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nyāyānusāraśāstra (Apidamo Shun Zheng Lilun)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
Scroll 7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七十六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智品第七之四
[0750c25] 已辯願智。無礙解云何。頌曰。
無癡解有四 謂法義詞辯
名義言說道 無退智為性
法詞唯俗智 五二地為依
義十六辯九 皆依一切地
但得必具四 餘如無諍說
[0751a02] 論曰。諸無礙解總說有四。一法無礙解。二義 無礙解。三詞無礙解。四辯無礙解。此四總說 如其次第。以緣名義言及說道。不可退轉智
為自性。謂無退智緣能詮法。名句文身立 為第一。趣所詮義說之為名。即是表召法自 性義。辯所詮義說之為句。即是辯了法差別
義。不待義聲獨能為覺。生所依託說之為文。 即是迦遮吒多波等。理應有覺不待義聲。此 覺不應無所緣境。此所緣境說之為文。文謂
不能親目於義。但與名句為詮義依。此三能 持諸所詮義。及軌生解。故名為法。即三自性 說之為身。自性體身名差別故。三與聲義極
相隣雜。為境生覺別相難知。故說身言顯有 別體。若無退智緣一切法。所有勝義立為第 二。義即諸法自相共相。雖名身等亦是義攝。
而非勝義。有多想故。謂有如義有不如義。有 有義有無義。有依假轉。有依實轉。了此無間。 或於後時諸所度量名為勝義。為欲顯示義
無礙解。所緣之境非語及名。故此所緣說為 勝義。謂此但取依語起名。名所顯義非取汎 爾。心之所行說名為義。若無退智緣諸方域。
俗聖言詞立為第三。即能了知世語典語。於 諸方域種種差別。若無退智緣應正理無滯 礙說。及緣自在定慧二道。立為第四。即於文
義能正宣揚。無滯言詞說名為辯。及諸所有 已得功德。不由加行任運現前自在功能。亦 名為辯。此能起辯立以辯名。了辯及因智名
辯無礙解。即前所說能正宣揚。善應物機不 違勝義。所有言說名應正理。即前所說無滯 言詞。不待處時及有情等。辯析自在。名無滯
礙。即上所言已得功德。不由加行任運現前。 名為自在定慧二道。又能所詮相符會智。名 初二無礙解。謂達此名屬如是義。及達此義
有如是名。名能所詮相符會智。達時作等加 行言詞。名第三無礙解。達所樂言說及自在 道因。名第四無礙解。又色等六所知謂義。即
此善等有為無為。色非色等差別謂法。即詮 此二言說謂詞。三智即前三無礙解。即緣三 種無罣礙智。名第四無礙解。又達世俗勝義
二諦。名初二無礙解。此即行者自利圓德。能 善宣說如是二諦。名第三無礙解。於此善巧 問答難通。名第四無礙解。此即行者利他圓
德。有說愚癡猶預散亂。是於宣辯有滯礙因。 由解脫此三得現法樂住。及由此故利他行 成。此智名為辯無礙解。若得如是定能宣說。
符會正理無滯言詞。及得現前自在功德。又 於名等勝義言詞。無滯說中各得善巧。如次 建立四無礙解。前三善巧說名為因。由境不
同故有差別。第四名果能說無滯。又由四分 別他事成。謂巧於文了達於義。妙閑聲韻定 慧自在。故無礙解建立有四。此即總說無礙
解體。兼顯四種所緣差別。契經略舉此數及 名。諸對法中廣顯其相。又經列此先義後法。 諸對法中先法後義。此為顯示二智生時。或
義因名。或名因義。故經與論作差別說。謂聽 法者先分別名。既正知名次尋其義。正知義 已欲為他說。次必應求無滯說智。依此次第
故名在先。然此四中義智最勝。餘是助伴故 義在先。謂於義中若正了達。次應方便尋究 其名。既已知名欲為他說。次應於說求巧便
智。是故此四次第如是。辯無礙解若緣說時。 何異第三詞無礙解。第三了達訓釋言詞。如 有變礙故名色等。此達應理無滯礙說。有說
詞詮諸法自性。辯能顯示諸法差別。有說於 法直說名詞。展轉無滯分析名辯。緣此二種 三四有別。四中法詞俗智為性。非無漏智緣
名身等。及世言詞事境界故。法無礙解通依 五地。謂依欲界四本靜慮。上地中無名身等 故。彼不別緣下名等故。詞無礙解唯依二地。
謂依欲界初本靜慮。上諸地中無尋伺故。彼 地必無自語言故。此因非理。所以者何。非發 語智名無礙解。勿無礙解定中無故。由此不
應作如是說。無尋伺故上地中無。無斯過失。 因義異故。何謂因義。謂此意言尋伺二法能 發語故。相不寂靜自性麁動。上無此故寂靜
微細。詞無礙解緣外言詞。亦不寂靜麁動類 攝。是故此解上地中無。初靜慮中亦有尋伺。 故於定內亦有此解。由此極成但依二地。義
無礙解十六智性。謂若諸法皆名為義。則十 智性。若唯涅槃名為義者則六智性。謂俗法 類滅盡無生。辯無礙解九智為性。謂唯除滅
緣說道故。此二通依一切地起。謂依欲界乃 至有頂。辯無礙解於說道中。許隨緣一皆得 起故。通依諸地。亦無有失。然於其中但緣說
者。唯依二地與第三同。有說盡無生非無礙 解攝。以無礙解是見性故。彼說第二或四或 八。第四唯七。准上應知。此四應知如四聖種。
隨得一種必具得四。非不具四可名為得。隨 欲現起或具不具。有餘師言。有不具得無理 得一必令得四。有說此四無礙解生。如次串
習算計佛語。聲明因明為前加行。若於四處 未得善巧。必不能生無礙解故。理實一切無 礙解生。唯學佛語能為加行。要待前生久習
名等。四種善巧今乃能修。無礙解名釋有多 義。謂於彼彼境領悟無礙名無礙解。或於彼 彼境決斷無礙名無礙解。或於彼彼境正說
無礙名無礙解。有餘師說。鉢剌底是助聲目 現前義。如鉢剌底日火蝩來。是日火蝩現前 來義。三目無倒毘陀目智。此言意顯於境現
前。無顛倒智名無礙解。四無礙解三乘俱得。 何故經說唯我世尊。獨名成就四無礙解。無 相違失。經自釋故。謂彼經言唯佛無謬。成就
無上故作是說。聲聞獨覺自分境中。智無退 故名無礙解。諸佛世尊於一切法。圓滿知故 名無礙解。有餘師說。無別第四即依前三總
集建立。此說非理。緣法義詞與緣說道智相 別故。此四依地自性所緣。與無諍別。前來已 辯種性依身如無諍說。謂不動種性依三 洲人身。如是所說無諍智等。頌曰。
六依邊際得 邊際六後定
遍順至究竟 佛餘加行得
[0752a26] 論曰。無諍願智四無礙解。六種皆依邊際定 得。邊際定力所引發故。邊際靜慮體有六種。 前六除詞餘五少分。及除此外復更有餘。
加行所得上品靜慮。名邊際定。故成六種。詞 無礙解雖依彼得。而體非彼靜慮所攝。邊際 名但依第四靜慮故。此一切地遍所隨順故。
增至究竟故得邊際名。由此不應亦通餘地。 云何此名遍所隨順。謂正修學此靜慮時。從 初靜慮次第順入乃至有頂。復從有頂次第
逆入至初靜慮。從初靜慮次第順入。展轉乃 至第四靜慮。名一切地遍所隨順。云何此名 增至究竟。謂專修習第四靜慮。從下至中從
中至上。如是三品復各分三。上上品生名至 究竟。如是靜慮得邊際名。此中三乘非無差 別。而各於自得究竟名。此中邊名顯無越義。
勝無越此故名為邊際言。為顯類義極義。如 說四際及實際言。如是二言顯此靜慮。是最 勝類定中最極。殊勝功德多此引生。樂通行
中此最勝故。有言無諍體即是悲。哀愍有情 修無諍故。趣入無諍以悲為門。如何異悲別 有自體。此說非理。不決定故。謂修無諍非
定由悲。於諸有情拔苦行相。但為令彼煩惱 不生。寂靜思惟為門而入。設許決定以悲為 門。亦不可言以悲為體。勿慧由定發體即是
定故。若住無諍能息他惑。則應世尊不住無 諍氣噓。指鬘等緣佛生惑故。實非無諍恒現 在前。以佛世尊具無量德。隨時所欲起一現
前。寧一切時偏住無諍。佛於聖住多住於空。 先由此門入離生故。能引捨故。極微妙故。最 難修故。是不共故。佛於梵住多住於悲。最能
濟拔有情苦故。無諍不然。故多不起。世尊對 彼具壽善現。饒益他志雖勝無邊。而不恒時 住無諍者。為欲永拔彼煩惱故。初縱令起後
方調伏。如是可謂真實哀愍。願智為先方起 無諍。非起願智無諍為先。謂要先知諸有情 類。由我安住如是威儀。煩惱便生。餘則不爾。
然後方起無諍現前。願智無緣由無諍起。雖 俱邊際靜慮為先。加行有殊得有差別。有說 此二展轉相攝。理不應然。行相別故。謂別行
相為息他惑。起別行相為了所知。若加行中 為息他惑。後從定起他惑不生。如是即名無 諍事辦。若加行位為知所了。後起定時了
所知境。如是名曰願智事成。行相既殊如何 相攝。如是所說無諍智等。除佛餘聖唯加行 得。非離染得。非皆得故唯佛於此。亦離染得。
諸佛功德初盡智時。由離染故一切頓得。後 時隨欲能引現前不由加行。以佛世尊於一 切法自在轉故。已辯前三唯共餘聖德。於亦 共凡德且應辯通。頌曰。
通六謂神境 天眼耳他心
宿住漏盡通 解脫道慧攝
四俗他心五 漏盡通如力
五依四靜慮 自下地為境
聲聞麟喻佛 二三千無數
未曾由加行 曾修離染得
念住初三身 他心三餘四
天眼耳無記 餘四通唯善
[0752c25] 論曰。通有六種。一神境智證通。二天眼智證 通。三天耳智證通。四他心智證通。五宿住隨 念智證通。六漏盡智證通。雖六通中第六唯
聖。然其前五異生亦得。依總相說亦共異生。 如是六通解脫道攝。慧為自性如沙門果。解 脫道言顯出障義。勝進道中亦容有故。如是
通慧無間道無。此位定遮他心智故。勿阿羅 漢捨無間道。即名亦捨漏盡通故。品類足說。 善慧是通二應非通。無記性故。義各別故。
此彼無違。彼說所知及所通法。舉諸智慧為 能知通。以顯所知及所通法。雖諸智慧皆能 知通。而且說善勝遍緣故。所知所通雖無廣
陜。而能知外有別能通。故說所知已復說所 通法。此所辯通唯勝定果。通無記慧。與彼何 違。又彼但言通謂善慧。不言唯善。故亦無違。
如說能知謂諸善智。豈惡無記皆非智攝。彼 此通別應作四句。有彼非此。謂除四通所餘 善慧。有此非彼。謂解脫道二無記慧。有彼亦
此。謂即四通。有非彼此。謂除前說。除他心漏 盡。餘四俗智攝。西方諸師說。宿住通六智。謂 俗法類及苦集道。俗智能了過去俗事。餘隨
所應各緣自境。然觀經意唯俗智攝。如說隨 憶無量宿住。謂或一生乃至廣說。非無漏智 此行相轉。他心通五智攝。謂法類道世俗他
心。漏盡通如力說。謂或六或十智。由此已顯 漏盡智通。依一切地緣一切境。前之五通依 四靜慮不依無色。近分中間彼無五通所依
定故。要攝支定是五通依。非漏盡通亦不依 彼。諸地皆能緣漏盡故。不待觀色為加行故。 前三通境無色不能緣。由此三通但別緣色。
故修他心通色為門。故修宿住通漸次憶念。 分位差別方得成滿。於加行中必觀色故。依 無色地無如是能。若爾中間及五近分。亦容
緣色應有五通。不爾由前所說因故。謂攝支 定是五通依。若不攝支等持劣故。又彼止觀 隨一減故。若爾何緣有漏盡通。樂苦遲速地
皆能盡漏。故五是別修殊勝功德。要殊勝地 方能發起。若宿住通不依無色。應不能憶無 色界事。契經何故說佛世尊無上法中。言佛
能憶過去有色無色等事。此是決定比智所 知。非宿住通。故無有失。謂諸外道。若見有情 欲色命終不知生處。執有情類死已斷滅。見
生欲色不知所從。便執有情本無而有。聲聞 獨覺見彼命終。二萬劫中不見所在。便謂彼 歿生於空處。而彼或生上不盡壽命終。如是
乃至八萬劫中不見所在。便謂彼歿生於非想 非非想處。而或生下地經二三生等。見生欲 色時謂所從亦爾。世尊觀彼死時生時。如實
比知所生從處。有盡壽量。有中殀者。雖亦 比知非不決定。故與餘聖比知有別。修神境 等前三通時。思輕光聲以為加行。成已自在
隨所欲為。諸有欲修他心通者。先審觀己身 心二相。前後變異展轉相隨。後復審觀他身 心相。由此加行漸次得成。成已不觀自心諸
色。於他心等能如實知。諸有欲修宿住通者。 先自審察次前滅心。漸復逆觀此生分位。前 前差別至結生心。乃至能憶知中有前一念。
名自宿住加行已成。為憶念他加行亦爾。此 通初起唯次第知。串習成時亦能超憶諸所 憶事。要曾領受憶淨居者。昔曾聞故從無色
歿來生此者。依他相續初起此通。所餘亦依 自相續起。如是五通境唯自下。且如神境隨 依何地。於自下地行化自在。於上不然。勢力
劣故。餘四亦爾。隨其所應。是故無能取無色 界他心宿住為二通境。即此五通於世界境。 作用廣陜諸聖不同。謂大聲聞麟喻大覺不
極作意。如次能於一二三千諸世界境。起行 化等自在作用。若極作意如次能於二千三 千無數世界。如是五通若有殊勝勢用猛利。
從無始來曾未得者由加行得。若曾串習無 勝勢用。及彼種類由離染得。若起現前皆由 加行。佛於一切皆離染得。隨欲現前不由加
行。三乘聖者後有異生。通得曾得未曾得者。 所餘異生唯得曾得。約四念住辯六通者。約 境約體二義有殊。有說二通即天眼耳。所餘
四種以慧為性。彼說眼耳通是身念住境。餘 四皆是法念住境。然實六種皆慧為性。經說 皆能了達境故。由此皆是法念住境。若約體
辯則六通中。前三唯身。但緣色故。謂神境通 緣外四處。天眼緣色。天耳緣聲。若爾何緣說 死生智知有情類。由現身中成身語意諸惡
行等。非天眼通能知此事。有別勝智是通眷 屬。依聖身起能如是知。是天眼通力所引故。 與通合立死生智名。他心智通三念住攝。謂
受心法緣心等故。宿住漏盡經主欲令一一 皆通四念住攝。通緣五蘊一切境故。而實宿 住法念住攝。雖契經說念曾領受苦樂等事。
是憶前生苦樂等受所領眾具。即是雜緣法 念住攝。漏盡如力或法或四。不應定言四念 住攝。若約善等分別六通。有餘師言。六皆是
善而實眼耳唯無記性。餘之四通一向是善。 經主於此作是釋言。天眼耳通無記性攝。是 眼耳識相應慧故。若爾寧說依四靜慮。隨根
說故。亦無有失。謂所依止眼耳二根。由四靜 慮力所引起即彼地攝。故依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