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nyāyānusāraśāstra (Apidamo Shun Zheng Lilun)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
Scroll 79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七十九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定品第八之三
[0766a11] 已辯等至云何等持。經說等持總有三種。一 有尋有伺三摩地。二無尋唯伺三摩地。三無 尋無伺三摩地。如是三種相別云何。頌曰。
初下有尋伺 中唯伺上無
[0766a15] 論曰。前來因事屢辯此三。今於此中略顯別 相。有尋有伺三摩地者。謂與尋伺相應等持。 此初靜慮及未至攝。無尋唯伺三摩地者。謂
唯與伺相應等持。此即中間靜慮地攝。無尋 無伺三摩地者。謂非尋伺相應等持。此從第 二靜慮近分。乃至非想非非想攝。契經復說
三種等持。一空三摩地。二無願三摩地。三無 相三摩地。如是三種相別云何。頌曰。
空謂空非我 無相謂滅四
無願謂餘十 諦行相相應
此通淨無漏 無漏三脫門
[0766a26] 論曰。空三摩地謂空非我。二種行相相應等 持。故說空等持近治有身見。身見亦有二行 相故。謂空行相近治我所見。非我行相近治
我見。觀法非我名非我行相。觀此中無我名 空行相。由此空行相近治我所見。以此中都 無我。故此法非我所。豈不空行相即非我行
相。知此非我此中無我。二種行相竟有何別。 非無差別言此中無我。不能顯我畢竟無體 故。謂此但顯彼此互無。不能顯成畢竟無我。
以有體法亦互無故。若言此法非我便顯。我 畢竟無以一切法。法相等故。由此若修非我 行相便治我見。修空行相治我所見。如何無
別無相三摩地。謂緣滅諦四種行相相應等 持。涅槃離諸相故名無相。緣彼三摩地得無 相名。相略有十。謂色等五男女二種三有為
相。或復相者是因異名。涅槃無因故名無相。 或相謂世蘊上中下。涅槃異彼故名無相。無 願三摩地。謂緣餘諦十種行相相應等持。十
行相者。謂苦非常因集生緣道如行出。如是 空等三三摩地。三摩地相雖無差別。而依對 治意樂所緣。如其次第建立三種。由意樂故
不願三有。理且可然有過患故。寧由意樂不 願聖道。以諸聖道依屬有故。若爾何用修習 聖道。以是涅槃能趣因故。非離聖道有得涅
槃。為求涅槃故修聖道。道如船筏必應捨故。 亦由意樂不願聖道。故緣道行相亦得無願 名。以本期心厭有為故。空非我相非所厭捨。
以與涅槃相相似故。由此二行相雖緣可厭 法。不取可厭相不得無願名。此三等持通淨 無漏。世出世間等持攝故。世間攝故通十一
地。出世攝者唯通九地。上七定邊無勝德故。 於中無漏者名三解脫門能與涅槃為入門 故。非諸有漏法是真解脫門。性住世間違解
脫故。三三摩地緣境別者。若有漏空緣一切 法。若無漏空唯緣苦諦。無願能緣苦集道諦。 無相唯緣滅諦為境。三三摩地念住別者。無
相唯法餘皆通四。契經復說三重等持。一空 空三摩地。二無願無願三摩地。三無相無相 三摩地。如是三種相別云何。頌曰。
重二緣無學 取空非常相
後緣無相定 非擇滅為靜
有漏人不時 離上七近分
[0766c10] 論曰。此三等持緣前空等。取空等相故立空 空等名。空空等持緣前無學空三摩地。取彼 空相空相順厭勝非我故。謂彼先起無學等
持。於五取蘊思惟空相。從此後起殊勝善根 相應等持。緣前無學空三摩地。思惟空相於 空取空故名空空。如燒死屍以杖迴轉。屍既
盡已杖亦應燒。如是由空燒煩惱已。復起空 定厭捨前空重空等持。空行相後起即復還 與空行相相應。唯此最能順厭捨故。非我行
相則不如是。見無我者於諸有為法。起厭背 心不如見空故。諸有已見諸法無我。而於諸 有猶生樂者。以於諸行中不審見空故。由此
空定雖二行相俱。而但名空不說為非我。空 於厭捨極隨順故。無願無願緣前無學。無願 等持取非常相。謂彼先起無學等持。於五取
蘊中思惟非常相。從此後起殊勝善根。相應 等持緣前無學。無願三摩地思惟非常相。於 無願不願名無願無願。舉喻顯示如前應知。
重無願等持非常行。相後起即復還與非常行 相相應。唯此可能緣厭道故。非苦行相能緣 聖道。聖道非苦趣苦滅故。苦法不能趣苦寂
滅。亦非因等四能緣聖道。以聖道不能令苦 續故。非道等四者此厭捨道故。非欣行相能 為厭捨。豈不如無願不願聖道。而作道等四
此亦應然。此例不然。無願正厭有兼於聖道 起不願心故。謂前無願正厭於有。聖道依有 故兼不願。雖望意樂說不願道。而於聖道非
正憎厭。故亦能作道等四種。無願無願正憎 厭道。故以非常觀道過失。道等行相無容厭 道。是故於此不作彼四。若道非常故可厭者。
應於聖道作苦行相有彼相故。如契經言。諸 非常即是苦非諸聖道。可有苦相安立諦理 相各別故。謂依別相立苦諦名。聖道如何亦
有苦相。又契經中簡別說故。如契經說略說 一切五取蘊苦。若道非常故有苦相應但說 蘊。既言取蘊方是苦攝。由此證知聖道非苦。
若謂譬如觀集為苦。諦相雖別而見非倒。以 五取蘊通苦集故。如是應知觀道為苦。諦相 雖別見亦非倒。以無漏蘊通苦道故。由此不
壞安立諦理。此亦非理。且定不應觀集為苦 見非顛倒。以五取蘊因性名集。果性名苦其 性各異。若觀因為果必觀果為因。差別因緣
不可得故。則是倒見非諦觀攝。寧為不壞安 立諦理。是則應無苦集智異。或應苦道智如 苦集智。所緣無別故共立遍知。謂彼既言苦
集同體。觀集為苦非顛倒見。二智境同故不 別立遍知。如是應言苦道同體。觀道為苦非 顛倒見。二智境同故不別立遍知。既不許然
道寧是苦。又道與苦事各別故。謂契經說無 漏五根。於去來今能斷眾苦。又說道能斷以 生為本苦。又契經說道應修習苦應永斷故
道非苦。若謂經言法如船筏亦應斷者。理亦 不然。經不說法治所斷故。謂於先時修聖道 法所作已辦。更不應修依應捨義說名應斷。
非治所斷與苦不同。或經中法聲目契經等 法。應斷言顯得旨忘詮。或經所言法尚應斷。 顯已與果無用因法。可捨名斷如順住分。非
如苦性道亦可斷。是故苦道其體各異。又若 經言諸非常即是苦。即言聖道亦有苦相。經 次亦言諸是苦即非我。應執涅槃非非我性。
或應亦許是苦非常。許則定應非涅槃性。若 謂但言諸是苦皆非我。不言非我皆是苦。何 不亦言諸是苦皆非常。不言非常皆是苦。若
謂非常體即是苦。苦即非我但名有異。則空 無願應無差別。以許非我即苦等故。若謂經 言苦即非我。許一切苦皆非我性。此經既說
非常即苦。應許非常皆是苦性。理實如是 以此經中。所言非常不說道故。為依何法說 非常言。以諸愚夫於五取蘊。執為常等起四
顛倒。為破彼執說非常言。乘此復言非常即 苦。此言意顯有漏非常。皆是苦性苦皆非我。 非說一切非常非我。理必應爾。以契經中於
計常境說非常故。或於此中言非常者。非唯 帶生滅要命終受生。謂諸愚夫計人天樂。故 經依彼有麁非常。說即是苦如三惡趣。以何
為證知此經中。非常等言唯依有漏。由此經 後復作是說。色受等諸法非我故。非常。豈可 涅槃亦非常性。故知此經唯約聖慧。四種行
相緣苦諦說。若謂聖道非常故應苦。寧不許 道無漏故非苦。若謂於樂計為苦見。如何但 言見滅斷者。於滅謂苦其過重故。謂見涅槃
以為苦者。極能增長樂生死心。見道不然是 故偏說。如病厭藥易可療治。若厭病愈難為 救療。或諸聖道依苦而轉。故見為苦過非甚
重。由此論中略而不說。有餘說故義不相違。 又契經言。若於喜樂如實知樂。我定說彼於 四諦理。如實現觀故知有為非全是苦。由此
於道可觀非常。成重無願必不觀苦。無相無 相即緣無學無相三摩地。非擇滅為境。以無 漏法無擇滅故。但取靜相非滅妙離。謂彼先
起無學等持。於擇滅中思惟靜相。從此後起 殊勝善根相應等持。即緣無學無相三摩地 非擇滅為境。思惟靜相於無相滅。復觀為無
相名無相無相。舉喻顯示如前應知重無相 等持。靜行相後起即復還。與靜行相相應。唯 此能觀非擇滅故。非妙行相境無記故非離
行相。以雖證得彼非擇滅。猶縛隨故非滅行 相。以非擇滅非永解脫一切苦故。又若觀滅 濫非常故。所言靜者惟顯止息。故非擇滅得
有靜相。以修聖道經久劬勞。於彼息中便生 樂想。故重無相取靜非餘。重三等持唯是有 漏。以於聖道生厭捨故。非無漏定厭捨聖道。
二緣聖道取空非常。理可名為厭捨聖道。無 相無相但緣無為作靜行相。何名厭道此欣 無學無相等持。不轉之因故名厭道。謂彼定
起義作是言。無相等持不生為善。此既欣讚 聖道不生。如何不名厭捨聖道。前無相定非 此所緣。如何此名無相無相。或應許此定不
緣非擇滅。但緣無學無相不生。此亦不然准 前釋故。謂緣無相定非擇滅。此非擇滅亦 離諸相。緣無相無相故得無相無相名。緣無
相境作靜行相。是故此定從境立名。唯三洲 人能起此定通依男女。以依女身亦能自在。 延促壽故唯無學位。以有學者但欣聖道未
能厭故。此亦非一切唯不時解脫。以時解脫 愛聖道故。依十一地除上七邊。以上七邊無 勝德故。若在欲界從未至攝聖道後起。若在
有頂無所有攝聖道後生。餘皆自地聖道後 起就總類說。此從法類苦滅四智無間而生。 若就別說欲界攝者非類後生。上界攝者非
法後起。前二非滅後起。第三非苦後生。餘行 相後起此定故。應得此者皆盡智時由離染 得。後由加行方起現前。唯我世尊不由加行。
順趣解脫起此現前。於道尚厭豈欣諸有。此 後亦起聖道現前。然厭道故非無間起。欲界 攝者是思所成。餘修所成依定起故。契經復
說四修等持。一為住現法樂修三摩地。二為 得勝知見修三摩地。三為得分別慧修三摩 地。四為諸漏永盡修三摩地。如是四種相別 云何。頌曰。
為得現法樂 修諸善靜慮
為得勝知見 修淨天眼通
為得分別慧 修諸加行善
為得諸漏盡 修金剛喻定
[0768a28] 論曰。如契經說有修等持。若習若修若多所 作。得現樂住乃至廣說。善言通攝淨及無漏。 修諸善靜慮得住現法樂。而經但說初靜慮
者。於中樂想最增盛故。謂超欲界眾多過失。 故於此中樂想增盛。如遊砂磧熱渴疲勞。創 飲濁水亦生勝樂。或聖道樂此具有故。謂具
一切菩提分法。四沙門果九斷遍知三界對 治。又諸定首諸定樂因。是故偏說。豈不經說 如是苾芻。住此先受離生喜樂。後生梵眾受
樂同此。何故不言住後法樂。詳此唯說現法 樂者。為令棄捨樂現欲樂。說現定樂令其欣 樂。或現樂住是後樂依。但說所依能依已顯。
如契經說。先住此間入諸等至後方生彼。或 現法樂三乘皆住。後樂不定是故不說。謂或 退墮或上受生或般涅槃便不住故。雖諸靜
慮即現法樂。依近分故說為得。言修近分 力得根本故。或即依現樂說為得言。如言 石子體故無有過。有說此定佛依自說。如說
菩薩居贍部林。起初世間似無漏定。能引一 切有情共樂。由此不說後法樂住。即由此故 亦但說初。菩薩爾時唯得初故。若依諸定修
天眼通。便能獲得殊勝知見。此依何義立知 見名。本靜慮中有遍照智。此遍照故立以見 名。見體即知故名知見。眼根名見世所極成。
為簡異彼以知標見。或即此見決斷所緣。故 名為知即亦名見。謂本靜慮是樂行道。不多 劬勞而現前故。不劬勞故其體堅牢。由體堅
牢故用決定。用決定故立以知名。見義如前 故名知見。為知為見修此等持。即是為求決 定照義。此亦善逝依自而說。謂為顯佛以天
眼通。觀諸有情死生險難。方為拔濟起靜慮 等。故為知見修天眼通。有餘師言。為欲勝伏 諸隨煩惱起勝知見。起此勝知見不離光明
想。此光明想引天眼通。由天眼通得勝知見。 若修三界諸加行善。及無漏善得分別慧。謂 從欲界乃至有頂。諸聞思修所成善法。及餘
一切無漏有為。總說名為加行善法。修此善 法能引慧生。於諸境中差別而轉。故言修此 得分別慧。如說善逝住二尋思。能如實知諸
受起等。此顯修善得分別慧。說加行言為簡 生得。非修習生得得未曾得故。若修金剛 喻定便得諸漏永盡。謂若修習第四靜慮。金
剛喻定并隨轉法。便能獲得諸漏永盡。第四 靜慮佛依自說。無上菩提依此得故。金剛喻 定頓證漏盡。引盡智生是故偏說。有說一切
有頂斷治。第四靜慮皆此所攝。此經所說若 習若修。若多所作義差別者。為欲顯示習修 得修所治。更遠如其次第如是。已辯所依止
定。當辯依定所起功德。諸功德中先辯無量。 頌曰。
無量有四種 對治瞋等故
慈悲無瞋性 喜喜捨無貪
此行相如次 與樂及拔苦
欣慰有情等 緣欲界有情
喜初二靜慮 餘六或五十
不能斷諸惑 人起定成三
[0768c26] 論曰。無量有四。一慈二悲三喜四捨。言無量 者無量有情為所緣故。此四能引無量福故。 無量愛果此為因故。有說此能違無量戲論
故。貪等諸惑皆名戲論。何緣無量四無增減。 對治四種多行障故。如契經說。若習若修若 多所作慈能斷瞋。悲能斷害。喜斷不欣慰。捨
斷欲貪瞋故唯有四。瞋謂心所。欲殺有情欲 惱有情心所名害。耽著境界於諸善品。不樂 住因名不欣慰。於妙欲境起染欣樂。情無厭
足名為欲貪。此中慈悲無瞋為性。若爾此二有 何差別。性雖無別然慈能治。殺有情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