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dhisattvabhūmi (Pusa Xing Chi Jing) 菩薩地持經
Scroll 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菩薩地持經卷第八北涼中印度三藏 曇無讖於姑藏譯
菩薩地持菩提分品之餘
[0932c15] ◎云何菩薩壞佛法者除其暴害。處中者令 入。已入者令熟。已熟者令解脫。是菩薩於此 四種成就眾生。當知略說六種巧方便。一者
隨順。二者立要。三者異相。四者逼迫。五者報 恩。六者清淨。菩薩隨順巧方便者。是菩薩 欲為眾生說法。先如是柔軟身口行。以施將
順自捨恚恨。除恚恨已。彼生愛敬樂欲聞 法。然後乃為如應說法。易入易解。時說次第 諦不顛倒。以義饒益而為說法忍。諸問答調
伏眾生。第一利益哀愍成就。若以神力示現 他心而為說法。或請餘人。令種種現化調伏 眾生。若有略說義饒益論廣為分別。若廣大
論能為略說。授彼令誦自恣問難。彼受誦已 廣為說義。以一切緣三昧度門隨順教授。隨 順教誡攝取眾生。令其行義。彼諸眾生於
如來說甚深微妙空相應經。如其旨趣。彼經 中說。離自性法及離諸事不起不滅。如虛空 如幻如夢。不知義者聞則驚怖。謗彼深經言
非佛說。菩薩為彼眾生隨順巧便。於彼深經 如來旨趣。隨順其義分別解說而攝取之。如 是隨順為彼說言。彼經不說一切都無所有。
但言說我自性空無所有。是名離自性離言 說。有事依言事轉。是故言說有自性。亦非第 一義。有彼自性。是故說言離一切事。言說
自性。從本已來一切都無所有。云何有生有 滅。是故說言不生不滅。譬如虛空有種種色 及諸色業。悉容受彼為作依處。謂虛空行
住去來屈申俯仰。又如除彼色及色業。已謂 無色自性分。名清淨虛空。如虛空處色等業 轉離言說事。種種施設言說妄想虛偽隨轉
亦復如是。又如虛空容色等業。離言說法容 受妄想亦復如是。若菩薩以智慧。除一切言 說所起。邪惑妄想諸虛偽轉。是菩薩以第一
聖智離言說事。一切言說自性非性。如虛空 清淨。亦非彼展轉有餘自性。是故一切諸法。 譬如虛空譬如幻。不如事有亦非一切都無
幻事。如是一切法不如言說。愚癡計有亦非 一切都無所有。第一義離言說自性。如是方 便入非有亦非無。是故知如幻故說如幻。如
是菩薩於一切法界。不取不捨不增不減亦 無所壞。如實了知。如其所知為人顯示。是名 菩薩隨順巧方便。云何菩薩立要巧方便。若
有眾生來從菩薩。求索十種資生眾具。為立 要言。汝能供養父母沙門婆羅門。廣說如上。 乃至受戒。若能如是我當施汝。如其不能則
不施與。所謂田宅市肆官爵國土錢財六畜 工巧醫方。若結婚姻。若食不食。所作同事。爾 時菩薩為立要言。汝能供養父母。乃至受戒。
我當施汝飲食。乃至同事。復次菩薩。若有眾 生犯罪謀逆。作不饒益事。為他殺縛斷截捶 打。毀辱呵責驅出質債。為他所執。爾時菩
薩為立要言。汝能供養父母。乃至受戒。我當 救汝令脫眾難。復次若有眾生王賊水火人 及非人不活惡名諸恐怖等。爾時菩薩為立
要言。汝能供養父母。乃至受戒。我當救汝令 脫恐怖。若有眾生欲恩愛集會遠離怨憎。爾 時菩薩為立要言。汝能供養父母。乃至受戒。
我當方便從汝所願。復次若有眾生疾病困 厄。爾時菩薩為立要言。汝能供養父母。乃 至受戒。我當令汝病苦得除。菩薩如是立要
已。彼諸眾生疾修善法遠離諸惡得隨所欲。 是名菩薩立要巧方便。若菩薩與眾生立要 已。彼諸眾生不隨要者。如上所許亦不施之。
為度彼故非不欲與。諸難恐怖及諸病苦。愛 念和合。不愛別離。為度彼故一切放捨。示 作如是決定之相。非其實心有放捨念。漸漸
要令斷不善法建立善法。若復眾生無所須 欲亦無眾難。乃至無病。而與菩薩先為親厚。 隨宜勸導令修善法。所謂供養父母。乃至持
戒。若彼眾生不隨其教。爾時菩薩現瞋責 相。為度彼故。心無恚恨於諸所作悉現乖 異。為度彼故。非實違背。或現加彼不饒益事。
欲度彼故。非其實心。菩薩方便現此異相。欲 令眾生修諸善法斷不善法。是名菩薩異相 巧方便。云何菩薩現逼迫巧方便。若菩薩為
主為王。於自眷屬作如是教。若我眷屬有不 供養父母。乃至犯戒者。我當斷其供給。或加 謫罰或至驅擯。立一士夫常令伺察。彼諸
眾生以恐怖故。勤修善法斷不善法彼雖不 樂強逼令修。是名菩薩逼迫巧方便。
[0933c08] 云何菩薩報恩巧方便。若菩薩先於眾生施 諸恩分若施財物。若度眾難若度恐怖。和其 所念離所不念。救療眾病令得安樂。眾生知
恩欲報德者。爾時菩薩勸令修善。不須世間 財利酬報。報之大者。當供養父母乃至持戒。 求報恩者令其行善。是名菩薩報恩巧方便。
[0933c14] 云何菩薩清淨巧方便。住究竟地菩薩。淨菩 薩道生兜率天。眾生念言。某菩薩生兜率天。 不久當下生閻浮提。當成如來無上等覺令
我愛樂。莫令不樂彼所生處。我亦隨生。無量 眾生樂修是願。又復菩薩。從兜率天來生世 間。若生王宮若婆羅門家。捨上妙樂出家學
道。令諸眾生捨離憍慢。又於樹下苦行六 年。令餘眾生信苦行者斷其信樂。又復既成 無上菩提。令餘眾生堅固信樂同求佛道。又
成佛已。默然待請。為令眾生敬重法故。梵天 勸請然後乃說。又以佛眼觀察世間。莫令眾 生作是謗言。但以梵天勸請力故。非是如來
大悲故說。為除眾生邪攝受故轉正法輪。諸 餘世間所未曾轉。及制戒律。是名菩薩清淨 巧方便。如是巧方便無餘無上。是名菩薩六
種巧方便。略說廣說。壞法眾生除其暴害。處 中者令入佛法。入者令熟熟令解脫。無餘無 上。是名菩薩巧方便。
[0934a03] 云何菩薩陀羅尼略說四種。一者法陀羅尼。 二者義陀羅尼。三者呪術陀羅尼。四者得菩 薩忍陀羅尼。云何法陀羅尼。菩薩得如是憶
念智慧力。於未曾所聞未曾修習名句味身。 次第莊嚴次第所應。無量章句。經無量劫憶 持不忘。云何義陀羅尼。如前所說。於此諸法
無量義趣。未曾讀誦未曾修習。經無量劫憶 持不忘。云何呪術陀羅尼。菩薩得如是三昧 力。以呪術章句。為眾除患。第一神驗。種種
災患悉令消滅。云何得菩薩忍陀羅尼。菩薩 精勤修習。因起智慧。獨一靜處。燕默少言亦 不遊行。知量而食不雜種食。常一坐食思惟
禪定少睡眠多覺悟。於如來所說得菩薩忍 呪術。所謂。
[0934a17] 伊致 密致 吉胝鼻 羼提跛大 [口*習] 波呵 ( [口*習] 音 穌急反)
[0934a19] 於此諸呪術章句義思量觀察。如是呪術章 句。如是正思惟。如此義尚不自聞。何有所得。 如呪術章句。義不可得。是則無義。如是諸義。
所謂無義。是故亦無餘義可求。如是名為善 解呪術句義。善解呪術句義者。以如是義。比 知一切諸法義。皆悉善知不從他聞。又知一
切言說。一切法自性。義不可得。以此等無言 說自性義。則知一切諸法自性義。是名第一 義最勝義。得最上歡喜。是菩薩得此陀羅尼
呪術處。名得菩薩忍。得此忍者。不久當得淨 心增上解行地忍。是名菩薩得菩薩忍陀羅 尼。彼法陀羅尼。義陀羅尼。菩薩是度初阿僧
祇劫入淨心地所得。必定不動最勝最妙。若 中間所得。或因願力。或禪定力。不定不任 亦不勝妙。如法義陀羅尼。呪術陀羅尼亦如
是。得菩薩忍陀羅尼。如前所說。如是一切陀 羅尼具四功德者。乃能得之非不具足。云何 為四。一者不習愛欲。二者不嫉彼勝。三者一
切所求等施無悔。四者樂法深樂菩薩藏。及 摩得勒伽藏。
[0934b10] 云何為菩薩願。略說五種。一者發心願。二者 生願。三者境界願。四者平等願。五者大願。彼 菩薩初發無上菩提心。是名發心願。願未來
世為眾生故隨善趣生。是名生願。願正觀諸 法無量等諸善根。思惟境界。是名境界願。願 未來世一切菩薩善攝事。是名菩薩平等願。
大願者。即平等願。又說十種大願。一者願一 切種供養無量諸佛。二者願護持一切諸佛 正法。三者願通達諸佛正法。四者願生兜率
天。乃至般涅槃。五者願行菩薩一切種正行。 六者願成熟一切眾生。七者願一切世界悉 能現化。八者願一切菩薩。一心方便以大乘
度。九者願一切正方便無礙。十者願成無上 正覺。
[0934b24] 云何菩薩空三昧。菩薩離一切言說自性。觀 無言說自性心住。是名空三昧。云何無願三 昧。菩薩於無言說自性事。邪見妄想所起煩
惱。苦常見其過。於未來世不願心住。是名無 願三昧。云何無相三昧。菩薩於無言說自性 事。離一切妄想。虛偽相滅。觀察如實寂靜心
住。是名無相三昧。以何等故說三三昧。不增 不減。有二種。有及無有。有為無為名為有。無 我我所名無有。於有為有不願不隨故。立無
願三昧。於無為涅槃願樂攝受故。立無相 三昧。又於此諸事非願非不願。然於有不有 見以是見故。立空三昧。菩薩修此三三昧。如
是建立如實知。若有餘行。悉入三三昧門。所 謂聲聞所學所行。
[0934c09] 有四憂檀那法。諸佛菩薩為令眾生清淨故 說。云何為四。一切行無常是憂檀那法。一切 行苦是憂檀那法。一切法無我是憂檀那法。
涅槃寂滅是憂檀那法。諸佛菩薩具足此法。 復以此法傳授眾生。是名憂檀那。過去寂默 諸牟尼尊展轉相傳。是名憂檀那。增上勇出
乃至具足出第一有。是名憂檀那。云何菩薩 觀一切行無常。菩薩觀一切行言說自性常不 可得。若復不知真實無言說事故有生有滅。
若彼觀無言說自性一切行無常。觀過去行。 無生無滅。彼亦無因亦無自性可得。是故亦 無因亦無自性。觀現在行無生無滅。彼因不
得而與果。故自性可得。是故觀彼自性而無 因。觀未來行無生無滅。彼因可得而不與果。 故無自性。是故觀因而無自性。如是見三世
分段諸行相續轉時。一一行剎那有三有為。 有為相。於剎那後。有四有為相。彼前諸行相 自性壞。次未曾行相自性起名為生。起已未
壞名為住。顧念前滅行相自性彼起異。異名 為老。是故生剎那後。即彼起行相自性壞名 為滅。若觀起自性行相。即彼自性生住老相
無餘自性。是故剎那後如是行相自性滅。如 是諸生等行相如實觀。此四有為相略說二 種。有性及無性。如來以起故立一有為相。
以自性故立第二有為相。諸行住老故立第 三有為相。彼菩薩觀有為行分齊。非生非住 非老非壞。一切時別有事起。何以故。諸行分
齊起時。更無別生別住別老別壞。諸行分齊 住老壞時。亦無別生別住別老別壞 (一念頃名為一 剎那) 。菩薩如實觀者。不別有生等事可得。若可
得者。離色等諸行應別有生。如色等行自性 起。彼亦應起。若然者。應有二生行生及生 生。若有行生及生生者。或一或異。若一而謂
別有生者。彼空無義。若別有生者。此事不然。 若異者。彼行生非相生所為。行生相生所為 者。此事不然。如生住老亦如是。若壞有法自
性者。彼應生滅。若壞生時。一切行應即滅。如 入滅盡正受。以少方便心心數法滅。若壞滅 時。彼一切行應生。以壞無有故。言壞有生滅
者此事不然。彼善男子善女人。一切時常有 自性者。不應有厭離。離欲解脫異者應爾。 以此事故。菩薩於一切諸行無常如實知。復
次菩薩於一切諸行無常相續轉時。觀三苦 相。行苦變易苦苦苦。如是菩薩於一切行苦 如實知。
[0935a25] 復次菩薩。於一切法有為無為無我我所如 實知。眾生無我及法無我。彼眾生無我者。有 法非眾生。離有法亦非眾生。法無我者。一切
言說事亦無言說自性法。如是菩薩於一切 法無我如實知。
[0935b01] 復次一切行起因斷無餘。諸餘畢竟滅名般 涅槃。煩惱寂滅眾苦永息。未入淨心地菩薩。 未見諦聲聞。於涅槃作意解想。說言寂滅涅
槃。當知是等不得真實涅槃知見。唯有正思 惟。譬如國王長者巨富無量。為諸子故造作 戲具。鹿車牛車馬車象車。彼諸子等歡喜愛
樂。作真鹿馬象車等想。其父知子漸已長大。 為說真實牛鹿象馬。諸子謂父歎已象馬。父 於後時知子轉大。將出宅外示真象馬。彼見
實已乃知其真。定知其父常所歎說非是我 等先所翫好。先所翫好非真象馬。如是諸行 以為屋宅。未住淨心地菩薩。未見諦聲聞。
如彼童子。諸佛如來及入大地菩薩明見涅 槃。為彼菩薩及諸聲聞歎說涅槃。彼既聞已 隨說意解。若彼漸學道品具足。入淨心地。
及見諦聲聞。彼於涅槃生現知見。如是諸佛 菩薩所歎說者。非如我等愚癡智慧意想所 解。我等所想相似非實。於彼所解生慚愧心。
依後知見。譬如病人遇得良醫。為治病故說 隨病藥。彼諸病者常習此藥。便作信解。樂著 此藥緣是病差。更起餘病應服餘藥。良醫教
彼棄捨前藥。更服餘藥。彼諸病者信前藥故。 不肯棄捨。良醫方便令服後藥。如是菩薩住 淨心地。見諦聲聞。諸煩惱病。諸佛如來住大
地菩薩。為彼說法。上法上上法。深法上深法。 上上深法。勝法上勝法。上上勝法。教授教誡。 入淨心地菩薩。見諦聲聞。聞佛所說信受不
疑。乘如來所說具足法乘。善能調御遊平等 道。疾疾正向無餘涅槃。
菩薩地持方便處菩薩功德品第十八
[0935c02] 菩薩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五奇特未 曾有法。云何為五。一者於諸眾生無有因緣 而起愛念。二者為諸眾生受無量苦。三者煩
惱熾盛難化眾生方便調伏。四者入第一難 解真實之義。五者入不可思議神通之力。如 是奇特未曾有法。不與一切諸眾生共。
[0935c08] 菩薩有五事非奇特。能成奇特未曾有法。一 者為安眾生故受於苦因。受苦因故得受安 樂。二者知生死過惡涅槃功德。有淨眾生念
不自受樂。為淨眾生故受諸生死。三者修靜 默樂。有淨眾生念不自受樂。為淨眾生故演 說正法。四者修六波羅蜜善根。有淨眾生念
不自受樂。為淨眾生故不捨一切眾生。亦 不捨果報。五者他事己事如是一切利益眾 生。菩薩有五事。於一切眾生其心平等。一者
初發心願。為一切眾生其心平等。二者修習 大悲心。與哀愍俱其心平等。三者於一切眾 生作一子想。與愛念俱其心平等。四者觀一
切眾生諸行緣起。一眾生法即是一切諸眾 生法。隨順一切眾生其心平等。五者如為一 眾生行。如是一切眾生。利益心俱其心平等。
菩薩有五事饒益一切眾生。一者說正命饒 益。二者不隨順者說隨順法饒益。三者孤 獨辛苦貧乞無依者為作依怙饒益。四者向 善趣者說道饒益。五者為三乘人說三乘饒
益。菩薩有五事報眾生恩。一者自成功德。二 者勸他令成。三者孤獨辛苦貧乞無依為作 依怙。四者供養如來。五者佛所說法。若讀
誦若書持若供養。菩薩行菩提道常求五事。 一者常願諸佛出興於世。二者於諸佛所聽 六波羅蜜及菩薩藏。三者堪能一切種成熟
眾生。四者堪能無上成熟眾生。五者得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阿惟三菩提。聲聞菩提。和 合聲聞。
[0936a07] 菩薩有五事利益眾生真實方便。是菩薩先 欲安樂眾生。於彼安樂如實知不顛倒覺。如 前供養習近無量品說。菩薩有五種方便攝
一切正方便。一者隨護方便。二者無罪方便。 三者思惟力方便。四者淨心方便。五者決定 方便。隨護方便有五種。一者黠護。得俱生智
能疾受法。二者念護。念持於法。三者智護。得 堅固智觀察法義。以黠念智護離於退分。修 勝進分。四者自心護。守護根門。五者他心
護。隨順他心。無罪方便者。於諸善法不顛倒。 熾然無量常修迴向菩提。思惟力方便者。是 解行地。淨心方便者。是淨心地具足行地。決
定方便者。是決定地決定行地。究竟地。是名 五種方便攝一切正方便。菩薩退分有五事。 一者不恭敬法及說法者。二者放逸懈怠。三
者習眾煩惱及諸惡行。四者稱量同己及餘 菩薩起增上慢。五者於法顛倒起增上慢。
[0936a24] 菩薩勝