趣者。謂生人天。
由此趣中多行善故。妙可稱故立善趣名。於 善趣內常生貴家。謂婆羅門。或剎帝利。巨富 長者。大婆羅門家。於貴家中根有具缺。然彼
菩薩恒具勝根。恒受男身尚不為女。何況有 受扇 [打-丁+虎] 等身。生生常能憶念宿命。所作善事 常無退屈。謂於利樂一切有情。一切時中一
切方便。心無厭倦名無退屈。由無退屈故說 為堅豈不未修妙相業位菩提心不退應立住 定名。何故要修妙相業位。菩薩方受住定位
名。爾時人天方共知故。先時但為諸天所知。 或於爾時趣等覺定。先唯等覺決定非餘。何 相應知修妙相業。頌曰。
贍部男對佛 佛思思所成
餘百劫方修 各百福嚴飾
[0590c13] 論曰。菩薩要在贍部洲中。方能造修引妙相 業。此洲覺慧最明利故。唯是男子非女等身。 爾時已超女等位故。此不應說於前頌中。恒
受男身義已顯故。若謂先說造此業。已恒受 男身。今說為明初造此業亦非女等故。此 與前義有差別。此救非理義已成故。謂先已
說造此業已。非女等身已顯造時。亦非女等 以非女等。適造此業即轉形故。能招善逝殊 妙相業。必依淨身方能引起。故由先說此義
已成。造此業時唯現對佛。謂親見佛不共色 身相好端嚴種種奇特。有欲引起感此類思。 不對如來無容起故。此妙相業唯緣佛思。佛
是可欣順德境故。感妙相業唯思所成。非修 所成不定界故。所感異熟此所繫故。非聞所 成彼羸劣故。亦非生得加行起故。謂彼唯於
三無數劫。修行施等波羅蜜多圓滿身中方 可得故。唯是加行非生得善。唯餘百劫造修 非多。諸佛因中法應如是。唯薄伽梵釋迦
牟尼。精進滿時能超九劫。九十一劫妙相業 成。是故如來告聚落主。我憶九十一劫以來。 不見一家因施我食。有少傷損唯成大利。從
此自性恒憶宿生。故說齊斯非前不憶。一一 妙相百福莊嚴。此中百思名為百福。謂將造 一一妙相業時先起五十思淨治身器。其次
方起引一相業。於後復起五十善思。莊嚴引 業令得圓滿。五十思者依十業道。一一業道 各起五思。且依最初離殺業道。有五思者一
離殺思。二勸導思。三讚美思。四隨喜思。五迴 向思。謂迴所修向解脫故。乃至正見各五亦 然。有餘師言。依十業道各起下等五品善思。
前後各然如熏靜慮。有餘師說。依十業道各 起五思。一加行淨。二根本淨。三後起淨。四非 尋害。五念攝受。復有師言。一一相業各為緣
佛。未曾習思具百現前而為嚴飾。百福一一 其量云何。有說以依三無數劫增長功德。所 集成身發起如斯。無對無數殊勝福德量唯
佛知。有說若由業增上力。感輪王位王四 大洲自在而轉是一福量。有說若由業增上 力得為帝釋王。二欲天自在而轉是一福量。
有說唯除近佛菩薩所餘一切有情。所修富 樂果業是一福量。有餘師言。此量太少應言 世界將欲成時。一切有情感大千土。業增上
力是一福量。今薄伽梵昔菩薩時。三無數劫 中各供養幾佛。頌曰。
於三無數劫 各供養七萬
又如次供養 五六七千佛
[0591b01] 論曰。初無數劫中供養七萬五千佛。次無數 劫中供養七萬六千佛。後無數劫中供養七 萬七千佛。三無數劫一一滿時。及初發心各
逢何佛。頌曰。
三無數劫滿 逆次逢勝觀
然燈寶髻佛 初釋迦牟尼
[0591b07] 論曰。言逆次者自後向前。謂於第三無數劫 滿。所逢事佛名為勝觀。第二劫滿所逢事佛 名曰然燈。第一劫滿所逢事佛名為寶髻。初
無數劫首逢釋迦牟尼。謂我世尊初發心位。 逢一薄伽梵號釋迦牟尼。彼佛出時正居末 劫。滅後正法唯住千年。時我世尊為陶師子。
於彼佛所起殷淨心。塗以香油浴以香水。設 供養已發弘誓願。願我當作佛一如今世尊。 故今如來一一同彼。我釋迦菩薩於何位中。 何波羅蜜多修習圓滿。頌曰。
但由悲普施 被析身無忿
讚歎底沙佛 次無上菩提
六波羅蜜多 於如是四位
一二又一二 如次修圓滿
[0591b21] 論曰。菩薩發願初修施時。未能遍於一切含 識。施一切物唯運悲心。彼於後時串習力 故。悲心轉盛能遍施與。一切有情非一切物。
若時菩薩普於一切。能捨一切但由悲心。非 自希求勝生差別。齊此布施波羅蜜多修習 圓滿。有說菩薩觀諸世間。匱乏資財貧苦所
逼。為欲饒益亦帶悲心。發願自求勝生差別。 以諸菩薩曾無一時不運悲心而行施故。若時 菩薩被析身支雖未離欲。貪而心無少忿
齊此戒忍波羅蜜多修習圓滿。忍圓滿者。於 彼有情心無忿。故戒圓滿者不起害他身語 業故。心無忿故身語無惡故。無忿時戒忍圓
滿。若時菩薩勇猛精進。讚歎底沙便超九劫。 齊此精進波羅蜜多修習圓滿。謂昔有佛號 曰底沙。彼佛有二菩薩弟子。一名釋迦牟尼。
一名梅怛儷藥。佛因觀察自所化田。分明照 知此二弟子。能寂所化先熟非自身。慈氏自 身先熟非所化。知已復作如是思惟。速熟一
身其事少易。遂以方便入寶龕中。結加趺坐 依殊勝定。不共佛法普現在前。能寂因行遇 見彼佛。威光赫奕特異於常。欻為淨心執持
舉體。一足而立經七晝夜。以妙伽他讚彼佛 曰。
天地此界多聞室 逝宮天處十方無
丈夫牛王大沙門 尋地山林遍無等
[0591c17] 如是讚已便超九劫。於慈氏前證無上果。若 時菩薩處金剛座。將登無上正等菩提。次無 上覺前住金剛喻定。齊此定慧波羅蜜多修
習圓滿。理應此位無間方圓得盡智時此方 滿故。別別能到圓德彼岸故。此六名波羅蜜 多。契經說有三福業事。一施類福業事。二戒
類福業事。三修類福業事。此云何立福業事 名。頌曰。
施戒修三類 各隨其所應
受福業事名 差別如業道
[0591c27] 論曰。三類皆福或業或事隨其所應如業道 說。謂如分別十業道中。有業亦道。有道非 業。此中有福亦業亦事。有福業非事。有福
事非業。有唯是福非業非事。且施類中身語 二業。具福業事三種義名。善故是福。作故亦 業。是能等起身語業思。轉所依門故亦名事。
彼等起思唯名福業。思俱有法唯受福名。戒 類既唯身語業性。故皆具受福業事名。修類 中慈唯名福事。業之事故慈相應思。以慈為
門而造作故。慈俱思戒唯名福業。餘俱有法 唯受福名。悲等准此皆應思擇。有說福業顯 作福義。謂福加行事顯所依。謂施戒修是福
業之事。為成彼三起福加行故。有說唯思是 真福業。福業之事謂施戒修。以三為門福業 轉故。何法名施施招何果。頌曰。
由此捨名施 謂為供為益
身語及能發 此招大富果
[0592a15] 論曰。雖所捨物及能捨具皆可名施。而於此 中所立施名但依捨具。謂由此具捨事得成 故。捨所由是真施體。如所度境不得量名。所
立量名依能度具。或為角勝貯藏稱譽。傳習 隨他親愛親附。由如是等捨事亦成。然非此 中正意所說。為簡彼故說為供為益。言於已
涅槃唯為。供養於餘亦為益。彼大種諸根有 行施時。但為益彼具名何謂。謂身語業及此 能發。能發謂何謂。無貪俱能起此聚即身
語業。及能起心并此俱行總名施體。如有頌 曰。
若人以淨心 輟己而行施
此剎那善蘊 總立以施名
[0592a28] 應知如是施類福業事。迴向解脫亦得離繫 果。而且就近決定為言但說能招大財富果。 依何立此大財富名。以財妙廣不可奪故。角
勝等施毒刺所傷。雖施而無大財富果。言施 類福者。顯施為體義。如泥類器木類柱等。亦 見類言非顯體義。如聞類智非今所許。戒修
類言准此應釋。為何所益而行施耶。頌曰。
為益自他俱 不為二行施
[0592b07] 論曰。施主施時觀於二益。一為自益感果善 根。二為益他諸根大種。施主有二。一有煩惱。 二無煩惱。有煩惱者。復有二種。一未離欲貪。
二已離欲貪。於此二中各有二種。一諸聖者。 二諸異生。此中未離欲貪聖者。及已未離欲 貪異生。奉施制多唯為自益。謂自增長二種
善根。一者能招大富為果。二者為得上義資 糧。諸有已離欲貪聖者。奉施制多除順現受 不招大富。由彼已能畢竟超彼異熟地故。而
容為得上義資糧。是故亦名唯為自益。非此 能益他根大種故。不益他無煩惱者。施他有 情唯為益他。謂能益他諸根大種非自增長
二種善根故。非自益有煩惱者。施他有情為 二俱益無煩惱者。奉施制多除順現受不為 二益。有師唯約施招大富分別施果。彼作是
說此中一切。未離欲貪及離欲貪。諸異生類 持己所有。奉施制多此施名為唯為自益。非 彼由此有獲益故。若諸聖者已離欲貪。施諸
有情除順現受。此施名曰唯為益他。以彼 由此獲饒益故。非為自益超果地故。若彼一 切未離欲貪及離欲貪。諸異生類持己所有
施諸有情。此施名為為二俱益。若彼聖者 已離欲貪。奉施制多除順現受。此施名曰 不為益二。以此唯為供養報恩。前已總明施 招大富。今次當辯施果別因。頌曰。
由主財田異 故施果差別
[0592c04] 論曰。施有差別由三種因謂。主財田有差別 故。施差別故果有差別。言主財田有差別者。 謂如是類施主財田勝劣與餘主財田異。且
由施主有差別者。頌曰。
主異由信等 行敬重等施
得尊重廣愛 應時難奪果
[0592c10] 論曰。或有施主於因果中得決定信。或有 施主於因果中心懷猶豫。或有施主率爾隨 欲。或有施主具淨尸羅。或少虧違。或全無
戒。或有施主於佛教法具足多聞。或有少聞。 或無聞等。而行惠施由施主具信戒聞等。差 別功德故名主異。由主異故施成差別。由施
差別得果有異。諸有施主具如是德。能如法 行敬重等四施。如次便得尊重等四果。謂若 施主行敬重施。便感常為他所尊重。若自手
施便能感得於廣大財愛樂受用。若應時施 感應時財。所須應時非餘時故。若無損他施 便感資財。不為王火等之所侵壞。由所施財 有差別者。頌曰。
財異由色等 得妙色好名
眾愛柔軟身 有隨時樂觸
[0592c25] 論曰。由所施財或闕或具色香味觸。如次便 得或闕或具妙色等果。謂所施財色具足故。 便感妙色香具足故。便感好名如香芬馥。遍
諸方故味具足故。便感眾愛如味美妙。眾 所愛故觸具足故。感柔軟身及有隨時生樂 受觸。若有所闕隨應果減。如是亦由具色香
等。故名財異由財異故。施體及果皆有差別。 由所施田有差別者。頌曰。
田異由趣苦 恩德有差別
[0593a05] 論曰。由所施田趣苦恩德各有差別。故名田 異由田異故施果有殊。由趣別者如世尊說。 若施傍生受百倍果。施犯戒人受千倍果。百
倍千倍果量如何。隨所施田由受食等。令其 壽等增爾所量。施主由斯於人天中受等過 彼百倍千倍。故世尊說。施主施時施所施田
壽等五事。施主由此於人天中還當獲得壽 等五果。由苦別者如七有依福業事中。先 說應施客行病侍園林常食。及寒風等隨時衣
藥。復說若有具足淨信男子女人。成此所說 七種有依福業事者。所獲福德不可取量。今 於此中由緣差別故苦有異。由除受者差別
苦故果有差別。由恩別者如父母師及餘有 恩。如熊鹿等本生經說。諸有恩類於有恩所。 起諸惡業果現可知由此比知行報恩善其果
必定由德別者如契經言。施持戒人果百千 倍。乃至施佛果最無量。雖皆無量亦有少多。 如殑伽河大海水滴。如望財施法施為尊。就 財施中何為最勝。頌曰。
脫於脫菩薩 第八施最勝
[0593a25] 論曰。若已解脫者施已解脫田。於財施中此 最為勝。若諸菩薩以勝意樂等欲利樂一切 有情。為大菩提而行惠施。雖非解脫施解脫
田。而施福中此最為勝。除此更有八種施中。 第八施福亦最為勝。八施者何。一隨至施。二 怖畏施。三報恩施。四求報施。五習先施。六希
天施。七要名施。八為莊嚴心。為資助心為資 瑜伽。為得上義而行惠施。隨至施者。謂隨 有情投造已來隨宜。施與衣服飲食非深敬
重。怖畏施者。謂覩災厄為令靜息而行惠施。 或見此物壞相現前。寧施不亡故行惠施。習 先施者。謂習先人父祖家法而行惠施。為嚴
心者。謂為引發信等聖財故行惠施。資助 心者。謂欲滅除諸慳悋垢而行惠施。資瑜伽 者。謂求定樂展轉生因而行惠施。謂由施故
便得無悔。展轉乃至心一境性。得上義者。謂 得涅槃。由初捨財乃至展轉一切生死皆能 捨故。又行惠施是勝生因。依此能引發證涅
槃法故。餘施易了故不別釋。如世尊說施聖 果無量。頗施非聖果亦無量耶。頌曰。
父母病法師 最後生菩薩
設非證聖者 施果亦無量
[0593b18] 論曰。如是五種設是異生施者。亦能招無量 果。住最後有名最後生法師。四田中是何田 所攝是恩田攝。所以者何。以說法師能示將
墮諸惡趣者。安隱城門開示生天解脫道故。 能令已作非理行者轉於如理所作中行。能 善宣揚黑白品法自性及果對治等故。能施
無智盲者慧眼。由說法師所說教力。無倒觀 察染淨品故。以要說者。善說法師乃至能為 佛所作事。故唯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