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nyāyānusāraśāstra (Apidamo Shun Zheng Lilun)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
Scroll 59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五十九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賢聖品第六之三
[0668a28] 今應思擇。於聖諦中求真見者初修何行。求 見聖諦初業地中。所習行儀極為繁廣。欲遍 解者當於眾聖。所集觀行諸論中求。以要言
之初修行者。應於解脫具深意樂觀涅槃德 背生死過。先應方便親近善友。善友能為眾 行本故。具聞等力得善友名。譬如良醫於療
疾位。先審觀察諸有病者。何等本性如何變 異。何所規度有何勢力。何處何時習何成性。 何志何失何法所隨。何食何業住何分位。彼
從先來串服何藥。次觀諸藥味勢熟德。隨 應授與令熱令膩。或令進湯引諸病出。凡所 授藥功不唐捐。具悲智尊亦復如是。先觀煩
惱重病所逼。初欲習業諸弟子眾。何等本性 為貪行耶。廣說乃至為雜行耶。如何變異誰 令變耶。為經久住為暫爾耶。令違本性有何
德耶。何所規度為求世榮為求出世堅固功 德。有何勢力彼所依身。為極堅固堪耐勞苦。 獨處閑居專精受行。杜多功德為極愞軟。為
居何處有居此處。此德失生處亦順生諸得 失。故理須觀察為在何時。有在此時欣樂於 此時。亦順生欣樂心故理須觀察或根熟位說
名為時。習何成性彼於先來。串習何德今成 此性。有何志性為性怯劣為性強勇。堪處閑 居為性劬勞。為極勇猛堪能擔荷大劬勞擔。
有何過失為增上慢。為被他言之所牽引。為 多尋伺為性愚矇。為多諂曲為性躁擾。為 貪敬奉為愛利養。為多邪解為多疑惑。何法
所隨為何煩惱。堅所隨逐何可動耶。彼宜何 食順益彼身。身依食住故應觀察。彼有何業 是先所為令順先修故應觀察住何分位。功
德過失隨年位殊。故應觀察彼宜授與。何等 法藥為應捨置。為應訶擯為應讚勵為應誨 示。次應觀察諸對治門。隨其所應授與令學。
各令獲益功不唐捐。由此世尊契經中說。親 近善友名全梵行。行者既為能說正法。善友 攝持應修何行。頌曰。
將趣見諦道 應住戒勤修
聞思修所成 謂名俱義境
[0668c08] 論曰。諸有發心將趣見諦。應先安住清淨尸 羅。然後勤修聞所成等。故世尊說依住尸羅。 於二法中能勤修習。謂先安住清淨戒已。復
數親近諸瑜伽師。隨瑜伽師教授誡勗。精勤 攝受順見諦聞。聞已勤求所聞法義。令師教 誡所生慧增。漸勝漸明乃至純熟。非唯於此
生喜足心。復於法義自專思擇。如是如是決 定慧生。自思為因決慧生已。能勤修習諸煩 惱等。自相共相二對治修。今於此中略攝義
者。謂修行者住戒勤修。依聞所成慧起思所 成慧。依思所成慧起修所成慧。此三慧相差 別云何。謂如次緣名俱義境。理實三慧於成
滿時。一切皆唯緣義為境。爾時難辯三慧相 別。故今且約加行位。辯說聞思修緣名俱義。 非唯緣名境有決定慧生故。聞所成慧不但
緣名境。然隨師說名句文身故。於義差別 有決定慧生。此慧名為聞所成慧。約入方便 說但緣名。聞慧成已為知別義。復加精勤自
審思擇。欲令思擇無謬失故。復念師教名句 文身。由此後時於義差別。生決定慧名思所 成。此加行時由思義力。引念名故說緣俱境。
思慧成已等引現前。不待名言證義差別。此 決定慧名修所成。諸瑜伽師此中立喻。如彩 畫者習彩畫時。最初從師敬受畫本。審諦瞻
相臨本倣學。數毀數習乃至刮真。然後背 本數思數習。為令所習無謬失故。復將比校 所倣畫本。令己所造等本或增。不爾所習無
增進理。由此後時所作轉勝。無勞觀本隨欲 皆成。習三慧法應知亦爾。毘婆沙師復別立 喻。如有一類浮深駛水。曾未學者不能離岸。
及浮所依曾學未成。能暫捨離去之不遠。恐 乏沈溺復還趣岸。或執所依曾善學者。能無 勞倦不顧岸依。雖經極深險難洄澓。能免淪
沒自在浮渡。如是應知三慧相別。經主謂此 思慧不成。謂此既通緣名緣義。如次應是聞 修所成。今詳三相無過別者。謂修行者依聞
至教。所生勝慧名聞所成。依思正理所生勝 慧名思所成。依修等持所生勝慧名修所成。 彼由未達毘婆沙意故作是言。然毘婆沙辯
三相別意不如是。謂若有慧於加行時。由緣 名力引生義解。此所引慧名聞所成。若加行 時由思義力引念名解。由此於後生決定慧
名思所成。若不待名唯觀於義。起內證慧名 修所成。如彼所宗辯此三慧。雖皆決定相無 差別。而依至教正理等持。為因不同三相有
別。如是我宗辯此三慧成時緣義。相雖無別 而依緣名緣俱緣義。加行別故三相有別。且 思所成是思正理。所生決慧為此加行。勢力
堅強無有謬失。重念師教名句文身。是思所 成加行助伴。約加行說通緣名義。非成滿位 亦可通緣。是故於三決慧生位。雖俱緣義相
無差別。而加行中有差別故。毘婆沙者約之 顯別。既爾思慧非為不成。閑居者言聞所成 慧現在前位。輕安光明未遍所依。亦不堅住
思慧行位。輕安光明未遍所依。少得堅住修 慧行位。定力所引殊勝大種。遍身中故便有 殊勝。輕安光明遍滿身中。相續堅住由此行
者。所依極輕容貌光鮮。特異常位三慧之相 差別如是。餘不定位亦有光明。然非皆是聞 思慧攝。此中二慧名所成者。是因聞思力所
生義。第三修慧名所成者。是即以修為自性 義。如言命器食寶所成。諸有欲於修精勤學 者。如何淨身器令修速成。頌曰。
俱身心遠離 無不足大欲
謂已得未得 多求名所無
治相違界三 無漏無貪性
四聖種亦爾 前三唯喜足
三生具後業 為治四愛生
我所我事欲 暫息永除故
[0669b19] 論曰。身器清淨略由三因。何等謂三因。一 身心遠離。二喜足少欲。三住四聖種。謂若欲 令修速成者。要先精勤 清 淨身器。欲令身器
得清淨者。要先修習身心遠離。身遠離者。謂 遠惡朋心遠離者。謂離惡尋由身心離惡朋 尋故。身器清淨心易得定。此二由何易可成
者。由於衣等喜足少欲。言喜足者無不喜足。 少欲者無大欲。諸有多求資生具者。晝狎惡 朋侶。夜起惡尋思。由此無容令心得定。所無
二種差別云何。謂於已得妙多衣等。恨不得 此倍妙倍多。即於此中顯等倍勝。更欣欲故 名不喜足。若於未得妙多衣等。求得故名
大欲。諸所有物足能治苦。若更多求便越善 品是此中義。如契經言。隨有所得身安樂 者。令心易定及能說法。故有希求治苦物
者。是為助道非為過失。故經主言。應作 是說於所已得。不妙不多悵望不歡名不喜 足。於所未得衣服等事。求妙求多名為大欲
不應正理。所以者何。若已得物未能治苦悵 望不歡。若都未得能治苦物。希求得者此不 障定有何過失。又彈對法所辯相言。豈不更
求亦緣未得。此二差別便應不成。理亦不然 非對法者。言於已得妙多衣等。更別欣求餘 所未得。妙多衣等名不喜足。如何說二差別
不成。若爾所言有何意趣。謂於已得足能治 苦妙多衣等。即於此中顯等倍勝。更生欣欲 恨先不得。此衣服等倍妙倍多名不喜足。於
已獲得足能治苦。更倍希求方能障定。非於 已得未能治苦。更倍希求便能障定。故對法 者所說無失。或不喜足雖更希求與大欲殊
故無有失。謂先已得諸資生具無所乏少。而 更希求如是希求。從於已得心不喜足。所引 生故果受因名名不喜足。於先未得諸資生
具。心無所顧過量希求。如是希求名為大欲。 二種差別其相如是。喜足少欲能治此故。與 此相違應知相別。謂治不喜足不喜足相。違
是喜足相能治大欲。大欲相違是少欲相是 於已得能治苦物。不更希求名為喜足。於所 未得能治苦物。不過量求名少欲義。喜足少
欲界繫通三。亦有越三無漏攝者。謂欲界繫 善心相應。喜足少欲是欲界繫二界無漏例 此應說。所治二種唯欲界繫。以何證知色無
色界亦有能治喜足少欲。以現見有生在欲 界。從色無色等引起時。所治二種現行遠故。 能治二種現行增故。已說喜足少欲別相二
種通相。所謂無貪以二俱能對治貪故。所治 通相所謂欲貪。聖種應知如能治說。謂亦通 三界無漏是無貪。如無色中雖無怨境。而亦
得有無瞋善根。故無色中雖無衣等。而亦得 有無貪善根。如彼不貪身亦不貪資具故。無 色界具四聖種受欲聖者。於聖種中有阿世
耶。而無加行眾聖種故名為聖種。聖眾皆從 此四生故。展轉承嗣次第不絕。前為後種世 所極成。眾聖法身皆從於衣生。喜足等力所
引起。是聖族姓得聖種名。四中前三體唯喜 足。謂於衣服飲食臥具。隨所得中皆生喜足。 此三喜足即三聖種。無貪善根有多品類。於
中若治不喜足貪。此乃名為前三聖種。第四 聖種謂樂斷修斷。謂離繫修。謂聖道樂。謂 於彼情深欣慕。以樂斷及修名樂斷。修即是
欣慕滅及道義。或樂斷之修名樂斷。修即是 欣慕滅之道義為證惑滅樂修道故。由此能 治有無有貪故此亦以無貪為性。豈不第四
亦能治瞋等。則應亦以無瞋等為性非無此 義。然以前三為資糧故。前三唯是無貪性故。 此亦自能對治貪故從顯偏說。何緣唯立喜
足為聖種非少欲耶。以少欲者容於衣等物 有希求故。謂有意樂性下劣者。於未得境不 敢多求。設已得多容求不歇。見喜足者少有
所得。尚不更求。況復多得。故唯喜足建立 聖種。或為遮止苦行者欲。不說少欲以為聖 種。非彼外道心有勝欲。恒有劣欲熏相續故
或隨所得生歡喜心。不更欣求名為喜足。斷 樂欲樂此為最勝。欲界有情多樂欲樂。此樂 欲樂違出家心。於離惑中令心闇鈍。能障梵
行靜慮現前。為過最深喜足能治。故唯喜足 建立聖種。非於未得多衣等中。起希求時心 生歡喜。何況於少是故少欲。於能對治樂欲
樂中。非最勝故不立聖種。緣衣服等所生喜 足。如何可說是無漏耶。誰言如是喜足是無 漏。若爾聖種寧皆通無漏。由彼增上所生聖
道。彼所引故從彼為名。故言聖種皆通無漏。 不作是言緣衣服等。所有喜足皆通無漏。少 欲無漏准此應釋。謂彼增上所生聖道。彼所
引故從彼為名。非聖道生緣衣等境。世尊何 故說四聖種。以諸弟子捨俗生具。及俗事業 歸佛出家。為彼顯示於佛聖法。毘奈耶中有
能助道生具事業。謂有厭離生死居家。出家 求脫有何生具。於隨所得衣服等中深生喜 足。作何事業深樂斷修。異此無能證涅槃故。
何緣唯四不增不減齊此滿足聖生因故。謂聖 生因略有二種。一棄捨過。二攝持德。如次即 是前三第四。是故唯四不增不減。或聞思修
所成諸善。皆是聖種解脫依故。然為對治四 種愛生。是故世尊略說四種。以契經說有四 愛生。故契經言。苾芻諦聽愛因衣服。應生時
生應住時住應執時執。如是愛因飲食臥具。 及有無有皆如是說。為治此四故唯說四聖 種。於藥喜足何非聖種。不說於彼有愛生故。
為治愛生建立聖種。經唯說有四種愛生。是 故於藥不立聖種。或即攝在前三中故。謂藥 有在衣服中攝。有在飲食中攝有在臥具中
攝。故於藥喜足不別立聖種。或若於中引憍 等過。對治彼故建立聖種於藥無引憍等過 生。故聖種無於藥喜足。或一切人皆受用者。
於彼喜足可立聖種。非彼尊者縛矩羅等。曾 無有病受用藥故。或一切時應受用者。於彼 喜足可立聖種。非一切時受用藥故。或醫方
論亦見說有於藥喜足。毘奈耶中方見說有。 衣等喜足聖種唯在內法有故。有言雖有於 藥喜足而不建立為聖種者。諸藥有能順梵
行故。謂世現見樂學戒者。於藥喜足障梵行 故。或佛為欲暫息永除我我所事欲故說四 聖種。謂為暫息我所事欲故說前三聖種為
永滅除及我事欲故說第四聖種。經主於此 自作釋言。我所事者。謂衣服等。我事者。謂自 身緣彼貪名為欲。若作此釋義不異前。頌中
不應別為文句。與前所說治四愛生。言雖有 殊義無別故。由此我部毘婆沙師。更約異門 釋此文句。我所我執立以欲名。謂為暫時息
我所執。故世尊說前三聖種。即於衣等所生 喜足。及彼增上所引聖道。為永滅除及我事 執。故世尊說第四聖種。即樂斷修及彼增上。
所引聖道皆名聖種。此門意顯令有身見。暫 息永除說四聖種。如是已說將趣見諦所應 修行及修行已。為修速成淨治身器。既集如
是聖道資糧。欲正入修由何門入。頌曰。
入修要二門 不淨觀息念
貪尋增上者 如次第應修
[0671a03] 論曰。諸有情類行別眾多。故入修門亦有多 種。然彼多分依二門入。一不淨觀。二持息念。 故唯此二名曰要門。為諸有情入皆由二。不
爾如次貪尋增者。謂貪增者入依初門。尋增 上者入依息念。如非一病一藥能除。就近治 門說不淨觀。能治貪病非不治餘。息念治尋
應知亦爾。然持息念緣無差別微細境故。所 緣繫屬自相續故。非如不淨觀緣多外境故。 能止亂尋既已總說。貪尋增者入修如次。由
前二門此中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